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120/cc20shiyinhong/zh-hant/
時殷弘:習近平外交大戰略漸成型
紐約時報中文網助理編輯 黃昱帆 2015年01月20日
2011年1月,在白宮東廳和奧巴馬一同出席的記者會上,胡錦濤先是略過了美國記者提出的人權問題,而在對方咄咄逼人地追問下,胡拘謹地承認中國的確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面對同樣富於挑戰的提問,習近平表現得強硬得多。
2014年11月在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無視了《紐約時報》記者提出的關於外國記者因為報道中國領導人財富而難獲簽證的問題,並在回答完中方記者的問題後若有所指地點明:外國記者也要遵守中國法律,解鈴還須繫鈴人。
相比前任,上台兩年的習近平不僅在對國內的反腐運動中已經顯示了自己的鐵腕,在對外的一系列行動中也展現出更多個人色彩、信心與決心。
2014年,習近平相繼完成了對歐洲、南美、中亞、南亞和大洋洲的一系列出訪,尤其是在12月於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峰會前後,中國向各國送出了多份經濟大禮,同時還呼籲成立與美國主導的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TP,目前不包括中國)相抗衡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簡稱FTAAP),牽頭成立與世界銀行抗衡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注資400億美元啟動「絲路基金」,推動「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另一方面,在習近平上台後,中國設立了「東海防空識別區」,海軍向遠洋推進,2014年軍費創下8082億元新高,在東海、南海等船隻對峙和主權伸張中也變得更加強勢。
去年11月29日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信心滿滿的習近平對各中央部委、省市機關和駐外大使發表講話,稱中國的對外工作要有鮮明的「中國氣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有評論認為,在江澤民、胡錦濤之後,中國外交終於拋棄了鄧小平時期留下來的「韜光養晦」的指導原則,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紐約時報中文網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時殷弘教授對新時期中國的外交戰略作了回顧與點評。
作為中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時殷弘主要從事國際關係理論、戰略理論、中美對外政策、東亞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他的著述在中西方學界、政界都頗有聲望。時殷弘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被聘為國務院參事。
關於中國的戰略問題,時殷弘有過多次論述:1995年,時殷弘提出中國應加入西方主導的政治經濟體制,採取「搭便車」戰略;2000年前後,時殷弘呼籲中國改變被動應付,塑造大戰略,在21世紀前期一心一意追求「基本安全與基本富裕」,並闡述了中國作為海陸大國面臨的戰略兩難;2003年時殷弘撰文呼籲中日「外交革命」,重新接近;此外,他還在美國權勢逆轉與中國崛起方面有過多篇理論著述。
以下為經過編輯的採訪實錄,未經時殷弘本人審定。
問:2010年主管外交的國務委員戴秉國撰文稱中國「不當頭、不爭霸、不稱霸」,「說中國要取代美國、稱霸世界,那是神話」,而與那時候相比,今天習近平無論是外交動作上,還是外事工作講話,中國都變得更加積極、主動而強硬了,你認為中國已經放棄韜光養晦了嗎?
答:我認為很多重要講話,包括近期的對外工作會議,局外人只能看到官方公開的文本,既然是公開文本,就會有很多修辭的東西。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很明顯,中國的外交已經不像韜光養晦了。
「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是鄧小平提出的,當時主要指的是在六·四事件(1989年)後如何和美國打交道。這個守則可以引申為戰略謹慎、培植力量的戰略精神。但是韜光養晦到後面完全不可能,因為美國和我們的鄰國說:你這是逃避責任,而且中國的軍力增長實際上也很受關注;另外發展中國家也不希望中國韜光養晦,他們希望中國能給錢援助;中國再韜光養晦,國內的民族主義也不接受,所以再韜光養晦已經沒有太多好處。
但由於鄧小平韜光養晦取得了巨大成功,再加上他是「鄧公」講的,政府裡面還有一些人是支持韜光養晦的。而如果領導人還提醒韜光養晦的話也有好處,就是鼓勵心態謹慎、戰略謹慎。但現在基本已經不提了,現在的精神不僅是要有所作為,而且是要大有作為。
問:中國外交發生轉變的原因有哪些?
答:在十八大之前,儘管中國外交還在十分依賴與美國的合作,但外交政策,尤其是在胡錦濤任職的最後幾年,已經開始從「韜光養晦」慢慢轉變,這首先是由幾個結構性原因造成的。
第一、中國經濟與軍事實力迅速增長;第二、中國對外部能源、礦產和市場依賴急劇加大;第三、美國的經濟衰退和在阿富汗、伊拉克的「過度延伸」都導致了它能力與威望的衰減,中國開始慢慢輕視美國的霸權;第四、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作用。民族主義一方面是由於美國力量和意識形態的衰減;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社會在轉型中變得多樣化,大眾媒體影響力越來越大;還有則是中國民眾和政府都對海洋島嶼權利越來越關心,越來越不願容忍。
除了結構性原因以外,十八大換屆兩年多以來,和胡錦濤時期相比,中國外交政策發生顯著變化,這其中習近平的政治領導有決定性意義。習近平個人獨特的世界觀、政治信仰、使命預設讓他堅信中國的偉大,他個人的個性和戰略風格都和胡錦濤都很不一樣。
問:你是研究大戰略的,什麼是大戰略,中國有沒有大戰略?
答:大戰略主要涉及把握「手段和大目標之間經過深思熟慮的關係」,據此綜合性地調節和指導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精神文化等在內的所有資源,以確定如何維持有利的和平或準備必要的戰爭,如何在確保在本共同體戰後處境優於戰前的意義上贏得戰爭勝利,如何締造與此相符的戰後和平,還有如何在和平狀態中有效和合算地追求根本的政治目的。
著名的大戰略包括: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以以民主制、海權為標誌的大戰略、羅馬維持龐大帝國的戰略、丘吉爾二戰時處理同盟關係的戰略,以及冷戰初期喬治·凱南為美國設計的遏制蘇聯的戰略。
大戰略有個特徵,雖然是複雜的,但是它一定要自成系統,有統一目標,必須是不能有那麼多矛盾,它的不同要素,甚至是對立要素,比如在南海強硬、對美親善,必須是平衡和統一的。
中國很長時期內可以說是沒有大戰略。鄧小平時期有大戰略。而在江澤民、胡錦濤時期總的來說風格比較統一,跟鄧小平連續性比較大:即中國和平發展,在現成的國際體制下爭取逐漸增長中國的影響,較多地願意進行妥協。
但儘管胡錦濤主觀上延續了鄧的戰略,但是因為客觀國內國際環境的變化,還有他比較弱的領導,所以實踐中自相矛盾非常多,對美、對日、對朝鮮、對南海皆如此,所以我們不能說胡錦濤時期在戰略實踐中有大戰略。
但在習近平的治下,觀察到近期的一系列行動,我們可以說中國的大戰略正在成型。
問:習近平的大戰略是怎麼樣的?
答:從工具上看,目前習近平的戰略主要有兩個範疇:戰略軍事與戰略經濟。
戰略軍事指的是:第一,運用軍事力量在南海、東海和整個西太平洋和美國進行戰略競爭;第二,繼續使用准軍事力量和日本、越南、菲律賓進行對抗,這是為了更大的戰略空間,也是為了一系列海洋權益;第三,比胡錦濤時期更加急劇地增加中國的戰略軍力,進一步擴展中國,尤其是海軍在西太平洋的戰略活動範圍。
戰略經濟則是,和胡錦濤時期相比更加迅猛地推動中國在海外、尤其是西太平洋的經濟存在。
從目標上看,習近平戰略的長期目標是消解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權勢。
中國外交政策在習近平治下,可以逐漸觀察到一個連續和統一的東西:他都堅定地增強中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並積極主動地追求中國的復興和權勢。
習近平在亞信峰會上提到,亞洲人的事情要靠亞洲人民辦,亞洲的問題要靠亞洲人民來處理,亞洲的安全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這個口號雖然之後他不再提了,但這反映了他的雄心。
一方面,我認為中國對目前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還是基本滿意的,中國依舊願意在美國主導的體制下活動;但在局部上中國現在要更積極地和老闆說,我們要改變一些規矩,我們還是「大食堂」的成員,但我們要弄幾個「小灶」,比如IMF和世界銀行的體系都要改一改,這和中國的經濟實力與國際威望的增長有關。美國自然會反對,但中國還是會繼續搞「小灶」。
在軍事與安全層面,中國對美國在西太平洋如此蠻橫的勢力十分不滿,比如:2009年美國抵近偵查200多次,今年頭10個月就1000多次,中國怎麼能容忍呢?中國宣布一個東海航空識別區,就這麼大,日本、韓國甚至越南都有了,為什麼美國人就是不承認中國的權利?而且美國動不動就說如果中日打起來,美國也要參戰,習近平不只是不滿意的問題,而是越來越憤怒。所以他的長期願景就是就是要一步一步地消解、甚至最終取消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支配性權勢,這種權勢目前在中國看來是不合理的。
中國近期的一系列行動的這項動機已經體現得十分明顯,在這一點上,可以說華盛頓比北京還要清楚。
而近期的目標具體有:第一,把國內經濟增長維持住,在發展模式還沒有轉變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已經越來越依賴外部的能源、礦產、投資和商品市場;第二,中國,特別是要利用戰略經濟,把西部周邊加強管控,在東部比如對韓國、蒙古,採用戰略經濟也要超前。
問:那麼你覺得作為政治強人,習近平和毛澤東、鄧小平相比,外交風格上有怎樣的區別呢?而現在在中國的外交決策層面,有沒有一兩個比如像「王滬寧」那樣佔據核心地位的智囊呢?
答:毛澤東是非常非常強勢的領導人,非常有決心;鄧小平是非常強勢,有決心,但更注意和陳雲、李先念、葉劍英等討論,是基於老一代人做決策;習近平和毛澤東更像,但是毛澤東是只管大事、不管小事,習近平則不一樣。
至於核心智囊,我相信誰都不是,根本不可能,他身邊會有很多人,但這些人都只是他的參謀或信息提供者,算不上特別重要。而我願意這樣說:習近平本人就是他自己的幕僚長。比如FTTAP的事情在APEC上突然提出來,不要說美國人不知道,就是我們圈子裡的人都不知道。
問:習近平上台之後,這個大戰略是如何慢慢成型的?
答:在習近平上台前兩年,主要是以戰略軍事為主,但收效不好。
直到在APEC前不久,十分明顯的,習近平在追求增長中國在亞洲和西太平洋的權勢時主要依靠戰略軍事,尤其是中國戰略武器的發展,和美國的一系列戰略競爭,這還包括在網絡層面的對抗;以及和日本、越南、菲律賓的海上對抗,擴建島嶼;並一再強調領土主權,強調外國不要設想我們會拿核心利益做交換。
這個東西已經做了兩年,我們可以來評點其中利弊。戰略收穫:一、中國戰略軍力,尤其是空軍、海軍繼續增長;二、中國極大地擴展了戰略活動範圍,中國的艦隊從未到遠洋那麼多次;三、堅決地伸張了中國相關的領土、領海權益聲索,這點從中國比較民族主義的觀點來說,可以算是重大促進,因為幾十年了政府都沒有很好地推進過。
但是戰略損失也不小:一、損害了中國在國際層面,尤其是在鄰國中的軟實力;二、顯著增長了和日本等鄰國,甚至美國的軍事衝突的風險,尤其是這一點,非同小可。
這樣一個外交損益表回顧來看,很明顯,遠遠不夠好。
但在近期,中國外交轉向經濟工具,大局慢慢統一,習近平戰略這樣才是逐漸成型了。
中國最近一系列行動顯示,在爭取權勢上更加註重戰略經濟,戰略軍事下降到第二位:領導人在南美、中亞、南亞等地的一系列範圍更廣的出訪;提出建設「一路一帶」構想,注資400億美元「絲路基金」;不顧美國反對,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APEC上提出FTTAP,抗衡美國的TTP;和韓國、澳大利亞自貿區談判取得成果。
與此同時,中國也意識到了之前提到的那個非同小可的軍事衝突風險,於是中日達成四點共識,緩解對抗,恢復對話;中美達成防止海上軍機軍艦衝撞協議。這兩點主要就是為了緩解衝突風險,減輕對中國軟實力的損害。
短時間內如此密集、迅猛的一系列動作從總體上看都是互相協調統一的。可以說,中國依靠經濟手段獲取權勢的大戰略正在成型。
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雖然中國經濟增速還在緩慢下降,但是總體來說還有較強的增長勢頭;其次,中國近年來對海外能源、礦產索取,以及市場的依賴程度都很高,在全球各地的直接投資也不斷增多,這個趨勢一直都很明顯。所以你也可以說中國之前就在做戰略經濟,但實際上我們之前做得並不夠系統,也不夠好。
之前中國注重戰略軍事時,美國選擇「重返亞洲」,進行「再平衡」;但現在美國完全不知道如何對付中國的到處撒錢,四處推進。
但也要指出,中國的戰略軍事也沒有丟掉,與日本和菲律賓的對抗還會繼續存在,軍力也會繼續增長,航母、潛艇也在繼續發展,但與過去相比中國會更加註意危機管控、緩解衝突:比如中國在南海雖然立場不變,但活動方式可能會有微妙變化;中國的軍力活動範圍不會收縮,但是活動的頻度、派遣軍艦的頻度、聲響度都會減小。
所以,和胡錦濤時期相比,和十八大之後的兩年相比,習近平近期的外交政策變得更加協調統一,更合邏輯,可以說中國已經開始有了一個大戰略。我認為這個趨勢有一定的穩定性。
問:那麼你認為這能算是「買朋友」嗎?
答:我並不認為這非要叫「買朋友」。因為這些國家很窮,也需要發展經濟;而中國又願意牽頭、有能力發展基礎設施,對其援助投資,一拍即合。
而且人人都需要朋友,朋友不是愛人,國際政治裡面沒有愛人。儘管我們能看到比如有美國和歐洲這樣價值觀相同的好朋友,但是還有如中國老話說的「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也比天天吵架好得多了。
問:你剛才提到了民族主義,習近平接見了比如周小平這樣的民族主義者,你覺得中國政府是在煽動民族主義嗎?
答:我認為中國政府是很少煽動的,因為政府也知道其實民族主義很不好對付,例如反日遊行里你可以看到政府的態度主要是容許,而非鼓動。在南海、東海美國的抵近偵察,以及日本的歷史問題上,中國措辭經常比較激烈,這也並非其本意,中國政府除了個別局部問題上戰術意義上的行動以外,很少鼓動民族主義。它的官方和媒體表述上我們可以經常感覺到下意識的強勢,但這其實是正常的。
問:那麼一直有評論稱理應主管外交的中國外交部和美國國務院相比,地位一直比較低,所以中國的外交其實要素更多元、也更矛盾,那麼在習近平時期,外交部的地位有上升嗎?而且因為習近平自己原來有從軍的經歷,那麼解放軍系統在中國外交中地位有上升嗎?
答:中國現在在外面盤子那麼大,外交工作那麼多、那麼複雜,可以說外交部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因為中國一直很重視經濟,所以經濟部門在外交政策中占的成分非常大。在胡錦濤時代,外交中的經濟部門就是由副總理王岐山主管的,那麼王岐山自然是高於外交國務委員戴秉國的,今天也一樣。
而且這其中還涉及到個人親疏,比如主管外交的國務委員都是有領導人個人支持的,戴秉國和胡錦濤關係更親密一些,楊潔篪和習近平自然不能這麼說,所以各種情況表明,外交部參與決策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至於軍隊,可說軍隊的影響的確在增強,但話又說回來,這個影響不能說是軍隊高於政治統治,而是說習近平和江澤民、胡錦濤相比,其外交戰略中有了更多軍事元素。因為習近平的世界觀、經歷、家庭出身,以及個人偏好都讓他更加關注軍事力量,而且習近平和胡錦濤相比,更加不害怕在軍事上有更多作為,更加投入到軍力增長中去。習近平對軍隊的管控更加強勢了。所以說如果在其治下軍隊的影響力增大的話,應該要說明那不是軍隊或將軍們變得強勢,而是習近平自己變得強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