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經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溫家寶召開視訊會議因應乾旱、糧食危機與農業問題
 瀏覽1,836|回應7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

温家宝强调认真落实促进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努力夺取农业丰收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0/c_121062893_3.htm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 国务院10日在京召开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作重要讲话。他强调,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抓好政策落实,努力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温家宝指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目前粮食供给形势总体是好的,供求平衡,库存充裕,加上国家财力物力显著增强,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有效供给,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但也必须看到,粮食增产的难度在增加。粮食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一些地方出现忽视农业、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北方冬小麦主产区旱情持续发展,对今年夏粮增产构成直接威胁。必须认真研究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立足抗大旱、抗大灾,千方百计夺取夏粮和全年农业丰收。

    温家宝强调,要全面强化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各项措施。一是切实抓好抗旱工作。受旱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旱情、苗情、土壤墒情监测分析,采取措施减轻干旱影响,确保冬小麦顺利返青。要把抗旱浇麦补贴、抗旱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尽快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动员和组织农民适时对冬小麦进行灌溉。要加强抗旱水源调度,确保灌溉用水。保证抗旱设备、材料的供给,认真制定和落实抗旱用油、用电保障措施。妥善解决好重旱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保证城市供水。

二是统筹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强化对农民的技术服务,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对小麦苗情较差的地方,国家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农民及时施返青拔节肥。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做好种子调度和供应,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在东北地区推广水稻大棚育秧,在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覆膜种植。深入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活动,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全力做好春耕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工作。

    三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是水利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要认真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改造。要形成新的机制,通过政府增加补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奖补结合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吸引和鼓励农民兴办农田水利,建设抗旱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增加节水设备补贴,不断创新节水机制和节水模式。

    四是加大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投入。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期中央财政安排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各地都要继续增加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

    五是进一步做好粮食等农产品市场调控。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继续实施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保障农民从事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合理收益,努力形成务农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灵活运用储备、进出口等手段,完善市场调节,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

温家宝强调,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越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越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切实体现到领导精力、工作部署和资金投入上,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村与城市共同繁荣。要细化要求、实化措施、强化监督,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受旱地区要按照抗旱条例的要求,认真落实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合力。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主持会议。国务委员马凯出席会议。

    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单位的负责人出席会议。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有关部门负责人应邀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地)县(市)政府,有关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501629
 回應文章
星南洋理工學院RSIS評論: 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嚴重,地方清空糧倉儲放肉品、可樂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SIS presents the following commentary China’s Food Security: Questioning the Numbers by Zhang Hongzhou. It is also available online at this link. (To print it, click on this link.)


No. 71/2011 dated 4 May 2011

China’s Food Security:
Questioning the Numbers

 

By Zhang Hongzhou


Synopsis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pointed to its seven consecutive years of grain harvests and huge grain reserves to comfort those who worry about its food security. Yet, to some, that seems too good to be true. 

Commentary

 THE ANNUAL meeting of China’s legislature,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which ended in March this year discussed issues that the leadership regarded as crucial for the coming years. One which drew particular attention was China’s food security problem following the recent severe drought in Northern China and the dramatic increase of grain price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DRC) took the view that grain prices “will be stable”. It pointed to the huge grain reserve, which accounts for 40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annual consumption, and seven consecutive years of grain harvests. It was an encouraging statement which comforted those who worried about China’s food security. Yet, the numbers, to some, seemed too good to be true.

 Many scholars and experts have publicly questioned the projections of China’s grain harvests and grain reserves. Their concerns are not without grounds given the following factors:

.Contradicting Basic Economic Theory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maintains heavy control o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there have been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establishing a market-based agricultural industry. A milestone was achieved in 2004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ided to fully open its grain market and liberalise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grains. However, what has happened since then, particularly in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seems contradict basic economic theories.

 

Firstly, the phenomenon of a rapid rise in grain prices goes against the basic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 ample grain supply would naturally lead to a drop in grain prices. The dramatic price increases could also be caused by other factors, such as rise in production cost. However, when a new price level was recorded and people and organisations were fighting for grains in China’s largest grain producing provinces, this might imply a grain supply shortage.

 Secondly, it departs from basic trade theory. Given China’s increased grain harvests and declining grain consumption -- both per capita grain and meat consumption have decreased in recent years -- China should have been exporting more grains to other countries. Conversely, since 2007, there has been a rapid increase in China’s net grain import, particularly for wheat. The imports of rice and maize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se abnormalities inevitably sowed the seeds of suspicion on the authenticity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numbers.

 

Testing the ‘Red Lin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s and supporting evidence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is the size of its total arable land. In 2006, China set a ‘red line’ to guarantee that its arable land never shrinks to less than 1.8 billion mu (120 million hectares)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Over the years, China claimed that it has managed to keep its total arable land above the ‘red line’. Furthermore, official data even suggested that the total sown area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particularly grains, instead of decreasing, expanded noticeabl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intense debate between scholars and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on whether the ‘red line’ has in fact been breached.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largely driven by the boom of its property sector and vast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The massive expansion of China’s real estate sector, rapid urbanisation, and huge investment in railway, highway and road in recent years unavoidably demanded conversion of arable land to land for construction.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revenue from selling land reached 7 trillion yuan.

 Pollution is also increasingly endangering the quality and the quantity of China’s total arable land. The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reports that around 10% of the total arable land were contaminated or destroyed by pollution and solid wast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nce admitted that each year more than 12 million tonnes of grain is contaminated by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addition, land abandonment and over reporting of the arable land area have also further compromise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official data.

 

Are Grain Depots empty?       

China’s grain reserves account for 40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annual consumption -- much higher tha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s such, there is no need to worry about its food security, at least in the short term. Unfortunately, it has been suspected by that many of the state-owned grain depots have in fact been empty or been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Although this suspicion was denied by the grain authorities, reporters’ investigations seemed to defy the official conclusion. The grain depots that caught fire in Sichuan and Jiangxi provinces recently exposed non-grain items being stored such as jelly, coke and meat. This suggests that China’s grain reserves might be lower, if not significantly, than the official figures.

  This is not to suggest that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deliberately provide false data. Given the size of China, it is certainly a very challenging task to collect the relevant data in the first place. It is even more difficult to get the numbers right if we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mong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s well as state-owned grain organisations.

 

War China Cannot Afford To Lose

 

The renowned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tist-Yuan Longping once said that food security is "a war China cannot afford to lose". Indeed, as the most populous country in the world, China’s food security is always of a high priority. However, to win the war, China must be well prepared. This has to start with knowing the correct numbers for its grain production and grain reserves.

 Z

hang Hongzhou is a Research Analyst at the 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RSI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He studied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Heilongjiang, China before graduating from NTU in Maritime Studies.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618698
世界糧食危機的原因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3/29/c_121240091.htm

2011年2月初,粮农组织发布的2011年1月份的全球粮食价格指数为231点,再创20年来的历史新高。国际媒体普遍认为,世界粮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有5个方面。

    1.世界各地的恶劣天气造成粮食减产,引发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从2010年夏天开始,严重的干旱和大火使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收成严重减产;印度和巴基斯坦因洪水灾害使谷物产量大幅度下降。进入2011年以来,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澳大利亚发生史无前例的暴雨和洪灾,土地大面积被淹,造成小麦产量大幅减少;美国中部地区和阿根廷的干旱对未来的谷物和玉米的产量也将带来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2月份最新预测,2010-2011年全球谷物产量约为22亿1600万吨,比2009-2010年减少了2%。

    2.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助推粮价上涨。去年夏天,俄罗斯粮食减产后立即宣布禁止小麦出口,引发全球小麦价格飙升68%。今年1月,粮食生产大国印度宣布限制大部分粮食出口以保证国内供应。随着粮食形势紧张,其他一些国家也将会采取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这势必对世界粮食价格产生负面影响。

    3.全球粮食消耗量急剧增加。人口快速增长是粮食消耗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60亿之后,全球平均每年增加8000万人,到2011年年底全球人口将达到70亿。除了人口增长外,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也在增加。此外,用粮食生产汽车燃料也消耗了大量的粮食,如美国2009年收获4.16亿吨谷物,其中1.19亿吨进入乙醇蒸馏厂用来生产汽车燃料,这些谷物足以养活3.5亿人一年时间。据报道,世界粮食消耗增长量从1990-2005年的年均2100万吨增加到2005-2010年的年均4100万吨,几乎翻了一番。

    4.地区动乱加快粮价上涨。有报道认为,昂贵的粮价是引发埃及等国政局动荡的原因之一。而一些国家为了避免或平息抗议活动,纷纷动用粮食库存,其结果是引起更多的粮食投机行为,加快粮价上涨。另一方面,社会动乱引发人们的恐慌,争抢粮食的现象将进一步推动粮价上升。以埃及为例,埃及中产阶级的家庭收入有46%用于购买食品,在埃及动乱发生之前,埃及政府在粮价上涨的情况下计划削减对穷人的面包补贴;在动乱发生后,仅两周内埃及的粮食价格就上涨了15%。

    5.粮食市场的资本投机行为是造成粮价高企的另一个原因。一些专家明确指出,2010年夏季小麦期货价格的疯狂涨跌背后,最大推手就是投机资本。世界银行的官员也指出,投机者是粮食价格波动的推动者。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不久前呼吁国际社会采取监管措施,遏制粮价上涨背后的投机行为。

    世界粮价继续上涨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可能再次引发粮食危机,全球饥饿人口将迅速增加。受粮价上涨影响最严重的是贫穷国家的人口,这些国家即使是中等收入的家庭也要把2/3的收入花在食品方面;目前有80多个国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界定为低收入缺粮国。世界银行最近公布,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因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15%,贫困人口就增加了4400万人。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2月19日的一次会议上呼吁G20峰会要把世界粮食问题置于2011年讨论的首位问题。他说,对粮价的变化要随时保持警惕,“我们正走向危险的地步”。(徐长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603557
霸權轉移:對於原材料的掌控是條件之一
推薦2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Guoding
lukacs

除了經濟規模,還要看高科技優勢、原材料掌握、軍事優勢等。原材料部分,之前著名的是鐵礦進口,往往涉及數百億美元的價差,主要涉及巴西與澳大利亞。另外就是石油,著名的是蘇丹、安哥拉,目前也已成為沙特阿拉伯的最大出口對象,這又與人民幣走出去戰略相關。銅礦等也與外交高度相關,例如智利。

要穩定長期大規模的原材料進出口,就得建立軍事上的連繫,並且往往也已軍火交易來填補貿易逆差。原材料、軍事、貨幣,三位一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547519
兩則網民評論糧價問題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23/09/24/6_1.html

现在减免的农业税,实际不过减少200亿元人民币,与出口退税补贴外国人的每年5000亿元人民币,根本无法相比。即使粮食补贴款到了3200亿了,也不过才是补贴外国人的5000亿元的一半多,有什么拿不出来的。有钱搞退税补贴外国人,买几万亿美债,为什么不能拿来补贴农民?!

为了配合西方国家,中国的改开“精蝇”,不断按照美国主子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让其掌握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控制权,一旦有不测,粮价狂飙翻番上涨,中国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在西方国家普遍扎紧粮食安全的篱笆的时候,中国的所谓的专家和官员却敢于出台限制国有粮企,而大肆放开外国粮商先入为主在乡下抢粮,彻底置中华民族于死地, 由此,我们更看清了他们究竟是站在谁的立场上来制定政策,它们本身就是汉奸卖国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545740
濟南日報: 糧價上漲,中央卻不准國企購糧,到底想幹甚麼!!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粮价上涨禁止央企收粮,有关部门究竟想干什么?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近日中国四大粮食央企——— 中粮、中储粮、中纺集团以及华粮接到政府指示,不能进入市场收粮,以免造成粮价上涨。而据报道:“春节前,有少数企业已经开始囤粮。” 一直与中粮争夺市场的外企益海嘉里也设立了更多的收购粮食网点。在囤粮的背景下,央企却只能置身事外。“所有的消息都预示着粮价要上涨,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多储备粮食,但是,限制收购的政策使得我们束手无策。”一位央企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而中储粮曾被明文禁止收购粮食,以防粮价上涨。(济南日报:《粮价上涨压力大增 四大粮企被禁止进入市场收粮》)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看到这则消息,笔者禁不住愤怒:粮价上涨,禁止央企收粮,却放任外企囤粮,有关部门究竟想干什么?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任何朝代的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都绝不会放任不管。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无论是平抑粮价,还是大灾之年开仓放粮,政府的粮食储备都会发挥巨大的调节作用。时至今日,种种迹象和信号都表明:粮价上涨和粮食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作为政府调节粮食市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粮企本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关部门居然出台如此荒唐的禁令,不仅明文禁止国有粮企收粮,而且还对本就应该抑制的外资粮企放任不管,坐视外企抢占粮食收购市场,囤积居奇,危害国家粮食安全。有关部门究竟想干什么?是无能,还是别有用心?

    温总理曾说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昨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仍然说要让人民舒心、安心、放心。那么,就请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就此说明一下,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何让人民能够舒心、安心、放心。否则,如果真在这个问题上出了大乱子,有关人等是逃脱不了玩忽职守、渎职违法,甚至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责的。温总理昨日不也说过:今年政府反腐倡廉将把查处主要领导侵权渎职、贪污腐败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么?   

    粮价上涨压力大增 四大粮企被禁止进入市场收粮   

    国内粮食涨价的压力也正考验着央企。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近日中国四大粮食央企——— 中粮、中储粮、中纺集团以及华粮接到政府指示,不能进入市场收粮,以免造成粮价上涨。为了调控粮价,国家也正在计划出台有效政策。记者独家获悉,如果粮价再次快速上涨,国家有可能降低粮食进口关税。为了让粮食危机不在国内重演,政府和央企正严阵以待。 

    电话通知实行限购    

    北方旱情仍在持续,粮食产量有可能下降,但是国内四大粮食央企却迟迟不见动作。在春节前,四大央企限制收购原粮之初,国内粮食价格受其影响,出现了价格回调。然而随着旱情的加重,“春节一过,稻米的价格每斤又上涨了一毛钱。”中粮米业地方粮食收购部门人士向记者介绍。“我们就接到了上级部门打来的电话,让我们暂时停止收购原粮,因为粮价上涨得太快,央企减少收购可以平抑粮价。”四大粮食央企之一的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我们还没有解禁。”一位期货人士也向记者透露,“市场确实有传言,政府针对粮食尤其是玉米,实行限制收购,但是并没有成型的文件。” 

    2010年11月,国家发改委推出调控物价政策,并联合多部委全面监察并限制物价上涨。首当其冲就是控制粮价。针对央企,虽然没有明确的文件传达限制收购的指示,但是电话通知已经明显奏效。记者观察到,截至目前,四大央企在北方地区的原粮收购非常少,“电话里限制收购原粮对北方地区要求得更为严格,因为今年北方遭遇旱情,产量可能下降,涨价的压力更大”。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限得住央企限不住外企    

    “春节前,有少数企业已经开始囤粮。”经常前往购粮一线的期货分析师李墨达向记者表示。“现在全国两会就要召开了,地方政府都有压力,在两会期间粮油价格不能出现波动,粮油市场表现得不是很活跃。”但对于粮价上涨的预期,市场上收购动作早已开始。此次限购,南方压力较小,央企在受限购指示要求不算严格的地方,已经展开了收粮行动。江西米业采购部门人士告诉记者,“春节过后,稻米价格涨得非常快,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最高点。有可能的话,要抓紧收粮,今年的粮价肯定看涨。”该人士表示,“目前,我们已经达到了收购极限,仓库已全部装满。” 

    限制央企收购,却无法限制外企。据了解,一直与中粮争夺市场的外企益海嘉里也设立了更多的收购粮食网点。即便中粮和益海嘉里都提前进行了准备,“但是优质的稻米已经很难收到,好稻米的供应仍然紧缺。”一位中纺粮油的采购人士向记者表示,感觉今后的粮食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很大。“满仓”是收购企业的现状,虽然收购了很多粮食,但是加工情况并不乐观,“现在大米的价格还比较低,而稻米价格很高,因而订单比较少,所以还不能开始加工。” 

    在囤粮的背景下,央企却只能置身事外。“所有的消息都预示着粮价要上涨,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多储备粮食,但是,限制收购的政策使得我们束手无策。”一位央企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而中储粮曾被明文禁止收购粮食,以防粮价上涨。“由于中储粮一直是以国家规定的价格进行收粮,而市场价格已经远远超过该价格,即便中储粮收购也没有人会卖给他们。”中粮高层向记者透露。 

    粮食进口关税或将下调    

    与此同时,国际粮价已经大规模上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部分粮食的价格已经破纪录。去年玉米的价格暴涨了52%,小麦上涨了49%,黄豆上涨了28%。世界银行称,全球食品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上涨了29%,而去年10月至今年1月间,全球食品价格更是上涨了15%。 

    普氏能源咨询机构内部资料显示,由于美国对生物柴油的支持政策推出,今年美国的生物柴油工厂将大量增产,并达到历史最高纪录———  8亿加仑 。据了解,美国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此外,有消息称,美国有意扩大对玉米制乙醇项目的投入,预计2011年美国生物乙醇产量将达到139. 5亿加仑 。这将直接推高玉米的价格。一位粮食央企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国,而中国是最大的进口国。美国每年有40%的玉米用来制造乙醇,这一数量相当于中国的全国产量。”

    中粮集团一位副总曾向记者透露,“目前中国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已经达到70%”如果国际粮价上涨,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记者从知情人士处得知,如果国内粮食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政府有可能通过关税政策调整粮食价格。“目前,得知的情况是,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大豆,关税将由3%降到1%但是时间点还没有确定。”上述人士表示。 

    粮食海外采购面临挑战    

    为了抵御粮价的上涨,目前日本已经有多家粮食企业深入到巴西等粮食主产国设立加工厂和多个收购网点以及交通运输设施,以保障国内的供给。中国也应该建立相应的粮食安全机制。“但是,中国的粮食企业还没有走到国外去。”一位粮食行业的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在行业内部研讨会上,中粮、中纺粮油的人都表达过这样的态度。商务部的官员在场,他们也表示要内部协调,但现在仍然没有下文。”该人士建议,中粮是中国最大的粮食企业,中粮应该带头“走出去”。 

    中国海外采购还面临着一个挑战。负责储备粮食的中储粮每次出现在国际市场上,国际粮价都会被炒高。“中储粮很少参与到国际粮食商业买卖中,由于每次中储粮的出现都会受到关注,美国也会知晓中国的粮食策略。”因此,目前中国的粮食企业还是通过贸易商购买粮食。曾有企业上书,让其他企业代替中储粮在国际上出现,以避免国际粮价“借题发挥”,“我们能够参与到国家粮食储备计划中,但是国家发改委最终没有给予答复。(来源:济南日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545727
秦暉:十字路口的中国二元土地制度
推薦3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Guoding
沙包
lukacs

文甚長,這裡僅貼上半部(中評網有轉載)

来源:《读品》第105期&106期
 时间:2010年8月22日14:00

  地点:上海季风书园

  主讲:秦晖清华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

  评议:杨奎松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傅蔚冈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

  主持人:徐瑾,【读品】编辑

  本活动为【读品·关注三农】系列活动第四讲

  主持人:

  大家好,非常大家感谢大家今天过来!我是一点半到的,那时我就发现这里已经基本坐满了,大家来看秦老师的热情非常高,非常感谢!

  现在是2010年的八月份,也是【读品】100期的时间,也就是说,读品已经办了四年半了,所以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时间那就交给秦晖老师吧。

  秦晖:

  最近傅蔚冈先生看了我写土地问题的文章,请我来讲两句。土地问题我其实不准备多讲了,因为就现实而言,问题已经是很清楚了。其实地权不交给农民,而要由政府来进行某种管制,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也不是不可以讲这些道理:比如说农民知识层次比较低、比如说社会主义起步阶段需要有一个原始积累、比如说规划极为重要等等,都可以成为理由。但是,我觉得现在讲的最大的一个理由恰恰是最没有理由的——就是说我们为失地农民着想,不搞土地私有制,就是防止出现大量的失地农民。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所有理由中最荒唐的一个理由。简而言之,如果你真的是为失地农民所想,害怕土地给了农民后,他们会被忽悠会乱卖地,或者说农民喜欢赌博啊喝酒,把这些地都拿去胡折腾……我觉得针对这个担忧的解决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把土地私有制实行一半,就是我讲的实行所谓的交易批准制度,也就是说如果农民愿意卖地,还需要交易被批准,土地就不会想卖就能卖;但是如果农民不卖地,政府是绝对不能买的。概况来说就是,你不允许农民有卖地的自由,至少你允许农民有不卖地的自由,那就可以防范所谓的失地农民问题。

  如果你真是这样做,那我可以相信你大概的确是为防止失地农民着想。但是如果你现在连这点都不愿干,不仅不允许农民有卖地的自由,甚至也不允许农民有不卖地的自由,那就怎么谈得上避免失地农民呢?也就是说这种制度的前提就是农民的地是可以抢的,讲得简单点就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这种问题几乎是不用讨论的,地权之所以不能交给农民,在我看来主要不是什么理论问题,而是一些现实的考虑,所以我也不想多讲了。

  今天,杨奎松先生要给我做评论,所以我还是讲一些历史,因为现在土地政策对现实的解释,是和历史的解释捆绑在一起的。

  比如我们现在一再讲土地私有制搞不得,很重要的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讲的,认为土地私有制会造成自由买卖、土地兼并、社会危机、农民战争等等。其实,这种思维模式是和我们以往一直宣传的一整套理论是连在一起的:第一就是认为传统时代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土地集中,它导致了地主和农民的对立;第二就是认为土地集中是由土地自由买卖造成的;第三个论点就是认为这种机制(土地自由买卖)导致了中国历史的一个周期现象,就是一个王朝早期土地比较平均,然后由于土地私有制的买卖,土地兼并就越来越厉害,后来就有了地主和农民的对立,造成一场社会暴乱、农民战争之类,这就用来解释中国的一治一乱;第四个就是用它来解释中国的革命,因为所谓反封建,讲得简单点就是消除地主制,就是所谓的搞土地地权,我们认为就是近代中国的核心问题,而且用它来解释中国革命。在这种解释话语下,中国革命基本就被解释为(在国内层面,国际层面就不讲了)主张土改的人和反对土改的人的一场较量——共产党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就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就赢得了革命,而国民党是反土改的,所以就失败了,被农民抛弃了。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理,那么紧接着下一步,集体化就非搞不可。因为消除了大土地私有制以后,肯定还要接着消除小土地私有制,否则的话,又会出现上述的周期现象。所以搞了土改还不算完,接着还是要搞集体化的,如果不改集体化的话,那土改等于是白搞了。正是因为这点,所以早在农村承包制改革一开始,出现了很多反对的舆论,就是所谓的什么“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所谓回到解放前,其实不是回到地主制,其实指的就是回到单干。按照他们当时的说法,只要单干就会由于自由买卖造成土地集中,就会回到解放前。所以为了把这个理论给说圆了,当时很多人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我们有一位朋友,周其仁先生,当时就挖空心思地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两种小生产不能混为一谈”,说其实小生产是不会导致兼并的,或者说兼并是有益无害的,过去其实主要不是小生产本身的问题,而是自然经济的小生产会产生的问题。按照周其仁先生的说法,如果是商品经济的小生产,似乎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这其实是为了解决我们当时的理论困惑。很显然,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很不成功的,因为实际上,如果要从土地兼并的逻辑讲,恰恰是商品经济的小生产最容易发生兼并,自然经济的小生产倒真是很难说。所以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就没有解决,而到了现在,它又被拿出来,作为土地权利不能交给农民的一个理由。

  所以,如果我们要真正从理论上反思,就是对现有这整套体系的反思。至于现实,我觉得不是什么反思的问题,其实主要就是怎么去制衡既得利益的问题,现实就几乎已经没什么道理可讲。就像我刚才讲的那样,如果真是要防止无地农民出现,其实很简单,第一不允许抢农民;第二,如果农民卖地太傻,政府可以审查一下。这两个解决了不就行了。但是现在就是不干,就是可以抢农民,但是农民不能卖。你说这个有什么理由呢,这和防止无地农民有什么逻辑上的关系呢?那么我现在就要讲讲,这套逻辑前面的那些命题。

  关于这点呢,我觉得这应该不是我个人的研究,这几十年来,包括中国的经济史、社会史,也包括现代史,比如包括像奎松先生搞的那个民国时期的历史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觉得不管人们怎么解释这个现象,但是至少就现象本身而言,我觉得研究这20年的历史有一点应该已经逐渐得到共识,就是传统时代土地很集中这个说法就是受到质疑的。

  不仅一些自由派的人士,包括也不知道属于不属于自由派的人士,像我照样,有过质疑。就是像一些很正统的人也会有过质疑,包括中央党校党史调研室的前主任郭德宏先生,他也是老革命了,是离休干部,他就讲这个传统时代地主占有土地只有百分之三十几,而不像我们以前讲的那样是占了百分之七十几。当然他理论解释上他是加了个帽子,就是即使是百分之三十几,也足以证明那时候地主制还是整个占主导什么的。不管怎么说吧,至少他还是承认说我们以前讲的这个土地集中的状况夸张得很厉害。还有一点就是那个中国国家统计局,那个时代国家统计局的局长是李成瑞先生,大家知道李成瑞先生是很重要的毛派代表,经常写万言辞,经常指责资本主义土地如何不好。但是李成瑞先生在主持国家统计局的时期,他就做过一个工作,就是把土改时期不同地区的地权资料做过一个分析,当时出来的报告结论也是土改前中国的土地没有过去讲的那么集中,当然各地的情况不同,有的地方比较集中,有的地方比较分散。

  按照我的研究,最分散的可能就是陕西(这个我曾写过一本书),比较集中的比如像东北、台湾等地区(东北和台湾的土地集中都是有个政治因素,我后面还要讲),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材料也指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地集中度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还有很多人是做区域研究的,比如说史建云做华北的研究,张佩国先生做山东的研究,还有一些人做西北的研究、福建的研究,这些研究都发现土地兼并不像我们以前讲的那么严重。

  甚至有些人根本否定土地兼并现象的存在。比较极端的,就像最近那个高王凌先生,他就认为:第一,地主占有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第二,地主收的地租也没有那么高,地租率只有百分之三十,而且说主佃的关系不是地主欺负佃户而是佃户欺负地主等等。

  我们虽然不一定赞成那么极端的言论,但是总的来说,这个二十年来,我相信,一个普遍的趋势是,我们过去的说法是越来越站不住脚,以至于一些老土改,比如说从解放初期开始搞土改的杜润生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里,说了农村土地兼并绝对不可能达到一半,很可能达不到40%。这当然是他的一个估计,但是对于他这样直接搞土改这样的老农村,作为中共搞农村政策的元老来讲,也算是一种感性认识吧。当然在这本回忆录还是肯定了土改的意义,意义就是重建基层,讲得简单一点就是再造一个社会——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颠覆了传统农村中的一切认同,建立一套组织资源高度一元化的一个体系——那么它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肯定土改的。

  因此,在土地问题上,我们今天应该这样讲:

  第一,传统时代中国的根本问题应该说不是什么土地兼并问题,传统时代的土地没有我们以前讲的那么集中,当然也不平均——这个事实求是的讲。

  第二,平均与否从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平均不平均与比较物相关。

  那么和什么比较呢?我数来分析,中国传统时代的土地分配基尼系数可以说在全世界各国中应该算是最低的。根据我的计算,中国全国各地的土地分配基尼系数有高有低,全国平均大概是0.53。有人就说0.53那也非常可怕,因为有人说0.3就是正常值,0.3以上就不大合理,0.4以上好像就很值得警惕。但是,土地分配的基尼系数和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这是两个概念,就像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分配的基尼系数和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是两回事一样。我们现在经常讲西方国家平等不平等,讲的是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可是很多经济学教科书都指出,正常情况下,资本分配的基尼系数要远远高于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道理很简单,比如说就一个工厂而言,就这个工厂本身而言全部资本都是老板的,工人是无产者,也就是说基尼系数是1,就是那个理论上的最高值,可是收入分配能是1吗?不可能的,一个发达国家逻辑上来讲它可能有很多无产者,但是不可能有很多无收入者。无收入者的收入都是从生产关系中分割出来的。比如,这个工厂的所得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会变成工资,没有资本的人不等于是没有收入的人。土地也一样:假定一个村子所有的土地都归一个人所有,也就是(土地分配的)基尼系数也是1,但是除非这个人是自耕农,自己耕种了所有的土地,否则他不可能得到所有的收入,不管他是用雇农还是用租佃,只要是别人替他种地,肯定不管是以工资的形式还是以佃农收入的形式,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到了佃农手里。假如按照我们以前讲的,他是租给了佃农,按照以前我们传统的说法,中国传统时代的地租率我们一般说是对半分的,那就是说这个地方土地分配的基尼系数是1,但是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5,也就是说收入分配的平均度相当于土地分配平均度的一半。这个当然不是线性的关系,并不是任何分配状态下的关系都是这样的,但是从经验数据讲,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比较详细的分析——这就涉及到一些数学,这里不做细说——从经验公式而言,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分析,假定排除了政治性造成的差别,比如说苛捐杂税(等等),如果仅仅谈论由地租引起的收入不均,那么当土地分配在0.3到0.7区间,收入不均的可能值和土地分配的可能值的比值大概是在0.6到0.5之间。

  换句话说,这里就推出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假如中国传统时代的不平均的确是因为地主和农民的关系造成的——也就是说不平均的根源是有人垄断了土地,有人必须向他租地。那我们就应该承认,传统时代来自于土地占有造成的不平均其实是很微弱的,如果说土地占有是根源,那么传统时代几乎就是一个非常和谐、非常平等的桃花源。因为0.53的土地分配基尼系数能够推出来的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只有0.26上下,比现在要平均的多的多,已经达到了欧洲福利国家那种水平。那样的社会怎么可能有社会危机呢?那样的社会怎么可能产生社会爆炸呢?于是得到第二个推论。

  第二个推论反过来,假如这个社会的确有很严重的社会危机,甚至发生社会暴乱、社会动荡,或者说有严重的社会不平等,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么这种不公平肯定有原因的,但把它归结为土地占有肯定有问题。换句话说,这两种推论必居其一,如果认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土地分配,那史实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几乎不是什么问题;那么如果认为中国的问题很大,那根源问题就不应该归咎为土地。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传统时代的社会动乱?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传统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有些人讲的那么玫瑰色。以前把传统社会或说封建社会说得苦大仇深,现在却有一种趋势,把它说的花团锦簇。如果按照这样的想法,整个近代史我们都没法理解。在有些人看来,传统社会简直是没有任何缺点,比如说经济,现在有人说,传统社会经济全世界第一,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GDP还占全世界36%,比现在的美国都要强得多,而且那个时代的中国是全世界都需要中国的产品,但是中国不需要全世界任何产品,所以中国贸易顺差大的不得了,这证明中国最牛;政治上,他们又说传统中国也没什么专制,有的只是什么父爱式的管理,皇上就像全国人民的父亲似的,很仁慈……而且说中国传统选拔官僚的科举制,就是现在西方的文官制度,也是很合理的,政治也很好;那伦理就更不用说了,自古以来人们就说中国是伦理天下第一,据说西方都是崇拜物质,只有中国人是崇拜伦理的。那么伦理如此优越,政治又不专制,经济是天下第一,那中国还有什么地方不好呢?于是有人说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根本就是吃错了药,就是中国人发了神经病。

  但事实上,好像并不是那么乐观。传统中国的确有很严重的问题。中国是有盛世,盛世的确是创造了很多奇迹,中国经济奇迹也不是今天创造出来的。中国历史上多次有过这种现象,就是当一个王朝末年,赤地千里,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户籍减少一半以上。像汉初,天子都不能找出四匹一样的马来拉车——这个是司马迁讲的,但是没隔多少年,就是五六十年期间,一下子就是“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政盈余到了钱不知道怎么花的地步,这样的奇迹的确也是产生过。但是,中国一旦出现社会暴乱,那时的现象的确也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就比如说在明清之际,像四川出现过一个说法——张献忠屠蜀,说张献忠把四川人都杀光了。后来又有人说其实不是张献忠杀光的,是地主阶级杀光的,都是官军杀光的。再后来又有人翻出张献忠当年一个被称为“七杀碑”的——据说张献忠在四川到处杀人,立了一块碑,说什么“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叫做“七杀碑”。后来又说这是地主阶级造谣,后来在四川真的就发现了几块碑,正式的名称就叫做“圣谕碑”,就是大西皇帝的圣谕。这个全文倒没有七个杀字,前面两句是有的,“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后面的两句是“鬼神明明,自思自量!”没有这七个杀字,但是很多人都说虽然没有这七个杀字,但是碑很明显就是为杀人做理论依据的。讲的简单一点就是老天爷对你们四川人不错,但是你们四川人对不起老天,所以你们“鬼神明明,自思自量”,就是你们想想你们该不该杀吧,大致就是这个意思。那个四川的确是,明清之际三百八十五万人口,到了清初第一次统计的时候,只剩下了一万八千人。当然实际上没有死到那么多,但是的确说是人口近于灭绝也是差不多,比一万八千肯定多,但是我想大不了也是十万八万,整个四川的人口后来都是外地的人过去的。怎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真是很值得研究,世界各国很少有这种现象。

  另外,中国王朝更迭过于频繁了,至少是西方好像没有的。西方有黑死病,有罗马帝国晚期的危机,16世纪危机等等,但是西方王朝更迭和我们中国完全就不是一个概念。我甚至觉得把“dynasty”翻译成“王朝”就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比如英国有很多“dynasty”,但你们看看这些“dynasty”,包括现在的这个英国女王,她的王系可以一直追溯到1066年的征服者威廉,没有变过,只不过一下子是男系,一下子是女系。它往往是比如说儿子没有了,选个女儿继承王位,这个女儿嫁了某一个公爵,这个公爵的领地比如说在兰开斯特(Lancaster),于是就叫兰开斯特王朝,换了一个徽章,这就叫做王朝更迭。我们大家有谁知道英国最近的一次王朝更迭在什么时候?我想连英国都不一定有人知道——更迭发生在1907年,但是1907年英国发生了什么,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个和中国的王朝更迭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那么中国发生的这些朝代更迭是什么?在我看来,中国这些危机基本上就是一种政治危机,讲的简单一点就是官逼民反。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专制与民间的矛盾。矛盾一旦爆发,人们往往看到的是民间的精英和平民联手起来反抗官府。其实看看水浒就会知道。水浒描写的是农民反抗地主吗?不是的,水浒描写的是地主带领农民,就是庄主带领一帮庄客,什么叫做庄客?其实就是佃户,就是庄主带领佃户来造反。这样的社会危机说和中国的传统制度是有关系的。当然,传统社会出现的这种危机有一些是非社会原因的,比如说天灾、外敌入侵,这些东西基本上对于中国社会是外生性的,但是老实说,外生性不能解决一切,比如我们现在很多人说中国传统很美好,于是就想用纯粹外生性的理由来解释,我觉得这个肯定是有问题的。比如有人说,明清之际发生大动乱,是因为当时气候异常,全球气候属于小冰河时期,出现了连年的灾害,所以饥民就暴动了。这个说法不是一点道理没有,那个时代的确是气候异常,可是就算气候异常,全世界出现张献忠屠蜀那种状态的也就只有中国。当时的西方也发生了危机,但是那个危机绝对不能跟中国相提并论。要说小冰河时期,那也不会只是中国有,而且中国从陈胜吴广到太平天国每一两百年就发生一次小冰河,这也说不过去。所以完全用外生性原因来解释的确也是有问题的。

  我们最近的这一次变革(从传统的观念讲就是最近的这一次改朝换代,用新的话语讲就是中国革命),我的感觉是,其实它和传统的社会爆炸没有太大区别,基本也是由于专制政府和民间社会的冲突导致的,也是一场官民之间的社会大爆炸。那么它和传统时代的真正区别在于它的周期比较短,因为民国只有二十几年,从辛亥革命算起也只有三十几年,和一般的王朝周期相比要短得多。

  短得多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和抗战有关。虽然中共抗战以前搞过所谓的“土地革命”,但是大家知道土地革命实际上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当然很多,如果按照我们现在教科书上的说法,是因为出了几个坏人,什么王明、博古、李德,说他们不会打仗,所以这个革命就失败了。大家现在谁都知道不是这么回事,在我看来失败的原因是当时没有革命的基础,而到了抗战以后却有了,讲的简会的矛盾在抗战以后发生了很多变化。讲的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抗战以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来源不是靠从农村征收的,其财政来源百分之六十七是来自于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的官盐统商税,剩下来的都是公债,公债大部分又是在东南沿海这些城市发行的。当时从农村征收的田赋和田赋附加,在抗战以前都不列入中央财政,都是地方财政的收入。但是到了抗战就不一样了,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财政来源,之前的主要财政来源都没有了;第二,由于战争和腐败等原因,国民党的财政需求又比原来要大得多——一方面是要打仗,另外一方面是国民党的政权运作成本也很高,腐败什么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这种情况下,财政当然都得向农民伸手,向农民伸手就得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其实,本来在抗战之前,国民政府在农村的管理还是比较粗线条,抗战以后就强化保甲制度,搞了很多基层政权建设,当时基层政权唯一的功能基本就是“要粮要钱要命”。搞这样的事,一般的绅士也不愿干,所以当保甲长有好多是素质不良人士。国民党在抗战的时候为了强化征收,大量的用了很多勇敢分子,就是那些敢扒房子、牵牛、抓壮丁等事情的人,最终当然是闹得天怒人怨。即使没有共产党的煽动,抗战期间在国统区里,民间社会自发的抗粮抗捐、反对抓壮丁这种民变已经比抗战前要频繁得多了,因此,国民党得罪农民在经济上当然是跟横征暴敛有关,在政治上就是跟政权腐败有关。

  这些在土改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土改的时候第一个阶段就是让农民诉苦。这里插一句,土改档案里反映的农民诉苦材料,不管是在地权分配比较分散的地区,还是在地权分配比较集中的地区,都有一个特点,基本上农民的诉苦,大部分都是讲国民党怎么横征暴敛,怎么”刮民党”,保甲长怎么欺男霸女,怎么贪污公款,还有一项就是所谓的负担不公,把富人应该负担的转加到穷人身上等等。几乎很少有老百姓责怪地主收地租收得太多,这种抱怨在农民诉苦的案卷中很少有,这也是当时土改工作对的材料中说农民需要引导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农民对国民党的抱怨主要也就是这种抱怨,我们都知道当时说国民党是“刮民党”,说中央军是“遭殃军”,还有一种说法叫“国民党万税”,赋税的税……我们可以说国民党得罪农民,很大程度上是经济上的横征暴敛和政治上的乡镇腐败。当然高层腐败农民管不到,农民也不知道四大家族是不是贪污了、贪污了多少钱,但是农民感觉得到的就是国民党的基层官吏也是很腐败的。

  然而,共产党也要打仗,打仗也要向农民索取各种资源,而且共产党和国民党相比,战争资源毫无疑问对农村的依赖更强。因为共产党的统治地区和抗战时代的国统区相比更农村,无论是人力物力,肯定都是取自于农民,那么如果说国民党动员农民不成功,那为什么共产党进行这么高强度的人力物力资源的动员,还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还可以支持共产党把国民党推翻呢?关于这一点,老实说,我认为民国年间凡是接触了国共两党的人对共产党有好感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不仅农民是这样,知识分子也普遍是这样,包括我父母:第一个原因就是共产党比当年的国民党清廉,共产党办事也比国民党公平。尤其是在农村,这个负担公平和负担不公平对农民来讲感觉是非常不一样。抗战时期共产党赢得民心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负担公平,而国民党的确比较腐败。

  这里我要讲,中国的正式的征取制度,很奇怪不管是国民党还是明清时代的传统统治者,正式的征取制度都是针对地主,讲的简单点都是以土地税的方式,包括附加也是以土地税的方式;田赋是按土地税;所谓的苛捐杂税也是按土地税。所以正常情况,就是收到地主头上。但是,由于腐败,往往国民党时期的一些保甲长就把富人应该负担的转加到穷人身上,包括抓壮丁也是这样,按理说富人也要出壮丁的。当时普遍就说共产党比较公平,负担比较公平,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共产党的干部也比较亲民等等。讲的简单的就是当时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好感主要来自共产党比较民主而国民党比较专制,而农民对国共两党的判断就是共产党比较廉洁而国民党比较腐败。

  土地问题对中国革命的作用还有一个值得研究的情况就是土地问题上的分野和中国革命中的政治分野有很大的不一样。首先,在我看来,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土地几乎就没有什么关联。因为国共两党的关系时好时坏,我们知道它们联合过,也分裂过。奎松先生有一本很重要的书,叫做国民党的联共反共,详详细细的讲了这两党关系的前前后后。但是国民党联共的时候并不是土地政策比较激进的时候,国民党反共的时候也不是它的土地政策比较保守的时候,而且国民党联共,一开始关系好,后来又不好了,好和不好之间他们进行过很多的磨合,很多的磋商,很多的谈判,谈判过无数的问题。最近国共两党的谈判过程研究成果也很多,包括杨先生,谈得也很仔细,材料公布的也很多,有一本书叫做《周恩来1946年谈判文选》,把很多1926年国共谈判时候的文献都收集起来了。看了这些谈判以后我就觉得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国共两党谈判谈什么呢?讨价还价大部分谈的是政权和军队,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啊,谈的都是什么你能保留多少军队我能保留多少军队,你委任几个省长我……反正都是谈的这些。如果要谈社会问题,当时谈的就是,第一个就是军队国家化在前还是政治民主化在前,其实这两者当时国共两党都承认的,只不过国民党说,应该先搞军队国家化,讲的简单点就是你共产党要先把军队交出来。然后,共产党当时也打民主牌,所以当时它并不否认军队国家化,但是它说,军队国家化必须要以政治民主化为前提,也就是说国民党必须先搞多党制,然后我才能考虑军队国家化。这是一个争论,还有具体的很多争论什么联合国救济物资应该怎么分配啦,甚至,国共两党谈判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黄河怎么治理的问题。关于黄河问题,签订了很多协议,什么菏泽协议,开封协议,上海协议,争得不亦乐乎。唯一一点,国共两党几十年的交易从来没有谈过土地问题。

  所以我就不知道,把国共两党的斗争当做土地改革派的斗争和反土地改革派的斗争到底有什么理由。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当然是有很大区别,这一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要说,如果和中国当时其他政治思想流派相比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一些第三势力或其他势力纳入进来,当时在中国各派势力中,土地问题上观点最接近的,或者说差别最少的,还真就是国共两党。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要谈土地问题,那么除了国共两党以外的其他势力,都比国民党更保守,而不是介于国共之间。我们有一个词叫做“中间势力”或“第三方”,这个第三方指的是在军事政治层面,在国共两党之间做调和。但是如果我们要谈土地问题,我觉得国民党才是真正的中间势力。国民党在土地问题上肯定比共产党保守,但是比所有的“第三方”都更激进,包括国民党最保守的势力也是如此。

  这一点很好理解,国共两党都是主张中央集权的,都强调中央干预地方。但是第三势力,它的思想背景,主要就是两支,一支就是自由主义者,一支就是传统文化本位派。传统文化本位派比如说梁漱溟先生,他本来就是主张“乡绅治理”的,就是依靠地主管制农村的。我们知道这个“乡村建设派”在农村搞的那一套,老实说,不仅共产党接受不了,国民党都不能接受。乡村建设派其中带有政治色彩的主张——什么平民教育我就不说了,因为它实际上并不涉及到乡村治理。它真正涉及到的乡村治理,比如那个“宛西自治”,这是真正主导的政治层面的乡村治理。“宛西自治”是什么,老实讲就是共产党所说的土豪劣绅自治,就是依靠地头蛇,靠当地的大乡绅,比如内乡的别廷芳、西康的陈重华、郑州的宁洗古等等,靠这些人,实行儒家的家长制。它大致按照儒家原则规范社会,不许你抽烟,而且必须孝敬,不然的话就杀了你的头!据说治理得还很好。这些人强大到什么地步呢?他们甚至把南京政府派来的人都赶跑了!老实说,共产党能不能容忍不知道,至少南京政府就很难容忍。后来宛西自治实际上就是被南京政府给搞垮了。南京政府都不能容忍地头蛇嚣张到这种地步,共产党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传统文化本位派”强调的就是乡村士绅,它怎么会搞“打击地主”?从来没有的事儿!至于自由主义者,它倒不讲乡村士绅,一般就是强调民间产权的合理,它也不会主张国家没收老百姓的土地这种事儿。这样你会看到,当时的第三方,在土地问题上都要比国民党保守。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包括国民党内也是这样——我们知道国民党是一个很多元的党,它的派系很多,在土地问题上他们其实并不完全一致,有土改激进派,也有土改保守派。国民党的土改激进派并不会因为其土改的激进都是反共激进派,而国民党内土改保守派,相对而言,往往对共产党比较客气。比如说国民党内土改最激进的就是CC系,包括陈果夫、陈立夫等等,这些人都是主张在土改上跟共产党竞争的。他们跟共产党一样,都喜欢把中国的问题解释为不是贪官污吏的问题,而是民间社会自己的问题。讲的就是“我们的干部没问题,有问题的都是个体户”。这一点也导致了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一套理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共产党由于搞了平均地权,所以就赢得了农民——之所以好像很有说服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共两党都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只是共产党讲,大家还不太相信,国民党也人也这样讲,很多人就相信。比如陈立夫讲过,孙科也讲过,好多人都讲。孙科讲得更起劲,他就说共产党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其实就是把我爹的话,三民主义里的民生主义的一半——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嘛——加以实施就取得了那么伟大的成果。还说我们国民党也没做错什么事,唯一的错误就是没有听我爹的话。我觉得这话这也很好理解,就像“七千人大会”上,林彪就说,我们党在三年困难时期,做的一切事情,如果说做对了,那是因为听了毛主席的话,如果说做错了,都是因为没听毛主席的话。这么一说,毛主席就觉得这解释很好。如果你说是因为一党专政、独裁腐败,那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

  但是这种说法造成一种结果,就是这个说法好像很可信。这个问题在背后反而凸显出一个现象是什么呢?这个说法说明在土地问题上,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许多看法是相当接近的。思想背景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当然差别还是很大。比如共产党强调阶级斗争,国民党肯定不搞一套,他讲的平均地权当然在方法上与共产党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认为这个土地不均多么多么重要,这一点他们是比较接近的。但是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为什么土改激进派也是反共极端派呢?我们知道国民党反共是一致的,但是主张用特务手段对付共产党,老实说就是陈立夫首开先河,中统都是他们建立的。所以,我觉得,如果要说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主要问题是围绕土地问题是说不通的。

  中国最极端的反土改议论也是出现在第三方势力。

  当然大多数人在国共争端中因为同情共产党,虽然不赞成土改,也没有公开跳出来说不该土改。国民党也没说不该土改,只是说不应该搞暴力。当时最彻底说不应该搞土改,而且说地主是农村中的精英,说贫农都是懒汉、堕落的,其中的代表,最近也有人提到,就是董时进先生,他是农业经济学家,也写过许多文章,赤裸裸地指出土改是要不得的,而且真正的农民都不喜欢土改。他以农民代表自居,搞了个农民党,但是董时进在政治上非常反国民党,后来还加入了民盟。新政协召开的时候还跑到北京,因为他是民盟成员。但是他提出,在八大民主党派之外,我这个农民党要代表农民,共产党绝对不同意,代表农民的只能是我们了,农民党绝对不行。董时进火了,也没投靠国民党,跑到香港跑到美国写了好多反对土改的文章。董时进就是一个非常反土改并且亲共反对国民党的。当然这是新政协以前,新政协以后就不亲共了。新政协以前他一直是民盟活动家,一直是亲共反对国民党的。

  怎么理解这种现象呢?当时所谓的中国革命,真正的第一号动员的诉求,或者说用来划分政宪的标准,其实就是主张宪政民主和主张一党专政独裁腐败这两种思路。以这条线就可以划清楚,很多在土地问题上很保守的人,为什么支持共产党呢?比如说梁漱溟先生,比如说董时进,为什么支持共产党呢?就是国民党写了《中国之命运》这种反对宪政民主的书。老实说这本书主要的篇幅,不是在批判共产主义,而是批判自由主义,大量篇幅是讲中国如何不同于西方,自由民主如何不适合中国,中国就适合搞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但是这本书在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感,很多人都是,包括闻一多先生,他在回忆录中就这样讲,看到那书马上就火了,就跟国民党BYEBYE了。那些反土改的人之所以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讲我们要搞美国式那一套(我要讲,当时共产党上台说的是,我们要搞的不是苏联式的民主,而是美国式的民主,这是共产党讲的很明确的)。结果很多知识分子认为共产党确实不错。国民党讲要搞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所以那些不赞成土改的人也亲共是很容易理解的。那么,国民党内土改激进派为什么反共呢?这个也很容易理解。陈立夫这个人也是很专制的,主张激进土改的人也就是最主张中央集权的人。主张中央集权的人一个原则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都是对于异党最不宽容的人,所以这些的反共也不难理解。

  整个中国革命是根据搞不搞宪政民主或者搞不搞独裁搞起来的。当然,如果按照这个观点来理解中国革命,中国革命基本上就是白革了,因为现在这个问题我们也没有解决。我讲得简单一点,共产党讲这个革命是民主革命没有错,这个革命就是以民主为号召,就是以反对一党专政,反对独裁腐败为号召搞起来的。这里讲的是知识分子,农民就不关心什么一党专政的问题。

  农民在国共斗争中为什么支持共产党?这和我刚才说的共产党的清廉有关系。如果说只是农民对共产党有好感,这是完全不足以解释共产党的成功的。这里我要讲,“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民主制度。民主制度就是靠选票,得到多数票的人肯定是大家对你有好感的,如果我对你有恶感,我就不会投你的票,道理就这么简单。

  这里我还要讲,民主制度有很多毛病——我并不是什么浪漫主义者——你只能说,民心有很多毛病,老百姓本身就是芸芸众生嘛,道德上不见得是最高的,智力上也不见得是最超群的。所以得民心的政策,不一定都是好政策,这一点是可以说的。民主制度可能会有一二三的缺点,就像有人说,民主制度是万恶之源。他这么说,我觉得也是可以讨论的。你把老百姓说得太高明的确也没根据,老百姓既不是最聪明的人,也不是道德上最完善的人。

  但是毫无疑问,就事实而言,民主制度肯定是谁得民心谁上台的。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就是你对谁有好感就投谁的一票。投票有什么大不了的呀!它不需要你付出什么。但打仗就不一样了。打仗要分胜负的话,就不是你对谁有没有好感的问题。我对共产党有好感,这跟我提着脑袋跟共产党豁出去干,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如果是选举,我愿意投共产党的一票,这没问题。民主制度要说好就好在这一点:民心实现的成本特别低,我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但是如果你要打仗,就算我比较喜欢共产党,我就愿意把我的一大半财产拿出去帮你去打仗,甚至豁出命去跟你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吗?这完全就是两个概念。比如说我们在街上看到歹徒杀人,很多人都袖手旁观,这是因为歹徒更得人心吗?谁都知道不是这样,大家都讨厌歹徒,如果要投票的话,恐怕没几个人会给歹徒投票,但是如果要跟歹徒拼命的话,我想同样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跟歹徒拼命。因此,在战争条件下,共产党获得的支持就不是民心向背的问题,而是一个动员能力的问题。它和国民党要比较的并不是谁更得(老百姓)好感的问题,而是谁能从农民中得到更多人力物力的资源而不遭遇反抗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土改真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个意义上的土改不是指的“平均地权”。关于这一点,我接下来还要讲一下。

  土改并不是指的“平均地权”,关于这一点,我接下来还要讲一下。谁都知道中国的土改有很多流血。至于这个流血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很多人都有争论。奎松先生就这一点曾发表了意见,他认为土改中发生的很多过激的做法,可能不是(土改制定者的)初衷。

  很可能是这样,但是我觉得土改跟战争之间,有一个现象是值得研究的,那就是,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你对土改有研究的话——凡是土地比较集中的地方,其实死人的事件并不是很多;死人最多的地方,都是以自耕农为主的、似乎不太有平均地权的诉求的地区。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如果就某一个孤立的案件来说,(流血)是不是有意还可以讨论。但是如果这种事情一多,你就会想这里面的逻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比如说,我们了解中国的土改,流血最多、最残酷的,就是华北的老区土改。但如果就平均地权来看的话,华北地区是最不需要死人的,是最没有(土改)搞头的。华北地区的传统就是以自耕农为主的地区,地主很少,大部分土地都在农民手里。再加上这里是所谓老区,就是共产党在抗战时候就已经统治了好多年的地区。共产党在抗战的时候虽然没有搞土改,但它也实行了一些阶级政策,所谓阶级政策就是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扶持穷人,对富人进行限制。那么这些政策搞到抗战以后,这些地区基本上也就没有太多的地主可言了。这些地区要平均地权,老实说是没什么搞头了。但是偏偏是这些地区,流血是最多的。有人说过,土改过程中,60%的流血是发生在老区土改中。

  还有一个我们不能理解的,就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改。我们知道广东珠江三角洲,它倒不是自耕农多,它的特点是族庙公产比较多,土地的50%、甚至80%都是族庙公产。它也要搞土改,这是共识,土改的方法就是把原来公共的地分掉。讲得简单点,就是分田到户。它是把公共的东西分给每一个人,并不是把张家的东西抢了给李四。理论上讲,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搞得你死我活。就像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把公家的东西分给了老百姓,用不着你死我活嘛。这和发动大家都去抢生产队长的财产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发动大家都去抢生产队长和公社书记的财产,那矛盾肯定会很大。但你实际上就是把原来属于大家的,现在不过是又分给了大家,何必要搞得你死我活呢。当时广东的地方干部,像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的,他们在土改的时候几乎都犯了“右倾”错误。他们都是赞成土改的,他们就觉得,分了就分了,老百姓中也找不到反对“分”的力量,没有地主了嘛。当时,那个地方只有“工场地主”,所谓“工场地主”就是族庙公产的管理人员。当时就有个当地的老干部说,这些工场地主其实也不是什么有势力的人。当时那些族庙公产基本上是采取以宗族议事会来管理的,然后宗族议事会请了一些外面的经理人员来操办具体的事。就跟我们现在董事会请了个经理来管理经营一样。其实这些管理人员往往不是很有身份的人。讲得简单点,也就是一个宗族的雇员而已,真正的族长也不屑于去管具体的事。当时那些人也提不起劲来干(土改的)事儿。很令人费解的,就是当时中央一定要来一场北方式的土改。因此就在南方搞得天翻地覆,发动了一场长达几年的“反对地方主义”的运动,上至华南局第一书记叶剑英,下至乡镇上的地方干部,全部都搞掉了,端掉了一批“南下干部”,死了好几千人。这个事情就很难理解,这是在搞平均地权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534548
鄭永年: 中國問題的本質是土地問題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Guoding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222.shtml  2011/2/22

1945年7月4日,毛泽东专门邀请来延安考察的黄炎培等人到他家里作客,整整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向毛泽东谈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皇朝更替周期规律。毛泽东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个故事,从其产生起,不知道被人们重复了多少遍了。每当中国的改革遇到了困难或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危机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这个故事。自民主的概念传入中国以来,从“五四运动”到当代社会,民主始终是人们所期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终极方法和途径。从中国开始追求民主政治开始,至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民主还没有实现。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中国何时能够实现民主,但人们对民主的期望则越来越高,希望民主能够帮助中国解决一切问题。很显然,这个还没有实现的民主,实际上已经承担着其所不能承担的负担。

中国的问题离不开土地

  政治改革很重要,民主化也很重要。但是,世界历史发展经验表明,人们不可以给民主政治过高的负担。一遇到问题就想到用民主政治来解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民主政治不是万能药。民主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同时还会带来其他很多问题。毛泽东的回答从经验上来看,只回答了一半,即上层建筑。皇朝更替属于政治范畴,属于上层建筑。还有另一半经济基础更为重要。皇朝更替只是一个结局,而非原因。从大历史看,这个经济基础的核心就是土地问题,尤其对中国而言。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都和土地分不开,甚至民主化本身也和土地问题有关。

  美国史学家巴林顿·摩尔著《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研究了几个主要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归纳出三条不同的政治道路,即西方议会民主制道路、法西斯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道路,发现这些不同路径和土地问题紧密相关。也就是说,解决农民问题的不同方式,导致了现代化的不同路径,同时也造就了不同的政治体系。

  从经验来说,民主政治和土地问题、农民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多大关系,但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则和民主政治紧密相关。土地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社会能否民主化,而且更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一个社会如果解决不好土地和农民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激进的政治变革。这种激进政治变革可能是革命,也可能是民主化。但可以肯定地说,在没有解决好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的前提下,即使走上了民主道路,民主的质量也不会很高。反之,如果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解决得好,就会给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的基础。社会稳定、公平、中产阶级、城市化、工业化等等,这些和现代民主相关的因素,无一不是和土地问题相关的。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皇朝更替的关键也是土地问题。当土地集中到少数既得利益(无论是皇朝本身、政府还是社会少数群体),社会公正就失去了基础,社会稳定就会无从谈起。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旦被动员起来,任何政权就会马上面临威胁。不说久远的历史,现代国共两党的历史,也很能说明土地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是土地问题,而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成功经验也在土地。国民党在台湾成功的经验更和土地改革有关。成功的土地改革为台湾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小企业是台湾中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而中产阶级的形成是台湾社会民主化的最主要的动力。台湾的民主化因为民进党的“台独”路线而导致激进,导致社会的分化。不过,正是台湾庞大的中产阶级使得台湾的民主化,较之其它很多社会更为理性与和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中产阶级,台湾民主化会变得无比暴力。亚洲另外一个社会泰国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今天的中国,因为改革停滞不前,社会出现无穷的不稳定因素,不少社会力量再次诉诸于民主政治。这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当今中国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土地问题,那么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政治改革甚至民主化的突破口可能并不在政治领域,而是在土地领域。

当前的所有问题均离不开土地

  很显然,目前中国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和土地有关,经济上的房地产泡沫、价格飞涨的房地产、社会不公正、收入分化、社会抱怨、年轻一代对未来的悲观主义,等等。《中国经济周刊》最近报道,现今北京和上海的地价超英、美、法、德、日去年GDP的总和。尽管这个说法不那么科学,但的确说明了中国房地产问题的严重性。很多金融专家也越来越担心,中国在今后几年会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其核心源头还是房地产问题。

  在很多方面,中国的房地产就像金融危机之前的美国金融业,已经造成了“过大而不能倒”的地步。美国的金融业绑架了整个美国经济,金融业如果倒下,就意味着美国整个经济的倒下。所以金融业不能倒。美国政府动用大量纳税人的钱来“救市”。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业的确被救活了。但是,金融业复苏并不代表整体经济的复苏。原因很简单,金融业被很少数既得利益所把持,他们追求的只是更多的既得利益,而非社会整体利益。美国经济在好转,但失业率仍然高居不下,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公平。

  中国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房地产绑架整个中国经济。中央政府为了社会的总体利益,努力想控制飞涨的房价,但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在强大的既得利益面前,一系列政策都显得毫无效果。这里有两点很明确。一是中国的房地产业“过大而不能倒”,一旦倒下,就会牵连总体经济,造成经济崩盘,因此政府出台的很多政策只是想控制一下房价,缓解一下民众不满情绪,而不是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二是较之庞大的既得利益(包括地方政府、银行和发展商),中央部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确显得力不从心。

  而中国房地产问题的本质就是土地问题。笔者曾经论述中国要围绕着三个社会群体,即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居民进行三场土地变革。和其他所有社会一样,农民靠土地为生,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关键不言而喻。农民工也是土地问题。农民工就是尽管已经成为工人了,但还在家乡保留一块土地。这块土地的去留决定了农民工的未来身份。城市居民没有土地,但其所面临的问题也和土地问题有关,即住房。实际上,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越来越表现为土地问题。

变相的“货币发行权”

  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土地是国有的,对土地的支配权在理论上属于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则不然。对土地的操纵权在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说,地方政府实际上的土地操纵权,已经转化成地方政府的货币发行权。据官方的估计,2010年中国土地交易达到2.7万亿。但很多专家估计实际数字更高。在任何社会,中央当局拥有货币发行权。但如果滥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那么政治变革(或者传统意义上的“皇朝更替”)就不远了。同样,如果地方政府滥发货币,即通过操作土地而导致房价飞涨,也会造成同样的结局。毫无疑问,尽管飞涨的房价的好处流向地方政府,但其社会后果还是要中央政府来承担。

  因为地方政府可以从这种变相的“货币发行权”获得巨大的好处,他们已经欲罢不能。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在“城乡整合”或“城乡统筹”的政策口号下,进行强制化城市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种强制性城市化的核心是土地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没有地方政府对人(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居民)感兴趣,而只对土地这部“印钞机”感兴趣。

  这已经导致了无穷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如果得不到有效纠正,就会继续造成无穷的恶性政治结果。社会分化和不公平是很显然的。对掌握了大量财富的少数富人来说,正如一些人所形容,买房子就像买白菜一样。与之相对照的是穷人。对穷人来说,因为物价的飞涨,买白菜就要像买房子那样要反复权衡。房地产的飞涨更是导致了中国中产阶级的贫穷化。中国的中产阶级的规模本来就不大,在天价的房地产面前,越来越多的城市中产阶级成为了人们所说的“房奴”。而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说,房产不久就要变成他们终生难以实现的梦想了。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完全香港化了。没有了前途,年轻人只能在作毫无意义的抗争中寻找前途。实际上,大陆的情况可能要比香港的更坏,因为香港政府仍然有能力来有效干预房地产,中国政府则没有。

  在经济上,最直接的结果有两个。一个就是上面提到的房地产经济泡沫化,最终造成金融危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很难建设一个消费社会。尽管各方面早已经意识到,消费社会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在努力建设消费社会;但消费社会遥遥无期,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政策的失败,而房地产则是社会政策的核心。

政治上的综合病症

  房地产问题也导致了政治上的综合病症。房地产使得地方绑架中央。既然房地产绑架了总体中国经济,那么其也绑架了为总体中国经济负责的中央政府。房地产也使得中央政府的政策信用大量丧失。在过去的几年,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无数整治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但一一被既得利益所消化。结果,现在是中央政策不再在社会群体中具有任何威信。久而久之,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信任危机必然加大。社会分化、不公正、政府信用消失,从历史经验看,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甚至激进化。激进化一旦失去控制,那么就会造成巨大的政治变革,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皇朝更替”。

  正因为中国的改革变得极其困难,改革处于一个关键时刻。改革当然包括政治改革。不过,在考虑政治改革时,不仅仅要看“上层建筑”,更重要的是要看“经济基础”。政治改革,无论设想得怎样好,都难以超越经济基础的制约。就今天的中国土地问题而言,如果改革不当,不仅很难引导中国走向民主政治,反而会造成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定。反之,如果土地问题(因而也是房地产问题)解决得好,就可以在消费社会建设、社会公正稳定、中产阶级、政治合法性等等方面所有作为,从而也可为民主政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国大东亚所所长,文章仅代表个人看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53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