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黨政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Fw: 當前中共政治情勢與領導接班問題之評析 (副研究員 陳華昇)
 瀏覽2,126|回應3推薦0

Gary Y. C. LI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日前中共十七大四中全會閉幕,但並未如外界預期公布習近平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之人事案,引發各方對中共未來領導接班問題的解讀與討論。或認為習近平作為最高領導接班人地位已經穩固,中共通過並公佈其擔任軍委副主席乙職乃遲早之事,此次會議結果實無礙中共政治進程,2012年習近平勢將取代胡錦濤在中共黨政軍之地位;但亦有論者認為,在此理應將未來接班人選賦予儀式性位置,以明昭天下、鞏固其位之際,中共中央卻於關鍵時刻阻擋習近平接掌軍委副座,似有違中共長期以來的行事作風和政治慣例,可見中共內部派系、集團已經開始針對未來政治繼承、領導接班問題展開政治角力。

  事實上,政治繼承(或領導接班)問題,向來就是影響共黨體制國家政治穩定的最主要因素。無論是過去的蘇聯、東歐共產國家,或者中共本身,其政治繼承的過程,往往必須歷經派系集團鬥爭、菁英權力衝突才能夠完成。過去毛澤東鬥垮劉少奇、林彪,華國鋒發動十六政變,鄧小平迫使華國鋒下台,趙紫陽、胡耀邦遭到罷黜,無一不是肇因於中共政治繼承問題,而透過派系鬥爭和政治整肅的方式解決或完成了領導接班的難題。

  同樣的,若從近來中共政治情勢發展,及其派系集團互動情形觀察,亦可以發現當前中共領導接班態勢仍存有若干問題,值得特別注意:

  第一, 李克強等其他新一代政治菁英未來發展動向,將對習近平之接班進程形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與牽制:

  目前中共1950年後出生之政治局常委僅習近平與李克強二人,故習、李均被視為未來可能接任最高領導的新一代政治要角。但海外觀察家普遍認為,習近平被歸為太子黨(其父為中共元老習仲勛),且受到以江澤民、曾慶紅為首的上海幫強力支持;而李克強則係胡錦濤共青團集團勢力(團派)所支持。因此,即使中共元老或特定政治勢力(如上海幫)全力支持習近平接掌大權,但也必須對李克強甚至如汪洋等其他新一代重要政治人物有適當安排,否則難以在黨政權力分配上作到派系平衡,而有效維持中共政局穩定。故在李克強等團派勢力支持的新一代領導儲備人選未有妥善政治安排前,習近平之接班進程勢將受到相當的影響。

  第二, 中共領導接班規劃尚難擺脫派系角力與元老干預,因而在此政治繼承預備階段中共政治社會情勢將受衝擊:

  中共未來最高領導和領導團隊之佈局,不僅攸關新一代接班梯隊成員個人之政治運途,也影響到中共黨內派系、集團集體利益,以及若干在幕後操作政局、左右決策的黨政軍元老幹部之個別利益。因此,當此時序已屆領導高層更迭接班之規劃階段,中共派系集團和黨政元老之非正式政治運作將更為活躍,而隨著主要派系和政治菁英之鬥爭衝突加劇,其彼此之間更可能藉由操弄社會亂局、發動政治整肅的手段,來破壞政治對手有利的接班形勢,如此勢將造成中共政局不穩和社會動盪之情勢。例如,依據海外媒體與網路分析顯示,近期新疆社會情勢不穩、重慶大規模反腐掃黑與澳洲在華間諜事件等,均係中共特定政治集團勢力為打擊對立派系、營造對己有利形勢,而參與甚至主導的行動。因此,習近平能否順利接班,仍須經過派系鬥爭衝突和政治社會大變動的種種考驗。

  第三,胡錦濤交棒與否尚有變數,或將形成習近平未來接班之最大阻力:

  從中共政治體制來看,其人治色彩甚濃而制度化程度不高;故胡錦濤是否在擔任十年中共最高領導人之後,即欣然離開黨政軍要職不無疑問。質言之,江澤民勢力不斷強調及宣傳胡錦濤、溫家寶之黨政職務在2012年十八大時即將任滿,屆時將由新一代領導班子替換之。然此一說法有其盲點,首先,江澤民從1989年任總書記,至2002年離退,其間長達13年(甚至到2003和2004年才分別辭去國家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職務),而胡錦濤自2002年任總書記,至2012年亦不過10年時間,如欲延長其任職年限或保留政、軍職務,仍可能獲得中共黨內支持;第二,胡錦濤是由深具威望之鄧小平所隔代指定接班者,此一形勢直接壓迫著江澤民不得不在2002年十六大正式退位交棒予胡錦濤,但胡則未有此一壓力。綜觀目前胡錦濤交棒與否所面對的挑戰與壓力,一是來自中共「屆齡退休」的制度規範,二是江澤民等人上海幫勢力施壓,並欲強推習近平為接班人,以為上海幫、太子黨勢力復出鋪路。然而,在人治體制中,所謂政治繼承「制度化」的力量仍屬有限,故屆齡退休之規定並非不能更改;而上海幫所加諸胡錦濤的壓力,亦可能為胡通過政治動員和鬥爭的方式予以化解。因此,從中國歷來官場文化和中共長期政治發展來看,包圍在胡錦濤周圍的領導菁英幹部,必定會力促胡錦濤連任勿退,來維護以胡為核心的當權政治集團之成員利益。

  而胡錦濤欲營造「全民擁戴」而得以續任之形勢,必須能夠維持政治社會穩定、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並在國際間展現中國的大國形象,尤其須在「台灣問題」、「統一大業」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亦即至少須在形式上或名義上獲得台灣當局「同意統一」之形勢;如能實現此些政治功績,則胡錦濤仍可能在「萬民簇擁」、「百官勸進」的情勢下,於2012年繼續保有其黨政軍大位。此亦中共方面亟欲就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等政治議題加快談判步伐的原因之一。

  然而胡錦濤勢力的對立派系對此亦知之甚深,故會傾全力阻撓,並設法早日形塑胡錦濤確定將於2012交棒之形勢。於是環繞在中共新一波政治繼承、領導接班的派系集團對立鬥爭勢將持續進行,不僅會衝擊中國大陸的政治社會穩定,也會影響
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兩岸政經談判的進程,台灣方面對此情勢實宜密切關注並妥為因應。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Gary Y.C. LIN ^_^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627428
 回應文章
《瞭望》文章:“后备干部”制度化走向
推薦1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Guoding

后备干部制度化走向:关键在于增加透明度竞争性
2010年11月15日 09:47:38  来源: 瞭望 【字号 留言打印关闭

  《瞭望》文章:“后备干部”制度化走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15/c_12775201.htm

  完善后备干部制度,关键在于增加透明度和竞争性,把“民主、公开、公平、择优”的基本原则,融入到每一个具体安排当中

  最近,随着中央和国家机关到省区市交流任职干部培训班在京结束,来自54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的66名京官也陆续赴地方任职锻炼。他们平均年龄46.5岁,最小的41岁,且大都被视为各部委“后备干部”。

  后备干部群体,以少有的高调形式,又一次跃入普通公众的视线。来自高层的种种迹象表明,中央正在对不同区域间的后备干部进行宏观统筹,不同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在逐步扩大。

  “此前培养后备干部,大多在单位和系统内部培养,而目前将干部直接派地方任职,这种培养将更具开放性和挑战性。”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沈友军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干部选拔方式。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选拔制度,后备干部制度也将面临着增加透明度和竞争性等诸多改革创新的挑战。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在多数公众眼里,后备干部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群体。对于后备干部如何选择、培养,如何从幕后走向前台,均鲜为人知。那么,后备干部这个群体,到底经历着一个怎样的成长历练呢?

  “后备干部”颇具神秘感

  今年32岁的小崔,是北京某机关公务员,前不久刚被选为副处级后备干部,亲友们都为他感到高兴。但这样一个问题却让小崔哭笑不得:后备干部是一种什么职务?

  在本刊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对后备干部这个群体,仅有27%受调查者表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些”,而73%的受调查者表示“不了解”。一些受访公务员也向本刊记者坦言,尽管已在机关工作多年,但对“后备干部”既熟悉,又陌生。

  何谓后备干部?是指各级党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根据有关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选拔出德才素质好、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优秀干部,为上一级领导班子补充干部而准备的后备人选。

  中央2002年7月9日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应当从后备干部中选拔。”

  事实上,目前在我国领导干部群体中,就有不少人是先被选为后备干部,然后通过组织多年的培养、考察,才逐步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总的看,年轻、高学历已成为后备干部最突出的特点。

  “后备干部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谈方教授对本刊记者分析,“成为后备干部后,就被视为走上了提拔使用的一个重要‘台阶’,以后将有更多提拔机会。”

  从近年情况来看,对后备干部的挑选范围在不断扩大,各地并不局限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也在选拔之列。

  按照规划,中央要求在2009年下半年建立起新的后备干部名单——选拔200名左右正省部级单位党政正职后备干部、1500名左右市(地、州、盟)党政正职后备干部、10000名左右县(市、区、旗)党政正职后备干部

  “如果加上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种级别的后备干部,估计不是一个小数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尹韵公研究员告诉本刊记者,“从趋势上判断,后备干部的选拔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除要有基层工作经验外,对后备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也属于考察重点,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等的表现。”尹韵公说,“后备干部队伍中,还有适当数量的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

  中央还提出要形成“复式年龄结构”,正省部级后备干部要求年龄不能超过58岁,以55周岁以下的干部为主体;而到县处级后备干部,则要求是以45周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并特别要求35周岁以下的干部要有一定数量。

  干部储备的“国家战略”

  后备干部制度产生于1980年代初期,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迫在眉睫的新老干部正常交替问题。

  “经过‘文革’这一特殊历史事件,干部更替危机程度加重,后备干部制度正是创造性应对这一危机的制度安排。”谈方说,“这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干部培养计划,旨在对一批比较优秀的干部进行跟踪管理和培养。”

  1982年,邓小平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指出“实现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革命建设的战略需要”。显然,培养选拔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已成为当时一项紧迫任务。

  同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各级领导班子第三梯队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提出,为了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有连续性,必须抓紧第三梯队的建设。因此,一定要建立和健全后备干部制度。

  1983年10月5日,中组部发布《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这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成为后备干部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集中讨论党的建设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做好后备干部工作,重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选拔培养,为各级领导班子培养出质量合格、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

  中组部2000年9月2日印发的《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对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的条件、数量、结构以及选拔、培养和管理原则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后备干部制度成为党政人才选拔培养的重要制度,并逐步发展和规范化。该文件还强调,“后备干部一般按领导班子职数正职1:2、副职1:1的数量确定。”

  2009年2月,“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下发,这是中央首次制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随后下发了与之配套的《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跨度长达12年的规划拉开了后备干部选拔的大幕。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后备干部制度从改革开放初期正式确立到现在,已顺利完成了新老干部交替的历史任务,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

  “备而不用”和“用而不备”

  需要正视的是,后备干部制度在有些地方也存在透明度不高、目标不明确,缺乏通盘考虑和分类管理等问题;其中“备而不用”、“用而不备”,是一个突出问题。

  “有的单位和部门,后备干部选拔工作透明度不高,不搞民主推荐,不考察,‘一把手’说了算或少数人暗箱操作的现象很严重,难以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公平竞争机制。”沈友军认为。

  “有些地方选定后备干部后,名单并不公开。”沈友军指出,“这导致干部群众的监督失去目标指向,造成所在单位培养干部方面无作为,同时也弱化了后备干部奋发向上、承担责任的精神。”

  本刊记者发现,在后备干部选拔中,存在拉票贿选等问题。不久前,中央纪委、中组部联合下发的《坚决刹住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关于12起违规违纪用人典型案例的通报》,其中就曝光了一个后备干部拉票的典型案例——

  2009年9月7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政府原秘书长李维群,在得知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考察组即将到齐齐哈尔市进行地厅级后备干部推荐考察后,先后给180多名领导干部发送410多条手机短信进行拉票。根据查明的事实,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决定,取消李维群的副厅级后备干部考察人选资格,齐齐哈尔市委免去其市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职务。

  而在一些地方也出现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通盘规划和考虑等问题。比如,对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对班子的年龄、专业结构、文化和搭配情况,以及从长远考虑如何调配班子、选拔何种类型何种专业特长的干部心中无数,缺乏全局性、综合性的培养办法,没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

  “备而不用”和“用而不备”问题更值得关注。由于从“备”到“用”出现断裂带,导致有些地方在后备干部培养方面,出现“备”和“用”的严重失衡。在有些地方,甚至真正由“备”而“用”的不足15%,80%以上的后备干部埋没在名册里

  “四年前入选后备干部时,十分兴奋。”北京市某局处级后备干部小周对本刊记者说,“这说明自己的工作已获得上级认可。同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后备干部,自己以后也有了更多晋升机会。”

  但小周的心态,还是同很多后备干部一样,经历了由热情高涨到逐渐平淡的过程。“几年过去,后备干部中只有少数人得到提拔,而一些不是后备干部的人,却有不少得到了重用。”小周抱怨道,“在很多人眼里,后备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即使原地踏步,也算是一种失败。”

  让民意拥有更多发言权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完善后备干部制度,需增加透明度和竞争性,把“民主、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融入到具体安排当中,更应与公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真正目的,是把最为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尹韵公认为,“进入后备干部群体,不一定就要提拔,后备干部如果不足够优秀,也可备而不用。但多数后备干部‘备而不用’,也说明了这项制度仍有待改进。”

  在尹韵公看来,后备干部制度迫切需要打破封闭性和神秘化,实现由“少数人选人”向“多数人选人”转变,尤其要有效约束“一把手”用人权,杜绝在选人用人上搞暗箱操作,让民意拥有更多发言权,真正把那些优秀干部选拔进后备干部群体,让更优秀的后备干部进一步得到提拔重用。

  “只要严格按照科学性和民主性来选人,就能选出优秀的干部。”尹韵公认为,培养要充分考虑到后备干部的不同层次和特点,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尤其要避免“一锅煮”的现象发生。

  “选人和用人,重在遵循科学性和民主性。”原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程连昌认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公开性、透明性、民主性、科学性也要不断发展和充实。”

  受访专家建议,可采取轮岗、易地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后备干部的实际能力。更需使后备干部保持紧迫感,即进后备干部群体,并非进入升迁的“保险箱”,若不思进取,也将会被淘汰出局。

  “在后备干部队伍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沈友军说,“要结合年终考核、民主评议、综合考察等结果,每年对后备干部队伍进行调整补充。对不胜任工作、出现违规、违纪等问题的后备干部坚决清退。在确保整个后备干部队伍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后备干部使用率。”

  “如果采取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等竞争性方式把优秀干部选拔为后备干部,可有效抑制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跑官要官行为,也是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一条重要途径。”谈方认为。

  同时,多位受访专家还指出,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视野应更开阔,不仅在后备干部中挑选,还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择,将预备对象和普遍对象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竞争性选拔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273809
對習近平升任軍委副主席前景的一些揣度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習近平於2007年被提拔為共產黨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並於2008年春當選國家副主席,接班程序順利。之後負責北京奧運會籌備工作,以及中共建國60周年紀念活動。在20099月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前,一些台港媒體預期習近平將當選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但也有分析認為,習近平將在2010年以後當選軍委副主席。結果習近平並未於此次會議成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對此港台輿論或認為中共十一國慶之後,有可能再將習近平的人事安排公佈,或認為習近平可望於2010年當選軍委副主席,這兩種揣測,皆主張其權力繼承應不至出現問題。

    筆者認為,習近平雖已在權力繼承的隊伍中排行第一,但其繼任國家主席、軍委主席與中共總書記的前景並非牢不可破。習近平雖在十七大之前的高級幹部調查中,受到多數幹部的肯定,但這也意味為數數萬的黨的高級幹部群,仍將在未來決定其前途;在習近平升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之前,乃至於十八大之前,都仍可能再度舉辦類似十七大之前的高級幹部民調。「黨內民主」的強化意謂權力接班更加制度化,而這也意味在正式獲得權力前的不確定性增加,而非減少,雖然一旦獲得權力地位,其制度上的權力更加穩定,過去常見的所謂「扶上馬、送一程」的考量,反而沒有必要。也因此縱然到十八大召開前,習近平都未必有需要被提拔為中央軍委副主席;而這就意味其他第五代權力接班梯隊的人選,仍有一些機會。現任副總理王岐山、李克強,中央組織部長李源朝,廣東省委書記汪洋,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以及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等,仍不無可能將之替代。其中王岐山、俞正聲兩人雖年齡稍長,但接班不一定意味在同一職位任職十年,2012年接班,在五年之後依據年齡的限制而退休亦非不可行。

    習近平於當選國家副主席後,曾有一些發言令外界側目;最著名的是其於20092月中旬訪問墨西哥會見華僑時,痛批一些西方國家以人權問題為藉口對中國事務指手畫腳,聲稱「中國能夠基本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已經是對全人類最偉大的貢獻。有些吃飽了沒事幹的外國人,對我們的事情指手畫腳。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饑餓和貧困,三不去折騰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此一說法引起輿論的強烈關注,與中國現代化先行的「韜光養晦」國家大戰略頗有扞隔。習近平在大戰略思考上的貧乏,不無可能引起高幹們的質疑,這對習近平的接班之路可能構成影響。習近平的位置不容易表現出政績,其發言卻會被放大檢視;相對之下,其他權力接班人在第一線則可較容易展現政績。

    在中共權力接班的過程中,揣度何人將要接班的意義較小,利用此會議的過程,檢視、挑戰個別人選,如習近平的國際觀,可以發揮某些積極的作用。唯XX黨的諸多立場與中共相反,如何有效提出X方論點,而不發揮反效果,必須有所思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691511
江澤民、曾慶紅是鐵板一塊嗎?
    回應給: Gary Y. C. LIN(yclin228)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些未經審視的假設,使得我們對胡錦濤為何接了軍委主席都莫名奇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62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