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傳統、哲學、文史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1649年南明皇帝向羅馬教皇求援始末
 瀏覽1,610|回應2推薦1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1649年南明皇帝向羅馬教皇求援始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9 09:42:20  


  明清易代之際,正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風起雲湧之時。一些普通的中國人因為某種機緣來到那裡,親身感受到了西方的文明,同時也傳播了中華文化。遺憾的是,中國的統治者仍然沉醉於天朝大國的歌舞升平之中,渾渾噩噩,直至被歷史和社會所拋棄。

  明末清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時期,一些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親歷了中國的改朝換代,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就曾寫下了記載明亡清興的歷史著作《韃靼戰紀》,被認為是研究那段歷史的珍貴資料。與此同時,中國人在這一時期也首次來到了歐洲,1645年赴歐洲學習的鄭維信(西方人稱他為鄭瑪諾)是有確切史料文字記載以來的第一位赴歐中國人。除此之外從1645年到1722年,還有3位到過歐洲的中國人最為著名,他們就是南明“外交官”陳安德、歐洲各國的上賓沈福宗和路易十四的中國翻譯黃嘉略。

  陳安德——南明派往歐洲的“外交官”

  1649年,南明永歷皇帝在清軍向西南大舉進攻的情況下,決定派使節向羅馬教皇求援,西洋在華傳教士蔔彌格被委派為全權特使。為了使歐洲更為直觀地了解南明朝廷,司禮太臨龐無壽特命年輕官員陳安德攜帶永歷阜帝的親筆信函與蔔彌格同行,陳安德遂成為第一個赴歐洲的“中國外交官”。

  歷盡千難萬險,他們於1652年12月來到了威尼斯。起先,威尼斯共和國總督弗朗西斯科.莫林拒絕接見“南明使臣”,他想在中國明清交戰雙方間保持中立。蔔彌格設法求法國大使幫忙,終於得以見面,蔔彌格和陳安德就將信件遞交給了弗朗西斯科.莫林。然而,法國人的介入卻使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產生了反感,而新當選的耶穌會總長古斯維斯.尼克爾又認為接受“南明使臣”的要求將會危及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活動,這使得蔔彌格和陳安德在意大利一等就是3年。期間,羅馬教廷3次召開會議,商討如何應對“南明使臣”。

  1655年12月,對蔔彌格和陳安德持消極態度的英諾森十世去世,新任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終於接見了蔔彌格和陳安德。亞歷山大七世雖然同情南明朝廷和永歷皇帝的艱難處境,但他提供不了實際幫助,只寫了封回信讓“南明使臣”帶回中同,在信中他祈禱南明能渡過難關。教皇的同信使蔔彌格和陳安德在歐洲有了活動空間,他們來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覲見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約翰四世答應給予南明政府軍事援助。

  1656年3月,蔔彌格和陳安德踏上了回程。當他們到印度果阿時,知道了南明永歷政權已岌岌可危。雖然約翰四世三令五申不得為難“南明使臣”,但葡萄牙殖民當局還是不允許他們前往澳門,葡萄牙殖民者此舉是為了確保與清政府的貿易不受影響。蔔彌格和陳安德再度不顧葡萄牙殖民者的禁令,從陸路抵達暹羅 (今泰國)首都大城府。在那裡,他們從海盜手里雇用了一艘船前往現今的越南北部,此時已是1658年初。他們徘徊於中國邊境,蔔彌格於1659年去世,陳安德將其安葬後獨自一人帶著幾封重要的外交信函返回雲南向永歷皇帝複命。

  永歷皇帝最終沒有盼來歐洲的援助,1662年他被吳三桂俘獲並被處死,而中國第一位“外交官”陳安德1659年後在歷史上也不見了記錄,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17世紀80年代,一名中國旅行者轟動歐洲

  300多年前的清朝初年,由於交通條件和其他諸多因素的限制,能到達歐洲的中國人寥寥無幾。然而,卻有這麼一位中國旅行者,他不僅周游了歐洲列國,還受到了英、法兩國國王以及羅馬教皇等的親自接見,並被奉為上賓,轟動了整個歐洲。這個人就是沈福宗。

  沈福宗出生於南京,早年曾隨傳教士學習過拉丁文。1681年,在華的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準備回歐洲述職時,沈福宗接受其邀請一同前往。1684年夏天,他們抵達了法國巴黎。當時巴黎是歐洲文化的中心,一時間沈福宗成了巴黎的焦點人物,法國人紛紛談論他的衣著打扮和言談舉止。中國人的到來很快就傳到了被稱為“太陽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耳里。

  9月,路易十四特地邀請沈福宗等人到凡爾賽宮做客。晚宴上,沈福宗表演了漢字書法。路易十四對漢字的深奧感慨頗深,不久巴黎即有報道稱“中文大約有八千多字,同一音有不同的聲調,而同一音又有數十種不同意思,需要學習三寸年才能熟練使用,由此可見中國人記憶力之強和想像力之豐富”。沈福宗還將孔子、康熙皇帝等人的畫像展示給了法國君臣,加深法國人對這些栩栩如生的中國著名人物的印象。為了表示對中國客人的敬意,路易十四命令打開新建成的凡爾賽宮花園中的所有噴泉,讓沈福宗盡情欣賞。

  沈福宗在巴黎逗留一個多月後,便隨柏應理前往羅馬辦理教廷事務,教皇英諾森十一世親自接見了他們,並聽取了他們對在中國傳教的意見。沈福宗在羅馬生活了一年多,隨後又輾轉比利時,於1687年3月到達了英國。英國國王詹姆斯二世獲悉沈福宗抵英後,派著名畫家戈弗雷.奈勒爵士專程為沈福宗畫了一幅全身肖像畫。不久,詹姆斯二世把沈福宗召到了牛津行宮,希望他能在英國旅行期間幫助編撰牛津大學圖書館中文書籍目錄,沈福宗接受了這項任務。

  在牛津大學圖書館,沈福宗認識了圖書館負責人、英國東方學家托馬斯.海德,他們兩人曾多次進行研討,沈福宗回答了海德諸多有關中國的學術問題。為了表示尊敬,沈福宗稱海德為“德老爺”,海德則呼沈福宗為“最尊敬的朋友”。現今保存於大英圖書館的沈福宗與海德之間來往書信和談話記錄顯示,海德曾告訴沈福宗,他想創建一種全歐洲都可以使用的漢字注音體系,沈福宗將中國的辭書《海篇》和《字匯》介紹於他,不僅如此,他們之間的交流連中國象棋和圍棋的下法以及兩種中國遊戲“升官圖”和“楊六四捍”的遊戲規則(這兩種遊戲在今天的中國已幾乎絕跡)也均有涉及。後來海德出版的一些著作,如《中國度量衡考》和《東方游藝》,可謂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

  幾個月後,海德在覲見英國國王時,直言沈福宗在編撰牛津大學圖書館中文書籍目錄上出力甚多,並說自己從沈福宗身上學到了很多有關中國的知識。詹姆斯二世由此衷心喜歡上了這個懂禮節、有修養並且知識豐富的中國人,他多次邀請沈福宗到英國宮廷做客,給予他極高的禮遇。

  1688年,沈福宗告別英國,開始了他的葡萄牙之行。對於葡萄牙這個國家,沈福宗並不陌生,在澳門他就見到過許多葡萄牙人,也聽過一些關於葡萄牙的事情。但到里斯本後,他終於明白了領土面積和人口還不及中國一個省的葡萄牙為何能割據中國澳門。此時的中國封建統治者對海權的漠視已使中國遠遠落後於世界潮流。

  17世紀往返歐洲旅程中的風險和顛簸非現今時代所能想像,歐洲之行拓展了沈福宗的視野,但他為此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1691年沈福宗在回國途經莫桑比克附近時去世。第二年,將沈福宗帶至歐洲的柏應理在乘船途經印度果阿附近海域時遭遇風浪,在船傾斜過程中,柏應理被落下的重物擊中頭部身亡。

  路易十四曾有個中國翻譯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人稱“太陽王”,他在位時間長達72年之久。一方面他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另一方面又大力擴展法國的影響,使巴黎成為歐洲的文化中心。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他身邊竟還有一名來自中國的翻譯——黃嘉略。

  根據法國文獻資料記載,路易十四的中國翻譯名為Arcade Hoang,黃嘉略是他的中文譯名。有學者考證,他中文原名應是黃日升,但由於長期以來學術論著中均稱其為黃嘉略,故而黃嘉略這個名字得到了國內外相關學者的一致認同。

  1679年,黃嘉略出生在中國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的一個天主教家庭,自幼便受洗入教,學習拉丁文。但另一方面他也受到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701年,黃嘉略在外游歷時巧遇法國傳教士梁弘仁,梁弘仁正準備前往羅馬教廷就“中國禮儀之爭”表達在華傳教士的意見,他問黃嘉略是否願意作為其秘書一同前往歐洲時,黃嘉略欣然答應。1702年2月,梁弘仁和黃嘉略從廈門起航,經過8個月的海上顛簸後,到達了法國首都巴黎,隨即他倆便赴羅馬辦理教廷事務。

  在羅馬,黃嘉略陪同梁弘仁就“中國禮儀之爭”進行多次辯論,歷時3年才完成任務。1706年,梁弘仁和黃嘉略返同巴黎,等待教廷公布“中國禮儀之爭 ”的晟後裁決。法國王家學術總監讓.保羅.比尼昂獲悉黃嘉略滯留巴黎後,就設法將黃嘉略推薦給了路易十四,不久黃嘉略便被正式任命為法國國王的中文翻譯,負責為路易十四翻譯中文文件,並協助管理王家圖書館的中文書籍。為了使黃嘉略安心留在法國,比尼昂還特意給他安排了一門婚事。1713年4月,黃嘉略在巴黎和一法國女子雷尼埃成婚。 
 

  路易十四交給黃嘉略的主要任務是編寫《漢法辭典》和《漢語語法》,為了便於黃嘉略工作,比尼昂找來了東方學家埃狄納.傅爾蒙和著名學者尼古拉斯.弗雷萊同他合作。在他們的協助下,黃嘉略完成了《漢語語法》編撰工作。現保存於巴黎國立圖書館和巴黎天文台圖書館的《漢語語法》,除了漢語口語語法外,還附有關於中國的各種知識,顯然這在當時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而《漢法辭典》則由於黃嘉略的過早離世而未能全部完成,在巴黎國立圖書館東:療部的1140頁遺稿中,人們可以從中看到黃嘉略和弗雷萊等人合作的豐碩成果,書稿的每一部分都考慮到了歐洲讀者的實際需要。除了路易十四布置的工作外,黃嘉略還準備將中國明代小說《玉嬌梨》翻譯成法文,但當他翻譯到第3章時,弗雷萊覺得《玉嬌梨》不大符合法國人的閱讀習慣,就建議黃嘉略停止了這部著作的翻譯,故而黃嘉略留給後人的法文版《玉嬌梨》只有3章。

  傅爾蒙和弗雷萊在與黃嘉略的合作交流中,逐漸成長為馳名歐洲的漢學家。黃嘉略還與眾多法同學者進行了文化上的交流和探討,連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被人稱為“中國通”的孟德斯鳩也曾多次上門拜訪他。從黃嘉略身上,年輕的需德斯鳩進一步產生了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據研究,孟德斯鳩後來寫成的《波斯人信札》一書的主人公鬱斯貝克的原型就是黃嘉略。

  路易十四的中文翻譯這個頭銜聽起來頗為顯赫,其實在18世紀初,法國國王並沒有很多中文文件要黃嘉略翻譯。除了編撰兩部書之外,路易十四也沒有給過黃嘉略多少工作,所以黃嘉略的薪水不高,可以說他是生活在貧困之中。1715年3月,黃嘉略的妻子雷尼埃產下一女嬰後於不久去世,黃嘉略獨自承擔起了撫養幼女的責任。他一度曾想回國,但獲悉中國康熙皇帝和羅馬教會關係緊張後,他不得不打消了這一念頭。(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577241
 回應文章
觀覽閱兵的埃及使臣回國後,埃及隨即解除了在紅海對東方商船的禁令
推薦1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明朝十萬人大閱兵震驚世界 各國爭相示好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0-11 09:27:14  


永樂皇帝朱棣也曾經有過一次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對於現代各國來說,閱兵既是宣示國家實力,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擴大國家影響力的重要手段。蘇聯和美國都曾有舉世矚目的閱兵行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幾次大閱兵,令人心潮澎湃。而在明朝歷史上,永樂皇帝朱棣也曾經有過一次震驚世界的“大閱兵”。

  說到明朝閱兵,就不得不說說明王朝建立初期的“國際形勢”。

  明朝是推翻元朝而起,但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國”三個仍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調動40萬大軍,分三路北進,把遠逃漠北的北元皇庭徹底打成“游牧民族”,但此後,大量曾在元朝任職的蒙古族、回族官員,流亡到中亞、西亞各國,這些“外來的和尚”拼命地鼓動所在國君主對明朝採取敵視態度。

  1370年,西察合台汗國權臣帖木兒發動政變,推翻西察合台汗國,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在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後,隨即開始了遠征中國的準備,派間諜到北京活動,並在接待埃及使臣時當眾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國使臣郭驥,隨後在撒馬爾罕召開“蒙古人大會”,高舉起“反明復元”的大旗。但蒙古本部的韃靼以及瓦剌反派使者至南京通報消息。

  永樂四年,帖木兒大舉東征,號稱百萬大軍,實際兵力20萬,而此時,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嚴陣以待。然而不久後,帖木兒病逝於東征路上,一場大戰煙消雲散。

  此後,帖木兒帝國諸皇子爭位,陷入內戰,所謂東征中國,可謂痴人說夢。
  明朝方面,朱棣登基後,一面派遣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另一面派遣陳誠出使西域,帖木兒帝國的繼任者沙哈魯放棄仇華政策,遣使向明通好,恢復了朱元璋時代“宗主國”的關係。但是中亞各國“反華勢力”仍在。

  另一面,鄭和在永樂十八年前五下西洋,卻行至印度洋就返回,原因是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控制了紅海流域,嚴禁東方船隊進入。此後中亞以及西亞諸國正式承認了大明朝繼元之後的“天朝”地位。但對於明王朝的真實實力,各國也存有懷疑,因此,選擇一個合適的機會,宣示大明的強大實力,鞏固大明與中亞、西亞國家的“朝貢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閱兵,恰是最好的機會。

  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明朝以陳誠為使,出使中亞,隨後,中亞、西亞國家均組使團隨中國使團回訪。永樂十八年七月,這支雲集了20個中西亞國家、人數多達600人的使團抵達嘉峪關,朱棣派遣6000精銳騎兵一路護送,沿嘉峪關經明朝九邊軍鎮“參觀”。

  在每個軍鎮,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軍中的蒙族、回族軍官接待,介紹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謠言不攻自破。而明朝“九邊”強大的軍事實力,也在各國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朱棣在北京皇宮接見各國使臣,諸使臣皆行叩拜禮,唯獨帖木兒國使臣以“我國無此風俗”為由,堅持行鞠躬禮,朱棣卻並不在意。

  這次帖木兒使團的首領是帖木兒帝國宰相阿爾都沙,副使是曾跟隨帖木的名將蓋蘇耶丁,在本國也是免跪拜禮的。外交禮儀後,朱棣安排使團先是在山東、河南、江蘇“旅遊觀光”,游覽包括山東孔廟在內的諸多名勝古跡,親眼見識中國內地城市的富庶繁華,兩個月後,各國使團接到通知,朱棣將在北京周邊開始大規模的“狩獵”,邀請各國使團前往觀覽。
  永樂十九年三月,“狩獵”在北京北邊的懷來正式開始,共調軍隊10萬人,朱棣精心挑選的明朝“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精銳相繼表演了明軍騎兵包抄、步兵突擊、步騎合擊等項目,從廣西、雲南、四川調來的“土狼兵”、白杆兵演練了步兵勁弩齊射、長槍步兵刺殺訓練等“軍事科目”。

  史載“軍容齊整”、“步調如一”、“兵甲鮮艶”,“列國使節俱驚”,尤其是明朝“神機營”的火器操練,展示的“虎威炮”、“火龍槍”(騎兵專用火槍)、安南銃(抬槍)、“一窩蜂”(火箭炮)、“火龍車”(火焰噴射器)等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國使節大開眼界。大規模的“狩獵”行動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閱兵結束後,朱棣在土木堡的行營接見了各國使節。

  這一次,帖木兒國使臣帶頭下跪磕頭,“叩首觸地”,全然不顧“我國無此風俗”。帖木兒使臣更奉承說,這次帖木兒進獻的名馬,正是當年帖木兒國王的父親帖木兒生前南征北戰專用的“禦用坐騎”,贈送給朱棣,正是為了表達“最崇高敬意”。朱棣則手書信札托使臣轉交帖木兒國王,在信中表示“願兩國臣民永享太平安樂之福”。

  這次聲勢浩大的閱兵無疑取得了良好效果,這次“觀禮”的各國使節,總數達27個國家。明朝軍威之盛與睦鄰友好的國策在各國引起了巨大反響。

  其後中亞、西亞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係一直綿延到明末,單是帖木兒帝國,終明一世向中國派遣使節的次數就有60多次。

  有關這次閱兵的詳情,也詳細記錄於中亞國家的典籍裡。帖木兒副使蓋蘇耶丁在回憶錄裡坦言:“我不得不承認,大帝(帖木兒)死在東征的路上是一件幸運的事情,這使他保全了一生的英名。”

  而另一個“連鎖反應”是,觀覽閱兵的埃及使臣回國後,埃及隨即解除了在紅海對東方商船的禁令,而此後最後一次下西洋的鄭和,也終抵紅海沿岸,不但結好了紅海地區國家,更實現了他作為一個穆斯林終生的願望——麥加朝覲。(來源:老年生活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0/0/5/101100541.html?coluid=6&kindid=26&docid=101100541&mdate=1011092705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654487
明朝跟南明??
推薦0


bc0345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明朝是一個繁華的中國朝代,

南明的時候,

有一個永曆王的政權跟他的政府,

一個繁華的南方,

羅馬教皇,

跟法國國王,

都是他的交往範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