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外交、軍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薩科齊(沙科吉)推翻戴高樂反美主義重回大西洋陣線
 瀏覽1,023|回應6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France's rendezvous with history

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 broadcasting on October 30th, 1941
De Gaulle sought to diminish US and British influence on foreign policy

Allan Little reflects on France's long journey to reconcile itself with one of the darkest chapters in its history and its difficult relationship with the US and the UK.

There is a story about a conversation between General de Gaulle, who, as president of the French Republic, telephoned his American counterpart Lyndon B Johnson, to inform him that France had decided to withdraw from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alliance.

Since its foundation nearly two decades earlier, Nato had had its headquarters in France. Now Nato would have to move.

Furthermore, de Gaulle added, it was his intention that all American service personnel should be removed from French soil.

"Does that include," Johnson is said to have replied, "those buried in it?"

Ouch.

Anti-Americanism

But go to the cemeteries of Normandy and you see what an Anglo-Saxon business the D-Day landings - and the liberation of France - really were.

The historian Andrew Roberts has calculated that of the 4,572 allied servicemen who died on that day on which, in retrospect, so much of human history seems now to have pivoted - only 19 were French. That is 0.004%.


France, he said, had made peace with Germany... but it could never - never - forgive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s for the liberation

Of the rest, 37 were Norwegians, and one was Belgian. The rest were from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 two New Zealanders, 13 Australians, 359 Canadians, 1,641 Britons and, most decisively of all, 2,500 Americans.

After the disastrous Suez crisis in 1956, it fell to Harold MacMillan as UK prime minister to move Britain from the Age of Empire to the Age of Europe.

But his attempts to take the United Kingdom into what was then called the Common Market fell foul of General de Gaulle's famous vetoes.

Harold Macmillan, 1958
Harold MacMillan spoke of the strained relationship with France

Twice Monsieur Non listened politely to Britain's plea, and twice he slammed the door.

De Gaulle saw in British membership the Trojan Horse of American imperialism in Europe.

After Algeria won its independence from France in the early 1960s, de Gaulle was fond of saying that he had not granted freedom to one country only to sit by and watch France lose its independence to the Americans.

MacMillan, in old age, spoke ruefully of France's almost psychotic relationship with its Anglo-Saxon allies.

France, he said, had made peace with Germany, had forgiven Germany for the brutality of invasion and the humiliation of four years of occupation, but it could never - never - forgive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s for the liberation.

French anti-Americanism has a long pedigree. The 18th Century philosophers of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believed the New World to be self evidently inferior.

They spoke - and wrote, prolifically - of the degeneration of plant and animal life in America.

They believed America had emerged from the ocean millennia after the old continents; and that accounted for the cultural inferiority of civilisations that tried to plant themselves there.

Self-liberation

I was living in Paris when France celebrated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its liberation.

US soldiers march along the Champs Elysees, on 29 August, 1944
In Paris the French Resistance received back-up from US soldiers

I went to the beaches of Normandy on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D-Day and watched veterans assembling one last time, old men, heads held high, marching past blown up photographs of themselves as young liberators.

France's ambivalence - the same neurosis that Harold MacMillan spoke of - was evident.

Paris launched a series of events to mark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its own liberation in August 2004.

The city's mayor had given the celebrations the title Paris Se Libere! - Paris Liberates Herself!

One of the newspapers published a 48-page commemorative issue. There was no mention of the allies until page 18.

Building a myth

An English friend of mine, in town that weekend, had remarked how empty Paris felt in August, the month the city empties out as its residents head for their annual sojourn in the countryside.

"I see," he said "that Paris was liberated in August. I guess the Parisians didn't find out about it till September, when they came back."

Again - ouch. The caustic Anglo-Saxon wit stings.

French President Nicolas Sarkozy
President Sarkozy has taken his country back into the Atlantic fold

It stings because the tale that France told itself after the war was built around a lie. Paris se libere.

The words were first spoken by de Gaulle himself at the Hotel de Ville on the evening of 25 August 1944.

Paris had been liberated by her own people, he declared, "with the help of the armies of France, with the help and support of the whole of France, that is to say of fighting France, the true France, the eternal France."

France knew, in its heart, even in 1944, that that was not true. It took until the 1980s for a generation of historians properly to re-examine the darkest chapter of France's 20th Century history.

When I was living in Paris, it struck me that Sarkozy - not yet president - had the potential to be France's first post-Gaullist leader.

His enemies called him "Sarkozy the American" in the hope that this would make him unelectable. It did not work.

And now he has taken his country back into the Atlanticist fold.

It seems to me another step in a long journey, in which France - in its mature, disputatious, entrenched democracy - is growing reconciled to the history that is now challenging the myths.

From Our Own Correspondent was broadcast on Saturday, 14 March, 2009 at 1130 GMT on BBC Radio 4. Please check the programme schedules for World Servic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331520
 回應文章
存查: .歐盟國家對華政策分為三派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誰更需要對方?

朝鮮日報/記者申晶善/朝鮮日報中文網提供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MAIN_ID=409&f_SUB_ID=3958&f_ART_ID=191551

「中國在處理與歐盟(EU)關係上如同下國際象棋,歐盟27個成員國坐在棋局的另一面,就如何走下一個棋子爭吵不休。」

歐盟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17日在題為《歐盟和中國的力量關係調查》的報告中如此比喻了雙方的關係。報告指出,歐盟為27個棋子(比喻27個成員國)中走哪一個而爭論不休、浪費時間的時候,中國卻冷靜分析狀況,從中獲益。

下月20日在捷克布拉格舉行的歐盟與中國首腦會議可能會鮮明地暴露雙方的現狀。對於歐盟來說,只要中國出現在會場上就已經謝天謝地。去年,法國總統尼古拉‧沙克吉不顧中國的多次警告強行會見西藏領袖達賴後,該會議因中國拒絕參加而延期。就歐盟而言,只要中國出席會議,就可以「鬆一口氣」。

那麼,對於中國來說,歐盟處於什麼位置?可以說是以防萬一的「保險」。

這種不均衡狀態是從何時開始的?中國也曾一度將歐盟視為構建共同戰線以對抗美國全球霸權主義的夥伴。但是,因伊拉克、阿富汗戰爭和經濟危機,美國的影響力大幅下降後,歐盟對於中國的重要性也大幅降低。而且,當曾經高呼歐洲獨立路線的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卸任,歐盟主要國家領導人全部表現出親美傾向後,中國的心情更是不愉快。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方偉(音)22日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歐盟在政治上分裂,軍事上沒有影響力。」他還說:「歐盟在經濟上雖然是『巨人』,但中國並不懼怕歐盟。因為,比起歐盟對中國的重要性,中國對歐盟的重要性更大。」

中國的自信並非空口無憑。去年歐盟的對華貿易逆差達1690億歐元。就在20世紀80年代,歐盟在對華貿易中還佔據著巨大的順差優勢,但在20年之後,情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本月初在倫敦舉行的20國集團(G20)金融峰會如實體現了「蒸蒸日上」的中國國際地位。中國在20國集團金融峰會舉行之前,強調了用新國際儲備貨幣代替美元的必要性,以此向美國的霸權發起了挑戰。而且,在各國急需現金的情況下,中國宣佈將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出資400億美元,從而深受歡迎。

與中國的這種地位相比,目前歐盟則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上世紀70年代,時任美國國務卿季辛格說:「要想和歐洲對話,究竟該打什麼電話?」當時歐洲的分裂狀況如今也沒有什麼改變。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將歐盟各成員國對中國的立場分為四類。第一是捷克、德國、波蘭等「強硬派」。這些國家不認可在歐盟和中國之間形成的市場的力量。第二是丹麥、荷蘭、瑞典等「理想的自由貿易」國家,這些國家雖然在政治上對中國施壓,但因中國的經濟增長對本國的經濟有益,反對實施貿易制裁。

第三是代表歐盟主流的「商業主義」國家,屬於這一類的法國、芬蘭、希臘、義大利等國家主張圓滿的政治關係能帶來經濟利益,因此在政治上不與中國抗衡。第四是將本國問題全部交給歐盟處理的奧地利、比利時、拉脫維亞等「追隨歐盟」集團。

歐盟內部就這樣分成派別與中國接觸,因此談判力量只能削弱。造成這種分裂局面的最大責任在於歐盟的「三巨頭」——法國、德國和英國。這些國家各自希望成為中國的最大夥伴,並喜歡看其他國家出現失誤。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報告分析說,中國則巧妙地利用這種分裂關係,不向特定國家予以特殊待遇,根據具體事案選擇合作對象。

曾為英國高級外交官的中國問題專家約翰‧福克斯說:「歐洲的出路在於形成『三頭牽引體系』。」就是說,每當遇到問題時,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以利害關係最深、談判能力最出色的3國為主對待中國,其餘24個成員國則支援這三國。

【2009-04-24/朝鮮日報中文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406935
伽利略与北斗缘何分飞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pic.chinamil.com.cn/military/2009-04/01/content_1710933.htm

伽利略与北斗缘何分飞:排挤中国者反被排挤

   发布时间: 2009-04-01 17:35:53   来源:上海《文汇报》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陷入困境,不仅经费难以为继,连频率也被“北斗二代”优先占用。

和静钧(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3月中旬,来自中国和欧洲航天部门的官员们行色匆匆,赶赴德国慕尼黑,就争执了半年的导航卫星放射频率“重叠”问题展开第二轮谈判。双方唇枪舌剑,激烈交锋。欧方官员以频率是从美国人手里花“血本”获得,而且欧洲人的“伽利略”系统早已按此频率进行技术设计现已无法修改为由,力压中国“北斗”二号系统“搬迁”到其他频道上;中方则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卫星发射频率原则——“谁先用谁先得”的“所有权取得”,对自己的权益寸步不让,对欧方的要求据理力争。会谈最终毫无进展,等待下一轮谈判。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事上,中国和欧洲从最初的合作,逐步走向竞争,反映了中欧之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冲突,而冲突背后,则揭示了欧洲一直以来对华所抱持的傲慢和排斥心态。关于这场并不为国内人所熟知的争执,其实由来已久,要厘清来龙去脉,还得从最开始的中欧合作签约谈起。

............................................

转折期(2005年-2007年)欧洲政治转向  联美排挤中国

2005年,“伽利略”首颗“中轨道”实验卫星“GLOVE-A”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虽然这只是一颗实验性卫星,并非是要最终布置的30颗导航卫星之一,但“GLOVE-A”的发射,标志着欧盟“伽利略”计划从设计向运转方向转变。

然而,进入2005年,欧洲政治开始转向,之前“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黯然退隐,由来自右翼政党的亲美政治家默克尔担任德国新总理,而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萨科齐于2007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

亲美政治人物纷纷上台,给欧盟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的愿望变得暗淡,欧洲迅速向美国靠拢。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航天局与美国“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拟定的与美国GPS相近的发射频率,以便投入使用后产生信号冲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但这样的技术重新修正,却花掉了预算之外的一大笔钱。作为回报,美国同意在技术上支持“伽利略”的开发。

...........................................

眼看着投入巨额资金,却得不到与之相称的对待,甚至待遇还低于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欧盟国家,如印度等国,令中国大为不满。中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中方除了挂得一个参与人的“好名声”之外,其他一无所得,反而要担负巨额资金投入,这样的“结局”令中方十分不满。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2007年发射的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替换了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开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轨道”导航系统,标志着“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的重大突破。

本来中国诚心与欧盟合作,一开始就定位“北斗”为区域导航系统,给“伽利略”计划留下了毫无保留的施展空间。但是,事与愿违,欧方“骨子里”并没有放弃轻视中国、压制中国的心态,合作不到几年,短暂的“蜜月期”一过,中欧双方就合作开发问题常生冲突,中国抽身离去,留下为经费吵成一团的欧盟各国。

伽利略与北斗缘何分飞:排挤中国者反被排挤

   发布时间: 2009-04-01 17:35:53   来源:上海《文汇报》

 

中国参加伽利略计划的签字仪式

转折期(2005年-2007年)欧洲政治转向  联美排挤中国

2005年,“伽利略”首颗“中轨道”实验卫星“GLOVE-A”搭乘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顺利升空。虽然这只是一颗实验性卫星,并非是要最终布置的30颗导航卫星之一,但“GLOVE-A”的发射,标志着欧盟“伽利略”计划从设计向运转方向转变。

然而,进入2005年,欧洲政治开始转向,之前“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黯然退隐,由来自右翼政党的亲美政治家默克尔担任德国新总理,而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萨科齐于2007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

亲美政治人物纷纷上台,给欧盟致力于建立“多极世界”的愿望变得暗淡,欧洲迅速向美国靠拢。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航天局与美国“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拟定的与美国GPS相近的发射频率,以便投入使用后产生信号冲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但这样的技术重新修正,却花掉了预算之外的一大笔钱。作为回报,美国同意在技术上支持“伽利略”的开发。

恰恰在这个时候开始,欧盟为“伽利略”计划的财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团。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欧盟开始排挤中国。

眼看着投入巨额资金,却得不到与之相称的对待,甚至待遇还低于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欧盟国家,如印度等国,令中国大为不满。中国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中方除了挂得一个参与人的“好名声”之外,其他一无所得,反而要担负巨额资金投入,这样的“结局”令中方十分不满。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2007年发射的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替换了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开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轨道”导航系统,标志着“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的重大突破。

本来中国诚心与欧盟合作,一开始就定位“北斗”为区域导航系统,给“伽利略”计划留下了毫无保留的施展空间。但是,事与愿违,欧方“骨子里”并没有放弃轻视中国、压制中国的心态,合作不到几年,短暂的“蜜月期”一过,中欧双方就合作开发问题常生冲突,中国抽身离去,留下为经费吵成一团的欧盟各国。

    “北斗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多年,而“北斗二代”卫星已经开始发射升空。图为中国在抗震救灾期间使用“北斗一代”导航系统。

竞争期(2008年-2009年)“北斗”横空出世  技压“欧系”卫星

    由于实质参与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受挫,中国决定“单干”。2006年11月,中国对外宣布,将在今后几年内发射导航卫星,开发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到2007年底,有关覆盖全球的“北斗”二号系统计划已经浮出水面。

    此时,欧盟还在内耗中没有脱开身。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系统的第二颗实验卫星才升空,此时距上次发射已经有差不多四年时间,这样的进度,比最初的计划推迟了整整五年。

    “北斗”二号横空出世,不仅使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与美国GPS一争高下的愿望大打折扣,也冲淡了“伽利略”未来的市场前景。“北斗”二号在技术上比“伽利略”更先进,定位精度甚至达到0.5米级,令欧洲人深受震撼。另一方面,之前“伽利略”计划的推出,刺激了美国和俄罗斯加快技术更新,新一代GPS和新一代“格洛纳斯”的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均很快反超“伽利略”,“伽利略”逐渐丧失了技术相对领先的优势。为转变被动局面,欧洲人别无他法,只有增加财政投入,而此时欧洲航天局为了排挤中国,已经以法律形式规定所有开发资金均来源于欧盟公共资金,这就意味着,要想增大投入,还得在内部无休止地“吵”下去。

    欧洲人开始酸溜溜地说,中国“北斗”二号的技术“偷窃”自欧盟“伽利略”计划,这样的无聊之辞已经成为欧洲人自大自负又一例证。出于战略的需要,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弃与欧盟“伽利略”计划的合作,但这已经不能阻挡中国推出自主全球导航系统的步伐。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中国已经向该组织通报了准备使用的卫星发射频率,这一频率正好是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用于“公共管理服务”的频率。

    频道是稀有资源。占得先机的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最好的使用频率,中国所看中的频率被认为是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次优”频率。

    按照“谁先使用谁先得”的国际法原则,中国和欧盟成了此频率的竞争者。然而,中国将在2009年发射三颗“北斗”二代卫星,正式启用该频率,而欧盟连预定的三颗实验卫星都没有射齐,注定要在这场“出乎意料”的竞赛中败下阵来,从而失去对频率的所有权。

    中欧围绕“伽利略”开发的曲折过程生动地证明,中欧只有真诚合作,平等相待,才能给双方都带来长远利益。欧洲如不放弃自负自大的心态,继续歧视和压制中国,那么,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欧洲自己。

在2015年之前,中国将完成其新一代北斗2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建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369657
警惕萨科齐露出的那根“小尾巴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警惕萨科齐露出的那根“小尾巴”
柴其涛

在中法两国外交部门于4月1日发表了“新闻公报”,法国政府“白纸黑字”地在怂恿、支持“藏独”势力这个关系到中国核心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表了决心——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之后,曾经在G20峰会召开前夕扬言,如果峰会不采纳法国的建议,法国将中途退席的萨科齐,在胡锦涛主席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之后的“间歇”,实现了与胡锦涛主席的会见。

从会见后发表的有关新闻资讯及相关的现场影像画面看,善变的萨科齐笑得既勉强又短暂,在听取了胡锦涛主席以中法建交45周年为契机,对中法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进行总结之后,萨科齐进行了表态。他们在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同时,不但提及了“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加上了另一个“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闻资讯的原文是这样的,萨科齐表示,无论法中关系如何变化,我坚持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西藏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高兴法中两国恢复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重启战略对话。希望今后双方关系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领域稳定和谐地发展。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法方愿同中方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萨科齐在中法两国外交部刚刚共同发表的“新闻公报”中所涉及的西藏问题之外,再增加了重申另一个台湾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对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既有立场的支持,实际上却是狡诈的萨科齐有意露出的一根“小尾巴”!

在台湾问题上,法国在什么时候有过“伺机染指”的权利?回想当年密特朗领导下的法国社会党执政期间,他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地向台湾出售幻影—2000战斗机后,被中国以撤销法国驻广州领事馆等强硬措施回击,中国政府和人民以此向法国表明,法国在台湾问题上根本不存在也从来没有与中国进行“讨价还价”的机会和余地。

在萨科齐以接见达赖的方式表明了支持“藏独”势力分裂中国的态度,中法关系因此陷入困境之际,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于2月份到访中国,试图修复中法两国关系时,这位前法国总理说出了一句让人十分眼熟的话,即:中法问题的核心“就是西藏问题”。这与“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何其相似乃尔?

被迫认错的萨科齐在与胡主席会面时用另外一种方式露出了这条“小尾巴”,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法关系的未来发展并非善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与顺利,中国政府对萨科齐露出来的这根“小尾巴”继续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

一是体现在两国领导人会面前发表的“新闻公报”的层级上。该公报只限于外交部层级,并未提升到两国政府之间这个最高和层次,说明中国政府深知,法国方面的认错具有某种可变性与强烈的投机性;

二是体现在胡锦涛主席在与萨科齐会面时,对萨科齐说的那一番“语意双关”的话语上,胡主席无异于在对他补上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课程;

三是体现在中国政府在新闻资讯报道顺序的处理手法上。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新闻时,有意将仅次于美国总统之后,但却在与俄罗斯总统和英国首相会见之前,就与萨科齐进行的会见安排在最后进行报道,以此凸显出在中国政府的心目中,萨科齐已经被排在了奥巴马、梅德韦杰夫和布朗之后。

中国政府的上述处理技巧,无非是要有意淡化中法两国元首的是次会见对恢复两国正常关系的正面促进作用,进而让萨科齐在会见时所讲的什么“很高兴法中两国‘恢复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重启’战略对话”的那套说辞,成为他“自说自话”的独自表演。以此彰显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能被萨科齐玩的这点小把戏迷惑。在中法关系上,中国政府不但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中国政府和人民有的是时间等待。(2009年4月3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364058
拿到面子的是贏家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生意是互惠的,面子才是更有價值的。

不過,因為法國羞辱中國在先,這個面子也只算打平而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363638
胡錦濤薩科奇倫敦會晤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  题:中法冀望重树政治互信破解双边关系僵局

    新华社记者 郭鑫 常璐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日在伦敦会见法国总统萨科齐,就中法双边关系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就在会见前数小时,中法两国外交部发表新闻公报,双方重申在相互尊重和重视彼此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此举结束了中法两国之间长达4个月的双边关系僵持,为两国重树政治互信提供了契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2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在中法关系困难时期,“双边都需要这样的机会。如果在很长时间里总是僵持不下的话,对两国都不利。”

    胡锦涛在会见中指出,前一段时间,中法关系出现了严重困难,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最近,法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中方对此表示赞赏,并对中法关系得以恢复感到高兴。

    他表示,中法两国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经济水平不同,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的。双方应该遵循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相互尊重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分歧和敏感问题。

    今年是中法建交45周年,但因为法国方面的一系列言行蒙上了阴影,西藏问题是原因之一。去年拉萨“3·14”事件后,法国把北京奥运会与涉藏问题挂钩。此后法方不顾中方一再交涉,在中欧领导人会晤前夕,宣布法国领导人坚持会见达赖,使中法关系陷入困境。

    为此,两国发表的新闻公报以单独段落阐述了法方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指出“法国充分认识到西藏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强调“法国拒绝支持各种形式的‘西藏独立’”。

    萨科齐则在会见中再次强调,无论法中关系如何变化,我坚持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西藏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各自下台階罷了  中方要面子  法方要做生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363370
詭異的2009中法新聞公報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1/content_11114363.htm

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 中法两国外交部1日共同发布《中法新闻公报》,全文如下:

    中法新闻公报

    (2009年4月1日)

    经过多次磋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与法兰西共和国外交部达成以下共识: 

    双方重申高度重视中法关系,愿以战略和长远眼光、在相互尊重和重视彼此根本利益的基础上,以纪念中法建交45周年为契机,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法两国重申坚持《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同意本着相互信任的精神就涉及双方根本利益的事宜加强协商。

    法国充分认识到西藏问题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坚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由戴高乐将军做出的决定没有也不会改变。本着这一精神,并根据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法国拒绝支持任何形式的“西藏独立”。

    双方认为,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发展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双方愿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全球性挑战。

    本着这一精神,双方决定适时举行高层接触与战略对话,促进双边各领域合作,推动中法关系和谐稳定发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3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