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存查:兩岸外交休兵的境界是和衷共濟
 瀏覽8,643|回應87推薦2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lukacs
沙包

兩岸外交休兵的境界是和衷共濟   石之瑜  聯合早報


兩岸外交競逐涉及中國主權分裂分治,如今國共和解,兩岸分合與國共內戰脫鉤,主要挑戰便是台獨。

有鑑於台獨勢力以雙重承認為目的的務實外交節節敗退,且金錢外交惡名昭彰,不但遭小國予取予求,在台灣且屢屢爆發假借外交之名的特大貪瀆,打擊民心士氣至鉅。從而,台北方面有了外交休兵之政策宣告。

外交休兵的原始構想是,兩岸應停止邦交國互挖,維持既有邦交現狀,如此金錢外交的惡名得以扭轉,兩岸可以保持和諧。

這個技術性的主張在兩岸都被質疑:台獨勢力認為不公平,因為台灣的邦交國過少,且休兵影射放棄台灣獨立主張;大陸認為是在包庇台獨,因為休兵以後的台灣更可鞏固中國分裂。

外交休兵進一步的構想,是台灣逐漸回到國際組織,於是引發大陸各界質疑,到底台灣以某種自己的身分參與國際組織,是可以展示大陸的善意而獲得台灣人心呢?還是會給台獨可趁之機宣傳兩岸永久分裂的正當性?

由於大陸無法干預台獨發展,又不願意兵戎相見,所以必須從外交上圍堵台獨,則外交休兵的可能性,也就只能存在於台灣不追求台獨的前提上。換言之,必須能保證,外交休兵後國際上從此不再有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挑戰,方有意義。

假如外交休兵後,台獨勢力再度膨脹,北京剩下的道路將只有放棄台灣與武裝解決兩條,而顯然這兩條路都不妥,故難望北京率爾休兵。

至於台灣,既然國共和解,反攻大陸的意識已消弭,若外交休兵後又放棄台獨,則外交工作的理念與目標都將消失。

馬英九認為,外交休兵後台灣擴展國際空間不會被打壓,也不需要賄賂友邦,如此工作壓力驟減,外交人員應會歡迎。歐鴻鍊則察覺外交競爭消失之後對士氣影響巨大,故建議以外交共存取代外交休兵,並提出兩岸共同貢獻於國際的理想。

這些對外交休兵的理解天真而簡化,以為只要休兵,外交人員就會放棄敵意,充滿人道,熱愛工作。實際上外交人員如何理解休兵?如何看待彼岸?答案全無。

此刻突又侈談要選出某幾個具體國際組織,先來由北京對台北的會籍讓步,結果外交休兵將如同無頭蒼蠅,兩岸必是牛頭不對馬嘴。

過去蔣經國推動實質外交,目的是在邦交國爭奪失利後另闢蹊徑,以外交支援國民福祉,以抗衡中共統戰,又稱國民外交。李登輝反其道,改而推動務實外交,是以國民福祉換取外交承認,以對抗中國。兩者都有政治理念為指導。

外交休兵必須提供外交人員有意義的目標與理念。首先,既然外交休兵代表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威脅不再,則理論上,台灣在既有邦交國的外交官應是代表全中國,雖然這些都是小國,且大陸僑民偏少,但服務對象應有意識地擴及兩岸所有中國人在內,甚至還應該主動開闢大陸僑民前來投資的服務渠道。

相對於此,多數由北京代表中國的國家,尤其是大國,台灣的外交官也必須接受這些大國的代表是由北京主持,認識到兩岸在不同國家代表一個中國,是分工,不是排斥,從內心保證外交休兵不會成為台獨的戰略準備。

綜上所述,外交休兵的明確定義是,國際上不再有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的雙重認主張。準此,兩岸外交人員在其海外邦交國是代表全中國,服務的對象包括兩岸人民;至於在非邦交國服務時,應了解對岸所代表的是包括此岸在內的全體中國人。

不過,台灣外交官身為小國代表已久,如何調整心態看到自己在外交休兵的理念下,代表的是整個中國,並在專業知識上精進,以便承接這樣一個地位的提升,是一大挑戰。在這方面,應鼓勵兩岸外交交流與合作,並加以制度化。

為讓外交休兵成為有持久意義,首須讓兩岸外交人員之間的關係做出相應調整,讓他們組成為一個團隊,雖然彼此有所分工,但卻能和衷共濟,如此就不再可能是回到漢賊不兩立的歷史模式,也不會是繼續當前短兵相接的挖角模式,當然更不至於是彼此形同陌路的平行模式。

質言之,外交休兵的基礎在外交團隊的整合,而為促成兩岸外交人員和衷共濟,尤其應注重北京如何協助台北外交人員的專業養成。茲提出以下幾個方向:

1. 成立各國的兩岸外交人員協調委員會與聯誼會,由邦交所在一方主持
2. 推動兩岸外交訓練機構交流,尤其遣送台灣外交人員在大陸培訓養成
3. 安排台灣外交人員定期到大陸駐各國與國際組織使節代表團掛職學習

一旦台灣的外交人員也能代表全中國,外交休兵便具有震撼性。這樣的前景對他們帶來真正人生挑戰,他們可以一賭大國外交的堂奧,參與實踐大國外交的過程,歷練在大國場合的身段與詞彙,窺視宏觀的國際人道活動視野。

這樣的外交休兵比偷偷摸摸的金錢外交有更豐富的意義,也比自己悶頭盲目進行所謂人道捐獻更有意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001196
引用者清單(2)
2008/12/05 03:13 【不平則鳴】 兩岸外交, 和衷共濟﹖係智言﹖白痴乎﹖
2008/12/05 03:03 【曾太公落美洲】 兩岸外交, 和衷共濟﹖係智言﹖白痴乎﹖
 回應文章 頁/共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顯然不只是一個交戰團體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就像印度或者烏克蘭在1945年,顯然不只是一個殖民地或者一個加盟共和國------而且還是一個聯合國 會員國。

國際法到了超級大國眼前,算什麼?

也許就是交戰團體,只不過被很多國家擬制為國家罷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89615
我方立場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涉及主權分裂分治當然就是把主權分裂分治當成既存事實看待;未來當然可以考慮一個主權,分治政府這樣的安排,甚至分治的兩個政府管轄的土地、人民、事務都不必然互不重疊例如兩岸人民在美國有急難,可以向北京駐美大使館求助,也可向台北駐美代表處求助但目前的主權是分裂的

胡一中沒各表 我擬重申立場

【曾薏蘋、吳明杰/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    A6/政治新聞           2009/01/02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日前發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談話,內容談到「一中」卻不見各表,總統府昨回應重申我堅持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維護台灣尊嚴、九二共識、互不否認立場。官員強調,兩岸間「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若此基礎大陸漸視而不見,府方不排除再公開對外重申立場。
  馬英九總統昨天的元旦祝詞,談到兩岸問題時,雖然沒有針對胡錦濤對台的六點談話,不過他強調,台灣要在兩岸經貿關係日益深化之際,積極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與台灣的尊嚴。
  提醒「互不否認」是交流基礎
  
總統府昨天舉行記者會回應胡錦濤對台談話,儘管肯定中共對台政策展現新思維,但也重申「九二共識、互不否認」,是兩岸協商交流的基礎。官員透露,總統府這次重申「九二共識、互不否認」,就是向對岸「提醒」。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指出,兩岸協商交流是在「九二共識、互不否認」基礎下進行,「九二共識的本質就是一中各表。」
  由於
胡錦濤的六點發言,不僅談到一中,也談到台獨,似乎有違兩岸交流「擱置爭議」的前提。官員指出:「大陸有自己的立場,我們能夠理解,也管不著,但既然這次胡的談話強調一中,我們就必須針對此,回應我方堅持的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的立場。」
  我方的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
  他認為兩岸能逐漸開放,繼續往和平之路邁進,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非常重要的基礎;以現階段來說,有些大陸認為很重要的東西,我方卻認為不重要,因為發展經濟是目前我方首要目標,是先
經濟後政治。
  至於「胡六點」談話,府方是否已事先掌握?據了解,去年十二月三十日時,就有部分相關單位被告知,
胡錦濤有重要談話,必須留意;國安及情治單位應該更早之前,即已掌握狀況。
  此外,陸委會高層二日表示,相較於「江八點」,「胡六點」並未把「一中」框架框得很緊,已為未來兩岸發展留下空間。
  陸委會官員認為,由於
胡錦濤這項談話場合是紀念「告台灣同胞書」卅周年,因此不是只講給台灣聽的,還要顧及內部及各界看法,因此對台立場也不會太寬鬆,對中共內部要有調性,這點我方都能理解。
  
新聞局長蘇俊賓也針對「胡六點」表示,他要提醒中共,台灣是個民主國家,政治民主、價值多元,所有人民的主張,我們都會予以尊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86964
董主任即評胡六點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負有責任"顯然不是說"外國勢力"可以干涉,而是說美國不能支持台獨

董立文︰馬開放和解政策 顯然無效

記者蘇永耀/專訪

針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台最新談話,研究中共政治的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系副教授董立文認為,這是北京方面公開要求馬英九展開「中國統一」的政治談判,馬政府的開放和解政策顯然無效。

董立文指出,綜觀胡錦濤的談話,沒有一句提到馬政府屢屢強調的「九二共識」。卻提出所謂一個中國的框架,內容並說兩岸尚未統一,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分裂,而是「中國內戰遺留延續的政治對立」。

他說,胡錦濤談話的重點,指中國的主權只有一個,可謂完全推翻國民黨所稱的「互不否認」,以及隱含在九二共識下的兩個主權;對馬政府不斷要求對方「正視現實」,更是不屑一顧。

董立文也表示,從胡錦濤談話,看出北京政府對「中國統一」的定義,只是要結束內戰遺留的政治對立,並不包括部分人士推動的國體或政體的改造。換言之,沒有聯邦制也沒有邦聯制,只有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下。

北京要求馬展開統一的政治談判

董立文說,包括連戰等人士過去都曾提過聯邦或邦聯制等的構想,胡錦濤這段「很硬」談話,正是說給國民黨方面聽。另外,中國對台政策一個重大改變,從一九九七年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美國後,就承認美國在台海事務上擁有一定角色與影響力,甚至逐漸發展出「到台北最近的道路就是從華盛頓」的政策路線,但胡錦濤這次談話拿出已很久不說的「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中國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干涉。」顯示已推翻過去稱美國在兩岸關係上「負有責任」的看法,這段講給美國人聽的話,是很大改變

董立文認為,胡的談話,可謂「非常嚴重」。不僅已經設定未來兩岸政治談判的框架,就是要在所定義的一個中國下進行,而且也具體否定藍營人士曾提出過的政治主張,馬政府的國安單位應儘速研議對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86950
亞洲週刊: 共軍飛彈可能後撤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報  0102 2009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4669675.shtml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日前提出「胡六點」,建議兩岸就軍事問題接觸交流…達成和平協議;最新一期的「亞洲週刊」報導,待兩岸開展軍事交流,中共屆時將逐步減少瞄準台灣的飛彈數量,這是北京給台灣人民的新年賀禮。

報導說,中南海曾透過各種渠道,了解要達成和平協議,台灣人最希望北京做出什麼象徵性行動,結果是撤除對台飛彈。

北京軍事戰略專家透露,撤不撤除針對台灣的飛彈部署,中共軍方有過爭論。不過半年來,兩岸釋放的和平信息越來越濃,台海和平有望持續存在,而中共軍方的關注點又向東北亞、東南亞和印度洋轉移;尤其最近中共海軍遠征非洲,轉移軍方高層視線,因此,逐步減少部署在大陸東南沿海的對台飛彈,取得共識。

不過,中共軍事戰略家說,中共的敵情顧慮、或者說潛在威脅,不只是在台灣一個方向,根據國防需要,近、中、遠射程都具備的飛彈力量,共軍飛彈部隊在大陸各地都有正常部署,不僅僅針對台灣。

報導說,就軍事意義而言,撤出部署在湖南、安徽等地的地對地飛彈,對緩解海峽軍事威懾,實質意義不大,重新部署飛彈不用超過四十小時。不過,逐漸撤除對台飛彈,畢竟是台灣老百姓能認同的和平符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86379
存檔: 余克禮與中共涉台智庫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余克禮 熟諳北京高層思維

白德華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9010200037,00.html

     余克禮是大陸最重要對台智庫─社科院台研所的第一把交椅,分量很重。他的談話,一定程度反應北京領導人思維,雖屬學者意見,但也充分展現大陸執政者的對台政策主軸。

     一九五二年生的余克禮,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湖北浠水人。一九八四年社科院台研所成立時,已加入對台研究工作。社科院台研所前身是中共中央調查部下屬台研所,中調部撤銷後,原班人馬便轉由建制歸社科院的台研所承接。

     大陸對台智庫多,學界如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廈大台研院、上海東亞所及台研所,軍界如總參所屬國際戰略學會、總政和平與發展研究所,都是主動提研究及被動接課題的智囊團;但社科院台研究所因研究全方位、位於京畿重鎮、加上優久歷史傳統,無疑是對台最權威智庫。

     著作豐碩的余克禮對台研究很深入,觀察犀利,但也因了解北京領導人思維及動態,原則立場分明。

     去年總統大選前,余克禮談及「台灣公投」表示,這已構成「反分裂法」法理台獨的重大事件。但事後證明儘管嚴厲警告,胡錦濤最終採「軟的更軟」政策,顯示執政者考慮比學者更周全。

     但去年末海協會長陳雲林訪台前發生「張銘清事件」,台灣一度呼籲陳雲林延後訪台,余克禮卻「打包票」說,一定如期訪台,顯示抓得住北京決策精髓。

     余克禮受訪時表明,兩岸應從「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做起,雖是學者之見,且今年兩岸協商重點已確立是經貿;但北京內部是否也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台灣內部是否做好簽署和平協議細部規畫?余克禮的說法,值得台灣方面重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86092
石文說的是"涉及"
    回應給: Guoding(Needoak)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而分治是不是主權"分裂", 作為discourse, 可以隨意發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85096
為何尚未統一不是主權分裂?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石文開頭就說:"兩岸外交競逐涉及中國主權分裂分治"

胡錦濤說:"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

石文比認為台灣從來不屬於中國一部分者,或台灣在某年後改變性質不再是個中國國家者(參考童振源文)易於和胡對話。但問題是,如果承認兩岸尚未統一(因此到台灣的人必須向台灣"當局"申辦簽證,而非北京,自中國大陸來者亦不例外....),那麼就法論法,怎麼定位台灣"當局"的性質?它顯然不只是一個交戰團體....簡言之,"尚未統一"不就是"主權分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82731
存查: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2008年12月31日) 

    胡 錦 濤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31/content_10586495_2.htm

 

    同志們,朋友們:

    明天是2009年元旦。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裏,我謹代表祖國大陸各族人民,向廣大臺灣同胞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衷心的祝福!

    1979年元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兩岸關係發展由此揭開新的歷史篇章。《告臺灣同胞書》明確提出,實現中國的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一定要考慮現實情況,完成祖國統一的大業,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告臺灣同胞書》明確提出,我們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也寄希望於臺灣當局。《告臺灣同胞書》明確倡議,通過商談結束臺灣海峽軍事對峙狀態,撤除阻隔兩岸同胞交往的藩籬,推動自由往來,實現通航、通郵、通商,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標誌著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理論和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自1949年臺灣問題形成以來,我們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國的發展從此進入歷史新時期。《告臺灣同胞書》就是在這個重要歷史背景下發表的。30年來,我們為促進臺灣問題的解決,提出了一系列對台方針政策。鄧小平同志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發展戰略全局出發,在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關於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為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江澤民同志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豐富和發展了對台方針政策。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就對台工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張新舉措,賦予對台方針政策新的內涵。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和實施,把我們關於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法律化,表達了我們堅持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和最大誠意,同時表明了全中國人民堅決反對“台獨”、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來,在兩岸同胞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1987年底,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同胞交往日益密切,兩岸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互補互利的格局。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雙方在此基礎上舉行首次“汪辜會談”。2005年,國共兩党領導人實現歷史性會談,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今年3月,臺灣局勢發生積極變化,兩岸關係迎來難得歷史機遇。5月以來,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兩岸協商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得到恢復並取得重要成果,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邁出歷史性步伐。雙方妥善處理一系列問題,保持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勢頭,推動兩岸關係展現出和平發展的前景。今天,兩岸同胞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繫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躍、共同利益之廣泛是前所未有的。中國人民維護台海和平、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事業日益贏得國際社會理解和支援,世界各國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格局不斷鞏固和發展。 

    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我們制定和實施的對台工作大政方針,順應了時代潮流和歷史趨勢,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體現了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尊重人民願望的實事求是精神,反映了對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從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們要繼續長期堅持和全面貫徹這些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大政方針,繼續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不斷向前邁進。 

    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祖國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巨大進步,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雄厚基礎和可靠保障,決定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 

    3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海峽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把兩岸關係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通過交流合作增進感情融合、增加共同利益,通過協商談判積累共識、減少分歧,循序漸進解決問題。 

    30年的實踐還充分證明,“台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違背兩岸同胞共同利益,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拂逆中國發展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威脅,必然遭到兩岸同胞共同反對。任何人、任何勢力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 

    同志們、朋友們!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同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兩岸關係歷經風雨坎坷,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回顧近代民族之艱難奮鬥歷程,展望未來民族之光明發展前景,我們應該登高望遠、審時度勢,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站在全民族發展的高度,以更遠大的目光、更豐富的智慧、更堅毅的勇氣、更務實的思路,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 

    解決臺灣問題的核心是實現祖國統一,目的是維護和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追求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時代潮流。我們一定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祖國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有利於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於兩岸積累互信、解決爭議,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為此,我們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全民族的團結、和諧、昌盛。我們應該把堅持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把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把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攜手共進,戮力同心,努力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一、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核心利益。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複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什麼事情都好商量。兩岸應該本著建設性態度,積極面向未來,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通過平等協商,逐步解決兩岸關係中歷史遺留的問題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繼續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凡是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都應該大力推動,凡是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都必須堅決反對。 

    二、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兩岸同胞要開展經濟大合作,擴大兩岸直接“三通”,厚植共同利益,形成緊密聯繫,實現互利雙贏。我們繼續歡迎並支援臺灣企業到大陸經營發展,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大陸企業到臺灣投資興業。我們期待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推動經濟合作制度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為扎實的物質基礎、提供更為強大的經濟動力。兩岸可以為此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以最大限度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建立更加緊密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進程,有利於臺灣經濟提升競爭力和擴大發展空間,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發展,有利於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同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 

    三、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臺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以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尤其要加強兩岸青少年交流,不斷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添蓬勃活力。我們將繼續採取積極措施,包括願意協商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議,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邁上範圍更廣、層次更高的新臺階。 

    四、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兩岸同胞要擴大交流,兩岸各界及其代表性人士要擴大交流,加強善意溝通,增進相互瞭解。對於任何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建設性意見,我們都願意作出積極回應。我們將繼續推動國共兩黨交流對話,共同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對於部分臺灣同胞由於各種原因對祖國大陸缺乏瞭解甚至存在誤解、對發展兩岸關係持有疑慮,我們不僅願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導,而且願意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讓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增進福祉。對於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台獨”的人,我們也熱誠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我們希望民進黨認清時勢,停止“台獨”分裂活動,不要再與全民族的共同意願背道而馳。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 

    五、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我們一貫致力於維護臺灣同胞在國外的正當權益。我們駐外使領館要加強同臺灣同胞的聯繫,誠心誠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我們瞭解臺灣同胞對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感受,重視解決與之相關的問題。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有利於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對於臺灣同外國開展民間性經濟文化往來的前景,可以視需要進一步協商。對於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中國內部事務,不受任何外國勢力干涉。 

    六、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海峽兩岸中國人有責任共同終結兩岸敵對的歷史,竭力避免再出現骨肉同胞兵戎相見,讓子孫後代在和平環境中攜手創造美好生活。為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作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為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我們再次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 

    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包括大陸和臺灣在內的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有責任把她維護好、建設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要靠兩岸同胞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由兩岸同胞共同享有。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把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貫徹到各項對台工作中去,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體察他們的意願,瞭解他們的訴求,為他們排憂解難,滿腔熱情為臺灣同胞多辦好事、多辦實事,依法保護臺灣同胞正當權益,最廣泛地團結臺灣同胞一道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臺灣的前途系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系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臺灣同胞將同大陸同胞一道,共用一個偉大國家的尊嚴和榮耀,以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驕傲和自豪 

    長期以來,廣大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和海外僑胞心系祖國統一大業,是反“獨”促統的重要力量。我們衷心希望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和海外僑胞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作出新的貢獻。 

    多年來,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維護台海和平、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事業給予了積極支持。中國政府對此表示讚賞和感謝。中國的統一,不會損害任何國家的利益,只會促進亞太地區和世界繁榮穩定,只會有利於中國人民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同志們、朋友們!

    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儘管前進道路上還會出現困難和阻礙,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懈努力,緊緊依靠兩岸同胞,就一定能夠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錦繡前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82003
要多少國際空間,臺灣才滿意?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可惜我們依然困於主權的窠臼

 張雪忠(上海)

  近來,在兩岸關係有所緩和的形勢下,擴大臺灣現有的國際空間問題,已成為許多人關注和討論的議題。有不少人已經就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方式和途徑,提出了一些建議和看法。但人們似乎尚未對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根源和癥結進行深入的剖析。

  有些人顯然將此難題作為一個技術性問題予以對待。他們著重討論世衛組織等國際組織的章程是否允許其接受臺灣的加入,或是考慮對相關國際組織的章程進行必要的修改,以便臺灣能以非主權國家的身份參與其中。

不能用技術手段解決政治問題

  但這些人顯然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如果上述技術性的難題得到解決,臺灣在獲取更大國際空間方面是否會就此感到滿意?其實,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只不過是兩岸關係中最核心的政治問題(即臺灣的主權歸屬問題)的表面症候,那種用技術手段解決政治問題的想法只不過緣木求魚。

  臺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不但是兩岸關係中的一個重要議題,而且也是臺灣島內政治的一個焦點問題。這一問題在臺灣島內政治舞臺變得日益重要的過程,同時也是臺灣的獨立勢頭日益嚴重的過程。臺灣對國際空間的訴求,已不再是為了參與國際經貿、文化和衛生等方面的事務,而是為了獲得平等、有尊嚴的國際地位。

  如果臺灣方面能夠放棄獨立訴求,臺灣的國際空間將不會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而如果臺灣執意追求獨立,則除非獲得主權國家的地位,否則關於國際地位問題的任何解決方案,都不會讓臺灣感到滿意。在這種情況下,臺灣所獲得的有限的國際空間,只會成為其爭取更多國際空間的動力和激勵。

  以香港為例。香港並不存在有影響力的分裂勢力,並且中國對香港的行使主權的制度構架已非常穩定。因此,一方面香港並不會致力於獲取超過其參與國際性經濟、文化等非政治事務所需的國際空間,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則很願意滿足香港參與這些事務的願望。在香港,最重大的政治議題也不過是中央與香港的政治權力分配,或是整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合理性問題。

  將臺灣的國際空間作為技術性問題看待的人,可能並未完全體察到兩岸關係的性質在過去十多年來所發生的轉變。在兩蔣時代,儘管海峽兩岸大有不共戴天之勢,但其衝突只是源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上的分歧(政治認同上的分歧)。在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上,當時兩岸民眾並無多少歧見。政治認同上的分歧可能會使一個國家暫時處於分裂狀態,但一般不會對國家統一構成難以克服的障礙。

  以韓國與朝鮮(或統一前的東德與西德)為例,儘管它們已是享有主權的獨立國家,但雙方的民眾在身份認同上並不存在重大分歧,因此都將分裂狀態視為一種臨時性的安排。人們對最終統一的目標並無異議,分歧僅在於統一的方式和途徑。

相反,一個國家不同地域的民眾如果在國民身份認同上出現了分歧,則不管是使分隔的地區走向統一,還是維護現有的統一狀態,都是一個極為嚴峻的難題。改變臺灣民眾的身份認同,使他們將自己與中國人區分開來,正是台獨勢力去中國化活動的要害所在。

身份認同分歧是最大障礙

  台獨勢力在改變臺灣民眾身份認同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使台海兩岸在今後的妥協變得更加困難。那些一直強調時間站在統一一邊的人,似乎不應該對這種危險的趨勢視而不見。

  如果臺灣國際空間問題的根源在於兩岸的政治分歧,為解決這一問題,人們就必須直面這些分歧並努力尋找妥協之道。這裡的妥協絕不是回歸比主權更深刻的民族統一(石之瑜教授語),因為這等於讓大陸向台獨訴求繳械投降。在本質上仍處於無政府狀態的國際社會,主權國家仍是任何社會整合人力和物力資源以求自保的唯一有效的機制。在這種環境下,回避主權的民族統一最多只是一種統一的幻象而已。

  大陸方面不會也不應該默認臺灣的主權獨立,但一國兩制的統一模式似乎也無法適應當前的政治現實。和平統一有賴台海兩岸的妥協,這意味著既要排除臺灣獨立的選項,也要排除一方對另一方的征服性統一。

  如果說和平解決兩岸的政治分歧不能指望任何一方的完全讓步,那麼將這一分歧的不同層面的問題聯繫起來加以解決,則有可能找到某種妥協之道。將中國的和平統一放在兩岸政治整合的更大背景下進行,可能是兩岸唯一可行的戰略妥協點。如果臺灣方面能夠逐漸放棄獨立訴求,大陸也應正面看待並回應臺灣民眾對政治民主化的呼籲。

  大陸政治民主化的逐步推行,有可能成為兩岸和平統一的推動力。而如果大陸繼續在民主政治方面裹足不前,臺灣的統派政黨將無法向臺灣民眾說明,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如何能夠在同一個國家長期共存,更不用說要求臺灣民眾再次接受由一個政黨壟斷全部國家權力的事實了。

作者任教于中國華東政法大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39390
回歸比主權更深刻的民族統一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石之瑜] (2008-11-28

民進黨下臺後,兩岸和解取得了極大進展,世界各國同慶之聲不絕與耳。但是,中國的統一則似乎遙遙無期,台獨勢力坐大的趨勢以及臺灣民眾對統一疏離的趨勢,反而日益明顯。

  陳雲林來台簽署四項協議,兩岸間的社會、文化與經濟交流前景無窮,但同時卻引發台獨激烈抗爭與馬英九重申臺灣主權。可見,和解未必有利於統一,交流更非不利於台獨。對統獨問題的思考,應該另闢蹊徑。

  秘魯APEC峰會甫落幕,兩岸領袖連胡會的餘音卻繞梁不絕。打開歷史新猷的楔子隱約出現,露出某種把中華民族的統一問題與臺灣人民的台獨悲情脫鉤的論述起頭。

  絕大多數臺灣民眾固然願意兩岸和平發展並參與正常交流,他們在政治上對統一所抱持的疑懼態度,已經因為統一可能性升高而被強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樣的矛盾心情有歷史的基礎,也有現實利害考量。民眾在與大陸交往過程中不斷被有心人士提醒,交流就是在向彼岸臣服,基於他們長期懷有臺灣在大陸面前備受委屈的直覺情緒,容易煽動。

  因為煽動臺灣人民悲情而可以贏取台獨選票或轉移不良視聽的臺灣朝野政客,則不斷擺出不惜與大陸對立的姿態。

  顯然北京目前沒有急於統一的日程表,故擺脫台獨糾纏,抓住發展際遇,深化改革,才是正途。但另一方面,北京也沒有容忍台獨予取予求的政治空間,倘若事情愈拖下去,縱使改革不斷,交流不輟,但卻因為臺灣內部形勢愈漸不利於統一,則台獨將成為日後更大且更難處理的包袱。

  如此看來,面對兩岸民間水乳交融與台獨隱然蔓延的局面,過去以領土主權界定中國統一的框架已經不敷因應。

擺脫主權問題的糾纏

  既然當前兩岸交流的突破,是歐美國際政治體制所難以理解的發展,則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似乎就也不能停留在歐美的國際政治體制中找解答。

  主權本是歐洲國家處理宗教戰爭的產物,經由歐洲帝國主義的擴張,強加於世界,以致於世界各國為求解放,咸以獲得平等的主權地位作為目標。百餘年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血跡斑斑,導致當代中國領導人對主權地位的高度敏感;而帝國主義分裂中國導致了今天的台海對峙,故中國的統一便又成為維護主權的重要指標。

  然而,在歐美的標準上重建民族自信心猶如緣木求魚。君不見,中國剛剛在綜合國力方面快要趕上之際,歐美國家的主權主張卻轉而強調人權與軟實力,讓本以為追上以後可以得到尊重的中國人,錯愕焦慮不已。

  中國人民追求中國統一本來是一種對帝國主義遺緒的解放,現在竟又變成了新近主權論述下為人不齒的落後現象。

  同時,急於加入大國之林獲得尊重的中國,用奧運、和諧世界、國共和解等等新觀念與大作為來證明自己的平等地位,可是由於繼續執著於主權身份的完整恢復,因此勢必仍會受困于歐美利用臺灣牽制大陸的大戰略。故如果不能在思想上有所突破,這個困境將揮之不去。

  所謂突破,未必是無中生有,也可以是重建文化歷史傳承,畢竟追求中國的統一應該以分裂之前的狀態為優先考量,而不是以泊來的主權觀為新的參照依據。

  長久以來,一統與振興是中國治亂史觀下民族生命力的主要來源,但是一統從來不是指土地管轄權的一統,而是指身份上願意共同屬於一個群體;振興也從不是指建立特定疆域之內排他性的至高權力,而是指在道德上彼此認同與在資源上互惠互利。

  之前兩岸高層分別採取兩岸都是中華民族的敘事(編按:論述之意)角度,可以說已經在替擺脫主權體制,另覓中國統一途徑,在進行熱身。換言之,當兩岸人民都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都願意參加中華民族的振興,則兩岸之間的統一程度,是從內心的統一,因而比主權制度所安排的統一更為深刻。

追求民族群體的統一

  臺灣受到日本殖民統治51年,面對大陸時必須辛苦地建立自尊,這個自尊的重要內涵,就是與大陸有所不同的感覺,且可從制度上保留這種感覺。不同感的來源,是臺灣人民認為自己有不屬於大陸政治制度管轄的自由與權利,與不同于大陸政治文化發展的價值與風格。

  如此感覺是否真實另當別論,是學術問題,但是從感覺上講的話,因為臺灣人民能夠不隸屬於大陸的政治範圍,就有如他們自己確實有某種特殊的價值與權利值得保護。

  簡言之,對臺灣人民而言,主權的最大作用是保護自己在心理上與大陸中國的區隔。這樣的區隔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有價值,從而能無所顧忌地在肉體上透過投資、觀光、留學與通婚,跟大陸產生各種親密接觸,而沒有必要對於身為中華民族而自卑。

  兩岸同屬於中華民族這個血緣與親緣群體,在道德上彼此認同而更加願意相互協助,共同發展,並自然組成千千萬萬個家庭,則一統與振興的民族使命已經獲得傳承。

  這時,即使兩岸的主權思維,還繼續依附于歐美體制與論述中因而看似對立,且戰略上隸屬於不同的集團,但任何利用臺灣圍堵牽制中國的作為,已不可能是針對大陸發乎內心的認真防衛,而只可能是臺灣換取歐美同情以緩和悲情的敷衍表態,甚至最後還會是通報歐美武器系統性能的管道。

  臺灣在戰略上採用歐美術語並依附歐美的意義,在於借用與歐美的聯繫,撐起臺灣微弱不已的主權主張。這樣的虛張聲勢,因為治療了悲情,反而會在實踐上更加有利於中華民族的一統與振興。

  與其寄望臺灣人民從情感上擺脫台獨,不如率領中華民族從思想上擺脫沿襲自歐美的主權羈縻,則不但兩岸人民之間的親近理所當然,全球華人共同振興民族的歸屬感,也將沛然莫之能禦,進而讓主權淪為汪洋歷史中的浪花。

作者是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39350
頁/共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