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存查:兩岸外交休兵的境界是和衷共濟
 瀏覽8,641|回應87推薦2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lukacs
沙包

兩岸外交休兵的境界是和衷共濟   石之瑜  聯合早報


兩岸外交競逐涉及中國主權分裂分治,如今國共和解,兩岸分合與國共內戰脫鉤,主要挑戰便是台獨。

有鑑於台獨勢力以雙重承認為目的的務實外交節節敗退,且金錢外交惡名昭彰,不但遭小國予取予求,在台灣且屢屢爆發假借外交之名的特大貪瀆,打擊民心士氣至鉅。從而,台北方面有了外交休兵之政策宣告。

外交休兵的原始構想是,兩岸應停止邦交國互挖,維持既有邦交現狀,如此金錢外交的惡名得以扭轉,兩岸可以保持和諧。

這個技術性的主張在兩岸都被質疑:台獨勢力認為不公平,因為台灣的邦交國過少,且休兵影射放棄台灣獨立主張;大陸認為是在包庇台獨,因為休兵以後的台灣更可鞏固中國分裂。

外交休兵進一步的構想,是台灣逐漸回到國際組織,於是引發大陸各界質疑,到底台灣以某種自己的身分參與國際組織,是可以展示大陸的善意而獲得台灣人心呢?還是會給台獨可趁之機宣傳兩岸永久分裂的正當性?

由於大陸無法干預台獨發展,又不願意兵戎相見,所以必須從外交上圍堵台獨,則外交休兵的可能性,也就只能存在於台灣不追求台獨的前提上。換言之,必須能保證,外交休兵後國際上從此不再有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挑戰,方有意義。

假如外交休兵後,台獨勢力再度膨脹,北京剩下的道路將只有放棄台灣與武裝解決兩條,而顯然這兩條路都不妥,故難望北京率爾休兵。

至於台灣,既然國共和解,反攻大陸的意識已消弭,若外交休兵後又放棄台獨,則外交工作的理念與目標都將消失。

馬英九認為,外交休兵後台灣擴展國際空間不會被打壓,也不需要賄賂友邦,如此工作壓力驟減,外交人員應會歡迎。歐鴻鍊則察覺外交競爭消失之後對士氣影響巨大,故建議以外交共存取代外交休兵,並提出兩岸共同貢獻於國際的理想。

這些對外交休兵的理解天真而簡化,以為只要休兵,外交人員就會放棄敵意,充滿人道,熱愛工作。實際上外交人員如何理解休兵?如何看待彼岸?答案全無。

此刻突又侈談要選出某幾個具體國際組織,先來由北京對台北的會籍讓步,結果外交休兵將如同無頭蒼蠅,兩岸必是牛頭不對馬嘴。

過去蔣經國推動實質外交,目的是在邦交國爭奪失利後另闢蹊徑,以外交支援國民福祉,以抗衡中共統戰,又稱國民外交。李登輝反其道,改而推動務實外交,是以國民福祉換取外交承認,以對抗中國。兩者都有政治理念為指導。

外交休兵必須提供外交人員有意義的目標與理念。首先,既然外交休兵代表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威脅不再,則理論上,台灣在既有邦交國的外交官應是代表全中國,雖然這些都是小國,且大陸僑民偏少,但服務對象應有意識地擴及兩岸所有中國人在內,甚至還應該主動開闢大陸僑民前來投資的服務渠道。

相對於此,多數由北京代表中國的國家,尤其是大國,台灣的外交官也必須接受這些大國的代表是由北京主持,認識到兩岸在不同國家代表一個中國,是分工,不是排斥,從內心保證外交休兵不會成為台獨的戰略準備。

綜上所述,外交休兵的明確定義是,國際上不再有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的雙重認主張。準此,兩岸外交人員在其海外邦交國是代表全中國,服務的對象包括兩岸人民;至於在非邦交國服務時,應了解對岸所代表的是包括此岸在內的全體中國人。

不過,台灣外交官身為小國代表已久,如何調整心態看到自己在外交休兵的理念下,代表的是整個中國,並在專業知識上精進,以便承接這樣一個地位的提升,是一大挑戰。在這方面,應鼓勵兩岸外交交流與合作,並加以制度化。

為讓外交休兵成為有持久意義,首須讓兩岸外交人員之間的關係做出相應調整,讓他們組成為一個團隊,雖然彼此有所分工,但卻能和衷共濟,如此就不再可能是回到漢賊不兩立的歷史模式,也不會是繼續當前短兵相接的挖角模式,當然更不至於是彼此形同陌路的平行模式。

質言之,外交休兵的基礎在外交團隊的整合,而為促成兩岸外交人員和衷共濟,尤其應注重北京如何協助台北外交人員的專業養成。茲提出以下幾個方向:

1. 成立各國的兩岸外交人員協調委員會與聯誼會,由邦交所在一方主持
2. 推動兩岸外交訓練機構交流,尤其遣送台灣外交人員在大陸培訓養成
3. 安排台灣外交人員定期到大陸駐各國與國際組織使節代表團掛職學習

一旦台灣的外交人員也能代表全中國,外交休兵便具有震撼性。這樣的前景對他們帶來真正人生挑戰,他們可以一賭大國外交的堂奧,參與實踐大國外交的過程,歷練在大國場合的身段與詞彙,窺視宏觀的國際人道活動視野。

這樣的外交休兵比偷偷摸摸的金錢外交有更豐富的意義,也比自己悶頭盲目進行所謂人道捐獻更有意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001196
引用者清單(2)
2008/12/05 03:13 【不平則鳴】 兩岸外交, 和衷共濟﹖係智言﹖白痴乎﹖
2008/12/05 03:03 【曾太公落美洲】 兩岸外交, 和衷共濟﹖係智言﹖白痴乎﹖
 回應文章 頁/共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台湾应如何积极进取?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湾应如何积极进取?

(2010-02-23)http://www.zaobao.com/yl/tx100223_002.shtml

阮永松

  海峡两岸在经历八年惊涛骇浪之后,两岸当局都小心翼翼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大局。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随着交流的深入,一般大陆人也发现在两岸两会协商中,台湾无非是希望单方面从大陆索取更多的优惠。尽管台湾一贯强调两岸“对等”、“尊严”,实际上,台湾与大陆虽然都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台湾虽然享受巨额顺差,却未履行WTO双向对等的基本规范,至今仍禁止大陆两千种产品进口。台湾的做法在WTO各经济体的经济贸易中是绝无仅有的。韩国、日本甚至美国都不敢对中国大陆如此“霸道”。这在一般的基层大陆人看来,台湾有时要求的“对等尊严”是“得了便宜又卖乖”。

  台湾各界基于生意考量,频繁邀请大陆各省市领导到台湾考察,然后签订大笔采购合同。风风光光在合同上签字的是各省的长官,最后买单的却是大陆的普通人民。如今大陆人可以选择的产品应有尽有。如果大陆同胞不接受台湾的产品,长官签约进口的产品也会造成积压。所以,我提醒台湾也要注意大陆同胞的感受。

推销台湾经验对两岸都有利

  大陆毒奶事件发生后,大陆同胞的恐惧远远超过台湾。我们看到的全是台湾要求大陆有关方面赔偿的报道。站在商业角度,产品不合格,给客户造成了损害,赔偿是天经地义的事,批评大陆的不肖厂商和监管不力的政府部门也是合情合理。但是,台湾如果止步于此,对其他一切漠不关心,我们认为很可惜。如果台湾方面能在大陆人民最恐惧的时候,挺身而出,邀请大陆技术专家、民间人士参观台湾的消费者文教基金会,邀请大陆的媒体、学者、大学生、人大代表参观台湾的民间团体、行业协会,一起交流监督管理经验,台湾会赢得大陆人民发自内心的感谢。广东番禹市民游行反对官方兴建垃圾焚烧炉,最后当地政府顺应民意,停止了污染项目。这时,台湾的陆委会或者其他民间团体如果适时邀请大陆的相关当局和市民考察台北的垃圾处理经验,邀请大陆学者参观台湾监督垃圾焚烧的民间环保团体,我相信,台湾在大陆同胞心中的分量会持续放大,台湾最终收获的会更多。一个春节四万大陆游客到台湾,就令台湾喜出望外。这个数字不到同期访港陆客的十分之一。而香港的面积远小于台湾。

  台湾出面推销台湾经验不仅造福大陆人民,也有利于台湾同胞。东莞台资企业贵州籍员工刘汉黄在操作时不幸失去一只手,与老板就工伤索赔发生争议,最后台商惨遭杀害。这其中暴露两大问题:大陆缺少协调工人利益的自主工会,如果有自主工会可以协商损害赔偿事宜,孤立无援的刘汉黄就不会走极端,台企老板也会规范经营;其次,一些大陆台资企业缺少基本的社会保险制度,如果已经投保,完全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赔偿,老板也用不着为多赔两万元斤斤计较。遗憾的是,除了家属的哀号,我们听不到任何来自台湾官方和民间的建设性呼声。这些问题可不可以在两岸文化论坛中邀请专家学者、民意代表公开讨论吗?实际上自主工会也有利于减轻大陆政府的负担,有助于大陆社会的长治久安。2009年吉林通钢工人暴动打死总经理,当地政府唯恐天下大乱,立即无条件让步,宣布改革方案叫停,通钢改革计划从此寸步难行。这些都显示独立自主工会存在的必要性。

  两岸关系走到今天,经济领域已是唇齿相依。推动大陆的公民社会,不仅有利于大陆,也有利于台湾。大陆的公民社会当然要靠大陆人民自己推动。我也不奢望台湾人民像当年胡适、傅斯年、殷海光一样跨越海峡为大陆人民启蒙,但是,台湾在大陆的转型期适当传授经验,可以使大陆少走弯路,而台湾也会赢得大陆人更多的尊敬和体谅。

台湾独善其身非上策

  台湾年复一年以远远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采购美国军火,是否准备子子孙孙无休止地采购下去?

  大陆海协会希望到台湾设立办事处,非常好!了解台湾,减少误判,何乐而不为?如果大陆是统战,台湾海基会不也可以去大陆设点统战吗?大陆邀请台湾学生登陆参加夏令营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台湾不也可以邀请大陆学生考察慈济和诚品书店,参加台湾环保、慈善、公益、文化团体的活动?台湾不也可以向大陆学生解释台湾的各级领导都是人民选举产生,各级官员的财产都必须向人民直接汇报,让大陆同胞接受现代公民教育吗?台湾可以欢迎大陆媒体登台,只要大陆允许台湾媒体登陆。

     既然大陆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台湾是否可以问: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能否开放两岸人民参加县级人大代表直选?依靠现行兼职无薪的人大代表,大陆人民如何避免开胸验肺、断指鸣冤、强制拆迁、钓鱼执法、毒奶嚣张等灾难一再重演,没有人民的监督,地方官员如何能做到廉洁奉公、以人为本?台湾人如果也是中国人,除了赚钱之外,可不可以参加大陆的县市级专职人大代表直选?台湾需要的是积极进取,不是消极防守。

  我希望看到一个有格局、有骨气的台湾。唯利是图不会持久,独善其身不是上策。“利己”是人类的天性,但是唯有“利人”,“利己”才会长久。我还要对大陆的维权人士说几句:不要小看台湾经验,不要笑话台湾民主。美国当年第一次国会开会,议长差点被打死。民主就是这样在学习中不断纠错、不断完善的过程。台湾的红衫军素质远远超过泰国的红衫军,台湾的警察执法远比泰国中立,台湾抗击美国牛肉的做法远比韩国人温和。台湾立法院有时打架可能令人难堪,但是大街上是井然有序,官员对人民行礼如仪。民主都是从幼儿园开始实践,少年游泳也是从浅水区开始练习。没有流血暴动,台湾民主20年走到今天这个境界,了不起!台湾人要有信心,也要有弘扬台湾经验的格局,我们大陆人则应给予掌声,同时也要急起直追,迎头赶上!

作者是上海文化企业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877928
台灣是台灣 芬蘭是芬蘭(趙春山)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102蘋果日報

美國學者季禮(Bruce Gilley)在最近一期的《外交事務》期刊撰文指出,馬政府上台後對大陸採取的和解政策,已使台灣一步步走向「芬蘭化」的道路。因此季禮認為,美國必須進行戰略和外交調整,包括在與台灣擴大官方接觸前,應與北京進行磋商,在與盟邦重建一個新的作戰計劃時,把台灣排除在外,及徹底檢討美國的對台軍售政策等。

「芬蘭化」一詞源自於1948年蘇聯與芬蘭締結《友好合作與互助條約》時,雙方所建構的一個特殊關係。該約規定當德國及其盟友攻擊芬蘭或假道芬蘭攻擊蘇聯時,蘇芬有相互援助的義務;當面對武力攻擊威脅時,蘇聯有權要求芬蘭進行軍事磋商;芬蘭不得組織或參加任何對付蘇聯的軍事同盟,芬蘭的行動必須以發展雙方經濟與合作的友好精神為依據。該約締結時,芬蘭總統帕西基維意識到蘇聯可能藉此控制芬蘭,但認為締約之舉值得一試。
毫無疑問,蘇聯已因蘇芬條約的簽定而獲取鉅大軍事與經濟利益,而西方學界在使用「芬蘭化」一詞時,代表的是:一個國家對內雖具完全權威,但對外決策權力卻相當有限。另有學者將「芬蘭化」視為:「從西方民主制度到共產主義制度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盼整合非衝突手段

季禮認為,台灣和1940年代末期的芬蘭,有許多類似的特點:例如,台灣幅員雖小但對內享有主權;同時,台灣在地理上接近一個強權,並和這個強鄰分享共同的文化和歷史聯繫;除此之外,台灣強力的「獨立感」,也被一種需要與強權重大利益配合的「務實感」所抵銷;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政治領袖和人民,目前都希望透過整合,而非衝突的手段來尋求安全。
台灣和芬蘭的處境如季禮所言,或有若干相似之處;但兩岸關係的複雜性,絕對超過當時的蘇芬關係。台灣目前採取的大陸政策,也和芬蘭當時的對蘇政策有明顯的不同。首先蘇芬邊界長達1269公里,芬蘭面對蘇聯的直接威脅,缺乏戰略縱深,在維護自身的安全方面,沒有多大的選擇空間;兩岸則隔台海遙遙相望,台灣有海峽作為屏障,有防守的能力;其次,芬蘭當時與台灣面臨的地區權力結構不同,芬蘭倒向蘇聯時,美國與北約盟國不表異議;而從冷戰時代開始,美國即把台海安全視為其亞太利益的重要部分,美日安保體制甚至把台海安全視為「周邊有事」的範圍。
第三,芬蘭50年代舉行大選後,強化與蘇聯關係幾乎成為一項全民共識;台灣有自我防衛的強烈意志,維護中華民國是全民最大公約數,在發展對外關係上,大家都希望「走出去」,不會自我設限;第四,中共對台政策的戰略目標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其處理「台灣問題」的手法和蘇聯當時對芬蘭的政策目標大為不同;最後,馬政府的外交休兵或活路外交概念,並不表示放棄外交上追求獨立自主的立場。我們主張與大陸和解,同時也希望強化與美日等國的實質關係。兩者相輔相成,不是相互排斥。這就是政府為何擔心美牛事件會影響台美關係的主因。
1995年台海危機爆發,尤其是扁政府採取「兩面作戰」的大陸與外交政策後,美國為了避免捲入麻煩,曾對台提出警告,要求民進黨政府應對其急進政策的代價「概括承受」。因此季禮的說法並不意外,它一方面反映出美國面對一個崛起的中國,必須盡速調整它的中國政策;另方面也希望台灣能扮演催化中國大陸民主化的角色,進一步參與美國對中共的接觸戰略。
在亞洲地區,並非只有台灣採取對大陸的和解政策,美國的其他盟國,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都致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因此,我們相信季禮有關台灣走向「芬蘭化」的說法只是一家之言,是否成為美國的主流意見有待觀察。在此之前,台灣內部實在無須妄加論斷,隨意比附。

作者為亞太和平基金會董事長、淡江大學大陸所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774120
邱坤玄:北京可能以撤飛彈要求美台停止軍售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評社台北11月27日電(記者 康子仁專訪)針對北京“胡奧會”後美中台關係,以及軍購案的最新發展,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邱坤玄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馬政府上台後,由於兩岸關係改善,台美間的往來不再成為中美交往的障礙。會造成中美關係障礙的,就是美國對台軍售。邱坤玄認為,如果大陸撤除對台飛彈,可能會以此為條件,要求台灣不要向美國軍購。

  邱坤玄畢業於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博士,為台灣較早發起推動“兩岸國際關係研究”學術交流的學者之一,亦廣泛參與政府大陸政策決策諮商,並多次代表出席美國智庫主辦的各種美中台第二軌道對話座談。目前並兼任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

  包括馬英九、吳敦義和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最近都表達希望大陸撤除對台飛彈,邱坤玄認為,如果大陸願意率先撤除部分對台飛彈,是一項非常值得稱讚的事情,象徵性意義非常重大,但是也有可能大陸希望以此為條件,要求台灣不要向美國購買武器。

  在《中美聯合公報》中,奧巴馬鼓勵兩岸進行經濟和政治對話,外界認為馬政府恐怕將面臨促談壓力。邱坤玄認為,美方希望維持一定程度的平衡,不會壓迫台灣和大陸談,兩岸和解速度跑太快,美國人反而會擔心,這是很微妙的三邊關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762180
外交休兵不應影響對外援助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但是,歐日絕大多數國家的對外援助也沒有達到0.5%GDP的水準;只有西北歐洲幾個小國超過。丁先生大概指的是這些國家,不是全體西歐的平均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755200
丁懋時談外交休兵 兩岸體認和諧為要務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高雄 1日電)前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丁懋時今天表示,總統馬英九提倡「外交休兵」政策,1 年多來,兩岸都未增減一個邦交國,應是體認到兩岸關係和諧,才是目前第一要務。
丁懋時應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邀請,以「外交工作與國際觀」為題演講。
曾於1979年到1982年持節南韓的丁懋時表示,台灣與南韓1992年斷交時,南韓未事先知會台灣,至今仍令外交人員耿耿於懷。
他表示,南韓外交人員坦言,台韓雖有深厚邦誼,但南韓首都漢城(現為首爾)距北韓邊界僅30公里,北韓背後又有中共及蘇聯支撐,南韓的首要國安考量是解除北韓入侵的危機,因此,南韓最後與中共建交,顯示國際情勢的現實及台灣外交處境艱困。
丁懋時在回答學生提問表示,馬總統提倡「外交休兵」政策,經過 1年多來,兩岸都未增減一個邦交國,應該是體認到兩岸關係和諧,才是目前第一要務。
丁懋時說,過去50年,台灣與中共在非洲外交鬥爭激烈,某國甚至 3度周旋於台灣及中共間。有人批評台灣用經援爭取弱國支持,但台灣做為已開發國家,卻未完全善盡國際義務。
他舉例,歐美及日本外援經費占了GDP 國內生產總值)的0.5%,台灣卻只佔 0.12%,所以不能說台灣是「經援買外交」。
此外,丁懋時也提到,1995年台海飛彈危機時,台灣與美國高層溝通管道非常暢通,但這是當時「不能說的秘密」。
丁懋時曾任總統府資政、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駐美代表、外交部長及行政院新聞局長等職。98120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753512
林濁水:馬敗選,金上台;CBM及ECFA將無以為繼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馬團隊在選舉敗於以反傾中為號召的民進黨後,會不會大幅調整兩岸政策?這是各界普遍的關切。看來,調整的幅度恐怕大不了,因為09年以來,兩岸政策調整的幅度已相當大,只是口頭上不隨便認輸而已。

     上台時馬的政治主軸是兩岸關係高於外交,以求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前提下,和中國簽訂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在經濟上兩岸整合優先國際拓展,以便在美國下滑時能全面依賴中國而壯大,一圓蕭和藍團隊在李登輝時代未能完成的「亞太營運中心」之夢。

     利益矛盾牽制馬兩岸政策

     直心腸的馬,認為北京一定會全力和他配合,何況北京在目前國內外格局下,務實的把統一放在未來,國家資源分配上從未把台灣問題當成優先目標,因此他上台豈不是創造了北京會珍惜的「兩岸和解」好機會?

     然而中國把統一放在未來,在兩岸和解上卻是兩面刃。台灣已和中國一樣,任何兩岸政策推展時都涉及到內部政治、經濟、社會各種利益的整合和平衡。統一放在未來,既會使兩岸政治、軍事局面不致尖銳化,但兩岸之間和兩岸各自內部利益的矛盾反而就浮現出來了。

     一開始,北京似乎比馬明瞭問題的複雜性,因此透過學者放話叫馬不要急,但天真的馬不為所動。北京認為民進黨徹底垮了,因此兩岸兩黨間的事可以從容地來。

     不過馬在08年底對既定方向開始猶豫。全球金融風暴惡化,中國經濟成長率的確較不受影響,但台灣對中國出口衰敗幅度反而遠比對美出口大,他才開始說台灣經濟不能只靠中國。

     但08年底他誤判三通過關又重燃希望,不料北京擺不平內部福州幫船舶業的利益,把兩岸航線界定為國內線,台灣航商、海空港受重傷,09年6月意外地高雄港衰退幅度為全亞洲大港第二,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受到戰略性傷害。09年後,他又寄望中國家電下鄉救台灣,不料中國經濟戰略是結合台灣的零組件或組裝廠養大自己的品牌廠,打擊台灣的品牌廠,於是縱在三通、家電下鄉採購加持下,台灣經濟失業率、成長率都是四小龍之末。

     最後寄望於ECFA和金融MOU簽訂,但諸如在金融准入門檻,又遇到北京金融戰略的鐵板。於是ECFA不能不推,但推的憂心忡忡。

     馬在政軍議題上打退堂鼓

     經濟好處是馬兩岸交往的軸心,現在好處和原先幻想差十萬八千里,馬完全沒辦法交代,這已夠麻煩。偏偏在政治上的好處虛多實少。台灣得到WHA首度出席的虛名,但卻換來被列為中國一省的代價,至於最期待作為打開和解之鑰的「一中各表」,在08年末,北京以胡六點予以拒絕,強調只有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一條路。馬失望之餘不得不在和平協議上打退堂鼓,透過《國防報告》說明不宜。於是政、經、軍三面俱進,現在改為先經後政,先軍事互信機制後政治協商。

     北京看到馬聲望迅速下滑,於是倒過來在政治上急著要處理,還透過連戰等大老頻頻施壓。在選前不久,分別在台北、北京開的兩岸一甲子和孫子兵法會議中,北京方面提出了一些CBM的措施建議,馬才又發現CBM的建立甚至要比和平協議更難。到此,馬的兩岸政策變化之大已難想像,除了經貿正常化和ECFA外,已難有進展。

     馬在敗選痛定思痛後,找回金溥聰接國民黨秘書長,有人以為兩岸政策更將大幅調整。由於馬本身的調整已夠劇烈,因此再調的空間恐怕已不頂大,但在政策行銷上或會大有不同,因為這正是金之所長。

     馬的過度幻想經濟好處,和北京的步步為營乃至意識型態上的僵硬,在在都是兩岸真正和解的難題,這一年半的經驗足為大家牢牢記取。

     (作者為前民進黨立法委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728997
心機制,和平協議這些偽命題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非典型論述>兩岸二軌過招見輸贏(林濁水)

2009年11月19日蘋果日報

「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高規格二軌會議中,藍學者口徑一致地挑戰一個中國原則令中方大喊意外,說一中不是你們過去強調的嗎?台灣社會也對這意外給他們喝采。然而二軌交鋒中其實還有兩個更值得注意的意外。

撤飛彈是「偽命題」

一是曾任中國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的李際均說台灣要中國撤飛彈是個「偽命題」,因為「機動化飛彈,即使撤了,還是能再運回來」,先大大地把扁、馬強調了多年的主張嘲笑了一陣,然後,又語焉不詳地說,那東西(彈道飛彈)本來沒有那麼厲害。
其次是楊潔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外交部長楊潔篪的弟弟,他說:當前「兩岸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
這兩句話都和台灣社會的主流印象,尤其是台灣朝野領袖的說法:導彈厲害,兩岸隨時有戰爭危機大大不同,很令人意外;但兩人講的都是不小心說出的內行話。當年希特勒對英倫射飛彈和以阿戰爭飛彈都射了萬枚以上,心理的震懾效果雖強,毀滅效力比起戰略轟炸機卻微不足道。這也是各國投注在空軍和彈道飛彈上的費用完全不能相比的道理。
另外,受到全球化後中國經濟對外高度依賴和國際政治格局的強烈制約,兩岸無戰事早已快一甲子了,1991年台灣廢除動員戡亂條款不再敵對中國後只要北京也宣布不以武力解決爭端兩岸就可輕鬆地享受和平,更沒什麼敵對狀態要停止的問題了。因此兩人的話犀利點出了兩岸間的真相:兩岸終止敵對狀態,軍事互信,和平協議全都是「偽命題」。
兩岸既無烽火可能,中國部署在實際戰爭中效力有限的導彈,目的便在於虛擬出內戰狀態以便「以戰逼和,以和促統」,換取實質的台灣主權。通常戰爭結束後若要維持對等地位則簽和平條約,若內戰分出高下,一方為中央政府,一方服從統治並獲得參與政府權利而復歸統一則簽訂和平協議,二軌會議中,中方把這一個精神拿捏得很精準,也表達得很清楚。
炒作和平協議的馬團隊終於對中國和平協議的目標搞清楚後只好打退堂鼓,以拖待變,國防部更在最近出版的國防報告中強調「中共……藉簽和平協議包裹其政治目的,使我方難有抵抗能力,進而達到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企圖」;這次出席二軌的行家,將軍立委帥化民則強調「兩岸不能過分依賴一紙和平協議或機制,以為就能突破困境……」。
馬打退堂鼓,中方則反將一軍,指出和平協議是《連胡公報》中兩黨共同的承諾,馬選主席前後又被列入黨綱;這時連還借APEC會議放話替北京幫腔壓馬。中方又威脅說台灣社會對兩岸和平協議和軍事互信機制一直有七成民意支持。1999年陳水扁為大選編《跨世紀中國政策白皮書》鼓吹雙方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訂和平協定,2004年重申「兩岸結束敵對狀態……,談判軍事互信機制」。扁這些主張馬在大選時全部跟進,他們兩人成功地動員了強大的民意,這民意如今則不可思議地成了中國逼馬的好籌碼。

未來發展令人擔心

會議中藍學者雖在一中內容和談判時程上做有限的抗議,到底不敢真反對,只在北京戰略框架中作技術性掙扎於是會議總結報告中,雙方仍舊鄭重其事地共同肯定信心機制,和平協議這些偽命題,及要命的一中原則,盛大的二軌過招,紅隊藍隊輸贏很是清楚。雖然二軌結論沒有法律拘束力,但二軌會議常常是一軌談判的前奏,因此未來發展實在令人擔心。

作者為民進黨前立法委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697102
涉外事務大激辯 兩岸學者脣槍舌劍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評社台北1113(記者 倪鴻祥、康子仁、黃筱筠)兩岸學者今天下午針對“兩岸涉外事務”展開大交鋒,台灣前駐新加坡代表邱進益希望大陸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不要有施予、給予的心態。中國國防戰略研究所前所長潘振強少將、中國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則反駁,大陸與台灣不可能對等,台灣若以“一邊一國”身分去參加國際組織,那就有問題。 
  由台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所主辦的“兩岸一甲子”學術討會下午進行分組討論,其中綜合組針對“兩岸涉外事務”進行探討,當兩岸學者提到台灣活路外交的政策及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問題時,兩岸退休外交官、將軍以及學者意外引發一場激辯。 
  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李明首先針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的專論提出異議。他表示,不認同楊潔勉所提:美國對台軍售仍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障礙。
  李明認為,馬英九上任以來一直在降低兩岸衝突、提昇兩岸互信,但大陸軍事力量迅速上升,台灣仍會感受到壓力,美國對台軍售都屬防禦性武器,根本對大陸無法造成軍事威脅,他建議大陸應給台灣多一點信心,否則這仍是和解的障礙。
  政大國關中心教授袁易也認為,大陸過去過度使用西方主權的概念,造就出兩岸在一個西方主權概念的糾纏。
  台灣前駐以色列代表楊榮藻表示,只要兩岸同胞、學者、最高領導人觀念轉變,每件事都是可能,沒有不可能的事。
  台灣國民黨籍“立委”帥化民認為,政治其實是老百姓民感受的問題,今天台灣面對一個飛彈烏雲罩頂,以及大陸外交的強勢作為,這才是加深台灣老百姓對大陸敵意的問題。一個有優勢的大國,要有充分的自信心,縱使今天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觀察員,中國不必視為有多大的威脅,兩岸互動,愈大的國家愈要有心胸。 

邱進益認為,台灣參與國際空間是全民的要求,非單一黨派的主張,每次觸及此一問題,大陸都有讓人一種感覺,就是台灣來要,大陸來給,這樣的模式無法呼應台灣老百姓的民意與要求,希望大陸心態能調整;具體作法就是“主權共享” 
  對於台灣學者的看法,楊潔勉表示,現在一定要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超越政府黨派的利益,希望兩岸外交國際關係事務的菁英一起合作,創造更符合中華民族利益的外交思想和實踐。
  潘振強認為,在沒統一前,台灣老百姓希望在國際上有活動的空間,而且是以尊嚴的狀態介入國際事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合理”有個前提,就是不要造成“兩個中國”。外交休兵就包含“兩個中國”的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社會上已經代表一個中國,得到普遍認同,這個現實,也要尊重。“主權共享”不可能,因為大陸與台灣不可能對等,這是現實,若想改變,只會把事情複雜化。
  吳建民指出,世界各國對“一個中國”並沒有疑慮,台灣對抗、挑戰“一中”是沒有出路、沒有意義的,因為“一中”是國際社會的共識,他每次見到台灣同胞,從來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台灣人有時候是否過敏了一點?大陸與台灣不可能對等,台灣若以“一邊一國”的身分去參加,那就有問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689071
兩岸??
推薦0


bc0345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兩岸關係,

從1969年開始不好,

兩岸是一個共同相處的國際關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今天才讀到這一段,慚愧...
推薦1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臺灣通史  卷十四‧外交志

連橫曰:鴻濛之世,各君其國,各子其民,閉關自守。固無所謂外交也。然當春秋之際,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齊楚秦晉迭為盟主,而鄭以一小國介立其間,聘問往來,不失其宜。孔子曰:『子產有辭,諸侯賴之』。信乎賢者之有益人國也。臺灣當鄭氏之時,彈丸孤島,拮抗中原,玉帛周旋,蔚為上國。東通日本,西懾荷蘭,北結三藩,南徠呂宋,蕩蕩乎!泱泱乎!直軼春秋之鄭矣。嗣王沖幼,左右失人,叛將倒戈,而臺灣乃不國焉。清人撫有,時會變遷,東漸之機,隨流而靡。而內外臣工猶欲以丸泥塞之,多見其不自量爾。夫塞之愈堅則衝之愈力,衝之愈力則破之愈大,而臺灣外交乃無往而不敗也。夫古今異勢,強弱殊形。弧矢之利,不可以禦堅砲;舟車之速,不可以競飛船。賢者審之,智者用之。苟非整軍經武,國殖民興,未足以言外交也。德宰相俾士麥曰:『世界無公理,唯鐵血爾』。故以其言,而大小是併,優劣是食。外交之敗,至於滅亡者,何可勝道?悲夫!語曰:前車之覆,後車之戒。余故採其得失者著於篇,以為興亡之鑑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644402
頁/共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