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面臨一個有利、一個不利的大趨勢。有利的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美國、以及日本的關係都難得地同時處在歷來最好的狀態。不利的是,三個大國之間的競爭正在逐步壓縮台灣的迴旋與犯錯空間。
先談有利的。兩岸和解至今,已簽署了二十一項經濟協議。今年二月陸委會王郁琦主委首度訪問了南京並與國台辦張志軍主任會面。另據統計,迄今三十多位大陸省市首長及兩百多人次的副部級以上官員都已來過台灣,大幅提升大陸對台灣的了解。最近台灣政爭卡住了服貿協議,但北京對台態度似乎不是更硬,而是更軟。
美國基於全球戰略考量,在東亞、敘利亞、克里米亞各地烽火四起之際,加倍感激超級敏感的台海居然風平浪靜,所以除了免簽、貿易投資協議復談之外,還在今年四月指派環保署長麥卡錫女士來訪,打破十四年未派內閣級官員訪台的紀錄。
台灣作為日本唯一友好的鄰居,這幾年特別受到東京的青睞。三年前的核災及中日關係緊張以後,日本不僅主動與我洽簽投資保障協議,去年為了緩和台灣對釣魚台主權爭議的壓力,又主動與我簽署延宕多年的漁業協議。
不過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美國的戰略重心轉向東亞、以及日本的靜極思動,不可避免地把各國優先政策由單純的經濟成長改成戰略競爭與經濟發展並重的複雜格局。
東亞國際關係主旋律的變調,大約始於二○一○年兩韓的多次武裝衝突。接著中共多次被認為過於強勢的言行,美國加緊東亞的外交布署,釣魚台及南海主權爭議再起等等,使得局部摩擦變得更頻繁也更激烈。還好美中雙方一直都小心自我克制才沒有讓摩擦激化成對立。
僅舉幾個與台灣有關的例子。首先,美中艦艇在台灣相關海域多次出現遭遇、僵持、甚至險些相撞的事件。一度美國還曾鼓勵台灣與大陸直接談判「軍事互信」以降低台海不穩定性,但被馬政府以「先經後政」為由拒絕。
二○一一年底台灣大選正熾時,北韓金正日過世。接任的金正恩完全是未知數。此時美中應該都不樂見台灣出現一個兩岸政策隱晦不明的總統,將來讓他們應接不暇。
釣魚台爭議爆發後,台灣船隻多次與日本及大陸的公務船相互噴水及叫囂。
在南海,擁有最大島嶼的中華民國從未應邀參加任何正式討論,反而私下不斷被各方慫恿靠邊。美國政要最近就要台灣就所謂的「九段線」表態。
上個月日本防衛相親自到距離蘇澳僅一一一公里、人口僅一千五百人的與那國島主持監測基地的開工儀式。這個基地表面針對中共,卻嚴重制約台灣東部我國海空軍的活動,並加大將來日本以行動干預釣魚台爭議的能量。
這個月初美國總統訪問菲律賓,簽訂了十年軍事協定,允許美軍預先配置武器設備在若干基地,以備緊急需要時調進軍員即可形成戰力。
當然還有最近越南台商遭到的池魚之殃。
這些例子顯示讓台灣享受「小確幸」的大環境已不「確幸」。台灣朝野一直不願碰觸的主權、軍事、國際空間等問題正一步步貼上身來。
台灣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藍綠惡鬥,只經不政,靜待時勢演變到火燒眉毛時再來處理。
另一個選擇就是,在當前兩大黨內部權力穩定,對外關係良好之際,朝野試著攜手合作,一起面對新時勢,跨越只經不政的藩籬,共創一個對台灣有利,也有助區域安定的新環境。
這個機會之窗很可能一去不再來。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