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各界讚揚乖孩子(一):陳雲林談話
 瀏覽2,285|回應11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22日就當前兩岸關係問題發表談話,全文如下:

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臺灣局勢發生了重大的積極變化。事實證明,搞「臺獨」不得人心。臺灣同胞希望社會安定、經濟發展、臺海和平。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同胞共同願望所繫、共同利益所在。

「反臺獨 將貫徹和平統一」

當前,兩岸關系呈現良好發展勢頭,面臨難得的重要機遇。我們將繼續貫徹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繼續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努力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

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家園。實現兩岸共同繁榮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2005年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領導人共同發布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指明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對於兩岸關係中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和今後遇到的新問題,應當也完全可以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中尋求解決辦法。在新形勢下,臺灣方面表達了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願望。我們希望,兩岸雙方以兩岸同胞福祉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重,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扎實推動兩岸關係不斷改善和發展。

當前,兩岸雙方正為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談判作出積極努力,並展開相關準備。我們期待,正式恢復協商後,雙方共同努力,通過平等協商,務實解決臺灣同胞關心的各種問題,並不斷取得實際成果,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逐步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框架,以造福兩岸同胞。

「尊重臺灣同胞當家作主願望」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將更為努力地推動兩岸直接「三通」進程,更為努力地促進兩岸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合作,更為努力地推進兩岸同胞和社會各界的交往,擴大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厚植兩岸同胞的共同文化根基,增進兩岸同胞的手足親情,讓中華民族精神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煥發新的光彩,世代永續傳承。我們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尊重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情感、當家作主的願望,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切實維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對於一些由于對大陸缺乏了解而對發展兩岸關係存在誤解、疑慮的臺灣同胞,我們都將以誠相待,歡迎他們來大陸訪問、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努力實現兩岸同胞大團結,促進兩岸關係大發展。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將繼續加強與臺灣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的交流,共同致力於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對於那些曾經對「臺獨」抱有幻想、主張過「臺獨」甚至從事過「臺獨」活動的人,我們熱忱歡迎他們回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上來。

地震 感受了台灣的同胞愛

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廣大臺灣同胞以各種方式給予災區同胞深切關懷和無私援助,充分體現了血濃於水的同胞愛、骨肉情。這一感人肺腑的篇章,將永載兩岸關係的史冊。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途,掌握在兩岸同胞自己手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屬於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我們相信,兩岸同胞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共同迎來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明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873370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林中斌: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質疑蔡英文穩定兩岸能力
    回應給: Guoding(Needoak)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12.01.11

美國以行動支持馬英九

林中斌

     說一套,做一套。美國官方不斷重申不介入台灣總統大選,但實際行動並非如此。

     去年9月15日,正當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主席結束華府訪問,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一位不具名美國官員說:「她(蔡)讓我們深切地懷疑,是否同時願意及有能力,維持兩岸近年來所享受的穩定。」根據去年9月24日美國媒體《每日報》刊登章家敦撰寫的文章引述《納爾遜報告》(NelsonReport)透露,這位不具名的美國高級官員,就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杜尼隆,杜是美國總統最高的政策顧問。

     突顯信任馬政府

     巧的是,去年9月14日, 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庫馬爾剛好來台訪問,無形中為馬加分。庫馬爾是2006年之後美國訪台最高階官員。似乎這還不夠,去年12月初,美國派遣國際開發總署署長沙赫來台訪問,他的官階相當於副國務卿,又高於庫馬爾,並會見了馬總統。

     去年12月22日,AIT舉行記者會宣布將台灣列入免簽證候選國,這意味台灣在不久的將來,可望真正獲得赴美免簽,使馬成為政績收革者。

     今年1月6日,我國國家安全會議發布新聞稿指出,針對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的《國防戰略指導文件》,美國在台協會官員已向國安會簡報,事後AIT並未否認。此不尋常作法凸顯美對馬政府之信任。國際上通常兩國政府互相簡報,都不對外說明。

     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動作上,已明顯表示對馬總統連任支持。究其原因有二:

     一、美國國力衰退:美國雖仍是世界第一強權,但經濟成長下滑,軍費大幅刪減;社會嚴重不安,占領華爾街運動仍此起彼落,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數字還在攀升中;美國政黨惡鬥,政府執行政策陷入癱瘓。因此,美國不願看到台海地區動盪,而導致美國子弟兵為維護台海安全犧牲生命。同時中國是美國國債最大持有國,已於近來減少投資美債。美國擔心若中國大幅減少對美債的投資,會引起美國經濟不穩定。

     二、北京「經美制台」:中共擅於吸取失敗教訓,一旦改進,絕不再犯過去錯誤。讓我們回顧每4年台灣選舉,北京對台策略。1995、96年北京對台文攻武嚇,效果適得其反,使北京不喜歡的李登輝在4組候選人中,以54%高票當選。

     2000年北京沒有武嚇但有文攻。2000年3月15日,中國總理朱鎔基罕見地在電視上揮舞拳頭,警告台灣選民不要投給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結果是選情不樂觀的阿扁以2.54%的差距勝出。2003年陳水扁推動總統大選綁北京不樂見的公投,北京隱忍良久,終於在2003年11月首次將台灣問題國際化。自中共1949年建政以來,北京一直把台灣定位是內政議題,無關他國之事,所以不需對國際說明。

     而這次北京卻對駐京170多國大使館發送立場說明文件。4年後,陳水扁再次以大選綁公投,北京改變作法,警告美國官員要約束扁,否則將來北京親自動手處理,美國無權置喙。此舉讓華府異常警張,從2007年6月底至2008年2月底,美國國務院曾12次警告民進黨政府不應舉行公投,也是前所未有。

     經美制台策略有效

     根據陸委會民調,從07年8月到12月,支持維持現狀從52.8%躍升至65.5%,而支持獨立則由26.8%下滑至19.1%。在美國停止警告之後,2008年3月陸委會的民調顯示,又回復原狀,此時馬英九已當選總統。「經美制台」策略證明有效。

     這次台灣大選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杜尼隆從2010年9月之後一年內,曾赴北京3次,杜氏對台灣無甚了解,多次訪問北京後,不可避免的接受中共有關台灣的立場,很可能是去年9月15日英國《金融時報》引述他不具名發言的原因。

     美國政府雖口頭上樂見兩岸和解,但憂心台灣向中國大陸靠近太快。馬總統上台後與中國大陸互動頻繁,令美國一度覺得被冷落,但馬政府已積極彌補。最近事件顯示,華府更擔心台灣反向發展,由於蔡英文給人傾向台獨的印象,而她聲勢上漲。問題是美國到底要什麼?

     事實上,美國以自己國家利益為上。對美國最好的台灣狀況是不統也不獨,向統的方向或向獨的方向都會引起華府的不安,因為馬政府執政下台海情勢達60年來最緩和狀態,令美國較放心。而蔡英文近年來才由偏獨立場,向中間移動,使美國無法判定蔡的兩岸政策修改,到底是選舉語言還是務實調整。因此,美國政府雖然口頭宣稱保持中立,實際上頻頻做出惠馬的動作。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暨戰略研究所教授林中斌口述,張凱勝紀錄整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773565
乖孩子應吃美國牛肉?經貿要突破 美牛…敗事有餘
    回應給: Guoding(Needoak)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貿要突破 美牛…敗事有餘
 

立法院周二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推翻台美議定書,禁止美國牛肉六部位進口,台美關係陷入空前緊張。誠然,政府在開放進口過程,缺乏足夠的溝通,但是從經貿安全的角度來看,美牛進口關乎未來台灣的經貿生存空間,朝野政治人物皆應正視其嚴重性,思考如何讓美牛進口爭議不致破壞台灣尋求突破經貿孤立的努力。

近來我經貿優勢快速流失,明顯落後南韓,關鍵在雙方經貿空間的變化。在東亞地區,東協加三和東亞各國簽定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讓此地區成為全球區域整合最熱絡的地區。南韓尤其積極,除東協外,還成功地和新加坡、印度、歐盟以及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相反的,因大陸的反對,我們無法和主要貿易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更遑論參與多邊區域貿易協定,以致被隔絕於東亞經貿整合體系之外。

朝野對此問題早有認識,也把希望寄託於美國。作為推動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敲門磚,美牛所提供的果實或許成事不足,但其所涉及龐大的利益團體和所具備的高度象徵意義,卻敗事有餘。由於美國牛肉生產者散及多州選區,若動員起來投反對票,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絕對無法過關,行政部門必不敢率然與我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而且對美國人來說,食用美國牛肉是普遍的生活經驗,也已為五、六十個國家共同接受,而台灣卻以如此政治化的手法高調反對其進口,毋寧是對美國生產和檢疫技術的懷疑,絕對有損台美兩國人民的信任和友誼。

如今立法院正式重啟美牛禁令,不但衝擊台美關係,也將為我國加入區域經貿整合投入新的變數。如果行政立法缺乏有效溝通,而國會又缺乏面對真相的勇氣,僅以一時民意好惡,率然訴諸否決行政部門談定的貿易協定,則不但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無望,其他國家更無需言明中共反對,只要以此為由,順勢拒絕我們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請求,後果不堪設想。

為今之計,政府只有持續和立法院及國人溝通,以求未來能再度解除美牛進口禁令,展現政府遵守國際協議的誠信態度。在溝通的過程中,政府一方面應提供充足資訊,讓人民認識其他國家如何管理農產品貿易,為未來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作好思想準備。另一方面,政府也可借力使力,擴大交往美國農業及其他有意進入我市場的產業部門,強化對於台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支持力道。若在未來一年之內朝野能達成共識,我們還可趁著全球經濟全面好轉、自由貿易之風再度興起之時,把自由貿易協定重新端上台美雙邊議程,這或許是此刻我們最好的期待。

【2010/01/06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789366
乖孩子的侷限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從中間向哪一邊修正呢?

馬政府中間戰略的計算與侷限

·          2010-01-01 中國時報 【吳玉山】

     馬政府就任一年多來,在對外關係上受到不少責難,一是被認為太過傾中、一是被認為不能抗拒美國的壓力,讓對人民健康構成風險的牛肉部位進口。這兩件事情其實是密切相關的。要瞭解它們彼此之間的關連性,必須從馬政府的中間戰略說起。

     國民黨於前年重新執政,在戰略規畫上走的是與過去民進黨政府相反的路線。民進黨執政時以激進的認同路線動員本土的支持者,一方面在國內選舉中掌握了前所未有的優勢,獲得了八年的執政權,另一方面卻也使得國內的政治競爭極端化,重度刺激了北京,又損害了和主要盟友美國之間的互信,可謂「一得三失」。結果台灣獨立的目標沒有達成,國際空間不斷縮減,而多年來賴以維繫國家命脈的經濟發展也光芒盡褪。

     馬總統的新路線是針對扁政府的缺失而制定的。他以「九二共識」取得了和對岸改善關係的敲門磚,用兩岸關係的和緩化來抒解美國的憂慮,以停止「去中國化」來爭取藍營的基本支持,又以「不統、不獨、不武」和認同台灣來舒緩民進黨方面的反對。他的路線,基本上就是在國內「立足於藍綠之中」,而在國際上則是「平衡於美中之間」。他雖然出身於傳統上親美反獨的國民黨,但是卻盡力改善和北京的關係、又擁抱台灣主體意識。藍、綠、美、中都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可以接受的部分,也都會發現讓自己失望的一塊。相較於扁政府的「一得三失」,馬政府的策略是以中間路線來爭取「四得」。

     這個中間路線一開始是有突破的。北京對於台灣出現了不搞台獨的領導人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們期盼著國民黨真正回到一九九年代初期制定「國統綱領」時的立場,重新接受「一個中國」。於是在這一年多的時間當中,盡量配合馬政府的演出,釋放出許多「惠台政策」。在美國方面,新上任的歐巴馬政府經濟掛帥,在金融風暴的局勢下必須和崛起的中國共商大計,相當程度上接受了北京的特殊地位,當然歡迎台灣有一位務實的、不替美國找麻煩的總統。在國內藍營的支持者總算盼到了不會隨時威脅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新領袖,一吐八年的怨氣。而綠營雖然在敗選後滿懷憤懣,但是馬總統並沒有試圖把台灣帶回傳統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路線。他所強調的是「去意識形態」、「去認同爭議」、維持現狀,與現實主義。

     然而,中間路線有其極限。當年陳水扁總統的路線是一點突破、不計其他,而馬政府的新政策則是面面俱到,深怕得罪任一方。政府努力改善兩岸關係,但是對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一中」卻戒慎恐懼,抵死不從。難怪大陸的學者智囊到台灣來探空氣時,發現國民黨的重新執政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改變,開始懷疑支持馬政府有多少意義。對於傳統的藍營支持者而言,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珍惜的價值重新受到尊重,而覺得國民黨視他們的選票為理所當然。

     對於美國而言,固然支持馬政府與海峽對岸改善關係,但是面對崛起的中國,總是難免嘀咕,害怕台灣立場不穩,會被大陸整個席捲吸納,成為其經濟與政治勢力範圍的一部分。對於民進黨而言,馬政府不論如何誓言對本土效忠,總是難免疑懼,看到對岸中國崛起,成為全球的一霸,更是擔心國民黨和對岸千絲萬縷的聯繫會帶來對台灣的出賣。於是,討好各方面的「中間戰略」在進行了一段時間之後,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各方期望的落差,而馬政府也就陷入了巨大的壓力之下。

     中間戰略要搖擺於藍、綠、美、中之間,不走極端的路線以免刺激任一方。但是當各方的利益和價值彼此是零和衝突的時候,不論怎麼走都會有損失與代價,不可能有一個無代價的選擇。馬政府認為改善兩岸關係是挽救台灣經濟的必要之舉,但是他受到國內反對力量的牽扯而步履蹣跚。同樣地他在改善與北京關係之時瞭解美國的憂慮,因此在牛肉進口等議題上特別容易受到美方的壓力,深恐一個處理不好會更破壞與美國的關係。馬政府要在美中之間取一個平衡的地位,在親近大陸之際更拉攏美國,這是美國牛肉事件的戰略指導原則,完全超出了單純的衛生與經濟考量。結果由於處理不當,國內的政治壓力讓台灣背信,政府對美國的善意和期待結果恐怕會帶來相反的效果。這就是中間戰略平衡各方所難以避免的。

     在馬政府剩下的兩年多時間當中,可能要在藍綠美中之間排好優先順位,推動一些對國家和國民多數長期而言有重大價值的政策,而承擔一些政治代價。民進黨執政的時候只求一點突破固然風險極高,而馬政府力求面面俱到卻實在無法面面俱到,也失去了領導國家的前瞻性。國家當今最適合的領導風格,應該是在兩者之間。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774076
胡錦濤區分兩類矛盾正式為台灣意識平反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1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濁水大師應會感到不安,中新網轉載

2009/1/8新華澳報

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中華文化深遠流長。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以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胡錦濤的這段講話內容,除了是重申「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的傳統觀點之外,還首次正式把「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嚴格地區分開來,有利於擴大團結面,縮小打擊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台灣民眾,共同批判和打擊「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統一和完整。

實際上,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一些人對「台灣意識」有不同見解,將之納進「台獨意識」的範疇之內,並進行嚴厲的批判。這多少傷害了相當一部份台灣民眾的感情,也在客觀上形成了「為叢驅雀,為淵驅魚」的反效果,不利於貫徹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政策。

對此,作為中央對台政策重要智襄機構之一的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於前年九月所舉行的第二屆「北京台研論壇」,曾以「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為題,進行了研究分析,有多位學者專家提交了這方面的論文。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意識」不等於是「台獨意識」,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相信,北京高層已接納了這一觀點和結論,而胡錦濤上述的這一段談話內容,也顯然是吸收了這個研討會的學術成果。

綜合李家泉、蘭萱、宋淑玉、孫兆慧等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台灣意識」集中體現了台灣人民數百年來的精神、意志、信念和感情。它既有中華民族地方意識的普遍特點,又有自身獨特發展的典型特徵。它既有強烈的反殖、反帝、反封建的傳統鬥爭精神,也有對外來統治的警覺、反感、對抗、敵視態度衍生的「排外」心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偏狹性;既蘊含當家作主、掌握自己命運,決定台灣前途的歷史要求,也容易在被遺棄、受歧視、遭凌辱的怨憤、孤獨和失落的心理基礎上,產生分離主義意識;它既有深厚的鄉土觀念和地域認同感,也易形成一種傾向於分離主義的思維方式。正因為如此,「台灣意識」曾被民進黨所利用,將之炒作為「台灣主體意識」,並將之視作為與「中國意識」相對立的意識形態,且將之引導向「台灣主權獨立意識」方向去。這正是有部分人將「台灣意識」視作為「台獨意識」的其中一部分內容的原因所在。

然而,「台灣意識」雖然確是與「台獨意識」有著一定的關聯,但兩者之間卻存在著質的區別。從表面上看,「台灣意識」和「台獨意識」均強調熱愛台灣、熱愛家鄉,謀求台灣人民的福祉;但在實質上,「台灣意識」是「中國意識」在台灣地區的具體表現,它將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台獨意識」則是被「台獨」分子作為實現某些政治目的的鬥爭工具,因而是與「中國意識」相對抗的一種意識形態,及以分裂中華民族為基本內容。

具體來說,「台灣意識」是「中國意識」在台灣的具體體觀,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仍是從屬於「中國意識」的一種地方意識,與「山東意識」、「安徽意識」、「福建意識」、「廣東意識」等沒有甚麼不同。台灣地方意識所要維護的地方利益,與全中國利益具有一致性,愛台灣與愛中國,維護台灣利益與維護祖國利益是相通的。而「台獨意識」則是要求成立一個「獨立國家」的社會意識,是高級政治化、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台灣意識」。「台獨意識」以「建國」為目標,以「住民自決」為手段,其在性質上是違背整個中國、中華民族的利益的。

       胡錦濤正式宣佈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不但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哲學理論和具體政策在對台工作領域中的靈活運用,而且也在客觀上等於是為曾遭到誤會和批判的「台灣意識」予以「平反」,因而是在對台工作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的「撥亂反正」之舉。此舉有利於把在台灣人民中佔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熱愛台灣但卻並不支持國民黨的「中間選民」爭取過來,團結在反獨求統的理念之下。

由此推延之,更應當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來對待那些因各種原因對祖國大陸缺乏了解甚至是誤會、對發展兩岸關系持有疑慮的台灣同胞,甚至是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著「台獨」的人。總之,團結大多數台灣同胞,打擊一小撮真正的「台獨」分裂勢力,才能更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203487
文化的戰爭與和平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比起林濁水,童兄的文章似乎稍嫌左傾教條了些。

==========================

文化的戰爭與和平

  • 2009-01-05
  • 中國時報
  • 【林濁水】

     胡六點如果有新思維,其實一點也不是在國民黨眼睛睜得大大地看到的諸如台灣的區域、國際參與空間、停戰協議、和平協議,中國願意和台灣協商上面,因胡六點這些承諾早已寫在反分裂法條文上面了;新,也不是承認台海現狀並未違背反分裂法,所以不必動用非和平手段上,因為,在陳水扁當政時代,陳水扁再怎樣和中國針鋒相向,中國也不認為要動用非和平手段。胡六點的新思維是在到現在國民黨提都還沒有提到的「台灣文化可以豐富中華文化」一項上。這一項,既承認了台灣文化的特殊性,又肯定他既不中國文化衝突,還有正面貢獻。

     台灣文化和中國文化間關係的討論在台灣開始得非常早,但中國當局開始關心台灣文化是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以後的事。當時跟著國民黨右翼的路子走,對文化本土化採取負面立場。如今胡對這一個討論做了政治性的決定。這決定無疑的將使國民黨非常尷尬。

     漢文化中,台灣文化特殊性存在的爭論早在日據時代就開始了。那時爭論焦點之一是「台灣話文」和「(中國)白話文」之爭,賴和與張我軍就是當時對立雙方兩個著名的旗手。

     二二八事件之後,中國藝文界人士和本土文化人進行了一段時間「台灣文化的特殊性」的攻伐,這論爭隨著威權政治的確立而沉寂,直到一九七○年代再浴火重生,掀起了鄉土文學論戰。但這時論戰,基本上是文藝圈內的風波,在國家政策面則是對台語節目的進一步緊縮,台灣文史的持續被禁錮。

     直到九○年代,本土化才伴隨民主化、自由化衝擊到國家政策決定,一九九○年代鄉土教材,母語教學的推動也在爭論中顛跮前行。

     二○○○年後,失去政權的國民黨在痛定思痛之後,對文化本土化進行批判,把文化戰略定調為「本土化就是去中國化」應予撥亂反正。過去並不在意台灣文化論爭的中國,為國民黨失去政權也驚訝不已,二○○一年廈門大學舉辦《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壇》的學術會議,批判《文化台獨》就成為會議的主軸。

     政治衝突和文化(文明)關聯,在杭亭頓教授提出文明衝突論前,早被台灣社會的權力集團運作超過半世紀了。既如此,由胡錦濤這位中國最高權力掌控者來個決策大逆轉,對台灣文化特殊性從否定變正面肯定,實在突然,以致於國民黨政府無法反應也就不意外了。

     只是這種逆轉,也並不是毫無脈絡。胡六點是胡的政策宣示,而其依據正是三年前胡推動的反分裂法,反分裂法的基本立場正是「兩岸既未分裂也尚未統一」,這立場在立法前夕由政協主席賈慶林宣布,如今胡本人再重新宣布擺在胡六點中。這立場的精神是「承認台海現狀」,一切政策再由這現狀出發。

     由於共產黨基本上認為文化是政經基本結構的上層結構,因在政治上承認現狀,對台灣文化特殊性承認也就有其基礎。不只如此,以流行音樂觀點說,台灣歌曲能主導中國七成以上市場,若非具備一定特殊性怎會可能?

     這種承認由政治掛帥的中國領導人提出,當然政治意義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對台灣事實存在的主權仍未絲毫放鬆打擊的立場,但在文化上已尋求和解,並予以納編,以為政治的統一創造基礎。

     這一個策略,固然令國民黨十分的尷尬,但明顯的顯示出中國對文化上的台灣主體意識的繼續成長,已體認到已不是馬政府正名等一連串的復辟工程可以壓制下去的。中國過去完全訴求中國文化的普同性,轉移到台灣文化的特殊性後,也明白地顯示其統戰對象是鎖定民進黨,綠營的群眾。

     過去綠營主張台獨的一個重要訴求正是這樣的:假使你珍惜台灣文化的特殊性,那麼你就應拒絕台灣被只訴求文化普同性而忌視特殊性的中國統治。胡的這一個新策略到底會收到什麼樣的政治效果,固然有待進一步評估,但胡的這一項構想卻不能不承認相較於過去在對台灣文化立場上只知跟隨國民黨的作法有相當的進步性。也因此,若認真執行,造成何種壓力,民進黨恐怕不能輕率以對。

     (作者為民進黨籍前立法委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91628
對馬政府的中國政策觀察與評論 (童振源)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馬政府的中國政策觀察與評論

 

童振源

刊載於:台灣維新影子政府網站

http://www.shadowgov.tw/16255_542.htm

2008/12/31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就任為中華民國總統後,兩岸政治對峙氣氛緩和、兩岸兩會恢復協商、兩岸經貿進一步開放、兩岸外交對抗似乎緩和。不過,馬政府對於台灣主權與主體性的維護卻屢屢遭到質疑與批判。相對於陳水扁政府的中國戰略可用「主權清晰、政經平衡」來概括,馬政府的中國戰略則可用「主權矮化、政治扈從、經濟開放」來形容。

 

首先,馬政府接受「一個中國」的政治框架。儘管馬總統強調「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是中國政府從來沒有公開接受過;中國最多僅同意「兩岸都承認一個中國,雙方同意對其定義有不同看法」,但從沒有同意兩岸可以對「一個中國進行不同表述」。也就是說,中國強調「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不同內涵,但不予表述」。事實上,在520之後,中國政府多次對外強調,「無論兩岸關係如何演變,一個中國原則絕不改變。」由於國際社會普遍接受中國對於「一個中國」的定義,台灣的說法等於實質接受中國的「一個中國框架」。

 

第二,馬政府自我矮化台灣的主權地位。在選舉期間,蕭萬長副總統曾表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馬總統也表示「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是一個民主國家」。5月21日,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承認:「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是,9月初馬政府卻又表示台灣是「一個地區」。而且,馬總統做為國家主權的象徵,卻不顧台灣的國家尊嚴,願意接受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稱呼他為「馬先生」;在民意強烈反彈之後,馬總統竟然仍接受陳雲林以「你」稱呼他。

 

第三,馬政府混淆台灣的國家定位。在選舉期間,馬總統表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台灣等於中華民國。就職後,馬總統卻表示「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這是憲法的規定,總統必須恪遵憲法。可是,馬總統在對外闡述我們國家立場時又經常以「台灣」稱呼我們的國家或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從來不曾以「中國」領導人自居,或稱呼我們的國家為「中國」。到底中華民國是台灣,還是中國,完全讓國人混淆。

 

第四,馬政府破壞台灣主體性。在選舉期間,馬總統說他燒成灰也是台灣人,絕口不提他是中國人,而且表示他在選台灣總統,「台灣的未來,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不關中國的事,也不容許中國干涉!」但是,他在就職演說中卻說,兩岸同屬中華民族;10月底他又說兩岸人民只是戶籍的不同,不是國籍不同。原來,在馬總統的認知裡,台灣2,300萬人民與中國13億人民是同一民族、同一國人。這些說法與台灣主體性完全是背道而馳,也違背馬總統競選的說法。

 

第五,馬政府放棄人權與自由的普世價值。過去八年,陳水扁政府對於中國政府踐踏人權與自由的惡劣行徑嚴加撻伐。在選舉期間,馬英九也對中國政府的六四屠殺與西藏鎮壓強烈批判。但是,上任後,馬總統對於六四屠殺的評價竟然是中國政府比起三十年前有很大的進展成果,而且馬政府也不再批評中國政府侵犯人權與自由,也沒有聲援中國人權與民主的案例。12月初,達賴喇嘛剛表達有意願訪問台灣,馬總統卻立即表示此時此刻不宜,總統府說這是為了顧及兩岸關係發展。

 

        很明顯的,馬政府對中國做出政治讓步,中國才願意進行兩岸經貿協商與開放。馬政府為了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台灣主權與主體性上對中國做了很多政治讓步,而且馬政府對人權與自由普世價值的態度完全受制於中國政府。但在策略上,兩岸兩會協商只談經濟議題,不碰政治議題,以掩飾馬政府對中國做出的政治讓步,進而降低兩岸協商在台灣社會的政治反作用力,並且以經濟開放利益擴大台灣社會的支持。

 

        即便如此,兩岸經貿協商並不是完全順利,顯示馬政府缺乏完整政策規劃與配套,及中國政府在主導兩岸經貿談判議程與開放進程。6月13日兩岸達成觀光客與客運包機協議,兩岸預計開放每天三千位一般中國觀光客到台灣旅遊,同時每週開放36班客機直接飛航兩岸然而,從7月到11月,每天進入台灣的中國觀光客大約292人,與馬政府的3,000人政策目標差距相當大。馬總統在9月6日坦承,這是因為中國政府不願意配合。而且,原來台灣開放八個機場,後來只剩下桃園與松山機場。

 

        11月4日,兩岸達成兩岸食品安全協議、郵政協議、空運協議與海運協議。這四項協議均有助於兩岸經濟交流,但是兩岸開放幅度仍然相當侷限。在航空客運方面,兩岸每週只飛行108個航次,比起目前台灣與香港及澳門的每週1,001個航次,只有十分之一。在航空貨運方面,兩岸每個月飛行60班,每天只有2班,貨運班次相當有限不利於高科技產業在台灣的發展。同時,中國不開放兩岸客運機腹載運貨物,無法降低航空業飛行兩岸的營運成本與運籌。

 

        在軍事與外交方面,中國至今仍在增加對台灣的飛彈部署,而且仍然阻撓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加入聯合國與區域經濟整合協定。不過,也不能說中國對台灣完全沒有讓步或善意。從520至今,中國沒有繼續挖走台灣的邦交國,同意前副總統連戰代表馬總統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領袖會議。但是,中國對台灣國際參與的立場是非常明確的:台灣不能違反「一個中國原則」,而且中國要能主導與控制台灣的參與範疇與形式。

 

        總體而言,馬政府是以「矮化台灣主權、對中國政治扈從」的原則換取「兩岸經貿協商與開放」的利益。馬政府營造兩岸政治緩和與經貿協商格局,台灣卻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接受「一個中國」框架、矮化台灣主權、混淆國家定位、破壞台灣主體性、放棄人權與自由的普世價值。然而,中國隨時可以中斷兩岸經貿談判與開放,在軍事與外交部署上也沒有對台灣有明顯的退讓,這讓中國在兩岸長期互動上握有更多實力與籌碼。在這些情況下,台灣的未來恐怕只能依賴中國的善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86043
台灣人民才能把中國大陸納入個人的發展布局
推薦1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再見2008》直航先苦後甜 考驗兩岸

兩岸直航讓人又愛又怕,一方面開啟了兩岸經貿正常化的新時代,另一方面卻也帶來了充滿不確定的生活衝擊。新舊交替之間,夢想交織著夢魘,期望參雜著恐慌,讓人既興奮又焦慮。

由於兩岸大小懸殊,直航所帶來的正反想像,常是兩種極端。樂觀者以為台灣從此如魚得水,直航等於打通氣脈,將使台灣進一步崛起,躍升為華人社會的新重鎮。悲觀者以為台灣從此自投羅網,直航等於開門揖盜,將使台灣進一步掏空,消解在中國的人海戰術中。

直航之後,兩岸將形成一日生活圈,從台北桃園到上海北京,從高雄台中到廈門廣東,將有如台北到高雄般的自然。地利之便,加上語言文化相通,一旦完全正常來往,兩岸交流必將空前密集。

但對台灣經濟來說,直航是一個先苦後甜的過程。在第一階段,由於台灣相對自由,市場反應也快,將導致去多來少。台灣到大陸的各種訪問團、觀光團、血拚團、貴婦團、打球團、乃至周末尋歡團,必將遍地而起,造成台灣消費資源的流失,首當其衝是百貨業、餐飲業、流通業、美容業、乃至特種行業,對台灣經濟是雪上加霜。

直到第二階段,隨著直航帶來兩岸經貿的雙向互動,台灣才能從「去多來少」發展到「來去平衡」。直航所啟動的中國效益,包括陸客來台增加,中資投資台灣股市、公共工程、商業不動產,中資參股和成立台灣公司,都有助於啟動新一波的消費熱、投資潮和就業潮,對台灣經濟是超級利多。

顯然,直航是否受人歡迎,將取決於兩岸經貿多快進入第二階段。如果雙向交流不能迅速落實,直航所造成的單向流出,恐將比以往更加嚴重。台灣人民不但享受不到先苦後甜,還將把直航視為進一步掏空台灣的根源,政府不可不慎!

直航先苦後甜,意味著直航並非立竿見影的簡單政策,需要多方配套才能產生綜效。直航一旦啟動,就會不斷考驗台灣政府的決策效率,以及北京當局能否配合演出。遺憾的是,兩岸政府至今為止的表現,都頗令人失望:台灣是光說不練,行動不如口號;北京是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

以台灣新政府為例,上台已經超過半年,但除了三通之外,其他兩岸鬆綁進度有如牛步,對於中資來台的配套,更如紙上談兵。至於北京的言行落差,首推陸客來台人數遠不如預期,中資來台也都只聞樓梯響,不見錢到位。

如果兩岸政府始終力不從心,直航不如不做。畢竟與其因為政府不力,造成人民誤解直航有害,不如等到準備就緒,讓人民衷心認同直航利多。直航並非單一政策即可成功,需要環環相扣的兩岸鬆綁和中資到位,才能開花結果。

直航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畢竟直航是兩岸能否正常發展的第一步。在所有兩岸關係中,直航最為關鍵,因為直航是兩岸一日生活圈的基礎,唯有直航,才能演化出無數兩岸聯誼、兩岸事業、兩岸社群。透過這些新聯繫,台灣人民才能把中國大陸納入個人的發展布局,如同歐盟成員很自然就形成跨成員國的思維和行動。這種超越本土的跨界思維,不但有利於台灣新生代跳出既有的統獨窠臼,也有利於兩岸僵局的和平解決。

【2008/12/29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177175
第三社會黨批判乖孩子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國民黨人的三個共識  周奕城

再度執政的國民黨人,擁有一套散亂蕪雜的意識形態。國民黨的思想柱石不再是三民主義,而是三個共識:華盛頓共識、北京共識,以及他們念茲在茲的九二共識。

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指的是一組財政和貿易政策的指導原則,由設立在華府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向世界各國強力推銷,因而得名。華盛頓共識的最大特色就是自由化、自由化、自由化--貿易的自由化,開放外人投資,產業的解除管制等等。簡化地說,華盛頓共識就是經濟全球化的政策基礎。

台北的國民黨人早已經不是三民主義者,正如同北京的共產黨人也不再是社會主義者;但共產黨人至少還在口頭上堅持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像國民黨人早已毫無愧色地說自己是全球化的資本主義者了。在陳水扁總統八年執政期間,國民黨人大力抨擊所謂鎖國政策,上上下下把自由化的簡單教條琅琅上口,華盛頓共識遂主宰了國民黨人的經濟思維。

當然,國民黨過去是官僚資本主義,並不真的主張經濟自由化。即使現在,從嚴格的定義上講,馬英九政府的經濟政策也不是典型的華盛頓共識。華盛頓共識除了自由化以外,還要求嚴格的財政紀律,也就是反對過高的財政赤字,要求政府削減公共支出。在這一點上,馬政府的一千一百四十四億擴大內需案,正是背道而馳。無論如何,即使馬政府的經濟學家可能是凱因斯主義者,國民黨人的一般思維仍是氾濫成災的華盛頓共識。

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出自投資銀行高盛公司的一位研究顧問在2004年所撰寫的文章,大意是中國已經摸索出一套與世界不同的發展模式,與華盛頓共識所建議的政策不同,而仍能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中國企圖透過上海合作組織、東協加三等區域合作機制,形成一種不受美國主導的新國際秩序,這也是某種挑戰了華盛頓的北京共識。

北京共識本來是華盛頓共識的對立面。既然如此,台灣的國民黨人為什麼會同時服膺兩種對立的思想呢?國民黨人對於中共似乎展現出無力抗拒的順從,對於北京所企圖建構的世界秩序也有一種幾乎不加思索的接受態度,這就是國民黨人的北京共識。中國前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在接待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時候說,「堅信兩岸正確的歷史一定夠繼續寫下去,美好的願望也終能實現。」吳伯雄和整個國民黨訪團沒有人質疑:正確歷史是誰的歷史?美好願望是誰的願望?

至於九二共識呢?我在這個專欄曾經指出,兩岸復談可能建立在某種一中,但是某種一中未必是各表,也未必需要九二共識。馬英九總統對於九二共識的執著,到了令人費解的地步--馬總統幕僚首度砲轟民進黨蔡英文主席,主旨竟然是捍衛九二共識。連吳伯雄主席所率領的國民黨訪問團,到了南京中山陵,要爬三百九十二個階梯,都能夠扯到九二共識,可見九二共識已經構成國民黨人某種莫名奇妙的信仰。

國民黨人擁抱的華盛頓共識,代表一種天真無知極簡化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思維。國民黨人擁抱的北京共識,代表一種對北京所展現之大國實力以及區域雄心毫無反抗的順服態度。國民黨人所擁抱的九二共識,則代表著一種目標含混不清或是僅求短期效果的策略思維模式。抱著這三種共識當作思想中心的國民黨,將會令台灣有識者非常地憂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894654
產經新聞社論全文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產經注意到了英文與日語譯文演講於演講時同步登出,而且與稍後一天登出的讀賣社論同樣指出雖未提日本,但是講了「理念相通的國家和衷共濟」;聯合報的介紹(當然?)忽略了最後一段

馬英九総統就任 台湾重視路線見守りたい

http://sankei.jp.msn.com/world/china/080521/chn0805210305002-n1.htm

3月の総統選挙で勝利し、8年ぶりに政権を奪回した中国国民党の馬英九氏が正式に台湾の総統に就任した。

 馬氏は就任演説で、台湾の民主主義と、正直、勤勉、進取など「台湾の伝統的核心価値」を訴え、選挙中に示した台湾重視路線を改めて打ち出した。李登輝元総統を式典に招いたことにも馬氏の意図があったようだ。

 香港生まれで、少数派の外省人である馬氏としては、台湾重視を言わない限り、4年後の再選が難しくなるためとの見方が強いが、就任演説で台湾重視の路線を最初に、そして最も強調したことには注目したい。

 民主主義の発展、台湾の価値などを柱とする台湾重視路線は、日本をはじめ、民主主義国家が歓迎するところだ。馬総統台湾化、台湾主体、台湾重視路線の今後を見守りたい。

 注目の対中国政策では、「3つのノー」(統一せず、独立せず、武力を用いない)を改めて掲げ、実務的な経済関係の強化を通じて平和共存を目指すという現実主義的路線を打ち出した。主権問題は棚上げし、経済などで双方の「共同利益」追求を優先させるという現実重視の路線だろう。中国側も受け入れやすく、一定の進展が見込まれよう。

 しかし一方で馬氏は、中国に国際社会での台湾圧迫をやめるよう要求、さらに中国に自由、民主、均富という孫文の理念の実現を迫った。また「台湾は安全、繁栄だけでなく、尊厳を求めている」とし、台湾人民の尊厳を守る姿勢も打ち出した。中国側がどのように反応するか注目したい。

 馬新政権の課題の一つは陳水扁前政権で悪化した米国との関係改善だが、馬氏は米国との「安全同盟」と貿易の協力関係の強化をあげ、台湾防衛の決意も示した。

 日本に言及はなかったものの、「理念が通じ合う国家との連携」という表現で日本との関係強化をにじませたようだ。式典会場の巨大スクリーンに演説の翻訳が英語と日本語だけで映し出されたことも馬氏の日米重視の姿勢をうかがわせた。

 ただ、馬氏と国民党守旧派の意見対立もあるといわれる。台湾独立派の不信感も簡単に解消できるものではない。中国が主権問題を持ち出せば、馬氏が描く楽観的な中台関係は簡単に崩れ去ってしまう。前途は多難であ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873710
各界讚揚乖孩子(三):美利堅和眾帝國各界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5.22 
歐巴馬致函 樂觀看待美台關係
陳洛薇、蕭旭岑/台北報導

     馬英九總統昨日上午搭乘高鐵由高雄返抵台北,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在高鐵上,將美國下屆總統熱門人選、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歐巴馬的信函轉交馬英九,此舉已被視為歐巴馬對於台美關係的重視。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轉述,歐巴馬認為,這次選舉展現台灣民主鞏固及人民的成熟度,他也認為馬英九上任將強化美台關係,帶來兩岸更和平穩定的發展,希望中國能以更前瞻的態度回應馬英九的上任。

     此外,昨日馬蕭國際記者會上,有媒體提問馬英九,是否有意成為訪問中國大陸的第一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說,目前無此計畫,他只希望兩岸盡速恢復協商。

     劉屏/華盛頓廿一日電

     美國國務院東亞副助卿柯慶生廿日表示,馬英九總統的就職演說具有建設性,美國期待與馬英九領導的新政府合作,也期待台海兩岸重啟對話。

     國務院例行簡報會上,發言人麥考馬克宣讀事先備妥的聲明祝賀馬英九就任,並表示美國期待與新政府合作,繼續強化與台灣人民之間活絡的經貿等關係;同時美國也促請兩岸接觸,以和平方式化解爭議。

     稍後柯慶生接受中天電視訪問時,再度對馬英九就職表達恭賀之意,並且稱許馬總統的就職演說具有建設性。柯慶生也再次表示期待兩岸重啟對話。

     當晚,台北駐美代表處在雙橡園舉辦隆重的慶祝酒會,出席賓客不時談及麥考馬克及柯慶生的談話。

     一般認為,從麥、柯發言可以感到:美國政府對華府與台北間的關係較有把握,相形之下,兩岸之間變數較多,所以美國官員反覆希望兩岸把握機會恢復對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873378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