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外交、軍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美國國會中國軟權力報告
 瀏覽13,176|回應46推薦1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5/15開始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舉行一系列聽證會,副國務卿Negroponte等人將作證

Biden also announced a series of hearings the Committee plans to hold examining U.S.-China strategic relation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dvancing shared interests, beginning on Thursday, May 15th with testimony by Deputy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Negroponte and a panel of outside experts. This is a continued effort by the Committee to evaluate ‘smart power’ initiativ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21st century U.S. security challenges. Sen. Biden believes that in order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advance its interest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t must increasingly utilize ‘smart power,’ – the non-military tools of U.S. foreign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ies – to complement its ‘hard power,’ or military force.

To read the full CRS study on China's rising influence, please click here.

以上謹呈

副市長,市長卓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863217
 回應文章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郭松民:“文化皇协军”夜袭四行仓库意味着什么?
推薦0


solpaonew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从人民战争的视角看抗日战争,是“先进的中国VS落后的日本”,而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视角来看抗日战争,则是“先进的日本VS落后的中国”。这一点,我在《国家公祭日:抗战叙述不应遮蔽中国进步性》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大家可以参阅,这里不赘述。 由于国民党军抗战成了主流叙述,由于在这种叙述中看不到中国相对于日本的先进性,所以中国虽然是抗日战争的胜利者,但却不能建立起对日本的心理优势。现在一谈起抗战就是悲情,就是一寸山河一寸血,至于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中国的地面上,绝不允许日本强盗横行霸道”的豪情,则连影子也看不见了。 遮蔽中国先进性的另一个附带的后果,就是媚美、崇美、恐美情绪的产生。因为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相对于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日本没有任何优势,所以“死”就是国民党能够想象的抗战最高境界,国民党的抗战不是奔着胜利去的,而是奔死而去的,但最后居然不死,那就只能感谢美国两颗原子弹的大恩大德,感谢陈纳德的大恩大德,总之,中国欠了美国一个大人情,今生今世是还不清了。 其实,当时的反法西斯阵营是相互支援的,苏联在纳粹德国1941年发起突然袭击后不死,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能够迅速转入反攻,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主要是敌后战场拖住了日本陆军。苏美中,支援是相互的,感恩也应该是相互的。 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回避了人民战争,其塑造的形象常常是对中国人的一种贬低。比如《亮剑》所宣扬的所谓“亮剑精神”——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其实不过是“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匹夫之勇罢了,连“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也没有达到,比之武士道“在生死两难之际,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样的作品,如何能够真正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http://www.guancha.cn/GuoSongMin/2017_08_24_424293_2.s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699701
2017 王毅出席「文明古國論壇」第一屆部長會議
    回應給: Guoding(Needoak)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华社雅典4月24日电 4月24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希腊雅典出席“文明古国论坛”首次部长会,并发表“焕发古老文明新活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

  王毅说,今天,来自世界上悠久文明古国的代表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类原创型文明给我们当代社会带来的有益启示,推动古老文化传统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历史将见证创建这一论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王毅说,我们齐聚一堂,旨在为各自国家振兴注入新的动力。目前各国都面临促进发展、实现振兴的艰巨任务,需要萃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把跨越时空概念、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人文品质和文化精神发扬起来,为各自治国理政提供动力和助益。

  我们齐聚一堂,旨在为世界和平发展探索新的答案。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日益突出等多重挑战,绵延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当中蕴藏着人类克服各种困难的聪明才智,汇聚着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借鉴古老文明中丰富的哲学思想、厚重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道德理念,帮助我们解决好攸关世界未来和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

  我们齐聚一堂,旨在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新路径。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几千年来,人类各大原创型文明交相辉映,共同促进了人类的发展进步。我们相聚于此,就是为了打破文明冲突的老调子,奏响文明对话的新乐章,全力推动人类文明在新的世纪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王毅指出,中国拥有延续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合”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融入到当代中国内外政策方方面面:在思想治理上体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国家治理上体现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在对外关系上体现以德服人、亲仁善邻。霸道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扩张更不是中国人的基因。以“和合”为精髓的中华文明伴随着中国发展壮大的来路,也决定着中国未来前进的方向。日前我在路经欧洲时参观了一个博物馆,其中一个展馆展示了大量曾经使用过的兵器,但没有一件来自中国;另一个展馆展示了大量文物,大部分来自中国,尤其是瓷器。早在六、七百年前,中国就通过丝绸之路开展对外交往,给各国带去的是和平、贸易和文化交流。

  王毅说,国际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联、休戚相关、命运与共。我们既面临再创人类文明新辉煌的重大机遇,也面临侵蚀人类文明既有成果的严峻挑战。今年年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重要演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中国基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把握世界发展潮流,针对世界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命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受到各方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

  王毅强调,我们主张以创建“文明古国论坛”为契机,推动各大文明交流互鉴,共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崇高目标。

  一是以传承为己任,倡导文明包容共进。作为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应树立并保持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发展本国的传统文化,让古老文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种文明都值得珍惜。我们既要传承本国文明,也要维护和促进文明多样性。一国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各方理解和尊重。

  二是以对话为桥梁,维护国际和平稳定。文明对话是保障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要支柱。中国历来倡导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妥处分歧,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作为全球有代表性的原创型文明古国,我们应更加自觉地倡导文明对话与互动,反对文明冲突与排斥,致力于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偏见,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要引导各方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在国际地区事务中发挥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

  三是以合作为动力,助力世界发展进步。不同文明合作交融是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动力。面对复杂演变的世界格局和不断增多的全球性挑战,我们应携手破解遇到的难题。下个月,中国将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次论坛承载着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实现共同繁荣的历史夙愿,传递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强烈信号。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曾经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动脉。今天,“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沿线国家乃至世界范围文明互鉴的大舞台。我们相信这次盛会将会谱写人类文明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王毅说,每隔四年,奥运圣火就会在雅典点燃,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传递和平与友谊。今天,我们十个原创型文明古国在此相聚,开启了一场新的文明圣火接力之旅。让我们携手努力,用对话消弥对抗,用交流化解交锋,让古老文明在当代世界绽放新的异彩。

  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出席会议并讲话。“文明古国论坛”由希腊和中国共同倡议发起。埃及、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印度、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家部长和高级别官员与会。会议发表了“文明古国论坛”雅典宣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626600
薛力: 中國外交話語欠缺穩定性
    回應給: Guoding(Needoak)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薛力:重塑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外交评论七)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world/zlwj/20150629126217_all.html

2015/6/29

各国在对外交往中常常会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话语体系,尤其是拥有自己的核心话语。对外话语不仅体现一国的外交政策,更承载了一国对外沟通的基本态度和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在不同时期塑造出一些人们现在耳熟能详核心话语,如建国初期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始于1950年代中期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有证据表明,中国政府正在把“不要对抗要合作、利己的同时也利人”当作处理对外关系的首要信念(primary doctrine),并且,政府各部门都尝试用外界能够理解的语言来阐述这一信念,譬如,中央政府把“合作共赢”确定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又如,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与外交部在联合颁布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海军司令在谈及南海岛礁建设这样高度政治化的议题时,也指出这种建设有助于“提高在这一海区……的公共产品服务能力”。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但是,面对主动走出去的诉求,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比较突出的是:军事色彩过于浓烈,重视大原则阐述而不够重视具体问题应对,核心话语缺乏稳定性。

  “排头兵”、“桥头堡”军事色彩浓烈的词汇不宜再用

  一些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喜欢使用“排头兵”、“桥头堡”、“主力军”等军事术语,觉得这些词形象、有力、简洁、易懂。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这些词确实具有上述效果,也很少有人会把这些词与打仗联系在一起。但是,在对外关系中使用这些词汇,就容易产生歧义,尤其是在边疆地区对外关系中使用。

  体量巨大的中国的快速崛起,本就容易引发周边中小国家的种种疑虑,为此而高度关注中国的一举一动。而当边疆与沿海省份说自己的发展目标是成为通往印度洋的“桥头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力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时,这些词汇所蕴含的强烈军事色彩,则更容易使得有的周边国家会联想到历史上与中国发生的冲突,有的则会猜测中国的规划是否具有潜在的军事含义,也有国家会认为这暗示了中国的扩张倾向。他们或许会想:中国一直说要睦邻安邻富邻,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要亲诚惠容,而中国语言文化又高度发达,完全可以找出一些中立、友善、平和的词汇,来表述这些涉及国家间关系的规划、战略、倡议。坚持使用这些军事术语,往重了说,或让这些国家以为中国有敌对思维;往轻了说,或让人认为中国不重视周边中小国家的感受,刻意使用这些不符合“合作共赢、不搞对抗”外交思维的词汇。

  军事行为追求的是单赢结果,军事术语通常体现对抗性思维。依据中国的“言为心声”说,使用军事术语引发上述非意料中的解读并不奇怪。而且,语言在反映现实、展示思维的同时,还有塑造人的思维的一面。这就更让周边国家心怀忐忑了。

  如果说,“一带一路”带来的各种项目是从有形的方面“开放”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恰当的话语则从无形的方面沟通这些国家人民的心灵。于是,用其他国家听得懂、听得进去的话语讲中国的故事和诉求,就成了迫切的需求。化解疑虑、增进互信,既需要实际行动,也需要大量的沟通。沟通需要换位思考,包括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形式。为此,有必要在对外交往中使用比较中性的词汇,避免使用军事色彩浓烈的词汇。

  此外,中国应该以此为契机,构建人文色彩的对外话语体系。语言是现实的折射,但具有滞后性。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比较明显的一点是:革命时代,革命家治国,战争和革命化的话语不但在政治生活中被应用,甚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过渡到和平建设时期后,官方的对内对外政策话语体系就应该回归常态,对于社会的治理,更多地应该基于人性化的考虑。因此,用人文化的话语已经成为了全球各个国家的普遍趋势。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如领导人用受访国家的语言问好、引用当地的民言民谣,这在拉近与当地人的心理距离上效果显著。但是否能塑造“自己坚信并且对其他国家也有吸引力的对外人文话语体系”,则事关“一带一路”实施的效果,因而中国政府与学者需要共同应对,早日拿出解决方案。

  不应再重视“大原则”而忽略具体措施

  中国在过去的对外交往中,喜欢提出一些比较宏大的概念与原则,但往往缺少具体措施与步骤去加以落实,有时候对自身的身份与利益变化缺乏敏感性。

  比如,2005年中国提出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没有人会反对这种说法,但要如何平衡“建设和谐世界”与“捍卫国家利益”的关系?涉及到具体议题,如领土与海洋争端,周边国家会问:中国声称对那些岛礁与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那如何实现和谐世界?此外,中国常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么,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是否有必要调整立场以改变“支持国家不多”的局面?如果中国认为南海问题适用的是“真理有时候在少数人手中”原则,那么,中国是否有必要清晰化自己的权利主张,以便向周边国家昭示,自己确实是掌握着真理的少数?

  还有,研究表明,中国提出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以来,美国政府高级官员很少使用这个词汇,这固然有“美国不愿意承认中国已经拥有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的原因,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则是,美国认为,中国提出的几项原则,需要通过一个个具体议题来落实,因而他们提出了一些议题。操作中却发现,其中有的获得了中国的响应,如制裁朝鲜与伊朗;有的获得了部分响应,如知识产权保护;有的则没有,如网络安全领域的合作、斯诺登事件的处理。

  中国为什么喜欢提出一些比较宏大的外交原则与概念?原因或许在于,以儒道阴阳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偏好从整体视角认识世界,这与基于个体主义的基督教文明形成鲜明的对照;除了文化不同之外,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设置议题、引导进程的经验还是不足,只能提出一些原则性的主张与概念。前者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被完全“西化”,后者则昭示中国具有改进与进步的空间,毕竟,中国政府已经在过去三十年里展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不过,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也不可能事事按照美国的意志行事,尤其是在关乎核心国家利益时。美国对此也心中有数。问题在于,在不涉及核心利益的议题上,中国政府如何拿捏与美国合作的领域与程度。中国当然有权批评美国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的伪善与双重标准,并拒绝引渡斯诺登。但在如何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本国公民正当利益的保护上,仍有可改进之处,譬如,印度的药品强制许可制度就值得中国借鉴。毕竟,专利制度有其局限性。此外,力量的变化会带来身份与利益的变化,这需要中国及时调整自己的利益定位,与美国的合作方式也要调整,以“其他国家在沿岸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军事活动权”为例,中国的立场实际上已经从“反对”变成了“同意”,5月底的中俄海军地中海联合军演就是显例。这时候如何应对美国在南海专属经济区内的情报搜集活动,就需要新研判、新应对。

  总体上,中国应该保持自己善于提出宏观概念的特长,但也要强化应对具体议题的能力,在大国外交尤其是对美外交中,除了核能力等少数重大事项外,有必要清晰化自己的实力与政策主张。在针对周边中小国家的外交上,更要做到尽可能不用模糊策略,从而彰显“以诚相待”原则。同时,注意从长期趋势把握自己的利益所在,并对自己的身份利益变化保持敏感性。

  核心外交话语缺乏稳定性将增加对外交往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外交在前三十年表现为章百家先生所说的“中国外交十年一变”:五十年代的“一边倒”、六十年代的“两个拳头打人”、七十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政策的大幅度调整,敌友变换,必然导致外交主要话语的大幅度调整。

  后三十年中国外交的主轴是“改革开放”,主要是向西方尤其是美国开放,外交话语的变化幅度没有前三十年那么大,而且与领导人的更替相关,大致表现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主线,在此基础上,八十年代强调“反霸”,九十年代兴起“伙伴关系”外交,新世纪头十年继续推进伙伴外交的同时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睦邻善邻富邻”、“以邻为伴与邻为善”成为这一时期的外交热词。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国外交出现了三十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奋发有为”取代了“韬光养晦”,新一届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积极主动推进伙伴外交,促进周边地区发展,逐步构建自己主导的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合作共赢”、“亲诚惠容”成为新的外交热词。这些词汇的轮替,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不足的一面则是,容易被认为政策缺乏连续性。

  中国仍然处于融入世界体系过程中,并希望在现有国际体系内实现和平崛起目标。因此,中国依然需要做“适应世界”的功课,为此,有必要保持核心外交话语的稳定性、避免外交政策的大幅度摇摆。

  当然,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调整执行了三十多年的“韬光养晦”战略,是必要的。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建自己主导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具有内在的合理性。现在需要做的是把“奋发有为”的外交战略具象化,避免因为重大失误而做大调整。

  具体而言,要清楚意识到:“一带一路”是个长期战略;与沿线国进行项目合作时,明确这是经济合作而非经济援助,应坚持对方自愿的原则;严格审核对方所提出项目的可行性,避免为了树立样板而在短时期内仓促上马一大批项目,真正做到用商业思维去做长线的投资;政府发挥搭建基础的作用,让企业和资本作为真正的主角。如是,才能让“奋发有为”、“合作共赢”等词汇,成为切实有效、长期稳定的核心外交话语,并获得交往国家的认可和理解。

  总之,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特别是新一届中国政府大力推行以走出去为鲜明特色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国既有的对外话语体系及其核心话语已经到了调整与重塑的时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393331
鄭永年: 為何中國形象工程成果差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glocal.org.hk/articles/40816   2014/12/24

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似乎越來越不理解中國。 當中國已經活動在世界舞台中心的時候,世界對中國的「不理解」必然對中國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從根本上說,國家形象工程是一個國家軟力量建設的需要。 這一點,中國社會是具有相當共識的。

 

不過,塑造國家形像不是容易的事。 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這些工程不是說沒有任何效用,但一些工程經常是適得其反。 中國越推動,外界的反彈就越大;中國的投入越大,外界的阻力也越大;中國的努力越大,國家形象就越差。 這其中也並不都是中國的問題,各種因素包括文明和文化差異、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的不同、世界對一個崛起中國的不確定性甚至恐懼等等,都在影響著中國的國家形象塑造。 但作為主體,中國也必須對自己的努力深刻反思。

先說最大的國家形象工程「孔子學院」 這些年可以說是遍地開花,在不長的時間裡已經擴展到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績不小。 不過,孔子學院從一開始就是各國爭議的話題,尤其在西方。 在早期,這樣那樣的爭議可以歸咎為人們不了解。 但那麼多年下來,爭議越來越大。 這不能說僅是因為人們不了解,或者人們有「偏見」的結果。 對這樣的文化工程,人們的「偏見」不可避免。 但為甚麼「偏見」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 這是需要反思的。 最近海外一些名牌大學中止了和孔子學院的合約。 儘管背後有很多複雜的因素, 但孔子學院的運作方式是主要原因。

就孔子學院來說,有太多的領域需要反思:要不要遍地開花?學習漢語應當不應當成為其核心?要不要資助發達國家的學生來學習漢語?越來越龐大的工程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如果是注重學界精英階層(例如台灣的蔣經國基金會)是否效果會更好?如果有一個由專業人才組成的團隊來管理,要比官僚來管理會否更有效一些?如果採用政府「收購社會服務」的方式,會否更具市場精神?對諸如此類問題的思考,能夠幫助人們改進已經成為制度的孔子學院,使得其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

媒體走出去是國家形象工程的另一大領域  這裡也出現了諸多不小的問題。 為了讓海外理解中國,把一些黨政理論刊物翻譯成英文或者其他文字,不僅可以,而且必須。 問題在於,這些刊物,人家看中文就很吃力了,甚至看不懂,翻譯成外文之後,除了換了一種文字之外,沒有人看得懂,甚至更看不懂了。一些海外機構甚至把此類刊物作為垃圾來處理。 這是典型的浪費人、財、物,沒有一丁點附加值。 如果容許一個專業的團隊來做,重新改寫文章,就可以把聲音傳達出去。

「走出去」了的媒體問題更大  現在也有不少媒體「走出去」了,但不知道「走出去」的目標是甚麼,是影響中國讀者還是外國讀者?至少從現象上看,還是中國讀者。 新派出去的傳媒工作人員,和原來中國媒體的駐外記者有甚麼區別? 他們同樣還是寫些中文的報導,同樣刊登在中國媒體之上,和當地的民眾沒有一丁點關係。 這是人走出去,不是媒體走出去,並且服務對象仍然是中國民眾。

為了增加在海外的影響,有關部門也收購了海外當地的一些小媒體。 但這些媒體大多同樣是華文媒體,本身並沒有甚麼影響力,收購與不收購沒有甚麼區別。更有甚者,收購這些小媒體之後,很多文章都是中國記者寫好了,發到這些小媒體上的。 (很多又被中國的媒體當成海外產品轉摘回來。)這種做法實在叫人找不到任何理性。

中國的媒體喜歡轉載引用外國媒體的產品。 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是應當的,引用外國人的看法也是中國開放的一種態度  美國人就自以為是,從來不關心他國對美國的看法。 作為新興大國,中國和美國不一樣,這是好事  但這裡也有問題。 無論是對中國正面的評價還是負面的批評,不難發現中國的大媒體經常引用一些只有中國人才知道的外國媒體。 這些媒體在海外毫無影響,主流社會並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文化」走出去方面也存在這個現象。 例如,維也納的「金色大廳」幾乎被中國藝術家包下了。 中國送出去一個又一個的演唱家或者演唱(演奏)團。 那麼頻繁,哪來的聽眾?因此,一次一次地免費送票。 當地的一些華僑已經變得不厭其煩了。 幸好,這個現象最近已經被有關部門注意到,在糾正或者阻止其延續。

還有一個是「炒股」現象。 中國這麼一個大國應當具有包容性,容許人家的批評,甚至攻擊。 但有關當局體現不出來這種包容性,結果導致甚麼樣的小事情都要反應。 本來一件小小的事情,引不起人們的興趣,但經中國高調的反應,變成了大事情。 這是「炒股」現象。 本來這隻股票沒有任何價值,但經過中國用一國之​​力來炒作,就大大抬高了股價。 很多海外的反華「英雄」,就是這樣被製造出來的。

新疆的熱比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有關部門屈從於美國的壓力,把她放了出去,還把她塑造成一個英雄。 本來海外疆獨勢力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需要一個領袖。 有關部門的做法就滿足了這個條件。 熱比婭好不容易出去了,必然要做些反華的事情。 但她每走到一個地方,每說一句話,有關部門必然全力反擊 官方媒體甚至高調發表文章,視她為一個「達賴喇嘛式」的人物,把她從一個無名小卒抬高到達賴的地位。 因此,不僅疆獨馬上把她作為領袖,各國的一些「反華」勢力,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團體,紛紛邀請她。 很簡單,因為她有「影響力」,她所到之處,必然引起中國的全力關注。 很顯然,對有關部門來說,「放」她出去是關乎國家形象,而「關注」她也是國家形象問題。但結果不僅國家形象蕩然無存,而且大大損害了國家利益。

類似現像極其普遍,體現在國家形象各個工程之中。 隨著國家的崛起,這方面的投入已經很大,也會越來越大。 也就是說,這是一塊很大的利益,不僅既得利益要追求更大的財政投入,而且也吸引著更多的新利益來加入分享。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領域大多屬於意識形態和政治性比較敏感的,各種利益都可以高舉所謂的「愛國主義」旗幟。 愛國有理,出了一些問題又怎麼樣?「愛國主義」是這個領域人們的保護傘。 沒有人會質疑批評。 但現狀在於,投入越大,越是適得其反。人們或許不容去質疑這個領域的「愛國主義」,但結果是在大大損害國家利益,是「害國主義」的表現 

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裡僅僅舉一些容易觀察得到的因素。

首先是缺乏專業主義精神,過度政治化 國家形象工程當然是政治,不講政治不行。問題在於,怎樣講政治。 可以通過專業主義來講政治,也可以通過政治方法來講政治。 在中國,人們習慣了用政治方法講政治,也很自然把它延伸到了海外。 這種高度政治化的形象工程一到海外,要不到處碰壁,要不效果不好。 如果專業主義精神不能弘揚,國家形象會越來越不好。 其實,如同所有其他領域,提高中國人所說的「文化精神」的是專業主義精神,絕對不是官僚政治。去掉國家形象工程領域的官僚主義便是要務。這方面,中國可以從其他國家學到很多很寶貴的經驗。

其次,GDP主義也一直主導著國家形象工程,已經成為衡量國家形象工程是否成功的標準。 對GDP主義者來說,質量不重要,重要的是數量。 結果,第一,國家形象工程要多。 每一屆領導要做,各個部門要做,各級政府也要做。 第二,數量擴張也表現在每一個具體的項目上。 對孔子學院來說,是學習漢語的人數和各種項目的數目;對海外宣傳來說,是文字和篇數的數量(撰寫、發表、轉摘等);對文化走出去來說,是演出的數量,等等。

再次,中國機構不協調  國家形象工程幾乎已經成為全社會工程,不知道有多少部門和機構在做。 在眾多的部門和機構中,沒有一個有權力的機構來協調。 結果,大家都互相競爭、內鬥,誰都不去重視質量,而從事誰都可以做的、低層次的、毫無附加值的東西。 數字一大堆,就是毫無質量  再者,無論是國家形象的塑造還是國家形象的「走出去」,都要求具有充分的海外知識。 但那些懂得外部事務的部門和機構沒有權力,不懂的卻權力大得驚人,這就造成了「外行領導內行」的局面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國家形象工程迫切需要一個有權力的協調機構。

從更深層次看,這種現像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中國仍然沒有走出近代以來接二連三被列強打敗的「國恥」感  中國從前受其他國家欺負,現在崛起了,這些國家不能接受中國的崛起。 包括一些領導在內的很多國民不能超越「國恥」感,國家因此不能體現出大國的容量和氣度。 海外甚麼樣的對華反應,只要不是正面的,都要回應和反擊。 這就導致了一種局面:越反應和反擊,雙方的衝突就越嚴重;衝突越多,國家形象就越不好。 美國是大國,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罵美國,但美國從來就不回應。 做大國就是要被挨罵的,中國的國民顯然還沒有這種心態。

中國剛剛崛起,在學做大國,很多不想要的事情的發生,也具有必然性。 任何大國在其走向大國過程中,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事情。 學做大國需要交很多學費。 但是,對中國來說,要盡量少交學費,尤其是要避免交了學費還導向反面效果的情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257780
習近平在孔子誕辰前發表重要講話
    回應給: Guoding(Needoak)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08581.htm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钱彤) 国家主席习近平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以“儒学: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体现了关注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人文情怀,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生活在祥和的氛围之中,期盼战争、暴力远离人类。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希望生活在安康的环境之中,期盼饥饿、贫困远离人类。然而,现实世界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么美好,连绵战火、极度贫困依然在威胁着众多人们的生命和生存,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和平才有希望,发展才有希望。

    习近平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需要和平、爱好和平,也愿意尽最大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真诚帮助仍然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也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一起把和平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政策和行动之中。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习近平指出,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生机盎然。二是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三是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四是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习近平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开幕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叶选平主持。秘鲁前总统加西亚、坦桑尼亚前总统姆卡帕分别致辞,表示孔子和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子和儒学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和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和儒学文化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对于解决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许多问题和难题,仍能提供智慧、启示、借鉴。

    开幕会前,习近平会见了出席开幕会的部分外宾和国际儒学联合会负责人。

    王沪宁、刘延东、栗战书、杨洁篪等出席上述活动。

    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理事,国际儒学相关学术文化团体,国际友人及中国各界代表700多人出席开幕会。

    国际儒学联合会1994年10月5日在北京成立,目前有个人会员525人,团体会员45个,遍及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200011
美国民调机构调查世界重要国家好感度:中美好恶参半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国民调机构调查世界重要国家好感度:中美好恶参半

字号:
2013-09-30 15:51:28
关键字 >> 中国威胁论和平崛起论中国好感度国家好感度中美关系中印关系中日关系民调图说天下

中、美、日、印是如何看待彼此的?“和平崛起论”是否战胜了“中国威胁论”?我们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小伙伴们”的?美国民调机构皮尤调查中心“全球态度项目”调查了世界重要国家好感度等问题,给出了一些解答。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3_09_30_175953.shtml?XGYD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138856
美国皮尤调查称亚洲国家对中国印象是领土纷争不断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国皮尤调查称亚洲国家对中国印象是领土纷争不断

字号:
2014-07-15 12:04:02
关键字 >> 好感中国好感皮尤亚洲国家中国邻国领土争端

从越南打砸抢中企,到南海钻井平台越南抗议,到菲律宾在黄岩岛、仁爱礁生事,再到去年的钓鱼岛争端,中国近年来似乎与邻国争端不断。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便在这多事之秋展开了亚洲国家对中美好感度的调查。皮尤调查称,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担心中国因领土问题与其发生武装冲突,《华尔街日报》报道该调查更是站在了菲越等与中国有领土争端国家的那边,指责中国对弱国欺凌,认为美国在亚洲受到普遍欢迎。

从越南打砸抢中企,到南海钻井平台越南抗议,到菲律宾在黄岩岛、仁爱礁生事,再到去年的钓鱼岛争端,中国近年来似乎与邻国争端不断。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便在这多事之秋展开了亚洲国家对中美好感度的调查。皮尤调查称,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担心中国因领土问题与其发生武装冲突,《华尔街日报》报道该调查更是站在了菲越等与中国有领土争端国家的那边,指责中国对弱国欺凌,认为美国在亚洲受到普遍欢迎。

据《华尔街日报》14日报道,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当天公布的报告显示,亚洲大部分国家目前害怕中国的领土野心会导致战争的爆发,这一研究结果显示了亚洲地区对美国保护承诺的期待。观察者网翻译皮尤提供的数据表,数据显示皮尤此次花了2个多月,在44个国家、对4.8万多人进行了调查(亚洲有48个国家)。但美媒引用的数据图只能看出10个国家对中美的好感度分布。

据皮尤发布的报告,领土争端可能会引起的军事冲突,这种深深的担忧在44个国家的调查人群中都有表现。

另一世界趋势是对抗美国政府窃听的行为,美国在几个国家用无人机袭击以反恐也引发了担忧。但皮尤报告指出,除了穆斯林国家,其他亚洲国家不会因此对美国的印象变差。

报道称,从3月持续到6月,中国强硬宣布了对争议岛屿的主权,派出舰艇、飞机和打油井,与邻国们争夺岛屿后,皮尤的调查也宣告完成。

报道称,对武装冲突的恐惧主要来自与中国正处在僵局的国家,他们的恐惧非常大,在菲律宾有93%的人很担心目前的敌对,日本是85%,越南是84%。

《华尔街日报》称,同时担心中国威胁和平的国家也逐渐增多,如韩国,中国的近邻而且看起来关系不错,但有83%的人也很担心战争。甚至在中国也有62%的人有这样的焦虑。在调查的11国中,有9国都有未来发生武装冲突的忧虑。

但《华尔街日报》并没有提到,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是菲律宾、越南、日本挑起争端,步步强逼,无论是菲越两国军队在争议岛屿上开运动会示威,还是中越执法船互打水仗,中国执法船面对挑衅,不退让的行为也被称为“强权”。

《华尔街日报》强调称,中国宣称领土占有的合法性可能会触发与日本及其盟友美国、美国的新朋友越南的冲突。美国目前对中国实施政治高压,是因为美国与其有关键的商业利益和安全问题来往。皮尤调查显示有67%的美国人也同样担心冲突的爆发。

《华尔街日报》称,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微笑外交”来讨好邻国后,中国在过去的两年变脸了,中国的舰艇和战机“入侵”了在其东海的钓鱼岛,尖阁诸岛(即钓鱼岛——观察者网注)实为日本控制,但中国声称属于他们,因此他们把这个岛屿唤作“钓鱼岛”。中国的执法船包围了斯卡伯勒礁(观察者网注:黄岩岛),迫使菲律宾的渔业停止;菲方还在拼命保护另一个第二托马斯礁(观察者网注:仁爱礁)。今年春天,中国还在西沙群岛海域钻起了油井,而油井所在地正是与越南的争议范围。

皮尤调查报告强调中国欺凌弱国把这些国家送到了美国的怀抱。调查的11个亚洲国家中,有8个国家的民众视美国为他们的头号同盟。中国、马来西亚和巴基斯坦这三个国家视美国为头号威胁,而印度尼西亚认为美国既是同盟又是威胁。

观察者网此前曾报道,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6月时就公开质疑美国的重返亚太政策:为什么要在海洋和领土争议问题上含蓄地传递遏制中国的信息?美国默许菲越侵占中国领土,为其提供军事支持,是为美国自身利益,而非亚洲太平。

虽然鼓吹“中国威胁论”,但《华尔街日报》也不得不承认别国希望从中国经济中分一杯羹。在紧张的气氛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不容忽略。于是,亚洲大多国家公开的示好,中国军费激增和区域不断变化的力量平衡,“都靠美国的安全保证以保障稳定局势”。亚洲多个安全问题专家和政客都表示过很担心中国会成为世界大国,未来不可限量。在紧张的气氛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不容忽略。

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来源都是因为美国经济长期的衰退,据皮尤的另一项调查,全球许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以后将取代美国。

《华尔街日报》称,据2008年在20个国家的小样本数据,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美国引领全球经济的中位数百分比从49%降到了40%,而中国的从19%升到了31%。

同时,在有限数据中,50%的样本数据显示人们认为中国会代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或中国已经取代了美国。认为中国引领全球经济的中位数百分比在2008年涨到了41%,持反对意见的只有32%。

《华尔街日报》称,美国总体还是比中国更受认可。有65%人对美国印象很好,而中国只有49%。

尽管斯诺登揭露美国政府的监听行为,有些认为美国崇尚个人自由的人不再觉得美国那么好,但美国总统奥巴马仍然很受欢迎,有56%的人相信他会正确处理国际事务。有趣的是,他的支持率在中国也快速增长,51%的人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但在德国,奥巴马的好感率就下降了,从去年的88%到今年的71%,这大概是因为美国监听了默克尔的手机的缘故。

皮尤调查还发现了美国用无人机袭击在几个国家进行反恐引发的担忧在上升。在调查的44个国家中,有39个国家,大多数人都反对美国这么做,尤其是巴基斯坦、也门和索马里。 

从越南打砸抢中企,到南海钻井平台越南抗议,到菲律宾在黄岩岛、仁爱礁生事,再到去年的钓鱼岛争端,中国近年来似乎与邻国争端不断。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便在这多事之秋展开了亚洲国家对中美好感度的调查。皮尤调查称,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担心中国因领土问题与其发生武装冲突,《华尔街日报》报道该调查更是站在了菲越等与中国有领土争端国家的那边,指责中国对弱国欺凌,认为美国在亚洲受到普遍欢迎。

(观察者网 夏雪妮译)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4_07_15_246870.s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138854
鄭永年:美國在獲得亞洲還是失去亞洲?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鄭永年:美國在獲得亞洲還是失去亞洲?

http://www.CRNTT.com   2014-06-03 09:26:49  
http://hk.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3219194&page=4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 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6月3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鄭永年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美國在獲得亞洲還是失去亞洲?》分析認為,美國宣布“重返亞洲”,意在避免亞洲落入中國的勢力範圍,這是美國的長期戰略意圖,但如果從美國的自我認知、美國和亞洲盟國的互動方式、中國的崛起方式,以及中國和亞洲國家的互動方式來看,儘管美國在亞洲有所獲,但失去更多。詳論如下: 
  
  美國宣布“重返亞洲”,意在避免亞洲落入中國的勢力範圍,這是美國的長期戰略意圖。實現這一戰略的方法和策略很重要。如果方法和策略失誤,就會走向反面。如果從美國的自我認知、美國和亞洲盟國的互動方式、中國的崛起方式,以及中國和亞洲國家的互動方式來看,儘管美國在亞洲有所獲,但失去更多。 

  美國的自我認知是美國作為全球霸權的意識基礎,也是“重返亞洲”的意識基礎。在國際關係上,美國是道地的現實主義者,但在這背後是濃厚的道德主義情緒。所謂的道德主義就是美國把自己的霸權行為“道德化”。美國歷來把自己視為道德的象徵,是一個仁慈的國際霸權。所以,美國一直認為自己在國際社會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並且也認為其他國家都會接受。 

  例如,美國在把自身的地緣政治利益擴展到俄羅斯後院時,會對俄國說:“我是仁慈的,這樣做是我的權利,而且對你不僅無害,反而有好處。”同樣的,美國在把其地緣政治利益擴展到中國後院時,也會對中國說同樣的話。當然,如果俄國和中國或者其他國家相信美國的話,世界會太平。但如果這些國家不信,美國會把它們“妖魔化”,並想方設法來懲罰它們。 

  美國自我“道德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首先,美國文化是宗教文化,具有高度使命感,要改造世界,把其他國家都改造成為“更像我們這”(more like us)的國家。因此,和美國站在一起的便是朋友,否則就是敵人。第二,美國是被邀請做世界大國領袖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儘管美國已經崛起,但基本上還是個孤立的大國。是歐洲主權國家之間的戰爭(一戰和二戰)造就了美國的大國地位。歐洲主權國家為了歐洲領導權發生戰爭,戰爭後誰也沒有能力來領導西方,新崛起的美國就被邀請成為領袖。 

  第三,二戰後,美國領導整個西方遏制蘇聯陣營的擴張,更是最終通過競爭促成蘇聯的解體。第四,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美國的確強大無比,其市場經濟、民主自由、軍事力量都是其他國家仿效和學習的對象。在國際事務上,較之其他國家,美國的體系確是比較開放和透明,其行為比較可以預期,從而使得美國積累了很高的信譽。 

許多國家不接受“仁慈霸權” 

  問題是,今天其他國家是否接受美國人的自我認知。如果接受,就沒有問題,美國仍然可以像往常一樣行為;如果不接受,美國就要改變其國際行為。答案似乎很清楚,越來越多國家並不能接受美國所認知的“仁慈霸權”。首先是俄國。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長期處於弱勢地位,沒有能力阻止美國的戰略貪婪,任美國地緣政治利益擴展到自己的後院。但一旦俄羅斯國力恢復過來,就會想方設法去“收複”往日失去的地緣政治利益。烏克蘭是最明顯不過的例子。亞洲在發生的也是類似的地緣政治情形。 

  在西方到達之前,亞洲國家之間形成了一種自然的區域國際秩序,即以最大國家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朝貢體系存在了數千年,直到西方帝國主義入侵亞洲才衰落。之後,中國本身一直被列強所欺負,也完全失去了在本區域的地緣政治利益。 

  亞洲國家現在面臨的所有問題的核心,就是中國的崛起及對其地緣政治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崛起是世界經濟上的奇跡,但經濟崛起必然會對本區域的地緣政治產生重要的影響。從現實主義的視角看,至少有兩層意涵。首先,中國的崛起,其周邊形勢必然向中國傾斜,有利於中國。中國的崛起帶來了龐大的利益,周邊國家必然會來分享這份利益。這和政府沒有關係。不管中國政府怎麼做都會這樣。如果看不到中國經濟崛起對本區域的影響,就會造成重大的誤解。 

  其次,中國政府的政策也很重要。中國政府推動著中國的崛起,但也要面對本身的崛起所帶來的問題。例如,如何使得中國的崛起和平而非暴力?如何使用崛起所帶來的機會?任何崛起中的國家是不會放棄其地緣政治利益的,中國亦然。至於中國採用何種方式來“收回”和“保護”其地緣政治利益,則是另外一個問題。當然,中國政府所採用的方式,並不簡單地取決於自身,而取決於中國和美國、亞洲等國家的互動。 

  美國把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所有變化,全都看成是中國政府的作為。實際上,中國和美國根本就沒有地緣政治衝突。世界上沒有國家能享受美國那樣安全的地緣政治環境和安全。美國所面臨的問題,在於美國的地緣政治觀和美國的絕對安全觀。由於過去一個多世紀捲入世界事務,又充當世界警察,美國把全世界都視為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包括俄國和中國的後院。美國也一直在追求絕對的安全,而非相對的安全。只要美國認為還存在可能挑戰其霸權地位的國家,就會感覺到不安全。中國過去30多年的迅速崛起,是美國人沒有預測到的,因此感到巨大的恐懼感。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美國實現全球性地緣政治利益和絕對安全的方法。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加強和同盟的關係。在亞洲,為了再平衡中國,美國強化著和同盟的關係,而這也在急劇地改變著美國的同盟與中國的關係。美國的同盟戰略,使得亞洲不可能形成傳統的自然區域國際關係秩序。如果沒有美國因素,美國的這些同盟國就會找到其他更有效的辦法來和中國打交道。但和美國的同盟關係給它們一個想象,好像不管它們對中國採取什麼政策,美國都會永遠在背後支持。這就給這些國家提供了“綁架”美國的條件。為了制衡中國,美國似乎更願意被“綁架”。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也失去了很多東西。 

美國信譽“附加值”在遞減 

  首先,美國信譽的“附加值”在迅速遞減。美國能夠真正保護這些同盟國嗎?在這個問題上,人們並沒有共識。有人相信美國在衰落,有人相信美國仍然會保持為最強大國家。但中國已經崛起並且還在繼續崛起則是普遍共識。中美關係是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誰也缺少不了誰。同時,美國在同中國的合作中可以獲得巨大利益,至少是經濟利益;這種利益遠超過美國和一些同盟國的關係。因此,越來越多人也開始相信,如果中國和菲律賓發生衝突,很難說美國願意為了菲律賓和中國發生正面衝突。在人們的認知中,隨著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美國對其同盟所做出的“承諾”的實際價值正在遞減。 

  其次,美國也正在失去其國際關係中的道德立場。這主要表現在日本問題上。在冷戰期間,美國為了對付共產主義陣營,原諒了日本。今天,美國為了對付中國,也在原諒日本。但日本可以通過美化戰爭的歷史,來成為正常的亞洲國家嗎?中國和韓國決定不忘記歷史。日本的國家正常化並非中、韓等國所能制約,更多是美國的事情。但一個美化戰爭的日本,很難讓中國和韓國接受。即使這兩國被認為是“過不了歷史這一坎”,但道德上並不為過。東南亞一些國家決定“原諒”日本,只是說它們採用了現實主義的態度,並不是說它們承認日本侵略的正當性。從長遠看,一個沒有道德立場的美國,很難讓中、韓等亞洲國家接受其領導地位。 

  和從前的一些大國一樣,美國背負著大國所特有的同盟負擔。一個國家能夠有多少國際空間,完全取決於其實力。實力強了,不擴張空間也會擴大;實力弱了,拼命維持最終也會衰落。清朝就是因為不切實際地要去實現對朝鮮半島的“承諾”,直接導致了和日本的戰爭。如果清朝能夠及時“退出”和朝鮮的“同盟”機制,情況就會有所不同。“退出”國際空間做得比較成功的案例,是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從其殖民地的“退出”。這些國家都能夠果斷決策,體面地退出殖民地。蘇聯的解體也和其同盟政策有關。蘇聯如果更早地“退出”,情況就會很不同,至少不會突然解體。今天的美國也面臨其同盟的負擔。儘管國力不那麼行了,但還是想方設法來“平衡”中國。 

美國並沒有完全思考清楚 

  對“再平衡”政策,美國並沒有完全思考清楚。從國際關係的歷史看,從前所有的平衡都是在兩大敵對集團之間,例如古希臘的雅典和斯巴達、一戰和二戰的歐洲聯盟之間、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等。但現在的中美兩國關係,根本不是兩個對立集團的關係。兩國各方面的互相依賴程度,已經高到使一些學者稱兩國關係為“中美國”。並且,美國有聯盟,中國沒有。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中國的平衡似乎越來越難。中國對美國不構成任何威脅,美國如何平衡中國?太平洋對中國沒有那麼重要,其象徵性遠遠多於實質性。能夠跨越人們所說的“島鏈”,只是中國力量的象徵,中國不會跨越太平洋而去叫戰美國。美國也知道這點,因為中國的情況和蘇聯完全不同。所以,美國在強化其和同盟關係時,盡量想折中,一方面公開站在其聯盟這邊,另一方面又要強調這不是為了圍堵中國。美國的這種行為越來越難。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近年來對美國可能圍堵的態度,發生很大變化。中國如果恐懼於美國的圍堵,就會改變政策。前些年,中國的確把美國所做的一切都視為威脅。但現在中國對美國的圍堵話語變得不那麼在意了。中國已經成長到不可被圍堵的程度,也不害怕被圍堵了。這表明,中國已經開始走出處處“回應”美國政策的被動階段,走上了“自主”政策的積極階段。 

  如果中美兩國繼續合作,亞洲國家可以繼續整合,甚至是更大的整合。但如果中美兩國交惡,亞洲國家就會很快分化。一些靠向美國,一些靠向中國。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擔憂東亞和東南亞,是否會再次進入類似美蘇冷戰那樣的國際關係格局。 

  不過,中美關係仍然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根據美國自己的說法,“重返亞洲”來“再平衡”中國是為了保護國際法的尊嚴、確保航行自由、確保安全穩定等等。但所有這些何嘗不是中國的最大利益呢?作為崛起中的大國和最大貿易國,沒有比這些對中國更具重要性了。再者,美國在亞洲的再平衡,除了承諾保護其同盟外,最根本的還是對中國的深刻恐懼感。隨著中國的繼續崛起,和美國冷戰式聯盟對美國所帶來的代價的快速遞增,美國的對華政策也有可能有重大的調整,從“再平衡”轉化到前些年的G2方式,即中美兩國以合作的方式而非對抗的方式,來解決亞太國際秩序問題。G2方式和今天中國所提倡的“新型大國關係”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G2方式並不是說中國會變成今天西方媒體所描述的“惡霸”;相反,中國的文明自信會促成中國在有能力保護自己地緣政治利益的同時,建構一個包容美國的和平的亞太國際關係。對美國來說,無論從哪個角度看,G2的方式對美國所能產生的利益,遠大於“再平衡”的方式。美國的“再平衡”不僅已經在很短時間裡導致了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失衡,也使得美國在失去亞洲。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從“再平衡”到G2的轉換也不是不可能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109717
2014各國形象民調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bbc.com/news/27685494
People's views of Russia have strongly deteriorated since last year,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24-country poll for the BBC World Service.

The poll, which was mostly conducted before the crisis in Crimea, showed people were more negative about Russia in the past year than they had been at any time since the poll began in 2005.

It also found that views of the US and the EU had worsened.

But Germany has kept its position as the most positively viewed country.

Iran and North Korea attracted the most negative ratings.

The Country Ratings Poll of 24 nations was conducted by GlobeScan/Pipa.

Between December 2013 and April 2014, a total of 24,542 people were asked to rate 16 countries and the EU on whether their influence in the world was "mostly positive" or "mostly negative."

graph

Negative views of Russia now average 45% across the countries polled. They largely outweigh positive views (31%), and have gone up four points since 2013.

The worsening opinion of Russia is a general trend, but is particularly marked in Kenya (up 16 points), Spain (up 15 points), Brazil (up 13 points) and Canada (up 12 points).

Views of the US have deteriorated among citizens of Spain (where negative views are up 19 points), Germany (up 18 points) and Brazil (up 15 points).

GlobeScan's Lionel Bellier added: "It is probably not a coincidence that the nations that showed the sharpest increases in negative views of the United States - Spain, Germany, and Brazil - are ones where extensive US surveillance activity has been discovered and widely criticised."

Perceptions of the EU are at their worst globally since the poll began. In Spain, Germany and France, negative ratings of the EU have increased by 19, 10, and 7 points respectively.

Meanwhile, 60% of people polled gave Germany a positive rating.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109619
China's State Sponsored "Cultural Soft Power"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bbc.co.uk/news/magazine-25910722

2014/1/28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vowed to promote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by disseminating modern Chinese values and showing th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China should be portrayed as a civilised country featuring rich history, ethnic un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as an oriental power with good government, developed economy, cultural prosperity, national unity and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Xi said.

"China should also be marked as a responsible country that advocates peaceful and common development, safeguards international justice, and makes contributions to humanity, and as a socialist country which is open, amicable, promising and vibrant."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is determined to promote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this applies to pop music too. The singer carrying the state's hopes for success in the West is Ruhan Jia - but can the Communist Party machine create a star?

"I'm going to kick off my shoes tonight," Ruhan Jia tells me, backstage before a concert in Shanghai. "It makes me feel more wild, I can jump around."

Feeling wild is not something that comes naturally to the 31-year- old classically trained musician.

She doesn't drink, smoke, or go to nightclubs. Her life is dominated by one aim, to become a global hit in the West - and she has the power of the Chinese state behind her.

But success means learning to adopt the confidence and attitude of a Western pop star. Starting with the shoes.

In 2011, Ruhan became the first artist to be signed to Earth's Music, a state-backed initiative to produce Chinese musicians that can crack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market.

It's part of an attempt to increase China's soft power - its cultural appeal around the world. The Earth's Music project is seen as so important that it's even said to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current five-year economic plan.

"If you have a strong economy, people think of you as a big country, and we have a strong economy," explains Bill Zang, Vice President of Synergy, Ruhan's record label.

"But only when you are strong culturally are you seen as a superpower."

Trained at the Shanghai Music Conservatory, one of China's leading classical music institutions, Ruhan's soaring soprano voice has won her a role in several high profile projects, including Damon Albarn's rock opera, Monkey: Journey to the West.

"My childhood was playing my piano," she says. "Every day after school I would practise for four hours… that was all I did."

Now though, she must relearn, turning her classically trained voice into something less refined, more uninhibited.

For the evening's concert she performs with American rock group Edisun, and true to her promise, the shoes are neatly flicked off, mid-duet.

Synergy thinks that East-West fusion music is the key to cracking the global music market. That's why Ruhan is collaborating with Edisun. Her songs combine elements of Chinese music with Western pop.

But so far Western bands like the Yeah Yeah Yeahs and Metallica have had far more success in tapping into the enormous and increasingly wealthy Chinese market, than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have had in the West. In terms of cultural exports, China has a long way to go to reach superpower leve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051391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