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黨政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俞可平:中國政改將行「以疏為主」的「動態穩定」
 瀏覽4,712|回應16推薦1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 案:俞可平所列出的行政管理14個問題,應可有選擇地拿來衡量台灣的行政。

俞可平:中國政改將行「以疏為主」的「動態穩定」     
《亞洲時報》在線2007/12/11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今日在「財經」年會上提及,中國的政治改革下一步將著眼於調整社會的利益分配格局,將以以「」為主的「動態穩定」取代以「」為主的「靜態穩定」。

俞可平在大會發言直陳現行行政管理中存在十四個突出問題。據年會公開資料,這些問題包括:

  1. 公共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合法化現象嚴重;
  2. 決策不夠科學民主;
  3. 管理越位、缺位、錯位同時存在;
  4. 對行政權力缺乏有效監督;
  5. 機構設置不夠科學;
  6. 依法行政做得不夠,人浮於事現象較嚴重;
  7. 重管制、輕服務傾向較明顯;
  8. 政府與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合作性不高;
  9. 行政成本相當高,管理過程不夠透明;
  10. 一些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缺乏誠信;
  11. 公共腐敗仍嚴重;
  12. 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還明顯存在;
  13. 權力的邊界不夠明確,尤其是中央與地方、黨委與政府之間的權力邊界存在不少模糊之處。 [少了一個]

曾以《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書廣受矚目的俞可平今天在年會討論及公開發佈的會刊中兩度提及,增量民主所要達到的是以「疏」為主的「動態穩定」取代以「堵」為主的「靜態穩定」。他表示,所有政治改革都必須有利於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動態穩定的實質,是要「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

俞可平在提交年會會刊的文章中說,下一步中國政治改革將著眼於調整社會的利益分配格局,縮小社會成員和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差距。按照公平正義的原則,使更多的人特別是基層的普通工人和農民及困難群眾最大限度的享受改革帶來的好處,將是未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

來源:中國新聞網2007年12月10日 (記者 賈靖峰)


My definition of a free society is a society where it is safe to be unpopular. (Adlai E. Stevenson Jr.)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563849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觀點:西方過於主觀 中共不會打破任期制
推薦0


solpaonew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觀點:西方過於主觀 中共不會打破任期制

,圖片版權AFP

(注:本文不代表BBC立場和觀點)

中共新一屆常委一經產生,立即震動全球。因為這份名單打破了執政黨長達二十多年的慣例:沒有下一代領導人入常。西方立即解讀為中共的任期制將不復存在,集體領導倒退回一人決策,中國將進入新的政治不確定期甚至動蕩期。

應該說,西方的結論過於主觀。中國政治體制正處於發展演變期,出現不同於往的變化實屬正常,不應過度解讀。而且過去下一代領導人提前五年進入常委也不是沒有弊端,容易造成兩個權力中心。以本人之見,不管中國政治體制如何演變,有兩點是不會變的:一是一個政治中心,一是任期制。如果這兩點發生變化,今天的中國模式就不存在了。

第一,中共建政近七十年,政治體制與時俱進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過去一人決策、終身制演變成今天的集體領導和任期制(包括年齡限制)。這個模式不僅有效的解決了黨內的權力分配和制度性有序傳承,避免超越體制政治強人的出現,保持了政治的穩定,同時避免了西方模式委托代理風險。它也能夠制訂長期發展戰略、避免委托代理風險、在產生成本不高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選出最優秀的人才,避免民主制度的政治平庸化。

也就是說這個體制不僅保證了中國的長治久安,也給中國的高速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政治條件。從功效上來講,絶沒有必須廢除的必要。

中共十九大:遍布北京的政治標語

第二,十八大以後執政的領導集體,特別強調政治規矩、政治紀律。而包括任期制在內的這套模式是中共最大的政治規矩。大家應該也注意到,雖然新的常委沒有下一代領導人,但退休的常委都嚴格遵守了"七上八下"這樣的潛規則。潛規則都必須不折不扣的執行,更何況任期制這一明規則?而且是得到黨內外、舉國上下認可的規則呢?再者,十九大依然保持了集體領導模式的常委制,而不是如外界一度所傳重新恢復一人為中心的主席制。

第三,這一次晉身常委的王滬寧在做學者時就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不管什麼國家,不管採取什麼制度,要想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都必須解決好權力的制度性和平交接。中國這幾十年的政治發展也是按照這個邏輯進行的,這其中自然有王滬寧的巨大理論貢獻。現在王滬寧成為常委,其對治國理念的影響力和發言權更大,他怎麼能不知道如果放棄任期制帶來的嚴重政治後果呢?更何況,歷經近七十年的執政,中共本身對此也有清醒的認識,已經成為黨內共識和政治常識。

第四,如果真的要打破任期制,其中前提條件之一就是未來五年新領導集體的成就要遠遠好於前五年。但事實上未來五年的考驗和挑戰更大。前五年,問題都在明處,只要擁有政治決心和毅力,有適合的人才,就能迅速改觀和解決。比如反腐、政府放權、司法改革、調整戶口、土地、人口政策等。但未來五年中國開始進入無人區,深水區,國內外都無借鑒的標本,探索的風險增大,恐怕很難在短時間內就有立竿見影的成效。沒有巨大的超越前五年的成就,如果改變任期制,將很難獲得黨內外的認同。

習近平這五年Image caption習近平這五年

第五,改變任期制在操作層面上有極高的難度。

一是要修改憲法。雖然黨和軍隊的職務沒有明確的任期限制,但國家主席兩個任期卻在憲法上是明文規定。國家主席雖然是虛位,但卻代表著國家,這和總書記代表黨、軍委主席代表軍隊不同。沒有國家主席的頭銜,則形式上會出現黨和軍隊高於國家的現象,而且沒有國家主席的頭銜,外交出訪或接待外賓將難以安排。

但要為此修改憲法,則有相當的難度。中國《憲法》第64條第一款規定:"修憲案由全國人民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五分之一以上的代表提出。"其他任何國家機關無權提出。

不過根據歷年來修改憲法的習慣上來看,都是由中共中央向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修改憲法的建議,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討論後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修憲建議稿,依據《憲法》第64條規定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出修憲草案,並提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審議憲法修改案後,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以全體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人大的無記名投票有相當的自主性,三峽水利工程的投票就勉強以超過三分之二的比例通過(僅十二票之優。如果棄權、反對、未表決再多十二票,就不到三分之二。全部代表當時有2633位)。如果僅僅就國家主席任期一事修改憲法,不通過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二是任期制打破之後,年齡限制的規定也隨即被廢除。中央沒有了年齡限制,各級政府也必然隨即效仿,整個黨的人才更替將會停滯。沒有了持續的新鮮血液輸入,執政黨如何保持生命力、創造力和活力?而未來新一代領導人又將採用何種方式接班?

所以綜合所述,不管中國如何進行政治層面的變革,任期制都不會被打破。哪麼這一次下一代領導人不進常委的嘗試又應該如何解讀呢?

圖片版權REUTERSImage caption全部都是50後,沒有接班人的新時代?

我想,這種做法能夠得到全黨領導層集體認可,應該是對接班人問題做了明確的安排。即新一代領導人五年後從政治局委員接班,而不是過去的從常委中接班。新一屆政治局委員一共有三人是六零後,即丁薛祥、陳敏爾、胡春華。這三人將是未來的新一代領導人。其他常委則從年齡到時不超過68歲的政治局委員中挑選。

這種嘗試是否成功,比如是否會影響到新一代領導人在中央工作和外事工作的經驗積累,還需要觀察。而且也不是沒有應對措施。比如新一代領導人可以接任國家副主席,列席常委會。

中國共產黨誕生至今已經九十六年,它之所以能經歷多次生死考驗而走到輝煌的今天,最根本的就是其事實求是的精神和在此基礎上能夠進行迅速有力靈活的變革。這種悠久的傳統才是解讀中共今天和未來改革的真正視角。這一次也不例外。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1817919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720508
曾经与王沪宁有十年交集的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王滬寧與超級總統制
推薦0


solpaonew
等級:4
留言加入好友

 
王沪宁对法国比较了解。"他是学法语出身,后来做比较政治,对法国政体较有感触。习近平未来可能会借鉴法国‘超级总统制’的模式。”这其中,总统--在中国就是国家主席、总书记--行使大权,总理负责日常行政工作、承担责任。"一旦出了问题,总理作为避雷针、保险丝,来保护总统。"http://www.dw.com/zh/%E5%85%A5%E5%B8%B8%E9%BB%91%E9%A9%AC%E7%8E%8B%E6%B2%AA%E5%AE%81%E5%85%B6%E4%BA%BA/a-41132268?&zhongwen=simp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718079
新華社:周永康落馬是推進依法治國一大步--依規治黨、依法治國
    回應給: 古士塔夫(gustavq)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原标题:周永康落马是推进依法治国的一大步

   周永康落马消息公布后不久,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亦正式公布。有人问:为何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宣布?仔细琢磨,其中大有深意。

   法治作为我们党执政的一个重大理念,始终是我们党追求并予以践行的一大目标。然而,在迈向法治化的进程中,这一理念受到来自党内一些人的挑战和考验,这些人干着种种违法乱纪的勾当,使党的法治理念和实践蒙尘。同时,这些人的违法乱纪行为又反作用于社会公众的心理,能不能对他们绳之以法,成为人民群众评价法治化的一个重要参数

   网上曾有不少人议论,反腐败只敢打苍蝇、豺狼,真正的老虎不敢打。在这个意义上说,周永康落马,宣示不会有反腐的禁区,法律面前没有不受制约的特权人物。

   可以说,这正是法治的真正意义所在。惟有破除种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扫除法律触及不到的所谓腐败特区,人们才会在内心里认可法治化惟有用事实说明,不管什么人,不管是什么真正的老虎,违反了党纪国法,就必然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人们才会形成对法治的向心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突出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治国必须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怎么治?法治。惟有法治,我们才能把13亿人民带入现代化,诚如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所言:“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法治化是鲜明而突出的特点。从党内法规的清理到发挥制度刚性,从按先党纪后国法的程序实践,再到一批腐败分子被依法依规惩处,深刻表明我们党的反腐法治化道路十分坚定。应该由党纪处置的坚决以党纪来处置,应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法律该怎么判决就怎么判决,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纪国法为准绳;腐败不腐败,腐败程度如何,最终是由党纪国法说了算。因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进程,本身即是依规治党、依法治国的重大实践。实践也将进一步证明,只有在法治化的框架下、轨道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够加速实现。

   可以说,以周永康的落马为节点,我们党的反腐达到了一个高潮,但这决不是句号,反腐也决不会是一阵子,而是要贯穿我们党执政的始终。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懂得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而在相当意义上说,把法治的旗帜高高举起,将不仅更好地促进我们党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而且能够烛照我们的现代化大业和中国梦的光辉前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165380
习近平主持中央深改组第3次会议 定司法、户籍、财税改革要求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习近平主持中央深改组第3次会议 定司法、户籍、财税改革要求

字号:
2014-06-07 08:54:42
关键字 >> 深改组中央深改组深改组第三次会议习近平户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司法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全深改革小组

昨日(6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舆论长期关注的司法体制、财税体制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方向,为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资料图)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资料图)

习近平讲话要点:

●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试点地方的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司法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细化试点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工作,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工作抓得比较紧。总的看,改革势头较好。

●各牵头单位要加大年度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到人到事,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

●要抓紧对领导小组工作要点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对账盘点,成熟一个,审议一个,出台一个。

会议审议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建议根据会议讨论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批实施。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会议还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

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2014.1.22)资料图

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2014.1.22)资料图

财税体制改革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主要目的是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代财政制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利益调整难度大,落实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要充分认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正确引导舆论,凝聚各方共识,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习近平强调,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总的政策要求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充分考虑能力和可能,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搞好基本公共服务,还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司法体制改革

习近平强调,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都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试点工作要在中央层面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下进行,改革具体步骤和工作措施,鼓励试点地方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中央有关部门要支持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帮助地方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难题,确保改革部署落到实处。试点地方的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司法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细化试点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工作,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

习近平指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工作抓得比较紧。总的看,改革势头较好。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各地区各部门要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推进改革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要突出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把握好重大改革的次序,优先推进基础性改革。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改革的具体指导,明确改革政策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关系。各牵头单位要加大年度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到人到事,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要抓紧对领导小组工作要点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对账盘点,成熟一个,审议一个,出台一个。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4_06_07_235600.s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5112893
新華社: 溫家寶在國務院會議提制度改革與政務公開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

温家宝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

李克强贺国强等出席

    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记者周英峰)国务院26日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王岐山,国务委员刘延东、梁光烈、孟建柱出席会议,国务委员马凯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何勇应邀出席会议。

    温家宝指出,多年来,我们坚持在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反腐倡廉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监督管理,政府改革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十年来,国务院部门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共计2183项,占原有总数的60.6%,地方政府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总数的一半以上。国务院先后下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除依法不能公开的,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目前已有92个中央部门公开了部门预算,90个中央部门公开了部门决算,98个中央部门和部分省市公开了“三公”经费使用情况。2011年审计机关向社会发布预算执行及财政收支等方面审计结果公告8000多篇。查处了一批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的案件,严厉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

    温家宝强调,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腐败现象在行政权力集中的部门和资金资源管理权集中的领域易发多发,社会事业、国有企业等领域腐败案件逐渐增多,发生在领导干部中的腐败问题依然突出。温家宝强调,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重大考验。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现有的管理职能和审批事项要逐一审核,再取消和调整一批审批事项。重点放开对社会资本投资的限制,打破垄断,扩大开放,公平准入,鼓励竞争。完善并严格执行审批项目设定和实施制度。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行政机关不得设定或变相设定审批事项。加强对审批权力的监督制约,推进审批过程、结果公开,强化全过程监控。

    (二)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制度,整治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中规避“招拍挂”、违反规定设置出让条件和领导干部插手干预等问题。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采购预算、招标投标、专家评审、供应商管理等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实现政府采购业务全流程电子化操作。推进招标投标管理改革。整合各部门分散设立的招标投标市场,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三)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完善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资金分配过程和结果公开制度,以公开透明促进规范管理。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严格控制预算事项和支出调整。今年年底前县以上各级所有预算单位、有条件的乡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大力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国务院部门和单位,要公开全部预算决算表格,并细化到款级科目,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支出要细化到项级科目。

    (四)推进行政经费使用管理改革。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今年继续实行零增长。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加强车辆编制管理,清理和规范越野车购置和使用。各单位公务接待费用、公务车购置和运行费用、出国出境经费要详细公开。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修建装修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禁止超标准使用和豪华装修办公室,禁止使用公款和利用机关影响购置、搜罗奇花异石和高档艺术品装饰办公区域。严格控制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金融机构不得赞助与企业经营无关的上述活动。

    (五)加强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扩大公务卡制度实施范围,今年年底前在各级政府及所属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加强现金管理,完善发票管理和财务报销制度。抓紧制定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职务消费的禁止性规定。

    (六)扎实抓好反腐倡廉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研究推进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大力加强政风建设,突出整治行政机关懒散问题和不作为、乱作为等不良风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会议多、文件长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清理规范银行、电信、流通等领域服务收费。强化对农村土地权益保障和城乡征地拆迁的监管。认真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从严查处腐败案件。

    温家宝强调,要把反腐倡廉建设与政府各项业务工作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有部署、有督查、有落实。要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对群众举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回应,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处理,结果要反馈或向社会公布。

    监察部、农业部和上海市、山西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在会上发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05792
陸網路開放六四資訊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聞速報 2012.03.24

暫時性? 陸網路開放六四資訊

中央社

     中國大陸網路近日突然對六四事件相關敏感資訊解禁。對此,「天安門母親」發起人丁子霖認為,不確定是否暫時性開放,希望此事能朝良好方面發展。

     香港東方日報報導,昨天在大陸搜尋引擎「百度」輸入「六四」、「天安」就出現29萬筆相關資料,其中還包括當年裝甲車開入北京和民主女神像的照片。

     不過,大多數網路連結都顯示連到海外網站,部分連結也不能開啟以及禁止網友討論。

     對此,「天安門母親」發起人丁子霖表示,未知這是否只是暫時性開放,希望當局能再把門打開多一點,讓民眾真正知道六四真相。

     此外,針對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導,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三度向中央建議平反六四,丁子霖表示「很突然」。

     她透露,已故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家屬跟她表示,過去趙紫陽的生辰忌日,田紀雲、李銳等中共元老均會到趙家拜祭,但溫家寶從沒現身。因此溫家寶是否真的有意重新評價六四,她會繼續觀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05057
金融時報:溫家寶近年三度提「平反六四」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12.03.23

傳溫家寶近年三度提「平反六四」

亓樂義/台北報導

     據報導,大陸總理溫家寶曾在黨內高層會議,三度提出「平反六四」建議,但均遭否決,其中,政治局委員薄熙來反對最強烈。報導稱,溫家寶任期僅剩一年,他認為在中共十八大領導層換屆前,是糾正歷史錯誤的時機,並以此作為推動政改的一種方式。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刊登一篇〈為撫平天安門事件而鋪路》評論文章,內容引述接近大陸黨內高層人士的話說,溫家寶近年曾三次在黨內高層內部會議中提此建議,每一次均遭與會人士否決。

     報導說,其中,薄熙來反對最力,其父薄一波為中共「八大元老」之一,當年即向鄧小平施壓,力主派兵鎮壓天安門學運。

     文章指出,目前中共高層大致分為兩派,一派為「六四」事件受益者,他們反對以任何形式重新評價「六四」;另一派則是受到牽連,以及與事件無關的人。事隔多年,當局雖然成功地使民眾忘記這段傷痕,在黨內高層卻依然引起分歧與爭議。

     文章說,溫家寶在黨內多次嘗試為平反「六四」發聲,希望以此改變中共現行體制,並推動他多年倡議的政治體制改革。他多次提及重視文革傷害,實際上則暗示對「六四」也應持相同做法,以便最終能撫平這段歷史創傷。

     文章還說,溫家寶雖離卸任不遠,但他仍將面對來自黨內利益集團,尤其軍方內部重重阻力,而薄熙來解職猶如清除一主要障礙,這或許是溫家寶實現其政治理想的有利信號。

     事有湊巧,上月香港鳳凰衛視重播長達七十三分鐘的影集《尊前談笑人依舊:鄧小平影像記憶》,介紹鄧的不凡一生,但「六四風波」隻字未提,這和中共歷來宣傳鄧小平功績必提其「果斷平息六四風波」的慣例大不相同,或許這也說明一些微妙變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04533
Wen Jiabao: Ultimately, history will have the final say
    回應給: 古士塔夫(gustavq)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March 14, 2012  NYT
 

Wen Calls for Political Reform but Sidesteps Details

BEIJING —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issued a sharper and more urgent call on Wednesday for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warning that the nation risked a return to the chao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unless the ruling Communist Party overhauled its leadership structure and cleared the way for economic reform.

But as in his previous statements, Mr. Wen gave scant indication of what political change might entail, and made it clear that what he called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cy” would evolve in baby steps rather than by sweeping action.

Calls for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 are generally limited to changes within the Communist Party, which is guaranteed absolute rule in the nation’s constitution, and not to greater participation by average citizens. There was little to indicate that Mr. Wen’s remarks stepped outside party orthodoxy.

In his last news conference at the annual session of the nation’s handpicked legislature before he steps down as prime minister, Mr. Wen offered cautious responses to a range of questions, on topics from income inequality to unaffordable housing to self-immolations by ethnic Tibetans, that were unusually tough by previous standards.

He also offered the strongest official response yet to the scandal surrounding Bo Xilai, the ambitious party secretary of Chongqing metropolis who spearheaded a much-publicized crackdown on corruption with the city’s police chief at the time, Wang Lijun.

Mr. Wang briefly took refuge in an American consulate last month after apparently becoming ensnared in a separate corruption inquiry and sidelined by Mr. Bo. The ensuing nationwide sensation is believed to have tarnished Mr. Bo’s reputation and dimmed his chances to join the national leadership when a handoff of power begins this autumn.

Mr. Wen said the government had started a spec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cident and would report the results to the public. He also said the city’s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 “must reflect seriously and learn from the Wang Lijun incident,” implicitly calling into question Mr. Bo’s judgment in trusting Mr. Wang. Mr. Bo already had publicly conceded error in overseeing Mr. Wang, although he staunchly defended his tenure in Chongqing and the anticorruption drive. 

Many of Mr. Wen’s comments on Wednesday were directed at the social problems facing average Chinese citizens, especially the income disparities and rising prices that have put a strain on families and, that party leaders fear, could spur social unrest.

Repeating measures outlined in the government’s annual report on its priorities, released earlier this month, Mr. Wen said leaders were committed to raising the minimum wage, improving education and job opportunities and expanding the nation’s now-limited social safety net.

But he also offered a few glimpses at new initiatives, suggesting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impose controls on high incomes, including the salaries and bonuses of executives in state-owned corporations and banks. And he promised to make credit more affordable and available for small and medium private businesses, many of which must borrow at loan-shark rates because they cannot get money from big state-owned banks.

Mr. Wen said financial officials were considering experimental programs to address the credit shortage, and that one may be started in Wenzhou, an east-coast city that is a center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ddressing China’s skyrocketing real-estate prices, which have made homes beyond the reach even of many middle-class citizens, Mr. Wen said regulators would not back off measures intended to rein in property speculation until housing was again affordable. To ease off, he said, would “cause chaos in the real-estate market.”

That doused investors’ hopes that the government would ease controls on lending to bolster the economy, triggering a 2.6 percent fall in the Shanghai Composite Index. A real-estate index dropped 3.7 percent.

Mr. Wen also addressed the United States’ demand that China allow its currency to rise in value, repeating a promise in this month’s work report to overhaul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exchange rate is set. But he also signaled that any further appreciation is unlikely to be large, saying that the renminbi “is possibly near a balanced level.”

Mr. Wen’s sole display of passion was reserved for the issue of political reform, a cause he said he would promote to his last breath. His advocacy has rendered him increasingly isolated within a top leadership that, if anything, has more stubbornly resisted tinkering with the system.

In what seemed a message to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hinese leaders, he said that political reform had reached a crucial stage, and that stalling or retreating from change “offers no way out.”

“We must press ahead with both economic structural reform and political structural reform, in particular reform in the leadership system of our party and country,” he said. Otherwise, “the gains we have made in this area will be lost, new problems that have cropped up in China’s society will not be fundamentally resolved and such a historic tragedy as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ay happen again.”

Among those problems, he pointedly noted, are increases in corruption and income disparity and a decline in the government’s credibilit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decade-long purge of intellectuals, political enemies and cultural figures, enabled Mao Zedong to recapture absolute control of China after the disastrous economic failure and famines of his Great Leap Forward.

Mr. Wen’s demands for change were nevertheless offset by more tepid remarks on its pace and scope. He stressed that China must “develop our socialist democracy in a step-by-step manner” keeping in mind China’s size and circumstances.

Asked when China would let its citizens elect leaders now chosen by the party’s elite, Mr. Wen instead praised the conduct of village elections — deemed corrupt and ineffective by some scholars and villagers alike — and expressed hope that citizens might one day elect township and county officials.

Calling himself “an old steed,” Mr. Wen also engaged in a bit of self-criticism, apologizing for the mistakes of his 10-year term and adding that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my work.”

“I have the courage to face the people and face history,” he said. “Ultimately, history will have the final say.”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00982
林中斌: 在曲折中前進的胡溫政權
推薦1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在曲折中前進的胡溫政權
  • 2009-11-30
  • 旺報
  • 【林中斌】

     胡溫政權今年在內政,有保守措施,也有開明措施。保守措施是幾十年以來的延續,無足為奇。但開明措施有些重大突破,並非尋常。這些作法反映了胡溫在國內的權威年初上升,年中下降,9月以後又從谷底回升,且聲勢比之前更旺,因此北京最近對台作法也更為積極。

     今年春天胡溫領導面臨多重挑戰。首先,去年第4季經濟下滑,今年第1季更為嚴重。不難想像黨內人士藉此士批評溫家寶,但矛頭指向胡錦濤。其次,在今年3月,美國軍艦在南中國海與中國漁船對峙數次;而且,菲、越、馬等國宣布,部分南沙群島收為國有,胡溫顧全大局並未強烈反應。這些內外挑戰,使胡溫受到內部巨大壓力。烏魯木齊暴動使胡從歐洲趕回國處理,達賴訪台事件也考驗胡溫對內的領導權威。

     轉捩點在9月後浮現。首先,第二、三季度經濟復甦,成長依次為7.9%及8.9%。「十一」國慶閱兵又大為成功,甚至對氣候的控制都令人意外。

     解放軍有人質疑軍隊國家化

     在保守措施方面:

     1.《求是》雜誌4月1日登載,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李繼耐反對軍隊國家化的文章。解放軍在5月展開「反軍隊國家化運動」,《解放軍報》連續3天登載軍內人士反軍隊國家化的發言。

     2.4月21日,國防部長梁光烈呼籲通過《國防動員法》,這是針對去年5月川震時溫家寶總理無法順利指揮解放軍救災,為了日後有類似狀況,需要文人總理指揮軍隊時,所作的立法準備。但4月24號《國防動員法》在人大常委會流產,可見梁光烈反映胡溫文人領導想法的作法受到抵制。

     3.異議人士劉曉波6月24日正式被北京官方宣布逮捕。

     4.鎮壓新疆烏魯木齊七五暴動。

     5.7月14號開始整肅人權律師組成的「公盟」。

     在開明措施方面:

     1.今年初開始,官方媒體受到上層指示,可以報導壞消息,過去只能由國際媒體來報導。例如今年春假央視火災,首先是由新華社披露。

     胡錦濤與部分學者倡議民主

     2.在3月31日出版的《半月談》登載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再度呼籲民主的文章。

     3.《新民周刊》3月號登載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唱和民主的呼籲。

     4.國務院4月13日首度公布《國家人權行動計畫2009-2010》。

     5.「刺官烈女」鄧玉嬌6月16無罪釋放,因為全國網民為他辯護。

     6.胡錦濤在6月26日呼籲積極推進黨內民主。

     7.「綠壩」監控由於全國網民及國外企業的壓力,在7月1日宣布叫停。

     8.烏魯木齊市委書記栗智在9月6號遭免職,因新疆暴動反映了官員過分壓迫維族。

     9.四中全會決議並在9月20日公開宣布官員今後必須申報財產,這是一個相當戲劇化的改革措施,可能是受到台灣行之有年作為的影響。

     10.中央在10月28日宣布所謂「四分之一條款」免除。原本大陸選舉法規定,農村每一名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相當於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四倍,這是歧視農民的政策。

     11.新華社在11月3日公開批評國家企業,五礦集團被揭露造成汙染,卻不負責任。其背景是胡錦濤雖早已控制國家媒體,但被地方貪腐官員以及他們在北京政治局裡的後台綁手綁腳,無法大刀闊斧處理,所以這些批判,是胡錦濤開始整治的前鋒。

     由於這些開明的舉措,加上近日歐巴馬訪中的退讓,使胡溫政權的國內聲望更為上升。(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710760
台灣許多民調學者會非常樂意幫助大陸建立民調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3.2 a
台海關係的出口(上)Next Part

包淳亮
......民主並非可望不可及


「民主」似乎是個頗為艱難的選項。許多大陸官員學者一聽到民主,
就直覺地閃避;但是看到台灣的民主荒腔走板,又似乎幸災樂禍,並
認為此種場景絕不會在大陸上演。

筆者無意在此闡述「民主是什麼」的大道理,只想說,如果中國共產
黨確實代表中國人民的多數,那麼它應該用競選的方式證明這一點。
事實上以中共的執政優勢,外界也根本不認為民主會使中共下台。許
多民主國家都是一黨獨大長期執政。有人會說這種民主國家都不夠民
主。但日本、新加坡在這樣的民主體制下穩穩當當地走了過來。

過去的歷史且不說,2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16年來的承平歲月,
應已提高了中共的合法性。如果中共缺乏自信,那不妨做做民意調
查、電話訪問,看看是否真的已經被民眾所厭棄。過去中國大陸電話
普及率低,缺乏「電訪」、「民調」的物質基礎。但現在電話已經普
及,就該趕快補課。台灣許多民調學者會非常樂意幫助大陸建立民調
中心,哪怕是幫中共黨組織建立民調中心。

如果民調結果證明大陸民眾並不像許多學者、官員那麼「看衰」中國
共產黨,如果中共明明能夠藉由安定、繁榮的當前局勢而贏得民眾的
肯定與支持,在競爭的選舉中贏得多數、贏得正當性,但卻害怕民
眾、害怕競爭,害怕民主,那麼,中共又有何面目要求台灣接受統一
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691860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