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台灣流行的「延畢」,但除了一些地方相似外,實質並不同。
工商時報 2007.08.06
把學校當避風港 校漂族賴在校園 對社會說NO
李書良
大陸的「校漂族」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群,這些年輕人從大學、專校畢業後,原本應該投入社會開始新的人生階段,然而因為升學不順、工作難找、對工作不滿意,或是對就業存有某種憂懼,他們於是選擇繼續留在校園,成為「校漂一族」。隨著「校漂族」人數不斷的壯大,已成為新的社會問題。
有人一漂就是兩、三年
每年六、七月份,正是中國大陸應屆大學畢業生奔赴工作崗位的時候,但有一部分畢業生卻依然不肯離開學校,他們就是時下流行的「校漂族」,而且有人一「漂」就是兩三年。
對這些「校漂族」而言,儘管他們早已不是學生,但依舊在學校餐廳吃飯,到圖書館唸書,去操場踢球,在學校網咖上網……,過著和學生一樣的生活。雖然已經畢業,但基於各種原因,他們的生活重心繼續留在學校,利用學校資源而生存,所以被人稱為「校漂族」。
幾年前,所謂的「校漂族」在大陸還是一個新興的名詞,現在卻為民眾耳熟能詳。在大陸高校擴招之後(類似台灣今天的廣設大學),大學生就業困境所催生出來的許多社會問題使「校漂族」現象備受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關注。
仔細分析「校漂族」這個群體,其實包含許多不同的組成份子。主要有為避開就業高峰、增加就業籌碼的「考試派」;求職不滿意或遇到困難、回校再謀出路的「不就業派」;坐吃家庭財富的「瀟灑派」,以及拿不到畢業證書、學位證書但又不願意離校的「圍城邊緣派」等群體。
已經成為「校漂族元老」的小陳,二○○四年畢業於內蒙古農業大學。他說,畢業之後他很迷茫,不是找的工作與專業不合,就是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本來打算創業,又苦於不了解市場動態、法律等知識,根本無法樹立自己的專業和信心。只好先在學校周圍待著,等待機會。
小陳說:「身邊有很多同學和我一樣,由於理想失落,不得不留在大學繼續追夢,或準備考研究所,或等待就業機會。」
留戀、逃避 都是原因
浙江大學的「校漂族」小宋坦言,過去頂著名牌大學光環,自己對於找工作並不擔心,認為學長學姊那些傳奇式的就業經歷就是自己的未來。
他說:「我原以為自己以後肯定會在大城市,做著一份高薪又輕鬆的工作。可是快畢業了才發現自己對於想找什麼樣的工作,自身有哪些優勢,企業需要怎樣的人才等與就業有關的資訊,竟是一無所知。」
同樣「漂」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方琴並不擔心工作和未來,只是因為留戀校園生活,加上家裡經濟條件好,她選擇留在學校。去年畢業的方琴看起來仍是一臉學生氣,用家裡給的錢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不錯的房子,繼續過著她熱愛的校園生活。
至於廿六歲的趙軍,三年前畢業於廣州暨南大學,如今卻成了「漂」在華南理工大學的「異校人」。他表示,這幾年來換了很多工作,總是找不到滿意的,想想還是學校好,所以就搬回來住了。
說起「校漂」的原因,趙軍的眼神有些落寞,「我不想在母校見到熟悉的老師,怕他們失望,也不想在師弟師妹(即學弟妹)面前抬不起頭,所以我選擇了華工而不是暨大。」
大陸專家認為,「校漂族」的行為從心理層面上看,主要源於安全需要、依賴心理、逃避心理等原因,許多畢業生把「校漂」作為人生的緩衝期,他們選擇漂泊是為了尋找更好的人生起點,像這類「校漂」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畢業生仍不該為了逃避社會壓力而把學校當成「避風港」,應要勇於克服困難。
至於各學校對於「校漂族」的態度也不盡相同,其中一些學校採取積極措施,為他們建立資訊管理系統,按申請出國、復習考研、求職擇業等不同意向進行分類指導,以幫助他們早日結束「校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