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環境、生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國環保前景令人悲觀
 瀏覽1,922|回應4推薦0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7.04.14
只拚經濟 無顧未來 自然之友:中國環保前景令人悲觀
林克倫/北京專題報導

「自然之友」是大陸第一個由民間自發成立的環保組織,迄今已走過十五個年頭,而從該組織活動可看到,面對地方政府GDP掛帥經濟考量,大型本土企業視環保於無物,中國環保前景實在令人悲觀。

「自然之友」環保組織的成立頗具戲劇性,一九九三年,梁啟超的孫子、全國政協委員梁從誡跟朋友,在北京決定籌設一個組織來倡導環保,當時他們甚至還不懂全球暖化問題。

一九九四年三月卅一日,中國首家經民政部登記核准的民間環保組織誕生,梁從誡任會長,副會長是社會文化教育專家楊東平,正式名稱為:「中國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由於大陸官方對民間組織十分敏感,故將該組織掛靠在梁從誡任職的文化書院內,然後幫「綠色文化分院」取個暱稱:「自然之友」,流傳迄今。

「自然之友」十多年來累計會員八千多人,活躍會員三千多人,團體會員近三十家。目前主要依賴會員會費、企業捐款與外國環保組織合作來推廣環保運動,經費不足是一大問題,會員一年交五十元會費,梁從誡笑著說,「現在看來太少了,已經決定要提高!」在企業捐款部分,更是凸顯大陸企業只知死命賺錢,罔顧後代子孫幸福的投機心態。梁從誡吃飯有個習慣是「只動筷子、不喜拿碗」,因為拿碗意味著「提缽化緣」。一位成員即透露,梁教授最難釋懷之事為,「自然之友」原辦公室隔壁就是大陸本土白色家電製造大廠海爾集團辦公室,「但海爾卻從未主動來過自然之友」。

更大衝擊是,迄今兩家長期固定支助「自然之友」的企業會員,竟是來自台灣的東莞協和陶瓷廠負責人林光清和台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這兩家企業都是自己找上門捐款的」,這位成員感慨地說,「中國企業不關心自己國家,這讓梁教授難以接受,也不願提缽!」

錢少可辦小事,但環保大事畢竟需要政府與民眾支持,不幸地,地方政府正是中國環保運動最大阻力來源。近年中共中央提倡「綠色GDP」指標,但梁從誡指出,「官員是什麼色的GDP都要,首先是要GDP,有條件時才考慮是不是綠色的」

稅收利益也讓地方政府對環保視若無睹,「國家環保總局是有心治理汙染,但各級地方政府缺乏環保意識,工廠和地方政府有利益關係,稅收就靠這些小廠」,梁從誡語帶無奈指出,他見過的市長中,只有內蒙古額爾古納市市長錢瑞霞說過:「不管GDP漲不漲,都要保護生態環境」。大陸公眾環保意識是近年「自然之友」的工作重點,梁從誡強調,「十三億人一人汙染一點就不得了」,不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中國環保沒有希望。

以十多年在中國推展環保的經驗,梁從誡對中國未來環保工作前景,僅笑著搖頭不置可否地答稱:「我是持悲觀態度,但作為環保人士,還是悲觀點比較好!」

GUSTAV案:按照語意,梁從誡那段話,似乎是:「我是持悲觀態度,但作為環保人士,還是樂觀點比較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166633
 回應文章
新能源规划预计年内完成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国新能源规划预计年内完成 重点发展4大领域
2009年08月17日 07:49:40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尽管金融危机仍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但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从领跑者美国,到日本、欧洲各国,新能源战略是西方发达国家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

    在此背景下,我国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如何,未来新能源的出路在哪里?

    8月9日,首届亚洲能源论坛在广州召开。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注:8月13日被任命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在论坛上透露,中国预计将在年内制定完成新兴能源的发展规划。

国家能源局预计年内出台新能源发展规划

新能源产业规划或提升风电2020年规划
新能源产业有望成为新“龙头”
中国提速新能源建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评论==

发展绿色能源需要智慧和远见
新能源产业: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新能源产业发展有四大重点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有四大重点”,科技部原副部长尚勇在论坛期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

    尚勇认为,要战胜当前的金融危机,除一系列治标措施外,关键是打造一个几十万亿美元实体经济的新产业带动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成为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领头产业。显然,生物、纳米相关产业目前还难以胜此重任,唯有新能源产业群已具备兴起条件,能担当引擎大任。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在四个重点领域: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向清洁化升级;先进核能进入新一轮发展热潮;清洁动力促进汽车技术大换代。

    新能源技术及产品覆盖面广泛,涉及工业、农业、交通、服务业、公共设施、家庭等几乎所有领域,涵盖能源、材料、装备、日用消费品整个产业链,既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更新,又能形成新兴产业。“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创新已有雄厚积累,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只要政府支持政策到位,足以为绿色浪潮兴起提供强大驱动力。”尚勇说。

  单位GDP能耗3年下降10.1%

    新能源产业在我国发展情况如何?未来如何规划?对此,孙勤在论坛上表示,预计将在年内制定完成新兴能源的发展规划,而清洁煤能源的技术开发和运用将在规划中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政府将一手抓清洁能源的运用,一手抓传统能源的改造升级。科技创新是中国解决能源稳定供应和安全保障的核心手段。”孙勤说。

    据介绍,目前中国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如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3年实现“翻倍增长”,总装机容量目前已居世界第四位;太阳能发电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同时,中国也极为重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利用,近3年来,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0.1%。

 广州新能源产值2010年达4000亿

    作为中国各省市区中的最大经济体,广东亦是能源最为紧缺的省份之一。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论坛上表示,广东将在价格、财税、金融等方面对新能源产业加强引导和服务。

    目前,核电是广东新能源产业的重点之一。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妙娟在论坛上透露,“作为中国目前已有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均居首位的省份,预计到2020年,广东核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2400万千瓦,从而进一步改善广东的能源消费结构。”

    李妙娟认为,广东核电装机容量的增长还将带动我国核电制造产业的发展。目前由东方电气在广州南沙投资建设的核电制造基地进展顺利,包括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内的一系列设备都可以由我国企业自主完成。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外,广东一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也积极投身到核电制造业中,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绩。

    而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则在论坛上介绍,去年广州制定了国内首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2010年广州新能源产值将要达到4000亿元。同时,为迎接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州重点发电企业需要全部脱硫改造,同时出于城区环保考虑,新能源汽车也成为广州新能源规划的新宠。 (邹锡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574032
中國走在下一場工業革命最前沿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0/4/7/6/101047676.html?coluid=59&kindid=0&docid=101047676&mdate=0814115537

中國走在下一場工業革命最前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4 12:02:16  


官廳水庫旁的43座風力電站爲2008年北京綠色奧運提供了部分能源。
  中評社香港8月14日電/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8月13日載文《中國引領綠色能源革命》,摘要如下:

全球1/3的太陽能電池由中國廠商生產,這個數字是美國的六倍。到2010年,中國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力發電機市場

中國風電裝機量在過去四年裡每年都成倍的增長,看樣子到明年就可能完成2020年的目標。官方還放出消息,改進後的目標將是2020年裝機量是現在的三倍以上。

中國相關決策部門希望在2020年時,可再生能源在全國能源組成中份額上升到20%,將於歐盟的未來目標相持平。


  比亞迪汽車公司預計在今年秋天推出一款全電動汽車,之前比亞迪已經推出世界上第一款量產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隨著客車生產廠商技術的進步,今年早些時候北京和上海共採購了1000輛電動客車。能源上的更新換代,能讓乘客節省最高40%的乘車費用。

美國已經率先修建第一座幾乎零排放的火電廠,但美國這座未來電站項目由於耗資巨大,加上政治原因,已經被廢棄。中國去年決定建造自己的綠色煤電工廠。這座電廠被設計成迄今為止擁有最高效率、最乾淨的煤炭發電廠,預計將於2010年底投入使用。

  與此同時,中國科技大學和熱工研究院分別研發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已經對美國在此領域的優勢地位發動挑戰。他們的技術已經授權美國公司在美國修建相關的能源設施,打入了美國市場。

  “在美國,人們普遍認為我們的技術領先中國30年,”殼牌公司前華裔員工宋秦(音)說。“我們從來都以為只有美國轉讓技術給中國,雖然中國將技術授權給美國使用非常少見,但以後這種情況將會越來越司空見慣。”去年中國在該領域有十七名博士生畢業,而在其他國家一共只有2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573759
污染排放量下降 中國環保狀況首現“拐點”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污染排放量下降 中國環保狀況首現“拐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04 13:04:22  


中國07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實現雙下降,污染防治由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環保歷史性轉變邁出堅實步伐。
  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今日向媒體通報了2007年中國環境狀況。他說,2007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採取綜合措施推進污染減排,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實現雙下降,污染防治由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環保歷史性轉變邁出堅實步伐。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首次出現“拐點”。積極推進工程減排和結構減排,認真落實管理減排措施,全國裝備脫硫設施的燃煤機組占全部火電機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鎮污水處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383.3萬噸,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萬噸,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實現雙下降,首次出現了“拐點”。

  二是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海休養生息拉開序幕。制定並組織實施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三峽庫區及上游、丹江口庫區及上游、黃河中上游、滇池、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提出了讓不堪重負的江河湖海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給予水環境人文關懷。對城市飲用水源保護區進行了全面調查,發佈了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範,取締關閉了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排污口,依法嚴厲打擊了二級保護區內的違法排污行為。嚴密防控和妥善處理水污染事件,保證了群眾飲水安全。

  三是從再生產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信貸、價格、貿易等多種經濟手段保護環境。提高了電力、鋼鐵、石化等13個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建設項目的環境准入條件,積極推進淘汰落後產能,對總投資近1.5萬億元的377個項目作出了不予審批或暫緩審批的決定。對全國9000多個新開工專案開展了環保專項清理檢查,對不符合環評要求的1194個專案依法予以嚴肅處理。進一步嚴格企業上市環保核查,僅去年就否決或暫緩10家企業84億元的上市融資申請。採取“區域限批”、“流域限批”措施,暫停10市、2縣、5個開發區和4個電力集團的環評審批。

  四是走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開始了新的探索。發佈了生態補償試點指導意見,開展異地開發區建設補償、飲用水源地保護補償試點。大力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開展了生態環境品質評價工作,發佈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綱要》。開展了生態工業園區創建試點,推進工業園區、工業集中區生態化設計或改造,著力減少污染排放。

  五是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水體污染治理與控制重大科技專項三大基礎性戰略性環保工程順利推進。組織編制了污染源普查方案,對全國近3萬家重點工業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進行了現場監測,開展了大規模的產排污係數測算工作。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的四大課題29個專題全面展開,一些專題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六是國際環境合作取得重大突破。開展了中美減排戰略聯合經濟研究,充分利用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下環保合作的平台對水環境實施聯合監測,利用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制推進環保合作聯合聲明的落實,著力拓展與發展中國家和周邊國家的雙邊環境合作交流。積極推進國際環保履約合作。

  這位負責人說,2007年,全國大氣環境、聲環境、輻射環境等也總體保持穩定水準:

  城市空氣品質總體改善。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的占2.4%,二級標準的占58.1%,三級標準的占36.1%,劣於三級標準的占3.4%。顆粒物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占72.0%,劣於三級標準的占2.2%。二氧化硫年均濃度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占79.1%,劣於三級標准的占1.2%。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品質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占44.2%,三級的占54.9%,劣於三級的占0.9%。與上年相比,劣於三級的城市比例降低6.2個百分點。監測的500個城市(縣)中,出現酸雨的城市281個,占56.2%;酸雨發生頻率在25%以上的城市171個,占34.2%;酸雨發生頻率在75%以上的城市65個,占13.0%。

  聲環境狀況總體較好。全國72%的城市區域聲環境品質處於好或較好水準,環保重點城市區域聲環境品質處於好或較好水準的占75.2%。全國58.6%的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品質為好,環境保護重點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品質處於好或較好水準的占92.9%。城市各類功能區晝間達成率為84.7%,夜間達成率為64.1%。

  環境電磁輻射水準總體較好。絕大多數核設施、鈾礦冶、核燃料後處理設施與核燃料生產加工企業未對周圍環境造成可監測到的污染。大部分電磁輻射設施設備周圍電磁輻射水準滿足國家標準。局部輻射環境污染存在隱患。

  固體廢物排放量略有減少。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75767萬噸,比上年增加16.0%;排放量為1197萬噸,比上年減少8.1%;綜合利用量、貯存量、處置量分別占產生量的62.8%、13.7%、23.5%。危險廢物產生量為1079萬噸,綜合利用量、貯存量、處置量分別為650萬噸、154萬噸、346萬噸。

  自然保護區穩步發展。全國新建19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前,全國已建立2531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5188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03個,面積9365.6萬公頃,分別占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和總面積的12%、61.7%。

  這位負責人說,2007年,全國環境品質總體呈好轉趨勢,但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集中表現為:

  水污染形勢依然嚴峻。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等七大水系總體水質與上年持平。197條河流407個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9.9%、26.5%和23.6%。珠江、長江總體水質良好,松花江為輕度污染,黃河、淮河為中度污染,遼河、海河為重度污染。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全國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比例為62.8%,比上年下降4.9個百分點;三類為11.8%,上升3.8個百分點;四類、劣四類為25.4%,上升1.1個百分點。四大海區近岸海域中,南海、黃海近岸海域水質良,渤海為輕度污染,東海為重度污染。

  農村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農村面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雙重威脅。突出表現為生活污染加劇,面源污染加重,工礦污染凸顯,飲用水存在安全隱患,生態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893810
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最大排放國
    回應給: 古士塔夫(gustavq)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China 'now top carbon polluter'

By Roger Harrabin
BBC Environment analyst

File photo of a chemical plant in Jilin province, China, December 2007
The new research suggests China's emissions were underestimated

China has already overtaken the US as the world's "biggest polluter", a report to be published next month say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e country'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have been underestimated, and probably passed those of the US in 2006-2007.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team will report their work i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y warn that unchecked future growth will dwarf any emissions cuts made by rich nation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The team admit there is some uncertainty over the date when China may have become the biggest emitter of CO2, as their analysis is based on 2004 data.

Until now it has been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US remains "Polluter Number One".

Next month'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port warns that unless China radically changes its energy policies, its increases in greenhouse gases will be several times larger than the cuts in emissions being made by rich nation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The researchers say their figures are based on provincial-level data from the Chines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The only solution is for a massiv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nd wealth from the West

Dr Max Auffhammer,
Lead researcher

They say analysis of the 30 data points is more informative about likely future emissions than national figures in wider use because it allows errors to be tracked more closely.

They believe current computer models substantially underestimate future emissions growth in China.

We are awaiting a formal comment from the UK Chinese Embassy, but Dr Max Auffhammer, the lead researcher, said his projections had been presented widely and no-one had raised a serious complaint.

All those concerned about climate change agree that China's emissions are a problem - including China itself.

But China and many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struggling to tackle poverty are adamant that any negotiated emissions reductions should not be absolute, but relative to a "business-as-usual" scenario of projected growth.

That is why this study is of more than academic interest.

'Truly shocking'

If it becomes widely accepted that China's future emissions are likely to be much higher than previously estimated, that will have to factored into any future global climate agreement if the Chinese are to be persuaded to take part.

File photo from August 2007 showing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
Researchers say China needs to radically change its policies
In brief, although this study looks bad for China's reputation, it may be good for China's negotiating position.

The Chinese - and the UN - insist that rich countries with high per capita levels of pollution must cut emissions first, and help poorer countries to invest in clean technology.

America's per capita emissions are five to six times higher than China's, even though China has become the top manufacturing economy.

US emissions are still growing too, though much more slowly.

Dr Auffhammer told BBC News that his projections had made an assumption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recent aggressive energy efficiency programme would fail, as the previous one had failed badly.

"Our figures for emissions growth are truly shocking," he said.

"But there is no sense pointing a finger at the Chinese. They are trying to pull people out of poverty and they clearly need help.

"The only solution is for a massive transfer of technology and wealth from the West."

He acknowledged that this eventuality was unlikely.

Those scientists aspiring to stabilise global emissions growth before 2020 to prevent what they believe may be irreversible damage to the climate may be wondering how this can possibly be achieved.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81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