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2/15/content_5738917.htm
提起鄧小平,這個名字之所以在越南家喻戶曉,是因為越南十分重視研究、借鑒鄧小平宣導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並創造性地運用到越南的革新開放事業中,使越南的革新開放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使國家得到了發展,人民走向了富裕。
儘管越南官方不願意公開承認在“照搬中國模式”,但在越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改革上確實能找到許多中國的影子。“由於借鑒了中國許多成功的經驗,越南的革新開放少走了許多彎路。”越南通訊社資深記者俊對《國際先驅導報》說。
這裏也開唱“鳳陽花鼓”
1978年,鄧小平宣導的改革開放在10多億中國大地上全面展開。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調動了勞動人民的積極性,中國經濟走上了持續快速的發展軌道,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人民安居樂業。與此同時,位於中南半島的近鄰越南,由於實施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致使生產力受到束縛,國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挫傷,社會經濟陷入全面的危機之中。當時,物價飛漲,商品匱乏,人民生活極度困難。由於糧食生產連年減產,當局每年都要進口100多萬噸糧食來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越南因之出現了“守著糧倉沒飯吃”的奇特現象。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產生的巨大效果深深地吸引並打動著越南領導層,影響著當地的居民。改革現有體制、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成為當時越南政府最為緊迫的任務。
在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3位中國農民冒險在一份“生死狀”上按下手印,嘗試“包產到戶”之後,擁有80%農業人口的越南也開始對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進行思考。
1986年底,越共六大作出了重大決策,全面推行革新開放政策,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努力使越南擺脫社會經濟危機。越南開始了一場名為“Doi Moi”的改革運動,與當年發生在中國鳳陽的“春天故事”幾乎如出一轍。“Doi Moi”意為“革新”,其主旨在於確立以經濟改革與建設為中心,包括在農業上實行承包制,在工業上擴大企業自主權,承認商品經濟,放寬對商品流通的控制等等。
“家庭生產承包責任制”政策的實施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1988年,越南糧食產量比前一年增產200多萬噸, 達1958萬噸, 糧食實現了自給。2005年大米出口達520萬噸,成為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國。2006年,越南鑒於糧食安全方面的考慮限制大米出口,但出口量仍達470萬噸。
“中國模式”在東南亞的翻版
由於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越南被認為是“中國模式”在東南亞的翻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05月5月8日刊登一篇題為《好學生》的文章,直言越南在改革方面是中國的“好學生”,並認為越南在亞洲各國中的經濟表現是最佳的。
經過近20年的探索和實踐,越南沿著“中國模式”照亮的道路前行,完成了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制度。
這個位於中南半島的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令世人刮目相看。20年間,越南已成功地使8400萬人脫貧。“越南是除中國外,走社會主義道路最為成功的國家。”中國社科院國外社會主義實踐研究所主任潘金娥說。
繼續向鄧小平取經
關於越南革新的模式問題,越南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北上取經,西方化緣”。“北上取經”的意思是說,越南要研究學習中國的發展模式,並在實踐中加以參照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黨內爭論可能造成的改革遲滯,這也正是越南革新開放迄今並未遇到重大挫折和反復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化緣”就是引進西方的資金。而在這點上也是有模仿中國的影子。為了引進外資,越南也設立了一大批出口加工區、工業區和經濟特區。
如今,對於模仿中國的做法,越南領導人也不再諱莫如深。此前,越南總理阮晉勇在接見來訪的中國代表團時就表示,“兩國國情相似,體制相同,希望雙方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特別是中國的改革開放走在越南前頭,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值得越南學習和借鑒。”
近來,越共總結出了革新開放20年經驗教訓:“必須進行全面和同步革新,要確保以下三項任務的緊密結合及同步進行:經濟發展是中心任務,黨建是關鍵任務,文化發展是社會的精神基礎”。人們從中不難看出向鄧小平思想和中國改革開放學習的影子。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黃海敏發自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