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經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威權與經濟發展
 瀏覽1,604|回應7推薦2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小白兔(雞兔同籠)
古士塔夫

這是老問題了, 不過皮諾契特的病逝引來這篇我國自由主義經濟學權威吳惠林的文章, 開個頭, 以後序貼.

2006.12.14  中國時報   獨裁者的經濟學分
吳惠林

二○○六年十二月十日是國際人權日,戕害人權的智利前獨裁者皮諾契特,卻在此日因心臟病逝世,享年九十一歲。死訊傳出,智利人反應兩極,曾遭其迫害的民眾,在智­利首都多處舉辦慶祝活動;另一方面,也出現死忠支持者認為皮諾契特是智利的救星,因其讓國家免受共產主義荼毒,而前英國首相、主導英國自由化政策的佘契爾夫人,­也對皮諾契特的死亡表示十分難過。

也就在皮諾契特過世的前一天,一份民調數據印證智利人對其矛盾的愛恨情結:受訪者中有四成五表示,皮諾契特是智利史上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應以國葬厚待之;但另­外五成五的受訪民眾卻認為,國葬是對皮諾契特政權受害者的褻瀆。為何會有此種兩極化的反應?答案就在「經濟」。

皮諾契特在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一日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左派政權,其在位的十七年間,致力推動市場自由化政策,締造了生氣蓬勃的經濟成長,讓智利迅速躍升為拉丁美洲­最富足的國家。

皮諾契特實施的政策可說符合自由經濟,舉凡撤除貿易管制、減少政府干預、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開放民間承辦社會保險等等,與一九八○年代美國雷根總統和英國佘契­爾夫人共同推動的政策異曲同工、相互輝映。令人好奇的是,皮諾契特對經濟一竅不通,為何也會和美、英兩國同步進行違背主流政策的經濟自由化?原來他充份授權給一­群被稱為「芝加哥小子們」(Chicago
boys)的年輕技術官僚,讓他們以智利作為實驗場。

顧名思義,「芝加哥小子們」就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培育出來的。眾所周知,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系是全球自由經濟的大本營,以「芝加哥學派」享譽全球。該學派最有名的­領導人物是十一月十六日剛辭世、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儘管傅利曼本人並沒真正教導過這批智利的「芝加哥小子們」,但因傅利曼曾訪問過智利,提供皮諾契特政府實施自由經濟點子,於是被世人認定他­幫皮諾契特發展經濟,鞏固其地位。

我們知道,皮諾契特的獨裁形象深入人心,他踐踏智利民主傳統,被列為二十世紀拉美暴君的頭號人物。其政權暴行包括綁架、處決,以及秘密集中營裏昏天暗地的酷刑淩­辱等。他在位的十七年間,至少有三千一百九十七人因政治理由遭殺害、三萬多人被迫害、無數人遭非法禁錮、成千上萬人被迫流亡。

傅利曼也因此受到波及,在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獎宣布其獲獎至頒獎典禮期間,都有聲勢浩蕩的抗議場面,並有不少德高望重專家公開指責傅利曼助紂為虐、為虎作倀,根本­沒資格得獎。不過,皮諾契特或因經濟改革而維持政權,但是他下台流亡海外,是否也是經濟發展了,導致人民有本錢爭取政治自由之故呢?

這其中隱涵著一個重要問題:軍事高壓統治下,經濟自由可行嗎?縱使可行且獲致良好成效,會不會使軍政權的壽命延長、甚至更好,而剷除異己的恐怖行徑會更加嚴重?

這個問題的答案或可在傅利曼一九六二年出版的《資本主義與自由》這本名著第一章〈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之間的關係〉中找到。該書是傅利曼最有名的「入世」作品,若­非要將這兩類自由排出優先順序不可,而目標是促進住民的福祉,則經濟自由是較優先的。此理論也或可由智利和台灣自經濟自由過度到政治民主的事實得到印證。

那麼,如今我們更關切的是:中國會不會走同樣的路?若會,「民主中國」何時來到?(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1998489
 回應文章
UN世界糧食日: 巴西中國打擊飢餓受讚揚, 美國被批評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Mixed messages in hunger report

Child in a food camp near Goma, DR Congo (02 November 2008)
ActionAid says a child dies of hunger every six seconds

Brazil and China have been praised for their efforts to tackle hunger, in a development charity's report released to coincide with UN World Food Day.

But the ActionAid report criticises India and others countries for not doing enough to alleviate the problem.

The agency also ranked rich countries, saying Luxembourg is trying hardest to end global hunger, while the US and New Zealand rank bottom.

Studies estimate that one billion people are malnourished globally.

That figure, given in studies by a number of think tanks and aid agencies, represents roughly one in seven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ctionAid's report, Hunger Free, says hunger is "a choice that we make, not a force of nature".

"Hunger begins with inequality," it says, and then grows because of "perverse policies that treat food purely as a commodity, not a right".

"It is because of these policies that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no longer grow enough to feed themselves, and that their farmers are amongst the hungriest and poorest people in the world," says ActionAid.

'Unacceptable'

Among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ranked, Brazil wins the top spot, with the aid agency praising President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s support for land reform and community kitchens for the poor.

ActionAid said Brazil's success shows "what can be achieved when the state has both resources and political will to tackle hunger".

Global hunger map

China is also praised for cutting the number of hungry by 58 million in 10 years through strong state support for smallholder farmers.

But the report criticises economically liberal India where, it says, 30 million people have been added to the ranks of the hungry since the mid-1990s and 46% of children are underweight.

It says hunger exists in India not because there is insufficient food, but because people cannot access it, and that the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has led to "horrific displacements" of people, pushing many into poverty.

"When people are already on the brink of starvation this is simply unacceptable," it says.

The report said some progress had been made, with a scheme to protect rural employment in the case of drought, but it needed to be implemented more effectively.

Neighbouring Bangladesh is praised for reducing the number of chronically food-insecure people from 40 million to 27 million in the past 10 years and for improving childhood nutrit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But the report says Bangladesh has a long way to go to reduce overall malnutrition and build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system.

This scandal could easily be ended if all governments took determined action
Anne Jellema, Action Aid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is at the bottom of the list, with 76% of the population listed "chronically hungry".

The cost of foods is growing in the country, there has been very low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and the government offers no social protection.

Robert Dekker, the World Food Programme's (WFP) DR Congo director, told the BBC that Congolese people live almost exclusively on a diet of cassava flour, which is low in nutritional value.

He said health experts recommend adults eat 2,100 kilocalories a day for a healthy diet but in Congo the average is 1,650 a day.

The BBC's Tomas Fessy, in the capital Kinshasa, says decades of war and neglect have meant there is no proper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n the country, while a poor road system makes it hard for people to reach food supplies.

In Ethiopia, Action Aid says famine is "once again stalking" the country, as a result of continuing drought, a growing population and damaging land policies.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begun to introduce reforms, 7.5 million Ethiopians are classed as "food insecure".

Biofuel 'invasion'

ActionAid also assessed richer, developed countries, praising those that have invested in agricultur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but criticising others that have promoted biofuels which, the report says, have displaced food crops.

A palm oil plantation in Ivory Coast
Western demand for biofuel takes up valuable land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says Tanzania, Mozambique, Ghana and Ethiopia have seen an "invasion" of agrofuel producers from the West, using up land that could be used to grow food.

The rankings are weighted to account for what ActionAid calls effort and progress, not just outcomes - that is how the winner in the rich country list is tiny Luxembourg, with all the Nordic countries close behind.

New Zealand is at the bottom of the rich country list, accused of making particularly harsh cuts in its official aid to agriculture.

And the US is second from last, described as "miserly" in its aid to developing world farmers.

"The US owes a huge climate debt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t must not delay in agreeing to find the finance to help developing countries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and in signing up to a just global deal," said the report. ActionAid said the level of hunger in the world is "perhaps one of the most shameful achievements of recent history" and that there is no reason for anyone to go without food.

"Every six seconds a child dies from hunger," said the charity's policy director, Anne Jellema.

"This scandal could easily be ended if all governments took determined action."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3655660
好文
    回應給: Guoding(Needoak)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果是「鼎鳴」好文。

煩請續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053116
雷鼎鳴﹕佛利民的思想與影響
推薦1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http://hk.news.yahoo.com/070121/12/20c6j.html(本文分兩天在香港明報刊出)

【明報專訊】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佛利民逝世後,我出席過兩次學術紀念會及一次關於他的電視特輯預演會。第一個紀念會去年12月初在深圳舉行,我是講者之一。第二次是今年1月初在芝加哥美國經濟學會年會中,加插了一個迫爆會場的講座,由兩位諾貝爾獎得主貝卡(Gary Becker)、盧卡斯(Robert Lucas)和諾獎大熱的沙琴德(Tom Sargent)主持,我是聽眾之一。電視預演是曾為佛利民拍製過《自由選擇》的美國公眾電視台PBS的新節目《選擇的威力》,該電視台決定在1月29推出這節目,並把該日定為「佛利民日」。本文是我在深圳的演講稿,加上後來的資料整理而成。

佛利民早年深受凱恩斯主義的影響,但後來他憑一系列耀目的科研成果及個人識見,把凱恩斯理論殺得落花流水。對於這樣一位革命性的人物,時人對他的評價當然大異其趣。

沙琴德說,他在哈佛當研究生時,佛利民的書幾乎被教授視為禁書,佛利民的課本《價格理論》他是偷偷地讀的。當過美國財政部長及哈佛大學校長的薩默斯(Larry Summers,上周剛好到港訪問)年前說過,他年輕時,佛利民被東岸學術界視為魔鬼般的人物,但今天他倒認為佛利民大多數是對的。佛利民的功力當然也一直都有人重視,格林斯潘多次表明曾向佛利民偷師,美國第一位經濟諾獎得主薩穆遜(Paul Samuelson)則指出,世界上這麼多人不斷贊成或反對佛利民,正是他巨大影響力的寫照。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選在亞當斯密《原富》出版200周年的1976年把諾獎頒給佛利民,顯然認為他是亞當斯密的真正薪火傳人。

傑出的老師 快如閃電的辯才

佛利民首先便是一位傑出的老師。他在芝加哥大學長期講授博士生必修的「價格理論」經濟301及302。我在芝大讀本科三年級時,跳了兩級讀了301及302(本科生跳級選課在芝大是平常不過的事),但因「撞堂」,我沒有選佛利民,改為選了貝卡的一組,所以我對他授課並無第一手經驗。不過,據聽過他授課的朋友所述,這兩門課容易使人恐慌。上課時,他會突然發問,並選定一個學生作答。學生答得理據邏輯有誤,他會打破沙鍋咬住該學生不放,直至整班學生都對正確答案了然於胸為止。

佛利民著名的快如閃電的辯才(這點他的手下敗將也不得不承認)部分可能建基在他的好辯性格上。據貝卡所言,佛利民可以與的士司機辯論得天昏地暗,就算到達目的地後,「咪表」不斷加錢他也不理會,直至司機也明白他如水晶般清澈而又淺白的論據為止。

佛利民樂於為尋求真理而辯的性格,其實相當程度地與芝大的校風相同。諾獎得主赫曼(James Heckman)說,在那裏的經濟系,大家吃的喝的都是經濟,呼吸的也是經濟。在這種強烈的(intense)學術氣氛孕育下,難怪李歐梵說在那裏隨時可碰到一些怒髮衝冠、一望而知是道行高深的人物。佛利民本人顯然也是這種氛圍的主要營造者之一。

佛利民若只是靠辯才及把理論化繁為簡的功力,不見得會達到他的學術地位。他對經濟學的貢獻太多,很難全部詳述,這裏只選一些我認為有趣的。

佛利民出身貧寒,求學期間又遇上二次世界大戰,為求生計,他在美國政府工作過一段時間。因為佛利民的專長之一是統計學(他20多歲時已在統計學頂尖刊物JASA及Annals發表過幾篇論文,至今仍被引用),所以戰時的美國政府找過他去分析戰艦發放飛彈的統計數據,目的是要用概率論設計出最優的發炮方法。

這個經驗對他很重要。第一,若設計的方案脫離實際,會造成己方士兵傷亡,所以他一生都重視理論與真實世界的結合。第二,他學懂了實證所依的數據必須有足夠的寬度,而且質量一定要好(有些支持最低工資的研究者便因採用的數據質量差勁便鬧出了笑話)。第三,他驚人的直觀能力使他發明了一些威力巨大的統計方法。沙琴德認為當代宏觀經濟學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隨機控制論的貝爾曼方程(Bellman's equations)原創人之一正是佛利民。我閱讀過今年剛出版的《Inside the Economist's Mind》一書中對他的訪問後,猜測佛利民這個意念,可能是他從分析戰艦發炮的數據而領悟的。

手握真理 寸步不讓

佛利民手握真理時寸步不讓的性格,在他的博士論文中已可見到。他的論文蒐集了大量證據,顯示美國醫學會本身是一個保護醫生小圈子利益的壟斷機構。他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寫論文,哥大畢業的要求之一,是論文必須有學術出版社肯出版。佛利民因為同時也為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做事,所以論文理應由NBER出版。不過,佛利民的論文引起醫學會不滿,NBER其中一位董事堅決反對出版。佛利民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052603
經濟學的獨裁者迷思
推薦1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二○○○年若無連宋的分裂,台灣的民主化也難在本世紀初便告發生",李前總統陳總統抗拒台灣舊勢力復辟,其功偉矣!
Przeworski大師1991年的大著應當是"民主與市場",此乃郭承天老師弟子偉文白璧之瑕
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6/12/17
【陳潁峰】
  近日貴版刊登多篇文章,以皮諾契特統治下的智利作為例子,討論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孰先孰後的問題。筆者也有一些看法。
  一九七○年代的政治學界,還充斥著所謂的「現代化理論」,亦即先引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而後才能達成民主化。因為當時的民主國家很少,同質性亦很高,也因此芝加哥學派大師傅利曼這一席話,今日雖貌似擁護威權統治,但在當時並不是驚世駭俗之語。
  近年來隨著民主化的浪潮越形擴大,其研究素材大幅增加,現代化理論也遇到了若干侷限,經濟自由是否能引領國家走上政治自由,也開始出現了問號。就以智利為例,皮諾契特的統治末期出現了連續的流血暴動,國家也因而陷入動盪不安;知名學者Przeworski即認為如果沒有皮氏的威權統治,智利的經濟發展應該可以更好。此外,Przeworski在一九九一的著作「資本主義與國家」中也指出,許多獨裁政權都是由市場經濟中興起,因此經濟開放不代表政治就會自由。
  話雖如此,傅氏這種「開放經濟,封閉政治」式的觀點,現在竟已成為中國大陸的顯學,很多中國學者拿中國與俄羅斯作為對比,認為俄國採行政經同時「一步到位」的改革,是現在俄羅斯發展不及中國的原因。近年更有新威權主義學者提出中國只需要法治,而不需要民主的政治主張,象徵著這種附和威權的思維在中國頗有市場。
  姑且不論以十五年的時間評價現有的政治體系是否過於倉卒;然而,沒有政治自由的市場經濟,必然造成分配上的不公。目前中國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貪汙盛行,都與缺乏民主體制息息相關,而這些問題,都會給未來的政治改革投下不利變數。
  排拒政治自由給中國政治帶來的另一層負面影響,則是民主價值的空洞化。近年來的研究紛紛顯示,多數中國大學生無意從事不能帶來高薪的社會與政治工作;而許多對中國中產階級的研究亦顯示,這些中產階級多對政治改革採保留態度。這也表示,市場經濟並不能自動產生捍衛民主價值的公民社會。
  新威權主義也常用台灣做為例子,但台灣的民主化不是光靠經濟發展就能自動完成;舉凡社會運動的投入、領導者的信念、國際的道德壓力,都是台灣民主化的重大推力。但即便如此,二○○○年若無連宋的分裂,台灣的民主化也難在本世紀初便告發生,可見越推遲民主改革,只會越增加民主改革的難度。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仰賴的是具體實踐,而非空中畫餅。
  傅氏的理論,與很多新威權主義者一樣,都必須有「獨裁者是溫和理性」的哲君式前提才能成立。這些改良主義者在歷史上不是沒有,但總是可遇不可求;智利的皮諾契特、南斯拉夫的狄托,都曾試圖採取「市場開放、政治緊縮」的改良主義路線,但是往往人亡政息,無以為繼。其中智利在皮氏下台後,在各黨派的戮力合作下,尚能穩住民主的局面;但南斯拉夫則因為狄托任內拖延了民主改革,以至於在經濟崩潰時,國家無力緩解民族矛盾,因而造成了種族對立乃至屠殺的憾事。
  南斯拉夫的種族惡鬥苦果,一直要到狄托死後二十年才真正爆發出來,現在口口聲聲支持新威權主義的中國學者,可曾真正思考過抗拒政治自由的代價?
  (作者為美國馬里蘭大學政治學博士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001631
續論經濟自由化
    回應給: kejo(kejo)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12.20  中國時報
觀念平台:哪條路通往自由?
劉瑞華

然而,對於主張政治改革的人,這種作法可能背棄了別的路線。他們也未必是希望從破敗的社會經濟中產生政治革命,或者期待聖君降臨的烏托邦,而通常是懷疑只靠經濟發展就能達成目的嗎?更大的疑問是,經濟發展會創造出許多既得利益者,他們如果認為民主政治可能減損自身的利益,是否會成為政治改革的阻力?基於這樣的懷疑,有人就可能指責為極權者建言的經濟學家。

    主張經濟自由化的人通常不會把自由化當成是為了獲得「經濟自由」的方法,而是當成發展經濟、創造財富的方法,老實說,我甚至不知道怎麼區分「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

    自由作為個人追求的目標,在過程中必然是從一件件不合理的限制中解脫,獲得更大的選擇空間。我與一般人有同樣的想法:有了錢就能買到想要的東西,我就獲得了多一點的自由;我還可以和其他人把錢合起來創造一些原先做不到的事情、發現一些解決難題的辦法。對我以及許多經濟學家而言,經濟發展本身就是自由。想想政治,我能投票,卻經常不能得到我所選的,我自由了嗎?

    當然有其他的路線。這些路線會幫助或者妨礙經濟自由化?還是被經濟自由化所幫助或者妨礙?似乎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不過,經濟自由化總是最常被人質疑的,原因就在於對付當權者的態度。主張經濟自由化的人都不會喜歡威權,只是承認威權存在的事實。經濟改革經常是符合當權者胃口的路線,這是許多人對這種路線深感懷疑的原因。而且,宣稱要經濟改革或者自由化的人還未必是玩真的,而是藉機造成特權、壟斷利益。因此,當然應該質疑,該質疑的對象是那些當權者,以及有沒有主張經濟自由化的人成為奪取利益的共犯。

    同樣的標準也該用在政治改革上。所有的民主自由訴求可能只是虛假的口號,或者只是一時用來奪取政權的工具。經濟改革帶來的利益可以成為鞏固當權者統治基礎的防波塊;政治改革造成的權利安排所形成的保皇黨往往更為粗暴囂張。這些可都不是集權國家的專屬,經過民選程序洗禮的當權者可能更會交相利用各種改革名號成就自己的利益,要舉例,何必捨近求遠?

    近幾天許多人關心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之間有什麼關係?我也來就著熱灶,溫習一下政治經濟學。原本經濟學界就有一種輕政治重經濟的偏見,而近來挺紅的轉型經濟學發展出一些雙元主義或者漸進主義的理論,主張改革該有先來後到的程序,很容易被認為是支持先經濟發展,後政治民主或者根本不搞民主的新威權主義。不過,從我所瞭解的經濟學裡自由主義的傳統來看,這可能是誤解或者濫用,我認為真正的議題是從哪一條路通往自由。

    經濟學者容易被誤解的原因經常是來自經濟自由化的弔詭。從現實上來想,會進行「自由化」的社會必然是不自由的,而正常的經濟學家幾乎都會對這樣的國家建議「經濟自由化」。進一步想,越具有威權的統治者,越有機會成功的自由化。如果獨裁者願意聽從經濟學者的建言,為何要放棄這樣可以改善該國國民生活的機會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000268
吳難得....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法輪大法不好了?怎麼寫出這樣政治不正確的文章。

又,皮之前的阿葉德雖是民主選出,但阿葉德的政治方向,能否介紹一番?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2000079
新自由主義的歷史和教訓 by Perry Anderson
推薦0


kejo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10601

... 1973年9月智利軍事政變之後在皮諾切特獨裁下的情況來說明。這一政體的「功績」在於宣告當前歷史階段的新自由主義週期已經開始。皮諾切特統治下的智利立即以非常冷酷無情的形式實施了新自由主義的綱領;放鬆管制、大批失業、鎮壓工會、有利於富翁的財富再分配、公共部門的私有化。這一切的開始差不多比撒切爾早10年。在智利,皮諾切特的經驗更直接受到北美理論的影響,美國的米爾頓·弗里德曼理論的影響比奧地利的馮·哈耶克的影響更為直接。值得強調指出的是,70年代新自由主義在智利的經驗使英國撒切爾夫人的顧問們很感興趣。而且在80年代,這兩個政府之間建立了極為友好的關係。當然,新自由主義在智利實施的先決條件是廢除民主制和建立一種二戰以後最殘暴的獨裁制。

[延伸閱讀]Murió Pinochet:皮諾契之死、轉型正義與歷史遺緒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199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