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獨缺少魂魄?
 瀏覽21,675|回應174推薦3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驀然回首 (新納粹的認知戰)
Chocola
沙包

http://www.zaobao.com.sg/yl/tx060826_502.html

 

[台獨不只是一顆青春痘 ]


 

  輿論無不把問題指向陳水扁一人一家,但抓住貪污犯就能否極泰來嗎?臺灣經濟不振,貧富兩極分化,舉家自殺頻傳,的確充滿鬱悶,因此趁此機會,一股腦兒把所有怨氣都出到陳水扁一家頭上,對於消解社會壓抑,或有短暫特效。之後又如何呢? 

  早在六年前,論者從兩方面看出他們的瘋狂——他們提出一套沒有祖先的民族論述;他們公然毀棄憲政程式列使獨裁權力。這表示民進党的党國文化缺乏歷史感與目標價值。 

靈魂問題早就存在

  

  六年來,台獨政權淪落為美國的棋子,公然毀棄憲政主義,如今自由主義學者花果凋零,只剩下打著自由主義旗號反華的一些作家,還在替臺灣民主粉飾太平。 

  不要忘記陳水扁之前曾有李登輝,那是臺灣黑金政治的發軔,也是因人設制的七次修憲的濫觴,恰恰是臺灣從認同中國轉向反華媚日的關鍵,當時卻被讚譽為民主改革。 

  其實,那是掏空國民黨黨產,挪用國家安全賬目,盛行選舉買票,並用一個中國原則掩護台獨的一段歷史,也就是臺灣靈魂出走史。相形之下,李登輝之前乃是祭神如神在的反攻大陸,假戲真做三十年,反而社會經濟與教育各方面得到空前發展。 

  陳水扁家族爆發貪瀆弊案,民進党高層徹底金權化,可說駭人聽聞,台獨人士及所謂自由主義學者自承顏面無光,但他們以為這只是個人操守與個人人格問題。 

  假如沒有知識界擷取小利,參與分贓,替獨裁統治風格一再遮掩,陳水扁怎會極度自我中心,不顧人民死活,不顧政治價值,不顧政黨規範,徒逞口舌? 

貪污是病徵不是病因 

  可悲的是,臺灣自以為傲視大陸的民主選舉,產生了精神失常的領袖與盲目追隨的知識界,連反台獨的在野領導、民間名流,都無所適從。 

  他們原本躲在民主自由的面具後面,假惺惺地批評大陸專制獨裁,證明自己不怕中共,不會出賣臺灣,來逃避台獨對他們的人身攻擊。現在這個民主法治的面具被貪污扯破,但那些台獨還是台獨,沒有困擾,倒是心中偷偷反台獨的假道學就隱藏不住了。 

  其結果,這些在情感上疏離台獨的政治與文化名流,只能繼續假裝臺灣的民主法治仍然遙遙領先,並藉著這樣的偽裝姿態,對中國共產黨指指點點。 

  可見,失去靈魂的,豈止是輪流用台獨與貪污來彌補失落感的民進黨高層而已?放棄祖先的、缺乏身分的、玩弄程式的、喪失目標的、謊話連篇的,已經迅速傳染整個臺灣政壇。 

  現在不是誠實與謊言之間的選擇,而是在不斷表演虛擬之後,政治人物內心已經沒有真假之分。一切言行都在臨場決定,失去一套整合性的記憶系統,說完就忘記,成為無父無母,無國無君,無信無義,猶且不自知。被隱藏的,不再是政治不正確的統獨認同,而是根本沒有自我的殘酷與恐懼。 

抓到貪污以後的台獨 

  抓住貪污犯以後,大家就有了目標嗎?就都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祖先,敢於認清自己的身分,不再依附歐美知識霸權來嘲弄自己國人落後無知,或依附華府政治軍事霸權來圍堵日益崛起的中國大陸? 

  還是會誤以為一切導致台獨喪失信用的罪魁禍首已然伏法,所以台獨可以重見天日,重整旗鼓?會不會因此對那些還在反對台獨的國人,就更加不能忍受,甚至藉機宣洩之前因為被貪污而惹得的一肚子怨氣,引起持續動盪? 

  會不會逃避台獨的人趁機隱藏到反貪污的口號後面,把自己包裝成清廉的模樣,以為可以從此丟掉惱人的身分,結果弄巧成拙地依附在以反華為核心的台獨文化中,繼續沉溺在真偽莫辨的政治精神狀態裏? 

  只要認識到陳水扁與其家族的貪污是病徵,而不是病因,就不會天真地以為,在懲治貪腐之後,民主法治便充滿希望。就像擠掉一顆大青春痘,不表示以後臉上就不會長滿更大的青春痘。 

  把陳水扁當萬惡援藪,是臺灣人掩飾自己神魂落魄的一種不正常的自我宣傳,只有大陸上若干怨懟的知識界才會故意把剷除陳水扁視為民主進步的表現,但這充其量是一種想要羞辱中共的心理作祟,不能因此就把臺灣的政治精神整理得比較清爽。 

  病因仍在於缺乏靈魂。無以遠慮,立有近憂。正是如此精神狀態導致貪污犯連幾毛錢看成大海枯木,緊抓不舍。貪污到不可思議的小氣地步,說明那不是理性貪污,而是恐懼迷失下的貪污,所以才會到一毛不拔、分文不放的病態地步。即使貪污犯抓到了,更嚴重的病徵會在其他方面爆發。 

  但會出現什麼病徵恐怕事先預料不到,可以預料到的,是墮落瘋狂的行為表現不會消失,自我中心的宰製慾望不會平撫,真偽莫辨的政治語言不會改善,反華自重的文化自殺不會稍歇,依附霸權的心理需要不會扭轉。

石之瑜(臺北) 

---------------------

石文的Chinese identity alternative非常值得商榷。但expediently or emotionally 的將Taiwaneseness建築在anti-chineseness與de-Chinesization 又確實是陷入無間地獄了。問題是石文未能正視多重殖民的深層結構,其「君父」處方也顯得時空錯置,藥石罔效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1823283
 回應文章 頁/共1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南方朔: 北京成功營造美國棄台,不再理會馬英九文字遊戲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文/南方朔】

胡錦濤不理一國兩區 李克強不玩十六字遊戲

今年初的大選,投票前最後一個多星期,馬英九發動大老闆們猛打「九二共識牌」。似乎有了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一切沒問題,台灣的藍色媒體也一面倒的在九二共識上做文章,宣稱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會替台灣帶來危險,這個九二共識恐嚇牌,乃是馬英九在最後關頭反敗為勝的關鍵。

 

但九二共識真的像他們講的那麼偉大嗎?一點也不。就在馬英九當選連任後,全部的藍色媒體都異口同聲地表示「馬的第二個任期兩岸關係將面臨嚴峻考驗」。昨天還在吹噓九二共識多偉大,沒有九二共識多危險,才過一天就說兩岸未來情勢面臨嚴峻考驗,這不正表示他們的九二共識牌是一種政治欺騙和操弄嗎?

 

其實,任何理解兩岸關係的人都知道馬英九的兩岸關係其實並沒有政策,祇有手段,他用台獨嚇北京,用北京嚇台灣人,國民黨靠著這種嚇人手段希望能夠永遠偏安。這也是他用「九二共識」希望唬弄北京,把一中表成兩國,希望以「先經後政」永遠拖延政治談判的原因。

 

收編台灣經濟 遏止住任何一種台獨

馬英九的這種拖延招數,稍早前北京對台小組核心幹部,國務委員戴秉國就在中國外交網站上發表了<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長文,那是近年來北京對台政策最重要的宣示,也是對馬英九最嚴正的警告。根據我的理解,北京當然知道馬英九是在搞永遠的偏安,但他們早已有了自己的策略:

 

()順著馬英九的邏輯走,在經濟上加強來往,將台灣加速整合進大陸經濟圈裡,由於中國既是最大工廠,也是最大市場,使得它具有極大磁吸效果,可以加速台灣有錢的大商人階級往大陸移動,由這次大選證明北京的確已成功地籠絡到台灣的大老闆們。最近,曾擔任美國副助理國務卿、現任加州大學全球衝突與合作中心主任的謝淑麗教授(Susan Shirk)即表示,胡錦濤任內的對台政策,乃是最成功的政績,他透過和平發展將台灣整合進了中國經濟圈,開始爭取台灣的民心,遏止住了任何一種台獨

 

這也就是說馬英九那種既想占大陸經濟便宜,又要拖延政治談判,俾能永遠偏安的手段,其實已黔驢技窮。馬英九自以為聰明的耍手段,北京對他已完全不信任,因而在整合收編台灣經濟時,也將台灣納入大陸的分工體系,台灣最後將祇剩農業與觀光業。我相信民進黨執政,情況一定祇會更好,不會更差,這乃是大選時我反對馬英九的最大原因。

爭取美國支持 對台工作直接而積極

 

()除了整合收編台灣經濟外,胡錦濤任內最成功的表現乃是透過外交努力,在美國營造出「棄台論」的環境,對北京的對台決策有理解的都知道,北京的對台決策裡,前外交部長及副總理錢其琛曾扮演過極大角色。錢其琛為北京首要策略家,他極早就提出,要解決台灣問題一定要改變美國的態度。錢其琛自己以前是對台小組重要成員,繼他之後像戴秉國、台辦主任王毅也是外交健將,他們工作的重點即是「從北京到台北最快的路就是經過華府」。

 

最近,由於北京的成長,它的國際實力愈強,北京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已的確日益被美國外交高層所接受。美國外交教父之一的前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ezinski)在一及二月《 外交事務雙月刊》上即發表專文,認為北京開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條件,美國應該支持。他表示美國已應放棄以前支持台灣的政策;他並表示台灣也應接受「一國兩制」的安排。布里辛斯基的觀點不祇他一人而已,在三及四月號的《 外交事務雙月刊》上,甚至季辛吉也表示了美國應尊重北京的態度,他沒有明言台灣問題,但基本原則和布里辛斯基相當接近。美國「棄台論」的聲音變大,已可看出美國的「和平促統」壓力也會漸增。

 

()北京以前動輒會用「寄希望於台灣領導人」這句口頭禪,但現在他們早已不這麼說了,在大陸自己的會議上,他們會說,「寄希望於別人,不如寄希望於自己」,北京為了爭取中南部農民的民心,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自己去中南部走透透,比台灣的大官還勤快;平潭招商台灣官方不積極,大陸官員也自己來。大陸官員現在努力的目標,乃是兩會成為常設組織,則北京對台工作的人手即會大量增加。北京對台工作開始直接而積極,其實已等於宣示出對台工作一個新階段的開始。北京已全面搶到了上風的位置。

 

隨你愛說什麼 語言遊戲北京懶得理

而就在這個雙方我消你長的態勢下,我們也看到了國民黨馬政府黔驢技窮的窘態畢露。

 

三月底,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前往北京會見胡錦濤,吳伯雄在兩岸毫無角色,他祇是個馬英九的傳話人。由於近年來北京已清楚傳達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立場,於是馬的那些奇怪親信,就想出「一國兩區」這個賤口號,要用「一國兩區」來稀釋「一國兩制」,反正都是「一國兩」,他們以為這很容易蒙混而達到轉移「一國兩制」焦點之目的。

 

可是據我所知,北京和馬政府已交手多年,北京很清楚馬政府別的不會,祇會玩弄語言遊戲的慣技。因此,我說「一國兩制」,你派個吳伯雄用「一國兩區」來唬弄我,我何必理會。於是吳伯雄「一國兩區」講了一大串,胡錦濤完全不予理會。北京的媒體也一個字都未登。由「一國兩區」的冷處理,人們已可看出馬政府在北京的心目中早已失去了信用,看你玩語言遊戲能玩到幾時!

 

「一國兩區」這種語言遊戲的招數,北京已懶得理會,緊接著就是博鰲論壇上北京未來的總理李克強與吳敦義的對話了。

 

懲吳即是懲馬 吳李會輕描淡寫回應

這次吳敦義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的身分出席博鰲論壇,在網站上祇列他是「商界領袖」,而在大會的正式會議手冊上每個人都有介紹,吳敦義則隻字未提。任何人都知道大陸官員對會議手冊及接待細部這種事一向極為慎重,因此正式會議手冊獨漏吳敦義,這絕對不是意外,而是故意,多少都有一點懲罰的意含。吳敦義是代表馬英九與會,故意懲罰吳敦義也是在懲罰馬。大陸官員這麼做當然是有點小氣,但北京對馬的不誠實早已十分反感,適當的懲罰當然有其必要。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吳敦義和李克強見面的表現。

 

--吳敦義準備了稿子,念出新十六字箴言:「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吳會連稿子都準備好,足見他這十六字也是在傳話,祇有傳話人才會小心翼翼,生怕念錯一個字。這種十六字箴言的遊戲,胡錦濤早已用「建立互信」等十六字定了調,此後北京就再也沒有去玩十六個字遊戲的興趣,祇有馬政府在變來變去,這次吳敦義有新十六字,李克強則不隨之起舞,可見語言遊戲這招已到了該停的時候。

 

--吳見李克強,在國際空間上講了許多,李祇輕描淡寫用「雙方平等協商應可找到辦法」來回應。李克強祇對兩岸投保協定、擴大開放台灣農漁產品進口大陸做出承諾。

 

因此,無論是吳胡會或吳李會,我們已可看出兩岸目前已毫無互信,北京早已找到美國來和平棄台與和平促統,它對馬政府任何避重就輕的話已懶得理會。

 

兩岸關係這局棋,時間永遠不會在馬政府這邊。吳胡會和吳李會,已顯示出馬的語言遊戲和發言,北京已不再奉陪!馬的第二個任期裡,和平紅利已被他用光,兩岸的嚴峻考驗已經開始了!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09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09693
葛林: 民進黨緊咬美牛 美會記帳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12.03.23

前白宮亞太主管葛林: 民進黨緊咬美牛 美會記帳

劉屏/華盛頓廿二日電

     針對美國牛肉進口台灣議題,一連兩位前白宮亞太主管提醒台灣,固然不可操之過及,但也要當心後遺症。葛林(Mike Green)說,民進黨咬著美國牛肉議題不放,對民進黨不利,因為美國是記帳的。包道格則說,美牛問題不解決,台灣其他任何議題,包括軍購,在華府都會「撞牆」。

     葛林是小布希總統的國家安全會議亞太部門資深主任,目前擔任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日本研究部門主任。包道格是老布希總統的亞太資深主任,後來擔任過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處長,目前是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總裁。

     葛林出席一場研討會後回答媒體說,美國牛肉議題爭論十年以上,小布希總統與日本首相或南韓總統會面,每次都談到美牛,從無例外;但美國了解,日韓領導人面臨的最大困擾是國內政治,所以難以解決。至於台灣,葛林說,他希望民進黨不要因為美牛而破壞了在美國的形象,因為「這種牌固然很好打,可是美國人會記得民進黨這樣的紀錄」。

     葛林說,民進黨不要忘了,民進黨當政時,對美牛議題和《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有過承諾;「美國也這麼希望,免得台灣過於倚賴中國大陸」。葛林說,他希望美牛議題「政治操作不要失控」,否則會給台灣的國家利益蒙上陰影。他並表示,美國自己也在加強牛肉安全,他希望美國和台灣能早日就這個議題達成協議。

     葛林說,一旦解決美牛爭議,台灣和美國可以恢復TIFA磋商,進而推動自由貿易協定(FTA),甚至討論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等事。他說,這些議題無法一蹴可幾,必須在TIFA架構下穩健推動,因此美牛爭議須盡早化解。他並表示,政治領袖有時必須引導民意走向,向國民解釋為何某些政策非做不可。

     在另一場研討會,包道格在會後說,美牛爭議已經妨礙美國與台灣的雙邊關係,「在美國政府內,你無論和誰談論對台提供防禦性武器或任何其他問題,你都會因為美牛爭議而撞牆」。他說,國會對重新打開台灣牛肉市場志在必得,所以行政部門受到很大壓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04524
空虛與自戀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面對美牛…台灣的空虛與自戀
 

美牛爭議已經觸及台美關係,雖然沒有人主張與華府決裂,但是,台美之間到底存不存在可以被決裂的所謂友誼呢?從美牛爭議的辯論中露出些許值得推敲的端倪,主要是關於台灣對自己的看法是什麼?

目前,主要是有兩種角度,在評估美牛爭議對台美關係的影響。一種論點認為必須在美牛議題上讓步,才能確保台美關係。這樣的分析背後對台美關係的假設是,台美關係是利益交換關係,台灣什麼時候開始忽視或傷害美國的利益,最後就會造成美國拋棄台灣所關切的利益。姑且稱之為交易關係。

另一種觀點認為,台美關係在安全、價值與政治制度方面根深蒂固,即使在美牛爭議上,台灣無法滿足美國,但是美國不會就此在其他方面對台灣進行懲治。這樣的觀點可以進一步引申出兩種可能的假設。第一種可能是,台美關係是以情感與價值為內涵的,所以很牢固。可見,台美之間屬於某種情侶關係。

第二種假設是,台灣對美國而言是深層利益所在,包括戰略利益與理念,因此不會受到短期的利害所影響。這兩種假設都指向一個方向,台美是真正的盟友。這樣的台美關係雖然仍然關乎利益,不過既是深層的利益,故可說是一種唇齒關係。

既然沒有人打算與美國決裂,這表示對美國批評愈激烈的,就愈對於台美關係信心篤厚,猶如情侶撒嬌鬧意見,非常不滿,反映了一種本來你是應該最了解我的心理。這當然很可能是誤會,因為美國實在沒那麼愛台灣。所以,重點就變成是,為什麼有台灣有人這麼篤信美國對自己的深情?

國民黨領導及其智庫的論述,經常都強調美國對台灣的重要性,對美國的反應近乎神經質的偵測與揣摩。其邏輯不外乎,不要因小失大。故國民黨主流反映出的是,台美之間屬於交換關係。民進黨及其擁躉的反應比較複雜,有的深刻憂慮台灣與美國之間的交換關係太脆弱,提醒大家不要過頭。

但有的熱情支持者,早就相信民進黨的宣傳,認為台灣代表普世價值,與美國同舟共濟,所以反起美牛就毫無保留。反正他們所氣憤的主要是國民黨,透過對美牛的抗爭,剛好順便來凸顯美國不喜歡國民黨的快感。至於他們自己,擺出不在乎美國的樣子,其實是假定了美國與自己根本難分難捨。

如果美牛爭議的結果影響台美關係的未來,美牛爭論的方式則反映台美關係的想像。表面上最在乎台美關係的,反而是對台美關係最沒把握,也是對台灣的價值最沒信心的。相反的,表面上對台灣的價值最有信心的,則最不在乎美國,或不肯面對美國。在如此空虛與自戀之間的往返辯論,顯然主要不是美國的問題。

【2012/03/17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02021
期待中共接納台獨,除非天上沒有了太陽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0/0/5/10200059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2000595  2012/0301

中評社快評/中央日報的評論文章說,無論民進黨與大陸交流的次數或層級如何,都不可能像國民黨那樣,以堂堂正正的黨對黨名義,因為大陸拒絕和“台獨黨”進行正式的接觸對話。因此,如果民進黨在這次大選落敗的檢討報告中,仍未觸及“台獨黨綱”,那麼縱使它提出較積極的與大陸交流的主張,還是無法達到黨對黨的形態。

  該評論說,而那些堅持保留“台獨黨綱”的人士,就不需要兩岸和平嗎?當然不是。那麼一方面想搞“台獨”,一方面又要和平,這在現實上根本不可能。換句話說,民進黨堅持其“台獨黨綱”,那是它的自由,但在這種情況下,台灣選民就不會相信一旦它執政,可以達成兩岸和平,如此它就沒有上台執政的機會。 可見“台獨”與和平是兩個相互排斥的目標。民進黨唯有放棄“和平台獨”的幻想,才會認真重新思考如何處理其“台獨黨綱”。

  我們認為,該評論文章所言甚是,完全掌握大陸的心態與中共的原則。

  要大陸放下統一的原則,與台獨政黨來往,甚至建立密切的政黨關係,接納台獨主張,對此我們覺得,放眼未來,無論是4年或者8年,甚至更加久遠,都沒有任何一絲可能。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高高在上,這是民意的集中反映,沒有人敢動這一個原則,也沒有必要動這一個原則。

  所以,中共與民進黨之間,就變成了中共不會動,民進黨必須動的格局,期待中共向接納台獨方向來移動,除非天上沒有了太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797015
誇大二二八死亡人數的意義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誇大二二八死亡人數的意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0/2/5/3/102025352.html?coluid=33&kindid=2411&docid=102025352&mdate=0301002113

中評社台北3月1日電(特約作者 石之瑜)二二八死亡人數的問題在這一年一度的日子裡再次引發火花,本來事件受難者獲得平反與尊嚴,不是人數問題,炒作人數問題的結果,反而造成受難者的尊嚴依附在人數上。可見,炒作人數問題的目的,不是恢復受難者的尊嚴,而是要製造加害者的罪惡,在炒作者描述中,這個加害者就是國民黨與中國人,一言以蔽之,就是台獨主張者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在利用二二八受難者家屬的受難情緒。

  毫不令人訝異的是,曾在過去大肆宣傳黑暗光碟,或捏造馬英九私會賭盤組頭的台獨媒體人,也是繼續炒作二二八事件死亡人數的同樣一批人。但是包括受難者家屬在內的讀者、聽眾或台獨用躉,也被他們從情感上綁架,好像受難人數愈多,他們受迫害的情感才愈有正當性。那麼,就讓他們繼續誇大下去有何不可呢?

  然而,縱容無限上綱的不斷誇大受難人數或加害者的罪孽的話,卻正是對具體受難者的蔑視,有如受難若不足兩萬人就不值得重視。在誇大的數字中所隱含的,則是對一個具體受難者的蔑視。而這樣對個別人、具體人的蔑視,恰恰是台灣政壇繼續受到粗暴性格干擾,大量以結盟方式侮辱個別政敵,或以眾淩寡為能事的文化,得以不斷蔓延的重要心理基礎。二二八事件的回顧不但沒有幫助台灣建立人權文化,反而縱容政客更加將個人貶抑為分化社會的工具。

知情者或許是不願意忤逆受難者家屬的情感,或許是忌憚於台獨勢力的媒體暴力,而不願意面對死亡人數問題。他們遏制受難人數被誇大的方式,就是回到行政院報告發布的數字,亦即18000到28000之間。比如國史館館長呂芳上就是這個態度,他說,除非有新的史料或證據出現,推算出更精確的受難人數,否則研究報告的數據就是政府的官方認定;但是他又暗示目前沒有用到史料,他於是說,唯有充分發掘二二八史料,透過不同的學術研究,追求二二八歷史真相,才能讓二二八成為“歷史事件”。也就等於是說,既然數字是經過民主程序決定的,而不是檢視歷史資料決定的,他本人是不願意對這個數字負責的。

  其實,二二八早有官方報告,包括楊亮功的報告與白崇禧的報告都有死亡人數的詳細統計。這些統計至今不能公布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擔心會因此傷害到受難家屬的情感,以及引發台獨的攻訐,讓國民黨近幾年來全力討好台獨選民的努力功虧一簣。不過,行政院二二八小組的召集人賴澤涵在2009年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偏偏就語出驚人表示不贊成18000-28000的估計,指死亡人數有數以萬計的說法太不合理,應改用數以千計比較合理。如果真的是以政府報告為準,並要求科學估計,則楊、白、賴這三份報告都應該分別用歷史學與社會科學方法相互比較。

  其他關於當時情況的文字記錄甚多,涉及當事人本人對人數估計,而被外界較少採納的,如楊金虎的回憶,他在彭孟緝攻下高雄市政府事後冒險上街救人,有對死亡人數的估計;又如21軍劉雨卿對率軍登陸後鎮壓掃蕩,並無遭遇真正有效抵抗的回憶,也可以說明街坊對死亡人數的想像實出於對戰場情況的無知。

台獨勢力不針對二二八受難者具體事蹟加以追悼,恢復尊嚴,而以今天的政治與意識形態鬥爭為目的。他們對人數的誇大,就像是台獨用編劇方式炮製的黑暗光碟一樣;他們對當時國民黨政府貪污腐化誇大,就像是台獨公然捏造馬英九密會賭盤大亨的選戰伎倆雷同。陳儀貪污腐化嗎?陳儀來台後蟄居台糖宿舍,避以總督自居,是清廉的政客,他是接受日本訓練的軍官,娶日籍妻子,對日軍有好感,又豈會如外傳不懂台灣形勢?他麾下廳處級領導如交通主管任顯群或財政主管嚴家淦等,又豈可能是貪官?美國國務院解密後的報告指出,事件另有其他起因。

  參與二二八的主要是戰敗後從滿州、海南、南洋返台的所謂愛國青年,他們政治觀點與國民黨不同,理所當然。就連青年辜振甫也曾參加末代總督安藤利吉策動在台日軍召開的草山會議,陳儀抵台後立即處決後者,安藤利吉則在遣往上海後自殺,但對台籍青年則未加追剿。國民黨希望爭取台灣民心的願望,數十年不變,儘管成效有限。

  誇大二二八死亡人數除了是對受難者及其家屬的極大侮辱,也反映了國民黨政府藏匿事件報告以討好台獨選民的政治算計。這些朝野之間的輕佻與怯懦,從二二八發生當時延續至今不變,他們對受難者的慘忍與剝削亦延續如常。至於大陸各界習以為常將二二八當成國民黨壓迫台灣人民的政治錯覺,竟然到今天也無大變化,以至於仍然浪漫地以為台灣人民心向祖國,或國民黨在2012年的連任就是選民反對台獨的表現。

二二八死亡人數的誇大比賽因而意義深遠,是造假、鬥爭、敷衍與幻想的綜合產品。當年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還是今天政治鬧劇的受難者,對他們虛情假意的平反不會引發反省,反而對他們歷史遭遇表現得最義憤填膺的,或對他們今天的遇噓寒問暖最殷勤的,就是最侮辱他們的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796929
王毅曾對蔡英文釋善意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12.01.19

劉屏專欄-王毅曾對蔡英文釋善意

劉屏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本報資料照片)拒不接受「九二共識」,無疑使她在兩岸議題上嚴重失血。其實這件事有過轉圜空間,因為北京當局曾經願意讓步。只可惜蔡沒有把握住,讓機會之窗平白流失。

     這次總統大選,美國態度頗堪玩味,高層訪台、免簽納入候選國等,無不給馬英九加分。尤其投票前一星期,素孚眾望的前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容安瀾一篇長達卅餘頁的報告,把美國對蔡的疑慮表達的再清楚不過,說明了美國對馬、蔡兩人截然不同的觀感。

     美國對蔡英文「定調」,關鍵在去年九月。當時蔡訪美,美國再三詢問她對兩岸議題的看法,卻始終得不到令美國放心的答案。因此她還沒有離開美國,美國官員就對英國《金融時報》放話。其中最關鍵的一句是,美國懷疑蔡「有沒有意願、有沒有能力維繫台海兩岸近年享有的穩定關係」。

     華府後來的種種訊息顯示,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杜尼隆親自指示屬下以背景說明的方式對《金融時報》放話。也就是說,美國固然不願予人「選邊站」的印象,卻又不吐不快,尤其是「對美國而言,台海安定至關重要」(背景說明的內容之一),美國非說不可。

     事隔數月,回想起來,蔡英文當時有沒有可能避過這一擊?答案是肯定的。這要從之前一個多月說起。當時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訪美,在一場與美方的閉門會議裡,王毅說,如果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希望另外有個什麼,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大陸方面可以討論「兩岸某種新的理解」的可能性,只要仍是一個中國的框架。

     當時王毅特別加了一句:「請注意,我說的不是『一個中國原則』,而是『一個中國框架』」。

     美方很重視王毅這幾句話,認為中方展現了若干彈性。尤其「一個中國框架」一詞,美國認為,蔡英文大可以把它解釋為謝長廷說的「憲法一中」,為自己解套。

     比起中國大陸其他部門,「台辦」系統一向較理解台灣現況,也較尊重台灣的思維,不像外交部動不動就是「一個中國的原則」,也不像解放軍動不動就出現鷹派狂言。但也正因為如此,台辦有時難免被視為軟弱,在內部被罵到臭頭。因此王毅展現這個彈性,是要頂得住壓力才辦得到的。

     這是七月底的事。九月間蔡英文蒞臨華府,美、中都仔細看她怎麼說。沒想到幾場公開談話令中方極為尷尬。例如她說「我們景仰美國為建國所做的奮鬥」;又例如她說台灣熟悉的兩份美國文件,第一就是美國的《獨立宣言》」(按,另一是《台灣關係法》)。整個場景就是蔡在美國推銷台獨。

     於是美國官員透過《金融時報》放話。到華府開會的國台辦主任助理李亞飛也說「堅持原有立場,堅持九二共識」,還再加上一句,「沒有九二共識,兩岸協商不可能再繼續」。

     結果一切回到原點。從那時起,中方一次又一次斬釘截鐵,九二共識成為不容侵犯的神主牌。後來有位蔡的策士訪華府,說「胡錦濤說『認同』九二共識,沒有說『堅持』九二共識」云云。台辦聞後,回應道,「再去看看胡怎麼說的吧。寄語民進黨人,不要心存幻想」。

     王毅的說法是個試探性的退讓,目的在讓民進黨和蔡英文有個台階可下,也讓兩岸對話可以持續(如果蔡勝選)。沒想到蔡的回應讓國台辦下不了台。中方只差沒有唾面自乾,只好當做沒說,就此把九二共識釘上釘子。吃了秤鉈鐵了心,不管誰當選都一樣。

     基於六項保證中的「不在兩岸之間扮演調人」,美國政府未曾為「九二共識」背書,卻也未曾拒絕「九二共識」。最明顯的例子出現在二○○八年,美國總統布希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通電話後,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幾度告訴新聞界「一項非常有意思的內容」,還要新聞記者上網看北京說法。他指的就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

     走到今天這一步,不管蔡或民進黨喜不喜歡九二共識,手中籌碼已愈來愈少。不妨換個角度想:四年下來,這個共識為兩岸帶來平靜,令兩岸保持模糊空間,而且美國不反對;相對的,當政者否認即可能釀成風險。這樣的共識,妳極力否認的意義在哪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777135
民進黨人士與中共保持密切對話接觸?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12-01-17 01:19
  • 中國時報
  • 【王銘義/台北報導】

     台灣大選前一周,北京涉台部門對馬、蔡選情呈膠著狀態議論紛紛,一位涉台決策官員會見訪客時,對最後選情審慎低調預估:「馬英九應可以低空掠過!」對訪客詢問是否有做最壞打算,決策官員淡定回應說:「即使政黨再次輪替,兩岸也不會比扁執政八年更壞,聽其言,觀其行吧!」

     長期關注台灣大選,經常透過民調機構調查台灣選情動向的廈大台灣研究院,同樣在台灣大選前夕,對最後結果做出不公開預測:馬英九將領先五十萬至七十萬票。

     中共涉台官員與智庫對馬蔡選情的相關預測,展現了北京多年來對民進黨研究的具體成果。

     中共官方雖曾強調,民進黨因堅持《台獨黨綱》,雙方無法進行「黨對黨」接觸,但不論中共涉台部門或智庫,藉邀訪或訪台,民共接觸從未間斷,大選期間,民共間的「私人對話」或「個別接觸」更是頻繁。

     在五都選舉結束,蔡英文以百萬票落選後,北京即已警覺到蔡英文對馬英九構成的威脅,透過邀約許信良、洪奇昌等不同派系對話,逐漸意識到民進黨正經歷一場關鍵轉型風暴。尤其,對於蔡英文能在扁入獄後,迅速帶領民進黨走出貪腐形象的谷底,印象深刻。

     其實,民進黨卸任政務官、立委、卸任民選縣市長或親綠學者,從扁政府到馬政府,大陸邀約與接待就不曾間斷,但基於政治考量,他們在訪問大陸或應邀參加研討會時,大都保持低調,甚至要求接待單位不公開行程。

     民進黨歷任中國事務部主任陳忠信、顏建發、董立文,與中共涉台智庫就保持密切交流,陳忠信因曾在扁政府國安會任職,受法律約束近年不得訪大陸,其他卸任黨職幹部,都曾是中共涉台智庫私下邀訪交流的溝通對象。

     即使因身分關係近年無法訪問大陸,但大陸社科院台研所、全國台研會等涉台智庫訪台,在民進黨研擬中國政策,或統籌《十年政綱》有關兩岸關係論述的陳忠信,是大陸方面這幾年最想接觸的政策溝通對象之一。

     這次獲民進黨提名參與新北市立委選舉落敗的羅致政,因曾參與《十年政綱》幕僚作業,大陸全國台研會曾邀請他參與研討會,並聽取他對十年政綱的研析。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776302
星火三市2012年中發一號文件: 意識形態退位 民主價值為王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zaobao.com/yl/tx120116_001_1.shtml

 

意識形態退位 民主價值為王

 

包淳亮 林庭芳 

 

  被許多人譏為迂闊、無能、親中的馬英九,再次以較大的比率贏得中華民國總統之職。選前幾天一些人曾經以“2004年綠基本盤大於藍之論調預期馬英九恐將敗選,蔡英文有望重新取得綠營在2004年取得的優勢,甚至在全國鞏固綠營過半的態勢,但這個預期顯然經不起選票的裁判。 

 

  為什麼2004年陳水扁可以打敗連宋?如果不能清晰認識連宋兩人的角色,就無法回答此一問題。對於可能游離出藍營之外的中間選民而言,連宋兩人,由於代表守舊、金權、貪腐及走不出落選陰影等與民主進步價值相悖之行徑,反而是票房毒藥。大量中間偏藍選民寧可不投票或選擇陳水扁,才是2004年連宋敗選的主因。確定2004年連宋之敗並不代表泛綠基本盤的擴大,則2008年淡藍的回歸就順理成章。但若藍營不能處理好選民對老人政治、金權政治的疑問,則未來其仍有可能吞下2004年的苦果。 

 

不與扁切割 蔡不能取信於民 

 

  另一方面,蔡英文在人事上不能與陳水扁切割,在兩岸政策上的模糊曖昧,于正直清廉之基本價值的堅持,及治國能力之展現,均未能塑造明顯強于馬英九的形象,都是其未能贏得100多萬中間選民認可的原因。實現公平正義、縮小貧富差距等訴求或許打動人心,但在蔡英文以臺灣為主體之整體長期經濟發展戰略未能取信於民的情況下,馬英九兩岸關係穩定在選民心中的重要性乃隨之提高。以上兩者,是此次選舉勝敗的最主要因素。 

 

  蔡英文的敗選,不僅是選民對其人格特質是否適合擔任總統一職的評判,更是選民對於民進黨能否勇於切割扁珍貪腐勢力、進行改革,並帶領臺灣進步發展,再一次地投不信任票。民進黨在初選過程當中,不顧多數選民好惡及蘇貞昌在人格操守與行政能力上的優勢,僅基於派系私利而支持蔡英文,如此的選擇顯然無法贏得多數選民的青睞。 

 

  進一步言,過去四年獲得投票權的年輕選民,也已與之前20餘年的年輕人有所不同。他們出生之時臺灣已啟動本土化與民主轉型,因此他們雖然支持臺灣的國家地位,卻沒有深綠的悲情。大中國意識固然已杳,九十年代的兩岸軍事衝突也不在他們的記憶之中;反而是陳水扁的貪腐,成為他們進入青年階段的重要政治洗禮。再加上及中國大陸國際地位的顯著上升,民進黨或難再期待未來的選民會自動偏綠。 

 

  因此,未來綠營想要在總統大選得勝,不能僅僅依靠藍營的錯誤或粗糙地操縱族群意識,而應回到其對臺灣的真誠承擔上。民進黨不能只是停留在黨外時期爭取民主價值的榮光中,而必須在堅持民主價值的主體思想下,更勇敢、務實地面對中國崛起後的新國際秩序,發展出真正能讓臺灣發展、進步、繁榮之戰略。如此的民進黨,才可能真正蛻變為成熟之執政黨,並再次獲得選民的認可。

 

包淳亮,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林庭芳,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776297
名家: 選舉摧毀台灣的社會客觀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forum_zp.shtml

台湾每逢选举,双方互举各种事例相互攻讦,以致于支持者对于同一件事有南辕北辙的理解。加上电视上朝野名嘴各据一方,对于社会上怎么有年轻人会相信对方的话,均大表不解,进而感叹台湾教育失败。

  选举期间的台湾,已经没有社会事实可言。意即,社会上对于任何公共事务,没有可以彼此沟通的事实基础。是不是只有选举期间如此呢?还是离开选举之后,仍然有可能在某种共享的事实认知上,进行互动合作?

  2012年选举的情况似乎变本加厉,所摧毁共享的社会事实无所不在,有候选人甚至公然以此为傲。不过根据过去经验,多数候选人到了选后还是假定,社会上有事实,也应该讲事实,充其量表现成只有自己说的是实话,而对方说的是谎话。那是不是2012年的选后,对社会事实的认知还是会恢复?

2012年是转捩点

  所谓社会事实,就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共同认知所发生的事实。社会事实受到社会文化所影响,因此社会上大多数人会共同关心某些事,对这些事的看法有某些共同的角度,以及某种共同的评价标准。

  2012年选举较之前不同之处在于,过去台湾社会对于用什么角度看问题,如何评价,固然有不同,但是对于发生了什么事,都有共同的意愿、信仰、兴趣进行客观的理解,而在2012年选举过程中,对于发生了什么事,不但没有共同的认知,甚至,还出现刻意摧毁社会事实的作风。对于所谓客观证据的探究,已不再是社会价值。

  比如过去,对于民进党执政时,其高层有没有从国库拿钱给自己,社会各界都有意愿发现。尽管利害攸关的政客或电台会有偏颇倾向,以致于过度渲染有拿钱或没有拿钱的种种蛛丝马迹。但社会各界真正辩论的焦点在于,这样的拿钱合不合情理,而不在于如果证据显示有拿钱,硬说没拿,或如果没有拿钱,硬栽赃有拿。

  再比如说,可以辩论拿钱是为了在海外推动台独,或拿钱是因为过去领导人都是这样领钱,或自己不知情下被秘书安排下拿了钱。因此,是不是主张台独,可以影响对拿钱的看法,但是不会影响对于拿钱有没有证据的共同关切,或有证据的话,不会影响各界根据证据来选择自己的解释角度。

  2012年的选举中,对于社会应该有共同认知的社会事实这一点,民进党直进行挑战。这不是指民进党捏造事实,因为没有一个党不捏造事实,或因为从来没有不经过人为解释过的所谓事实可能存在,所以不做某种程度的捏造是不可能的。但就算是故意捏造事实,其做法起码同意应该有社会事实,否则何必捏造?

  然而,民进党此番带来的挑战在于,不但其候选人是公然根据自己编织的故事,指控对手,并且甚至不掩饰这个指控是编织的,因此不属于一般人认定的欺骗。毕竟,既然没有掩饰所提出的指控是编织的,则是否愿意根据如此的编剧理解对手,是选民自己要决定的,民进党不能强迫。

  这有一点像是过去选举中出现黑暗光碟,影射马英九是同性恋。所影射是否属实,不是问题所在,而是把马英九当成是同性恋,再根据社会对同性恋的歧视来带动对他的厌恶,不是撒谎,而是编剧,并且公然承认是编剧。

不能怪罪民进党

  换言之,选民必须是在一定程度有意识地抉择下,才会根据编剧来看世界,而不再追问超越政治立场的共同认知的社会事实。因此,尔后倘若有论者据以指责民进党摧毁社会事实,恐怕就过于简单。至于国民党企图根据某种所谓的证据,来驳斥民进党的指控,似乎更是文不对题。

  选民愿意接受如此编织的故事,表示选民对于社会事实的需要颇为羸弱,如此社会事实不可能再是朝野共同的价值。一旦社会事实不存在,表示社会情感一定早就已经发生混乱。

  所谓社会情感,就是社会多数大众对于社会事件的情感反应,照理这应该会在大方向上趋于雷同。比如看到杀人放火会害怕,看到天灾的受灾户会同情。情感引导对社会事实的看法,也就引导对社会事实的解释,如果情感混乱,当然对于社会形成社会事实形成阻碍。

  从1996年第一次大选开始,台湾正经历了第五次的全面对立性的选举。选举更造成社会上情感对立严重。随着情感对立日益严重,便开始撞击社会事实的形成,原本只是对事实的解释不同,进而到如今对于分享社会事实的排斥。

  如此情感上的深刻决裂,正在导致选民对于与对手的支持者追问相同的问题,等待相同的证据,进而看到相同的事实,感到厌恶。一旦情感上排斥对手与自己同处一个世界,则生活上便会要求自己与对手活在不同世界。

  偏偏选举迫使他们与对手必须身在同一个体系中,则摧毁社会事实,使自己所厌恶的对手,能完全根据自己的编剧呈现,变成为莫大的需要。政客是在这样的需要下,实践对社会事实的排斥与摧毁,其中特别敏感聪明的,且以此自豪,让他的选民知道,要与对手彻底切割,来听他讲的故事就可以了。

  所以说,2012年大选后,双方之间的社会事实不会恢复。台湾经济是好或坏,不是根据经济情况,而是根据情感倾向决定。有些生活好的可能感觉经济萧条,其他某些生活差的反而还更有所憧憬。两岸和平与发展可能被有些人当成是死亡威胁,两岸僵滞或紧张则继续对其他人带来慰藉。

(作者是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774597
陳芳明:台灣將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的重鎮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陳芳明:華文文學的重鎮
 

華文文學的重鎮,就在台灣。生活在台灣的住民,也許已經習慣擁有廣闊的讀書市場,卻未察覺文學創作的生產能量與輸出能量,正在日益上升。

近廿年來,全球華文作家都選擇在台灣出版他們的最佳作品,而且新作家也選擇在台灣參加所有可能的文學競賽。這種文化實力,代表台灣社會價值的寬宏、包容、深邃。如果沒有認識這個特質,就無法掌握台灣民主力量的脈動。

在撰寫《台灣新文學史》之際,就已經發現台灣作家的行列,已經不只是本地陣容非常整齊;在不同的時期,往往可以見證來自海島以外不同的國家地區的作家。

最早是從香港與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他們是台灣現代文學運動的全新面孔。稍後是留學生文學,從美國、日本、歐洲寄回他們的傑出作品。在台灣解嚴後,曾經參加保釣運動的左翼作家,也都回流台灣文壇,成為眾所矚目的寫手。進入廿一世紀後,中國作家也開始在台灣優先發表作品,然後在中國內部印行出版。

台灣讀書市場的精彩,無疑是伴隨台灣的民主化進程。當整個文化環境變得開放而多元,全球華文作家都樂於加入這小小土地的文學行列。這裡的讀書市場並非只是消費而已,而且也是一種消化。台灣提供一個開闊平台,容許所有的文學作品得到嚴肅的檢驗與評價。這些作家都在華文文學世界贏得敬重與肯定。香港的董啟章與馬來西亞的黎紫書,便是最好的印證。

台灣的民主化過程,可能還停留在意識形態對決的階段。但是,文學的民主精神早已遠遠走在政黨之前。所有的文學藝術,總是能夠跨越政治立場的界線,成為活潑靈動的價值。余光中與白先勇的作品,從來沒有預設任何立場,不同政治信仰的讀者都接受他們的藝術洗禮。這是健康的人文精神,終有一天將會改造民主政治的品質,使台灣社會的文化視野更加深遠遼闊。

這種人文精神的形成,主要在於威權體制早已成為歷史名詞,海島上再也不存在思想檢查與文字監視。台灣社會本身也培養出雍容的風度,能夠允許文學價值的差異與共存。在華文世界裏,同志文學的蓬勃發展,已經不是亞洲各個城市能夠望其項背。台灣文壇能夠跨越族群與性別的藩籬時,已經完全脫離敢不敢寫的階段,而且還進一步,追求如何使文學品質獲得提升。

豐沛的台灣文學生產力,使島上所有作家彼此競逐文字技藝。族群與性別的議題,再也不是問題;主要的問題是藝術的精緻與開放,是作家本身的持續與執著。

中國寫手大量參與台灣的文學競賽,開始對本地作家構成一種壓力。同樣的,新台灣之子的作家群也正在形塑之中,他們也帶來全新的思維與想像,逐漸注入舊有的傳統記憶。幾乎已可預見,全球華人作家將不斷參加台灣文壇的行列,未來驚險而驚豔的文學盛世,必然篤定降臨在開放的海島。

(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2011/11/18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748175
頁/共1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