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中國星火論壇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Guoding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中國星火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台獨缺少魂魄?
 瀏覽21,658|回應174推薦3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驀然回首 (新納粹的認知戰)
Chocola
沙包

http://www.zaobao.com.sg/yl/tx060826_502.html

 

[台獨不只是一顆青春痘 ]


 

  輿論無不把問題指向陳水扁一人一家,但抓住貪污犯就能否極泰來嗎?臺灣經濟不振,貧富兩極分化,舉家自殺頻傳,的確充滿鬱悶,因此趁此機會,一股腦兒把所有怨氣都出到陳水扁一家頭上,對於消解社會壓抑,或有短暫特效。之後又如何呢? 

  早在六年前,論者從兩方面看出他們的瘋狂——他們提出一套沒有祖先的民族論述;他們公然毀棄憲政程式列使獨裁權力。這表示民進党的党國文化缺乏歷史感與目標價值。 

靈魂問題早就存在

  

  六年來,台獨政權淪落為美國的棋子,公然毀棄憲政主義,如今自由主義學者花果凋零,只剩下打著自由主義旗號反華的一些作家,還在替臺灣民主粉飾太平。 

  不要忘記陳水扁之前曾有李登輝,那是臺灣黑金政治的發軔,也是因人設制的七次修憲的濫觴,恰恰是臺灣從認同中國轉向反華媚日的關鍵,當時卻被讚譽為民主改革。 

  其實,那是掏空國民黨黨產,挪用國家安全賬目,盛行選舉買票,並用一個中國原則掩護台獨的一段歷史,也就是臺灣靈魂出走史。相形之下,李登輝之前乃是祭神如神在的反攻大陸,假戲真做三十年,反而社會經濟與教育各方面得到空前發展。 

  陳水扁家族爆發貪瀆弊案,民進党高層徹底金權化,可說駭人聽聞,台獨人士及所謂自由主義學者自承顏面無光,但他們以為這只是個人操守與個人人格問題。 

  假如沒有知識界擷取小利,參與分贓,替獨裁統治風格一再遮掩,陳水扁怎會極度自我中心,不顧人民死活,不顧政治價值,不顧政黨規範,徒逞口舌? 

貪污是病徵不是病因 

  可悲的是,臺灣自以為傲視大陸的民主選舉,產生了精神失常的領袖與盲目追隨的知識界,連反台獨的在野領導、民間名流,都無所適從。 

  他們原本躲在民主自由的面具後面,假惺惺地批評大陸專制獨裁,證明自己不怕中共,不會出賣臺灣,來逃避台獨對他們的人身攻擊。現在這個民主法治的面具被貪污扯破,但那些台獨還是台獨,沒有困擾,倒是心中偷偷反台獨的假道學就隱藏不住了。 

  其結果,這些在情感上疏離台獨的政治與文化名流,只能繼續假裝臺灣的民主法治仍然遙遙領先,並藉著這樣的偽裝姿態,對中國共產黨指指點點。 

  可見,失去靈魂的,豈止是輪流用台獨與貪污來彌補失落感的民進黨高層而已?放棄祖先的、缺乏身分的、玩弄程式的、喪失目標的、謊話連篇的,已經迅速傳染整個臺灣政壇。 

  現在不是誠實與謊言之間的選擇,而是在不斷表演虛擬之後,政治人物內心已經沒有真假之分。一切言行都在臨場決定,失去一套整合性的記憶系統,說完就忘記,成為無父無母,無國無君,無信無義,猶且不自知。被隱藏的,不再是政治不正確的統獨認同,而是根本沒有自我的殘酷與恐懼。 

抓到貪污以後的台獨 

  抓住貪污犯以後,大家就有了目標嗎?就都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祖先,敢於認清自己的身分,不再依附歐美知識霸權來嘲弄自己國人落後無知,或依附華府政治軍事霸權來圍堵日益崛起的中國大陸? 

  還是會誤以為一切導致台獨喪失信用的罪魁禍首已然伏法,所以台獨可以重見天日,重整旗鼓?會不會因此對那些還在反對台獨的國人,就更加不能忍受,甚至藉機宣洩之前因為被貪污而惹得的一肚子怨氣,引起持續動盪? 

  會不會逃避台獨的人趁機隱藏到反貪污的口號後面,把自己包裝成清廉的模樣,以為可以從此丟掉惱人的身分,結果弄巧成拙地依附在以反華為核心的台獨文化中,繼續沉溺在真偽莫辨的政治精神狀態裏? 

  只要認識到陳水扁與其家族的貪污是病徵,而不是病因,就不會天真地以為,在懲治貪腐之後,民主法治便充滿希望。就像擠掉一顆大青春痘,不表示以後臉上就不會長滿更大的青春痘。 

  把陳水扁當萬惡援藪,是臺灣人掩飾自己神魂落魄的一種不正常的自我宣傳,只有大陸上若干怨懟的知識界才會故意把剷除陳水扁視為民主進步的表現,但這充其量是一種想要羞辱中共的心理作祟,不能因此就把臺灣的政治精神整理得比較清爽。 

  病因仍在於缺乏靈魂。無以遠慮,立有近憂。正是如此精神狀態導致貪污犯連幾毛錢看成大海枯木,緊抓不舍。貪污到不可思議的小氣地步,說明那不是理性貪污,而是恐懼迷失下的貪污,所以才會到一毛不拔、分文不放的病態地步。即使貪污犯抓到了,更嚴重的病徵會在其他方面爆發。 

  但會出現什麼病徵恐怕事先預料不到,可以預料到的,是墮落瘋狂的行為表現不會消失,自我中心的宰製慾望不會平撫,真偽莫辨的政治語言不會改善,反華自重的文化自殺不會稍歇,依附霸權的心理需要不會扭轉。

石之瑜(臺北) 

---------------------

石文的Chinese identity alternative非常值得商榷。但expediently or emotionally 的將Taiwaneseness建築在anti-chineseness與de-Chinesization 又確實是陷入無間地獄了。問題是石文未能正視多重殖民的深層結構,其「君父」處方也顯得時空錯置,藥石罔效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1823283
 回應文章 頁/共1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台灣紀念二二八與「近代的超克」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4/5/3/5/102453580.html?coluid=33&kindid=2411&docid=102453580&mdate=0301002956

中評社香港3月1日電(特約作者 石之瑜)台灣各界紀念228,多是從自由民主的價值出發,體現出與228當時根本抵觸的思想傾向。228事件是日軍在台餘部以撲殺支那人為號召,對中國進行的反擊戰,其間反映的是大東亞共榮圈的理念,更根本的則是超克近代,走向世界史的思想立場。在思想史上,這是繼承皇軍,奮起抗拒歐洲近代性的下游戰鬥,如今採以歐洲近代性為起源的當代自由主義之名紀念之,斷裂不可謂不大。

  不過,縱使民主自由價值是源自歐洲,當代紀念228也是投靠到歐洲思想史的脈絡裡尋求慰藉,但在實踐上,仍然不能擺脫大東亞共榮圈在潛意識裡起作用。就在紀念228之前不久,日本首相安倍訪問美國,鼓吹美國與亞洲的民主自由國家緊密結盟;而在安倍訪美之前不就,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則到日本去鼓吹民主自由同盟,他們共同假借自由民主的口號,儼然在日台之間恢復了某種價值共榮圈,立即針對的似乎就是中國。

  不過更受到注目的是,安倍同時發出了日本再起的豪語,則其含意就複雜多了。日本再起的設想,所受到最大的當代限制,當然是來自駐日美軍的遏止,以及非核化與“和平憲法”的承諾對國防建設的壓制。換言之,日本再起最終必須要超越的,正是美國為首的國際秩序,與二戰之前日本法西斯要超越近代性,提出結合東西洋文明的“世界史的立場”,重新牽上線。這樣的歷史動機所支援的,當然與自由主義沒有關係,而是亞洲主義,遠與大和民族的歷史使命呼應,近與釣魚台的攻防相關。

所謂自由民主同盟,是替日本單挑中國壯膽用的,單挑中國既不是出自任何自由民主的動機,而且所壓抑的或迴避的,正是針對以自由民主立國的美國的一種逆反情感。這樣對美國的愛恨交織,顯然映射了台灣在紀念228運動時的相同遭遇,亦即以自由民主為名,紀念實際上是繼承殖民主義反華思想所策動的228起義。台灣對什麼都愛恨交織,對自己身為中國歷史沿續而愛恨交織,對與日本爭搶釣魚台而愛恨交織。

  日台的共同之處在於,台灣的民族主義與日本的亞洲主義都想要懲治中國。他們的差異之處在於,日本亞洲主義要制服中國,而日本亞洲主義的下一步是領導中國抗美,超克西方。相形之下,台灣民族主義只求擺脫中國,沒有要超克西方,甚至願意徹底依附西方,他們追求的只是不做中國人,並不真是台灣民族獨立。這是何以台灣民族主義不在乎釣魚台,不介意助美國為虐,他們以自由民主紀念228,顛覆了自由民主,顛覆了228。

  台灣人不分黨派,他們對釣魚台主權口是心非表演不放棄,比他們動輒自由主義,更能紀念228。實際上,台灣的艦艇在釣魚台海面驅趕大陸海監船,其心態就像是在228後撲殺支那人一樣,隔了66年,他們一樣是找不到理由回歸大東亞共榮圈,但是可以用結盟反中,來做為思想暗號,相互結盟。過去以共榮圈為共同理念,現在以民主自由為共同理念。所以,以自由民主紀念228不算是思想斷裂,而是台日再結盟的思想暗號。

  (中評社特約作者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934251
蔡英文: 民進黨支持者應該「給中華民國更多空間」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聞速報 2012.11.03

蔡英文:盼形塑美中台新關係

中央社

     美國與中國大陸新的領導人都將在下週正式出爐,前民主進步黨主席蔡英文表示,亞洲勢必會受此影響出現新形勢,也期待美中台能形塑新關係。

     蔡英文選後海外謝票行程,最後一站來到紐約。由於紐約剛遭逢風災侵襲,蔡英文今天抽空前往曼哈頓下城瞭解情況,並問候台灣僑胞與美國友人。

     蔡英文今晚在台灣會館演講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未來的美中台新局勢。

     她表示,美國下任總統產生、大陸新領導階層接班完成後,亞洲勢必會有新情勢,特別是大陸在國際、亞洲的影響力日益增加,希望在這種新形勢下,能形塑新的美中台關係。

     面對中國崛起,蔡英文不諱言,民進黨應該要和大陸互動,要強化對大陸的認知與瞭解,也要增加對美國內部、亞洲其他國家內部的思考,才能有全盤、完整的外交政策。

     但她也強調,與大陸互動的過程中,台灣必須先形成共識。如果要形成共識,蔡英文認為,民進黨支持者應該要有所包容,要給「中華民國」更多空間,承認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不管叫什麼名字,都是屬於2300萬台灣人的,主權仍然在台灣人手中。也唯有如此,台灣才能有足夠的力量與大陸往來。1011103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87051
10月4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谢长廷「先生」与「夫人」游芳枝「女士」一行,搭乘台湾华信航空公司AE991航班抵达厦门高崎国际机场,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2-10/07/c_123791212.ht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77652
謝長廷開台祖謝建雍"戰功卓著"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2-10/04/c_123786805.htm

谢长廷祖籍地在漳州市东山县铜钵村,为迎接离乡游子到来,谢氏宗亲们做了精心准备,占地265平方米的谢氏家庙“五常堂”,早就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宗亲们在“五常堂”匾额上装饰了大红布条,并悬挂“宗枝衍长 追源谒祖”的大红横幅。宗祠右侧墙上,挂上了谢长廷题写的“宝树同根”。

  据悉,谢长廷祭祖典礼安排在下午4点左右,在谢氏家庙举行,全部沿用闽南传统习俗,将摆出“猪头五牲”的丰盛供品敬献祖先,并行上香、奠酒、跪拜之礼。

  据考证,谢长廷的先祖谢建雍战功卓著,于1815年赴台任职。2008年9月5日,谢长廷曾委托其姑母谢美珍带领台湾谢氏宗亲一行,专程到铜钵村确认祖地。(海峡导报记者 张燕娟)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77103
姜皇池:釣魚台問題台灣應「師中國之長技」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遣艦巡釣島 護我國際發聲權

為避免釣魚台爭執失控,中日兩國對話頻頻。除中日外,美國國務卿下周訪問中國,預料亦將觸及釣魚台。在各方動作頻頻,台灣雖為爭端方之一,卻無人理會!

以台灣實力,在美中日三國中,謹小慎微,是該避免衝突,不容輕啟事端。因此馬總統提出東海和平倡議,接受NHK專訪,皆以和平做基調,吾人深感贊同。然此和平大戰略,置之目前發展,於戰術上似應有所調整,否則不僅釣魚台主權無從置喙,甚至台灣既有漁業利益,恐亦危殆矣。

歷史教訓,若未參與則將任人宰割。在專屬經濟海域制度建立後,中日兩國對東海漁業資源爭執不斷,兩國就此談判,一九九七年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漁業協定》,於北緯廿七度以北之東海海域,畫出龐大之「東海暫訂措施水域」,原先在該海域作業之我國漁船,全遭排除。自此而後,北緯廿七度以北之東海海域,即不復見台灣漁船。

中國對其所主張而未能有效控制者,似建立有節奏之爭議模式。先藉漁船捕魚,讓現時事實控制國驅趕或逮捕,接著以非軍事武裝執法船舶護漁或巡航,確認爭端存在,並保持爭執不斷,遠程用以確認對造並無有效統治,短程則迫對造就漁業資源讓步,中沙黃岩島即是如此,程度或將不同,但釣魚台恐亦如是。

事實上,近來中國遠洋漁業迅速發展,各大洋五星旗漁船已有逐漸取代青天白日旗漁船趨勢,中國對漁場需求,無有止境。於此趨勢下,目前北緯廿七度以南海域,鄰近假想中線部分(傳統西北漁場),我國漁船已遭中國漁船逐步逼離;在假想中線以東(傳統東北漁場),因地理位置與釣魚台爭端,中國漁船較少前來與我爭奪漁業資源。吾人深感憂心,若中日完全無視台灣存在,將釣魚台周邊漁業資源,進行共同開發與利用,我國又將成徹底輸家。

日本雖表示:「將努力避免尖閣諸島事態影響日台友好關係,並非不能考慮在東海進行各種合作。」然截至目前為止,全無具體行動,台日第十七次漁業會談遙遙無期。我國溫和忍讓,不肇事端,換來虛言相對,不理不睬。

以往中國遠觀,僅台日對談,然今昔異勢,中國已經介入,且僅中日會談,如此台灣實質權益,恐將在中日談判桌上淪為宰割之籌碼。

似當「師中國之長技」,審慎考量派遣執法船艦,前往釣魚台周邊海域巡邏,讓各方知悉,台灣不會靜待他人宰割,尋求對話機會,切莫讓耗費鉅資新造的二千噸海巡艦,竟僅作金門海域兩岸聯合救災演習之豪華「觀禮台」。

【2012/09/01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64735
蕭萬長訪日推動台日「產經總平台」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日中黃金三角:蕭萬長的不可能任務

前副總統蕭萬長本周以最高顧問身分率領經濟部訪問團赴日本推動台日產業合作,並向日本政商界宣揚組成台灣、日本、中國大陸「黃金三角」的理念。在近來釣魚台外交烽火持續延燒下,更加凸顯老臣謀國的深刻用心。

台日產業合作源遠流長,從一九六○年代開始,日台美三角貿易即成為由日本主導東亞產業垂直分工的所謂「雁行模式」之典範。在一九八○年代日圓大幅升值後,台灣更成為日本產業外移的重要據點,合作益見深化。直到一九九○年代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後,台日產業分工形態大幅改變,日台美三角貿易也逐漸被日台中美四角貿易所取代。儘管如此,台日民間合作從未間斷,雙方經貿關係仍然緊密。

然而,全球經濟情勢快速轉變,台日間有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產業合作模式。首先,韓國產業競爭力快速提升,尤其三星超日趕美,在全球市場上對台日皆構成強大威脅。台灣產業強項在中下游的製造及行銷,但品牌及上游技術及創新能力相對欠缺;日本則有國際品牌及技術領先優勢,但在市場開發上相對封閉保守。因此,雙方若能截長補短,必能大幅提升國際競爭力,共同抵擋「韓流」。

其次,近年日圓大幅升值,自二○○八年金融海嘯爆發迄今,日圓對美元升值逾四成,日本產品出口競爭力大幅削弱,企業經營備受考驗,再加上去年三一一大地震產業斷鏈的教訓,因而加強國際合作並將部分生產基地外移,乃勢所必然。反觀台灣,在金融海嘯後,台商「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模式亦日薄西山,產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是以,現在台日產業加強合作及相互投資,不僅互利互惠,而且絕對必要。

再者,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影響愈來愈大,台灣已和大陸簽署ECFA,擴大兩岸經貿發展利基,但台灣也須同步和主要貿易國家深化產業合作關係,避免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相對上,日本雖在亞洲發展主導權上和大陸有所衝突,但亦無法忽視大陸市場的龐大商機。因此,台日產業若能共同合作開發大陸市場,既可互補不足,亦能各取所需。

基於上述考量,蕭萬長在卸任副總統前即大力呼籲,要建立「台日產經總平台」,加速台日產業整合,創造雙贏局面,進而利用ECFA優勢,形成台、日、中「黃金三角」產業整合關係,創造三贏。聯合報系六月下旬舉辦「關鍵兩年─  ─為台灣經濟開路高峰會」,由蕭前副總統擔任總主持人,並在總結時作成具體結論,其中一項即要求政府在三個月內建立台灣和日本新合作平台。現在政府呼應聯合報系主張,採取明確行動,蕭萬長更身體力行,誠屬難能可貴。

然而,台日產業合作要作出局面,台日中「黃金三角」要化為行動,仍存在必須克服的三大難關:

第一個是經濟難關。過去不論台日或兩岸產業合作,基本上是建立在垂直分工需要上,但未來勢必轉向水平分工及相互投資,因此,產業相互競爭也必然同步升高,加以日中間更有競爭亞洲經濟龍頭的難題,要建立雙贏甚至三贏合作模式,須有很高的智慧。

第二個是文化難關。日本不論政府、企業或人民性格皆較保守謹慎,凡事按部就班,和台灣及大陸講求決斷及速成的特性,格格不入,故不免影響合作格局及成效。最近鴻海入股日本夏普一波三折,反映的正是雙方企業文化的巨大差異。

第三個是政治難關。加強經濟合作須有良好的外交關係及政治氛圍,釣魚台外交烽火不僅影響日台、日中的互信,而且反映出彼此間根深柢固的政治情結,以及日中乃至美中在亞洲戰略利益的根本衝突。這也勢必侷限民間經濟及產業合作的種種努力,並讓台、日、中「黃金三角」止於紙上談兵。

蕭前副總統長期獻身經濟外交工作,深諳國際經濟合作的三昧,今又努力為高難度的台、日、中產業合作披荊斬棘,即使是不可能的任務,國人亦共同祝願其終必有成。

【2012/08/31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64290
人民日報: 民進黨大陸熱與蘇貞昌冷處理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www.zaobao.com.sg/wencui/2012/08/hongkong120823b.shtml

 

(聯合早報網訊)香港文匯網報導,近一個月來,民進黨籍人士密集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觀察專欄發表文章,認為民進黨密集登陸並不是真轉型,其真正目的是撈選票。文章內容如下:

  登陸,今非昔比

  民進黨內有一股大陸熱氣息,這樣的觀點又有了新例證:剛在成都結束的第三屆兩岸縣市雙百論壇6名民進黨籍民意代表與會。

  近一個月來,民進黨籍人士密集登陸84日,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率團參加中國社科院台研所邀訪行程;12日,立委蕭美琴在上海參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研討會;14日,立委林佳龍赴上海參加亞太區域發展暨城市治理論壇”……

  這已經有些不像過去一碰兩岸互動就坐立不安的民進黨了,不僅如此,變化似乎還在於民進黨中央態度的鬆動。雙百論壇上花蓮縣民進黨籍議員施金樹受訪時,拿出手機展示短信,說明民進黨中央在不缺省前提的情況下,也鼓勵党公職人員與大陸各階層深入交往。要到大陸必須先跟中央黨部報備,但只要用電話報備即可。

  對比之下,幾年前因登陸出席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而被開除黨籍的民進黨大佬許榮淑、范振宗,會不會發出今非昔比的感歎?問題的核心是,民進黨的轉型是不是真的可以期待了呢?

  期待,讓人落空

  可不可以期待,黨主席蘇貞昌的態度很重要。

  很遺憾,面對黨內這一股大陸熱,蘇貞昌816日正式出面降溫,表示正著手研擬党公職人員前往大陸的行為準則。與此同時,蘇貞昌在島內也調整了步伐,系列舉措均被視為意在降溫大陸熱:黨籍立委吳秉睿提議把大陸學生納入臺灣健保(醫保),蘇貞昌813日出手喊卡,稱不宜個人躁進”;他主導、原定於八九月間成立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延後,蘇貞昌15日也明確指出,此事不急。

  站在民進黨的一貫立場上,蘇貞昌的態度似乎也沒有太多意外。不過,若對於期待進入蘇貞昌時代的民進黨能夠務實、理性調整兩岸政策的兩岸民眾來講,不免有些失落。

  一方面,自島內五都選舉後,大陸熱成了民進黨的顯學大選敗選後,民進黨內要求檢討兩岸政策的聲音不斷,輿論、民調、現實,凡此種種,都給了民進黨一個強烈的信號——“想參選2016,必須面對大陸了。因此,作為黨主席的蘇貞昌不得不在兩岸政策上有所建樹。另一方面,蘇貞昌在黨內素有理性、柔軟的形象。他曾在行政院長任內開放晶圓和低階封測登陸,且在陳水扁批判剛起步的國共論壇是包藏禍心的遮羞布時強調,只要對臺灣有利,不必因人廢言。在接掌黨主席後,蘇貞昌第一時間表示,要恢復設立中國事務部、不排除登陸訪問,給了民眾聯想和期待。

  然而,降溫大陸熱的舉措和現實,再次讓民眾的期待落空。蕭美琴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民進黨現在開始面對、瞭解大陸,並不等於去擁抱

  轉型,何去何從

  沒有擁抱心態,民進黨的轉型是躊躇且試探著。

  有電火球之稱的蘇貞昌頻拋風向球。低調赴上海的蕭美琴與蘇貞昌關係密切,建議把大陸學生納入臺灣健保的吳秉睿是蘇系子弟兵,島內輿論認為,這兩個舉動都應被視為蘇貞昌拋出的風向球。雖然有不同的聲音,但即便是綠營內部也有共識——民進黨的轉型不容回避,在未來的選舉中,沒有清楚明確的大陸政策與論述,就吸引不到中間選民,民進黨就會是永遠的在野黨

  作為黨主席,蘇貞昌自然也明白應對2016“大選,必須調整兩岸政策,於是,他才會頻拋風向球,旨在測試民進黨與大陸交往的水溫。然而,聽其言,觀其行,結論自然得出:目前,無論是蘇貞昌還是民進黨,都不可能在兩岸議題上有實質性突破。民進黨的真轉型不可期,有的只是為了撈取選票的假動作。

  就蘇貞昌而言,現實的算計是:倘若在其第一個主席任期內就在兩岸政策上有較大嘗試,卻在2014年黨主席選舉中輸給蔡英文,豈不是讓蔡英文坐享成果?因此,先打贏被稱為期中考試七合一選舉,確保2014年能順利連任黨主席,他才有可能在兩岸政策上有較大的嘗試。輕兩岸、重選舉是蘇貞昌目前的戰略思路,故而,當陸生健保招致黨內基本教義派的情緒性反彈,蘇貞昌出面撇清干係,立刻縮手。

  就民進黨而言,台獨黨綱才是其最大的罩門。大陸方面一再重申,民進黨堅持台獨立場是阻礙其與大陸交往的癥結所在。由此看來,民進黨如果擺脫不了台獨的緊箍咒,再多躊躇試探也枉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61245
台南市、高雄市副市長接待中國國家旅遊局局長一行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評社台南8月11日電(記者 趙家麟)第四屆海峽兩岸觀光交流圓桌會議在高雄落幕後,海旅會會長邵琪偉率代表團考察高雄、台南,受到兩個民進黨執政的地方政府熱切歡迎。高雄市日前派出副市長李永得在其家鄉美濃接待邵琪偉一行,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也出席昨天的晚宴,代表市長賴清德對大陸代表團表達歡迎之意。

  經過密集的交流後,高雄市、台南市與大陸官方團體的接觸都已經來到“副市長”層級。

  邵琪偉率團台南市行,10日晚在大億麗緻酒店接受台旅會的晚宴款待。包括台南市副市長顏純左、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市府副秘書長劉建忻、府城觀光科長林惠美、民進黨籍台南市議員李退之,以及台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會員代表多人,都出席了晚宴。

  顏純左甫於7月8日至14日赴大陸杭州、武漢行銷台南的醫療觀光,在10日的晚宴中強調,感受到邵琪偉推動兩岸旅遊的用心,也特別代表市長賴清德歡迎邵琪偉及代表團抵台南參訪。

  顏純左說,台南希望推動深度旅遊,誠懇而熱忱的邀請大陸居民來台自由行能到台南,從二寮觀日出,到安平看夕陽,晚間逛夜市,體驗道地的台灣文化。

  台灣“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劉喜臨致詞也力推台南城市深度旅行。他說,台灣希望推動的旅遊形態,第一階段是走馬觀花,第二階段是體驗生活型態,因此力推街道巷弄文化,領略在地的人文風情,“漫步台南,腳可能有點酸,卻有濃濃的台灣味!”

  海旅會執行會長杜江代表致詞表示,台南是很特別的城市,10日陸續走訪奇美博物館,走訪台南孔廟,有機會個人遊的遊客一樣,在台南走街串巷,看了文創的展覽,窄門咖啡館品嘗咖,去了二手書店、特色旅館,都留下非常深刻印象。

  杜江說,他和會長邵琪偉都感受到,來台灣很多次,卻從來沒有像這次能有機會漫步在巷弄裡,充分體驗了台灣的風土人情。對台南的深刻印象,看到的、感受到的,回到大陸會傳達給同事,希望有更多的大陸遊客到台南旅遊。

  同時,杜江也當面邀請顏純左適當時機再次造訪大陸,讓兩岸的旅遊雙向交流愈來愈活躍,人民之間有更多的了解。

記者莊漢昌/台南報導  7/10

為開拓臺南觀光醫療市場,臺南市副市長顏純左率領臺南地區的5家醫院及醫美診所與外貿協會,共同籌組「2012年臺灣醫療服務業赴中國大陸訪問團」,前往杭州、武漢進行為期7天的觀光醫療推介及參訪行程,大力行銷臺南優質友善的觀光醫療環境。

顏純左副市長所率的臺灣醫療團,7月8日首站抵達浙江義烏-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費品流通中心和大陸重要的商品出口基地,受到當地熱烈歡迎,9日前往甫於今年4月份開放自由行且的杭州市舉辦首場「健康美麗行說明會」。吸引杭州地區旅遊業者、臺商、陸資企業共計120人與會,他們對說明會表高度興趣。

顏純左表示,臺南市是臺灣的歷史文化首都,以文化、美食享譽國際,更擁有優質的醫療環境,搭配著親切的人文氣息、宜人的氣候條件以及便捷交通,是絕佳的觀光醫療城市。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則於說明會中大力宣傳臺南市的美食小吃與古蹟之美,並提供大臺南觀光醫療宣傳手冊與DVD影片,完整介紹臺南的優質醫療環境與豐富觀光資源,獲在場人士熱烈迴響。

會後,團員還與當地業者進行一對一合作洽談會,此行5家臺南醫療院所代表,包括成大醫院、藝群皮膚科診所、時代整形外科診所、元和雅醫美診所、蕭嘉蓉皮膚科診所,均積極向大陸地區廣大客層推薦臺南觀光醫療品牌,希望招徠更多陸客商機。

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為行銷臺南,接續拜會浙江省旅遊局等官方機構,期藉此促成更多雙方合作機會,有效推展大臺南觀光醫療市場。陸方對於臺南的歷史文化與觀光醫療均表高度興趣,預計今年9月將率團赴臺南辦理踩線行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57681
馬英九就職演說兩岸外交國防部份全文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國家安全是中華民國生存的關鍵,英九認為,以兩岸和解實現臺海和平、以活路外交拓展國際空間、以國防武力嚇阻外來威脅,是確保臺灣安全的鐵三角,我們必須同等重視、平衡發展。

  鐵三角的第一個角,就是以兩岸和解實現臺海和平。四年來,政府堅持「對等、尊嚴、互惠」的理念,「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簽署16項協議,實現兩岸和解。行政部門公開且透明地對國會負責,並加強與在野黨溝通,努力尋求共識,兩岸和解因此建立制度化的保障。

  過去四年,我們改善兩岸關係,降低臺海緊張,帶來和平與繁榮,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但仍有部分民眾對我們的大陸政策存有疑慮。英九要在此鄭重指出:中華民國憲法是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導原則;兩岸政策必須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而我們所說的「一中」,當然就是中華民國。依據憲法,中華民國領土主權涵蓋臺灣與大陸,目前政府的統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換言之,二十年來兩岸的憲法定位就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歷經3位總統,從未改變。這是最理性務實的定位,也是中華民國長遠發展、保障臺灣安全的憑藉。兩岸之間應該要正視這個現實,求同存異,建立「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共識,雙方才能放心向前走。

  過去四年,我們依循「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推動兩岸交流,不論是在經貿、交通、衛生、文化、教育、司法、金融等各方面,都創下歷史新高的紀錄。未來四年,兩岸要開拓新的合作領域,繼續鞏固和平、擴大繁榮、深化互信。也期盼兩岸民間團體在民主、人權、法治、公民社會等領域,有更多機會交流與對話,為兩岸和平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擁有共同的血緣、歷史與文化,也都同樣尊崇   國父孫中山先生。我們不能忘記 國父「天下為公」的理念,以及自由、民主、均富的建國理想。臺灣實施民主的經驗,證明中華民族的土壤,毫不排斥外來的民主制度。英九衷心期盼中國大陸的政治參與逐步開放,人權與法治日漸完善,公民社會自主成長,以進一步縮短兩岸人民的心理距離。

  鐵三角的第二個角,就是以活路外交拓展國際空間並增加國際貢獻。過去四年,我們不採取「烽火外交」,而選擇「活路外交」與「正派外交」, 在「目的正當、過程合法、執行有效」的援外原則下,我們與邦交國進行合作計畫,邦交國也在國際組織中不斷為我國仗義執言。我們與美國重建互信,強化溝通管道,在許多領域緊密合作,已建構三十年來最堅實的「安全與經濟夥伴關係」。我們與日本在設館、航空、文化與投資等領域都展現重要成果,建立四十年來最友好的「特別夥伴關係」。歐盟及歐洲議會分別多次發表聲明及通過決議,支持我們的大陸政策與強化臺歐經貿關係。

  拓展國際空間方面,我國在三年前,正式以大會觀察員的身分,回到離開38年的「世界衛生大會」;九十九年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下的「政府採購協定」。事實證明,兩岸關係的進展與我們國際空間的擴大,不但不必相互衝突,甚至可以相輔相成。未來四年,我們要擴大參與國際組織,包括氣候變遷、民航安全等聯合國專門機構的相關活動。我們也希望在國際非政府組織中,兩岸能彼此包容、相互協助,讓這個良性循環的模式發揮更大的正面效益。

  增加國際貢獻方面,臺灣立足世界最寶貴的資產,就是民間組織的充沛活力,以及民胞物與的人道關懷。

九十九年一月海地發生大地震,英九跟趕赴現場的我國特種搜救隊分隊長陳順天通電話,電話那一頭傳來興奮的呼喊聲。因為,15分鐘前他們救出1名生還者,這是我國國際搜救史上的第一次;去年311日本海嘯,民間和政府合力捐助新臺幣66億元,不但是世界第一,也超過其他九十多國的捐助總額;還有一位到災區為老人默默服務的臺南女孩蔡雨樺,她的善行更感動了兩國人民。今年四月,英九到非洲遇見了在當地行醫近二十年的黃其麟醫師,他無怨無悔的付出,讓世人看見臺灣醫生沸騰在白袍下的熱血。這些例子說明,臺灣人擁有豐沛的生命熱情與不怕難的韌性,也為臺灣贏得真誠的友誼。

  鐵三角的第三個角,就是以國防武力嚇阻外來威脅。「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古有明訓。我們不求戰,但絕不畏戰。四年來,我們在國防工業自主、強化新一代兵力整建以及災害防救等方面,都有明顯成果。同時,增加訓練能量、大幅提升國軍體能及戰技,而整飭軍紀及反貪防弊,亦有相當成果,這也是我們建軍備戰的具體成效。

  在對外軍購方面,英九上任以來,美國已三度同意軍售臺灣,總計183億美元,不論是質與量都超越以往。這讓我們未來擁有適當的防衛力量,使政府與人民更有信心與意願,繼續穩健發展兩岸關係。

  未來四年,我們仍將向外採購無法自製的防衛性武器,也將完善募兵制及相關配套,在「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戰略下,以「創新、不對稱」思維,建立量少但質精的堅強國防武力。同時強化我國與周邊各國關係,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建立制度化的戰略對話合作管道,以捍衛中華民國主權與保障臺灣安全,並對區域和平做出貢獻。

  各位鄉親,回想過去四年,英九內心有深深的感激。我們一起走過金融海嘯的風暴,我們一起迎接建國百年的歡欣,我們曾為天災巨變的創傷流淚,也曾為臺灣子弟在各方面的成就,歡喜難眠。

  我們就是一家人,臺灣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深信,不管朝野之間有什麼歧見,我們都是一家人。即使過去幾年朝野和解存在不少困難,但英九相信,民主是我們的共同價值,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一定可以尋求共識,合力解決問題。四年來,英九持續邀請各種公民團體來對談。英九也誠摯的希望,儘速與在野黨領袖展開對話,我們要讓民眾看到,朝野不是只有相互競爭,也能彼此合作。為了全民福祉,讓我們一起為臺灣民主建立良好的典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26342
直面陳映真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2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驀然回首 (新納粹的認知戰)
沙包

2012/5/3 中國時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01/112012050300623.html

陳映真追求的是一種超越政治嬗遞,格局更寬廣的獨立,民族文化的獨立、個人生命與人格的獨立,對於世間真相不妄斷、不閃躲的獨立認識與獨立判斷。

 大約是我在人間雜誌工作的很短暫期間,有一次和陳映真閒聊,談著談著,不禁好奇的問道:「為什麼你主張統一?」

 我多年來主張獨立為台灣必要選項之一,所以會有這種「大哉問」。大陳倒沒什麼猶豫,即刻回答:「對於我來說,那些主張獨立的人,才令我覺得困惑呀。你看嘛,假使你在牧一群羊,左邊是一望無際的牧草地,右邊是崎嶇貧瘠的小後院,你會把羊往那邊放呢?」

 隨後我了解到,大陳話裡的「統一」是一種廣泛的、文化上的認同,那片「一望無際的牧草地」,哪裡是指「中共政權」呢?所以,當林瑞明在〈理想繼續燃燒〉中懷念陳映真,說及中國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荒謬,提到六四天安門的鎮壓(1989),說:「別的暫且不提,尊敬的兄長,我是多麼希望有影響力的你,站出來講些話啊,但是沒看到。」(見《人間風景.陳映真》,文訊出版社,2009)

 我會這麼想:大陳一生從未認同過任何專制政權,「信仰社會主義,等同於贊成中共內部殘酷的權力鬥爭」,這是國民黨統治下所鼓勵的思維。就台灣歷史來看,大陳從未認同過殖民統治,日本對台灣的統治罪惡,從人間出版社在一九九○年代出版的系列政經叢書,如劉進慶或陳碧笙的專書,可一窺大概;大陳對於國民黨的獨裁統治,讀者可在〈歸鄉〉、〈夜霧〉、〈忠孝公園〉(皆收錄於《忠孝公園:陳映真小說集6》,洪範書店,2001),得到清晰的概念。而事實上,太多人不察,大陳是「講過些話」的,譬如在〈悲傷中的悲傷:寫給大陸學潮中的愛國學生們〉(人間雜誌,1989年六月號)一文中,他述說如下:

 「二次大戰後,隨著美蘇兩個霸權的對立,隨著國共內戰的形式快速的逆轉,美國採取了把台灣改造成一個親美、反共、與中國分立的亞太反共軍事基地的台灣。」台灣蔣政權的高度獨裁,是美國造成的,「美國支持(一九)五○年代初(國民黨政權)對於台灣反帝民族運動的滅絕性撲殺。」而獨裁產生反抗,這時美國採取兩手策略,「毫不猶豫地支持台灣的民主人權運動。國民黨和他的反對派便同樣具備了親美、反共、與中國分立等三個特質,只是在政權的問題上,兩者有激烈而徹底的不同意見。」

 不閃躲的批判

 陳映真的講法還是含蓄了些,「只是在政權的問題上,兩者有激烈而徹底的不同意見。」講白了,就是台灣即使政權變天,也等於換湯不換藥,特權階級如故,弱勢族群如故,被剝削與剝削的關係如故等。他抨擊「無條件西化論」(見陳映真小說〈唐倩的悲喜劇〉等),他痛心美國大量製造出來的「精英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對自己民族、民族文化、歷史的程度不同的怨恨(見陳映真小說「華盛頓大樓系列小說」:〈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天〉、〈雲〉、〈萬商帝君〉),「然而,有誰具體分析過(中國大陸)開放改革體制下中國社會矛盾的本質呢?」、「有誰去分析過這個龐大官僚獨佔的、半封建、半社會主義社會對世界資本主義體係之新殖民主義式的結構性依賴的形成過程,以及在這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新的榨取和階級支配的關係呢?」(見前引〈悲傷中的悲傷:寫給大陸學潮中的愛國學生們〉)。

 林瑞明不察陳映真非但「講過些話」,而且他被國民黨下獄七年之前,自從一九五○年代,便已念茲在茲,滔滔不絕在他的小說中批判種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大環境之惡(見〈我的弟弟康雄〉,1960),對於二十世紀城市化的台灣住民(尤其是知識份子)的文化身世及時代困局,華文世界沒有人比他寫得更鞭辟入裡的。大陳追求的是一種超越政治嬗遞,格局更寬廣的獨立,民族文化的獨立、個人生命與人格的獨立,對於世間真相不妄斷、不閃躲的獨立認識與獨立判斷。

 一九八九年九月,人間雜誌因財務困難停辦,然而早些時候,陳映真仍毫無憚忌的,在〈悲傷中的悲傷:寫給大陸學潮中的愛國學生們〉中發出對各種政治立場皆不討喜的鴉鴉警語:「在遠遠沒有這些思維、分析與解答之前,同學們竟懷著單純卻毫無政治和知識實體的虛無口號與理想,虛弱以死,甚至引燃一場毫無進步實質的大亂,三度浩劫之餘,徒然讓新的一批特權化、買辦化和美國化的知識份子,繼續敵喋喋不休的咒罵自己的民族、歌頌西方的進步與偉大……這是何等的悲哀中的悲哀呢?」

 哭泣的先知

 二十二年後的今天,再來讀陳映真這篇舊文,不能不感歎,左派人士對於人類世界的預言,尤其對於人類淪為生產與消費工具的戒慎恐懼,依然具有「哭泣的先知」耶利米話語一般的,令人哀思的氤氳。台灣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心越來越困惑,對人生的滿意度也越來越低……;中國社會似乎也正走上類似的道路。只是,如何能夠建立公平正義的人間,而不使人斥之為烏托邦的幻象,確實越來越費力了。

 現在回想,陳映真應該是自「十.三事件」後就鐵了心,絕不能隨波逐流。一九七九年十月三日早晨七點,「和十一年前一樣,我被兩人一左一右地夾持著,坐進一部大轎車。放眼望去,整個巷子若說十步一崗,五步一哨,大概也不為過。」幸而這次二進宮僅兩天,而上回是坐監七年(1968~1975,原判刑十年,因蔣介石逝世大赦提前出獄)。但歸來後他經營的公司大受影響,由於消息見報,情報調查單位間接趕走了他的一些客戶,「我的生意,我的生計,正面臨著危機」,然而「劫後歸來所感受到的溫暖,使我感到我在文學工作上是何等虧欠了無數說與不說的兄弟們、朋友們、同胞們的期待……我決心不論今後的生活多麼艱難,我要把這隻筆獻給我所愛的中國和他的人民。」(見陳映真,關於「十.三事件」,收錄於《父親:陳映真散文集1》,洪範書局,2001)

 那年,陳映真四十二歲。無論台獨人士喜不喜歡,陳映真筆下的「中國」包括台灣,由於他對於人世間的觀察、關注、思考集中於斯,這個常自稱「在台灣長大的中國人」,說到做到,經過六年的砥礪與醞釀,創辦了揭發台灣社會各面向疾苦的「人間」月刊。

 「真理」和「愛」

 陳映真在好幾篇文章中提到,父親在他入獄第一年初次來探視,留下這樣一句話:「孩子,此後你要好好記得:首先,你是上帝的孩子;其次,你是中國的孩子;然後,啊,你是我的孩子。」陳映真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寫道:「記得我是飽含著熱淚聽受了這些話的。即使將『上帝』詮釋成『真理』和『愛』,這三個標準都是不容易的。」(見〈鞭子與提燈〉,收錄於《知識人的偏執》,人間出版社,1976;《父親:陳映真散文集1》,洪範書局,2001)

 「真理」和「愛」始終是「人間」雜誌的主要關懷。陳映真在「人間」雜誌創刊號的發刊詞中自問自答──

 「為什麼在這荒枯的時代,要辦『人間』這種雜誌?」

 「我們的回答是,我們抵死不肯相信:有能力創造當前台灣這樣一個豐厚物質生活的中國人,他們的精神面貌一定要平庸、低俗。我們也抵死不肯相信:今天在台灣的中國人,心靈已經堆滿了永不飽足的物質慾望,甚至使我們的關心、希望和愛,再沒有立足的餘地。不,我們不信!」(人間雜誌創刊號,1985/11)

 痛心台灣淪為惶惶不可終日的消費社會,不僅是陳映真,一九七○年代新馬成員佛洛姆(Eric Fromm)系列社會分析譯叢的暢銷(如《理性的掙扎》、《逃避自由》、《希望的革命》等,志文出版社),一九八○年代法蘭克福學派諸家著作被廣泛閱讀,皆顯示台灣知識份子已覺察社會發展的動向,但當時大多數知識份子的燃眉之急,似乎仍是驅逐自二次大戰結束後盤據台灣的獨裁統治,大家以為,一旦壓制基本自由與人權的國民黨政權下台了,建立一個民主的政府,台灣人便可以開始重建民族的自信,從而重拾個人的尊嚴。

 認為「國民黨下台.反對黨上台」是換湯不換藥的陳映真,卻絲毫不存幻覺,在反對黨組黨的緊鑼密鼓中,他幾乎是卑微的為「人間」找到一個溫和的角落,以宗教的情懷來繼續一貫的苦行。「人間」發刊詞甚至收斂了社會主義論調,改以較為普世性質的人道呼喚,訴求「信.望.愛」的再臨。

  • 2012-05-04 01:51
  • 中國時報
  • 【黃怡】

 讀陳映真,是為了理解我是誰、我們是誰,為什麼我們會在這裡、過這樣的生活,以及我們面對這個「人依舊吃人」的慘澹人間,為何竟然不覺得不妥?為何感到無須負責?

 在「人間」創刊前,有幾篇陳映真的中篇小說,也基於策略上的需要,突然轉向較無控訴意味的自然主義風格,如〈鈴璫花〉、〈山路〉(皆於一九八三年完稿、發表),謹慎的陳訴國民黨迫害異己的事端,處理成述事者目睹的人間風景之一,而絲毫不做評論。就策略而言,〈鈴璫花〉是成功的作品,緊接的〈山路〉則斧痕畢露,敘事者李國木的大嫂蔡千惠,為了替出賣朋友(包括李國木之兄國坤,後被槍斃)的哥哥蔡漢廷贖罪,甘願謊稱為國坤之妻,尋尋覓覓到赤貧的夫家做牛做馬,撫養國木長大。她生前留下一封信,信中有這樣的表述:

 「就這幾天,我突然對於國木一寸寸建立起來的房子、地毯、冷暖氣、沙發、彩色電視、音響和汽車,感到刺心的羞恥。那不是我不斷地教育和督促國木『避開政治』、『力求出世』的忠實的結果嗎?」自苦、折磨自己、不敢輕死以贖回我的可恥的家族的罪愆的我的初心,在最後的七年中,竟被我遺忘了。」(〈山路〉,收錄於《鈴璫花:陳映真小說集5》,洪範書局)

 三個月後,她枯槁而亡。在陳映真無數小說人物的死亡安排中,〈山路〉的蔡千惠之「心」死,最是教人怵目驚心。不似〈我的弟弟康雄〉那種死,還接近「上世紀的虛無者的狂想和嗜死」;不似〈將軍族〉:「此生此世,彷彿有一種力量把我們推向悲慘、羞恥和破敗……」。蔡千惠死於安樂,卻毫無勝利者的喜悅,她是一個見證過周圍的人對公平正義的、光榮的追求的老人,也目睹過他們慘遭滅死,如今她過去的敵人,竟以另一種無人可抗拒的時代壓力,侵蝕、征服她和李國木的人生;蔡千惠死於領悟大局不可逆的喪志。姑且不問以她的知識背景,是否能夠聯結起促成國民黨的政治迫害與造成台灣人淪為消費動物之間背後龐大的政經結構,隱隱中,細心的讀者竟可察覺陳映真的焦慮感在膨脹,或許還不只是針對台灣鋪天蓋地的拜物巨流,而是眼見那個仿效國民黨主張經濟自由化的、凡事以美國為馬首是瞻的反對黨,竟真的要組黨,竟真的要執政了嗎?

 重整弱勢族群歷史

 在美麗島事件(1979)之後、組黨(1986)之前的黨外運動,已逐漸走向分化省籍族群的險路,詮釋台灣歷史更常有便宜形勢的扭曲,這也是陳映真憂心的源頭。他筆下〈山路〉的李國木,便是當時懵懂的台灣新生代樣板,對於近在咫尺的家族(與民族)悲劇無法判讀,只能悄悄任其模糊或消逝;在〈萬商帝君〉(遠景出版社,1983)中的劉福金,則突顯反對黨支持者的教條化,對於台灣政治改革的期待,僅停留於清算國民黨的罪行,甚至有罪及所有外省人的傾向。他認為,一旦反對黨的意識型態宰制了台灣的政治現實,新的偏見將使歷史真相更難還原,而新的對立與仇恨會不斷滋長,終至原本深陷於各種匱乏的深淵(物質的、精神的)的廣大群眾,更無法獲得及時合理的救濟。

 那是個民怨併發的年代,走上街頭成為唯一正當的發洩管道,街頭是社會運動角力的戰場,也是社會階級矛盾的櫥窗。「人間」雜誌恭逢其會,不但卯足勁替當時的所有弱勢者發聲(娼妓、農民、漁民、工人、原住民、外籍新娘、殘障者、同性戀者、受虐兒童等),還為台灣過去的弱勢族群重整歷史(見〈台灣客家:歷史.革命與族群認同〉大特集,1989年一月號),逐一刺破台灣百年來傷痕的廣度、深度與密度,都是文化界空前絕後的。

 但「人間」的集稿並不總是順利,有一次我問陳映真,處理某些文字缺損、義理不順的稿件時,難道不會覺得有些大材小用嗎?把這些心力用在寫自己的文學作品,難道不是更值得嗎?大陳答道:「我個人的創作當然重要,但『人間』是大家的事業,是台灣知識份子的良心事業,這是更重要的。」

 〈趙南棟〉悵然預言

 前面說及陳映真的寫作「策略」,絲毫無貶損之意,吾人必須把他一生的寫作出版工作,當成改造社會的事業,不能單一看待任何他處理過的文章、雜誌、書籍,它們像是一大片意識的建築群,尤其是他的小說,不只是為創作而創作,不僅是藝術上的追求,從〈麵攤〉(1959發表)到〈忠孝公園〉(2001發表),都直指他要打倒的對象,都提示了他要建立的人間。為有效說明他的想法,他甚至發明一種介於小說與報導之間的文體,譬如〈歸鄉〉(1999發表)、〈夜霧〉(2000發表),或是介於報導與評論之間的文體,譬如〈洩忿的口香糖〉(人間雜誌,1988年七月號)。

 再對比陳映真小說作品發表的時序,我個人覺得「人間」雜誌已是陳映真的最後反撲了,從試刊號(1985/10)到第四十七期(1989/9),左派文化人該觀照的、該批判的,都做得差不多了。而如果〈山路〉是大陳為台灣敲起的第一響喪鐘,〈趙南棟〉的發表(1987/6)就是他的最後警告了。

 〈趙南棟〉中的兩兄弟,父母都是政治犯,母親在生下弟弟趙南棟後被國民黨槍決了,趙爾平兄代父責,在父母舊友協助下,把趙南棟拉拔長大;少年的趙爾平,在宿舍的桌上,壓著他用顏體寫的「立業濟世,達恩報德」,中年後,他去一家跨國藥廠做行銷經理,為了衝刺業績無所不用其極,「他的少年時代對進德修業的生命情境的嚮往,於今竟已隨著他戮力已赴,奔向致富成家的過程中,崩解淨盡了。」至於趙南棟,由於生來俊美,自小被驕寵著長大,出社會後就是混著過的,沉醉於肉慾,吸膠、侵佔,最後入獄服刑,按照他友人的描述,「他們是讓身體帶著過活的。身體要吃,他們吃;要穿,他們就穿;要高興、快樂,不要憂愁,他們就去高興,去找樂子,就不要憂愁……」

 在〈趙南棟〉的尾聲,兄弟的父親病逝那天,趙南棟剛好趕上目送父親的遺體進太平間,「他走到太平間右側的一棵老榕樹下,跌跤似的坐了下來。……始終沒有流眼淚……坐在樹蔭下,時而低頭,時而仰望。他開始感到暈眩,而他的手開始顫抖……他用顫抖的雙手揉搓的塑膠袋,把鼻子湊近袋口,睜大了那晦暗而空洞,卻依舊不失秀麗的眼睛,貪婪的吸氣。」

 理解自己是誰

 失格、吸膠,當然只是寓意,陳映真沉痛的是台灣人無法向上提昇;許多人在趙南棟、趙爾平身上,應該多少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二○○六年終於離開台灣定居中國大陸的他,對台灣是悵然的。

 在讀者饑渴的尋覓舶來的奇花異果的台灣,許多人忘了近在我們身邊的珍稀寶藏──陳映真的出版品。讀他,是為了理解我是誰、我們是誰,為什麼我們會在這裡、過這樣的生活,以及我們面對這個「人依舊吃人」的慘澹人間,為何竟然不覺得不妥?為何感到無須負責?

 至於臥病於北京的陳映真,不曉得會不會承認,台灣母土上的他的忠實讀者,才是最了解他的人。(下)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732&aid=4820370
頁/共1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