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 823炮戰
民國三十八年(西元1949年)的古寧頭大捷,雖然讓中共嚐到全軍覆沒的敗績,但是其「堅決打金門,渡海攻台灣」的野心卻未曾稍減。
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八月二十三日,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砲戰」展開了。當日下午六時三十分,共軍集中各型火砲三百四十二門,向金門地區作地毯式濫射,頓時彈如雨下,塵土飛揚,兩個小時內連續發射了五萬七千五百餘發砲彈。
十四日,共軍更出動海、空加入戰爭,而面對國軍海、陸、空聯合應戰,卻始終未能得逞。二十五日,共軍改採封鎖手段,加強砲擊,國軍砲兵亦不甘示弱,實施反砲戰,進行制壓及破壞射擊,且由於美國適時援助大口徑巨砲,更如虎添翼,予共軍相當程度的重創。砲戰至十月六日,共軍砲擊數已達四十七萬餘發,仍無法達成封鎖金門的目的,中共當局於是宣告停火。
44天的砲戰期間,金門地區落彈近五十萬發,平均每一平方公里落彈三千一百六十發,這是史無前例的。而金門在每一寸土地被翻起了一遍的情況下仍能屹立不搖,也贏得了國際間的注目和讚揚。
八二三砲戰之後二年(西元1960年),中共又發動較小規模的「六一七」、「六一九」砲戰,爾後採「單打雙不打」方式陸續鳴砲,直到民國六十七年(西元1978年),才正式宣告砲戰時代結束。
號稱「第二次台海危機」的八二三炮戰在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開打以後,接連著四十四天,中共發射了將近四十八萬顆砲彈。
這場戰役發生迄今已經四十三年了,作為捍衛台澎金馬的指標戰役,它在中華民國國軍戰史上是重要的一頁,特別是與古寧頭之役不同,台籍戰士在此戰役中亦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除了官方的宣傳外,八二三砲戰確實對於以後台灣歷史的發展,台、美、中三角關係的互動,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台灣」的政策都有相當的影響。在八二三炮戰四十三週年前夕,本報「台灣歷史之窗」特別邀請政治大學歷史系薛化元教授執筆,探討這場戰役發生的始末與其代表之歷史意義。
炮戰發生始末
所謂八二三砲戰並非只發生於一天,實際上自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與數百門大砲於當日下午五點三十分同時向大小金門大擔、小擔等島,進行密集性的砲擊起,在短短八十五分鐘內共發射了三萬多發砲彈,砲戰並持續到一九五九年一月七日。
總計人民解放軍向金門等地砲擊的數量超過四十萬枚,無論數量或是密度,都在人類戰史上可佔一席之地,由於砲戰始於八月二十三日,史稱「八二三砲戰」,又由於這是一九四九年以後台海第二次大規模的軍事對抗,也有稱為「第二次台海危」者。
home.kimo.com.tw/candybobi/823.htm 八二三炮戰
www.twhistory.org.tw/20010820.htm 八二三炮戰歷史
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5&type=show_post&post=382
八二三炮戰回憶
參考資料 http://taiwan.wcn.com.tw/b5/island/kin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