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演進,朝代的興衰,可知士、農、工、商中,觸覺最敏銳,具悲天憫人胸懷,且有「己立而立人,己達而達人」的精神者,就是知識份子了。若朝廷官員一旦貪污腐化,人民生活陷入困境,知識份子常自命責無旁貸起而抗爭,呼籲改革。
但是,通常這種政治氣氛的養成,追究成因,幾乎是上位者愚昧縱容,或是力有未逮,造就了一群禍國殃民的貪官污吏,他們本質上,昧於現實,沆瀣一氣,互相包容,權勢壓過有見識的知識份子的反抗聲浪,最後搞垮國家前途。
東漢末期,曹操把持政權,公然宣示用人唯才,不論其品德修養,顛覆東漢建國之初,著力提倡文化教育,表彰文人氣節,士風趨於純美的善意,無恥文人雖趨之若鶩,但仍要不被見容於心胸狹窄的曹操,而遭殺戮迫害。
這種政治風氣,直接影響隨後的魏晉南北朝,造成中國歷史上政治混亂黑暗,長達數百年之久。足見,掌權者的一念之間,對後世的影響有如排山倒海的傾洩,該負的責任無止無境。
當時的有識文人為自保,轉而冷漠,眼不見為淨,於是,才有竹林七賢出現,他們為避災禍,彼此間的言談脫離現實,舉止荒旦,幾近瘋狂怪異。如此尚且未能趨災免禍,仍有人身首異處,死於非命。
明成祖以降,宦官專橫,權勢薰天,朝政逐漸腐敗,到了明末,一批知識份子藉著講學之便批評朝政,但是,並非個個知識份子都具憂國憂民的胸襟,識見淺薄者為保權位依附宦官,於是,演變成士人之間與宦官的黨爭,直至明朝滅亡。
所以說,讀書人固然才學豐富,見識長遠,頗能助益國家社會的興衰,但是,一旦剛愎自用,不肯接納他人看法,融合異聲,彼此固持己見,意氣用事,甚至結合小人勢力濫權,也是國家的不幸,人民的悲哀。自古文人相輕,貽害家園的例子,也是有跡可循的。
唐朝的牛李黨爭,宋朝與清朝的新舊黨爭,都是直得省思的史實。黨爭以血腥或暴力鎮壓,但不究原因,一味姑息,朝政敗壞未見好轉,且積重難返;殺戮可收一時禁聲的效果,只是民怨未消,化明為暗,累積的反抗浪潮,一旦有機會宣洩,將翻天覆地造成國家敗亡。
歷史的殷鑑未遠,人民豈可稍有忘懷?執政當局豈可無視史實,恣意行事?台灣是我們的家園,根本所在,離了她,何處依附?請喚起良知良能,想一想北宋偉大政治家,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重建和樂繁榮的台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