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心底的中國】
市長:
易燁煌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公共議題
/
【【心底的中國】】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不分版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台商旺旺從中國走向世界
瀏覽
4,284
|回應
3
|
推薦
0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http://www.yzzk.com/cfm/main.cfm
亞洲週刊.張殿文
台商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小時候被長輩告誡不准和外省人做朋友及說國語,但他卻比其他台商走進更遠更深的中國,而且堅持帶給台灣人一個真實的大陸,支持兩岸直航和更開放。旺旺在大陸發展十八年,目前在全中國有一百零五個工廠,是全世界用米量最多的企業,年產四百八十億片米果,可繞地球一百二十圈,堪稱「世界米龍」,吸引李嘉誠、劉鑾雄等富商投資,並在香港上市。
一架鮮紅色灣流G200飛機降落在新疆烏魯木齊地窩堡機場。從上海飛行四千五百公里,相當於台灣海峽二十倍寬,途中沙漠橫亙。這架企業公務飛機,擁有者是來自台灣的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
「中國太大,未來大陸企業公務飛機是一種趨勢,晚買還不如早買!」蔡衍明解釋。旺旺全中國投資一百零五個工廠,是全世界用米量最多的企業(二十四萬噸),年產四百八十億片「旺旺」米果,若一片片連接起來,可以繞地球一百二十圈。
台灣要真正成為「亞太籌資中心」,旺旺這種台商正是台灣拼經濟急欲爭取回台上市的對象。八月四日,台灣新任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就指出,海外台商招商很重要,尤其「純大陸台商才是重點」,這和過去民進黨時代的海外招商回台上市方向大不相同。
二零零八年旺旺從新加坡下市後轉投香港上市。當時蔡衍明棄投資銀行和私募基金,而以自己公司團隊名義向高盛(亞洲)、瑞士、法國巴黎銀行等聯貸八點五億美元,買下在外流通的百分之二十六點三五新加坡股權,再到香港上市,成為近兩年來亞洲最大槓桿融資收購(Leveraged Buyout)案。吸引包括香港「經營之神」李嘉誠、華人置業集團主席劉鑾雄等投資這家毛利率在亞洲同行中居於前列的、中國最大的休閒食品公司。「我們希望未來可以開發大陸更多的農產資源!」蔡衍明說。
坐上旺旺的企業公務機,可以看見五千公尺以上高度流下的天山雪水,如何滋潤了比台灣大四十五倍的新疆,生產葡萄、西瓜、蜜桃等,還有全中國最大的畜牧場,這架鮮紅色飛機也因為載送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台灣總統大選後首度訪問大陸而走紅。
二零零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國民黨在總統大選重新奪回執政權,當江丙坤四月初內定為「海基會董事長」後第一次出訪大陸,就表示要向台商「謝票」、也會順便就新的兩岸關係發展向台商做說明。
過去十年,在大陸台商號稱百萬,二零零八年總統大選中是國民黨的鐵票,而其中上海五萬台商,更是國民黨堅強的後盾,蔡衍明是最具代表性的台商。一名熟悉兩岸事務的人士透露,江丙坤刻意搭乘旺旺公務機的舉動,除了強化「台商、台灣及國民黨」三者的「命運共同體」,也拉升了自「戒急用忍」政策十多年來被打壓的台商重獲地位。
名列《福布斯》(FORBES,富比世)港澳台四十大富豪,蔡衍明快速行動常讓他「留名青史」,像一九八七年台灣開放兩岸探親時,旺旺就是第一個在大陸拍攝廣告、並在台灣放映的企業,「新聞局登記到大陸拍片註冊前三號都是我們的啦!」蔡衍明得意的說。
廣告比產品先登陸
二十年前旺旺分別到黃山、蘇州和「媽祖娘娘」故鄉福建湄洲拍了三支廣告,在台灣播放時就引起話題;同樣的,蔡衍明也是第一家在大陸播放廣告片的台商,但一九九零年那時旺旺連產品都還沒有在大陸上市,蔡衍明選擇員工團體旅遊時到了廣東,大家一起在旅館看「歷史性首播」。當員工質疑這個做法時,他振振有辭回答:「你看人家日本NEC(日本電器公司,全日本最大的電子集團)來台灣還沒有賣產品,不也就到處做廣告嗎?」
蔡衍明對市場天生敏感,旺旺也快速深入內陸市場。一九九零年,旺旺正式考慮進軍大陸時,原本也是決定在廣東福建一帶的沿海城市投資,但最後卻選擇湖南,主要是湖南省領導一再表達邀請旺旺投資的誠意,旺旺總經理廖清圳回憶當時到長沙來投資時,全長沙只有一個紅綠燈!
當旺旺的日本技術合作伙伴岩塚集團社長楨計作得知了旺旺在湖南長沙落腳的消息時,不免嘆息說:這完全是「緣份」。因為當年日軍侵華,他參與了長沙會戰,結果受傷脫隊,當時一度以為自己死定了。沒想到湖南人不但沒有把他殺死,還放他和部隊會合,讓他在戰後一直耿耿於懷,不知如何報答。
直到三十年後,一名來自台灣的二十三歲的年輕人蔡衍明找他來轉移米果技術,當時楨計作已經六十四歲,公司營收達數十億台幣以上,而旺旺還只是不知名的小企業,但他覺得「欠中國人一份情」而接見了這個小他四十一歲的年輕人,他不得不歸於「緣份」。
因此,「緣」成為旺旺集團「發展信念」之首,旺旺的發展信念是「緣、自信、大團結」。蔡衍明說,這個「緣」字,是禎先生給的,他尊稱他為「米果之父」。對於蔡衍明來說,他的人生幾經波折,從台灣到大陸又何嘗不是一種「緣份」?
從小在台北市大稻埕圓環長大,圓環是當年國民黨剛到台灣鎮壓民眾的「二二八事件」發生地點,長輩一再告誡他不准和外省人做朋友,也不准說國語(普通話),誰會想到他會比其他在沿海投資的台商走進更遠更深的中國。
「我在中學之前根本沒有講國語的朋友!」蔡衍明說。加上父親在台北事業很成功,自己口袋裏零用錢通常是公務員一年的薪水,身邊總是圍繞著「哥兒們」,讓他覺得自己可以掌握人生,直到二十多年前他幾乎虧光了一億台幣的公司,外界視他為敗家子,他抱著「無路可走」的心情前往日本尋求米果技術,他才開始認識另一面的自我。
從做人到做事業,甚至到社會國家,蔡衍明認為最基本的就是「認識自我」,徹底認輸之後再認識自我,讓他從學看帳目、採購機器、甚至做廣告、到大陸投資,淬鍊信心,相信自己長久努力所創造的價值,這就是「自信」,這也是旺旺經營信念之二。蔡衍明認為,台灣目前想要拼經濟、賺大陸人的錢,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老百姓還看不清楚「自己」。
主要是台灣人心態還停留在過去,把大陸人當做是暴發戶、甚至從心眼裏看不起大陸人。蔡衍明指出,台灣想要拼經濟,就要先了解大陸人的思考,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很多成功人士不只靠關係而已,是憑實力來致富的。
「大陸的確有很多問題,但是別人也在進步,台灣人不能一直把眼光停留在過去啊」,蔡衍明指出。這種互相了解的隔閡,主要還是過去八年台灣執政當局有意造成的「區隔」和分化,所以蔡衍明也常常提醒子公司要多多利用企業的大陸平台,除了內部向心力凝聚外,要把中國各地優勢「團結起來」,開創新的價值,這是旺旺經營信念中強調的「大團結」。
這也是國民黨所看重的部分。事實上從民進黨政府時代,就一直希望吸引全球的台商,回到台灣股市上市,像統一集團在台灣比大陸成功,而康師傅在大陸比在台灣成功,但統一、康師傅在台灣已有上市公司,只有旺旺在台灣大陸兩地都很成功,卻一直沒有回到台灣。法國里昂證券(CLSA)分析師許慧慧(Heather Hsu)就指出,旺旺不管是在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和毛利率都是全中國表現最好的食品公司,儘管目前看不出有什麼籌資必要,但旺旺股權穩穩抓在蔡衍明手中,所以為了支持台灣,最有可能回台上市、發行預託證券(TDR)。
「台商的成功,是台灣的成功」,這句話必需要台商回到台灣投資、上市才算成立,國民黨中常委、目前在香港管理基金的連勝文就指出,其實台商根本已經全球化了,舉例而言,一家台商就算在越南投資,如果需要籌資,只要到香港就好了,根本不需繞過台灣。未來如果旺旺等台商回台上市,正是馬團隊執政「拼經濟」、吸引台商回鄉上市的代表。
江丙坤拉高台商地位,也算是還蔡衍明一個公道。當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旺旺不但沒有回台上市,二零零六年時還和台塑及明基集團一起大手筆投資大陸醫院,成為大陸第一批擁有醫院執照的台商。二零零六年台灣經濟部「投資審查委員會」指出,如果依照旺旺醫院對外宣稱投資金額高達人民幣七億元(約一億美元)的規模,依照行政裁罰基準,投審會最高可判罰旺旺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台幣(約六百萬人民幣)!這也讓蔡衍明成為台灣近年來最大違規登陸案。此前,二零零四年經濟部針對高科技外移的中芯半導體創辦人張汝京罰款一千五百萬元,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聯電因違法在蘇州創設和艦半導體,也不過被判罰五百萬元。
過去投審會的重罰對象多集中在高科技業,蔡衍明以一介「米果業者」竟受到如此待遇,說明了其個人特殊地位。當時官員還特別指出,旺旺新加坡控股公司不是台灣法人,不須受到登陸百分之四十投資上限的規範,但大股東蔡衍明是台灣人,仍須遵守「個人投資大陸不得超過新台幣八千萬元」的規定。
儘管民進黨政府咬住蔡衍明是台灣人,蔡衍明也一直沒有放棄台灣戶籍來規避,卻只能選擇和台灣漸行漸遠:台商面對大陸市場的競爭加劇,只能用國際資金和大陸盈餘再投資,所以沒有用完台灣投資限額的問題,但從企業的眼光來看,如果大陸沒有一直進步,他們也不敢一直投資。
面對扁政府的「抹紅」只能低調以對;面對市場詭譎多變,唯有更快更靈活的應對才能生存下來。過去二十年,旺旺也是一個台商心路最佳縮影。他們看見中國在轉變,台商卻只能「化明為暗」,也難怪當「政黨二次輪替」,一向低調的蔡衍明也出借飛機,「過去十多年台灣如果不是採取閉鎖政策,台灣可以變成全球最富裕的一塊樂土。」他語重心長的說。
大陸是一條不歸路,但是台商卻頻頻回頭。或許是蔡衍明了解,再長的征戰路、再大的市場,但是故鄉只有一個。
吳伯雄盛讚蔡衍明
二零零八年六月,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第一位踏上大陸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唯一參訪的一家台資企業,就是旺旺集團。「我今天來,一方面是和旺旺結緣,也希望沾旺旺企業的福氣,讓國民黨旺起來,兩岸關係旺起來!」吳伯雄並盛讚蔡衍明有一顆柔軟的心,熱心公益。
站在曾招待「吳主席」的旺旺貴賓室裏,蔡衍明也感性起來。他指出許多台商都希望事業有成後能榮歸故鄉、多盡心力,但意識形態作祟,讓他們只好默默來往於兩岸之間。現在兩岸氣氛非常好,希望能盡速達成兩岸直航,「最好在這幾天」!蔡衍明激動地說。
七月四日,兩岸包機直航沒有跳票,但是大陸台商資金歸鄉仍有一段路要走。
畢竟許多台商認為:「好不容易把錢匯出海外,賺了錢,哪有理由再把錢送回去受管制?」企業在台灣籌到資金不能用到對岸市場,這在自由化的市場很難讓人理解,台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也坦承:「現在政府把過去不正常的作法一舉撤除,就是回歸台灣以往被評比為自由市場的常軌!」
馬政府上任一百天,拼經濟成效尚待驗收,原因之一是台灣政府鬆綁兩岸的誠意尚待檢證。對台商來說,經過十多年來的兩岸奔波,他們其實早就是自由人,不只是私人飛機而已,像蔡衍明甚至已在澳洲買了私人小島,「Google Earth上也查得到喲!」他開心地說。
只要他願意,那架紅色的旺旺飛機可以隨時起飛,去看工廠,或是去小島渡假,只是希望家園依舊完好,讓飛機不只是降落遙遠的烏魯木齊,也可以飛兩小時降落台北,找來兒時的玩伴好好「臭屁」(台語:炫耀之意)一下。■
推薦:【
Anti-CNN
】
「
微博
」
「
噗浪
」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492&aid=3483873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淺談NCC審核「旺旺三中」股權轉移
推薦
0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http://lawblog.ilf-tw.com/read.php/90.htm
http://lawblog.ilf-tw.com/index.php
May 29, 2009 by 陳志宇
NCC在近日審核通過中天(頻道)與中視(數位及類比無線電視台)的董監事變更案,也論述了相當的跨媒體經營以及壟斷的疑慮。
由於相關論述及批評的角度很多,我在這裡也很難周全,僅就幾個問題談一談看法。
首先是跨媒體經營。以現行技術以及法規而言,中天屬於衛星頻道業者,為媒體內容提供;中視則為數位及類比的無線電視台,兼具有媒體內容製作以及無線播送平台的雙重身份。另一個不在本案中的中時,屬於報紙媒體,本質上也屬於媒體內容製作與平面傳播的雙重身份。這樣的人事變更案,實際影響跨媒體經營,不同平台與內容業者相互整合,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基本上,整合造成媒體實質減少,如學者認為若有11家媒體,則有11種多元言論,可以促進競爭。若跨媒體集中,媒體減少後,有媒體經營集中以及言論多元減損的疑慮。
然而,11家媒體跟8家媒體,要說11家的競爭比較激烈,當然有點道理。可是8家到底會讓競爭降低到什麼程度?我們所看過的反獨佔案例中,要不單一廠商市佔率超過50%,不然就是市場上競爭廠商剩下3家以下。這顯示產業的數量與相關市場競爭程度,並沒有絕對關連;甚至產品數量的增減,也未必代表競爭的程度。跨媒體整合會有整合效益,在台灣,有線電視系統在全體影音平台的佔有率超過70%,無線電視平台僅30%不到,而這一次的整合在哪些部分呢?
中天是頻道業者,台灣有線電視頻道超過50個,中天僅佔其中3個,納入平台之後,市佔率頂多70%*6%=4.2%;中視佔5家無線電視之一,佔有率頂多 30%*20%=6%,在影音媒體基礎的整體市場上,頂多佔10%。在現有市場規模之下,將平台合併看待之後,旺旺三中媒體整合的市佔率低。有線電視系統業者(MSO)排名前二的,單一系統市場佔有率就超過這個規模,更不用說他們本身也整合有線電視系統(平台)與衛星頻道(內容),具有一定程度垂直整合效益。
但系統業者沒有這些問題,因為在有線廣播電視法以及衛星廣播電視法中,對於股權分配以及交叉持股比例,都有細部的規範,業者在營運時,便會遵照法規的要求去做。
媒體整合強化產業面的競爭力並不是一件壞事,從通訊傳播資源有限的角度來說,有線電視系統的頻道容量,類比有100個頻道,而數位化之後有300個;無線頻譜目前為類比5台及數位15台。資源雖然有限,也是媒體業者負擔相當公益責任的基礎,但從容量來看,旺旺三中媒體才佔這些資源多少比例?況且無線電視平台在台灣已經快要死掉了,還得靠法律給予「必載」(強迫有線電視業者播放內容),保障這些無線頻道的廣告收益才能生存。
所以接著從「廣告收益」的市場來看,媒體整合的用戶涵蓋率頂多達到10%,這樣就想獨佔市場,遠了點。更何況,有線平台業者的「在地化蓋台」行為多的很,這還抵銷了一部分的市場,或沒有被列入市場份額。
從「言論多元」的市場來看,媒體整合後,在衛星頻道業者較大者5家(其實不只),無線電視台5家,這還沒算進網際網路,在台灣,我不知道該從哪裡擔心言論不夠多元的問題,市場進入的門檻不算高。
實際上,由於單一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超過1%的已經算是不錯了,這通常只出現在首播。強力整合平台後,就算同時段聯播吧,把一個節目的收視率在該時段抬升到3%,收視率增加300%,看起來真是超厲害的,結果也不過是1%->3%,真不知道該不該讚嘆~學者認為交互播出內容之後,降低傳播內容多元性,然而事實上,哪裡來那麼多的內容可以播?當單一節目的收視率都不超過2%的時候,多重播幾次或交叉平台播出,就能夠對整個市場進行「反競爭」嗎?
且讓我將內容收視率與一般商品市場佔有率對比看待。如果單一產品市場充斥著百種商品,使單一商品的市佔率最高者也不超過2%,這樣的市場是高度競爭的。但是商品的成本與收益能否平衡?一般產品可以主打許多差異化,從而進行差別定價與客層鎖定,有的商品單價高,有的單價低。但是台灣的電視傳播媒體內容有單價高低之分嗎?
無線電視台的收入來自於廣告,平台滲透率只剩30%;有線電視平台滲透率70%,有百餘個頻道容量,一個月單一用戶600元;有線電視頻道收入來自廣告與平台授權費,在單一內容收視率僅2%不到時,轉換成廣告收入,夠不夠形成高品質的節目?學者或許不太喜歡經濟效率面的論述,但是媒體市場現況離經濟效益的角度還太遠!
假設現有市場有100個節目,收視率最高者2%,如果市場一夕之間將節目數下降至50個,最高收視率能否達到4%?我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是希望媒體市場中「最好的內容」都只有2%收視率,還是可以達到10%。我必需強調,我不是在談「平均數」,而在談「最頂尖」,這當然反應在我們到底在談「量」的多元,或是「質」的多元。
傳統上,50%市佔率是行使獨佔力量的基本假設;25%是高市佔率,有反競爭行為「疑慮」的基本假設,在國外的法律裡面甚至已經揚棄這些數字。揚棄的意思是,即使到了50%也未必會被認定濫用獨佔,標準是更寬鬆的,不到25%的市佔率,基本上人家根本不管。我很獨斷的說,就算旺旺三中媒體在內容全部一體化,用歐盟的標準來看,都還不是問題。在媒體全球化競爭之下,歐盟跟我們一樣面對美國的文化輸出,人家怎麼看問題?既然NCC都參考英國判決,人家有在這麼分散的市場進行管制嗎?
換句話說,為了這樣低度的跨媒體整合,NCC搞出這麼大的爭議,值得嗎?需要嗎?
NCC 應該讓媒體市場有變動的機會,無論是業者整合、市場進入、科技匯流。媒體市場的變化,已經不是用理論推演就可以掌握的。經濟學家對於市場的估計常常會失準,傳播學者對於媒體的預測也不會多好。如有線電視系統分區經營,本有發展在地文化內容的思考,然而除了廣告蓋台還蠻在地化以外,哪些地區有地方特色內容?原因不難找,因為台灣說實在不是一個很大的地方,各地文化差異不足支撐在地化頻道。
但在地文化的多元性,在網際網路上面呈現的就相當多。
另一個問題,突顯出NCC思維上的盲點。
NCC 要求中視必需增加本土節目自製的比例。這個問題的另一個現象是,衛星頻道提供的媒體內容中,有非常大比例的「境外頻道」。媒體即使是一個負擔公共、言論責任的產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的產業競爭要素上,每一項都無法忽視。市場過度分散的結果,是面對外來競爭者的無力。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前二大,分別落入外資(凱雷、安博凱)之手,本土系統業者剩下富邦跟一些獨立系統商,本土媒體產業的競爭力顯然不夠。
頻道商面對境外頻道,平台商面對外資入主,沒有整合的效益,沒有資金的奧援,要如何競爭?如果經由整合,某一個本土節目的收視率真的到達3%,某一個本土平台市佔率超過25%,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國內產官學界應該要做的事情是,儘速從平台匯流造成市場相互取代的角度,進行媒體多元影響的研究。頻道商靠廣告與授權收益,平台商靠用戶費以及上架費,網路內容靠加值服務,電信服務業者收電路接取費。每一種通訊、傳播業務的經營,都有其不一樣的收益來源,每一種經營方式面對使用者或協同業者的模式也都不一樣,市場替代的型態也會不一樣。如果整合代表市場獨佔,合併代表言論集中,那倒閉也是一樣,問題是NCC能禁止產業倒閉嗎?
不要看到媒體合併就渾身不對勁,不多加兩條限制條款就吃不下飯。靠疑慮管制市場絕對是一件蠢事!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492&aid=3483944
《今週刊》旺旺讓王永慶的長庚計畫黯然失色
推薦
0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王永慶一心一意到大陸複製長庚經驗,整整六年過去,長庚集團和大陸官方數度交手,廈門長庚醫院仍停留在漫漫黃沙中。但2000年,當大陸官方開放外資以合資方式開設醫院,搶得第一家台資醫院牌照的,卻不是長庚集團,反而是以米果休閒食品起家的旺旺集團。
旺旺集團從湖南長沙一處偏僻小鎮起家,商界戲稱旺旺循著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打江山,不但作戰經驗豐富,對中南海政策思惟也摸得至為透徹。在大陸封閉醫療體系中,旺旺如何化解各方疑慮,打造一條康莊大道?這其中,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 大陸醫療界流傳著一則笑話:試問最健康的族群是哪種人?答案居然是台商,因為台商通常只看兩種病:感冒和牙痛。號稱百萬之眾的台商真的如此強壯嗎?
其實不然,只因大陸的醫療服務水平令人望而卻步;不過,若開設專以台商為服務對象的醫院,也還是賺不到錢,畢竟醫院的主力客群,還是來自十三億的大陸民眾。
正因如此,在中國人均所得逐漸上揚之際,台灣企業也瞄準了這塊市場大餅,紛紛西進搶著插旗。首先喊著建院的是財力和經驗均豐厚的台塑集團,憑著台灣長庚經驗,二○○○年時便宣布要在北京建設五千床的綜合醫院,其後又揚言進軍上海,但最終只聞樓梯響。
王永慶算是台灣最早建設大型醫院的富豪級企業家,當時才六十歲的經營之神,便有此認知眼光,隨後國泰集團的蔡萬霖和遠東集團的徐有庠也陸續跟進。只是王永慶萬萬沒想到,當他想將此願景移植大陸,再創首例時,卻事與願違。整整六年,台塑和大陸方面數度交手,均落下風,到如今,轉戰廈門的長庚醫院,仍停留在漫漫黃沙的整建階段中。
品牌是核心價值
毛澤東一歲曾孫只會說:「媽媽、奶奶、旺旺。」
王永慶至今仍未達成的志業,現在居然被另一家台資企業旺旺集團,搶先一步實現。去年底,位於湖南長沙的旺旺醫院正式啟動,向來行事低調的旺旺掌門人蔡衍明,並未大肆舉行慶祝活動,因為這項舉措完全來自於他的心願。
二○○○年大陸當局開放外資以合資方式開設醫院,第一家申請到牌照的便是旺旺,同批審核過關的還有台塑和明基。當時蔡衍明四十三歲,雖然有設立醫院的想法,但仍處於摸索階段。據了解,蔡衍明幾年前在上海一場大病,讓其認知到台商就醫的辛酸,於是更加速推動建院計畫。
以米果休閒食品起家的旺旺集團,於一九九三年西進大陸,從湖南長沙一處偏僻小鎮起家,商界戲稱旺旺是循著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打江山,不但作戰經驗豐富,對中南海政策思惟也摸得至為透徹。因此,當台塑硬卯上大陸當局,要求獨資時,旺旺便覺勢不可擋,決定依循外資、中資七三開的法令,默默展開建院藍圖,後來證明旺旺眼光獨到,因為台塑吵了六年,最後仍是回歸合資的基本面。
品牌是旺旺集團的核心價值,十三年的耕耘,成為大陸民間老少咸宜的強勢商品。旺旺品牌的威力驚人,從一則民間軼事可得呼應,據傳毛澤東的曾孫毛東東一歲多時只會說六個字:「媽媽、奶奶、旺旺!」姑且不論這則傳言的真偽,只是建院以旺旺為名,確實也在集團內部引起一番討論,因為既定的食品形象和專業醫療印象,似乎有著一段差距,不過最終幫旺旺解決爭議的卻是湖南政府,地方官員認為「旺旺代表的是一種信任」。
低調化解醫界反彈
四處說明,解除當地醫療體系祭出的「旺旺條款」選擇在湖南長沙建院,如同十三年前的艱苦戰役般傳奇,這裡是旺旺的風水寶地,人情風土熟悉,地方人脈暢達,第一家台資醫院終於在此誕生。大陸醫界有著一個略帶顏色,卻頗為傳神的形容:「台塑總喊著高潮,但『高潮』不來;旺旺『前戲』十足,終至高潮。」這顯示為何旺旺能夠先台塑而得點,原因在於台塑話說得太大聲,嚇壞了嚴肅拘謹的大陸醫療體系,深怕人才體系崩潰,反彈聲四起;而旺旺則鴨子划水,四處打點說明,除卻不少障礙。雖然旺旺如此低調,但當地醫界仍壓力不斷。
話說大陸有所謂「北協和、南湘雅」,說明了兩大醫療體系,一為北京的協和醫院,二是湖南的湘雅系統,由此也可證明湖南長沙並非草莽之地,早在上世紀初,便是首屈一指的醫療重鎮。這起因於二十世紀初,美國耶魯大學兩位醫學教授至湖南訪問時,興起合作建院的念頭,於是將耶魯的諧音翻譯作「雅」,如今的湘雅便等同為當年耶魯的分校,悠久歷史也從此展開。
也因此,當旺旺決定在長沙建院時,實力雄厚的湘雅醫院便祭出所謂「旺旺條款」,換句話說,只要湘雅系統醫生往旺旺發展,其在湘雅服務的家人全部都得離職,所有福利也全告終止。所以,旺旺不僅在建院時充滿挑戰,建成後招聘醫生也橫生波折。雖然後來旺旺向全國徵才,並逐步化解來自湘雅的敵意,但初期醫療團隊短缺,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讓旺旺信心大增的有兩大轉折。一是取得了省醫保與市醫保(類似台灣的公保和勞保),這讓收入不豐的當地居民有了更佳的醫療選擇,也促使旺旺在初期門診小貓兩三隻的窘狀,翻身至今一日數百人求診盛況;二是與西門子的合作案,則使旺旺的醫療技術招牌擦得更為晶亮。
一般醫院的醫療器材都採取廠商競標模式,但缺點是當廠商賣了器材後,不會替院方思考內部整合問題,更遑論即時更新設備。旺旺一開始便著眼於與西門子合作,西門子醫療部門在中國一年有超過人民幣三十億元的營業額,幾乎所有大陸醫院裡都見得到西門子的設備。
旺旺的盤算很簡單,全部委由西門子採購,一紙協議,將來若出問題當然由西門子承擔,壓力反而到了西門子這邊,必須兢兢業業,絲毫馬虎不得;只是西門子樂於合作,原因是光賣醫療設備市場有限,若架構出一體化醫療解決方案,包括醫院內部IT、資訊、器材、培訓的橫向、縱向整合,不但是一樁長線生意,也可為未來的市場趨勢鋪路、學經驗。
援引國際企業背書
醫院大樓掛著兩個醒目標誌,分別是旺旺與西門子
「剛開始與旺旺談判時,不抱著任何希望。」西門子醫療部門中國區總經理孔發回憶當時過程說,外資想在中國蓋起一座醫院,太難了!何況又是對醫療界不熟悉的食品業,但當看著旺旺如鐵牛般意志在工地揮汗時,才相信大有可為。
現在湖南旺旺醫院大樓上,有著兩個醒目的標誌,一是可愛的旺仔圖案,也是旺旺多年樹立的品牌形象,而緊鄰其旁的便是西門子的英文商標。「這是一般醫院絕無僅有的畫面,西門子等於替旺旺背書。」孔發強調,未來西門子不會再做此授權,因此可說是空前絕後。
原因為何?由於西門子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終在旺旺醫院落實,也成為中國的第一家樣板試點,所以不必再有第二家。孔發笑說,如今西門子中國區總裁每遇有人想參觀「一體化方案」時,都會急著說,「別去德國總部了,到湖南看旺旺也一樣!」
當下旺旺醫院成為兩岸醫界的觀光重點,半年來,舉凡台灣的台大、長庚、中山醫院等高層絡繹不絕前來探訪,好奇著首家台資醫院的建院成果,甚至上海、北京的當地醫療隊伍也紛紛前來取經。王永慶的女兒、服務於長庚醫院的王瑞惠,赴長沙參訪時,不禁回頭向同行幕僚感嘆地說,「為何旺旺蓋得成,我們卻還沒個影?」
自從連胡會、國共經貿論壇召開後,大陸官方釋出十五項利多政策,其中四項和醫療有關,也帶動了台灣醫界西進的夢想。當然,這也由於大陸現行醫療服務水平不佳,其實,旺旺醫院和台灣的大型醫院相較之下,並無過人之處,但絕妙之處在於對大陸醫療觀念的革新,等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
改善大陸醫療體系陋習
以往看病好比逛賣場,男病患藥袋中竟會出現調經丸
在珠海專營醫療床的伯軒公司總經理許進益便笑說,曾有大陸男性員工看完病後,藥袋中出現調經丸的趣事,因為在大陸看病好比逛大賣場,既然花如此多時間,病人要求也多,醫生也乾脆一次開藥開得過癮。如此還不打緊,大陸醫院通常不留病歷,都由病患自行帶走,試問下次看病時有多少人會隨身攜帶?
旺旺醫院則力拒來自大陸醫療體系的傳統陋習,不但首創資訊化病歷系統,同時將主要病診集中在主體大樓內。原來大陸的綜合型醫院,都採取內外科診療樓與設備樓分離獨棟制,起初想法是避免感染,但卻造成病人看診不便,資源浪費的結果。在長沙經營環保設施的元翔公司總經理李海龍有著深刻體認,「在大陸車禍最常死人,因為要移送好幾個大樓,不死也被整死了。」
台灣民眾若發生甲狀腺問題,通常一診到底,內外科一次到位,但在大陸則要在不同大樓門診間穿梭,「台商經常迎合大陸民眾的習慣,而就地取法,但醫療體系如此複製,便是不歸路。」李海龍認為旺旺敢於革新,力排大陸醫管人員建議的勇氣,是最可取之處,也是為何兩岸醫界絡繹於途、前來探訪主因。
旺旺醫院的誕生等於給台灣醫界打了一劑強心針,目前,加速了台資醫療業界的腳步;如長庚醫院布局廈門、深耕多年的聯新集團在上海、布局數年的明基選在南京和蘇州、桃園敏盛體系前進河南、寶成集團在廣州、秀傳醫院體系看中上海。據傳,已在上海投資健診中心的日月光集團,將在明年於浦東建院,而內定院長人選則是親民黨副主席、前長庚醫院院長的張昭雄。
「旺旺醫院希望建構一座台灣醫師赴大陸的平台。」旺旺醫院李永國院長指出,台灣醫師到大陸只能取得一到三年的短暫行醫執照,且必須在一家醫院裡掛牌,但到旺旺的好處是,醫療觀念和台灣同步,不會水土不服;而畢業於湘雅醫學院的台灣學生林祐諄正於旺旺醫院服務,他坦承大陸醫師薪資雖然和台灣差距頗大,但絕對是鍛鍊醫技的好地方。
著眼於品牌延伸
放眼未來,自身評估大致得八到十年投資才能回收
上海公立醫院某醫師便私下指出,台灣醫生來中國是賺不了錢的,但練技術絕對划算,「大陸醫技絕不比台灣差,差的只是服務觀念;何況這裡病症多,開刀機會更多。」這位頗了解台灣醫學院狀況的醫師說,三十五歲前成不了氣候,就不會成為名醫,「就是因為台灣醫生動刀機會太少了。」
大陸醫療市場將來會否成為台灣年輕醫師的學習天堂,尚待觀察,但當下醫療市場的利潤卻似乎看得到、吃不著!旺旺醫院自身評估大致要八到十年方能回收投資,不過,台灣企業的著眼點似乎並不在此,明基李焜耀當年拍板在南京建院,便是基於品牌形象的延伸,更能打進大陸民眾的心窩裡,高科技業者尚且如此,製造業的競爭門檻更低,更需要強力證明企業的實力和決心,也難怪蔡衍明不斷強調:「旺旺醫院是絕對玩真的!」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492&aid=3483896
蔡衍明:華人傳媒新大亨
推薦
1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一杯飲料
2009-02-27
華夏經緯網
從去年11月入主台灣《中國時報》報係,到最近正式成為香港亞洲電視臺大股東,這個台灣食品巨頭已悄然成為兩岸三地的傳媒大亨
對大陸讀者來說,靠產制米果發家的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是一位只知其產品名、卻對其人頗有神秘感的臺商大腕。
但最近半年來,蔡衍明頻頻出手,先是去年11月入主台灣《中國時報》報係,一舉控制了中時集團極其控股的中天電視與中國電視公司。最近又正式成為香港亞洲電視臺大股東。最近又透露將創立新報《中國旺報》。
從食品業大亨到插足港臺兩地媒體事業,一連串動作,讓人目不暇給,這位胸懷大陸的台灣商人,已經悄然成為兩岸三地的新傳媒大亨。
“和外省同學絕少交朋友”
蔡衍明出生在台灣台北迪化街。迪化街一帶,是全台北市十幾個行政區裏最本土、最臺味的傳統老社區。蔡衍明的父親是迪化街一家貿易商號負責人,二戰結束後,廢鐵生意很紅火,父親標購了一大批廢鐵,也許裏頭利潤頗為豐厚,故而埋下嫉恨禍根。某日,有人向台灣省“保安司令部”舉報,誆稱蔡家那批廢鐵當中,夾帶了一門日本人留下來的大炮。這使得父親平白坐了兩個月冤獄。其實,那門所謂的“大炮”,不過是一具銹爛的水泥攪拌器。
父親無端繫獄,蔡衍明與好友回述這段滄桑時說:“光復不久,我們哪曉得除了向國民黨繳稅以外,還要交別的錢。”正因如此,蔡父對國民黨當局恨之入骨,有生之年,始終敬鬼神而遠之。那年頭吃過國民黨虧的台灣人,仇恨國民黨,無限上綱,連帶對外省人也採取敵視態度。
學生時期身受制式反共教育,學校裏老師教他恨共產黨,回到家裏,父親又教他恨國民黨。蔡衍明從不諱言,青少年時期與外省人劃清界限的那段歷程。高中之前,蔡衍明的玩伴名單裏邊,居然沒一個外省人。“有個同學父親當將軍,臭屁( 神氣)得不得了!”和外省同學絕少交朋友,彼此鬥毆打架的案例倒是不少。
除了打架,青年蔡衍明避免與外省同學互動,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直到他擔任台北空手道協會主任委員,才因緣際會結交有生以來第一個外省朋友——台北空手道協會委員、任職“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放款科科長的王一方。王的父親王新衡曾是軍統特務、國民黨資深“立法委員”,跟隨過蔣經國,與蔣情同莫逆,復因工作關係,和軟禁期間的張學良亦時有往還。
與高中時爸爸當將軍的“臭屁”同學截然不同,王一方任俠好客,待朋友謙遜和氣,從不向蔡衍明透露家庭背景。直到王新衡過世,出殯前幾天,蔡衍明聽到朋友提起王一方父喪,暗忖朋友失怙,應當到靈前致吊。大清早,蔡趕到台北市辛亥路“第二殯儀館”,當天館內有十幾戶喪家,他因與家屬不熟悉,好久都找不著王一方父親的靈堂,好不容易找到惟一姓王的喪家,心裏還納悶,怎麼這姓王的亡者照片是個將軍?他打電話向友人探聽。對!王一方父親是將軍。這時他才曉得王一方父親叫王新衡,是出身軍統的大官。
就此,王一方待朋友謙衝有度和古道熱腸,使得蔡衍明完全改變了對外省人一貫的排拒態度,他們結為至交。惋惜的是,與這位外省至交的緣分,卻因王一方遭逢一場致命意外而告終。
蔡衍明還記得多年前出事那天是5月12日,下午他和王一方約好一塊吃晚飯,飯後還有別的娛興節目。王一方說身體酸痛,下午要找個地方去按摩,但沒說去哪家店按摩。到了晚飯時間,蔡衍明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王一方人影,等得不耐煩,打了個電話回家,家人告訴蔡衍明,電視新聞快報螢幕上打出字幕,有家按摩店大火,死者有王一方的名字。
蔡衍明驚呼,不可能吧?我傍晚開車經過那家店門口還好好的啊!況且王一方行事謹慎,去公共場所先找逃生出口,怎麼會出事?哪知道王一方去的那家按摩店遭人惡意潑汽油縱火,汽油沿著樓梯流下,直接流到王一方按摩的房間裏,火苗點燃,隨即陷身火海。
掘金大陸
筆者偶然機緣得識蔡衍明,一夕深談,對他視野胸襟的通達宏觀留下深刻印象。
這位米果大王說,他的事業能夠成功,要感謝祖國大陸市場夠大,他也強調:“有些人說我去大陸賺那麼多錢,所以才會為大陸講話,他們都錯了!我去大陸吃的苦,碰到的問題,誰會比我多?我的錢都是一毛、五毛辛苦賺來的。”
剛到大陸投資設廠時,每天都要處理各式各樣層出不窮的問題。人說在大陸做生意靠關係,可是在這個省有關係,到了另外一個省就未必有用。某次,某個省委書記到他工廠視察,偏偏這節骨眼上居然停電了,電來一下又停一下,省委書記在場,電廠照樣敢停電,追查原因,是某次請客吃飯時漏請了某人,有人心裏不爽快。
如今,這些事都是過往雲煙了。蔡衍明話說回頭:“我們看到大陸進步之神速,不得不教人佩服。”
蔡衍明的本業“旺旺米果”,于1983年移植國外技術創業成功。1989年下半年,當海外僑商對大陸市場前景猶豫不決時,蔡衍明毫不遲疑,決定到大陸投資設廠。那時,蔡衍明的米果事業在台灣已擁有一席之地,但是,他體認到以旺旺在台灣的實力,如果不思突破之法,只怕永遠趕不上“味全”、“統一”這些老牌食品界巨鱷,這些大公司一年哪怕是成長 10%,縱使旺旺一年成長100%也追不上。
蔡衍明心想,既然自己不會講英文,就去大陸打拼。蔡衍明參加了1993年在河南鄭州舉行的“糖煙酒展銷會”。此前旺旺公司的大陸工廠已于1992年 10月簽約,正準備蓋工廠。為了參加這場糖煙酒會,他特地從台灣進口一個集裝箱米果到河南鄭州,把台灣製造的米果擺在會場,供來自大陸各地的商家試吃。
在場凡是吃過的商家個個稱道,競相排隊簽下訂購合同,盛況空前。當年的訂貨合同寫明“款到發貨”,也就是錢來才出貨,合同訂購的米果數量夠裝300個集裝箱。蔡衍明心想,再多來我也不讓簽了,因為已經超出工廠能生產的極限,做不了那麼多了。
蔡衍明擔心,這些人合同簽歸簽,會不會不做?問了當地的朋友,他們說,你如果擔心簽了合同不提貨,何妨先只做 100個集裝箱。
果真,米果如期運到大陸,當初那些簽合同的商家,居然沒有一個拿錢來買。
米果是吃食,過了期效就要報廢銷毀,為了爭取時間銷售這大批米果,旺旺先在上海、廣州、湖南成立營業所,自行設點發售。蔡衍明盤算一番,即使營業所沒命推銷,最多也只能賣二三十個集裝箱。即使便宜賣,還得要面臨賒賬問題,回收賬款是個大麻煩。1990年代,內地交通不像現在方便,到外地收賬,萬一沒遇到商家,下次收款又要拖延到兩三個月後,一筆貨款積欠一年半載乃是常事。
蔡衍明心想,與其被銷毀,不如乾脆全部免費送出。數百萬包“旺旺”很快被分送到上海、廣州等地的學校,從小學生到大學生,每人一包。大陸的孩子們那時從沒吃過米果,一旦試吃,個個叫好,這些孩子馬上成為旺旺食品的新生代顧客。
除了這幾百萬包米果,蔡衍明真正擔心的是正在興建中的工廠。第一個工廠的投資金額是1000萬美金。初到大陸,蔡衍明還很樂觀,暗忖蓋這座工廠,在台灣至少可以貸款八成,在大陸,少說可以向銀行借到三四成貸款吧,但他萬萬沒想到,連一成貸款都借不著。
非但如此,如果從甲地匯一筆錢到乙地,錢匯出去了卻不曉得什麼時候才會匯到,快則十多天,慢則兩個多禮拜才能匯到——銀行也想賺一筆利息錢。因為不易從銀行取得資金,內地商人到各地買貨,都得像綁人肉炸彈似的,把成疊的鈔票現款一圈又一圈地捆縛在身上。
隨著大陸社會的快速進步,市場經濟、金融體制日趨規範化,過去做生意經常發生的各種怪象,如今已不復出現。
你跟大陸有什麼深仇大恨?說嘛!
一路艱辛走來,蔡衍明甘苦備嘗,不曾退縮。至於近期為何有意插足媒體,蔡衍明也有他的一段心路歷程。
自從1992年開始赴大陸投資,蔡衍明親眼目睹這期間大陸進步的進程。他回憶說,“剛到大陸那幾年,覺得大陸朋友雖然書讀得多,可是在國際或者海外資訊方面卻是井底之蛙”,“可如今台灣人反而變成了井底之蛙。”
他指出,台灣大約從1996年開始刻意封鎖大陸新聞,直到馬英九上臺,才開始重新打開大門。從1996年到2 008年,台灣傳媒不僅大陸新聞的數量與篇幅變少,連外國新聞都縮水了。尤其陳水扁當道期間,一味想跟大陸對立,惟其如此,他才有機會掌權。
“最讓人氣憤的是,為了一己私利,他利用政治語言的操弄,使得兩岸之間、省籍族群之間,摩擦愈來愈尖銳。”
蔡衍明強調,他辦媒體的出發點,就是要“設法化解台灣人對大陸的誤解”。其次,相對於民進黨的“唱衰台灣”,現在他要“唱旺台灣”。他辦媒體的終極目標,“是要讓全球華人生活與心境都快樂”。
蔡衍明質疑那些存心製造兩岸緊張的人:“兩岸之間沒事幹什麼搞得那麼緊張!好像不把戰爭災難當一回事,萬一兩邊不慎擦槍走火真的打仗了,該怎麼辦?那些製造緊張的人,難道真的就可置身事外了嗎?”他曾經質問某些對大陸充滿敵意的人:“你們說說看,你究竟跟大陸有什麼深仇大恨?你說嘛!”
早在2006年,蔡衍明一度有意入主台灣電視公司,可惜緣分未到,沒有得標。直到去年,蔡衍明才實現他的傳媒夢。
他說:“我是把媒體當公益事業辦,不是要來賺錢!如果做好了,股東們把紅利分一分,屬於我的部分,統統拿去做公益。還有很多人都說我是什麼紅的、藍的,眾說紛紜。其實,對我來說,台灣是我的家,我愛我的家,愛我的家才可以愛我的中國,不需要為我貼標籤!”
也有人質疑,在台灣經濟一片不景氣中,媒體經營愈來愈艱困,為什麼要選在這個時間點投入媒體事業呢?蔡衍明的理論是“越是不賺錢的時間點,投入的機會反而越好”。蔡衍明很清楚媒體行業的宿命,如今,在台灣經營電視還有利可圖,經營報紙想賺錢,恐怕賠本的幾率偏高。
縱使如此,蔡衍明仍執意再增創一份報紙——《中國旺報》,計劃中,這份報紙將有兩個版面區塊,一個部分稱之為 “台灣旺”,一個部分叫“中國旺”。
“台灣旺”的訴求主題,是要讓台灣人過好日子,真正做到台灣優先。“中國旺”計劃全面報道大陸新聞,也邀請大陸朋友來投稿,專門著重描寫溝通兩岸感情的主題。
蔡衍明說,《中國旺報》將凸顯一個事實,目前台灣和大陸之間的來往,對大陸非常不公平,這個現象,從來沒有人敢講,需要有人直接講清楚。蔡衍明堅信:“台灣現在已經沒辦法不依賴大陸了,這是大白話,為什麼還要遮遮掩掩呢?”
近期某一天,蔡衍明和《中國時報》主管開會,他召集所有的副總編輯作溝通。一位副總編輯發言說,《中國時報》言論及新聞路線屬於淺藍。蔡衍明聞言後告訴大家,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沒有淺藍、深藍、淺綠、深綠,或者紅不紅的問題,媒體的重點責任,應該是考慮怎麼讓台灣民眾的日子過得更好,這比較重要。
他告訴主管,除非以後大陸愈來愈差,台灣人為了過日子不得不獨;反過來講,如果大陸愈來愈好,台灣有什麼理由搞獨立呢?
蔡衍明說:“今天的形勢,台灣是不得不跟大陸統一啊!這是講坦白話,你們去看看大陸的管理制度,大陸要不好,實在是不可能的事,你去看看大陸培訓領導人的方法,你不得不佩服大陸!”
蔡衍明舉一個具體的例證,來說明大陸的國力日漸強盛,而且讓他越來越覺得以身為中國人為榮。“只要你攜帶大陸手機,到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旅行,當你一下飛機,打開手機就會出現短信顯示:我們是祖國的大使館,如果您在國外有任何事情,請跟我們大使館聯繫。蔡衍明說,這就是強國的表現!
這不禁讓蔡衍明想起小時候,家裏因為曾經開電影院,他看過不知多少部美國電影。印象中,好萊塢電影只要出現中國人,角色不是奴隸,就是修鐵路的工人。蔡衍明說,他在大陸拍電視廣告,刻意拍美國人送禮給中國人的畫面,就是要突顯如今中國已經翻身的事實。
來源:南方人物週刊
http://hk.huaxia.com/tslj/rdrw/2009/02/1334776.html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492&aid=3483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