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心底的中國】
市長:
易燁煌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公共議題
/
【【心底的中國】】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不分版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日本為什麼在亞洲孤立?
瀏覽
1,500
|回應
1
|
推薦
1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輕塵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 許介鱗
--------------------------------------------------------------------------------------------------------------------------
德國與日本的比較
日本與德國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家,戰敗之後日本在盟軍麥克阿瑟佔領下保持國土統一,德國則被美、英、法、蘇聯分裂為東德、西德,直到 1990年才實現統一;日德兩國戰後都是接受美國的援助而復興的。目前兩國都有相當的軍事國防體制,但都不能算是完全獨立自主,因為德國軍隊接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統合指揮,日本則受制於「麥克阿瑟憲法」(日人虐稱)的放棄戰爭條款限制,以及美日安保條約的規定。
德國與北約組織的關係是實際的平等關係,與歐洲主要盟國也是平起平坐,而且在北大西洋公約之下,德國與美國有正式互惠的防務義務;但是在美日安保條約下的日本,美日之間實質上是不平等的關係:美國有防衛日本的義務,但不需日本來防衛美國,這個條約形同美國是日本的「保護國」。日本以美國為靠山,正在將「自衛隊」轉變為「自衛軍」,但與亞洲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了。
德國在歐洲不孤立,日本在亞洲孤立
德國是歐洲聯盟和北約組織的正式會員國,從前被德國侵略的鄰國現在都不認為德國會威脅,反而把德國當作受歡迎的經濟與政治夥伴,有些國家甚至歡迎出現德國領導的中歐同盟,把德國視為友善的歐洲區域大國。日本的亞洲鄰國則不然,他們仍不能忘懷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野蠻侵略。德國坦白地道歉並負責賠償過去的戰爭責任,日本一直不能反省過去的侵略戰爭,不肯賠償而以慰問金推卸責任。
日本戰後的復興,靠「韓戰」時美國的軍事特需;1960年代日本的經濟高度成長,也相當程度靠「越戰」美國的軍事特需。換句話說,戰後日本經濟窮困潦倒跌到谷底,乃是靠亞洲鄰國水深火熱的「熱戰」發戰爭財的另一類「戰爭暴發戶」(warprofiteer)。
德國在歐洲有很多盟友,相對的,日本在亞洲沒有一個真正平等的區域夥伴。德國不論政治、經濟、軍事並不孤立於西歐;日本則在東亞區域,只有經濟使用政府開發援助(ODA)來維繫,現在ODA金額減少,經濟關係越來越薄弱,至於政治、軍事顯然孤立於亞洲。許多亞洲人認為日本是個自私自利的國家,而且過度模仿西方:明治以後學習西方帝國主義侵略亞洲;戰敗以後日本追隨美國的價值觀。例如亞洲國家質疑美國對人權乃至全球化的觀點,但是日本並不分享亞洲的觀點。德國認同於歐洲,但日本並不甘願認同於亞洲。
日本雖位於亞洲,卻未必安份於作個亞洲國家。明治時代日本的思想家福澤諭吉就赤裸裸的提倡日本的「脫亞論」;當代日本學者梅棹忠夫也主張,日本在文化上不屬於亞洲,而是接近歐洲。日本根本瞧不起亞洲,以為自己是文明「先進國」,日本民族與文化在亞洲是最優秀的,竭力與亞洲其他被認為「後進國」的民族文化劃清界線。
亞洲並不認為日本的「經濟開發」是善意的
日本資本主義侵入亞洲,亞洲的資源支持日本豐盛餐桌的食物,日本廠商亂伐熱帶雨林的木材,日本工業製品傾銷亞洲,企業壓榨亞洲的低工資,又輸出公害到亞洲。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賄賂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F.E.Marcos)的腐敗政權,但實惠不能到達民眾。日本文化如卡通文化污辱亞洲人的民心。日圓增值更加助長亞洲國家的痛苦,中國對日本的龐大長期債務有相當部分以日圓計價。日本外相的妄言,傷害到日本與中國、韓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的修好關係。
近年來,日本不肯反省過去對鄰國的侵略,未能正確面對侵略歷史,觸怒了不少亞洲人民。日本右翼不用說,新世代的日本人,已經不再記得第二次大戰的創痛,也不再為它感到羞愧。現在這種錯誤的歷史態度,使其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及渴求的領導地位很難如願以償。
日本是美國勢力的延伸
為什麼日本是富裕有活力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在亞洲地區卻是一個孤立的國家呢?因為日本的經濟大國地位,看起來是美國勢力的延伸,軍事力更是如美軍在亞洲的爪牙。
現在日本的輿論界,不論左右派或大小派,都有一共同的想法與夢想,說穿了,就是「美國第一、日本第二」:攸關日本命脈的基本共識就是與美國結合,認為這是日本無可替代之路。唯一的政策差別是如何更善於運用美國關係,來增進日本利益。因此第一、追隨美國,不要貿然太早破壞掉美國的安全保護傘;第二、利用與美國的特殊關係,爭取全球承認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第三、為了圓「常任夢」,避免亞洲各國的敵視。
因此,日本不得不重視與中國、韓國和東南亞各國的關係,唯恐一味追隨美國,在亞洲失去盟友陷於孤立。美國雖然有美日軍事聯盟控制日本海權,但擔心中國崛起掌控歐亞大陸東側的陸權,以及東南亞各國組織東亞共同體,影響美國維持世界的霸權地位。
矛盾得很,日本越成為美國的爪牙,日本越在亞洲孤立。
推薦:【
Anti-CNN
】
「
微博
」
「
噗浪
」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492&aid=1637411
引用者清單(1)
2006/05/16 00:50
【【帥得驚動黨中央】】
胡錦濤對日攤牌新戰略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小日本為何要破壞東亞共同體?
推薦
1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輕塵
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index.asp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
許介鱗
----------------------------------------------------------------------------------
日本的「建前」與「本音」
要真正瞭解日本,必須懂得日本有一套說詞,就是對「建前(tatemae,前提、原則)」與「本音(honne,本心、真心)」的不同用法。例如對「東亞共同體」,日本在前提上說是很贊成,但在本心卻採杯葛或破壞行動。這是因為日本沿襲現實主義路線,短視地只顧自己的國家利益,而把「東亞共同體」看成是理想主義,採敬而遠之的政策。日本向來對歐美列強懷抱尊敬的念頭,但是不很尊重亞洲的價值。
近年來形成「東亞共同體」的發動力在於東協國家(ASEAN),由ASEAN 10國加中日韓3國為基本盤,這也是對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的自然對應,稱為「地域化」。為了避免「全球化」操弄亞洲的國家和社會,各國政府的公共政策一方面必須依全球化將市場經濟化、經濟規制緩和化,另一方面必須對應跨國企業的經濟集中,從而解決衍生出來的失業、破產、貧困、農村過疏化等問題。
東協領袖有自主性、日本沒有主體性
1990年馬來西亞首相馬哈地提倡「東亞經濟協議會」(EAEC)時,日本追隨美國反對,使得馬哈地構想受挫。1997年夏天,泰國貨幣危機引發亞洲金融危機時,日本起意倡導「亞洲貨幣基金」(AMF),這時也因為美國反對而未能實現。這樣讓人懷疑日本的自主性與主體性。
儘管美國屢次牽制,其後的2000年5月,東協10國加3的財政部長會議在泰國北方的清邁達成協議,在東協主要五國(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既存貨幣交換協定上,加中、日、韓三國參與,形成東亞貨幣交換網,如此踏出東亞貨幣基金(AMF)雛形的第一步。
2002年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提出東協經濟共同體(AEC)的構想。此構想在2003年的東協外長會議達成共識,即由現在的自由貿易協定為基礎擴張發展,到2020年時,將現行協定和機構更效率化,除了關稅率之外,實現共通的經濟空間,讓資本、熟練的勞工自由移動,推動區域內經濟活動的完全統合。
日本使「東亞共同體」猶如「大東亞共榮圈」的再版
2005年12月14日,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召開第一次東亞高峰會。日本唯恐這個東亞共同體構想有跟美國對決的色彩,在原來的參加國ASEAN10國+中日韓3國之外,再去拉攏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3國參加。
東亞共同體的本來構想,是限定在ASEAN10國+中日韓3國,而第一次東亞高峰會因日本拉入南亞的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參加,「東亞」的架構就崩潰了,成為16國的體制。實際上,日本外務省官員在會議中始終避開用「共同體」的日譯詞,以英文的外來語community敷衍,唯恐使用「共同體」的漢字有地區統合的意思。這樣日本一方面牽制中國影響力擴大,另一方面在遂行美國排斥亞洲獨行的意圖。如此,東亞共同體形成的胎動,幾次都因日本的變節而崩解。
ASEAN10國+3共13國的人口約有20億,如果再加上印度10億人,總人口數就膨脹為30億人,佔了世界人口的一半。將這些歷史文化大為不同的世界人口的半數,要統合起來構成共同體,真是天大的難事。而且還加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不就是變成二次大戰時日本帝國所倡導的「大東亞共榮圈」了嗎?何況工業國家與農業國家要締結FTA(自由貿易協定)也是困難重重。日本的意圖,表面上說是“促成”,但在實際上卻採杯葛或破壞行動。
東亞共同體的重點在經濟還是政治?
本來東亞各國的共同體構想在於經濟。隨著全球化的進展,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等地域合作機構的發展,ASEAN+3的「東亞經濟圈」的構想才活動起來。
然而,日本的小泉首相2002年1月在新加坡發表日本的新外交理念,內容卻非常政治性,例如:日本自衛設施部隊維持在東帝汶霸權等聯合國維和行動、強化ASEAN地域論壇的功能,協議締結地域上海盜對策合作協定等,都是以加強安全保障的合作為前提。換言之,日本創設東亞擴大共同體的著想,偏重於安全保障的政治面。結果,重視經濟面的東亞各國,近年來經濟大為發展;相反的,以政治面為重點的日本,經濟陷於不振的局面。
2002年8月,ASEAN+3的外長、經濟開發部長所組成的「東亞創發部長會議」,討論東亞地區內各國貿易、投資的聯繫、基礎工程的整備、官方和民間的人才培訓、制度的建構等問題。其後,對於以下問題逐漸達成共識:以美元為基礎的交易、成立區域內資金融通的貨幣交換協定以迴避匯率變動的風險、培養區域內資金市場流動的亞洲債券市場等。
經濟共同體是以和解與合作為前提,但安全保障是以政治的對立與戰爭為前提。日本政府官方以「安全保障」為思考方向拘泥於政治問題,台灣政府官方追隨之,同樣拘泥於「安全保障」的政治問題,但是對東亞的其他國家來說,這簡直是耳邊風呢。因為如何填飽人民的肚子是最大的問題。東亞各國很想實現經濟共同體,讓人員、金錢、物品在東亞區域內自由的往來,以促進大家的經濟發展。日本自私又愚蠢,其實「東亞共同體」如能實現,享受最大經濟利益的該是先進工業國日本呀!何必在意於政治領導權?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492&aid=168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