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心底的中國】
市長:易燁煌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公共議題【【心底的中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不分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國人的電影事業
 瀏覽679|回應2推薦0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專文:【香港電影新突破春回大陸】
""去年中國大陸十大票房電影中,七部是港產片,CEPA實施,向港產電影打開了大門,十三億人口的龐大市場讓香港電影找到新的春天,找到重現生命力的舞台,也吸納中國大陸的人才及創意,彌補港片的缺陷。""


近年處於肅殺寒冬的香港電影,終於發現新的春天原來就在廣袤的神州大陸。從二零零五年中國大陸十大最賣座電影票房的統計數字發現,其中有七部是港產片。一些本來在香港賣座平平的電影,都在大陸取得佳績。從排行二、三的《神話》和《七劍》,到躋身第五、由香港導演與台灣偶像派明星周杰倫合作的《頭文字D》都在大陸引起轟動,就連充滿香港本土味道的《春田花花同學會》,都因起用了「超女」周筆暢,引起大陸觀眾的驚艷。

香港電影在大陸的春天不僅在於票房,也在於雙方人才的交流和吸納。向來,香港電影為人詬病的是劇本缺乏深度、創作力弱,而這些都可以從大陸找到彌補﹔同樣,香港電影製作數十年的歷史和獨特的東西方交流文化,也是大陸電影人可以取材借鑑的。此外,香港健全的金融體系可以提供很好的融資平台,從當年《臥虎藏龍》吸納美國資金,到今天《龍虎門》取得大陸投資,都是香港作為電影融資平台很好的示範。香港電影人也可以在CEPA的框架下以獨資方式投資興建電影院。這顯示,香港電影在「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打開大門後,使他們找到了新的春天,也找到香港電影重新展現生命力的舞台。

根據中國網站「新浪娛樂」有關「二零零五年國產影片票房」的統計數字,《神話》和《七劍》票房分別是九千一百萬元人民幣(折合約一千一百三十萬美元)及八千三百萬元人民幣。《七劍》的香港投資方、東方娛樂主席黃百鳴向亞洲週刊表示,這部電影在香港的票房是七百多萬港元(折合約九十萬美元),所以中國大陸市場對港產片非常重要。黃百鳴說,過去香港製片人不能在中國大陸擁有發行電影的權利,但搭CEPA的便車,香港製片人便能分享在中國大陸的票房收入,現在《七劍》盈利是四千多萬元,CEPA的確為香港電影業帶來新景象。

除了《七劍》,今年香港賀歲片《春田花花同學會》也在CEPA的框架之下進入大陸,再加上女主角「超女」周筆暢在大陸的支持者,使這部電影在香港和大陸都各自取得一千多萬的不錯票房。《春田》片導演趙良駿表示,由於香港缺乏合適的演員,而「超級女聲」的周筆暢非常適合演繹片中一要角,所以便向老闆建議起用她。趙良駿說,中國大陸的片商對該電影深感興趣,證明選用周筆暢來打開大陸市場是正確的。

去年十月實行的CEPA三階段,容許大陸及香港製片商合資拍電影,但大陸方面的資金及人力必須佔整個電影投資的三分之一。黃百鳴目前正在拍攝的《龍虎門》,就是透過「香港影視娛樂博覽」八大娛樂盛事之一的「亞洲電影投資會」這個融資平台,找到大陸的資金。第二屆「香港影視娛樂博覽」於今年三月二十日至四月十九日舉行。

除了香港電影在大陸市場找到第二個春天外,香港部分電影人更瞄準CEPA框架裡容許香港資金在大陸興建電影院的商機,其中身兼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的吳思遠、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數碼信息有限公司的岑建勳,就分別在大陸投資和籌建娛樂城和電影院(詳見第二十七頁專文)。

香港電影從最高峰的九十二年票房總收入接近十六億港元,跌到去年僅收入約三億元,慘不忍睹。吳思遠發現,目前香港導演有片可拍的不到二十分之一,他說﹕「這很不正常,大部分人才流失了。」

香港電影人才近年的確四海飄搖,當中不少人也走進中國大陸,尋找另一遍天空。八十年代曾經以執導《秋天的童話》和《八
推薦:【Anti-CNN
微博
噗浪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492&aid=1607897
 回應文章
兩岸四地加上全球華人
推薦0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這期的「亞洲週刊」說的是香港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
香港影人怎麼樣能夠利用CEPA的精神來「背靠大陸」
利用大陸的人材還有各種有形無形資源讓香港電影更上層樓

幾十年來,台灣的電影產業一直與香港影業並肩領導整個華人電影事業
但最近這十年…台灣的電影除了候孝賢、蔡明亮 等導演以小成本獨立製作「揚威」歐洲各大影展外,就是一個李安能夠隻身打進美國 的電影圈,臥虎藏龍的成功還能說是李安加上台港電影人的力量打進美國市場
到了「斷背山」就明顯的是「一個李安」跳進了美國電影業,根本看不到其他搞電影的華人?

我們的電影要打進美國、打進歐洲、走向全世界,光靠台灣島上有限的資源
困難度有多少?

如果能夠不止是立足台灣一島
而是胸懷兩岸四地,所有中國人攜手合作…
台灣香港的電影專業和行銷、創意長處
加上大陸取之不盡的資源…廣大的神州大地、許許多多「基本功」具備的藝術人材
更重要的是在全體中國人血液中的「中華文化」
不論是文化、藝術、娛樂…何愁不能成為世界的「一極」



而大陸本身廣大的市場也是華人影業在全世界發展的要素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492&aid=1608002
《亞洲週刊》獨家專訪﹕香港導演王家衛
推薦0


易燁煌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香港電影的春天在神州大地】

 王家衛認為香港電影在文化、語言上都與大陸共通,更挾CEPA的優勢,香港電影在中國大陸擁有最大的發展空間。重要的是如何發揮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將香港電影的種子撒落在神州大地。


王家衛是在國際影壇獲獎最多的香港電影人,但他卻發現香港電影的春天在神州大地,因為「香港電影今天最大的市場在中國大陸」。目前人在紐約為籌備新片、今年五月將在法國影展擔任評審團主席的王家衛,接受亞洲週刊專訪,談談他對香港電影發展的看法。以下是採訪摘要﹕


 你最近成為第一位擔任法國影展評審團主席的華人,你似乎跟法國很有淵源,不少法國朋友都說看了你的電影產生共鳴,沒有文化隔閡,你覺得原因在哪裡﹖

 一部電影的成功,除了電影本身之外,適當的推廣及導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這一方面,我的法國發行商確實做得非常出色。《花樣年華》之所以受到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情節及人物都比較簡單。故事的內容、背景以及所描述的關係,幾乎在任何一個城市都有可能發生,正因為這種共通性,令到這部電影更容易讓不同地區的觀眾感動。



你的電影從《旺角卡門》、《阿飛正傳》、《春光乍洩》到《二零四六》等,題材都圍繞著發生在香港社會的故事,但同時也能引起不同社會、種族的觀眾的共鳴,與國際接軌,當中有什麼經驗嗎﹖



我的電影故事內容大部分發生在香港,因為它是我成長的地方,對於它我有極大的感情,這些年來,我的創作經歷與這個城市有一定的呼應,在拍攝《旺角卡門》和《阿飛正傳》的時候,電影大部分的取景都是香港的街頭角落,之後到《春光乍洩》,雖然是在阿根廷拍攝,但故事的主題其實也是香港。到《二零四六》,裡面的城市是一個虛擬的香港,是我在泰國、上海、澳門的不同角落,主觀地用我的印象重塑出來的香港。像大部分的現代城市,香港有它本身的魅力,也具備一般大城市的特色﹔發生在這裡的故事,未嘗不可在其他地方發生,正如上面所說,正因為這種共通性,令到我的一些電影可以觸動香港以外的觀眾。



環顧亞洲電影工業,包括中國大陸、韓國、泰國,在口碑及票房上均有迅速發展,反而,八十、九十年代稱霸華人影壇的香港電影,這些年來卻未見突破,你認為香港電影目前是在什麼處境﹖

 香港電影目前正處於轉變的階段,回顧它的發展,香港電影的興起是有它的歷史因素。由上世紀的四十年代,香港電影開始發達,它不僅只擁有本地市場,同時也滿足了廣大的海外華僑的需要。到了七十、八十及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更雄霸亞洲市場。有了這個強大的市場,香港電影變得很有活力,不僅主流的動作片、喜劇有市場,還有空間同時容納不同種類的電影。



大陸市場限制漸鬆綁



例如我最初加入電影行業的時候,新人就有很多機會。但這幾年,原來的市場出現了很強的競爭對手,迅速侵佔了港片的市場,到了今天,香港電影業最大的發展空間其實是在中國大陸,那裡有十三億人口,他們使用華語(普通話、中國國語),隨著CEPA(大陸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開放香港電影進入,加上中國大陸市場的限制逐漸寬鬆,這是香港電影很好的出路,比泰國和韓國電影更有優勢。但我們要思考的,反而是如何在中國大陸電影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優勢,再以背靠大陸、面向全世界的座標重燃香港電影的火花。



那你怎麼看香港電影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定位﹖



在過去二十年,香港對中國電影的發展是有不可抹殺的貢獻。除了資金的投入,香港的電影工作者無論在技術、創作或者市場觀念上,對中國大陸的同業都有一定的影響。隨著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壯大,我們應該好好掌握這個機遇。目前最困擾我們的是如何去適應這個龐大的市場,因為兩地觀眾的口味的差異,很多時我們都會陷於顧此失彼的尷尬局面。如果一面倒地遷就中國市場,相對地會流失香港本地的觀眾,同時亦失去了香港電影本質的特色。

要解決這個消化不良的問題,首先我們要認識自己的優勢,充分利用創作上的空間,發展更多的類型,去打開更多的市場。



在大陸市場裡,香港電影的優勢是什麼﹖



在中國市場,香港電影的優勢起碼有三個﹕第一,文化上,因為過去的歷史,使香港成為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在處理跨文化的題材上,或與西方伙伴的合作上,我們都有一定的優勢。第二,題材上,香港電影的創作自由度較大。一貫以來,我們的審查制度都比較寬,形成我們在題材上的選擇有更大的靈活性。第三,經濟上,香港擁有相對健全的經濟和金融體系。這是電影融資的先天條件,也是香港的優勢。



韓國電影近年蓬勃發展,這對香港有什麼啟示﹖



有一部分人以為,韓國電影近年之所以蓬勃發展,是政府保護政策的結果,但其實這些政策早就存在,韓片迅速發展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社會風氣的改變,政府開放了韓國電影的題材限制,使以前不能拍的題材,一下子都能上映,出來的電影也讓大家眼前一亮,也吸引更多觀眾走進戲院。韓片的成功在於能夠掌握社會的改變,令他們的電影有一個全新的面貌。

反觀香港現在的電影業,卻非常保守,可能由於市場萎縮,所以不敢去拚,形成抱殘守缺的心態。香港電影人應該擴闊視野,觀看全球那快速滾動的車輪,而不應該再抱持對以往光輝的眷戀。

 人才交流取長補短



譬如,香港電影人在抱怨缺乏人才的時候,是否有考慮到我們的人才去了哪裡﹖假如我們可以向全世界輸出優秀的出色的武術指導,為什麼我們不能向其他地區借用他們的人才﹖我相信憑著香港電影本身的基礎,加上一個開放的態度,香港電影的前景仍然是樂觀的。



香港電影業還有什麼需要改善的﹖



需要改善的地方至少有三點。第一,我們要加強與銀行的聯繫溝通。雖然香港有相對健全的金融體系,但銀行對電影融資卻很被動。第二是香港電影缺乏新血。雖然現在包括政府和民間都開了一些培訓班,但問題是,他們學成後的出路很窄,從而降低了參加者的興趣。以美國導演工會為例,他們也設有培訓班,並且安排學生參與所有電影的製作過程,讓他們有真正試練的機會。但香港由於先天不足,成立訓練班前也沒有相配的機制替學生找出路,這是目前香港電影業的困局。第三,就是香港缺乏專業的製片人才,創作人和製作人經常由同一人兼任,這很難以宏觀的角度去觀看中國大陸及國際市場。



你認為電影的創作人及製作人該如何分工合作﹖

 打一個比方,創作人好比一粒種子,製作人則是園丁。一粒好的種子,需要園丁幫它選擇土壤、澆水,而一個好的園丁,即使懂得選土壤,但沒有好的種子,也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兩者應該相輔相成。像李安的《斷背山》,那本來是一個小眾的題材,導演的工作是盡力去完成它,而製作人的工作就是在有限的成本內讓創作者全心工作,並且將電影帶到適當的市場。當電影本身能感動人的時候,它最終也會在適合它的土壤上開花結果。如果說導演是創作的靈魂,那麼,製作人就是電影的嚮導。



作為香港電影業界,你會希望政府對業內提供什麼幫助和扶持嗎﹖



短期和較為迫切的,就是要打擊盜版及BT(點對點下載),這些,香港政府也正在做,但長遠的,可能就要業界自己先形成共識,將具體的需要跟政府講。其實,政府部門相關官員也不是電影業出身,他們很難實際了解我們的需要,最後還是要我們自己摸索出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492&aid=160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