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越早受到挫折,越好
殷允芃vs.「天下未來傳播領袖營」學員精采對談
文-羅儀修 特約攝影─黃建賓
問:每人在做選擇時,都和他的個性有關,您的個性如何引導您,去創造天下這樣的媒體?
答:人生有很多的岔路,有時候你往左轉、往右轉,還是往前走,每一次都要做選擇,而且都要自己做選擇,別人無法幫你。
我覺得我的個性比較適合讓我有多一點思考,可以稍微多一點時間,做得完整一點的。我想這比較適合雜誌,所以會去創辦雜誌,我想這是跟個性有關。
個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它背後更重要的,還是價值觀,這兩個都很重要。個性一部分是由於DNA,遺傳;一部分是習性,是從小長大形成的。例如有人個性是外向活潑的,有人個性是內斂內向的。
至於價值觀,為什麼在國外,哲學是很重要的?國外在高中時,可能就經常在想,人生是什麼意義。我想台灣有很多人很迷惘,不論他可能已經念到博士了,他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可能是他一直沒有去想這個問題。過去別人給他一個關,他就跳過去,再給一個關,他又跳過去。但他要追求什麼呢?他的生命,真正要做什麼呢?大家可能沒有很認真地去面對。但這件事更應該認真的去面對,因為價值觀比個性更重要。
問:這25年來,您作為一個發行人,堅持夢想時,您有沒有過很大的危機,或經歷過很大的depression(沮喪),那您是如何走過來的?
答: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常常有危機感。從很早人家問起我,最大的挑戰是什麼?我都會說是「人才」,一直到今天也是。雖然剛開始只有25人,現在有250人,是在成長。但仍然覺得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要找到一批志同道合、價值觀和理念也相似的人。我們要做這些事情(辦未來領袖傳播營),其實就是要擴大積極影響力。所以這個挑戰是永遠存在的,大概是永遠沒辦法做完。
不過,我有一個觀念要跟年輕朋友分享,就是很多人會問,你如果碰到挫折時都怎麼辦?對我而言,我覺得有好幾個方式,都會讓你覺得那個挫折不是那麼大的挫折。到郊外,山上或是海邊去走走,就會讓你更開朗。多跟大自然接觸,心胸會比較開朗,而且最好是一個人。又或是去看一場電影、一本好書,都可以讓你到另一個寛廣的世界,讓你覺得你碰到的挫折不是那麼重要。
另外,我覺得你受到挫折,越年輕越好。因為人生一定會有挫折嘛,你就不要怕挫折就好。摔跤,就要站起來。如果你從小常摔跤的話,那就不怕摔跤,就可以嘗試很多新的東西。沒有摔跤的人就很害怕,很小心,自己壓力就很大。其實挫折一定有的,沒關係,就把它overcome(克服)就好了。
問:除了創辦天下雜誌,您生命中做過最勇敢的事是什麼?另外您強調人生的價值觀跟生命意義,那我想問您,有找到生命的意義嗎?
答:第2個問題很簡單,我生命的意義很簡單一句話就是,不管我有什麼樣的能力,我能夠去幫助一些人,我覺得是滿重要的。在哪裡可以做較大的貢獻,我就在哪裡做。
至於最勇敢的事,是去留學。我那時去留學不是很容易,家裡又沒錢,所以要自己打工。我是坐船去留學的,而且那時是坐貨輪,不是客輪。所以決定要到國外、又沒有錢的情況下,算是滿勇敢的。我一下了船就去打工,當保姆賺點錢,慢慢這樣走過來。那為什麼要去呢?簡單講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這是比較勇敢的事吧。
問:您曾指出要「做你所愛,愛你所做」,未來我們若投入媒體的環境中,要如何為這個目標而努力?而您個人又如何愛你所做,做你所愛的工作?
答:很多時候,我們做事就是有那個起心動念,我的第一本書是《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為什麼要寫那本?是因為看到皇冠在連載留學生的文章,有個作家在描寫留學生的生活,形容他們很窮,都在打工。我看了很火大,覺得留學生只有這樣嗎?有沒有人已經走出來了,有什麼經驗跟大家分享的?我們怎樣可以突破這樣的困境?所以我就先去圖書館,找who’s who(名人錄),再經由大家介紹,找到夏志清(7月初剛當選中研院院士)、張愛玲(已故作家)等人,就寫了這樣一本書。
所以要掌握一些主動權,然後做你想要做的事。你說「做你所愛,愛你所做」,如果你只是在那邊等,是不會發生的。想清楚你要做什麼,然後不怕失敗,努力去試,只要累積一點點的經驗,人家就會看到你,然後你就更可能做你所愛,愛你所做。
而所有的事情一定是從第一步開始,不太可能一步登天,都是一層層走上來的。但第一步是要靠自己去走的,沒有人要去拉你的。最好是自己去敲門,這是比較重要的。所以要先從自己先努力開始。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