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來,梅花從原產地長江流域逐步向北拓展,已在北緯50度地區“安家”,實現了元代以來人們致力於“引梅過黃河”的夙願。
陳俊愉,1917年9月21日生,安徽安慶人。中國園藝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花卉協會梅花臘梅分會會長、北京林業大學教授。1997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6月轉為資深院士,為兩院院士中惟一一位園林花卉專家,人稱“梅花院士”。
他1943年開始投身於梅花研究,已培育出百餘新品種,極大地拓寬了梅花的種植範圍。他在梅花品種分類上創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二元分類法”,形成了花卉品種分類的中國學派。1998年8月,他被國際園藝學會任命為“國際梅品種登錄權威”,為中國在國際園藝學會裏的第一個園藝類植物的“國際登錄權威”,梅在外文中第一次正式以中文拼音(Mei)公諸於世,有力推動了梅文化走向世界。
梅花精神鑄人生
幾十年的風雨歷程中,他用梅花那堅韌不拔的精神激勵自己。他說,只有具有超出常人毅力的人,才能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但願梅香飄萬家
千百年來,梅花迎雪吐艷、淩寒飄香、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凝結成了內涵豐富而又獨具一格的中華梅文化。陳俊愉說,要讓梅文化走進百姓家,走向全世界。
梅花總是同白雪聯繫在一起的。毛澤東同志《七律·冬雲》中的名句“梅花歡喜漫天雪”,就是用獨傲霜雪的梅花,抒發了無限壯美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陸游的“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也精妙地表達了梅花與白雪相伴相生的情緣。“文學語言可以繪聲繪色,但科學研究必須實事求是。”陳俊愉一邊打開他用20年時間完成的專著《中國梅花圖志》,一邊耐心地講解“梅花香自苦寒來”所蘊涵的植物學特徵:氣溫在攝氏0℃至2℃時,梅花的胚珠可以受精,花粉可以發育,一旦下雪它就停止了,“趴”在那裏不動,任由冰雪包裹;太陽出來時,花沒有凍死,會繼續開放。
“梅花並不喜好寒冷,但能夠忍耐寒冷。”陳俊愉說,溫度過低,花開不出來;溫度偏高,也開得不好,因此,梅花的原產地主要在長江流域一帶。如果要在北方欣賞到“踏雪尋梅”的勝景,就得極大地增強梅花的耐寒性、抗旱性。為此,他投入了畢生的精力。
1917年秋天,陳俊愉出生於天津一個士宦人家。在他4歲時,這個60余口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離津南下,在南京附近買地置業,修建了亭臺樓閣,還有一座大花園。上小學時,陳俊愉放學回家就常往花園跑,圍著花匠問東問西,學栽花、種草,久而久之,就培養了他欣賞、栽種、鑽研花卉的興趣和志向。
中學快畢業時,陳俊愉對花卉的興趣更加濃厚,遂懇求開明的母親支援他讀一個花卉方面的學科。當時,南京金陵大學開設了一個園藝係,但因為是私立學校,學費很高。得到祖父同意後,1936年秋天,陳俊愉如願進入金陵大學,當時全班共兩名學生,教授倒有四五位,其中一位花卉教師就是解放後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汪菊淵教授。
1940年,陳俊愉從金陵大學畢業,留校擔任園藝係助教,開始從事他夢寐以求的花卉研究。抗戰期間,陳俊愉隨金陵大學西遷盛產梅花的成都市,那裏的梅花令他陶醉。1942年,中央大學教授曾勉在《中國園藝專刊》上發表了一篇英文專論,介紹了他在重慶考證過的20多個梅花品種。陳俊愉立即去了一封信,委婉地表達了想要一本雜誌的想法,曾勉很快寄來了一本。“這個專刊決定了我的一生。”陳俊愉說,在那篇文章的激勵下,他從此沉浸其中,結下了他為梅花所苦、因梅花而榮,風風雨雨的一生梅緣。
鮮花能營造一種浪漫的氣氛,但當它成為一項事業時,更多的時候意味著艱辛的付出。“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背誦著陸遊的詩句,陳俊愉師從汪菊淵教授,開始專門研究梅花。那時的他,風華正茂,起早貪黑,不知疲倦地走遍巴山蜀水,調查梅花,寫下一系列有關四川梅花簡史、分佈、品種、繁殖、栽培、病蟲害防治及應用的論文。1947年,陳俊愉擔任上海復旦大學農學院副教授,不久又考取了公費留學生,赴丹麥攻讀園藝學。那年秋天,陳俊愉在哥本哈根收到了由上海園藝事業改進協會出版的《巴山蜀水記梅花》。第一部專著的發表,堅定了他運用現代科學研究梅花並將其推向世界的決心。
1950年,陳俊愉獲悉新中國成立,便毅然攜妻帶女回國,執教于武漢大學。1957年,他調入北京林業大學,一邊教學,一邊開始進行梅花引種馴化研究,著手把這一亞熱帶的喬木移栽到北京。
元代以來,不少花卉專家嘗試過移栽江浙一帶的梅花,以期“京城變江南”,但無一成功。對於陳俊愉的這種努力,有人用《晏子·春秋》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表達了不屑與質疑。
陳俊愉認為,植物異地引種,跟一個人適應新的環境一樣。他在剛出生時,曾祖母就用固苯肥皂給他一天洗三次澡,以至於後來他到北京生活,冬天出門從不戴手套、圍脖、耳罩等,85歲以前還一直以自行車代步,風雪天氣去北京植物園也不用坐公交車。“小時候打下的基礎至關重要。”陳俊愉悟出了梅花遷地馴化的奧秘~不能移植成長的梅樹,要從播種開始!
1957年秋天,陳俊愉到長江流域一帶收集梅花種子,第二年開春就在北京植物園播下了幾千株,讓它們適應乾燥、寒冷的氣候。隨著天氣轉暖,種子大都發了芽,長出了幾千棵幼苗。經過幾個冬天后,苗圃裏倖存的四株堅強的幼苗,吐出了10多個鮮艷的花蕾,這些“希望之花”令陳俊愉欣喜若狂!
但好事多磨,在朔風寒流的襲擊下,大部分花蕾被吹乾枯死,到3月底只剩下兩個花骨朵,但終於在1964年4月6日怒放了!
幾天后,陳俊愉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短文《北京露地開梅花》:“瞧,它在五片乳白色的瓣背還灑上極淡的粉紅暈,多麼像又胖又嫩、白裏泛紅的嬰兒笑臉呀!花瓣外邊有醬紫色萼片襯托著,花瓣裏面長著許多鵝黃色的雄蕊和一根綠黃色的雌蕊,還不時散發出沁人肺腑的清香。~此情此景,真不啻置身於無錫的‘香雪海’了!”
第二年,那兩棵梅樹開了更多的花,初夏還結了一個碩大的梅子。陳俊愉將這兩棵能抗零下19攝氏度低溫的梅花命名為“北京玉蝶”和“北京小梅”,如今它們已在北京植物園生長了40多年!江南的梅花跨越一千多公里,在乾燥、寒冷的北京“安家”,梅花北移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
2008年5月,91歲的陳俊愉專程去了一趟大慶市,觀賞迎雪綻放的梅花,還欣然寫下一句“南梅北移,兩千公里;大慶怒放,天下奇觀”。此時,能抵抗零下38攝氏度低溫的“燕杏梅”,也在北緯43度的烏魯木齊市競相開放。經過陳俊愉50年的努力,我國的梅花品種從幾十個增加到了300多個,種植地域從10多個省區市逐漸遍及全國。
如今在神州大地,梅花在廣州、南寧、昆明多在12月開花,在廈門、重慶1月開放,在武漢、南京、無錫2至3月盛開,青島、鄭州、西安的花期在3月,北京、太原、大連一般在3至4月,延安、赤峰、瀋陽于4至5月初開放,大慶和烏魯木齊則在5月中下旬。“半年時間都可以賞梅,真是天下奇觀!”
在陳俊愉家中的客廳和陽臺上,擠滿了梅花、菊花、水仙等植物盆景,這些陳俊愉喜歡的花,花期都在秋冬季節。在陳俊愉眼中,它們能給人蓬勃向上的力量。陳俊愉說,兄弟姊妹5人中,他是比較笨的一個,最後能取得一點成績,和受花卉精神的熏陶不無關係。
在他1990年出版的《梅花漫筆》一書中,他寫道,“梅花傲雪淩風,先百花而開,真是植物界的奇觀,花卉中的魁首。‘未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正是這種特性的生動寫照。”
陳俊愉曾抒懷道,“梅誠花中之奇葩,造物之奇跡,愛之深,望之切。越研究,興味越濃;接觸愈多,感情愈加真摯。”
因為心中有梅,陳俊愉幾十年來翻山越嶺、餐風露宿地考證梅花,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1946年在四川,他坐一艘小木船從岷江順流而下,快到宜賓時下起了傾盆大雨,巨浪把木船打翻,幸虧附近的漁民及時趕來,雖然獲救,但落下了大半年的傷寒。1951年夏天在江西,他到廬山採集野生植物標本,半夜三更在山路上與一隻大花豹不期而遇。他硬著頭皮往前走,手持鐵拐杖用力撞擊地面,“哐哐”作響,以壯聲勢。可能大花豹不太餓,擦身而過的時候,瞪了他一眼,就慢吞吞地走開了。等陳俊愉回過神來時,冷汗已濕透全身。
“數數花瓣兒,有什麼高深的學問?”研究梅花數十年,陳俊愉碰到過許多諸如此類的質疑和嘲諷。對此,他總是一笑了之,“花草行業也能出一個院士,更說明事無巨細,持之以恒最重要。”
1966年,就在陳俊愉準備在梅花事業上大幹一番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伺弄“毒花毒草”的陳俊愉被下放到雲南,幹農活、住牛棚,還要承受身心的折磨。此時,他總以陸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塵,惟有香如故”來激勵自己。
1977年,陳俊愉終獲平反,1979年恢復正常工作,以前的資料遺散、圖片丟失,選育的抗寒品種也被大火燒盡。但他以空前的熱情,再到武漢、南京、成都、昆明等地調查梅花。為奪回失去的光陰,他組織全國各地的園藝家協作,用6年時間完成了全國梅花品種普查、蒐集、整理並進行科學分類,並在1989年出版了中國第一部大型梅花專著《中國梅花品種圖志》。這部圖文並茂的著作,為向世界園藝學會展示中國獨有的奇花並獲得承認奠定了學術基礎。
1996年,他又出版了《中國梅花》,在梅花品種分類上創立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二元分類法”,進而形成了花卉品種分類的中國學派。他用枝條姿態作為梅花品種分類的第一級標準,即分為直枝梅類、垂枝梅類、龍遊梅類3類。再將花型作為第二級標準,每個花型都包含多個不同的品種。這種分類方法如今已廣泛應用於植物學研究領域,被稱為“二元分類法”。它不僅對梅花進行了正名和歸類,還可以指導花卉的栽培、研究、教學、應用、推廣和銷售等。
1998年11月,陳俊愉及他領導的中國梅花臘梅協會,被國際園藝學會授權為梅花及果梅的國際植物登錄權威,他也成為獲此資格的第一位中國園藝專家。從此,國際園藝協會不僅正式確認梅是中國獨有的奇花,而且以梅花的中文拼音“MEI”作為世界通用的品種名稱,徹底糾正了梅花譯名的混亂局面。
“這麼多年來,大家對梅花誤會了,認為梅僅為觀賞之用。”陳俊愉說,2006年河南新鄭的考古發現,我國利用梅子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書經·說命》也有“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的說法,即在商代,梅子和鹽都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
大約從漢代開始,梅從野生發展到引種栽培,培育成了專供欣賞的新品種,花梅也從果梅中分化出來,但梅加工業一直沒有停止過,話梅、脆梅、陳皮梅、酸梅湯、梅醋、梅酒等產品也代代相傳。“這麼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梅花產業一定會興旺發達的。”
1991年,青島一個叫莊實傳的小夥子承包了一千畝荒山,種上了梅苗。兩年過去了,梅花很少成活,正發愁時,他從電視上看到“梅花院士”的報道。小夥子很快趕到北京,登門拜訪求教。陳俊愉不僅為他出謀劃策,還邀請一些專家給他傳授技術,為他牽線搭橋引進100多個品種梅花。小夥子第六次登門拜訪時,就乾脆把陳俊愉請到了青島,現場傳授馴化耐寒梅花的經驗。如今,這裡已成為北國最大的梅園。
據統計,目前各地以梅花為旅遊主體的年遊客接待量達200多萬人次,可帶來逾30億元的收入。目前全國共有梅花盆景、樁景存量達數百萬盆(株),價值上億元,其中進行市場交易的約佔四分之一,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另外,每年出圃梅花苗木400多萬株,可創產值4億元。蓬勃發展的梅花產業,傾注了陳俊愉無數的心血。
“你嘗嘗,味道怎麼樣?我這裡沒有假的。”陳俊愉從電視櫃上拿出一盒無核梅餅,倒出幾粒遞給記者,“梅花和梅子都富含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營養價值比柑桔、蘋果都高。”
陳俊愉說,將梅果加工成烏梅、話梅、梅脯等,具有開胃和助消化的作用,有利於鈣質吸收,是典型的“綠色食品”、“健康食品”;將它做成酸梅湯、青梅汁、梅醋、梅醬等,是典型的消夏食品;青梅酒和梅花酒也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中國素有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從中國傳出去的花卉至少有2000種,其中包括牡丹、杜鵑、菊花、荷花、百合花等名花,但梅花仍“養在深閨人未識”。
一般來說,一種植物的栽培品種要國際上推廣和交流,需要拿到通行的“綠卡”,也就是要在國際上進行正式登陸。全世界共有71個花卉類作物的國際登錄權威,分佈在14個國家。其中,美國29個,英國有20個,澳大利亞5個,亞洲僅有4個。如月季在美國,山茶在澳大利亞,菊花、蘭花、百合、杜鵑花、蓮類在英國。我國除了梅花國際登錄權威,再就是2004年在陳俊愉促成下獲得的桂花國際登錄權威。
陳俊愉介紹說,國際植物品種登錄權威是植物學界的最高榮譽,其主要意義在於:讓不同的植物新品種有其統一、合法的名稱,建立國際統一的品種檔案材料,促進各國的科研教學單位、專業學會,以及種子種苗公司和生產者之間的交流。“希望2050年前,我們能拿到10個品種的國際登錄權威。”陳俊愉對未來充滿希望,也對全國植物學專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說,“現在要做的,不僅是讓園林裏有梅花專類園,還要讓尋常人家裏有花欣賞,還要將梅花推廣到國外去。”
陳俊愉曾多次考察歐洲各國,還去了巴西、美國,目的就是看看種梅的可能性。在他們幾年前培育出能抵抗零下38攝氏度低溫的品種之後,梅花開始推廣到北歐、北美,“它不再孤芳自賞,而是走向世界了。”陳俊愉說,這是他一輩子的夢想,如今正在一步一步地實現。
2006年3月,位於鷲峰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北京國際梅園首次對外試開放,數百株新植梅花蓓蕾滿枝,引來遊人嘖嘖讚嘆。這座由陳俊愉倡導並主持建設的名梅植物園,佔地約5公頃,是世界上首座展示植物國際登錄品種的專門展園,不但展示了他培育的44個梅花抗寒新品種,還展覽已完成國際登錄的華北、華東、華中、西南、華南等地栽培的優良品種200余個,集中展示了中國梅花栽培的領先水準。
在“國際梅登錄精品展示園”初具規模的同時,陳俊愉又在籌備明年2月召開一次國際梅花研討會,為此他在加班加點地撰寫《中國梅花品種圖志(中英雙語新版)》。他希望,屆時評定國花一事能有結果,這可是他20多年來的又一個心願:“國花是一個國家的名片,可將梅花和牡丹定為‘雙國花’。”他說,這將有力促進梅花在世界範圍內的推廣和交流。
3月底的京城,乍暖還寒,萬木復蘇。在北京林業大學體育場北側的綠化帶,一排約3米高的小喬木靜靜地開著淺紫色花,疏花點點,清香遠溢,引來幾個愛美的女生潛入樹下,拍照留念。
“這是‘美人梅’,由重瓣粉型梅花與紫葉李雜交而成的,可以耐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站在家中陽臺上,鶴發童顏、精神矍鑠的陳俊愉指著窗外,自言自語,“人們都十分鍾情梅花,因為梅花身後,將走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前些年,每逢梅花盛開的季節,陳俊愉都會出很多趟遠門,去採集標本,傳授栽培技術。今年因為腿腳不便,很多邀請賞梅的電話都被他謝絕了。但是,每當他家的電話響起,傳來遠方梅花盛開的消息時,他總會提高嗓門,讓對方講慢一點,他好細細品味。
陳俊愉說,再過幾年,如果徹底行動不便,他就培養一個新愛好:寫寫梅花詩文,畫畫梅花勝景。他說,他還要生活在梅花的世界裏!
不老的梅花,永遠的芳香!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王信川~2009年04月24日
http://big5.ce.cn/gate/big5/sci.ce.cn/yjjj/rw/rwxw/200904/24/t20090424_18904017.shtml
敬請人道支援 我卓越不群的母親八旬阿嬤【台灣司法◎人間煉獄】部落格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