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眾樂樂
市長:Reed  副市長: 林 彬梅花居士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資訊科技網路分享【眾樂樂】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養 生 保 健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服用維他命可能「會折壽」
 瀏覽6,027|回應2推薦13

Reed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3)

Hee55
田老三
落伍者
Joson
耕雲
畢竟依(菜菜)
渴望和平
山居的隱士
涸澤之蛇
大陸配偶台灣媳婦感謝馬政府准我全家團圓

more...


維他命(法新社)

【記者/方洪報導】不知從何時起,各種維他命(維生素Vitamin)廣告開始在媒體中出現,告訴人們服用維他命如何能夠延年益壽保青春等。維他命也成了婦孺皆宜的補品,然而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這些廣告多是商家為賺錢而設計的,醫界對於維他命的服用有許多保留。

最近的研究顯示,服用維他命不僅不能延壽,反而可能折壽。這項研究綜合了68個獨立的臨床實驗的結果,總共有25萬人參與。結果發現,服用維他命A 的人比不服用的人死亡率高出16%;服用β胡蘿蔔和維他命E的人比不服用的人死亡率分別高出7%和4%。研究發現硒和維生素C似乎並沒有這種負面效果。

起初的分析並沒有發現服用維他命對於壽命有什麼正面或反面影響。而後研究人員去掉了21的不太全面的臨床實驗數據,發現了服用維他命的潛在風險。

研究的參與者之一,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的古拉德(Christian Gluud)說:「服用這些補劑(維他命)絕對沒有好處,我勸大家還是不要服用。」商家對研究結果有些不以為然,認為服用維他命為的是人有許多本來就有嚴重疾病,死亡率高不足為奇。不過古拉德反駁說:「70%的受試者本來是健康的。」

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維他命類保健藥物可能破壞人體本身的免疫系統,造成了亂吃補藥而減壽的結果。由於在世界上有數以百萬計的人長期服用維他命,因此這項研究具有廣泛的實際意義。

雖然科學界對於維他命的作用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其真正成效現在仍然不能夠確定。營養學家認為,通過均衡的飲食獲取足夠的維他命才是效果最好的。◇

維生素:從補藥變毒藥?

  一項顛覆常識的最新研究顯示,長期服用維生素明顯增加死亡率
  本報特約撰稿張田勘《南方周末》vol.20070308

  ■一項發表于國際權威醫學雜志的大型研究表明,服用維生素E死亡率增加4%,服用β胡蘿卜素死亡率增加7%,服用維生素A死亡率增加16%,沒有証據表明維生素C能延年益壽……

  ■“有著10億美元以上的維生素工業是建立在這種觀念上的:服用維生素可能預防疾病。但人們實際上是把自己推向了額外的危險中”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一貫的建議是,應該通過平衡的飲食攝取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而不是依靠吃藥

  一個顛覆性的結論

  “天哪,我吃錯藥了?”服用維生素已有數年的龍女士被一項最新研究結論震驚了。

  這項發表于國際權威醫學雜志的大型研究顯示,服用維生素E死亡率增加4%,服用β胡蘿卜素死亡率增加7%,服用維生素A死亡率增加16%,沒有証據表明維生素C能延年益壽……

  在北美和歐洲,目前約有0.8億至1.6億人經常服用維生素及其他富含抗氧化劑的保健品。在中國,有龍女士這種長期服用習慣的人也是一個為數不小的群體。也許是一種時尚,也許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覺察到了健康的重要性,這個群體的人數還在不斷增加中。

  在城市,尤其是白領階層,很多常年吃快餐的人會覺得,服用複合維生素片比吃水果蔬菜更省事。辦公室女性流行起“維生素女人”,中午吃飯時將胃口縮得如雀兒般小,下午吃一粒高級複合維生素,據說這樣能保持身材。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潛意識中認為,維生素既有維持生命和新陳代謝的功能,還可以延緩衰老,降低膽固醇,有助于減肥、排出體內毒素,預防慢性疾病,甚至還能預防癌症。于是,補充維生素便成為進補的主流,大量維生素廣告充斥媒體。

  維生素,顧名思義是維持生物有機體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是人們須臾不可離開的物質。某些維生素屬于抗氧化劑的一個種類。但是,剛剛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的結果,卻對服用維生素的作用做出了近乎顛覆性的結論。一時間,這一與人們的常識相左的消息成為世界各大媒體關注的熱點之一。

  2007年2月28日出版的國際權威醫學雜志《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發表了一項由多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研究。丹麥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的一個小組───科克蘭肝膽病小組是該研究的主要單位。科克蘭肝膽病小組屬于國際權威醫學循証組織───科克蘭合作機構下設的專業小組之一,因此它本身就具有相當的權威性。研究對全球有關抗氧化劑的68項研究結果進行了梳理和綜合分析。

  別拉科維奇(GoranBjelakovic,論文第一作者)等人把1990年至2005年10月間國際上發表的68項研究分為兩類,一類是低偏差的(low-bias),一類是高偏差的(high-bias)。如果對兩類研究不加區分,分析結果表明,攝取抗氧化劑,主要是維生素A、E、C以及β胡蘿卜素和硒,對人既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

  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在剔除了高偏差的研究,只分析更值得信賴的47項研究後,作者認為,“以β胡蘿卜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E作治療可能增加死亡率,而維生素C和硒對死亡率的潛在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總體上看,服用抗氧化劑的人死亡率增加了5%;分別而言,服用維生素E的人死亡率增加4%,服用β胡蘿卜素的人死亡率增加7%,服用維生素A的人死亡率增加16%。

  這47項質量較高的研究涉及人數達180938人。這些人被隨機分成服用抗氧化劑組和服用安慰劑組。服用抗氧化劑組中的一些人服用了大大超過抗氧化劑每日推薦量的劑量,另一些人服用的是正常劑量。

  作者說,“單獨給予β胡蘿卜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E或與其他抗氧化劑共同服用,都明顯地增加了死亡率。沒有証據表明維生素C能延年益壽……硒可能減少死亡率,但是對此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也許對硒的結論是該項研究中惟一正面肯定抗氧化劑的地方,作者給出的硒減少死亡率約為9%。

  有人質疑,有人半信半疑

  別拉科維奇等人的研究被稱為是綜合分析(Meta-analysis),是對以往的研究結果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得出的結論具有相當的可靠性。在此之前,2005年的另一項關于維生素E的綜合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結論,人們每日攝入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E可增加10%的死亡率(各種原因引起的死亡)。

  但是,如同2005年的研究受到批評一樣,別拉科維奇等人的研究甫一發表也受到了質疑。有研究人員首先質疑,別拉科維奇等人在分析許多不同的研究結果時,使用的標准是否一致。

  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的營養和流行病學教授斯坦普菲爾(MeirStampfer)說,“別拉科維奇等人分析的那些研究有太多的差異,因為他們是在不同的人群中調查抗氧化劑的不同組合和劑量。研究的範圍既包括對109名居家護理老人3個月的研究,也包括對22071名男性醫生12年的調查。因此,這樣的研究不利于人們的理解,相反倒是有可能誤解有關抗氧化劑的研究結果。”

  斯坦普菲爾還表示,丹麥的研究並不會阻止他攝取維生素補充劑。

  設在美國的營養保障委員會副主席安德魯‧邵(AndrewShao)也指出,丹麥的研究還混淆了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差異,前者是針對健康人群的,後者是針對有病群體的,“把二級預防和一級預防的試驗結果結合起來並得出整個人群的結論,這是一種不科學的方法。”此外邵還認為,以前的許多關于抗氧化劑的試驗存在局限。

  還有一些研究人員對此半信半疑。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生物統計學系主任貝里(DonaldBerry)則認為,該項研究使他相信,抗氧化劑並沒有已判定的有益健康的作用,但是他不同意服用抗氧化劑可能增加死亡率的結論。

  維生素可能帶來“額外危險”

  除了批評和質疑外,在科學界,對這一研究持贊同態度的人也大有人在。

  對于批評丹麥的研究標准不一問題,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米勒博士(EdgarR.Miller)顯然不以為然。他認為,臨床研究有好的,也有差的,對它們都做研究是一種好的方法,況且丹麥的研究與另一項針對大量女性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這項涉及40000名健康女性的研究表明,即使是未患病的受試者,維生素補充劑也不起作用。

  米勒進一步指出,補充劑在生物學上貌似非常有理,人們都希望它們起作用,但實際上它們不起作用。“我們需要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改善生活方式上,如不吸煙和減肥,而不是被蒙騙去幻想,攝取補充劑就可以降低死亡危險。”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選擇醫學和研究中心的維特塔(LuisVitetta)教授說,丹麥的研究“非常令人關注”,並且增添了有力的証據,維生素補充劑可能是弊大于利。“有著10億美元以上的維生素工業是建立在這種觀念上的:服用維生素可能預防疾病。但人們實際上是把自己推向了額外的危險中。”
過去的一些研究業已表明,大劑量服用維生素具有很高的危險,因而被勸說要“非常、非常審慎”地消費。

  澳大利亞醫學會的古洛塔(JohnGullotta)博士也持肯定意見。他說,丹麥的“研究結果証明,這是一個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值得)真正關注的領域”。

  不過,代表補充劑工業的澳大利亞輔助醫護委員會(CHC)認為,丹麥研究的結果建立在陳舊的資料上,這些既往的維生素補充劑劑量並不為澳大利亞所接受。該委員會的執行主任劉易斯(TonyLewis)未評價丹麥的研究,但他認為証據“微弱”。

  面對批評和質疑,研究人員除了強調他們的研究是客觀的外,也承認有些問題尚不清楚。論文的另一作者格盧德(ChristianGluud)說,大多數原始研究並未揭示出服用抗氧化劑的人的真正死因。總體上看,他們可能是自然死亡,也有可能服用這些補充劑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或加速癌症患者死亡。

  利弊之爭由來已久

  補充維生素有益健康還是有害健康一直爭論不斷。


  別拉科維奇2004年任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尼斯大學內科教授時,就和幾位歐洲的研究人員在當年10月2日的《柳葉刀》雜志發表文章,稱他們對170000名維生素服用者的14次試驗綜合分析後發現,服用維生素及抗氧化劑的人比不服藥的人,患食道癌的風險要大一些。

  不過,歷時最長並且也是最激烈的爭論,緣起于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化學家鮑林(LinusPauling)。鮑林聲稱大量服用維生素C有益健康和抗癌。

  鮑林于1970年出版了《維生素C與普通感冒》一書,提出每天服用維生素1000毫克或更多的維生素C可以預防感冒。1979年,鮑林又與他人合作出版了《癌症和維生素C》一書,建議每個癌症患者每天服用10000毫克或更多的維生素C,而他自己每天的服用量是12000毫克,因為他們“相信這種簡單的方法將十分顯著地改善癌症治療的結果”。

  然而鮑林的觀點一直受到質疑。當時美國衛生基金會告誡公眾:每天服用1000毫克以上維生素C能預防感冒的說法証據不充分。美國醫學協會也發表聲明:維生素C不能預防或治療感冒,維生素C抗癌的作用未經証實。

  在服用維生素C的問題上,也有一些中國專家倡導較高的劑量。著名生物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鄭集多年來每天服用維生素C600毫克,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葛可佑教授在2003年曾說,他每天服用維生素C400毫克,並已堅持10年。

  鮑林93歲時死于前列腺癌。有趣的是,他的學生羅賓遜(與鮑林一起創辦鮑林醫學研究所並擔任所長)在做動物實驗時卻發現,以鮑林推薦的維生素C劑量飼喂老鼠,反而更容易讓老鼠患上癌症。

  一貫的建議

  16世紀文藝複興時期的藥物學家帕拉薩爾蘇斯曾經說,所有東西都帶有毒性,只是劑量的多少決定它是否成為毒藥。

  對此,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的抗氧化劑實驗室主任布魯姆伯格(JeffreyBlumberg)的意見可謂異曲同工。他說,現在推薦使用的抗氧化劑劑量是有“完美理由的”,按照推薦量服用,不會有什麼危險。

  對于JAMA上的綜合性研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研究員何梅說,她還沒有看到這篇文獻,不便發表評論。但就抗氧化劑而言,“維生素A的攝入超過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是有毒性的,而維生素E雖然目前還沒有制定UL值,但是也不能不受限制地服用。”

  現任鮑林醫學研究所所長、生化學家弗雷(BalzFrei)的意見或許值得回味。他認為,丹麥的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原始試驗都試圖產生一種已患病病人(服用補充劑後)獲得改善的結果,因而這些研究有瑕疵。大部分原始試驗中的病人都患有癌症或心髒病。病人的改善“有可能是使用藥物的結果,但絕不是服用一種飲食補充劑的作用”。他說,“你不可能靠食物補充劑來消除好些年來的長期病損。”而且,“長年累月的研究已經使問題變得清楚,抗氧化劑對疾病治療並不起作用。”

  抗氧化劑與高死亡率的相關,有可能是出在超量服用上。在JAMA上發表論文的作者也表示,他們所調查的“絕大多數研究所給予的補充劑的劑量比一般平衡飲食中的劑量高,而且一些試驗使用了遠遠高于每日推薦劑量所允許的劑量,甚至達到超過上限安全劑量的水平”。

  要不要服用抗氧化劑,如何服用,對于這一問題目前仍有爭議。但是,值得強調的是,美國癌症研究協會一貫的建議是,應該通過平衡的飲食攝取適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而不是依靠吃藥,因為身體適于接受天然存在的維生素。論文的作者也認為,從蔬菜和水果中獲得抗氧化劑會更好。

敬請人道支援 我卓越不群的母親

八旬阿嬤
【台灣司法◎人間煉獄】部落格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171&aid=2131200
 回應文章
呵呵
推薦1


hui998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ed

我前些年碰到一位小學同學  才知 啥叫唯他命 啥叫健康食品

那就是去大學里的圖書館 找到 研究生的研究報告 用很少的金錢 把至些報告拿到手

然后照報告去做出的健康食品  跟本沒人體實驗  就加上包粧和宣傳  然後就可以等著收錢了~

真人真事  ~ 沒半點虛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171&aid=4041398
胡言亂語
推薦1


i~Robert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ed

脂溶性維他命A & E 多食有毒,因其累積在人体,不易排出.

餘皆為水溶性,多食排出.

本人為食品科學系出身,絕非戲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171&aid=284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