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一的人生堪稱由一連串驚嘆號組成:七歲移民巴西、十三歲考上醫學院、二十歲拿博士、二十七歲當系主任,後來更成為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的女婿,跨足生技產業;但提起精采的人生經歷,他卻認為自己其實很平凡。 現年四十八歲的楊定一,父親是退伍空軍,在尚處於戒嚴的年代,為了和山東老家的母親連絡,1965年舉家移民巴西;當時年僅七歲的楊定一,已顯露過人的聰慧,不到半年,葡萄牙文、英文就能瑯瑯上口,離鄉背井的生活並未讓他水土不服。
運動時間 遠比K書多
楊定一說,他其實不算特別聰明、也不特別用功,而是記憶力比較好,許多東西看過一遍,就像照相機拍過照片一般,過目不忘;所以,他並未花很多時間在學校課業上,下了課就是踢足球、跑步、練柔道,花在運動的時間,遠比K書的時間多。
不過,小小年紀的楊定一可不貪玩,他有旺盛的求知欲,空閒時遍覽各種書籍,其中甚至包括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東方儒道的作品,廣泛的閱讀培養出他寬廣的視野,他日後之所以從正規醫學一頭鑽入另類醫學,應該早在幼年就埋下伏因。
由於成績優異,楊定一一路跳級,十三歲時已申請上美國耶魯大學,但父母親捨不得年紀還小的他隻身遠赴異鄉,勸他留在巴西讀大學,結果他以第一名成績考上巴西利亞大學醫學系,也創下該國醫學生年齡最小的紀錄。
二十歲,一般年輕人還懵懵懂懂的時候,楊定一已取得巴西利亞大學醫學博士,收拾行囊赴美國,又以破紀錄的速度,在一年半內修畢課程,二十一歲成為洛克菲勒大學博士,隨即留校任教,並在二十七歲當上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學系主任,鑽研細胞免疫方面的研究。
臨床受挫 刺激新思考
求學過程順遂的楊定一,臨床醫療工作上卻開始遭受挫敗。曾照護許多癌症病人的他發現,儘管醫師再努力,病人還是一個個不治離世,讓他深受打擊;而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雖可用藥控制,卻無法斷根,患者得一輩子成為藥罐子,促使他思考:主流的西方醫學難道是追求健康的唯一解答?
曾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諮詢委員的楊定一,後來遇到NIH開始研究傳統、另類醫學,於是他一頭栽進這項計畫,接觸到希臘、埃及、印加、中國與俄羅斯等地區的傳統療法、自然療法,從而對醫學產生了不同的體認。
未雨綢繆 勝亡羊補牢
楊定一說,西方醫學日益發達,走向專科化,視野也愈走愈窄,但人是整體的,包含身(body)、心(mind)、靈(spirit)等層面,追求健康應將這三者整合起來,避免疾病發生,而非等到有病才找醫師,甚至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經廣泛涉獵後,楊定一提出許多不同於西方醫學的論點,他主張能量、微量元素、靜坐等對健康的影響,所以,他將能量、元素加工製造在生活用品及飲食中,教人喝好水、靜坐,常抱感恩、懺悔、期望、回饋的心,從身心靈實踐預防醫學。
楊定一表示,他本來只想教育大眾如何獲得健康,但後來發覺,如果沒有工具,未免太過理論,一般人可能不知從何實踐;所以,原本任職美國台塑相關企業的楊定一和妻子王瑞華,2000年自美返台,在岳父支持下,成立了「長庚生技」,生產各種保健產品,並開設「身心靈轉化中心」,指導會員如何追求健康。
楊定一心中明白,很多人對他這套自然療法的理論,相當存疑;但他認為,傳統醫學留傳千年,必有其價值,目前也有許多醫學院校開始重視心、靈層面,且有許多研究證明兩者對健康的影響,只要有科學根據、對病人有好處的東西,醫師就該虛心接納,這與西方醫學並無矛盾,醫師也不必過於排斥。
自稱人生沒有特別目標、只求輕輕鬆鬆的楊定一,雖身處講求績效的台塑集團,但他卻不求長庚生技賺錢,只要能打平,繼續推廣預防醫學就好。在他的觀念裡,要有健康的人,得先有健康的地球,所以預防醫學不僅是幫助人,更重意要的意義,是讓我們的生存的環境能永續下去。
【2006-04-29/民生報/A10版/杏林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