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沙隱村
市長:我愛羅119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閱讀出版【沙隱村】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生活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日本】漫畫怎樣成為大眾文化?
2014/01/22 22:22 瀏覽1,751|回應0推薦1

我愛羅119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e14nov

2013.11.21  青年參考/高珮莙、段曉卿

japan comic

日本漫畫家千葉徹彌永遠不會忘記一個特殊的日子。
  
那天,數百人聚集在日本出版巨頭講談社的辦公室裡,表情凝重,連空氣中都彌漫著悲傷的氣息。
  
「街道被擠得水泄不通,所有讀者都來了,儘管那天不是週末。人們從工作中抽身,包括商人和學生。所有人都身穿黑色服裝,戴黑色臂章和黑色絲帶,許多人買了鮮花和熏香。」千葉徹彌屢次回憶起1970年3月這次特別的集會。
  
這次集會前,千葉徹彌在日本《少年雜誌》上連載的拳擊故事《明日之丈》中,主人公矢吹丈和對手力石徹迎來了決戰時刻。為了讓體重減到與矢吹丈同一重量級,力石徹刻意節食,將對手擊倒的同時,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被力石徹深深感動的700多位讀者,為他舉辦了一場特別的追悼會。
  
英國漫畫策展人保羅‧格拉維特一直致力於漫畫的出版和推廣,他在《日本漫畫60年》一書中寫道,這是日本第一次為漫畫人物舉辦追悼會,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次。不過,在虛構的人物身上傾注如此多的感情,在日本讀者中並不鮮見。從1945年美國開始對日本的全面軍事占領,漫畫就深深植根於日本社會,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眾文化。

japan comic01

廉價漫畫走入尋常百姓家
每天,報刊亭裡都會有新出版的漫畫雜誌,散發著淡淡的化學藥劑味道。
  
除了層出不窮的連載故事讓讀者難以自拔,一如既往的低廉價格也是漫畫雜誌誘人的因素。歷史悠久的《少年星期日》雜誌有400多頁,售價只有220日元。
  
保羅‧格拉維特認為,最初來到日本的美國漫畫,就是靠便宜得足以打動讀者的價格贏得市場的。
  
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連環畫月刊有64頁,用4種顏色印刷。為了控制成本,到了上世紀50年代,漫畫雜誌變成32頁,其中的好幾頁都是廣告,售價卻從最初的10美分漲到了3美元。這些昂貴的漫畫書常常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父母可以獲得捆綁在雜誌封面上的禮品。
  
從美國到日本後,漫畫雜誌放下了不菲的身價,以「薄利多銷」的姿態走入尋常百姓家。
  
日本漫畫雜誌中通常有6到20個連載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20頁。為了降低成本,漫畫用黑白印刷,用於宣告連載漫畫開始的插頁和廣告頁等用彩色印刷。大多數漫畫雜誌有200-400頁。如果內容實在太多,漫畫雜誌會被膠裝成有書背的冊子,真正成為一本厚重的書。
  
漫畫雜誌這麼便宜,人們每天都可以買一本,然後隨手丟棄。《日本漫畫60年》稱,細心的賣家會給花花綠綠的漫畫書包上牛皮紙書皮,方便讀者在公共場所隨意閱讀。
  
報刊亭關門後,人們可以在24小時便利店裡買到漫畫雜誌,這裡出售的漫畫雜誌占總銷量的30%。幾乎所有書店都開設了漫畫專區或漫畫走廊,有些書店甚至把整層樓都用來出售漫畫雜誌。不買也能看——在「租書屋」裡花上10日元,就可以看足足兩天。
  
在公司和學校裡,人們傳閱、分享漫畫雜誌;在火車上、咖啡廳和麵館裡,到處都有被丟棄的漫畫雜誌。從垃圾箱和回收箱裡被取出後,它們出現在二手市場或街邊小攤上,進入下一輪流通。
  
售價低廉並不妨礙日本漫畫創造巨額利潤。保羅‧格拉維特搜集到的資料顯示,在這個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受歡迎的漫畫雜誌可以輕易獲得每星期幾百萬冊的銷量,漫畫雜誌的營業額占雜誌總營業額的1/6,達2,500億日元。暢銷的漫畫雜誌多次重印,「金屬印版都磨出了洞」。

japan comic02

全民動漫的時代一去不返?
作為日本電腦圖形(CG)動畫的開山級人物,早稻田大學教授阪井滋和經歷過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動漫發展最迅速的黃金時期。
  
在他記憶中,那時的日本雖在技術上不及美國,但經濟處在上升階段,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充滿期望與熱情,動漫製作人也不例外。
  
剛進入動漫公司工作時,年輕的阪井滋和從畫圖到開車送郵件,每個環節都要自己動手。這幾乎是每一個動畫導演或製作人的必經之路。
  
那時,故事漫畫的創始人手塚治虫這樣評價日本漫畫:「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漫畫猶如空氣。」
  
用全民動漫來形容那個年代並不為過:大量專門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培養動漫人才;在糖果店和節日集市上,不為出版商認可的年輕人,以粗劣的紙張和低廉的價格兜售自己的作品;凌晨3點就起床打點家務的家庭主婦,在送走老公和孩子後見縫插針地畫漫畫,直到準備晚餐的時間,她們的作品最高可以賣500日元一張。
  
為了更好地取悅讀者,出版商用各種方式徵詢讀者意見。大多數漫畫雜誌裡都有郵資已付、附有調查問卷的明信片,為了吸引讀者填寫並寄回這些卡片,出版商給出了多種獎勵,比如發放禮品、抽獎等。有的出版商甚至會停止出版不能進入銷售排行榜前10名的連載漫畫。
  
「可惜那個年代一去不返了。」阪井滋和不無遺憾地對《青年參考》說。
  
不過,早稻田大學法律系學生由里愛不這麼認為。這個極熱愛漫畫的日本女孩把學習之外的時間都給了漫畫:喝咖啡時,吃飯時,聽講座時,朋友聚會時,畫筆從不離手。
  
作為漫畫發燒友,由里裡愛以畫漫畫同人誌(以高人氣漫畫人物為藍本創作)為主,但她的機會並不少。
  
秋田書店、講談社、小學館等出版商,每個月甚至每週都有「新人漫畫賞」,喜歡畫漫畫的人可以投稿,作品被刊發後如果回響很好,就會有專人與作者聯繫,討論出版單行本甚至系列漫畫事宜。同人漫畫的受歡迎程度不亞於原作,成為很多漫畫家出道的途徑。
  
看到自己的漫畫被出版,在購物網站「虎穴」上出售,由里愛非常高興。

japan comic03

「夢想帶來的光與熱是薪水給不了的」
從同濟大學畢業後,日本漫畫的忠實粉絲小楊到日本留學。如今,完成了碩士學業的她,在一家動漫公司找到了工作。
  
和從小畫畫、在專門學校裡接受高強度訓練的人相比,小楊沒什麼優勢,在這家「不問學歷,憑作品說話」的公司做初級圖像處理的她只有拚命工作才能立足,凌晨下班是家常便飯。她說,這一行沒有加班的概念,只要作品還沒完成就不能下班,這是業界的規矩。
  
漫畫工作的辛苦,普通人難以想像。在40多年的漫畫生涯中,「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為了在截稿日期前完成作品,經常一天只睡4個小時,被診斷出患有胃癌後,他懇求自己虛弱的身軀,「讓我工作吧」。手塚治虫堅持創作,直到最後一刻。
  
久坐、徹夜工作,對漫畫家的眼睛、腰、手腕等傷害極大。《北斗神拳》的作者原哲夫就因為視力惡化不得不隱退。很多漫畫家自嘲「出道後體重一斤也沒增加過」,「出道後從來不用出門」。
  
為適應高強度的工作,漫畫家的出道年齡越來越早,有的甚至只有13歲。進入日本漫畫銷售量前10位的漫畫家,有7人出道時不到22歲。
  
畫漫畫的回報並不總和付出成正比。
  
如今,小楊一個月能賺17萬日元,與她同期畢業、做普通文職工作的碩士生,月薪約22萬日元。但小楊依然為實現理想而雀躍,因為「夢想帶來的光與熱是薪水給不了的」。

japan comic04

japan comic05

japan comic06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170&aid=504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