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沙隱村
市長:我愛羅119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閱讀出版【沙隱村】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生活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八本書漫遊德國
2013/08/11 17:03 瀏覽540|回應0推薦1

我愛羅119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e14nov

2011.7 歌德學院線上編輯部/法比安‧托瑪斯(Fabian Thomas)史競舟譯

berlin

刻薄的人們會說,柏林是德國唯一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都市。然而只要放眼德國的當代文學便可知道,這個判斷多少有些靠不住。請跟隨本文作者踏上一次穿越德國大都市的文學之旅:漢堡,慕尼黑,萊比錫……而後還有,柏林。

在書中,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往往是漢堡的特色,而情節設置在慕尼黑的小說,則會帶領讀者穿越那兩個名叫施瓦賓(Schwabing)和海德豪森(Haidhausen)的街區。小說中虛構的主人公們出沒在萊比錫火車站或死氣沉沉的馬德堡(Magdeburg)板樓周圍,任由淩厲的冷風吹過臉頰。白晝的柏林是二十幾歲年輕人的娛樂場,他們喜歡在無所事事中一邊憂傷一邊沉淪;到了夜晚,柏林俱樂部的全景酒吧(Panorama-Bar)成了人們縱情歡聚的天堂。

在德國當代文學中,城市好比是一面折射出各種老生常談的多棱鏡:鄰里街巷,紅燈區,高樓大廈。而近兩年來,許多小說開始重新挖掘城市中各種新的主題。

so was von da

漢堡:粗糙的石板路
1.《如此一隅》(Sowas von da, 2011):「一步,再一步,一直往前」,蒂諾‧漢恩坎普(Tino Hanenkamps)小說。

《如此一隅》裡的主人公奧斯卡‧羅貝爾就是這樣,循著一條無比精確的路線,穿行於他所生活的城市:「經過赫里貝特‧貝歇爾的酒品專賣店,魚店,藝術工作室,色情電影院,散發著臭味的寵物店,洗衣店,披薩餐館,銀行──然後是雷佩爾大街的紅綠燈。」

羅貝爾在社區裡生活,目之所及的盡頭便是漢堡港。這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他背負五萬歐元的債務,終日在大街上灰色的人流中跋涉,在漢堡的殘酷現實裡艱難打拚,無情的聖保羅皮條客如影隨形,在他身後窮追不捨。情節與城市在此互為表裡:一個以慵懶散淡的口吻講述的匪徒故事,切口俚語、噩夢驚悚無處不在,漢堡粗糙的石板路構成了故事的背景。

die besteigung der

慕尼黑:燈紅酒綠中的疏離感
2.《在樓梯下登上艾格北峰》(Die Besteigung der Eiger Nordwand unter einer Treppe, 2011)中,作家馬克斯‧沙爾尼克(Max Scharnigg)描繪了一個舒適閑在的慕尼黑,以童話般的筆觸講述了隱匿和消遁,以及那些被淡忘的童年味道:主人公尼克爾‧南茨是一個生活得四平八穩的記者,甚至平穩得有些寡淡無味,從編輯部下班後,他坐地鐵穿過慕尼黑,他的寓所位於高雅體面的諾伊豪森區(Neuhausen)。「我在紅十字廣場一站下了車,」小說中這樣寫道,「夾克衫們則繼續駛向廣闊的城郊地帶,那裡堆積如山的垃圾已被鏟平,原先的地面上聳立起一棟棟排屋。」─骯髒在別處。

vorn

3.《前面》(Vorn,2010)作家安德雷亞斯‧貝恩哈德(Andreas Bernards)的小說。

《前面》則描繪了一幅全然不同的慕尼黑城市畫面。《前面》的主人公是慕尼黑某著名日報青年副刊的記者。當這名年輕人進入記者這個光鮮亮麗的職業後,他的生活發生了急遽轉變。他開始與女友疏遠,越來越多地躲在奧迪昂廣場上的「舒曼酒吧」裡消磨時光,他變得衣冠楚楚,還愛上了另一個女人,因為這個女人與他新的生活方式更加搭調……時尚絢麗的媒體大都會慕尼黑,成為上演了一場內心衝突的舞臺,在這場衝突中,主人公必須在新舊生活之間做出抉擇。

gewalten

東部的憂鬱及快樂
4.《暴力》(Gewalten, 2010)作家克萊門斯‧邁耶(Clemens Meyer)的短篇小說集。

《在樓梯下登上艾格北峰》和《前面》中,城市與寫作應當被理解為一種直接的互動關係。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克萊門斯‧邁耶的短篇小說集《暴力》。邁耶筆下的人物冷峻而堅硬,他描寫寒風中的萊比錫火車站,陰鬱沉悶的馬德堡,將這個城市毫不留情地形容為暴力的溫床。在閱讀時,人們會身不由己地試圖在字裡行間搜尋那些老掉牙的風物,那個過於耳熟能詳、常常見諸報端的所謂「陰翳的東德」,在這部作品中以文學的方式得到了憑弔。

gesichertes

5.《高枕無憂》(Gesichertes, 2010)作家漢娜‧萊姆克(Hanna Lemke)的小說集。

《高枕無憂》中的人物總是游走在幸與不幸的邊緣。合租公寓倒映出一個現實的柏林,公寓中的男男女女流水一樣來去,同一張餐桌,前一刻還是人聲喧鬧歡聲笑語,下一刻便成了形單影隻的黯然和落寞。「格奧爾格搬進來的時候,我還擔心會不會太擠,事實上大多數時間他似乎根本就不在屋裡」──大都市裡的孤寂顯露無疑。

strobo i am airen man

6.-7.《螢光》(Strobo, 2010)和《我是艾倫男》(I am Airen Man, 2011)作家艾倫(Airen)小說。

年輕的柏林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在第一人稱敍述的小說《螢光》和《我是艾倫男》中,主人公不是躲在全景酒吧瘋狂嗑藥,就是頻頻變換工作,在百無聊賴中晃蕩度日。

《螢光》的作者艾倫,這位新銳文學中的偉大獨奏者,也是獨來獨往的都市一族,只是業餘活動略有不同:他不參加公寓派對,而是流連於電音咆哮的柏林俱樂部,透過迷離恍惚的目光,尋找著下一次的醉生夢死。放眼望去,年輕的柏林充滿了苦澀:孤寂的靈魂,嗑藥尋歡的電子樂迷,漫無目的地在這個城市中游走和迷失。「柏林的音樂之聲,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平淡無奇的生活,卻又無法自拔。我應該多嗑一點,再這樣渾渾噩噩地消磨一兩年,直至一切都過去。」

play repeat

闖入柏林
8.《播放、重放》(Play. Repeat, 2010)馬塞爾‧瑪斯(Marcel Maas)的隨筆小說。

艾倫所刻畫的城市肖像,那種徘徊在日常與夜店之間的令人困惑的單調生活,在《播放、重放》中透過語言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播放、重放》與萊納爾德‧戈茨(Rainald Goetz)反映九十年代電子樂流行盛況的中篇小說《銳舞》(Rave, 1998)一脈相承,作家瑪斯以恣肆奔放、令人目不暇接的狂歡式語句描摹了疾速而緊張的大都市生活。在那些如饑似渴地尋找體驗、一心追逐迷幻的作家中,馬塞爾‧瑪斯無論在選材還是語言方面都堪稱典範。

「岔路/建築工地/圍欄/小鳥水盆/岔路/主要道路/路燈/樺樹/一輛摩托停在那兒/接骨木又是路燈/紅色的汽車/疾馳的汽車/又是路燈/十字路口/鐵軌/絆了一跤/路燈/重新站起來/樹籬/加油站/岔路/醉漢/損毀的路面/建築工地/又是路燈/舊游泳池/新游泳池/另一輛紅色的汽車/紀念碑/小花園/圓環/死巷/隱秘小徑/超市/市中心/徒步區/更多的醉漢/酒館/走進去/脫掉外套/坐下舉杯痛飲。」

這就是柏林,作為德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代德語文學中的一個巨大舞臺,這裡上演著無奇不有的邊緣生活。它不是唯一的城市,但在新生代作家眼中無疑是最千姿百態、光怪陸離的德國城市。

berlin01

berlin02

berlin03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170&aid=499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