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4 出版商務週報/原業偉
哈佛大學教授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中國知識界的迅速走紅,緣於他的公開課被搬上了中國網路。相信許多看過桑德爾公開課的人,不僅見證桑德爾的哲學思維,而且對他的教學風格和口才留有深刻印象。本報記者採訪到桑德爾,桑德爾的觀點本報未盡同意,讀者也見仁見智,大可爭議,也許能激發中國知識界和出版界一些思考和辯論。
12月13日,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來到北京訪問。《出版商務週報》記者在首都機場T3航站樓中信書店採訪了這位知名的學者。桑德爾剛下飛機便被活動主辦方中信出版社的編輯們簇擁來到了書店。他放下包裹,脫下外衣後,等待許久的記者圍攏過來。主辦方詢問桑德爾是否旅途勞累,建議他休息一會兒。「累?你看我像累的樣子嗎?」桑德爾幽默地反問道,他指著主辦方對記者說:「他們建議我休息,但我其實不需要休息。」大家一陣歡笑,隨即展開了採訪。
詢問到圖書在中國出版情況的時候,桑德爾向《出版商務週報》記者介紹,《金錢不能買什麼》和《公正》是他最近在中國出版的兩本圖書,他還會將自己的兩本舊作引入中國。他說:「雖然我沒有長時間在中國生活,近距離觀察圖書市場,但曾與很多讀者分享、討論我的觀點,發現中國讀者品位很高,討論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挑戰GDP引導的經濟生活
記者:您在新書中引入了哪些觀點?
桑德爾:我涉獵了很多哲學流派都有,如市場經濟理論和自由主義理論。這些市場經濟思想的影響波及日常生活的每個方面,如家庭生活、個人關係、高等教育等。我新書中提出的哲學挑戰了主流市場經濟理論的一些預測。我更願意將我的理論建立在大眾熟知的定論方面。我試圖讓讀者瞭解,這些眾所周知的理論實際上是可以質疑的。既然知道市場經濟可能驅使我們個性中的負面因素爆發,我們便不滿意社會生活和公眾輿論造就一個純粹的市場經濟引導的日常世界,即我所稱的「純粹GDP引導的生活」。一方面,我們享受GDP提高所帶來的富裕生活;另一方面,我們的內心不平靜,因為我們不能接受市場經濟統治的社會生活。應該有強烈的訴求去反映這種內心不平靜,挑戰這種GDP引導的經濟生活。
記者:有的學者認為,中美兩國處於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不能面對相同的問題。在中國大眾討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局限,更傾向於社會福利系統的完善。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會加劇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怎樣看待這種爭論?
桑德爾:有些中國學者想要用純粹的市場經濟理論影響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我的新書正是討論這種傾向。我們認為,自由經濟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會導致腐敗滋生,擴大生活的消極面,破壞人際關係,尤其在醫療、教育等領域。
記者:美國在抵制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而中國正處在發展過程中,有些中國學者認為應該讓市場經濟邏輯統領個人的權利。
桑德爾:說到市場經濟邏輯,我認為應該將「市場經濟」和「市場社會」區分開。我認為在過去的十年間,中美兩國的發展可以用同等觀點論述,我們都將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個市場邏輯所主宰的「市場社會」。區別在於,市場經濟僅是一種工具,有價值也有局限性,可使經濟加速發展、帶來社會繁榮和生活條件的提高,在全球包括中國都是如此。「市場社會」則不同,是一個任何事物都可標價購買的場所,市場價值主宰生活方式。我認為中國如今的發展階段,有理由深入思考,區分「具備市場經濟」和「變為市場社會」。怎樣做呢?每個社會都要面臨這種挑戰,各自反應不同,我從我的中國學生、讀者和聽眾獲得的回饋判斷,他們對金錢主導社會各方面的危險趨勢有高度的警覺。
記者:中美兩國都發現,市場經濟的發展挑戰道德局限。那麼我們可以求助於什麼資源去反擊市場經濟邏輯的滲透呢?我們需要政府的福利、民主選舉還是公眾辯論?
桑德爾:每個社會都有其道德和價值觀的根源,因此每個社會都要反躬自身。當我和中國的讀者、聽眾討論這一問題時,他們對純市場經濟理論影響日常生活高度警覺,這將會加大貧富差距、破壞家庭關係和社會團結、將教育僅作為盈利工具。每個社區都有不同的問題,我在演講中聆聽大學生們自己的價值判斷,並與他們共同探討過這些問題。
在過去十年中,市場經濟的擴散趨勢越來越強烈,而對其的質疑卻越來越少。如果市場能夠讓人幸福,那麼就不需要深入思考醫療、教育、人體器官買賣等極端案例。市場確實可以透過購買,保證民眾福利,但這並不能讓人們思考自身價值。而且還有回避討論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趨勢,我認為這是錯誤的。
引導公眾警醒質疑
記者:市場經濟邏輯透過大眾媒體和大學校園廣泛傳播,過度宣傳。這種情況下,道德宣講是否軟弱無力?
桑德爾: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必須找到適合的方法引導公眾,讓他們不被金融利益和市場經濟的邏輯誤導。這是每一個社會面臨的挑戰,如何在教育中加入這種討論。
今日的挑戰是強調公眾的文化;警醒民眾,讓他們知道市場經濟的道德局限。
記者:那怎麼強調公眾文化呢?
桑德爾:要討論影響現實市場生活的民眾態度與文化,我們要討論如何改變市場經濟情況下的教育體系,也許我們可以改變其組織方式、或家庭生活、或社交生活,也許我們只是提供討論這些問題的機會。因此我認為,社會態度、理念和現實社會生活有潛在的聯繫,相互影響。我認為你們(中國讀者)需要知道這種強有力的聯繫,嘗試在各個層面上共同操作。
我主要的職業是在大學教書,大學裡也有我所討論的這種趨勢,市場的壓力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各大學都應該討論這個問題,以市場經濟的邏輯評判大學教育的情況越來越普遍,大學教育漸趨成為學生就業求職的工具。教育的高尚目的應該是個人未來的前途發展,如何成為合格的公民,而這高尚目的已有被腐蝕的危險。如果我們將大學教育的工具論作為一個例證,市場邏輯確實產生了很大的壓力,並且極為嚴重地影響了大學。我認為,在大學中需要充分辯論「大學教育工具論」,抵制市場邏輯在高等教育的影響。一旦學生參與探討,他們就會反思市場經濟結構本身,從而更廣泛地討論高等教育和其他社交活動的高尚目的。這便是通過辯論重塑價值觀。
金錢改變活動性質
記者:您談到美國主流媒體和經濟學教科書中流行的觀點,那麼您怎樣看待現代經濟對道德基礎的侵蝕?
桑德爾:主流經濟學的一種結論是,購買行為並不能改變商品價值,我認為這是錯誤的。當我們討論物質商品,如電視機和汽車的時候,這種結論可能是正確的。我們只是買一臺電視作為禮品,其商品價值並不改變。當市場經濟涉及到非物質商品的時候,情況就不同了。我在書中舉例,如果給讀書的孩子金錢鼓勵(這是在許多美國學校採取的教學方法),確實能使一些孩子讀書更用功,學習更努力。一些主流經濟學者據此認為,這就是經濟學教科書上講到的,經濟手段刺激繁榮:如果你付錢,他們就會努力;如果你不付錢或少付錢,他們就少做事。但仍有反面例證,在經濟手段刺激下,人們反而不願意做原本自願的事情。在付錢讀書這個例子上,付錢改變了讀書這一活動的目的和性質。主流經濟理論忽略了對非物質商品施加金錢影響之後,改變了活動本身的性質。這就是那些孩子們所失去的,因此我反對將市場經濟引入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有人說經濟學是有關決策的中立的科學,而一旦我們改變了商品意義,改變了其價值,那就不再是中立的科學,更接近政治學的話題。我就是想要挑戰經濟學方面的這種基礎性理論。我認為經濟學應該僅僅視為一種哲學,而非一種理論自洽的科學,不一定能導致理性的選擇,決策也不能全部仰仗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