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 環球人物雜誌/林餘
全球最富作家很會講故事 被稱為「驚悚小說之王」,一年能賺4.6億美元
對於許多讀者而言,美國驚悚小說家詹姆斯.派特森的名氣也許遠遠比不上他的同行史蒂芬.金和丹.布朗:有「恐怖小說大師」之稱的史蒂芬.金擁有眾多「粉絲」;《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則以這一部小說就引來無數人追捧。但實際上,身為美國「驚悚小說之王」,派特森的作品銷量比這兩人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2006年以來,美國出版的每17部精裝本小說中,就有1部是他的。在過去一年中,他的書以38種語言出現在全世界,銷售總量約1,400萬冊,拿到了7,000萬美元的收入。美國《富比士》雜誌不久前公布的「全球收入最高的10位作家」名單中,派特森戰勝了連續幾年高居榜首的「哈利波特之母」J.K.羅琳,成為全球最富有的作家。
精神病院裡受到文學薰陶
1947年,派特森出生在紐約,父親靠賣保險維生。小派特森對於寫作的興趣可以追溯到高中時代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當時,派特森一家搬到了波士頓郊區。為賺取零用錢,派特森在一家名為麥克萊恩的精神病院找到了一份兼職,專門在夜裡和週末的時候值班。因為工作清閒,幾乎沒什麼事,無聊至極的他就一邊喝咖啡,一邊看小說。
麥克萊恩收治過幾位才華橫溢卻又性情怪癖的人物,比如獲得過美國普立茲文學獎的羅伯特.威爾、搖滾明星詹姆斯.泰勒等。派特森兼職期間,洛威爾曾多次住院接受治療。派特森回憶說:「當時我已經迷上閱讀並開始嘗試寫作,因此非常珍惜和洛威爾在一起的時間。他每天坐在屋裡,講解、朗讀詩歌,那真是美妙的時光。」
精神病院中的人們過得空虛而壓抑,迫切地需要一個傾聽者,而派特森正好充當了這一角色,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他獲益良多。醫院裡諸多頗具荒誕色彩的場景,也為他開啟了一個奇異的世界。
高中畢業後,派特森進入曼哈頓學院學習英語文學,之後在範德堡大學攻讀英語文學碩士學位,並獲得繼續進修博士的機會。然而一年後,他就因為不願意成為一個古板的學究而退學了。
像推銷商品一樣推銷書籍
1971年,派特森進入著名的智威湯遜廣告公司(J. Walter Thompson),成為一名底層的文案人員。憑藉著天馬行空的創意,他做了很多出色的廣告,幫助柯達、美國連鎖速食巨頭「漢堡王」等客戶大幅開拓了市場。很快,他便被提升為公司歷史上最年輕的創意總監。和他共事過的人都說,派特森性格溫和,然而卻別有威嚴,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一絲不苟地去盯著下屬完成。1990年,43歲的他被任命為智威湯遜北美分公司的總裁,儼然已是廣告大亨。
在廣告界大展拳腳的同時,派特森也沒有忘記他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愛。進入公司沒幾年,看了很多暢銷書的他就萌生了寫小說的念頭,「我覺得我也可以寫一部還算過得去的作品,我能做到這一點。」於是,派特森在家裡廚房的餐桌上支起了一台打字機。每天結束在廣告公司的工作後,他便匆忙趕回家裡,坐在打字機前寫作。就這樣,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湯瑪斯‧貝瑞曼號碼》(The Thomas Berryman Number)。
和很多新手作家一樣,派特森也吃了不少閉門羹。他的處女作在經歷了26次退稿後才得以發表,銷量不過1萬冊。但這部命運坎坷的小說,後來獲得了愛德格‧愛倫坡獎的最佳處女作獎,這個獎項被認為是美國驚悚懸疑小說的奧斯卡獎。那一年是1976年,派特森29歲。
此後,派特森一發而不可收拾,他一邊繼續廣告公司的工作,一邊不停地構思。1993年,他創作出「亞歷克斯‧克勞斯」(Alex Cross)系列,其中包括《蜘蛛來了》(Along Came a Spider)、《死亡之吻》(Kiss the Girls)、《四盲鼠》(Four Blind Mice)、《倫敦橋》(London Bridges)、《瑪麗,瑪麗》(Mary, Mary)等。這一系列小說有一個共同的主人公亞歷克斯‧克勞斯,他是一個犯罪心理學專家,曾在華盛頓警察局和美國聯邦調查局工作。小說大受歡迎,派特森因此名聲大噪,並獲得了「驚悚小說之王」的頭銜。
隨著寫作的深入,派特森越來越發覺自己對小說的感情遠遠勝過了廣告。1996年,派特森徹底告別廣告界,當了一名專職作家。
從創作第一部小說到現在,派特森寫了60多部作品,它們曾51次進入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名單,其中35次位居暢銷書排行榜第一位。派特森的名字作為「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次數最多的作家」已經被載入金氏世界紀錄。
在競爭激烈的圖書市場上,派特森顯示了一個廣告大亨的出色才華。1993年,他即將推出作品《蜘蛛來了》,當時派特森的知名度還沒有完全打開,但他深信要是做好行銷,這部小說就一定能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為此,他建議在電視上做廣告。可出版商卻無情地拒絕了他。畢竟當時人們還不太接受像推銷商品一樣推銷書籍的做法,而且成本也太高。派特森沒有放棄,他自己掏錢拍攝了一個廣告片,並調查了歷年的銷售資料,選擇在美國驚悚懸疑小說讀者最集中的三大城市紐約、芝加哥和華盛頓播出。廣告效果很顯著,越來越多的讀者被吸引過來。沒過多長時間,《蜘蛛來了》果然上了榜。

建立了一個寫作「工廠」
派特森的小說節奏明快,懸疑性貫穿全局,總是讓讀者欲罷不能。可在他自己看來,成功的原因一點都不複雜,「這些作品淺顯易懂,我只是寫出了吸引人的情節罷了」。至於寫作技巧,派特森認為故事有其自身的推動力,作者只需記錄下章節。當他發現自己構思情節有困難時,就會在紙上塗滿「進入場景」的字樣,提醒自己要身臨其境。
不過,能夠成為收入最高作家,派特森自然有著不同於其他作家的賺錢之道。一是靠勤奮和多產;二是他出色的行銷能力。
自從成為專職作家以來,派特森的寫作幾乎從未間斷。他說:「我沒有社交活動,每天早上5點半就開始寫作,晚上最遲11點睡覺。」即便這樣,派特森也覺得有很多好的想法沒有時間寫,於是找來專門的合作者,由他本人提供小說構想,再要求合作者按照他的思路進行寫作,成稿後他再統一修改審核。這些小說在封面上標注的依然是「詹姆斯‧派特森作品」,同時也會印上合作者的名字,只是他們的名字要比派特森的名字小幾號。曾有出版商警告說,此舉可能毀掉派特森的個人品牌。不過,隨後的銷售成績打消了出版商的顧慮,這些合作寫成的書依然登上了暢銷榜首位,讀者的熱情和讚譽絲毫未減。
共同寫作的模式讓這位年過六旬的作家至今依然保持著驚人的產量,他一年可以出版9部小說。有人因此說,派特森建立了一個寫作「工廠」,在「流水線」上生產小說。但派特森很討厭這種說法,他更喜歡用「合作」來形容這種創作模式。
和其他作家不同,派特森認為,出版的過程需要作家參與。從封面包裝到作品發行的時機,乃至小說出版後在書店貨架上擺放的位置、宣傳海報和宣傳語,每一個環節他都要親自把關。他的一位編輯評價說:「可以說派特森是他所有作品的合作出版商。」派特森的行銷方式是如此成功,乃至哈佛大學的教授專門開課研究他的經營之道。
派特森一直怕被人看成靠行銷手段獲得成功的暢銷小說家。事實上,作家中批評派特森的確實不少。史蒂芬‧金就不太待見他,說派特森的作品全都是些「讓人昏昏欲睡的驚悚小說」,還批評派特森是個「糟糕透頂的作家」。派特森在接受美國《時代》週刊採訪時回應說:「我不是個文采出眾的人,但我很會講故事。討厭我的人成千上萬,幸運的是,喜歡我的人也數以萬計。」
派特森從沒有把自己拔高到文學家的層次。關於寫作的意義,他說:「如果只寫給自己看,就寫日記;如果想給少數幾個朋友看,就寫部落格;但如果想寫給很多人看,就要多考慮一下:他們喜歡什麼,需要什麼?」這種為讀者所想的出發點,不正是一部作品、一個作家成功的關鍵嗎?




本文於 2010/11/18 01:14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