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好讀》 NOV, 2006/ISSUE.71採訪/蔣慧仙、袁孝康◎整理/袁孝康◎攝影/張彤
我覺得我們和一般時尚雜誌最大的不同在於「態度和信念」。
一般的時尚雜誌都以國外品牌中文版為主打,他們在中國是沒有靈魂的,差不多是珠江三角洲「貼牌工廠」的概念,他們基本上沒有靈魂,只有販賣行為,因為看中廣告市場,所以來辦一份雜誌,就是這種商業目的。
我們非常不同,整個集團的產品是有信念和態度的,是希望國人提高生活素質,做思想的提升,讓他們看得更高更遠,這是我的使命感,更重要的是「用一個看不到的力量去影響一個看得到的社會」,這是一個不同的想法。你會看到我們所有雜誌都是關於「知識和智慧」的東西,其他雜誌更多是關於「資訊和資料」,所以才說我們的產品更高更遠,我們做的事能夠迎合這個時代,只是高品味、時尚、國際化是這個時代的潮流,但我們從不同的內容、形式去達到這個目的。
所以嚴格講我們不算是一個時尚雜誌的集團,而是一個知識傳播的文化集團。我們的《生活》雜誌是給社會企業家看的,《新視線》是給創意階層看,《週末畫報》是給菁英階層看的,這是不同的階層。但是你看,有的集團十幾本雜誌都是給一個白領階層,只是名字不同,但是每一本都差不多,可是我們卻針對不同的人提供需要的不同知識。
不為五斗米折腰,不讓廣告主導內容
人生都是一種直覺。我從小在報社長大,中國傳統的報社絕對不是商業導向的,都是思想理念導向的,我是在這種薰陶、氛圍下長大的,我沒想過去做商業雜誌,我從小只想做兩件事,一個是自我實現的理想,第二個是對社會的貢獻。我不是出身商業家庭,我這個人肯定不可能是商業的出發點,但是現在是一個商業社會,如果你的想法符合商業的需要,那生意就會來。這和從生意著眼點出發是不一樣的,如果從生意的角度,拿國外的品牌來貼牌,那是最簡單的,但是這樣做沒價值,沒意思,你做出來的東西不是中國人的東西,做了一輩子出名的還是國外的品牌,因為他們本身是個牌子,而員工只是個螺絲釘。這和原創是不一樣的概念,你會更尊重員工。
我和其他雜誌不一樣,從來沒送過贈品,就做自己喜歡的東西,我有個口號:「不為五斗米折腰」,我不會為了競爭廣告,由客戶主導內容,但完全不管廣告客戶也不行,畢竟要生存;每一份雜誌都是平衡的問題,要考慮廣告、商業,也要考慮自我實現的滿足感。
譬如說《生活》雜誌幫萬寶龍做設計,就是要做拿獎的,我們把它看做是一個合作創作的概念,不是沒有靈魂地販賣,我們告訴客戶如何去表達這個產品。我們幫Cartier做了幾個廣告都拿了大獎,覺得很有面子,而不是把客戶的廣告擺在那裡,光讓一個明星穿LV的衣服,那是很傻的做法。我們是很靈活的組織,因人設事,不是因事設人,只要是人才,他喜歡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只要有才幹,專門為你量身訂做一個部門都沒問題。
時尚不是穿衣打扮,中國創意必須惡補
「創新」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常覺得我不是CEO(首席執行長),而是CIO(Chief Innovation Officer,首席創新長),一個人一定要開放自己、提升自己、組織也一樣,一個團隊的學習很重要,人是習慣的動物,必須不斷改變,才能有一個新的境界出來。我們經常不斷去提升組織的創新能力,我們更多地講「分享」,不只是「獨立思考」,更多是「共同思考」。
我們一直在推動中國的創意力量,這也是我們的使命,譬如辦「大聲展」(Get It Louder),參加當代藝術展,普及當代藝術,其實我們不是一個媒體企業,更多地是一個文化機構。今年我們會評選出「中國最有創意的十個人」,選出最有影響力的華人設計師,或者最出類拔萃的華人藝術家,我們關注知識結構層面的人,以前我們也評過中國十大名模,只是隨著時間改變再做更大層面的推廣工作。
我覺得定義時尚是很傻的。外面媒體是弱智的,以為學會怎麼穿衣打扮就是時尚,這是錯的。所以我們提出「四個Modern才是時尚」。《週末畫報》做「一報四冊」,其實那不是四大形式,而是四種不同理念,《週末畫報》的<新聞版>叫「Modern Concept」,是從世界觀的概念來的;<財富版>叫「Modern Idea」,是商業理念的問題;<生活版>叫「Modern Dialogue」,是生活理念的問題;<城市版>叫「Modern Culture」,是文化理念的問題。
我們重視「觀念先進」,而不是重視物質,所以我們提出「知識是最大的奢侈品」,不是買個LV、Prada的包就是時尚;我們也提出「關懷社會是最大的時尚 」,我們不談奢華、討厭奢華這兩個字,很俗氣、很弱智,但中國人比較一窩蜂,大眾一下子什麼都是奢華。我們是精英、小眾,是非主流的主流,根本不去評價大眾化的東西,也沒有興趣去評價它,我們禁用奢華的字眼。
我們創造自己的價值觀。譬如說提出生活的「禪意」、生命教育,更追求心靈本色的美,這是不一樣的審美標準。中國不是沒有創意,只是現代產品沒有特出表現也是事實,那是因為新產品很多是,對功能技術性的東西不很理解、對文化有斷層,這不是中國人本身不行,而是社會問題,因為科技落後、文化有斷層。
所以我們想做創意,就要重新學習,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先進技術,這個是非常難的,這和中國落伍了有關,更慘是文化有斷層,這才是最大的問題,很多創新是承上啟下的,沒有文化、沒有歷史,就沒有創新。中國只是文化有斷層,文革十幾年,思想的禁錮,什麼都沒有,所以現在做創新、創意都要惡補。
不斷尋找新思想新辭彙,辦非主流的主流媒體
我這個人一直有好奇心,很喜歡年輕人的、另類的文化,我覺得這是很有活力的文化。譬如《週末畫報》經常出很多別冊都是談年輕人的前衛文化,這跟我的性格有關,既喜歡現代、又喜歡傳統,我的喜好好多元,覺得都是挺有趣的東西。我討厭主流文化,喜歡做邊緣的東西,所以經常說我們是「非主流的主流媒體」,把不是主流的做成主流,這才有意義,中國主流的東西經常很傻,等於是大眾性的東西,會選擇這樣做又和個人性格有關了。
我們做的雜誌就是做創新。公司會網羅港、台各地人才,因為這些人的視野不同,但港、台這種優勢很快就會失去,因為很多海歸派都回來中國工作,而我感覺香港、台灣的編輯似乎不太學習,就是吃老本的多,我常警告他們:「這是危險的!」因為他們老是覺得自己比較好,而我常覺得他們不太努力。
其實包括台灣、香港在內,以前都沒有危機感,現在又都很緊張,以前覺得中國就算有品牌的也追不上(港台),現在好像一覺醒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有點力不從心,因為當你發現有點距離的時候是很難在趕上了。我們不是一步步發展的,而是沒有邏輯的,我們從很多碎片化的東西裡看出本質,從短暫的東西裡找出永恆,這是學習過來的,我一直這麼訓練自己解構,分析的能力。我挺喜歡尋找新思想、新辭彙、新解釋,不安於現狀,喜歡變化,所以如果大家都講這個東西,我就一定沒興趣。
我很喜歡「高遠」這兩個字的境界,喜歡「似非而是」的逆向思考,中國人說「外儒內道披袈裟」,就是人的境界都在不斷變化,時尚雜誌也是一樣的。
邵忠,1969年生,北京清華大學EMBA碩士,資深出版人、專欄作家。現任現代資訊傳播有限公司總裁及總編輯,全面致力於將國內出版業走向國際化。創辦並策劃了《週末畫報》、《新視線》、《東方企業家》、《生活》、《號外》、《汽車生活》、《Lohas健康時尚》等國際化、時尚化、高品味的平面媒體。曾任中國政府經濟部門研究員,香港上市公司百樂門出版集團副主席兼行政總裁。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