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觀察家報》2006年 8月24日,星期四 由 zing 發表/轉自cnBeta.COM
1991年8月,美國正式將網路技術由軍用轉為民用,由此引發了全球網際網路熱潮,人類生活開始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英國《觀察家報》列出了在這15年裡改變世界的15個網站。
1.www.yahoo.com(雅虎)
創建:大衛‧菲勒(DavidFilo)、楊致遠,1994年,美國
用戶:4億
關鍵字:入口網站
它的頁面點擊次數達到每天34億次,是網路上訪客最多的網站。但是近年來,Yahoo!的光芒被Google遮蔽。兩家公司都由史丹佛大學畢業生創建,都從小規模發展起來,並迅速成長為廣受歡迎的搜索引擎。在早期引擎成功的基礎上,Yahoo!也想郵件、即使簡訊、新聞、遊戲、網上購物和其他領域發展。
它也開始收購其他公司,比如Geocities,eGroups和網路電台Broadcast.com. Yahoo!經受住了網路泡沫的破滅。2001年,前時代華納公司首席執行長特里‧塞梅爾(Terry Semel)加盟Yahoo!,開始探索廣告之外的網路財路。
2. www.google.com(谷歌)
創建:拉里‧佩奇(Larry Page)、賽吉‧布林(SergeyBrin),1998年,美國
用戶:每天10億個搜索請求
關鍵字:搜索引擎
在《牛津英語詞典》中,它的名字已經被列為動詞。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網路搜索引擎。它是歷史上成長最迅速的公司,它的兩創始人各自身價都接近130億美元。
佩奇和布林設計的搜索方式對於google的成功具有決定性作用。他們決定不按照搜索單詞在網頁中出現的次數排列網頁,而是根據網頁與其他網站鏈結的頻繁程度排列次序。另一個成功的關鍵因素是網站簡潔的設計,這使它比競爭者更快,更便於使用。
從這樣簡單的基礎上,一個龐大的帝國逐漸形成,並衍生出眾多分支:郵件(Gmail)、新聞(Google News)、價格對比(Froogle)、地圖測繪(Google Maps)、文學(Google Book Search)、免費電話(Google Talk),和最野心勃勃Google Earth──利用衛星圖片所拼湊的一個日益完整、詳細的虛擬地球。Google的公司格言是Don't Be Evil(不要作惡)。
3.www.youtube.com
創建:查德‧赫爾利、史蒂夫‧陳(Steve Chen,陳士駿)和喬德‧卡瑞姆(Jawed Karim,卡林),2005年,美國
用戶:每天1億人次視訊流覽
關鍵字:視訊共用
2004年末,San Mateo某個車庫裡,當查德‧赫利和陳士駿在琢磨如何用一種簡單的方法把他們拍攝的搞笑晚餐會錄影放到網上與眾人分享時,他們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的發明將會造成多大的衝擊。這兩名前PayPal公司雇員於2005年2月啟動了簡單易用的YouTube。今天,它一躍成為網路上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每天的流覽量達到4,000萬次。透過網路的群眾力量和口口相傳的宣傳方式,YouTube迅速從一個分享家庭錄影的網站變成了一個包羅萬有的視訊網站,在上面你甚至可以找到上世紀70年代的電視短片和古老的MTV。它也成為了業餘電影製作者展示才能的地方。比如,十多歲的David Lehre因為在YouTube上發佈短片《MySpace電影》一炮而紅,已經有電影公司向他發出邀請。
並非所有電影公司都願意看到他們擁有版權的古老影片片段被人貼到網上任人觀看。陳士駿說:「我們的目的不是偷竊,當N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要求我們撤銷某些涉嫌侵權的視訊時,我們照辦了。」事實上,兩週前,NBC剛宣佈,計畫與YouTube合作,在該網站發佈情景喜劇《辦公室》和談話節目《週末午夜場》(Saturday Night Live)的預告片,未來還可能在網站上發佈整集節目。已經有多家公司提議購買YouTube,但赫爾利和陳發誓,他們絕不會出售。兩個人繼續在他們的San Mateo小閣樓裡工作,招募了27名雇員,繼續想方設法讓網站更方便易用,與此同時,他們也和許多大電影公司簽定了利潤可觀的合作協定。
4.www.myspace.com(我的空間)
創建:湯姆‧安德森(Tom Anderson)、克里斯‧迪沃爾夫(Chris DeWolfe),2003年,美國
用戶:1億
關鍵字:社交網路
3年前,當生業學院畢業生克里斯‧德沃夫與朋友兼前樂隊成員湯姆‧安德森創建MySpace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個交友網站很快將號稱擁有1億成員。兩個人設想是把其他線上社區(比如Friendster,Tribe.net、Live Journal等)的特色綜合起來,再加上分類廣告等新內容。
他們調配出了恰倒好處的菜譜:MySpace社區訪問量以每天24萬的驚人速度成長,使它成為世界上訪問量第4大的網站。德沃夫認為,網站成功的關鍵在於創辦者與用戶們的和諧交流。網站的特色之一是可以上傳、線上聽音樂,吸引了220萬新興樂隊和音樂家假如網站,其中一些人──最著名的是Lily Allen和北極猴子樂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宜於MySpace的宣傳。
去年,梅鐸的新聞集團以5.8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MySpace的母公司Intermix,此舉讓左派音樂人一時驚慌失措,但是並沒有導致大規模的抵制,因為這個網站的威力和價值已經大到無法忽視。
5.www.wikipedia.com(維基百科)
創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2001年,美國
用戶:每天91.2萬人次訪問
關鍵字:免費百科全書
吉米‧威爾斯生長在阿拉巴馬州一個偏僻小鎮Hunstville,他的學校只有1間教室,他們班一共只有4個學生。他的許多數時間都耗在看百科全書上,但是讓他懊惱的是:這些書的視野都很保守;它們很難查閱,資訊過時。
2001年1月,他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Wikipedia是一個免費線上百科全書,與傳統百科全書的基本差異在於:它可供所有人查閱,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它的編輯。如果對某一詞條,你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地方──無論是有一兩處資料修正還是一大段的附加文字──Wiki的範本都可以輕鬆實現。在新文本輸入幾分鐘後,Wiki軟體就能使詞條得到更新。在上面你可以找到幾乎任何資訊──比如如何製作玻璃;太空探索中對尿布的使用,等等──假如果真有什麼缺失的資訊,你,任何人都可以補充上去。
像任何蓬勃生長的事業一樣,Wiki也找到了不少批評。偶爾,一兩篇誹謗文章會在wiki上隱藏幾個月不被察覺。比如,不久前有人誣陷羅伯特‧甘迺迪的一位前助手與他的謀殺有牽連。但是威爾斯說,誹謗和蓄意破壞者畢竟是少數,這些錯誤通常很快被其他 Wiki用戶糾正。「那些經常使用Wikipedia的人欣賞它的真正價值,也學會了信任它,有時某個惡作劇者會提交一張希特勒的照片冒充喬治‧布希,但1個小時內就會有人糾正這個玩笑。」
6.www.blogger.com(部落格網)
創建:伊萬‧威廉斯(Evan Williams),1999年,美國
用戶:1,850萬固定訪客
關鍵字:部落格
上世紀70年代,在伊萬‧威廉斯生長的內布拉斯加州,電腦是非常罕見的東西。可是當他一開始接觸電腦,就深受吸引。上世紀90年代,同樣的引力讓他來到加利福尼亞。他和兩個朋友創建了Pyra實驗室。最初,他們為公司編寫專案管理軟體,這是件沉悶而毫無魅力的工作,可是,不久他們創造了blogger,世界從此改變。
威廉斯說:「有趣的事是,最初開始籌畫Blogger時,我還很猶豫,因為看不到商業前景,我們從事的是公司,需要賺錢。我們看不出,這個業餘愛好怎麼能夠帶來財富。」這個業餘愛好就是寫部落格,寫網路日記──記錄自己的思想、生活、觀察、發表評論。上世紀90年代,部落格已經在IT從業者中成為時尚,但是它需要建立並維護自己的網站;沒有相關技能的人被排除在外。威廉姆斯發明了一個工具,它使在網上發表自己文字就像文字處理一樣簡單。可以說,怎樣強調這一革新的重要性都不過分,它不僅僅創造了一種新的創造表達形式,還將媒體徹底顛覆。
過去,新聞內容都是由媒體企業發佈,供大眾被動消費。在Blogger出現後,人民大眾就是內容,他們寫自己的生活,寫朋友或他們的寵物貓(在早期部落格裡有很多關於貓的內容。)單一的部落格或許並沒有多少讀者,但是,整合起來他們的力量不容忽略。
誰也不知道網上到底存在多少部落格,有人統計,每分鐘就會出現一個新的部落格,如果沒有Blogger,這一場革命或許還是會發生,但是肯定要晚得多。
威廉斯說:「無論如何,類似的東西可能會出現,事實上確實有許多類似的東西,Blogger只是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樣重要的是它出現得恰逢時機。」
7.www.eBay.com(電子港灣、易趣)
創建:皮埃爾‧奧米迪亞(Pierre Omidyar),1995年,美國
用戶:1.68億
關鍵字:線上拍賣和購物
在eBay上禁止買賣人體器官、煙花、槍械、撬鎖工具和動物,但是除此之外,你可以找到幾乎其他任何東西:房子、假鬍鬚、二手內衣、絕版玩具、歌星布蘭妮嚼過的口香糖,當然還有pez卡通糖果盒。
據說Pez糖盒正是奧米迪亞創辦eBay的根源。他的未婚妻擔心搬到矽谷後將再沒有機會擴大她的Pez收藏,奧米迪亞於是開發了一個網上舊貨市場,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光顧,網站名字源於奧米迪亞的技術顧問公司Echo Bay,第一宗交易的貨物是一隻壞掉的鐳射指示器。
在那之後,情況大為改觀。人們在eBay上花掉的時間遠超過其他網站。eBay號稱在全球擁有2億用戶,eBay已經成為網上拍賣的代名詞,它早已不是一個隻賣舊貨的網上跳蚤市場,跨國公司也開始用它銷售新產品;許多人辭掉了自己的工作,整天以eBay為業。用eBay上癮的人滿口「負面資訊回饋」,總在抱怨被「狙擊手」搶拍到了心儀的商品,eBay擁有PayPal(線上交易公司)和Skype(網路語音溝通工具),使交易過程易如反掌。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