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沙隱村
市長:我愛羅119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閱讀出版【沙隱村】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web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美國】從娛樂消遣到新的大眾傳媒:部落格的演變
 瀏覽538|回應0推薦0

我愛羅119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10.16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



發展軌跡
部落格迅速從單純的娛樂消遣發展成為一種新的大眾傳媒形式,而後又摻入政治因素,再晚些時候演變成一種新的行銷和人力資源工具。

1994年新時代的開端。大學生賈斯汀‧霍爾(Justin Hall)首次在網路上記錄日誌。有時人們會認為著名程式設計師戴夫溫納[1]Dave Winer)才是部落格的最初締造者,但是絕大多數研究者不贊同這一說法。他們認為,戴夫溫納的部落格Scripting News只是率先在網路用戶中享有廣泛的知名度而已。

19971217術語的誕生。網路日誌的創立者、編輯約恩巴爾傑Jorn Barger)首先使用weblog一詞。該名詞由動詞片語logging the web」(在網上記錄日誌演變而來。

199945月語言變革。部落格Peterme的創建者彼得梅霍爾茲Peter Merholz)將weblog一詞拆分為兩部分we blog」(我們寫作日誌。在blog這個詞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新的動詞to blog,表示完成創作網路日誌這一活動。

19998月革命開始。位於洛杉磯的小型電腦公司Pyra Labs創建部落格入口網站www.blogger.com。這是第一個免費的、普及的、非常便於使用的工具,為建立部落格圈打下基礎。199912月自主編輯部落格。Pyra Labs公司的Rusty Foster開發出軟體Scoop。這一軟體最先是在他的網站Kuro5hin中使用的。此前,網路用戶只能在別人的網站上發佈自己的感言,但是這些文字的命運是由少數的編輯和行政負責人來決定的。而Scoop軟體卻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情況:透過該軟體,網路用戶可以進行自主編輯。Kuro5hin網站進行技術與文化問題的討論,廣受關注。2002年該網站資金短缺,面臨危機,Rusty Foster向網路用戶求助,在不到一週的時間裡募集了3.7萬美元。這大概是有史以來部落格們第一次因共同的愛好而自發募集資金。

截至1999年年底,全球共有部落格約50這裡及下文關於部落格數量的統計數位均來自日誌的blogcount.com的作者Phil Wolff

200011月部落格政治化的開端。自由記者喬希馬歇爾Josh Marshall)開辦部落格Talking Points Memo,討論佛羅里達危機」──佛羅里達州美國總統候選人選舉票數統計自相矛盾。

部落格數量達幾千個。

20019月部落格首次成為大傳媒的消息來源。紐約的網路日誌作者在9.11事件現場進行報導:發佈照片,作為目擊者描述事件,登載目擊者的講述和傳聞等。此時,部落格成為重要資訊和災難親身體驗的重要來源。一些研究者認為,9.11是政治部落格誕生的日子:9.11事件後網路日誌作者發佈的消息進入主流社會的視野。

美國多所大學的新聞系開始研究部落格現象。

2002年由部落格引發的第一樁大的政治醜聞。在史特羅姆瑟蒙德(Strom Thurmond,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參議員)的生日慶祝會上,參議院多數黨領導人特倫特洛特宣佈,如果史特羅姆瑟蒙德在1948年的總統大選中當選的話,美國可能會比現在更美好。而史特羅姆瑟蒙德當時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種族隔離主義者。很多媒體記者並未關注這一消息或是決定不報導這一消息。部落格和C-SPAN電視頻道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細緻的報導,結果特倫特洛特下台。

部落格見證的第一場戰爭。進入伊拉克以來,很多美國軍人開始寫作網路日誌,記錄戰爭進程。伊拉克人也創建了類似的部落格,其中最著名的是由Salam Paks建立的。軍事部落格受到那些關注戰爭進程的人們的歡迎。

11月,著名網路企業主大衛‧西佛萊(David Sifry)建立部落格搜索引擎Technorati

2003年牛津英語辭典首次收入weblogwebloging」(創辦部落格的過程weblogger」(創建部落格的人三個詞。大型入口網站AOL網路提供商首次將其所有的網路用戶建立個人日誌變成現實。

美國總統候選人霍華德迪安建立部落格Dean Call To Action,討論選舉問題,後更名為Blog To America。很多美國政客積極利用部落格籌措選舉資金。

2004年媒體公司涉足部落格領域。Gawker Media創辦部落格Wonkette,發佈來自華盛頓的小道消息。傳統的大眾傳媒──報紙、雜誌、電視和廣播開始發佈來自部落格的評論,邀請受歡迎的部落格作者擔任評論員。

美國英語韋氏辭典(Webster)首次收入單詞blog

傳統媒體與部落格間的第一次衝突。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一個節目,披露了一些檔案資料,稱喬治·布希是個擅離職守的軍人,憑藉庇護逃避在越南服兵役。支持布希的部落格最終證實,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所採用的資料是偽造的。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為此道歉。

美國最大的黨──民主黨和共和黨讓一些部落格作者以大眾傳媒代表的身分列席政黨大會。權威雜誌《外交政策》對一些美國的主要政治評論員和記者進行口頭調查,得出結論,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經常光顧個人網路雜誌。佩尤大眾與媒體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約4%的美國網路用戶經常從部落格獲取資訊。

部落格首次在天災──亞洲海嘯中發揮作用,幫助受災者獲得援助,找尋親人的遺體,等等。

部落格數量達2,400-4,100萬。

2005年商業雜誌《財富》列出8個部落格的名單,稱這些部落格的觀點對世界商業團體來說是不容忽視的。《廣告時代》雜誌就美國人花費多少工作時間用來流覽部落格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約3,500萬人是部落格的積極閱讀者,占美國工作人口的1/4。在這些人中,平均每人每週用於流覽部落格的時間是3.5小時,約占其工作總時間的9%。這意味著,2005年全年由於公眾對部落格的關注致使美國經濟損失50億工時。如果按 每個工時平均16美元計算,那麼美國經濟共計損失800億美元。

首批由部落格引發的辭退事件。德爾塔航空公司的女職員因在部落格上發佈自己的照片而被迫辭職。微軟公司辭退了將Apple G5型電子電腦未使用微軟的Windows系統照片發佈到部落格上的承包人。

2006年據Technorati著名的網誌搜索引擎評價,部落格數量每5個半月翻一番。每天網路上約出現7.5萬個網路日誌新增頁面,平均每秒新增1個頁面。但是,不超過一半的網頁在發佈後3個月進行更新。

根據佩尤網路中心的調查,12%的美國青少年建立個人部落格。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更加部落格化。青少年中,19%的人創建自己的部落格,28%的人經常在網上閱讀別人的部落格網頁。而成年人中,相應的指標僅為7%27%

很多國會議員都擁有個人部落格。

Hostway公司(美國主機託管服務商)的調查顯示,1/3的美國人訪問過部落格,1/3的美國人沒聽說過部落格;52%的受訪者認為,寫作部落格的人應當擁有與傳統媒體記者一樣的權利。

一些大公司,如太陽電腦系統公司和微軟,宣佈支援員工建立部落格。

存在並經常更新的部落格數量達1,500-1,800萬。

2007年美軍針對那些擁有個人網路日誌的軍人發佈特殊條例。這種條例以前沒有過。該條例規定,不准登載含有批評或同情資訊的照片及其他圖像,如禁止發佈包含下列內容的照片:戰爭場面、爆炸裝置、戰俘、死亡人員、傷患、防禦系統等。如果對該條例存在理解問題,軍人應服從首長的命令。軍人、那些在伊拉克承接美國武裝力量工程的公民及兩者的家屬都必須遵守上述特殊條例。目前還沒有關於軍人部落格的確切統計數字。一些在伊拉克作戰的美國官兵的網路日誌很受歡迎,其中一些人已經簽約寫書。

伊普索斯-里德Ipsos-Reid公司的調查顯示,9%的美國註冊選民為獲得投票權,美國公民需先到當地選舉委員會註冊以獲得相應的證明經常閱讀政治部落格。政治部落格的讀者平均年齡為43歲,平均收入是美國公民平均收入的2倍。75%的讀者是男性。200465%的部落格讀者向政客捐錢用於總統競選。在閱讀政治部落格的美國人中,18%的人擁有個人網路日誌,36%的人透過個人部落格來影響社會輿論,37%的人將收看政治類電視節目稱作無謂的浪費時間

【注】
1. 一般認為流覽器發明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en)開發的MosaicWha’s New網頁就是最早的部落格網頁。賈斯汀霍爾的黑社會鏈結網頁也是最早的部落格網站原型之一。

其次,誰是最早的部落格命名人?著名科幻作家威廉吉普生William Gibson)在1996年預言了職業部落格:「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人為你流覽網路,精選內容,並以此為生,的確存在著這樣的需求」。Userland公司CEO戴夫溫納,在1997年開始運作的Scripting News開始真正具備了部落格的基本重要特性。並且他將這些功能集成到免費軟體「Frontier腳本環境」。

[1] 戴夫溫納(Dave Winer):最資深部落格之一,哈佛大學法學院的柏克曼學者(Berkman Fellow),Userland軟件公司創始人、前CEO,是一家著名的開發部落格和內容管理軟公司。他是RSSOPMLSOAPXML-RPC的作者之一,90年代初期為《連線》雜誌專欄作家,同時他還是80年代蘋果和IBM電腦平台的軟先驅人物,「Davenet」的軟件開發人和發行人。他於1997年創辦的個人部落格網站Scripting
News
,是迄今依然活躍的最早的博客網站。2002年進入哈佛大學,將部落格運動燃向校園。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170&aid=2497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