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Microsoft已經體現了從競爭中學習並最終做得最好的強大能力, 但是毫無疑問這一次的競爭要求Microsoft(可以擴展到任何現存的軟體公司)來成為一種在深入層面上顯著有別的公司。天生的Web 2.0公司在享受自然而然的優勢,因為它們不需要去擺脫陳舊的模式(及其相應的商業模式和營收來源)。
5. 輕量型編程模型
一旦網路服務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型公司將以複雜的網路服務堆疊來加入到紛爭之中。這種網路服務堆疊被設計用來為分散式程式建立更可靠性的編程環境。
但是,就像網路成功正是因為它推翻了許多超文本理論一樣,RSS以完美的設計來取代簡單的實用主義,已經因其簡單性而成為大概是應用最廣泛的網路服務,而那些複雜的企業網路服務尚未能實現廣泛的應用。
類似地,Amazon.com的網路服務有兩種形式:一種堅持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簡單物件訪問協定,使用較為簡易的方式表達分散式環境中資訊交換的協定,目前主要著力於結合HTTP與其衍生架構。)網路服務堆疊的形式主義;另一種則簡單地在HTTP協定之外提供XML資料,這在輕量型方式中有時被稱為REST (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代表性狀態傳輸)。雖然商業價值更高的B2B連接(例如那些在Amazon和一些像ToysRUs這樣的零售夥伴之間的連接)使用SOAP堆疊,但是根據Amazon的報導,95%的使用來自於輕量型REST服務。
同樣的對簡易性的要求,可以從其他「樸實的」網路服務中見到。Google近來的Google地圖的推出就是一個例子。Google地圖的簡單Ajax(Javascript和XML的結合)介面迅速被程式高手們破譯,被隨即進一步將其資料混合到新的服務之中。
地圖相關網路服務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例如像ESRI那樣的GIS(地理資訊系統),以及從MapQuest和Microsoft的MapPoint。但是Google地圖以其簡潔性而讓世界興奮起來。雖然從前銷售商所支援的網路服務都要求各方之間的正式約定,但Google地圖的實現方式使資料可以被捕獲,於是程式高手們很快就發現了創造性地重用這些資料的方法。
這裡有幾條重要的經驗:
1.支援允許鬆散結合系統的輕量型的編程模型。由企業開發的網路服務堆疊的複雜設計是用來促成緊密結合的。雖然這在許多情況下是必須是,但是許多最重要的應用程式可以事實上保持鬆散結合,甚至是脆弱的結合。Web 2.0的理念同傳統的IT的理念迥然不同。
2.考慮聚合(syndication)而不是協調(coordination)。簡單的網路服務,例如RSS和基於REST的網路服務,是用來向外聚合資料,但並不控制其達到連接的另外一端時發生的事情。這種想法是網路本身的基礎,一種對所謂端到端原則的反映。
3.可編程性和可混合性設計。像最初的網路一樣,RSS和Ajax這樣的系統,都有此共同點:重用的障礙非常低。許多有用的軟體事實上是開放源碼的,而即便它不是,也沒有許多東西來保護其知識產權。網路流覽器的「查看原始檔案」選項,使得許多用戶可以複製其他任何用戶的網頁;RSS被設計得使用戶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查看所需要的內容,而不是按照資訊提供者的要求;最成功的網路服務,是那些最容易採納未被服務創建者想到的新的方向。同更普遍的「保留所有權利」(all rights reserved)相比,隨著創作共用約定而普及的「保留部分權利」(Some Rights Reserved)一詞成為一個有益的指路牌。
裝配中的創新
輕量型商業模型是對輕量型編程和輕量型結合的一種自然產物。Web 2.0的理念善於重用。一種像housingmaps.com這樣的新服務,是透過將兩個現存服務抓取到一起來簡單地創建起來的。housingmaps.com還沒有商業模式(目前為止),但對於許多小規模的服務,Google的AdSense(或Amazon的 associates fees計畫,或者兩者都是)為同類服務提供了營收模式。
這些案例為Web 2.0的另外一個關鍵原則提供了啟發,我們將之稱為「裝配中的創新」。當商品元件充裕時,你可以透過以新穎的或者有效的方式來裝配這些元件來創建價值。很像PC革命為硬體商品裝配提供了許多創新的機會,其中像Dell這樣的公司創造了這種裝配的科學,並從而打敗了那些商業模式上要求產品開發方面的創新的公司,我們相信Web 2.0為各個公司提供了,經由在利用和整合由其他人提供的服務方面逐漸完善,來贏得競爭的機會。
6.軟體超越單一設備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Web 2.0特性是Web 2.0已經不再局限於PC平台這樣一個事實。在對Microsoft的告別建議中,長期的Microsoft開發者戴夫‧斯塔茲(Dave Stutz)指出:「超越單一設備而編寫的有用軟體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獲得更高的利潤」。
當然,任何的網路程式都可被視為超越單一設備的軟體。畢竟,即便是最簡單的網路程式也涉及至少兩台電腦:一個負責網路服務器,而另一個負責流覽器。而且就如我們已經探討過的,在將網路作為平台的開發中,把這個概念拓展到由多台電腦提供的服務而組成的合成應用程式中。
但是如同Web 2.0的許多領域一樣,在那些領域中「2.0版的事物」(2.0-ness)並不是全新的,而是對網路平台真正潛能的一種更完美的實現,軟體超越單一設備這一說法賦予我們為新平台設計程式和服務的關鍵性的洞察力。
迄今為止,iTunes是這一原則的最佳範例。該程式無縫地從掌上設備延伸到巨大的網路後台,其中PC扮演著一個本地緩存和控制站點的角色。之前已經有許多將網路的內容帶到便攜設備的嘗試,但是iPod/iTunes組合卻是這類應用中第一個從開始就被設計用於跨越多種設備的。TiVo則是另外一個不錯的例子。
iTunes和TiVo也呈現了Web 2.0的其他一些核心原則。它們本身都不是網路程式,但都利用了網路平台的力量,使網路成為其體系中無縫連接的、幾乎不可察覺的一部分。資料管理顯然是它們所提供的價值的核心。它們也是服務,而非打包的程式(雖然對於iTunes來說,它可以被用作一個打包的程式來僅僅管理用戶本地的資料)。不僅如此, TiVo和iTunes都展示了一些集體智慧的方興未艾的應用。雖然對於每個情況,其實驗都是同網路IP入口的周旋。iTunes中只有有限的參與體系,雖然近來增加的播客(podcasting)將這一規則規律性了不少。
這正是我們希望看到偉大變革的Web 2.0領域中的一個,隨著越來越多的設備正連接到這個新的平台中來。當我們的電話和汽車雖不消費資料但卻報告資料時,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程式呢?即時的交通監測、快閃暴走族(flash mobs)、以及公民媒體,只不過是新平台的能力的幾個早期警示。
一篇Web 2.0的投資論文
風險投資家保羅‧科德羅斯基(Paul Kedrosky)寫道:「關鍵在於去尋找一種你共識相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投資」。有趣的是,我們注意到Web 2.0的每個方面都涉及到同共識的分歧:每個人都在強調保持資料隱私的重要性,而Flickr/Napster等等,卻使其公開化。這並非只是為了分歧而分歧(比如追求寵物食線上),而是在可以從中創建出一些東西的地方發生分歧。Flickr締造了社區,Napster創造了收藏的廣度。
另外一種看待這種現象的方式,就是成功的公司都放棄了一些昂貴但被認為重要的東西,以便免費獲得一些有價值的曾經昂貴過的東西。例如,維基百科全書放棄了集中的編審控制,以作為對速度和廣度的回報。Napster放棄了「目錄冊」的想法(列出所有銷售商正在銷售的歌曲),並因此獲得了廣度。Amazon 放棄了用於一個實體店面的想法,卻從而服務於整個世界。Google放棄了大宗用戶(開始的時候),卻得到了80%的,其要求從前未被滿足的用戶。下面的說法很有一些合氣道(借力打力)的精神:「你知道,你是對的──整個世界的人都絕對可以更新這篇文章。而且你猜怎麼著,這對你是個壞消息」。──南森‧托克英頓(Nat Torkington)
7.豐富的用戶體驗
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魏裴(Pei Wei)開發的Viola流覽器,網路就被用來在網頁流覽器中傳送「小程式」(applet)和其他一些活動內容。1995年Java的引入就是圍繞著這樣的小程式的傳送。JavaScript和後來的DHTML都被作為輕量型方式導入,來為用戶端提供可編程性和豐富的用戶體驗。幾年以前,Macromedia締造出「豐富的網路應用程式」(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一詞(該詞也被Flash的競爭者開放源碼的Laszlo系統使用),以便凸顯Flash不僅可傳送多媒體內容,而且可以是 GUI(圖形用戶介面)方式的應用程式體驗。
然而,網路傳遞整個應用程式的潛能在Google導入Gmail之前,一 直沒有成為主流,緊接著就是Google地圖程式,一些基於網路的帶有豐富用戶介面以及PC程式等同的交互性的應用程式。在網路設計公司Adaptive
Path的耶希‧詹姆斯‧加萊特(Jesse James Garrett)的一個討論會論文中,Google所使用的這組技術被命名為Ajax。他寫道:Ajax不是一項技術。它其實是幾項技術,每項技術自身都很繁榮,它們以強有力的全新方式結合起來。Ajax涵蓋:
*運用XHTML和CSS實現基於各種標準的展示。
*運用文檔物件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實現動態顯示和交互。
*運用XML和XSLT實現資料交換和操作。
*運用XML Http Request實現非同步資料檢索。
*JavaScript 將所有這些綁定到一起。
Ajax也是Web 2.0程式的一個關鍵元件,例如現在歸屬Yahoo!的Flickr,37signals的程式basecamp和backpack,以及其他Google程式,例如Gmail和Orkut。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史無前例的用戶介面創新階段,因為網路開發者們終於可以創建,像本地基於PC的應用程序一樣豐富的網路程式了。
有趣的是,許多現在正被探索的功能已經存在了很多年了。90年代後期,Microsoft和 Netscape,都對現在終於被認識到的那些功能有所洞察,但是它們對於所要採用的標準的爭鬥,使得實現跨流覽器的應用程式變得困難。僅在當初Microsoft確定無疑地贏得了流覽器之戰的時候,而且那時事實上只需要針對一個流覽器標準,編寫這種程式才成為可能。同時,雖然Firefox在瀏覽器市場中重新引入了競爭,但至少在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對網路標準的破壞性的爭奪以至於我們倒退到90年代。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們會看到許多新的網路程式,不僅確實是新穎的程式,而且是對PC程式豐富的網路再現。到目前為止,每個平台的變革也都為改變那些在舊平台中占主導地位的程式的領導地位創造了機會。
Gmail已經在電子郵件中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創新,將網路的力量(隨處可訪問、深層的資料庫能力、可搜索性)與在易用性方面同PC介面接近的用戶界面相結合。同時, PC平台上的其他郵件程式,正在從另一端透過增添IM和呈現能力,來蠶食著這一領域。我們離集成通信用戶端有多少遠呢?這些集成通信用戶端應是整合了電子郵件、即時通信和手機,並且應使用VoIP(網路電話)以便向網路程式的豐富功能中添加語音能力。這種競賽已經開始。
我們也很容易看到Web 2.0是如何重新打造位址簿的。一個Web 2.0風格的地址簿將把PC或電話上的本地位址簿,僅僅當作一種你顯示要求系統記憶的聯繫人的緩存。同時,一個基於網路的Gmail風格的非同步代理,將保存發送或者接收的每個消息,每個電子郵件位址和每個使用過的電話號碼,並且創造出社交網路的啟發性演算法,來決定當一個答案不能在本地緩存中找到時,應該提供哪個作為替代。在缺少答案的情況下,該系統會查詢更廣闊的社交網路。
一個Web 2.0的字處理程式將會支援維基風格的協作編輯,而不僅僅是處理獨立的文檔。但是該程式也會支援我們期望在基於PC的字處理器中得到的那種豐富格式。Writely是這種程式的一個優秀範例,雖然它尚未引起廣泛關注。
此外,Web 2.0革命不會局限於PC程式。例如,在CRM這樣的企業級應用程式中,Salesforce.com展示了網路是如何被用來以服務的方式來傳遞軟體的。
對新的進入者來說,競爭機會在於充分開發Web 2.0的潛能。成功的公司將創建可以向其用戶學習的程式,利用可供參與的體系來建立一種決定性的優勢,不僅在軟體的介面方面,而且在共用資料的豐富程度方面。
Web 2.0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在探索上述七大原則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強調了Web 2.0的一些主要特性。我們探討的每一個例子都呈現著這些原則中的一個或多個,但是可能不滿足其他的原則。因此,讓我們透過總結我們認為是Web 2.0公司核心競爭力的一些方面,來結束本文。
─服務,而不是打包的軟體,具有高成本效益的可伸縮性。
─控制獨特的、難以再造的資料源,並且用戶越多內容越豐富。
─把用戶作為共同開發者來信任。
─利用集體智慧。
─透過客戶的自服務來發揮長尾的力量。
─軟體超越單一設備。
─輕量型用戶介面、開發模式和商業模式。
今後一個公司要宣稱是「Web 2.0」,就要將其特性同上述列表相測試。越符合就越名副其實。不過要記住,在某一個領域的卓越表現,可能會比對七大原則中的每個都淺嘗則止,要更為有效。
Web 2.0 的設計模式
在「模式語言」(A Pattern Language)一書中,克里斯多夫‧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為精煉描述對於體系結構問題的解決方案,開了一種格式上的處方。他寫道:「每個模式都描述著一種在我們的環境中一遍又一遍地出現的問題,並因此描述了對該問題的核心解決方案。以此方式你可以使用該方案上百萬次,而從不需要重複作同樣的事情。」
1.長尾
小型網站構成了網路內容的大部分內容;細分市場構成了網路的大部分可能的應用程式。所以,利用客戶的自服務和演算法上的資料管理來延伸到整個網路,到達邊緣而不僅僅是中心,到達長尾而不僅僅是頭部。
2.資料是下一個Intel Inside
應用程式越來越多地由資料驅動。因此:為獲得競爭優勢,應設法擁有一個獨特的,難於再造的資料資源。
3.用戶增添價值
對網路程式來說,競爭優勢的關鍵在於,用戶多大程度上會在你提供的資料中,添加他們自己的資料。因而,不要將你的「參與的體系」局限於軟體發展。要讓你的用戶們隱式和顯式地為你的程式增添價值。
4.默認的網路效應
只有很小一部分用戶會不嫌麻煩地為你的程式增添價值。因此:要將默認設置得使聚合用戶的資料,成為用戶使用程式的副產品。
5.一些權力保留
知識產權保護限制了重用也阻礙了實驗。因而,在好處來自於集體智慧而不是私有約束的時候,應確認採用的門檻要低。遵循現存準則,並以盡可能少的限制來授權。設計程式使之具備可編程性和可混合性。
6.永遠的測試版
當設備和程式連接到網路時,程式已經不是軟體作品了,它們是正在展開的服務。因此,不要將各種新特性都打包到集大成的發佈版本中,而應作為普通用戶體驗的一部分來經常添加這些特性。吸引你的用戶來充當即時的測試者,並且記錄這些服務以便了解人們是如何使用這些新特性的。
7.合作,而非控制
Web 2.0的程式是建立在合作性的資料服務網路之上的。因此:提供網路服務介面和內容聚合,並重用其他人的資料服務。支援允許鬆散結合系統的輕量型編程模型。
8.軟體超越單一設備
PC不再是網路應用程式的唯一訪問設備,而且局限於單一設備的程式的價值小於那些相連接的程式。因此:從一開始就設計你的應用程式,使其集成跨越手持設備,PC機,和網路伺服器的多種服務。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