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7.27 方興東部落格2.0
在許多矽谷人士的眼裡,戴夫‧溫納(David Winer)實在是一個愛「惹是生非」的軟體設計師。自從1980年遷居加州,一頭栽進軟體發展的海洋中,20多年來,這個傢伙就沒有停止過向蘋果公司、微軟、和網路社區大聲咆哮。他既是著名的商業軟體發展者,也是優秀的開放源代碼軟體發展者,兩者得兼。
在恨不得每一行代碼都赤裸裸商業化的軟體業,戴夫‧溫納實在屬於一個異類:有人把他比喻成小孩,有人說他是詩人,還有人說他是「情人」。他創辦過很多公司,開發過很多軟體,但是,他最大的夢想還是期望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毫無顧忌的寫作,沒有任何人可以干擾或者制約。這份內在的理想使他成為最早的部落格之一,他的公司也成為最重要的部落格軟體工具之一。
在20多年的軟體生涯,他的夢想依然是,能讓不同公司的人一同工作,他說:「軟體在本質上就不是企業的,它是個人的。而企業利益、公司老闆等都會阻礙它的發展」。作為一個以發表激烈觀點著稱的「刺兒頭」,他擁有大批忠實的讀者和朋友,並訂閱了他專門設立的「DaveNet」新聞郵件。
美國線上原董事長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說:「溫納的背景本來不可能讓他變成網路空間的詩人,但是,目前「DaveNet」卻那麼吸引人。因為戴夫敞開心房,和大家分享他的思想,他開放的態度令我印象深刻。」http://scripting.wordpress.com/
不過對於溫納的言論,也有一些即使是欣賞他的人也覺得他有些鑽牛角尖。曾與溫納在Personal Software公司共過事、Lotus公司的創始人卡普爾(Kapor)就認為,溫納對自己相信的東西過於偏執了。
對微軟深惡痛絕
像他這樣的價值觀,自然對微軟這種商業壟斷怪獸深惡痛絕。2001年,當微軟剛剛發佈「.NET戰略」,試圖控制他的「至愛」——網路,戴夫‧溫納當然要跳腳起來。他說微軟的目的就是企圖控制網路軟體標準,左右未來的網路發展方向,摘取大家辛辛苦苦開創出來的網路世界。
戴夫‧溫納在自己網站「DaveNet」(http://davenet.userland.com,他是典型的狡兔三窟,有好幾個個人網站,除了部落格網站,現在還有在哈佛大學的網站)上發表文章,措辭非常激烈:「我每次上網都要想到自己為什麼憎惡微軟。一個本應是公平競爭的場所,交給像微軟這種政客味兒如此濃厚的公司來監督和支持,就變成了一個充斥著律師和陰謀的污水坑。」
在此之前,戴夫‧溫納一向堅信未來的網路依然會是一塊「公平競爭」的樂土,微軟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再像桌面系統時代那樣憑藉標準「一統江湖」。他在早些時候發佈的新聞郵件中,如此寫道,「未來的網路不可能由Sun、微軟或者其他的任何一家公司把持。很快,將會有其他公司各種各樣的『.Net』計畫冒出來。」
但是,「.Net戰略」開始野蠻佔領他心中的「聖地」。戴夫‧溫納現在認為,微軟公司的目的就是想把所有的軟體發展人員鎖在自己的軟體發展系統上,其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程式師們只能開發與「微軟網路」相容的軟體。
在接受採訪時,他開玩笑說,「我想坐在車裡,而不想被鎖在行李廂中。」
完全可以「倚老賣老」的PC軟體鼻祖之一
47歲的戴夫‧溫納不僅僅是最資深的部落格之一,更是PC軟體業的開山鼻祖之一,資格之老很少人可以與其相比。1979年,他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學生時代就研究電腦程式語言,是個軟體天才。1980年,他遷居加州,開始從事軟體發展。他所在的「個人軟體」(Personal Software)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個試算表軟體Visicalc。同時,他也是最早提出「軟體策劃」概念的人。離開「個人軟體」公司後,自己創辦了Living Videotext公司。
1983年,他開始接觸蘋果Mac電腦,從此成為Mac擁戴者。1987年,Living Videotext與Symantec合併。1988年底,他再度出走,自己另創UserLand軟體公司,主要開發蘋果電腦的軟體發展工具,1995年起,該公司的主營業務轉向網路軟體發展工具。
曾經與戴夫‧溫納共事的微軟程式師Andrew Layman如此形容他,「他說話一向就是毫無顧忌,讓人比較難以接受,但我對他所提及的技術內容絕對不敢忽視。畢竟,他的奮鬥目標和我們是一樣的。」
一直密切關注微軟一舉一動的戴夫發現,微軟對XML標準的一些不容易為人察覺的篡改,將導致使用非微軟軟體發展平台編寫的軟體無法使用。因此,他表示非常懷疑微軟公司的真實動機,「網路把軟體發展人員從微軟的籠子中解放了出來,但現在他們又想憑藉自己的雄厚實力讓程式師們回到他們的轄區之中。他們根本不按規則出牌,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宇宙的主宰。」
1998年,溫納與微軟的幾名程式師合作開發出一種在電腦之間進行XML資料通信的標準——XML-RPC,但該標準目前已被微軟和IBM開發的另一種稱為SOAP的標準壓倒。儘管微軟一再聲稱,包括SOAP在內的所有.NET標準都是「開放」的,也就是說任何獨立於微軟的程式師都可以編寫相容任何.NET軟體的程式。但溫納指出,他已發現微軟企圖對SOAP標準作「微妙」的改動,其目的是讓任何非微軟開發人員無法使用該標準。因而,溫納在網站上將微軟和IBM比作「暴徒」。
金錢令人厭煩,像一切都變成臭大糞
戴夫的價值觀,與蓋茨完全不同,缺乏對金錢的饑餓感。顯然是很難發大財。不過,戴夫屬於早起的鳥兒,他早已經在PC軟體時代挖到第一桶金子,豐衣足食。因此,雖然網路熱潮中,他是先驅,卻沒有憑此暴富。他更多的興趣在金錢之外,甚至厭惡金錢,2001年,他在接受《財富》記者的採訪時,如此說道:
「在我看來,網上公司狂熱差不多已經過去了。你們知道,我個人有很多機會成為這些迅速上升的新星之一的首席執行長或首席技術長,賺很多的錢和別的什麼東西。隨著情況的發展,料想有很多人一定會發大財。但是,你們知道,我本人很幸運,幾年前就發了財。因此,對於有錢的好處,我想我有一種比較成熟的看法。發財並不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老實說,已經過去的這個狂燥的夏天把一切都搞砸了。在舊金山,社交聚會完全被它破壞。過去幾年的耶誕節聚會全都是關於「啊,我們的股票準備上市了」,或者「啊,太好了,我們的股票就要上市啦!」這都是想入非非。也許他們從未聽說過認為凡有可能出差錯的事終將出差錯的墨非法則。
這真煩人。金錢令人厭煩。聚會上關於錢的談話更令人厭煩。我想知道人們都在想些什麼,想知道他們有什麼激情。我想受他們的鼓舞。我希望他們能做些美好的事情使我開心。我也希望我能做些美好的事情使他們開心。網路這種極好的技術能幫助我做這些事。
去年我的情況如何呢?同樣令人沮喪。我是說,看到一切都變成了錢,就像看到一切都變成臭大糞差不多。」
1,000美元的部落格賭局
圍繞部落格的未來之路,部落格支持者與反對者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論戰,一時難分高下,誰也沒有足夠的理由讓對方心服口服。這樣的情況,用不著決鬥,也得打個賭。
戴夫‧溫納與紐約時報網站CEO Martin Nisenholtz打賭,到2007年,部落格將使紐約時報的網站NYTimes.com相形見拙。
具體的打法是,到2007年,在google上,用前5條新聞的5個關鍵字或短語進行搜索,如果有3次以上是一個部落格網站領先於NYTimes.com(以相關鏈結頁面數量的多少來排名),那麼戴夫獲勝;反之,Martin獲勝。賭注是1,000美元。當然,如果到時候勝出的部落格屬於NYTimes.com的旗下,勝利當然也屬於Martin。
Martin的論點是,讀者需要準確、客觀和一致的資訊來源,像紐約時報這樣的新聞機構提供資訊的權威性要大大超越任何個人或者私有團體。再說,部落格現象並沒有為新聞媒體帶來根本性的創新,紐約時報刊登「個人觀點」的版面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
而戴夫認為,部落格現象使得我們正在回歸到所謂的業餘記者:處於寫作的愛好而創作,而不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這個現象將改變出版業的運作模式,現在媒體公司的80%的費用耗費在管理上。使得出版公司雇用越來越少的編輯記者,卻越來越難以滿足網路時代越來越細分的讀者需求,這個矛盾將日益突出。比如說,紐約時報對於IT的報導,無非只知道三個故事:微軟是邪惡的,Java是未來,蘋果在死去。所有的報導都在演繹這三個故事而已,實在枯燥乏味。讀者不會忍受這樣平庸的內容,必然要尋找新的替代。尤其是那些見多識廣的人們,將轉而尋求他們所信賴的業餘愛好者,獲取自己需要的資訊。
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亨利‧克普蘭(Henry Copeland),也來湊熱鬧,他也拍出1000美元,要與Martin宣戰。他認為,部落格網站不但在人們的「注意力」方面可以超越傳統媒體,而且在「經濟」方面也不是一窮二白的。他打賭,到2007年5月25日,部落格廣告(Blogads,為個人部落格銷售和發佈的分類廣告)將超過NYTimes.com的分類廣告,或者NY Times.com也將使用部落格廣告。他認為,戴夫與Martin打賭的本質,就是「業餘」與「專業」之間的較量。憑藉網路的優勢,因為純粹出於愛好的寫作,能否超越依靠強大資本驅動的職業寫作。赤手空拳的數百萬部落格們能否戰勝如今主導媒體輿論的眾多職業記者。
著名部落格安德魯‧沙利文(Andrew Sullivan)也看好部落格的未來,他認為,「部落格之與寫作,就像Napster之與音樂一樣」。當然,反對者也不少,吉姆‧米勒(James D. Miller)認為,部落格的發展將會「自行摧毀」,部落格的過度繁衍將使人們重新像大海撈針一樣,像很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