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8.28 新聞晚報
如今,我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溝通交流方式,正透過網路悄悄變化著。就在網路邁入第15個年頭的今天,美國媒體評選出影響世界最多的15個網站,透過這些網站我們看到整個網路的發展,看到人類擁有網路後生活的變革歷程。
第一筆買賣是鐳射指標
1.eBay.com/13(Alexa全球排名) http://www.ebay.com/
這個創建於1995年的網站已擁有16億用戶,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拍賣網站,在這裡,除了違禁品,其他的大都可以輕鬆買到。
eBay的誕生要感謝其創始人皮埃爾馬的未婚妻。當初未婚妻擔心搬到矽谷後無法繼續收集小玩意了。因此他建了個大型拍賣網站,希望所有人都能不出門買到東西。他用自己第一家諮詢公司的名字為這個網站命名,而他第一份成交的商品則是一個鐳射指標。
一切就從這個鐳射指標開始改變,人們開始在eBay或者其他拍賣網站上閒逛,尋找自己心儀的物品。僅在英國,eBay就有1億會員,它已不再是二手商品交易網站,而成為全球化的銷售網路。更多的人開始陶醉於在eBay推銷銷售商品,甚至有人辭去了工作,專職eBay。
小鎮裡出來的「百科全書」
2.Wikipedia.com/15 http://www.wikipedia.org/
作為世界上首個百科全書網站,維基(Wikipedia)的日訪問人數已經達到了91萬人次,它的存在讓很多人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找到想要的答案,開了網路百科全書的先河。
傑米‧威爾士(Jimmy Wales)在美國阿拉巴馬一個小鎮中長大,在那裡,太過於落後的封閉環境讓他手上的百科全書總是過時。於是,他在2001年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百科全書網站──Wikipedia.com。在這裡,人人都可以閱讀查閱知識,也可以編輯新的條目。透過網路,最新知識在最短時間內被更新,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知識的傳遞者。
也有人曾對這個網站的知識可靠性提出質疑,威爾士回應道:「完全沒有錯是很難做到的,但是我們絕對會把錯誤降低到最少,一旦出現錯誤,其他流覽者一定會迅速糾正的」。
賠付鉅款後東山再起
3. Napster.com/3029 http://www.napster.com/
作為世上最早出現的音樂分享網站,Napster誕生於1999年。由於其特殊的共用性質,他成為所有15個對世界最有影響的網站中經歷波折最多的網站,但它的出現促進了全世界透過網路交流分享音樂視頻熱潮的出現。
蕭恩‧范寧當初創建這個網站的初衷是為了與同學分享音樂,但在2000年就擁有了超過70萬註冊用戶。不過蕭恩‧范寧也不得不向一些唱片公司支付數百萬美元作為賠償,此舉也使Napster不得不宣布次年不再免費提供MP3的下載。次年,新的Napster誕生,轉變成新興的付費性MP3下載網站。現在,它更成為很多立志成為音樂人的音樂創作者發表作品的首選論壇。
一盤神奇的晚宴錄影
4.Youtube.com/10 http://www.youtube.com/
相信乍德和史蒂夫沒想到當初為上傳晚宴上有趣錄影而建的網站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這個僅成立一年多的網站已成為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每天都有1億左右的人登陸網站觀看放映。
當然它也引起希望成為電影工作者的人的注意,他們把Youtube視為邁向成功的起點,上傳自己拍攝的電影。大衛‧雷瑞在Youtube上發布的熱門影片使他成為了大型電影公司的製片人。美國電視網NBC還在上週提出了一系列合作計畫。
為發牢騷建部落格
5.Blogger.com/18 http://www.blogger.com/start
部落格現在已經家喻戶曉,但你們是否知道世界上最早的部落格社區?埃文‧威廉斯在1999年首先創建了Blogger.com,就是它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埃文說,「當初我們只想要個交流理論、聊聊生活,發發牢騷的地方。」正是這個平凡的初衷使Blogger.com成為當時極為出名的幾個網站之一。很多人開始加入威廉的網站,開出自己的部落格,他們在部落格上寫生活經歷,發洩怒氣,甚至有些人開始運用網站發布新聞。
儘管現在的Blogger也許在很多人心中的地位已遠遠比不過一些其他的部落格社區,但不可以否認的是,正是它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這場新的技術革命。
準媽媽的影響力
6.Friends Reunited.com/2,026
http://www.friendsreunited.co.uk/friendsreunited.asp?WCI=FRMain&show=Y&page=UK&randomiser=0
2000年7月,當朱麗亞‧潘胡斯特發現自己很想念老朋友時,她的丈夫史蒂夫和同事為她創辦了「Friends Reunited.com」,原因只是為了讓她可以待在家中和朋友們見面,因為當時她已懷有身孕。
因為美國電台節目《史蒂夫‧萊特》不經意的一次播報,這個無名網站一下子成名了。流覽量一下從每天50成長到一天數萬。短短一個月內,該網站會員數從3,000上升到1.9萬,更多的朋友在這裡談論曾經度過的美好時光,了解很久不曾見面的家人的最新情況。
第一個報導柯林頓醜聞的網站
7.Drudge report.com/404 http://www.drudgereport.com/
「德拉吉報導」(Drudge report)最初是個建於1994年的電子郵件通訊社區,然而今天的它卻已發展成美國最強大的政治媒體。沒人再質疑德拉吉報導的影響力,其去年35億美元的盈利更使之成為全美最大的新聞媒體之一。
在傳統媒體控制新聞的現狀下,德拉吉報導首先打破了這種局面。起創始人麥特‧德拉吉選擇透過網路發表自己看到聽到的一切消息,並把它作為網站的頭條。正是他在1998年率先報導柯林頓和萊溫斯基的醜聞,也使網站揚名世界。
歐美年輕人的最愛
8.Myspace.com/6 http://www.myspace.com/
也許你沒聽說過Myspace.com,沒關係,因為你生活在中國。但如果你住在美國,那麼你就落伍了。
現在美國年輕人結識朋友,不問電話號碼,而是交換彼此的MySpace名字,因為這個網站已成為歐美最出名的交友網站,流覽量超過google和yahoo。南加州的一群年輕人是網站最初的發起者,個性化部落格及社交功能使其很快成為全球4大熱門網站之一,美國幾乎所有10至20歲的青少年都最愛流覽這個網站。連一些議員都注意到這裡,因為這裡龐大的合法投票者。
全世界最大的網上書店
9.Amazon.com/19 http://www.amazon.com/
很多人都同意世界上最大的書店是卡達布萊,但傑佛卻持不同觀點。他認為世界上最大的書店應該是他自己在1994年創建的大型購物網路亞馬遜。他認為亞馬遜的存在已經慢慢取代了固定的書店或者百貨公司,其影響也一定會隨著網路的日漸壯大而變得更巨大。
現在亞馬遜已經獲得了250個地區的超過350萬的客戶,而這些人選擇亞馬遜的最大原因就在於它低廉的價格以及良好的聲譽。有人說,就算在這裡買到是舊書,你也會覺得物有所值。
喜歡電腦硬體的「傻瓜」
10.Slashdot.org/228 http://slashdot.org/
「我只是一個喜歡研究電腦硬體的傻瓜罷了!」羅伯‧馬拉達(Rob Malda)如此評價自己。他所創立的網站Slashdot.org卻是世界上最權威的提供電腦硬體和相關配件消息的網站之一,更是同類網站中訪問流量最大的網站。他自己更被《時代》評為世界100大企業家之一。
他首先選擇在網站上刊登使用者的體驗文章,並且將這些文章與Google做鏈結。在同類網站中,他總是最快刊登有關電腦設備軟體的消息和新聞。
2000年,Slashdot.org首先刊登了關於美國政府對於微軟的裁決,也因此使他的網站成為同類網站中最具有權威的網站。
11.Salon.com/955 http://www.salon.com/
也許很多人沒聽過沙龍網的名字,但它在美國網路的地位卻不容小看。1994年,《舊金山市觀察者》一些記者在主編大衛的帶領下創辦起了沙龍網。開始,沙龍只討論書籍,但漸漸有更多的編輯記者加入。於是沙龍開始打造頑皮但又嚴謹的新聞。它還在網上建立讀者和媒體的新關係,提倡讀者加入討論、寫自己的故事。
12.Craigslist.org/29 http://taipei.craigslist.org/
Craigslist的工作很簡單,但它卻擁有極大的力量。作為中央線上網路社區,它負責提供分類廣告以及免費論壇。但正是這些免費的廣告和論壇,讓Craigslist.org獲得了最大成功。漂亮簡單的公告讓大家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自己想要的。你想要租公寓?要賣汽車?要找份工作?你只要登錄Craigslist.org就能獲得答案。Craigslist結束了報紙壟斷廣告的現象,也使更多人注意網路廣告市場。
13.Google.com/3 http://www.google.com/
成立於1998年的谷歌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網路搜索引擎之一,Google被作為動詞列入《牛津英語詞典》。
14.Yahoo.com/1 http://www.yahoo.com/
Yahoo每天吸引3.4萬人點擊,成為世界上點擊最為頻繁的網站,但是近年來,由於Google的存在,其流覽量有一定下滑,但它仍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搜索引擎網站之一。
15.Easyjet.com/1,634 http://www.easyjet.com/it/prenota/index.asp
1995年,史戴利為去歐洲看足球比賽而向父親借錢買了第一張機票後,他開始販買二手船票和機票。隨後,他創辦了Easyjet.com,在網路上販賣低成本的航空機票,儘管並沒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隨著網路購物的日漸普及化,更多的人開始注意到這個網站,人們開始透過這個網站訂購機票。而截至去年,它已擁有300萬客戶。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