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沙隱村
市長:我愛羅119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閱讀出版【沙隱村】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web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washingtonpost.com 十年記
 瀏覽570|回應0推薦0

我愛羅119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份報紙的眼光與勇氣

2006.6.30 馬雪芬


鮑勃‧凱瑟Bob Kaiser)終於坐在了從東京飛回華盛頓的頭等艙,他拿出紙和筆,開始沉浸於未來的構想。

「《華盛頓郵報》不是一隻在水池裡游泳的青蛙,即便是在一個水池裡,我們也要比一般的青蛙更聰明。但是,現在,我們卻是在電子化的海洋中游泳,擺在面前的命運只有兩種:要麼被電子化『馴養』,要麼成為被遺忘的歷史。因此,我們未來的目標是,在電子化浪潮逐漸高漲的過程中避免被『蒸發』。」

這是1992年,《華盛頓郵報》前總編輯鮑勃‧凱瑟在飛機上寫下的一張便條的全部內容。

當時還沒有無線筆記型電腦,沒有黑莓(blackberriesPDA的一種,具多媒體電子設備),沒有部落格。然而,在凱瑟手寫的便條上充滿了他剛剛參加完Apple公司日本會議之後受到的鼓舞之情,他彷彿瞥見了未來技術的水晶球,並確定了公司的下一步任務:設計世界一流的電子報紙。

「我們可以透過一系列封面把整個報紙進行電子化組織,再加上用來引導閱讀的傳統新聞手段,如標題、提要、故事等等。我們也可以探索電子報紙刊登廣告的可能性。」

以上就是凱瑟當時的分析,今天,在華盛頓郵報公司,仍舊流傳著「凱瑟便條」的故事。這種構想使凱瑟決定在報紙訂戶中間發行電子版報紙。最後這個電子版就發展成了今天的washingtonpost.com(以下簡稱郵報網站),創辦於整整一個時代以前。

誕生記:賦予網站獨立性
一切嘗試始於1995年,當年,華盛頓郵報公司成立了一家子公司──Digital Ink(數位墨水),主要提供不同於印刷報紙的獨立的、便捷的、新型的媒體產品。報紙訂閱者可以透過電子手段獲得報紙內容以及其他在AT&T內部交換平台上的原始新聞素材。然而,這種只針對訂閱者的策略隨著網景(Netscape)等流覽設備的出現而失敗,該項目於1996年停止。

1995年,華盛頓郵報公司前總裁亞蘭‧斯本Alan Spoon)和首席執行長葛拉漢(Graham)在芝加哥的一個小酒館裡作出了一種重要決定──打破封閉的訂閱者服務系統。亞蘭當時就意識到網站將是未來的前進方向。

最終,washingtonpost.com1996617日創建了,《華盛頓郵報》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讓網站單獨辦公。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項報紙網站事業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刺激,因為一種新的媒體總是意味著大量的可能和不可能。那些最早被該網站吸引過來的並非全部來自《華盛頓郵報》報紙編輯部,他們很多人選擇網站的理由其實特別簡單,就是因為它是一種新的媒體。

報紙編輯部和網站編輯部不僅完全分開辦公,財務也相對分開,報紙只擁有顧問許可權。上世紀90年代,華盛頓郵報公司為發展郵報網站先後投資了幾百萬美元。兩年後,網站獲得了第一筆收益,從此之後,收益不斷穩步成長,而今天,越來越多的廣告主已經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郵報網站。

凱瑟(Kaiser)回憶起過去他和郵報董事會成員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一段對話,巴菲特鼓勵凱瑟,讓他不要擔心任何財務問題,「歷史上沒有哪個例子說一個媒體號召來一大堆讀者,結果卻沒有從中掙到錢」。巴菲特的這些話一直縈繞在凱瑟腦海。

現在,郵報網站擁有65位編輯,加上「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互動」(Washington Post Newsweek Interactive,WPNI,這個網站同時還負責管理知名電子雜誌《石版》(Slate1996年創辦,2004年為華盛頓郵報以1,500-2,000萬美元收購)、《新聞週刊》以及《預算旅遊》的網站)的編輯,聘用的員工總數大約240人。在今天看來,當初將網站製作部門和報紙編輯部門完全獨立開來是個明智之舉。過去多年,因為對報紙網站盈利的不確定性而使得投資變得非常複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觀點認為免費網站嚴重衝擊了報紙。當大家意識到,讀者的媒體消費已經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的時候,才湧進了大量資金投資報業網站。

成長記:新聞服務不斷增值
在最近召開的一次全公司大會上,「華盛頓郵報-新聞週刊互動」的首席執行長卡羅琳‧莉特(Caroline Little,上圖)在談到網路革命時表示:「兩年前,我們帶著非常明確的目的出發,要平衡網路媒體和傳統媒體的關係,建立與讀者之間更多的對話,鼓勵讀者使用網路,使用部落格,評論部落格,建立鏈結,評論文章,拓展並加深分析性成分。」

華盛頓郵報公司正在發展並堅持多媒體平台的新聞源頭製作──能夠製作適合多種平台行銷的新聞和資訊。譬如,3月底,郵報和龐蒂克(Bonneville)合作推出了華盛頓郵報廣播,為當地讀者提供了獲得華盛頓地區新聞的另一種方式。

唐尼(Downie)和其他許多主編都希望報紙能成為一種途徑,把讀者帶到華盛頓郵報廣播節目,或者到報紙網站上體驗多媒體新聞專題。對多媒體新聞專題關注度的逐漸增加也意味著討論新專題的人越來越多。有例為證,有個欄目暫定叫「每日資訊」,計畫秋季推出,這個專欄被當作《華盛頓郵報》第一個真正具有互動性的欄目,如果讀者不去華盛頓郵報網站,就很難受到內容的整體影響。

「這個欄目真正呈現了多媒體的傳播特性;幫助那些時間緊張的人們做出有效的決策,與讀者之間建立有關日常生活的真正對話。」《華盛頓郵報》財經版主編助理琦兒‧杜特(Jill Dutt)說道。

盡管已經走過了10年的歷史,但是,今天看來,郵報網站似乎並沒有「躺」在過去的成功經驗上,而是進行不斷的技術創新。在網站早期發展階段,網路專家們不得不學會「飛速」工作。1996年美國大選之夜,網站出現了一次技術故障,很長一段時間裡編輯都無法更新網頁內容,這無疑是一次災難事件。

經歷過那次事件之後,網站清楚地意識到,每當大的新聞事件到來,那就意味著網站的訪問量將大規模增加,同時也是給網站帶來巨大利潤的時候。每當一個大的新聞事件發生,網站的用戶大量增加,每個網頁的流覽量也在增加,網站會步上一個新的台階。在郵報網站所有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郵報網站慢慢成長起來,並且已經成為報紙文化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當2000年美國大選結束之後,郵報網站的編輯們贏得了外界很大的尊重,因為他們擔當了與報紙編輯記者同等重要的角色。

有一段時間郵報網站的多媒體業務差不多占了主角。湯姆‧甘迺迪(Tom Kennedy),網站的多媒體執行主編,1998年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解雇了,他逐漸開始發展網站的視覺定位並提供一些技術性的東西,目前,這已經成為華盛頓郵報網站的一個標誌。甘迺迪的多媒體團隊在20019.11事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報導角色,他們提供了從五角大樓拍攝的視頻鏡頭。

2000年和2001年的許多事件都幫助提升了郵報公司的國內和國際知名度,他們意識到,郵報網站不是一個完全分離出來的產品,它同樣可以拓展華盛頓郵報的品牌形象。每一個重大新聞似乎都會網聚更多的人氣,但它傳遞了一個強烈資訊:讀者對華盛頓郵報的權威性的認可。

今天,網站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同時,網站的流量也在不斷上升。2005年,郵報網站的頁面總瀏量超過240億,而且從內部資料來看,2006年第一季度還在穩步成長。

在郵報網站的十年「奮鬥」中,一直面臨著一個挑戰──如何同時服務於當地、國內和國際讀者。透過部落格、CraigslistAlexa排名,Craigslist是全美第7,全球第25的網站,每月有1,000萬獨立訪問和30億頁面瀏覽。是美國最熱門免費社會網絡和分類廣告服務網站,見下圖)和超地方新聞網這些具有潛力的挑戰者,郵報網站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住」本地讀者上。此外,還有一個重大發現是,郵報網站用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華盛頓城區以外。為了服務這兩個不同的用戶群,郵報網站在2005年推出了「雙首頁」策略。那些透過本地郵遞區號註冊網路的用戶收到的是本地版首頁;而那些透過其他地方郵遞區號註冊的用戶打開的則是一個國內和國際新聞為主的首頁。

儘管發生了這麼多的變化,儘管幾乎每天都要面臨新的挑戰。但是在斯本的眼裡,郵報網站就像一架飛機,承載著《華盛頓郵報》飛向更遠的未來,他們擁有著繼續向多元化媒體前進的「動力」。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170&aid=1889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