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確實年代不可考。當時,在一處名為烏龜嶺的地方,有兩方面的勢力正為爭奪地盤而激戰連場,其中一方有一名將軍,每戰必定身先士卒,騎著馬匹殺入敵陣,所向披靡。可惜偏偏戰馬不爭氣,每次都被對方的箭孥射倒,以至將軍不得不棄馬撤退,戰役久久不能獲勝。正當將軍束手無策之時,剛好有一隻烏龜慢悠悠的爬到他面前,將軍一肚子悶氣沒地方發洩,於是狠狠地一腳踩到烏龜身上,烏龜驚嚇之下,六肢趕緊縮到龜殼中去,無論將軍如何用力踩踏,烏龜仍然絲毫無損,躲在龜殼中喝著酒。將軍頓時靈機一動,連忙命令手下找來一些皮革,披掛到戰馬的身上,用來保護馬匹在作戰的時候不受箭孥或者刀槍的傷害,於是,歷史上第一個馬甲就這樣誕生了。
此後,馬甲就廣泛的被應用到各種大小戰役中去,有皮製的也有鐵製的,這種披在馬匹上面的甲X(類似「胃」字的誤寫),久而久之就被統稱為「馬甲」。但直到16世紀,馬甲這一軍用物品,才第一次應用到民間中去。
當時,戰亂不斷,民間到處都有士兵丟棄的兵器馬甲,而有一名鄉間女子,由於身型肥胖,長期飽受丈夫的冷眼。某一天,該女子在路邊撿到一堆士兵遺棄的馬甲,擺弄之間發現其中一間馬甲的形狀最適合用來包裹著自己水桶般的肥腰,於是連夜做出一副外形跟該馬甲一樣的腰封,箍到腰上,頓時肥腰被縮減了一大折。至此之後,民間開始仿照軍用馬甲的形狀,製造出各種女性的束腰帶來,而除了用馬甲箍出纖腰,腰部以下還有裙撐架,此後,此項設計還被傳到西方,成為西方貴族女性的主要服飾品之一,於是馬甲一詞,也逐漸的從軍用名詞轉型為民間日用服裝品的稱呼。
到了近代,馬甲更加不斷演變,開始有人將旗袍馬甲著於褂襖之外而取代裙和褲的穿法,再將日常生活中的旗袍馬甲加上現代新裝中風行的及肘喇叭袖(時稱倒大袖),一種類似旗裝式樣、袍而無袖、長至小腿的大馬甲因此誕生,有人為求區別也為標榜新奇將它稱為「旗袍馬甲」,構成了旗袍最早的流行式樣之一。
馬甲,即是歐洲早期的女性束衣,文藝復興時期十六世紀後半期,女人穿著前胸呈倒三角形和鯨骨支架的束衣裙架,凸顯細腰瘦高的身形,法國大革命後女人不再強調腰身,馬甲沉寂,直到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X形身軀回潮。(此文摘自自由電子報/費歐娜◎文)
至於到了現代,馬甲的意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馬甲的解釋是:「方言『背心』」,而學者的分析認為,這是解釋馬甲一詞的真正意義上的回歸,馬甲起源於一隻龜殼,於是外形像龜殼的「背心」,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現代辭典中「馬甲」的意思。
【注】以下圖文摘錄自《MEDIEVAL HERALDRY 中古紋章學》譯/F·U·羅格納。
A.一套護馬鎧甲,勃艮第樣式,可能是弗萊芒產,約1510年。整套馬鎧浮雕是金羊毛騎士團標誌和花紋,它反映了當時鎧甲罩衣退出歷史舞台後,人們對華麗的鎧甲雕刻和鍍金的鋪陳風格的偏好。
B.萊茵行宮伯爵奧托•海因里希(Otto Heinrich,Count Palatine of the Rhine, 1532-1536)的護馬鎧甲。
C.德國騎士(抒情詩人),14世紀早期:這個形象來自著名的海德堡馬內塞古抄本(Manesse Codex),時間是14世紀初。德國的抒情詩人(minnesanger)類似於法國的吟游詩人(troubadour),通常來自低級的貴族家庭(騎士兼當詩人並不奇怪,貴族教育要求每個騎士都應該會創作詩歌,或至少會品評。譯者注)。此例中連人帶馬,展示的是一個標準的中古全副騎士裝備:戰馬披掛,罩衫,冠飾,長槍戰旗和紋章盾牌。一般說來,罩衣、冠飾和披掛顏色應該和紋章色及圖記相一致。
D.讓•德•狄隆(Jean de Dillon),死於1481或1482年:讓•德•狄隆是法國王室在阿拉斯(Arras)地區的行政長官,這幅圖就源自當地1477年出產的一幅掛毯的圖案。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