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沙隱村
市長:我愛羅119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閱讀出版【沙隱村】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生活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後龐克」更像單薄的文化標籤
 瀏覽1,406|回應0推薦0

我愛羅119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3.17 新京報/吉姆溫德夫/王建坤編譯

1978-1984年後龐克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Rip It Up and Start Again: Postpunk,1978-1984作者:西蒙雷諾茲(Simon Reynolds

一音樂記者講述
1978年到1984年「後龐克時代」史

對一名流行樂的死忠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本至關重要且期待已久的著作。這也是第一本為「後龐克」作傳的著作,它完整地描述了1978年到1984年整個「後龐克時代」的歷史。作者從性手槍樂隊(Sex Pistols)的解散和約翰萊頓(John Lydon)的名為「公共形象」的新樂隊寫起,重點寫了「後龐克」時代的音樂組合如「喜悅分割」(Joy Division,快樂分裂)、「臉部特寫」(Talking Heads,傳聲頭像)、「伏爾泰咖啡酒館」等樂隊,其中穿插著大量「後龐克」樂隊的奇聞趣事,也閃爍著作者對流行樂的不少灼見。這些光輝的樂隊支撐起了「後龐克」時代的天空,也正是他們承繼了龐克時代未完成的音樂事業。

熟悉龐克的讀者都可以想像這本書的寫作難度。任何一支龐克樂隊的經歷都顯得支離破碎:從不明朗地開始到中期依然混亂,最後以讓人唏噓不已的方式收尾。「後龐克」長期被流行文化史家回避就 再正常不過了。現在好了,紐約的音樂文化評論家西蒙雷諾茲填補了這項空白。他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書名代「後龐克」立言。這位出生在倫敦的中年音樂記者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紳士。「如果誰敢說自己讀過5本比這更好的談流行音樂的書,那他要麼是個瘋子,要麼就是個騙子。」


「我會儘量保持客觀的立場,依我之見,龐克時代的精神在後龐克時代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後龐克時代的音樂甚至超越了龐克輝煌的1976年和1977年」,他在書中這樣寫道。回想起20世紀 60年代那些左傾的搖滾歌,他繼續寫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後龐克時代與搖滾的黃金時代十分相似,同樣鼓勵冒險和理想主義,而這個時代的音樂又積極地關注政治和社會問題。」作者筆下的時代像「後龐克」音樂一樣充斥著巨大的混亂和緊張。極右翼復甦了,柴契爾夫人和雷根都執政了,冷戰也只剩最後苟延殘喘。

隨著像「地下交易」、「工廠」、「靜音」和SST這樣獨立唱片公司的誕生,以及DIY精神的散佈,後龐克族們也試圖打造出另一種文化。「永遠的變化」是那個時代的口號,不僅僅是純音樂上出現了很多了不起的革新,歌詞、表演風格和設計上都有了很多創意。這種精神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新的流行音樂的出現一直延續著並發生了突變,那些新流行音樂家們都是從龐克族中衍生出來的,但他們卻很調皮地接受了魔力、舞蹈節奏、影像,這樣做就是想把他們聰明的想法灌輸到主流音樂中。


然而事實證明「後龐克」更像一枝單薄的文化標籤,對那些樂隊來說這樣的標籤似乎無關緊要。他在著手這項研究之前也許沒有意識到這點,因此當他與「後龐克」時代的音樂家交談時他被深深地震撼了。「當我在他們面前提起『後龐克』這個詞時,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卻一臉的茫然。」他自己在一篇訪談中也坦承:「非常奇怪的是,我的研究成果是用音樂論文的形式做成的,而那時人們已經在普遍使用這個詞語了,這並不是我發明的概念啊。」但對新概念這種獨特的嗜好也許只屬於知識分子。這位精力充沛的作家發明瞭數量驚人的新鮮名詞,諸如「臭味龐克」、「龐克臭味」、「焦慮搖滾」、「死亡搖滾」等大約
20多個。它們顯得很晦澀古怪,但又容易被讀者理解。但讓人困惑的是,真的需要這麼多生澀的概念嗎?

這本書非常容易招來批評家的攻擊。雷諾茲在寫作過程中沉溺於自己對音樂的熱愛的激情之中而不能自拔,在很多時候忽略了某些材料是否適合這本書,比如他對某些淺薄的樂隊花費筆墨太多,以至於在閱讀過程中你恨不得直接跳到下一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對秋天樂隊著墨太少,激起了不少讀者的不滿甚至抗議。但不管怎麼說,對廣大的熱愛音樂的朋友來說,他營造的流行音樂中的理想主義氣質,像「後龐克」音樂一樣打動人心甚至讓人上癮。

最後需要提醒讀者的是,這本書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去年4月推出的英國版,另一個是今年2月由企鵝出版公司推出的美國版,前者比後者大約厚200頁。所以建議大家還是找英國版的來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170&aid=1613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