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沙隱村
市長:我愛羅119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人文藝術閱讀出版【沙隱村】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文化生活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私人閱讀
 瀏覽595|回應0推薦1

我愛羅119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e14nov


時間是夏季。在聖-索沃爾--皮賽(Saint-Sauveur-en-Puisaye)的灰色鄉村的救濟院路(Rue de l’Hospice),一名8歲女孩沉沉躺在柔軟的床上一堆羽毛枕頭之中,靜靜地讀著雨果的《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窗外馬車行駛在鵝卵石路上,轂轂轆轆的聲音不斷傳來。她沒有讀很多書,而是一再地讀相同的幾本書。她對《悲慘世界》愛不釋手,依她自己後來的解釋,這其中有一種「推理的熱情」;她感覺自己可以「像一隻狗舒坦地躺於它的狗屋」般徜徉於其字裡行間。每天晚上,她渴望跟隨讓‧瓦爾讓在他的 痛苦的遊歷,又遇見珂賽特,遇見馬里於斯,即使是那可怕的雅維爾(1)。

在外面的後花園,在盆栽的花木之中,她必須和她的父親搶東西讀。她父親是個軍人,在義大利的戰役中失去左腿。前往圖書館(他的私人領地)的路途中,他拿出他的報紙《時代》(Le Temps)和雜誌《自然》(La Nature),他「哥薩克人的眼睛在灰色繩索般的眉毛之下閃爍著,掃視過茶几上所有的印刷品後,一路帶往他的圖書館,從此不見天日。」從經驗中得到教訓,女孩學會了把她的書本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

她的母親不相信小說:「這些小說中有那麼多的糾葛情節,那麼多的熱烈愛情,」她告訴女兒:「在實際生活中,人心中想的是別的事。你自己做個判斷吧:你聽過我像那些書中人物一樣對愛情嘀咕或哀怨嗎?但是我自己就要用一個章節來描寫,我會這樣說!我曾經有過兩位丈夫與四個小孩!」假如她發現她的女兒為即將來臨的領受聖餐儀式而讀著教義問答,她馬上怒氣衝天:「喔!我多麼恨這種問問題的惡劣習慣!『上帝是什麼?』」「『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些問號,這種執迷強迫性的探索,這種好奇心,我覺得這種事極端愚蠢!還有這種發號施令的口吻,我問你!誰把「十誡」翻譯成這種可怕的胡言亂語?喔,我當然不喜歡看見孩子的手中有這樣一本書!

這個女孩受到她父親的挑戰,受母親愛意的眷顧,她則在她的房間、在她的床上、在夜晚,找到她唯一的避難所。終其成人生活,珂賽特一直在尋找這種孤單的閱讀空間。不管是在婚姻中或獨身,不管在小小的庭院居所或是在大別墅中,在租來的套房或在寬敞的巴黎公寓中,她會隔開一個區域,(但並非總是得以如願)唯有的闖入者會是那些她自己所邀請的人。現在,她在這自己的床窩中伸展四肢,雙手緊捧著珍愛的書,把它架在肚子上,她不只建立了自己的空間,還有自己計量時間的方式。(有一件事她不知道,不到3個小時之後,在豐特夫羅拉拜(Abbey of Fontevrault),1204年過世的亞奎丹的艾莉諾王后(Eleanor of Aquitaine),她的石雕像就刻在她的墓蓋上,正是以同樣的躺臥姿勢,手中握著一本書。)

我也習慣在床上閱讀。在我度過童年夜晚的許多床中、在過路車輛的燈光陰森恐怖地掃越過天花板的奇怪旅館房間裡、在那些味道與聲音對我而言很陌生的屋宅中、在夏季平房小住宅中──海風帶來成濕黏味,或者山中空氣如此乾燥,我甚至要在身旁放一個裝有油加利樹水的蒸氣盆,以幫助呼吸──床和書的結合讓我有一種夜夜都可以回去的家的感覺,在任何天空之下。沒有人會大聲吆喝,要我做這做那;我的身體一無所需,在這些紙頁之下一動也不動。所發生的事是發生在書本上,而我是故事的敍事者。生活之所以發生,乃因我翻動這些書頁。看到最後幾頁,放下書,好讓故事的結局到明天才發生,然後,帶著實際上已讓時間停止的感覺沉入我的枕頭中。我不記得有比這更大、更廣的喜悅。(2003.12.11〈閱讀地圖〉阿爾維托曼古埃爾﹝2﹞)

注:

1《悲慘世界》全書共分五個部分:《芳汀》、《科塞特》、《馬里於斯》、《普呂梅斯的牧歌》和《聖德尼街的史詩》。其中,《悲慘世界》敍述了犯人讓‧瓦爾讓一生的悲慘故事。1795年,讓‧瓦爾讓為了養活姐姐的孩子而偷了麵包店裡的一塊麵包,為此他蹲了19年苦役牢。1815年,刑滿釋放的他受到主教的感化,決心重新做人。幾年後,他改名馬德蘭,開設工廠,當上了市長。他答應廠裡的妓女芳汀──一個因饑餓而淪為娼妓的女人將她8歲的女兒珂賽特撫養成人。珂賽特長大後遇到了馬里於斯,兩人相互傾慕。在巴黎的街壘戰中,讓‧瓦爾讓救出了馬里於斯,成全了兩人的姻緣,但他自己卻一度受到誤解,抑鬱成疾的他最後在 珂賽特和馬里於斯的懷裡辭別世界。


2加拿大學者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在《閱讀地圖:一部人閱讀的歷史》(AHistoryofReading)中敍述說:「1984 年,敘利亞的特爾布拉克發現了兩小塊稍帶長方形的泥刻板寫塊,其製造年代應可推至西元前4,000 年」,它們是「現今所知人類最古老的書寫例證之一」。曼古埃爾描述道:「早期的美索不達米亞的刻字板通常是方形的,但有時候是長方形的泥板,接近三英寸寬,可以舒服地握在手中。一本書由數片此種刻字板組成,存放在皮革袋子或盒子裡,好讓閱讀者可以依預先決定的順序一片片拿出來看。」

而法國學者、歷史學博士和社會科學國家博士弗雷德里克巴比耶(Barbier Frédéric)在《書籍的歷史》(Histoiredulivre)中則說:「在古典文明中,書籍只是指狹義的卷軸」,「卷軸起初是用成堆的紙莎草(賽普勒斯紙莎草,尼羅河谷地的一種植物)製成……紙莎草紙距 今五千年前在埃及就被使用,並在西元前300年在羅馬使用」。書中提出,現代形態的書籍形成於16世紀,巴比耶說,「在16世紀初,印刷書最終擺脫了手寫書的具體形式的束縛」。他認為這完全得益於中國的四大發明──紙和印刷術。但他又指出,「為什麼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沒有得到深度發展」,「在中國,從長遠角度來看,那些能夠拓寬書市的條件沒有被集中利用,只有擴大書市才能維持生產的機械化。官僚主義和中國社會凝固的特點阻擋了書籍體系的發展。」

《書籍的歷史》寫成於2000年,巴比耶描述了書籍的新的形態:電子書。「帕羅‧阿爾托和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曾致力於發明一本電子書,現已開始商業化。它看上去就像電視螢幕,或者就像一本普通書,只不過書頁是一些沒有任何字元的塑膠。讀者使用磁片、晶片或透過網路發送資料或程式,根據個人需要處理螢幕或書頁上的文章:小型化技術使一張面積僅有2.5平方釐米的磁片可容納340兆相當於300本普通圖書的信息量」,「電子書的使用前景是可喜的:人們可以根據需要處理文章,利用微處理器,可以十分方便地儲存並使用大量文章」。而1997年問世的《閱讀地圖》也提到,「英國的牛津典籍檔案館也將重要的希臘及拉丁作家作品及一些其他種語文的經典之作製成電子書。」日本最近發明了一種電子紙,寬5.7mm,長7.6mm,厚僅0.8mm,薄薄的一片就是顯示幕!

「閱讀有其歷史」。人類曾經歷了「石書」時期、「竹(簡)書」時期、「帛書」時期,現正經歷「紙書」時期。5年以後、10年以後、20年以後,我們是否會進入電子書時期?借助於各式各樣的閱讀器──手機、PDA、種種尚未發明的電子產品──外形可以製造得像現在的報紙雜誌書本那樣,也可以很另類,借助於網路──有線或無線的,讀者可以隨心所欲地訂閱(下載)想要閱讀的報紙雜誌(當然要付費),今天看這份,明天讀那份,甚至可以為自己──透過搜索引擎、版面製作軟體、列印設備──編輯「印刷」一份個性化的、只屬於自己的報紙雜誌。出版社不再是印刷銷售一本本紙質圖書,而是生產一個個資料「文本」。讀書人到傳統書店或網上書店購買這些想要閱讀的內容──儲存在磁片、光碟或其他介質內的資料文本,導入閱讀器裡閱讀,或者是直接透過網路向出版社購買(下載)「書本」。當然,如果想要紙質的書籍,可以利用隨選列印單獨印刷裝訂一本,出版社不必再擔心庫存增加,紙張的需求會大大減少,如此則樹木有幸,環境有幸,人類有福。未來的圖書館大概不再是書架林立,而是一座有著海量存儲的資料庫了。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170&aid=1545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