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出撼動人心的胡琴曲《二泉映月》的傳奇的樂人瞎子阿炳,在四歲便喪母,因為他母親的族人容不下她與「雷尊殿」道觀的道士華清和相好而生了阿炳,在阿炳四歲時逼她自盡,於是阿炳便成了一個沒有母親的孤兒!
他的道士父親是「雷尊殿」的觀主,他精通各種樂器及道教音樂。阿炳一出生便被送至無鍚老家托族人撫養,其母親死後,他便被送回道觀跟著父親學習,但他不是叫父親而是叫師傅。
華清和彈得一手好琵琶,有「鐵手琵琶」之稱,他把自己的音律知識與樂器演奏技巧傳授給阿炳,因阿炳有優異的音樂天賦,且常刻苦學習,在13歲時便對琵琶、二胡、三弦、笛子等樂器有著不凡的技藝。
阿炳20歲那年父親過世,他接掌了「雷尊殿」成了當家道士,當時道觀香火鼎盛,因年輕擋不住誘惑,揮霍金錢並染上鴉片毒癮,沉迷於花街柳巷而染上梅毒,最後導致雙目失明,那時阿炳只有30歲左右,因此人稱其為瞎子阿炳。
阿炳眼睛失明後,道觀被其堂弟奪去,並將其趕出道觀,於是阿炳展開了他約十餘年的街頭賣唱生涯!
阿炳被趕出道觀後,族人給他娶了一個名叫董彩娣(楊蔭瀏教授誤為崔娣)的鄉下女人,找了一個小房子給他們住。每天彩娣扶著阿炳,沿著無錫河邊的街頭賣唱。通常阿炳戴著墨鏡,背著琵琶,左肩掛著二胡,由彩娣牽著,邊走邊拉胡琴,邊拉胡琴邊唱。他的街頭賣唱,常將民間小調配合時事的變化當作素材唱出,如抗日戰爭時的《漢奸的下場》、國共內戰時的《前走狼、後走虎》等。
《二泉映月》一曲,原並沒有標題,是當時中央音樂學院的楊蔭瀏教授為蒐集民間樂曲而錄製阿炳的演奏時加上去的,阿炳曾把此曲稱做《自來腔》,鄰居則稱其為《依心曲》,是阿炳在行街穿巷賣唱時信手所拉奏,蘊含著阿炳對人生、對生活、對這個世界及自己的命運複雜的情感,曲子的旋律優美,感情豐富,結構嚴謹,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曲子。
阿炳錄音的事,當時傳遍了無錫街頭,適逢無錫的牙醫協會開會,請了阿炳去拉琴,這是阿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舞台上公開演奏,奏罷掌聲不絕。三天後,阿炳突然大量吐血,結束了悲苦坎坷的一生。時年57歲,25天後彩娣也隨阿炳逝世!
曾經多次親自指揮這首曲子演奏的日本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的二胡獨奏時,激動得落淚,並謂:「這首樂曲太感動人了,像這樣的樂曲應跪下來聽!」
這首曲子在1985年在美國被錄製成唱片發行,並在全美流行的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yaduo
二泉映月 / 二胡
註:當時楊蔭瀏教授所採用的是鋼絲錄音機,現仍可聽到阿炳當時的演奏原音。
阿炳生平:
華彥鈞,1893年9月19日出生於江蘇無錫,小名阿炳。
4歲喪母,入道觀隨父學習。 17歲加入道教音樂吹奏。
21歲喪父,接掌道觀。
30歲左右歲雙目失明,並被趕出道觀,開始街頭賣唱生涯。
1950年楊蔭瀏教授為其錄製了三首胡琴曲,分別是《二泉映月》、《聽松》、《寒風春曲》,及琵琶曲三首,分別是《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
1950年12月4 日逝世,時年57歲。
野渡 / 原鄉人客棧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