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篇文章:聯合城邦經驗
2006/05/04 09:33:30
作者:Guoding(本市市民)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uid=Needoak&aid=261449
本來這篇文章在我升入五級時就想寫的,結果因我能拖就拖的個性使然,拖到今天才寫:今天也是個好日子:2006年5月4日,五四運動八十七週年紀念日。我想寫篇牛津大學政治系Rana Mitter所著《苦澀的革命》書評,他的書就是從五四運動開始。
我當時升入五級時,感想是「居然升到五級了」!認真研究升級的標準有三:啟用城邦時間、登入次數、發表文章數量(有個但書,就是「網路城邦得因經營需要調升特定網誌的級數」);這三個標準看來是相互獨立的,只要滿足其一就可升級,我已使用本服務達290天,是否即使不作任何事,再過三個月,就會升到七級呢?
昇級標準不包括推薦本網誌的數量、推薦文章者的數量、回應文章的次數、文章點讀的次數…在我看來這些也很重要。我的網誌發表了80篇文章,然而只有29篇留言;我覺得留言應當比發表的文章更多才好。我心目中的模範個人網誌是Novia小姐的網誌(見首頁推薦連結),不過我先升入六級…因為常常登入…
原來在翻譯《社會資本》,有書評者批評該書作者David Halpern就資訊科技對社會資本的影響著墨不多。網路城邦的網誌提供的正是這種社會資本積累的好場所,哈佛大學政治學者Robert Putnam在1993年出版的《讓民主運轉起來》(Making Democracy Work,應當是1990年代以來影響最大的政治學專著),將社會資本的這個概念追溯到最近剛過世的Jane Jacobs所著的《美國大城的衰亡與再生》(Death and Life of the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本不該現在還沒有中譯本的書),後來Putnam在Democracies in Flux一書中將該詞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的社區工作者Hanifan。但正如網誌的另一個翻譯部落格(blog)所示,社會資本未必是好的:完全可能是社會的一小群人封閉起來,培養偏狹的部落根性(tribalism);台灣各種不同的網誌服務,產生了相當異質的網路文化,「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不能超脫人性?
我為何會在這公開的網誌上發表了80篇文章,難道沒有其他更要緊的事要作嗎?想到Keohane與奈伊的「資訊時代的權力與相互依賴」中,將資訊就其為權力的來源分為三種,其一是免費(自由)資訊,人們願意無償創造與分送資訊,發送者從接收者相信這種資訊獲利,因而有誘因生產這種資訊。勸你戒煙的科學資訊、與立法委員整理在國會的發言與提案紀錄等皆屬之。其二是商務資訊,人們願意有價創造並發送這種資訊。其他人相信這種資訊,對發送者除所得報酬外,並無獲利或損害。其三是戰略資訊,競爭者不享有這種資訊,持有者才能獲利,比如我知道某家公司財務狀況不良,明天要出脫手中持股,這消息如果其他持股者也知道,我就要受損了。
見http://www.ksg.harvard.edu/prg/nye/power.pdf
Keohane和奈伊是就資訊為權力的來源來立論的,我覺得讓我繼續在網誌上發表文章的理由主要有:一讓同好分享,爭取注意,如「我知道這個」、「我認識這人」、「我去過這個地方」、「我多麼英俊/漂亮」、「我的文采/想法多好」;二是覺得這事大家應當知道,或是台灣的媒體沒有報導,或是許多的資訊中這件事格外重要,這種可以視為提供公共財;三是耕耘自己的網誌,從創造某件事中得到的滿足。
因滿足在下爭取注意的心態,要向所有回應我的文章、推薦網誌文章、推薦這個網誌與只是瀏覽這個網誌的朋友們致謝。你們的注意給了我維持這個網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