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台灣乞丐聯盟
市長:方正平  副市長: Happybeggar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社會團體【台灣乞丐聯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人口/退休問題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養育新台灣之子 媽媽甘苦誰知
 瀏覽1,219|回應5推薦3

Happybegga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張爺
方正平
Happybeggar

我們必需好好對待所有台灣的新生命
不只因為他們是新台灣之子
更因為他們就是我們的未來

中國時報 2007.02.04
 
養育新台灣之子 媽媽甘苦誰知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破曉七點,澎湖的將軍島上,小朋友們頂著鹹鹹的海風,嬉鬧著上學去。六十多年來,這個迷你小校的學生們如漲退潮般,周而復始上學、放學。

規律的波動中,一個醞釀十年的大浪,正悄悄襲來。

全校卅五名學生的將軍國小,如果家長媽媽全部到齊,可能會有人錯覺置身民族大熔爐紐約,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各色人種全到齊。

帶有濃濃鄉音的外國媽媽們,在這所學校的寶貝有十六個,佔了全校學生數近半,三年級全班七人,就有六個是「新台灣之子」,堪稱全台最「國際化」的小學。

將軍國小只是個風向球。「少子化」趨勢下,全台國小新生人數驟降,離島的澎湖不降反升,去年較前年多了近六百名學生,該縣教育局不諱言,是外籍媽媽們「增產報國」的結果。

但這樣的「國際化」卻蘊藏著隱憂,孩子們的語言學習障礙,影響其他科目的學習,不僅學習速度緩慢,數理也較難聽懂,澎湖的基礎教育面臨大幅修正。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本島雲林縣的「某國小」,全校卅九名學生中,十四個來自外配家庭,從校方的不願具名,不難嗅到新台灣之子上學去,揹負的除了沉甸甸的書包,還有家庭包袱。

來台的外籍配偶,與台灣環境搏鬥的意志,如實反射在孩子的成長,尤其是課業成績,母子的命運如同連體嬰,緊緊相繫。

陪兒女作功課 竟是這麼快樂

十二年前從泰國嫁到新竹的秋慧,家鄉人以她入主豪門羨慕不已,雖然只當了清潔工的老婆,家庭收入也不豐,她珍惜而知足,盡心照顧公婆,生下一雙健康的兒女,然而,教養的艱辛,才正要開始。

五年前,兒子上小學,只會說泰文的她,聯絡簿看不懂,指導功課更不用說,老師交代的事她不了解,兒子在校屢受責罵,回家不寫功課,秋慧無能為力,只能看著兒子如斷線的風箏飄走。

秋慧的女兒「秋月」三年前也上小學,加量的母愛沒有改變困境重蹈覆轍。

早已習慣聯絡簿沒簽名,「秋月」在課堂上靜靜聽著,很少主動發言,老師黃淑媛在「外籍配偶子女學習狀況」寫著:「下課後忙著訂正作業,較少與其他人互動…」;至於「國語程度哪一項最弱?」拼音、造句、認字、錯別字欄上,黃老師全勾了。

最近,苦情媽媽秋慧終於開竅,接受山崎國小輔導組長彭歲雲的建議,參加學校開設的中文學習班及親子共讀班,現在偶爾能和兒子、女兒一起作功課。

「陪伴孩子作功課,竟然這麼有成就感,這麼快樂!」老師告訴徐秋慧,兒子女兒的課業好像有一點進步,她開心地不得了。

看重教育 超越正港台灣之子

家住高雄旗津的鄭麗娜,為了幫孩子存「補習費」,每天騎著機車到旗津加工區上班。麗娜,十多年前到台灣當外勞,結識了老公,有專科肄業程度的她,對孩子關照不亞於正港的台灣媽媽。

「一綱多本、國中基測、大學指考…」鄭麗娜對於台灣的教育「術語」琅琅上口,看到鄰居孩子學才藝,她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小三的兒子現在也開始學珠算和繪畫,國語滿分、成績名列前茅,看不出是新台灣之子。

高雄市旗津國小六年級的許慧玲、雲縣林頭國小六年級的黃于鈴,互不認識的兩個「混血兒」,除了同齡、同性、母親都來自印尼,出色的生命基調竟也幾乎雷同。

許慧玲有著清秀的臉龐、高挺的鼻子、爽朗而甜美的笑容,不僅當選該校的自治市長(也是高雄市第一個新台灣之子的自治市長),還是樂隊指揮、孝悌楷模,她的夢想是考上高雄女中。

黃于鈴的膚色白晰,個性溫文儒雅,樂觀而大方,入閣擔任自治市長的「教育局長」,一口清晰的咬字與清亮的嗓音,又讓她榮膺「司儀」,她說長大後想當老師。

「混血的雙玲(鈴)」如何能這麼出色?甚至超越正港的台灣之子?共同點是,兩人的雙親中,都至少有一人肩負起教育重擔,還有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兩人都很「拚」。

許慧玲的印尼媽媽有著高中學歷,數學、英語都不錯,國語則拜託隔壁的阿姨教。黃于鈴有個愛看書的老爸,每天親自指導功課,還不時買書為女兒們「進補」。

咬牙賺錢 再苦也要栽培孩子

不識字、經濟不佳的外配,是否失掉栽培孩子的利基?也不盡然,生計壓力沉重的她們,雖然未被幸運之神眷顧,但老天爺給了她們過人的勇氣與毅力,咬牙撐過!

「翠芳」十七歲就漂洋過海來台,十一年了還不太會說國語,也因為歷盡滄桑,練就一口流利的台語,才讓她在斗六鄉下菜賣得嚇嚇叫。

芳齡廿八的翠芳,言談就如日本「阿信」與台灣「罔腰」的綜合體,「再苦咬牙賺錢也要栽培孩子,不要他們像我一樣是個『青暝牛』,一世人艱苦!」翠芳雖然不識字,賺了錢把孩子往安親班送,讓專業的老師教。

單親,是新台灣之子生命中,另一個不可承受之重。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把單親孩子的心聲刻畫得入木三分。越來越多的新台灣之子,因遭逢天倫之苦,原本脆弱的境遇,更加脆弱。

「將來我要當牙醫,要養媽媽,要把阿嬤的牙齒拔光光…」八歲的偉偉童言童語,讓媽媽李雲霜眼裡閃著淚光,偉偉知道爸爸過世後,媽媽與阿嬤很辛苦,尤其是右腳行動不便的媽。

為了孩子們有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李雲霜從襁褓開始,就算再吃力,也以中文溝通,絕口不說印尼話。姊弟倆沒讓媽失望,國語沒有印尼腔,考試常常一百分。

爸爸不在了 脆弱境遇更脆弱

幸福進行式才展開,癌細胞卻打碎一家人的夢。因擔任工程班班長,李雲霜的老公長年菸、酒、檳榔不離口,罹患口腔癌,一年多前撒手人寰。

愛情夢碎,頓失經濟支柱,一個單親媽媽要撐起一個家談何容易?雖然有印尼高中的學歷,但在台灣,李雲霜只是一個自顧不暇的外國人。

老公在病榻中,李雲霜一面到大賣場當清潔工,一面念小學補校,半工半讀迄今,雖然沒錢送孩子上安親班,但她懂得利用公益團體的資源,上教會課輔、學英文、學電腦,周末唱歌跳舞的團體活動,也全是免費的。

母兼父職的李雲霜,睡前不忘對孩子叨叨絮語:「爸爸不在了,所以更要好好念書,一定要爭氣…」

高中註了冊卻兩天打魚三天曬網的「小辛」,就沒那麼幸運了。泰籍媽媽的愛對他而言,遙若摘不到的星,尋覓不著親情的歸依,從小把旗津沙灘、網咖、街頭當成親情缺口的避風港。

中洲國小輔導主任蕭朱亮一路伴著小辛成長,翻開小辛國小時一張張的繪圖,主題環繞著家庭破碎-小孩伸出雙手渴望媽媽的擁抱,遠方的媽媽卻搖搖手;爸爸躺在病床上,媽媽站得老遠地看著。

不知媽媽杳然何處,雲林的「小欣」經常衝著女老師陳惠珍叫「媽媽」再羞赧跑開,小小的擁抱對「小欣」而言,是奢侈的溫暖。與小欣同病相憐的,還有三個一年級小朋友。

隔代教養 阿公阿嬤不識字

老師家訪發現,父母分手留下的新台灣之子,幾乎都是隔代教養,阿公阿嬤不識字,爸爸沒時間,吃飽晚飯就跟著熄燈睡覺,成績遙遙落後。

清晨七點,斗六鄉下的菜攤,黃翠芳已汗流浹背,清點好一把把新鮮的菜準備叫賣;高雄旗津魏麗娜則打理好孩子,戴上安全帽,跨上摩托車朝旗津加工區騎去。

同一時間,小六的許慧玲以印尼話「塞拉馬加拉」向媽媽道再見,牽著二年級的弟弟上學去;林頭國小校園裡「升旗典禮開始,全體肅立…」黃于鈴以精神的嗓音,宣布新的一天又開始…

歡迎「新」台灣之子加入這個芋頭蕃薯的大熔爐,也願她(他)們的美夢都成真。

(記者李坤建、李義、黃天如、陳美文、陳可文、楊秋蘋、許素惠、周麗蘭、周曉婷採訪/周麗蘭整理)

讓我們一起織網,使我們可以盡情揮灑、自由奔放
不再害怕落下,因為我知道會被大夥兒接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013&aid=2073021
 回應文章
誠心愛「新台灣之子」!
推薦2


Happybegga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張爺
Happybeggar

今日晚報 2007.02.05 
誠心愛「新台灣之子」!

【中時電子報主筆朱蒲青/特稿】

台灣的政客成天扯意識型態,扯國家大事,但有一件也是國家大事,卻是大家視而不見,但卻存在已久的社會問題,根據中時的調查報導,到了民國一百年之際,四位就學的小朋友當中,就有一位是「新台灣之子」。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社會給予這群「台灣之母」及「新台灣之子」,展開雙臂給予溫緩關懷和必要的照顧了嗎?還是讓他們繼續躲在社會角落,任由載浮載沈。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國中小學新台灣之子,人數現在已經突破八萬人,同時人數還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估計到九十八年度,將突破十五萬人,教育部預估到民國一百年,四位學生當中就有一位新台灣之子。但經過調查,民國九十二年到九十五年間,全台中、小學生人數減少十二萬人,同時間新台灣之子從三萬零四十人增加到八萬多人,成長將近一點八倍。

近十年來,台灣人口結構出現變化,邁向高齡化社會,已經是不爭事實;根據美國中情局資料顯示,台灣新生兒的性別嚴重失衡,名列全球第四,再過二十年後,有二十萬的台灣男人找不到老婆。

而擺在眼前,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與我們的社會有連結關係的「新台灣之子」,以大幅的比例,進入幼稚園、小學、中學就讀,未來他們還是社會的中堅份子,國家的棟樑。

嚴格講起來,在我們的教育體系方面,不必刻意標籤化新台灣之子,但是外籍配偶初到台灣,有關台灣的生活、習慣、文化乃至語言溝通都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因此如推動外籍配偶識字班及增進親子共學,加強家庭輔導,就顯得相對重要。

再者,「新台灣之子」就學,在學校當中,新台灣之子本身可能面臨同儕間的指指點點,所謂「認同問題」,恐怕也不比成人世界,整天爭吵的意識型態,還好處理。

一般觀察,台灣男人娶進外籍配偶的家庭,普遍社經地位較低,而多數的男人,通常忙碌於生計,能夠撥空照顧到外籍配偶及小孩的餘力,恐怕都有限,因此政府能否運用足夠的國家資源,給予積極支援,則變得直接而重要。

尤其是孩子到學校之後,學校教師能否告知其他同學齡的學生,給予必要的尊重,讓這群新台灣之子,可以不受歧視,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這裡就是你的家」「你就是這個家的小主人」。

我們看過政府拍過無數宣傳短片在電視上播放宣傳政策,卻也沒看過教育部拍過類似短片,宣傳小朋友愛護新台灣之子,如果有這樣的短片,必定讓這群新住民感到很窩心。

事實上,新的台灣社會結構變化,早就悄悄來臨,我們的教育部長,不要再鬧三隻小豬的笑話,趕快來關心「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恐怕是比較務實的作法。

讓我們一起織網,使我們可以盡情揮灑、自由奔放
不再害怕落下,因為我知道會被大夥兒接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013&aid=2074736
接下來就是我們了──居留證換新》人權團體痛批:拿新移民試刀
推薦1


Happybegga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Happybeggar

現在是新移民,接下來就是台灣人
現在不為新移民說話,將來,這些歧視,必然會報應到我們自己身上,並且禍延子孫


居留證換新》人權團體痛批:拿新移民試刀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台北報導】
2007.02.04 03:16 am

移民署打算將外勞、外籍及大陸配偶居留證,從紙卡改為IC晶片卡,並納入指紋等生物特徵。人權團體批評事涉六、七十萬人的人權,政府竟未事先溝通,更凸顯移民署對新移民查察重於輔導的警察心態,且「柿子挑軟的吃」。

台灣南洋姐妹會公共議題部主任陳雪慧說,採集生物特徵一直存在很大爭議,因此大法官會議才認為晶片式身分證採集指紋有侵犯人權之虞。現在政府要推動居留證IC晶片卡化,等於拿外籍人士、大陸配偶等新移民先「試刀」,與人權理念完全背道而馳。

身兼立委徐中雄國會辦公室主任的陳雪慧也指出,移民署先前毫未與人權團體或立法院溝通,也未編列相關預算,就要埋頭硬幹。事實上新移民在台犯罪率遠低於台灣人,要藉此防範犯罪的邏輯說不通,更有侵犯人權之虞,一旦個人生物特徵等資料因此外洩,新移民權益受害,誰能負責?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顧玉玲也說,台灣人權評等已連續兩年下降,如今成立移民署,重點未先放在如何有效輔導、協助新移民,反而急著全面換發納入個人生物特徵的居留證,顯示移民署仍是查察重於輔導的警察心態;政府當初推動健保IC卡,和國人溝通許久,如今要實施新移民居留證IC卡,毫未溝通,更是看準他們沒有參政權,根本是柿子挑軟的吃。

【2007/02/04 聯合報】

讓我們一起織網,使我們可以盡情揮灑、自由奔放
不再害怕落下,因為我知道會被大夥兒接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013&aid=2073084
這就是歧視──外僑居留證 7月1日將改成晶片卡
推薦1


Happybegga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Happybeggar

這就是歧視

外僑居留證 7月1日將改成晶片卡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台北報導】
2007.02.04 03:16 am

移民署已敲定自今年七月一日起,將現行紙卡「外僑居留證」,全面換發為IC防偽晶片卡,並且將納入個人基本資料以及臉部特徵(相片)、指紋,日後將擴及大陸配偶居留證。

這項計畫,被移民署列為今年度十大工作重點之一,人權團體認為侵犯外籍人士、外籍及大陸配偶的人權,並且認為是政府推行IC晶片身分證受阻,先拿外籍人士「試辦」。

但移民署強調兩者性質不同,不應混為一談。移民署認為,過去紙卡外僑居留證,出現很多逃逸外勞持偽變造居留證,甚至有不肖員警販賣居留證,改採IC晶片卡,將可有效遏阻偽證問題。

目前須領有外僑居留證者,包括藍領、白領外勞約四十餘萬人。受限經費問題,移民署在第一階段只能換發十二萬張IC晶片卡,未來除了所有外勞都將換發外,十三萬名外籍配偶、廿四萬名大陸配偶尚未取得身分證而須請領居留證,也都將換發新式IC晶片卡。移民署估計約一年半,可完成四類對象的居留證IC晶片卡全面換發。

官員說,近年世界各國都推動證照電子化,未來的外僑、外籍或大陸配偶居留證所採用的IC晶片卡,將是國內最先進、最早與國際水準接軌的電子證件,也會比外交部打算推動的電子護照早「上市」半年。

官員說,居留證IC晶片容量有六十四K,恰可容納個人基本資料及臉部(相片)、指紋等生物特徵,但不打算納入虹膜等入侵性生物特徵。

據了解,換發第一批十二萬張IC晶片卡所需經費約一千八百多萬元,係勞委會專案補助,並未顯示在移民署的年度預算書中。移民署打算爭取經費,為避免立法院或人權團體杯葛,已經備妥說帖,將在下個會期向立法院提報。

【2007/02/04 聯合報】

讓我們一起織網,使我們可以盡情揮灑、自由奔放
不再害怕落下,因為我知道會被大夥兒接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013&aid=2073072
我是哪國人?認同困擾引爆
推薦1


Happybegga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Happybeggar

中國時報 2007.02.04
我是哪國人?認同困擾引爆

周麗蘭、李坤建、夏念慈、周曉婷、李義、陳美文、張志清採訪,張志清整理

美國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黑人小孩因為同儕歧視,回到家一直躲在浴室,等到家人發現時,他已把自己的身子擦破,鮮血染紅了整個浴缸,然後他哭著告訴家人,「我已洗了這麼久,為何皮膚還是黑的?」

當逐漸增多的新台灣之子走入校園、社會之後,會不會出現膚色歧視甚至族群排斥的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在新台灣之子的作文或日記本上出現「我每天洗澡,為什麼他們還是嫌我髒」的字句?

「趕快啊,上學快來不及了!」十二年前從泰國嫁到台灣的秋慧,每天早上作完生意後,又匆忙趕回家,騎著龍頭有點晃動的腳踏車,送女兒秋月到學校上課,三年來風雨無阻。

從女兒上小一開始,徐秋慧在南港輪胎賣完早餐後,匆匆忙忙趕回家,騎著那台破舊的腳踏車,也不知道從那裡找來的鐵架子放在後座,就把女兒放在上面,騎著載送到學校後門上課。

「女兒長大了,後座的鐵架子太小了,必須蹲坐著很不舒服,經常抱怨。」秋慧想換一輛新的腳踏車,每天盤算著要省多少錢才能買。

她身上的衣服一穿再穿,有點破舊、寒酸,女兒覺得很丟臉,覺得自卑。她不喜歡和媽媽走在一塊兒,上學頭總是低低的,碰到有人打招呼,頭擺得更低。

女兒:叫爸爸再買一個媽媽

另一個個案發生在北縣,一位越南籍媽媽向經常前往輔導的社工表示,她寧可讓孩子回越南,也不要讓她在台灣受到歧視。這位媽媽表示,她當初懷抱著美夢來到台灣,發現現實和理想出入太大,夫家全家人都把她當成是買來的長工,連她小學三年級的女兒都告訴她「如果不乖,叫爸爸再買一個媽媽」。這個外偶哭泣著說,她的婆婆明白告訴她,花錢買她是要她在家做長工,女兒在台灣變成了「長工的女兒」,在學校受到排擠;婆婆甚至要求先生與她離婚,以杜絕鄰里街坊的閒言閒語。

來自大陸福州的媽媽向社工表達無奈,她說:「女兒小學三年級才從大陸轉學來台讀書,她在課業學習還跟得上,兩岸文化隔閡卻造成女兒適應不良,有時放學就躲回房間哭,還拒絕吃晚飯。她哭著告訴家人,同學都笑她是大陸妹,受到同學歧視,女兒都怪罪母親,母女互動關係很緊張」。

生來皮膚黑 常被同學取笑

在台南,一位泰國媽媽也難過地說:「她的兒子皮膚比較黑,外觀看上去就像在台打工的泰勞,學校同學們都笑他是外籍女傭與老闆生的私生子,常常取笑他,使他的心情悶悶不樂,好像得了憂鬱症,功課怎麼好呢?」

斗六市林頭國小的黃于鈴每天都擔任學校升旗典禮的司儀,不說,沒人知道她的母親來自印尼。她也曾經為國籍認同的問題感到困惑,「我到底是中國人還是印尼人?」于鈴小時候就這樣問爸爸,爸爸告訴她:「你在哪裡出生就是哪一國人!」「到底媽媽是從哪裡蹦出來的啊?為什麼會突然飛到台灣來?」

賽珍珠基金會社工督導張銀珍表示,新台灣之子的國籍認同問題確實存在,未來愈來愈多新台灣之子進入校園,教育單位如果不能及早因應,「現在不做,未來就是社會成本。」

打架被抓 警方說他外國人

張銀珍表示,基金會五十七年開始服務第一批新台灣之子(亞美混血),她印象很深刻一位黑皮膚一頭捲髮的孩子,從來也沒出過國,只會講國語、台語,但所有同學都叫他「阿兜仔」,在學校沒有一個朋友,同學罵他時,他也會不高興大聲的說「我是台灣人」。一直到他三、四十歲了,國籍認同問題仍然困擾著他,也影響他進入社會之後的就業。幾年前看到報紙,他加入了幫派,因打架滋事被抓,警方向媒體還是說他是「外國人」。

她再舉例,去年在東部發生的一所國中的印尼太太,她的小孩被同學欺負,另一位印尼太太就為她出氣,結果形成校園印尼幫、泰國幫的新聞。她說,如果教育主管機關不能設法提升這一群孩子的文化認同,任由他們在校園內遭到其他同學的奚落嘲弄;一方面幫派則會趁勢向他們招手,在同學推力、幫派拉力交互作用下,這些處於社會邊緣的孩子,很容易就加入幫派,成了社會問題。

台南大學教育系教授呂美枝教授表示,台灣社會尚未成熟到接納外籍配偶已經是我們社會的組成份子,連帶對新台灣之子產生負面影響。

她舉了個例子,某天一位阿媽帶孫子到阿里山旅遊,孫子與年紀相仿的原住民玩了起來,卻遭阿媽怒斥,不要和「番仔」玩,阿媽與原住民爸爸發生了口角,又說,「你看,番仔就是番仔」。

昔日國人慣稱的「番仔」,現已全部改稱「原住民」,而被汙名化被標籤化的外籍新娘,何時才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可以在文化的天平上,健康地教育新台灣之子,也成為台灣社會包容多元文化的嚴峻考驗。

每學期身家調查 衝擊童心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何青蓉認為,現行新台灣之子教育輔導作法有可議之處,例如每學期都在進行新台灣之子的身家調查,原本快樂無邪的新台灣之子長年處在這種環境下,心理受到很大衝擊。

她呼籲政府,在擬定相關政策時,不妨為外配修訂溫暖適合的移民法規,不要再將外配及新台灣之子標籤化特殊化,畢竟他們都是台灣社會的一分子。

雲林古坑鄉華南國小校長、教育部中央課程委員陳清圳則認為,外配來台衍生的諸多問題,政府有必要成立專責機構,專責處理外配的核准、輔導、教育問題,尤其「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要特別注重,否則廿年後,難保不發生類似「芋頭、番薯」之類的族群衝突問題。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移民發展處總幹事邱光明牧師表示,從國會殿堂的民意代表到市井小民,大家到底是怎麼看待這一群新移民的?當政府以南進政策取代西進,並積極開放東南亞配偶的同時,是否也做好了接受多元文化衝擊的準備?當新台灣之子的人數隨著跨國婚姻每年呈倍數增加之際,這群新台灣之子的適應問題、就學問題甚至社會接受度的問題,除了社會包容度之外,政府的相關配套是不是都準備好了?

讓我們一起織網,使我們可以盡情揮灑、自由奔放
不再害怕落下,因為我知道會被大夥兒接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013&aid=2073057
民國一百年 新台灣之子 4個學生就有1位
推薦1


Happybegga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Happybeggar

中國時報 2007.02.04 
民國一百年 新台灣之子 4個學生就有1位

陳美文

這幾年,台灣適婚男性透過仲介迎娶大陸、印尼、泰國、越南等國籍女性,這些外籍新娘所生的子女人數狂升,成為台灣近幾年備受關注的新興人口,一般通稱為「新台灣之子」。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國民中小學新台灣之子小人數已經突破八萬人,而且人數每年以廿%的速度在成長。預估九十八學年度,全國國中、小新台灣之子將突破十五萬人,教育部預估到一百年,每四個學生中就有一位是新台灣之子。

值得玩味的是,九十二學年至九十五年,全台國中、小學生人數減少了十二萬人;但同時間新台灣之子人數,卻從三○○四○人成長到八萬多人,足足成長了一.八倍。

以國籍分,目前就讀國中小學的外籍配偶子女,以中國大陸籍約佔三五.九%居冠,其次為印尼籍與越南籍。

就縣市而言,則以台北縣佔六成最多;其次為北市、桃園縣。

讓我們一起織網,使我們可以盡情揮灑、自由奔放
不再害怕落下,因為我知道會被大夥兒接住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3013&aid=207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