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nt.sina.com.cn/m/c/p/2010-01-25/21152855723.shtml
文_南都娛樂周刊記者 張燕
關於孔子,有一句“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基本概括了所謂“時代與個人”之間的關係,而孔子對當時“禮壞樂崩”的時代有深切的感受,自認“斯文在我”,一生都在爲恢復其理想中的社會秩序而奮鬥,而這也往往是電影導演樂於展現的部分,22日,《孔子》上映,然而這一次,有些例外。
正格史詩電影,娛樂商業巨制,或許電影《孔子》從一開始就要在兩種血脈?掙扎前行,搏殺出一條平衡之道來。但從最後成片效果來看,是否能把一個很悶的題材,很老的聖人拍得波瀾壯闊,效果十足,也許還需要打一個問號,至少,有些可能是我們想看的,電影沒有考慮到。
歷史上的禮崩樂壞:有點兒枯燥
用枯燥的科教語言表達“禮崩樂壞”,就是對於奴隸社會禮樂制度逐步走向解體的描述,經濟上井田制逐步解體,政治上諸侯逐漸強大,周天子無力阻止,各諸侯,卿大夫僭用禮樂的現象十分普遍。
當然,也有一些形象的事例佐證,比如魯國的大夫季氏原是一個大夫,執掌軍政大權後,在大堂上公然表演只有天子才可以享有的“八佾”舞蹈,於是孔子憤怒地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影像化的“禮崩樂壞”:蜻蜓點水
大約是考慮到孔子故事?要塞的東西實在太多,電影都改從孔子50歲之後從政開始橫腰講起,“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就更只能如蜻蜓點水般帶過。當然,觀衆還是可以從一些細節感受一二。
【孔子三拜】
電影以特寫方式展示了孔子見魯國公時候的禮儀,當他大行跪拜之禮時,一旁的侍者提醒他,現在已經不興這一套了,可孔子依然故我地從門口一直跪拜到殿上,姿態端正。類似的臺詞和場景出現過兩次。電影結尾,年邁的孔子終於又能重回魯國時,他也不顧身體,還是按照大禮跪拜,禮數周全。
【南子掌國】
雖然沒有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片中也有個名聲不好的“壞女人”南子。在“子見南子”之前,電影撇開孔子這條主線,專門插播一段露著兩條腿性感范兒十足的南子如何掌控衛國的情節,她完全左右著年老的衛靈公,而不把太子放在眼?,甚至動不動就威脅要廢掉太子。
【三桓殘暴】
影片一開始便是一段殘忍的活人陪葬戲碼,一方面展現了魯國實際上由當時掌握軍權的三桓掌控,他們囂張跋扈,爲所欲爲,一方面也與孔子所推崇的“仁者愛人”的禮儀之道相違背。
【子路之死】
孔子的弟子子路被衛國請去做官,臨行前,孔子教導他爲官禮儀,並親自將他的帽子系好,然而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子路參與鬥爭而被殺害,這一幕?,子路的官帽在鬥爭?散落,但他臨死前仍不忘將官帽拾起,戴好,以維護他的人格尊嚴。
歷史上的孔子:很趣致很人性
儘管孔子有“聖人”之稱,但隨著歷史資料的豐富,人們逐漸發現“孔子”並不見得是一個神壇上高高在上的人,讀解得最爲顛覆的當屬劉震雲,在他看來,滿篇《論語》多是孔子罵人的話,反諷的話,其人相當“尖酸刻薄”。
【爲從政不顧一切】
魯國的大夫公山狃佔據費邑,派人來請孔子前去共同治理。當時人生不得志的孔子動心了,這時候是徒弟子路出來阻攔,子路對他說,費邑那是亂臣賊子的地方,我們怎能到那?去。於是孔子只好作罷,並且還對子路辯白說,我到了那?也是爲那?做好事。
【說話尖銳】
《史記》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爲人子者毋以有己,爲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影像化的孔子:悲情壞事
導演將一個原本可以更生動、更有血有肉的孔子模糊化,悲壯化、最後乃至完美化,於是到頭來,他還是那個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政治生涯】
孔子在政治上應屬鬱鬱寡歡,並不得志,短短五年的從政生活被拿來放大,其政敵一方的季孫斯等人,則落入臉譜化的描述,變成小丑陪襯。
【落魄人生】
影片後半段,孔子展開了流亡生涯,其落魄程度到了被困多日無食果腹,但卻依然氣定神閑地撫琴,對比之下,他的弟子們已是奄奄一息,分食一碗馬肉湯時,特寫鏡頭?,孔子滿臉悲壯神情,而其他人則個個眼冒金光。這一場景相當惹人發笑。
【人生唯一的緋聞】
“子見南子”是歷史上留白的段落,電影在這方面也花了相當力氣,然而在處理上卻顯得搖擺與掙扎。兩人一席對話,令觀衆由衷感觸,原來世上最懂孔子的,是這位名聲不好的南子。更可怕的是,導演光讓孔子悲情不夠,還給南子設計了一個“一箭穿心”結局,繼而又成就了個新的悲情英雄。
評論:孔子的形影相離
在裝瘋賣傻、打打殺殺、跨種族戀愛爲主打的賀歲檔中,胡玫執導電影《孔子》的出現確實尷尬。預告片?宣傳的都是烽火燎原的戰爭場面,“名聲不好的女人”南子(周迅飾)曖昧的表情,你會懷疑這是一部顛覆孔子聖人形象的商業片。但等真正看完電影之後,我才發現孔子的形象還是“高山仰止”,所以胡玫是“正經的,名聲很好的女人”。
電影一開始就把調子定得很好,恢弘古樸的配音,高山宏宇的背景,周潤發扮演的老年孔子感歎著世事變遷,思辨著偉大夢想與殘酷時代之間的矛盾。然後就倒敍孔子的人生經歷,但並沒有介紹他的童年少年時期,他的出現一開始就是一個成熟、寬容、具有大智慧的男人,即我們樣板戲?常見的“高大全”。隨後的劇情就是夫子如何在實際的事例中“演講”日後後人熟悉的經典語錄,大多數情節都是不成章的,可以理解爲這是“在路上的孔子”,後半部尤顯拖遝和沈悶。電影中的孔子依然是讓人覺得有距離的道德符號,顔回在片中有句臺詞是說,孔子是形,弟子是影,弟子當然跟著夫子走,形影不離。而這一次,真實的歷史人物是形,電影角色是影,他們依然分離了。 (文_林沖)
質疑《孔子》 編劇四答 陳汗:現在的觀衆不懂以前的“禮”
陳汗編過《赤壁》,如今又搗鼓出了《孔子》,跟古典文化鉚上了勁,然而關於這部電影,他一直聲稱的是,自己只是個素材提供者,左右不了電影的走向。
第一問:爲何還是高大全的形象
南都娛樂:電影中孔子感覺還是挺完美?而沒有還原成人?
陳汗:首先,某程度上,他政治上其實是失敗的,他其實什麽都做不了,不成功,他的完美是道德上的。在真實人生中,他自己也會食言,只是我們的篇幅沒辦法寫那麽多。你現在都覺得他挺完美了,如果我們要從完美的角度拍,那不是更恐怖,他明明失敗了,我們都寫得他很威風,明明死了,都說他好像成功一樣。
南都娛樂:電影從孔子從政開始寫起,給人的感覺他已經不太像公衆熟知的教育家哲學家了?
陳汗:電影觀衆基本都是15歲到35歲,這個題材一聽,年輕人有沒有興趣?我覺得是興趣不大,所以我們提高到20歲以上。我們拍《孔子》不一定迎合了你的口味,但我們吸引你們進去,讓年輕人容易接受,所以有戰爭,還有南子,我們已經做到極限了。
第二問:電影中全是名言警句
南都娛樂:電影臺詞有很多是孔子的名言,編劇是不是在給名言填空?
陳汗:這樣是很笨的編劇的做法,用名言來編,難度也很高。孔子的事件80%都是真的,所以如果我們寫對白寫得太白也不舒服,而且孔子的思想有那麽多好的句子,如果有情節有場合,剛好能用,爲什麽不用上呢?比如看到人殺那些孩子很慘,就“仁者愛人”啦。
第三問:既是春秋,卻未怎麽表現時代南都娛樂:電影?似乎對那個“禮崩樂壞”大時代展現不多?
陳汗:沒錯,孔子是最好禮的,但對現代觀衆來講這是感受不到的,包括以前見了父母不拜都是犯罪的,還有怎麽見君王,君侯怎麽走,這些都有禮 儀的,可觀衆現在怎麽懂呢?你要花很大的努力,而且這部分好看嗎?所以重禮方面我們只是用了很簡潔的手法,像電影?他拜都拜了三次,回國的時候是大拜,我 們就把禮透過幾個點編成可以表達的形式,這方面不能不照顧,但停在這?就夠了。因爲它很豐富的內容,要是把恢復古禮這部分拍出來,前十分鐘就跑掉了。
第四問:把蕩婦塑造成知己
南都娛樂:“子見南子”的戲是不是出於商業考慮?
陳汗:我也有一些別的素材,比如歷史上有一個十大惡人之首,楊虎,他跟孔子很像,後來孔子因爲被人誤會爲楊虎,把他拘留了5天,還坐牢,我 也提供了,但導演沒用。關於南子這段,我只能說這是我們編劇提供的素材之一,我當然希望老闆找我寫劇本是知道我寫的劇本是會賺錢的,悶不悶,吸引不吸引這 是我最先考慮的,一些理念是之後再放進去的,我儘量提供一些視覺性的東西。
南都娛樂:看完電影有個觀感,最是孔子知音的其實是南子?
陳汗:對!當然,這跟歷史可能有一點不符。但編劇看來,也是有這個可能的,因爲這一段歷史上是空白的,讓女人去瞭解孔子??如果完全配合歷史,就可以去看論語了,不用看電影了。
《孔子》現象觀察:去世2500年後對世人的束縛
在2009年無數華語鬧劇片狂轟濫炸之後,《孔子》是2010年華語電影首秀,且肩負著狙擊《阿凡達》的重任,不過周潤發的肩膀儘管還是那 麽堅挺,依然是扛不起。即使發哥是當前唯一能夠詮釋孔子的演員,也無法規避電影本身難以承受的現實之重。《孔子》是超級無敵地糅合了各個有關部門的意見, 四平八穩,卻沒有更多屬於自己的聲音,達不到厚德載物的儒家大師的氣場。
就好像《天下無賊》在電影局的指導下,最終加上了張涵予那條警察線索,與《孔子》有關的有關部門更是牽涉文化、教育、宣傳等有司。《孔子》 當然是合乎主旋律標準的電影,中規中矩的故事,超級無敵的面面俱到,美中不足的是價值觀不深刻。孔子在活著的時候,是個失敗的君子,觀衆想看到悲劇的誕生 和根源、他的光榮和夢想緣何成爲後世中華文化的基石,卻是但見他隳三都、遊列國、返家鄉,欲窮千里目但電影未能更上一層樓。
孔子本是一個很有情懷很具高度的人,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是《孔子》?更像是個不斷奔跑的人,步履不停卻承載不起文化的判斷,觀衆也只 好跟著孔子去旅行。春秋之末,禮崩樂壞,孔夫子悵然,意欲克己複禮,以復古精神拯救物質世界,令人遺憾的是文明的衝突表現出來太多的是政治和陰謀,孔子在 這個濁世中並無從體現出他高人一等的偉岸精神力量,他的上位與被逐,太過於電視劇本。
既然拍孔子,南子是不能付諸闕如的,正如《梅蘭芳》?絕不能缺了孟小冬,沒有才更顯得刻意做作。從章子怡到周迅,對這兩個具有爭議的女人演 繹起來都有些吃力,她們本不是純淨水,當然也未必是砒霜,周潤發和黎明一樣,只能用非禮勿視止乎禮的態度應對。陳凱歌見孟小冬是切磋京劇,子見南子也是爲 了詩歌和國政,至於那些畫外音和銀幕下的旁白最多是不相干的噪音。
孔子和他最喜歡的學生顔回死了,過程都超乎我的預期,後者煽得過分,而孔子則太過乾脆。顔回爲救書卷反復潛入冰水之下,孔門衆師兄弟趴在冰 面上嘶喊而已,要知道孔子的偉大不在於他的書卷,而在於他本人,救那些原始材料沒有那麽重要,即便是南子也說孔子的孤獨在於他在其中取得的思想境界,顔回 是最有思想的卻被死於本末倒置。沒有見到麒麟也就罷了,但溘然而逝也太匆忙了,從某種角度來說,孔子還不如他一生最大的敵人兼暗地?的知音季桓子更立體, 後者其實很明白孔子,是他的拒絕與合作成就了孔子,猶如《梅蘭芳》中的邱如白。(文_楊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