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政治符號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政治符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電影廣告Youtube與政治符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孔子, 孔子學院, 中國價值
 瀏覽2,631|回應8推薦2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沙包
lukacs

    

/張成(北京某教育機構編審http://ent.sina.com.cn/r/m/2010-02-02/11432865259.shtml

圍繞2010年上映的第一部國產“大片”《孔子》形成的輿論漩渦,正在成爲一個引人矚目的文化事件。該片公映日期與《阿凡達》普通銀幕版下線日期重合,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巧合,還代表著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碰撞;“《阿凡達》讓路”背後有官方推手的傳聞,所展現的也決不僅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對中國市場的爭奪,同時揭示了當前中國文化政策的一種困境,是趨於開放還是有所保留。面對《阿凡達》扣關、洋文化逼境,到底《孔子》這樣的電影能否負起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任,電影應當怎樣拍才能增強國家的軟實力?這是此一文化事件最值得深思的一點。

  《孔子》投拍於20093月,在金融危機的寒流衝擊下,中國文化界人士幾乎一致看好文化産業的發展,認爲危機激發出的精神消費需求將給文化産業帶來重大機遇,電影業將逆勢迎來一個繁榮興盛期。20099月,也是《孔子》關機的日子,中共文化部頒佈《文化産業振興規劃》,將振興文化産業上升爲國家戰略,提出降低准入門檻、加大政府投入、強化稅收信貸支援等5條政策。一年過去,國家電影局給人們擺出了這樣一組數位:2009年全國票房突破62.06億元,同比增幅達到42.96%,漲勢不可謂不猛,從影院及其周邊絡繹不絕的人流即可看出,電影再次成爲主要的大衆娛樂方式,電影産業實現了超常規的發展。面對《變形金剛2》、《2012》等進口大片的強勢吸金,國產電影故事片産量達450部,票房占總票房56.6%,連續七年超過了進口影片。沒有國人對國產電影的厚愛,沒有中國官方一定程度上做而不宣的保護策略,任由進口片侵襲,不要說國產片票房很難交出這樣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就是電影産業能否實現危中覓機的期望和預言,也很成問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孔子》以發行2500個拷貝的態勢進入市場,中共主管部門再次採取只做不說的務實策略暗中力挺,就不僅是一個狹隘的市場保護甚或保護壟斷問題,而是落實國家整體文化戰略、支援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具體步驟。當然,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內,支援文化産業發展、增強國家軟實力,決不能靠行政手段扶持某些影片或電影企業,開放市場、保證競爭公平和足夠的創作自由度,以釋放電影業者的創新潛力,提高國產影片的內在素質才是根本之道。

  對於電影這種特殊的文化産業,政策性保護和鼓勵競爭並不是矛盾的,而是並行不悖的。選擇一部分承載主流價值觀的影片,在資金注入和市場推廣加以扶持,作爲文化建設的載體,有利於實現國家的文化戰略,有利於構築和普及全體國民共同的價值觀。選中《孔子》,正是由於影片含有值得弘揚的價值觀。另一個相關的數位是:截止2008年底,中國在全球已建立249所孔子學院和56所孔子課堂,註冊學員13萬,參加活動的各國人士達140萬。以電影《孔子》來與孔子學院配套,向世界輸出中國“和而不同”的價值觀,對於提升中國軟實力無疑具有現實意義。但如果《孔子》因保護而脆弱,因弘揚而褪色,不具備一部電影吸引大衆的魅力,所闡述的思想蒼白無力,那它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扶持這種電影就背離了保護政策的初衷。

  那麽《孔子》是不是該被本國觀衆唾棄的阿斗呢?與它“撞車”的《阿凡達》無疑是一個最佳參照。以《阿凡達》爲參照,同以往內容空洞、畫面絢麗的《英雄》、《無極》等國產大片相比,《孔子》在內涵立意、敍事策略、表現手段等方面進步明顯,進一步同以軟包裝推銷普世價值觀的國際文化産品標準接軌。

  從內涵立意上看,《孔子》將塑造一個可親可信的非凡之“人”作爲首要課題,用華語電影圈出身草根而又最具達者氣象的周潤發,立體詮釋了深入世俗苦難之中又超越世俗理解之上的孔子形象,奉行著“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生信條,在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不懈地推銷以德治國的政治理想,終於達致了內心的和諧、自身與環境的和諧。所謂“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影片與好萊塢經典電影模式中的英雄救世主題一致,也與《阿凡達》的主題一致。人們過多地看重兩部影片題材、技術上的落差,而忽視了兩者精神內涵上的一致性,這就是對英雄崇拜心理的回應與操縱。

  從操縱觀衆心理的技巧,包括敍事策略和技術手段來看,《孔子》在國產片水準之上,達到了好萊塢主流大片的境界。例如,孔子在魯國王廷的圓形議事堂巧設邏輯陷阱,先後使季孫斯、公孫狃折服,無畏的姿態、滔滔的雄辯、激奮人心的演說,頗有好萊塢法庭片舌戰群儒、一個人對抗世界的味道;千百年來中國人衆口相傳的警句的嵌入,基本比較得體,貼合當時的情境,獨有一份東方智慧的魅力。如果說“給個話兒”的對白失於流滑,爲什麽不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認爲中國電影創作者學會了好萊塢式的前後呼應,把一句有趣的臺詞重復使用?再如,夾穀會盟在孔子折沖與佈置的撐腰下,魯定公前恭後倨的神態變化,在細節中傳達出生動的性格和豐富的資訊,也可視爲國產大片重回以人爲本的標誌,對《英雄》以來“見物不見人”的大片路線是一個微妙卻意義深遠的突破。

  《孔子》導演胡玫是拍攝長篇古裝電視劇的名手,這種資歷對影片的創作具有利弊雙重影響:一方面,正是拍攝電視劇的曆練,促進了電影劇作和表現手段的創新,提升了國產電影中戲劇衝突的水平和情節、細節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電視劇斷章連篇的拍攝習慣又限制了導演的視野寬度,使電影難見全局,重場戲不重,觀衆缺乏欣賞《阿凡達》一樣酣暢淋漓的快感。

  不過,《孔子》最具啓發意義的一點是,在主題上重視人的價值,通過孔子的現身說法——護漆思弓,痛惜顔回,一再強調人的生命是最可貴的,這就與好萊塢大片蘊藏的主流價值觀完全相符,也就具備了與國際主流文化接軌的資格。只有達到了這重境界,中國的文化産品才可能在國際範圍內傳播,實現話語權,顯示軟實力。

  據說,《孔子》行銷日本和歐美的日程已在制定,希望它的經驗和教訓,能爲承載中國主流價值觀的文化産品走出國門,實現與國外受衆零高度、零距離的接觸起到鋪路作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847500
 回應文章
山東大學首先將國學列為大一通識必修
    回應給: 古士塔夫(gustavq)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9/08/c_12529000.htm

听说今年入学的新生要必修“四书五经”,刚办理完报到手续的信息学院新生桑阳有些雀跃。“真该好好学学国学经典了!”作为一名理科生,经历了高中的理科“洗礼”之后,桑阳大脑中传统文化的沉淀已经所剩不多,他对“四书五经”的学习充满期待。和桑阳一样盼着学“四书五经”的新生还真不少。

作为此次通识教育实施意见的制订者,山大教务处副处长王宪华告诉记者,通识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是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他认为,大学教育要在通识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的有机结合。

王宪华说,通识教育是面向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开展的,旨在克服高等教育专业化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人格健全和负责任的公民。而通识教育中的国学修养模块,则是以“四书五经”等中国古代经典的研读为重点,目的在于发挥山大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使学生在名师的导引下,逐步了解国学常识,体悟传统文化,提升人生境界。

记者了解到,早在1996年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颜炳罡教授就与中国哲学专业的几位研究生义务创办了一个“儒家经典诵读班”。这个诵读班一直备受学子们追捧。1996年秋到2010年春季学期每周五的晚上7点,颜炳罡教授都会准时赶到诵读班的教室,与来自不同系科、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和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齐诵儒典,共论古今。

颜炳罡教授义务创办的这个儒家经典诵读班不注册,不点名,老师没有报酬,也不计入学校工作量;学生没有学分,也没有成绩,大家完全是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经典诵读班吸引了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吸引了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等驻济高校的学生。尽管授课地点几经变更,但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在诵读班的教室里,每次都是座无虚席,有时走道里还要加上十多把椅子。学子们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人生的哲理。经典诵读班的学生告诉记者,每周一次的经典诵读,于他们而言,无异于一种精神洗礼。

作为“儒学经典诵读班”的创始人,对于将儒学修养设为本科生必修课,颜炳罡教授持高度赞赏态度。他说,他所理解的“大学”,是“大人之所学也”。从自然角度来看,大学教育就是“成人”教育,使学子成为“成人”的教育;而从社会角度来看,“大人”,指的是“心量大、气量大、责任大、目标大”。

要成为这样的人,就需要“闻大道,有大德”。当然,并不是说读了国学经典,就一定能成为“大人”,但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人生“大道”,能够培养人的“大德”。而山东大学位于孔子故乡、儒学发源地,有责任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山大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重要一步。

今年秋季开学,国学修养成为新生必修课之后,颜炳罡教授创办的“儒家经典诵读班”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走过15个春秋之后,“经典诵读班”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颜炳罡教授本人,将作为国学修养模块课程的主讲人之一,出现在学子们面前。

山东列入首批试点

近日,国家语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开始真正进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山东被列为首批14个试点省份之一。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说,经典诵读行动现在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今后,各级各类学校要全员、全方位地将经典诵写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在我们的语文教育等学科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全面融入中华诵的相关要求。”他特别强调,在经典诵读行动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要求是,把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化素质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之中。他透露,教育部计划邀请全国大中小学校的一线教师、专家,参与录制“中华诵·经典资源库”。

据悉,“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全国首批试点省、市、自治区共有14个,山东名列其中。

山东大学凡今年9月以后入学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将必须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在国学修养、创新创业两个课程模块各修读2个以上学分;在其他五个课程模块中跨类选修6个以上学分。其中,获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应在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获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学位的学生,应在人文学科或艺术审美或社会科学领域至少修满4个学分。总共必须修满10个以上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学分,方可获得毕业资格。(记者 徐玉芹)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4163397
想當然耳
推薦1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我不喜歡「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式的批評(現在台灣非常流行),但我仍舊要對文中這段話提出質疑:

文革對讀書人的無情摧殘,某種程度而言,是因為潛藏極久的反感與憎惡迸發,才導致了那新神道對舊神道這樣一種毀滅性的報復。

文革對讀書人的無情摧殘,首先來自於中共政權對讀書人的定性(階級屬性的判定),尤其在意識形態上將其視為思想不可靠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具有反動性,易於滑向敵人的一端。當國家用來維護公共秩序的公檢法被拋在一邊時,話語上又將多數的讀書人看成「不是人」的「牛鬼蛇神」,這時由語言暴力發展為肢體暴力就不是太困難的事了。更何況積極響應毛澤東「大亂到大治」號召的許多紅衛兵,是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本身沒有太多的道德自我約束力。

僅僅是潛藏的對讀書人的反感,就會導致文革以集體暴力的方式來「報復」,這樣的說法未免太過於輕率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4007598
遙念孔顏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2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沙包
lukacs

中國時報  2010.06.09 遙念孔顏

薛仁明


     今人多「孔孟」合稱,這當然是宋儒的影響。唐代之前,並不如此,說的是「孔顏」。漢唐諸人,他們相信,顏回最近於孔子。

 

     中國文化,宋代之後,轉折極大。眼下台灣的傳統孺慕者,所傳承的,多半就是宋以後、尤其是晚明的這個傳統;晚明,有兩群人物主流:理學家與文人。二者生命型態,頗多扞格,然而,看似矛盾,但實一體;彼此相剋,卻又相生。宋明理學家正心誠意、謹言慎行,其認真嚴肅,令人生敬;晚明文人怡情養性、吟風弄月,其風流自賞,令人可親。但兩者卻都落於一端,均生流弊。前者可敬而難親,其「敬」有如神道,失卻人味,於是日漸道貌岸然,最後一步步走向僵化。後者則可親而難敬,少了人世的莊嚴,於是文人過多的風雅,遂成耽溺;過多的賞玩,也不免喪志。疏狂放浪的結果,也終究難逃無行之譏。

     宋代之後,儒者標榜孟子,強化了「敬」,但也遠離了「親」。孟子於人不親,巍巍巉巖,大家敬他,但也怕他;孟子高危,言談之間,不經意就流露出輕蔑;大家固然說不清,卻分明感覺到,孟子對世人有種傲慢。理學家亦然,他們如此正經,如此嚴厲,訓人論事,彷彿都對;別人一聽,頓覺污濁,自己全身上下,似乎滿是理學家口中的「人慾」,好像活脫就是孟子所罵的「禽獸」。世人對此正氣凜然的「讜論」,嘴巴不說,心裡難免不服;於是,別說不「親」,甚且都有不喜,可能隱然還有那麼一些憎惡。積壓既久,遂生反動。這反動,有明代極盡感官之娛的縱情放誕,有五四的急切激憤,最後,還有,文革的暴烈嚴酷。文革對讀書人的無情摧殘,某種程度而言,是因為潛藏極久的反感與憎惡迸發,才導致了那新神道對舊神道這樣一種毀滅性的報復。

     孔子問禮 有說有笑有人味

     正也好,反也罷,彼此兩造,他們離孔子,都真的是遠了。孔子不是這樣的。孔子為人,與他教人,從不如此;其「敬」與「親」,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不能絲毫斷裂,兩者不可須臾相離。孔子問禮、教禮,又以知禮聞名當世;他自然極看重人世的這份禮敬。但是,談禮的同時,他必與樂併舉;樂者樂也,親也,怡悅也;《論語》第一章,劈頭就是「不亦悅乎?」「不亦樂乎?」孔子且自言「樂以忘憂」,還特別稱許顏回的「不改其樂」。這「樂」字,才更是孔學的「正法眼藏」。可惜,後儒傳此正法者,幾希。孔顏的怡悅和潤之氣,孟子少有,後世程朱,雖欲學之,卻怎麼也學不來。

     孔子言禮樂,禮云禮云,樂云樂云,人世要安穩,但妙趣也該無窮;人生何等莊嚴,然喜樂亦當處處遍在。如此這般,禮才不會僵化,禮教才不會殺人。孔顏師徒,俱是嚴正之人,但他們有吟吟笑語,其和悅之氣,一如暮春三月鶯飛草長,他們有喜氣,世人愛與他們說說話兒。可是,理學家不然,他們全身上下,儘是治國平天下與存天理去人慾這種偉大的事兒,偉大把他們塞滿了,也扭曲了。他們這麼偉大,偉大到失卻了人味,沒了喜氣,反倒一臉苦相,真枉費他們自居孔子之徒。

     禮樂禮樂,樂其實先於禮,一如「悅」在「理」之前。世俗稱許人,常說「通情達理」;先「通情」,再「達理」,就是「悅」先於「理」。人與人交往,但凡情感一通,開心了,道理就好說;情感如若不通,還硬講道理,這就是說教;再有道理,也是枉然。理學家與民間情感不通,說教數百年,隔閡既深,所以連《牡丹亭》裏的丫環春香,都要對那塾師迂儒鬧上一鬧;文革,則是鬧大了。

     格致之道 主親主敬主情意

     孔子的禮樂,樂主親,通於格物;禮主敬,通於致知。樂先禮後,所以大學說格物致知,先格物,再致知。今日學院,只有致知,無有格物,所以求得了知識,卻於人不親,反成負擔。「先格物,後致知」,這看似深奧,實屬平常。民間總說,「情理法」,情在理先,又理前法後:情為事物之本,法乃凡事之末,真不得已,方才用之。而情主感通,乃格物之事;至於理法,則多知解,屬致知之事。「情理法」這順序,其實深諳格致之道。民間這說法,與聖人之道,自然相通,彼此便可互為知己;這樣的相知相悅,才能讓這個文化暢旺數千年,綿延至今。這般互為知己,及至今日,已不復見。民間世俗與專家學者,兩相逕庭,彼此頡頏,幾乎就是兩種全然異質的腦袋。現在的大人先生,對此格致之道,早已棄之如蔽屣。現代人言必稱「法治」,必曰「法理情」;你若再說「情理法」,他可是連笑都懶得笑你的。

     誠然,當今這個時代,離那格致之道,果真已遠了;不過,眼下這個世界,離那全面性的滅絕,確實也近了。人之為禍,豈非自招?人之招禍,從何而來?曰,因不能格物而起;曰,因情意有隔而始。凡百之物,一旦脫離了人的真情實意,難免就步向異化之途;異化之物,每每惡性繁衍,沒完沒了,要止都止不了。昔日宋儒情意有隔,未能格物,於是造作出數百年的理學;到了清代,引來反動,又造作出乾嘉考據之學;理學也好,考據也罷,通篇累牘,彷彿總說不完似的,結果,故紙堆裏,空留一場徒勞。然而,當今社會,異化之深之甚,較諸宋儒,何只千萬倍?其異化又豈僅僅只是情意有隔?事實上,當代物量無限擴張所堆積起來的一座座大山,千重、萬重,重重阻隔,早已把人弄得幾近無感。當年宋儒尚且只是有隔,而今這物化社會,則是情意蕩然,既無親,也無敬,完全是無記無念。

     這物量社會的惡性繁衍,只能沒完沒了;舉凡科技、法治、學術,莫不如此。資本主義商業邏輯驅使下,科技產品的推陳出新,停都停不了;以舒適方便為名、饜貪極慾為實的大量製造,止都止不住。研發、生產、行銷、消費,日新月異,消費再消費,沒有把地球耗竭殆盡,沒有把物種全數滅絕,都不可能或有稍歇。至於法治,常識看來,再聽政客學者一說,似乎崇高,好像了得;但究其實,那不過就是方便資本主義社會運轉的手段罷了。(上)

 

     為了物量社會的順利運轉,隨著物量的急速擴張,法條即便早已多如牛毛,仍不得不加速制定。議會待審的新法條,再如何塞爆,想停也停不了的!猶如當今學術,除了對物量社會推波助瀾之外,學術云云,早已毫無情味可言。君不見學院中那乾枯乏味的學術論文,如癌細胞般惡性膨脹著;沒人說得清,這如山似海的論文,於人於己,究竟有何意思?但明確可見的,卻是因為這些論文的無限量產,一篇篇,逼出了過勞死;一篇篇,逼出了憂鬱症;又一篇篇,逼出了許多人獨坐研究室時那無盡的一片茫然。

     這茫然,是因為情意荒荒,失落而無處憑藉;人漂浮在物量社會造作出來的無盡虛空,無親無敬,無記無念。遙想孔子當年,禮崩樂壞,人心慌失,他幾度要失望了,卻未曾絕望;他幾回也真喪氣了,但隨即元氣滿滿,很快又好了。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他的元氣,從何而來?他的高徒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困居在陋巷,換成你我絕多數人,皆難堪其憂,但他卻是不改其樂;同樣的問題是:顏回的樂,又所從何來?

     清清朗朗 靜定安然

     孔顏的一生,有親,有敬,有大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大信,維繫了孔顏一生的志氣於不墮。孔子栖栖遑遑一生,他切切於心的禮樂治世,無非就是要找回世間的親情與敬意,重建大信。顏淵問仁,孔子答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般對人世的禮敬,令人肅然;同時,史記又說,顏回「年二十九,髮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這份親意,則又使一切的生老病死當下解脫,亦使一切的壽夭禍福俱證涅槃。孔顏對人世的大信,可遠離顛倒夢想,得究竟涅槃。

     物化社會裏,躁鬱時代中,我們遙念著孔顏。藉此遙念,有心之人,容或從中證得了那份親與敬,進而體得了那滿滿元氣。於是,儘管眼前再如何晦暗迷濛,一如兩千五百年前的那一對師徒,他們面臨困厄,甚至生死交關,但是靜定安然,沒有苦相,沒有糾結,清清朗朗,就往前走去。(下)

 

物化社會裏,躁鬱時代中,我們遙念著孔顏。藉此遙念,有心之人,容或從中證得了那份親與敬,進而體得了那滿滿元氣。於是,儘管眼前再如何晦暗迷濛,一如兩千五百年前的那一對師徒,他們面臨困厄,甚至生死交關,但是靜定安然,沒有苦相,沒有糾結,清清朗朗,就往前走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4007101
孔子、走向共和、孫大砲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4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lukacs
Guoding
270a5338
沙包

中國時報  2010.03.19

彈劍而歌 孔子與江湖

薛仁明

     認真說來,孔子也真稱得上老江湖。年紀一大把,周遊列國十餘載,孔子豈不知,其身處之時代,與他高懸的三代治世,與他憧憬的禮樂風景,其實並不相容;而那樣的時代,和他這樣的堅持,兩相對照,再怎麼看,都不搭調。那麼,向晚之年,他這般栖栖遑遑,又所為何來?說白了,他這樣知其不可而為之,也就是盡一盡江湖道義罷了!

     幾年之前,有齣大陸劇,名曰「走向共和」;稍後,來台播映,易名「滿清末代王朝」。此戲非等閒電視劇,其編導諸君子,皆有心之人,穆然深思,怡然高望,其志遠矣,蓋有孔子春秋之志歟?播出之後,果不其然,驚動了中共極高層,後來還交付了國務院清史小組專案審查;其對清末民初這段歷史之觀照,令人一新耳目,不同凡響,故而,不免引來風波喧騰,當然,也不乏政治關切。

     海峽的這岸,政治力之影響,也不遑多讓;只不過,就干擾而言,大陸是顯,台灣是隱。彼時的台灣,如火如荼正忙著「去中國化」,於是,該劇與當時「本土化」之熾熱氛圍,實不相宜,故而在台灣反應甚是清淡;只記得尹麗川於台灣寫專欄時,曾經推介過。而我,是稍早極偶然的一回,不經意瞅見了電視,─看,那不是康有為嗎?再定睛一看,乖乖,這康有為,真是像極了,這且不打緊,更厲害的,是他演出了歷史的縱深;我細細看了螢幕上這人,飛揚跋扈,一派生氣,直覺那就是康有為。又隔陣子,我再看了另一集,就完全清楚了這齣戲的份量;這回主角,更有生氣,是孫文。

     劇中的孫文,有江湖之氣,像魚兒會活蹦亂跳;憂患深沉,然不時跌宕自喜;平日認真,卻時常滿口大話,同志給他的封號,「孫大砲」;孫文一臉嚴肅,但最會調笑;他這輩子,每每走到極狼狽不堪,連自己看了,禁不住也笑了起來,都覺得好好玩;孫文是,不忘其憂,不改其樂。

     ●

     這像孔子。孫文的活潑大氣,通於古來那許多王者,但更似孔子;蓋因王者多有不讀書,然孫文讀書極多,而孔子在世,即以博學聞名當代,後來司馬遷寫史記,還特別著墨於孔子之博物。讀書當然不是壞事,但也未必就是好事;是好是壞,還得看你如何面對知識?看你是否不受學問所縛?孫、孔二人,因為活潑大氣,不沾不滯,於是,即便讀書甚豐,亦絲毫不見其蔽,反倒是,多多益善。

     這活潑大氣,是真正的關鍵。因為活潑大氣,才可憂患深沉而不失跌宕自喜。明白了這點,我們便能擺脫後世儒者與政治權威合力建構的聖人形象,重新與孔子素面相見。歷來主流儒者,其功不可盡揜,然其有一過,流弊深遠,那是,他們身上無有此等鮮活,卻又要遮蔽孔子的這份生氣盎然。譬如說,較諸論語,史記其實更能掌握孔子的鮮活大氣(因為司馬遷這人,本來就比子夏、有子這些孔子晚期弟子要大氣許多),司馬遷「讀孔氏書,想見其人」,親赴魯地,徘徊仲尼門庭許久而不能去,之後殫精竭慮,寫成「孔子世家」,既莊嚴肅穆,又搖曳生姿。然而,這一卷史記,素來不為儒者所重,甚且理學大盛之後,還屢遭質疑。因為,此卷涉及孔子殺伐決斷之事、跌宕自喜之情,實實不符儒者心中之「聖人形象」。對此不符,他們要不迴而避之,要不淡而化之,要不起而攻之;於是,後有純儒,便動輒訾議,「孔子不當有此言」、「孔子不宜有此言,刪之可也」,如此云云,不一而足。

     也真該感激那五四諸君子,正因他們的有朝氣,又因他們的好相貌(且看看胡適、魯迅的長相),於是,他們喊出了「打倒孔家店」,這聲音可真清亮,讓多少人喜而不寐,又讓多少年輕人為之忻動。五四群賢之貢獻,就在於廓清那道學酸腐味以及純儒排他性,讓中國文明重獲新鮮,再現活氣。他們雖然未竟全功,但至今仍令人思之不盡。有了五四,我們得以重新看見孔子。

     ●

     孔子有江湖之氣,這與他的溫良恭儉讓,半點無有衝突;兩者并觀,互為一體,更顯其大。江湖,有活氣,水是通的,故孔子與各色人等,多有探問,皆可聞風相悅。江湖,有活氣,凡事新鮮,皆有興味。孔子的凡事有興味,連「鄙事」亦不例外,故他自言,「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這貌似他老人家說話客氣,其實也是他掩不住的一份得意。不只年少,孔子及至年長,入了太廟,依然每事問。除了人事,孔子且連萬物,亦興味盎然,因此,他最博物,他還勸門人多讀詩,「小子!何莫學乎詩?」因為,「詩,可以興」,而且,可「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的江湖,還讓我想起,詩人楊澤曾有妙語,他道,有了江湖道義,哪裡還需要什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其實就是要具現江湖道義。信然也。孔子曾說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話與什麼主義都無關,澹澹泊泊,卑之無甚高論,講白了,不過就是,江湖道義有了真著落。說來可惜,五四之後,好不容易稍稍擺脫了道學之陳腐,卻又紛紛誤入了各種主義之糾結。從此,天不清、地不寧,人世不得靜好;這無非是因,主義氾濫,道義蕩然,江湖寥落。

     說江湖,純儒必定不以為然的。但是,孔子若無江湖之氣,若無吞吐三江五湖之心量,那麼,門人三千,大弟子七十二,狂者狷者斐然成章者,該如何盡納門庭?別人且不說,單單子路這種曾經「陵暴孔子」之門徒,就不知如何收拾得了?也不知,要如何讓子路從「冠雄雞、佩豭豚」,搖身一變全身儒服儒冠,甚且臨難都還堅持結纓而死?更不知,要如何讓此「性鄙、好勇力、志伉直」者,一入門下,竟成最大護法?「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只要子路這帶刀侍衛貼身在側,不管多麼輕慢之徒,孰人還敢再對孔子口出惡言呢?

     ●

     認真說來,孔子也真稱得上老江湖。年紀一大把,周遊列國十餘載,孔子豈不知,其身處之時代,與他高懸的三代治世,與他憧憬的禮樂風景,其實並不相容;而那樣的時代,和他這樣的堅持,兩相對照,再怎麼看,都不搭調。那麼,向晚之年,他這般栖栖遑遑,又所為何來?說白了,他這樣知其不可而為之,也就是盡一盡江湖道義罷了!這一路江湖走來,閱人多矣,何等世面沒見過?何種場面沒遇著?見多遇多了,千帆過盡,一切也就雲淡風清,人自然便清清朗朗。正因這樣的清朗,孔子不可能像屈原那樣途窮道阻終至無路,也不可能像賈誼那般憂讒畏譏鬱憤難解,更不可能像後代文人歎老卑窮一身酸氣。是的,孔子其道不行,有志難伸,他當然會感慨,會傷麟嗟鳳,但是,他不忘其憂,不改其樂;他歷盡困厄,卻自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聽那口氣,清朗通透,且還有著幾分得意呢!這樣的跌宕自喜,於是乎,再如何困頓憂傷,只消隔一會,也就好了,隨即他又意興揚揚、又興高采烈起來了。

     孫文就是這種人。孫文革命了大半輩子,每每走到山窮水盡,並非不會動搖,亦非不曾徬徨;彼時,同志都喪氣了,都認定國事不可為了,這「孫大砲」偶爾也會犯傻,一時怔住;但也就才那麼一晌,他忽又全好了,元氣滿滿,又開始滔滔不絕,彷彿形勢一片大好。

     ●

     江湖風波險。孔子十幾年的行走列國,至少四次面臨生死關頭,命懸一線。頭一回匡地受圍。第二回桓魋追殺,弟子催他「可以速矣」,孔子則自壯膽氣地說道,「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逃到鄭國,與門人失散;後來路人述他形狀,「纍纍若喪家之狗」,孔子聽聞,笑了起來。第三回遇難於蒲,蒲人要挾孔子不可前往衛國,雙方訂盟,蒲人才放孔子一行;結果,一出蒲地東門,孔子便頭也不回地,直往衛國疾奔而去。最後一次,就是那回絕糧於陳,眾弟子信心潰散,士氣渙然,唯有顏回不動如山,其靜似水,一邊勸慰,一邊辨析,孔子聽了開心,欣然笑曰,「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後面的三次災厄,史記都明白交代了後續的發展,很清楚;唯獨頭一次的受困於匡,究竟孔子如何化解,讀了半天,仍覺得語焉不詳。孔子家語倒有個講法,最可見孔子江湖之氣,亦符合「興於詩」這樣的詩情,該書言道,「子路彈劍而歌,孔子和之,曲三終,匡人解圍。」如此死生之際,他們師徒彈劍而歌,一唱一和,論氣魄,論詩情,都讓千載後人忻然嚮往,也讓我們更能豁然,昔日孔子門庭是如何水深浪闊,又如何氣象萬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914781
文化大革命?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唸數字沒邏輯 德鼓吹學華人

中國人比較有數字概念,至少比歐美人強太多了。這是近來歐美專家的看法,這些專家不但宣揚中國人的數字概念,還希望全盤引進到歐美的語言文字中。

這幾年來,歐美的教育學者不斷讚揚中文的數字唸法,不少數學教育專家指出,中文的數字唸法簡單又有邏輯,讓華人學童的數學能力普遍高過歐美。

這個說法不是空穴來風,歷次全球評比,中港台及日韓學童的數學能力普遍名列前茅,而法德美英等國學童數學能力皆不佳。

不少歐美數學教育家因此積極研究中國人的數字概念及用法,如美國學者米勒多年前便與香港大學合作研究中文數字與數學的關係和兩地兒童學習差異現象。

米勒發現,西方孩子在3歲時,從1數到10的能力與香港和中國的兒童不相上下,但從4歲起,歐美兒童能數到20的比率就大幅下降,而華人兒童能數到50的比率高出西方小孩很多。

為什麼?因為中文數字唸法有簡單可依循的邏輯,而英法德文卻沒有,從11到20都是一個新字,而從21到100又是另外一些字,光要熟悉這套唸法就需要很久的記背,何況演練?

中文的11,唸的方式便是11,21就是21,以此類推,非常簡單,但德文的11是一個字,21又是另外二個字,且德文21的唸法和中文完全背道而馳,唸成1和20(ein und zwanzig),要先說1再說20,這種唸法不僅使人神經緊張,而且容易出錯。

這是德國人算帳方式和東方人不一樣的原因。一位台灣電影導演最近參加柏林影展搭乘計程車,車資是21歐元,導演拿出100歐元給司機,他先找回9元給她,女導演急著要趕路,拿了錢便下車,慢吞吞的德國司機則向離去的她大聲喊謝,他以為台灣人給他70元的小費。

碰到這種情形德國人找錢的方式是:先找9元,這樣是30元,然後再找20,這樣是50,最後再找50,便是100。東方人不會這樣算,如果車資21,拿100來,任何東方人都會很快找回79歐元。

而德國人則會有困難,他們的數字唸法太複雜使得他們必須以加法來算帳,而無法用減法。

法文還有更瘋狂的地方,法文的79唸法是60和10和9(soixante-dix-neuf)。這個唸法在瑞士開始有了改革,瑞士人畢竟精明一些,現在唸80只用一個字octante,唸90也只用一個字nonante,而法文唸90則是4個20和10。

「中文數字的唸法有驚人的邏輯感,我們望塵莫及,只有甘拜下風」,法國數學家丹海納說。他舉例說,要唸出364,中文的唸法簡單明暸364,而德文的唸法則非常冗長麻煩,要先說300再說4再說60,難怪德國人數學不好。

波鴻大學數學專家葛利增便鼓吹政府改變德文數字唸法,他和一批同道的國際學者認為,德文唸數字應該從左唸到右,21不該先唸1再唸20,應該學習中國人的唸法,而且要徹底地全盤接受,全數模仿。這些學者認真推動此事,德國一大群教育家2006年就成立了廿一協會(網址http://www.verein-zwanzigeins.de/),鼓吹學習中國人的數字概念。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886189
廣州南方報業集團評孔子: 仍是"高大全"?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ent.sina.com.cn/m/c/p/2010-01-25/21152855723.shtml

_南都娛樂周刊記者 張燕

 

關於孔子,有一句“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基本概括了所謂“時代與個人”之間的關係,而孔子對當時“禮壞樂崩”的時代有深切的感受,自認“斯文在我”,一生都在爲恢復其理想中的社會秩序而奮鬥,而這也往往是電影導演樂於展現的部分,22日,《孔子》上映,然而這一次,有些例外。

 

  正格史詩電影,娛樂商業巨制,或許電影《孔子》從一開始就要在兩種血脈?掙扎前行,搏殺出一條平衡之道來。但從最後成片效果來看,是否能把一個很悶的題材,很老的聖人拍得波瀾壯闊,效果十足,也許還需要打一個問號,至少,有些可能是我們想看的,電影沒有考慮到。

 

  歷史上的禮崩樂壞:有點兒枯燥

 

  用枯燥的科教語言表達“禮崩樂壞”,就是對於奴隸社會禮樂制度逐步走向解體的描述,經濟上井田制逐步解體,政治上諸侯逐漸強大,周天子無力阻止,各諸侯,卿大夫僭用禮樂的現象十分普遍。

 

  當然,也有一些形象的事例佐證,比如魯國的大夫季氏原是一個大夫,執掌軍政大權後,在大堂上公然表演只有天子才可以享有的“八佾”舞蹈,於是孔子憤怒地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影像化的“禮崩樂壞”:蜻蜓點水

 

  大約是考慮到孔子故事?要塞的東西實在太多,電影都改從孔子50歲之後從政開始橫腰講起,“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就更只能如蜻蜓點水般帶過。當然,觀衆還是可以從一些細節感受一二。

 

  【孔子三拜】

 

  電影以特寫方式展示了孔子見魯國公時候的禮儀,當他大行跪拜之禮時,一旁的侍者提醒他,現在已經不興這一套了,可孔子依然故我地從門口一直跪拜到殿上,姿態端正。類似的臺詞和場景出現過兩次。電影結尾,年邁的孔子終於又能重回魯國時,他也不顧身體,還是按照大禮跪拜,禮數周全。

 

  【南子掌國】

 

  雖然沒有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片中也有個名聲不好的“壞女人”南子。在“子見南子”之前,電影撇開孔子這條主線,專門插播一段露著兩條腿性感范兒十足的南子如何掌控衛國的情節,她完全左右著年老的衛靈公,而不把太子放在眼?,甚至動不動就威脅要廢掉太子。

 

  【三桓殘暴】

 

  影片一開始便是一段殘忍的活人陪葬戲碼,一方面展現了魯國實際上由當時掌握軍權的三桓掌控,他們囂張跋扈,爲所欲爲,一方面也與孔子所推崇的“仁者愛人”的禮儀之道相違背。

 

  【子路之死】

 

  孔子的弟子子路被衛國請去做官,臨行前,孔子教導他爲官禮儀,並親自將他的帽子系好,然而衛國貴族發生內訌,子路參與鬥爭而被殺害,這一幕?,子路的官帽在鬥爭?散落,但他臨死前仍不忘將官帽拾起,戴好,以維護他的人格尊嚴。

 

  歷史上的孔子:很趣致很人性

 

  儘管孔子有“聖人”之稱,但隨著歷史資料的豐富,人們逐漸發現“孔子”並不見得是一個神壇上高高在上的人,讀解得最爲顛覆的當屬劉震雲,在他看來,滿篇《論語》多是孔子罵人的話,反諷的話,其人相當“尖酸刻薄”。

 

  【爲從政不顧一切】

 

  魯國的大夫公山狃佔據費邑,派人來請孔子前去共同治理。當時人生不得志的孔子動心了,這時候是徒弟子路出來阻攔,子路對他說,費邑那是亂臣賊子的地方,我們怎能到那?去。於是孔子只好作罷,並且還對子路辯白說,我到了那?也是爲那?做好事。

 

  【說話尖銳】

 

  《史記》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爲人子者毋以有己,爲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影像化的孔子:悲情壞事

 

  導演將一個原本可以更生動、更有血有肉的孔子模糊化,悲壯化、最後乃至完美化,於是到頭來,他還是那個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政治生涯】

 

  孔子在政治上應屬鬱鬱寡歡,並不得志,短短五年的從政生活被拿來放大,其政敵一方的季孫斯等人,則落入臉譜化的描述,變成小丑陪襯。

 

  【落魄人生】

 

  影片後半段,孔子展開了流亡生涯,其落魄程度到了被困多日無食果腹,但卻依然氣定神閑地撫琴,對比之下,他的弟子們已是奄奄一息,分食一碗馬肉湯時,特寫鏡頭?,孔子滿臉悲壯神情,而其他人則個個眼冒金光。這一場景相當惹人發笑。

 

  【人生唯一的緋聞】

 

  “子見南子”是歷史上留白的段落,電影在這方面也花了相當力氣,然而在處理上卻顯得搖擺與掙扎。兩人一席對話,令觀衆由衷感觸,原來世上最懂孔子的,是這位名聲不好的南子。更可怕的是,導演光讓孔子悲情不夠,還給南子設計了一個“一箭穿心”結局,繼而又成就了個新的悲情英雄。

 

  評論:孔子的形影相離

 

  在裝瘋賣傻、打打殺殺、跨種族戀愛爲主打的賀歲檔中,胡玫執導電影《孔子》的出現確實尷尬。預告片?宣傳的都是烽火燎原的戰爭場面,“名聲不好的女人”南子(周迅飾)曖昧的表情,你會懷疑這是一部顛覆孔子聖人形象的商業片。但等真正看完電影之後,我才發現孔子的形象還是“高山仰止”,所以胡玫是“正經的,名聲很好的女人”。

 

  電影一開始就把調子定得很好,恢弘古樸的配音,高山宏宇的背景,周潤發扮演的老年孔子感歎著世事變遷,思辨著偉大夢想與殘酷時代之間的矛盾。然後就倒敍孔子的人生經歷,但並沒有介紹他的童年少年時期,他的出現一開始就是一個成熟、寬容、具有大智慧的男人,即我們樣板戲?常見的“高大全”。隨後的劇情就是夫子如何在實際的事例中“演講”日後後人熟悉的經典語錄,大多數情節都是不成章的,可以理解爲這是“在路上的孔子”,後半部尤顯拖遝和沈悶。電影中的孔子依然是讓人覺得有距離的道德符號,顔回在片中有句臺詞是說,孔子是形,弟子是影,弟子當然跟著夫子走,形影不離。而這一次,真實的歷史人物是形,電影角色是影,他們依然分離了。 (_林沖)

 

  質疑《孔子》 編劇四答 陳汗:現在的觀衆不懂以前的“禮”

 

  陳汗編過《赤壁》,如今又搗鼓出了《孔子》,跟古典文化鉚上了勁,然而關於這部電影,他一直聲稱的是,自己只是個素材提供者,左右不了電影的走向。

 

  第一問:爲何還是高大全的形象

 

  南都娛樂:電影中孔子感覺還是挺完美?而沒有還原成人?

 

  陳汗:首先,某程度上,他政治上其實是失敗的,他其實什麽都做不了,不成功,他的完美是道德上的。在真實人生中,他自己也會食言,只是我們的篇幅沒辦法寫那麽多。你現在都覺得他挺完美了,如果我們要從完美的角度拍,那不是更恐怖,他明明失敗了,我們都寫得他很威風,明明死了,都說他好像成功一樣。

 

  南都娛樂:電影從孔子從政開始寫起,給人的感覺他已經不太像公衆熟知的教育家哲學家了?

 

  陳汗:電影觀衆基本都是15歲到35歲,這個題材一聽,年輕人有沒有興趣?我覺得是興趣不大,所以我們提高到20歲以上。我們拍《孔子》不一定迎合了你的口味,但我們吸引你們進去,讓年輕人容易接受,所以有戰爭,還有南子,我們已經做到極限了。

 

  第二問:電影中全是名言警句

 

  南都娛樂:電影臺詞有很多是孔子的名言,編劇是不是在給名言填空?

 

  陳汗:這樣是很笨的編劇的做法,用名言來編,難度也很高。孔子的事件80%都是真的,所以如果我們寫對白寫得太白也不舒服,而且孔子的思想有那麽多好的句子,如果有情節有場合,剛好能用,爲什麽不用上呢?比如看到人殺那些孩子很慘,就“仁者愛人”啦。

 

  第三問:既是春秋,卻未怎麽表現時代南都娛樂:電影?似乎對那個“禮崩樂壞”大時代展現不多?

 

  陳汗:沒錯,孔子是最好禮的,但對現代觀衆來講這是感受不到的,包括以前見了父母不拜都是犯罪的,還有怎麽見君王,君侯怎麽走,這些都有禮 儀的,可觀衆現在怎麽懂呢?你要花很大的努力,而且這部分好看嗎?所以重禮方面我們只是用了很簡潔的手法,像電影?他拜都拜了三次,回國的時候是大拜,我 們就把禮透過幾個點編成可以表達的形式,這方面不能不照顧,但停在這?就夠了。因爲它很豐富的內容,要是把恢復古禮這部分拍出來,前十分鐘就跑掉了。

 

  第四問:把蕩婦塑造成知己

 

  南都娛樂:“子見南子”的戲是不是出於商業考慮?

 

  陳汗:我也有一些別的素材,比如歷史上有一個十大惡人之首,楊虎,他跟孔子很像,後來孔子因爲被人誤會爲楊虎,把他拘留了5天,還坐牢,我 也提供了,但導演沒用。關於南子這段,我只能說這是我們編劇提供的素材之一,我當然希望老闆找我寫劇本是知道我寫的劇本是會賺錢的,悶不悶,吸引不吸引這 是我最先考慮的,一些理念是之後再放進去的,我儘量提供一些視覺性的東西。

 

  南都娛樂:看完電影有個觀感,最是孔子知音的其實是南子?

 

  陳汗:對!當然,這跟歷史可能有一點不符。但編劇看來,也是有這個可能的,因爲這一段歷史上是空白的,讓女人去瞭解孔子??如果完全配合歷史,就可以去看論語了,不用看電影了。

 

  《孔子》現象觀察:去世2500年後對世人的束縛

 

  在2009年無數華語鬧劇片狂轟濫炸之後,《孔子》是2010年華語電影首秀,且肩負著狙擊《阿凡達》的重任,不過周潤發的肩膀儘管還是那 麽堅挺,依然是扛不起。即使發哥是當前唯一能夠詮釋孔子的演員,也無法規避電影本身難以承受的現實之重。《孔子》是超級無敵地糅合了各個有關部門的意見, 四平八穩,卻沒有更多屬於自己的聲音,達不到厚德載物的儒家大師的氣場。

 

  就好像《天下無賊》在電影局的指導下,最終加上了張涵予那條警察線索,與《孔子》有關的有關部門更是牽涉文化、教育、宣傳等有司。《孔子》 當然是合乎主旋律標準的電影,中規中矩的故事,超級無敵的面面俱到,美中不足的是價值觀不深刻。孔子在活著的時候,是個失敗的君子,觀衆想看到悲劇的誕生 和根源、他的光榮和夢想緣何成爲後世中華文化的基石,卻是但見他隳三都、遊列國、返家鄉,欲窮千里目但電影未能更上一層樓。

 

  孔子本是一個很有情懷很具高度的人,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是《孔子》?更像是個不斷奔跑的人,步履不停卻承載不起文化的判斷,觀衆也只 好跟著孔子去旅行。春秋之末,禮崩樂壞,孔夫子悵然,意欲克己複禮,以復古精神拯救物質世界,令人遺憾的是文明的衝突表現出來太多的是政治和陰謀,孔子在 這個濁世中並無從體現出他高人一等的偉岸精神力量,他的上位與被逐,太過於電視劇本。

 

  既然拍孔子,南子是不能付諸闕如的,正如《梅蘭芳》?絕不能缺了孟小冬,沒有才更顯得刻意做作。從章子怡到周迅,對這兩個具有爭議的女人演 繹起來都有些吃力,她們本不是純淨水,當然也未必是砒霜,周潤發和黎明一樣,只能用非禮勿視止乎禮的態度應對。陳凱歌見孟小冬是切磋京劇,子見南子也是爲 了詩歌和國政,至於那些畫外音和銀幕下的旁白最多是不相干的噪音。

 

  孔子和他最喜歡的學生顔回死了,過程都超乎我的預期,後者煽得過分,而孔子則太過乾脆。顔回爲救書卷反復潛入冰水之下,孔門衆師兄弟趴在冰 面上嘶喊而已,要知道孔子的偉大不在於他的書卷,而在於他本人,救那些原始材料沒有那麽重要,即便是南子也說孔子的孤獨在於他在其中取得的思想境界,顔回 是最有思想的卻被死於本末倒置。沒有見到麒麟也就罷了,但溘然而逝也太匆忙了,從某種角度來說,孔子還不如他一生最大的敵人兼暗地?的知音季桓子更立體, 後者其實很明白孔子,是他的拒絕與合作成就了孔子,猶如《梅蘭芳》中的邱如白。(_楊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847520
訪問導演胡玫(雍正王朝導演), 編劇何燕江(漢武大帝編劇)談孔子與阿凡達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主持人瑤淼:可以感受到胡玫導演這次付出了非常多的辛苦,也是頂著很多的壓力,召集了這麽多,剛才說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您覺得用了這麽長的心血,把這部電影呈現在大熒幕上,最重要的意義是在哪里呢?

 

  胡玫:最重要的意義是讓人們引起注意,大家要去關注孔子,要關注孔子的思想,關注他的學說,關注這個人,同時也關注自己的心靈。

 

  主持人李蜜:謝謝胡玫導演,電影《孔子》不單單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同時給世界中華文化很重要的禮物,這個禮物因爲有了鮑德熹老師的包裝,應該會變得非常精美,真得是世界級精美禮物。鮑德熹老師是奧斯卡最佳攝影的華人第一人,所以我們今天很想問問鮑德熹老師,我們看到《孔子》的片花覺得非常驚豔,很多人說它的美可以和《阿達凡》電影相比,您怎麽認爲?

 

  胡玫:我先說一下,鮑德熹鮑老師是非常敬業的演員…,什麽演員,是我們的攝影師,對不起,演員太多了。我們合作到今天,很願意借著今天的機會表達我對他的尊敬,一直以來,包括我們停機以後的日日夜夜,後期的一分一秒的製作,甚至一秒?又拆出去了多少格的製作,他是和整個後期的電腦製作的團隊是生活在一起,戰鬥在一起。用盡了心血,甚至精確到每一個預告片的裁剪,都會很投入,很激動。剛才說是奧斯卡製作團隊,實際上稱得上是大師的奧斯卡團隊的只有鮑德熹先生,我們在他身上學到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家應該具備的品質。所以謝謝鮑老師。

 

  鮑德熹:我首先要謝謝胡玫導演,我第一次見胡玫導演的時候,其實我已經聽了很多傳聞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傳聞有兩個,我是選擇堅定不移地跟胡玫導演合作的  第一,就是胡玫從來不惡搞歷史,這是第一。這是一部歷史的電影,所以我一定會跟一個不惡搞歷史的導演來合作,否則我覺得拍這個電影是沒有意義的。二,就是她在見面的第一天跟我說,她說電影是打動人心的,這我很感動。整個電影出來了,我們現在部分的演員看到了,部分的傳媒看到了,到底是不是打動人心,我想很快國內的觀衆,全世界的觀衆都會做出他們應有的評價。

大家剛才也提到了《阿凡達》,是的《孔子》就在122號在《阿凡達》上映三個星期之後,作爲其中一部國產片上線了。關於大家的評論很多,我想提醒全部的觀衆,有一個論點大家一定要仔細衡量一下,《阿凡達》的製作預算是《孔子》的30倍以上,拍一部《阿凡達》可以拍30部《孔子》,《阿凡達》超過4億美元,4億美元?我保證有60%的錢是放在後期的技術人員的薪酬當中,在這點上,我希望我們中國將來的電影可以真是這麽注意我們幕後的人才,因爲人才就是我們電影質量的保證。我們向好的片子學習的時候,不需要去貶低我們自己的東西,就等於說在國外每四年都舉行一次奧林匹克,這是在2008年,我們中國也成功地舉辦了奧林匹克,這是憑什麽?憑我們所有人的意志能力一和國力的表現。《孔子》在今天,在某一個時段上,和國際的大片相遇了,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在製作上跟《阿凡達》做一個正面的比較,但是在打動人心,在電影本身的理念上,我是投票給《孔子》的。

 

  主持人李蜜:謝謝鮑德熹老師,我們也應該關注我們自己國產電影,看它一點點的成長。

 

  主持人瑤淼:非常感謝鮑老師發自內心的一番話,從預告片感覺到這部電影從鏡頭上非常和諧的美感,像中國畫的意境,感謝鮑老師用鏡頭表達他的理解。下面問一下陳汗先生,陳汗先生也是電影《赤壁》編劇之一,請您談一下編寫《孔子》傳記電影,跟以往的電影有特殊的難處呢?

 

  陳汗:對,非常難,尤其是電影局開完,開完後很多專家就評論這個劇本的時候,我們又做了很多修改,跟著來的是我走之前上個廁所,一個老人家在廁所?叫住我,他是一位教授。他說陳汗《孔子》這個電影是千秋功業,你做《孔子》電影做得好,會影響很大。我當時在廁所很不雅了,但是這個壓力,就知道中國很多觀衆,包括教授,上上下下的人都很關注《孔子》,這個活不像寫電影劇本,不像搞個電影,是文化事業,所以很難,難度非常高,就好像《孔子》用了一句話知其不可而爲之,不一定能做得滿意,但是所有人,所有人員加班都沒有怨言。

 

  主持人瑤淼:非常感謝各位主創。還有一位是電影編劇何燕江先生,何先生參與漢武大地,喬家大院的編劇工作,您覺得這部電影當中最精彩的戲是哪場戲?

 

  何燕江:最精彩的是這場戲,論語中對子見南子,只有幾十個字,很多封面來自于編劇時的想象,南子在當時的衛國究竟處於什麽樣的地位,和衛靈公的關係是什麽樣的,見孔子的原因是什麽,她見孔子我們推發出來的原因是想拉孔子的勢力來支援反饋,打擊衛靈公,占取衛國的國政,這個虛構的成分更多一點,也是爲了戲矛盾的需要,演員在演繹這場戲的時候,演得非常出色

 

  主持人瑤淼:這是很多觀衆包括我自己心目中非常期待的一場戲。

 

  主持人李蜜:剛才幾位幕後功臣已經說了《孔子》這部電影傾注了很多誠意之作,很多主創悉數來到現場,想問一問在座幾位幕後主創,有沒有話對演員以及對《孔子》付出心血的其他主創說嗎?

 

  胡玫:還是感謝,我一生當中能有這樣一次機會和在座的各位,不管是幕前的演員和幕後的工作人員合作是一次非常痛苦並快樂著的人生之旅,我會深深地記住這一段經歷,我也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一段經歷,希望我們的努力是爲我們中國文化,爲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做出一點點貢獻。希望大家別記著我的不好。謝謝!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847511
長江日報影評: 穩健但嫌零碎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ent.sina.com.cn/m/c/2010-01-25/01242854636.shtml

本報訊(記者翟曉林 見習記者萬旭明)22日晚,“本報60人免費觀影團”齊赴鑫樂銀興影城共同觀看電影《孔子》。放映廳?,鮮有笑聲,沒有噓聲,偶有歎聲,也沒有人如周潤發所言感動到哭。比起電影自開拍以來的衆多口水,這種反應實在顯得相當平靜。

  影片一開始,公山狃用“給個話兒吧”刺探孔子,孔子在朝堂上以同樣一句話還以顔色,讓全場爆發唯一一次笑聲——聖人原來很幽默。

  銀幕上,孔子從官至魯國代國相到失勢離開、周遊列國,越混越慘。看著周潤發越來越老、扮相越來越潦倒,觀衆們心?不是滋味,有人發出嘖聲。到顔回爲救書簡在冰水中溺死,子路在衛國內戰中爲保護公子戰死,觀衆席中噓歎聲更多,啜泣聲卻一直沒有出現。

  影片花了鉅資做特效,齊魯夾谷會盟、武子台平叛等段落,千軍萬馬、盔甲鮮明、萬箭齊發。但可能是剛被《阿凡達》洗過腦,觀衆反應較爲淡漠。倒是飾演衛靈公夫人的周迅,出場雖不足半小時,卻讓看慣粗布牛車的觀衆眼前一亮——這麽靈動妖媚的一個女子,崇拜孔子,又明擺著亮出情欲與權謀的誘惑,會不會有好戲上演?可惜孔夫子待之以禮,讓這段戲幾乎變成南子的獨角戲。直到南子死在暗箭之下,眼前還在出現“子見南子”那暗流湧動的景象,讓觀衆心中更是浮想聯翩。

  觀影后,幾乎所有人都認爲,電影嚴謹、大氣、誠意,演員有演技、有氣場。但對敍事,大多數觀衆仍覺過於中庸:前段只見幾段戰爭和一段緋聞,後段更只剩點零碎遭遇,讓人記住的只是一個倒楣孔子在不斷奔波。孔子仍然只是一個片段的、比較模糊的孔子。雖然偶有小高潮,但缺乏一氣呵成的氣韻;雖然讓人心中百味雜陳,卻難以産生更強烈的共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847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