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隨著社會多元化的趨勢更加明顯,觀眾一直期待著《新聞聯播》的某種調整和變革。2006年,這種期待以一種不曾預料的方式呈現出來。在當年的全國兩會上,來自浙江樹人大學的教授、政協委員葉宏明提出了“讓《新聞聯播》換換人”的提案。葉宏明認為:《新聞聯播》播音員結構老化、播音風格日益陳舊、沉悶、缺乏朝氣和活力。建議央視引入競爭機制,吸收新鮮血液,推陳出新。”提案一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在這樣的呼聲下,2006年6月5日的《新聞聯播》中出現了兩張新面孔———康輝與李梓萌。兩位新主播的亮相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第二天幾乎所有媒體的頭條,甚至有網友表示這是個歷史性的時刻,但是,這次“改革”淺嘗輒止,6月5日之後又恢復老面孔。 但央視並沒有放棄嘗試,在醞釀了一段時間之後,《新聞聯播》嘗試在2007年開始了一次更大規模的“新人計劃”,2007年12月,海霞、李梓萌、康輝、郭志堅先後走上了新聞聯播的主播台,這是《新聞聯播》十年來第一次如此密集起用新人。新面孔帶來了新氣息,觀眾對他們的評價也很有趣:“李梓萌年輕有活力,形象又好,是大家心目中最美麗的央視主持人”“海霞很有親合力,具有東方韵味的漂亮”,郭志堅甚至被稱為是“最帥男主播”。 如今,羅京的病逝,使《新聞聯播》“主播結構老化”問題更加凸現:李娟,《新聞聯播》第一代主播,從事播音工作35年。趙忠祥,《新聞聯播》第一代主播,現已退休。邢質斌,同為第一代主播,至今仍堅守在播音陣地上,稱得上是《新聞聯播》主播們的“老大姐”,但從2007年開始就有消息稱她要退休了。鍛煉新人,讓新人更快地挑起大梁,已經迫在眉睫。 頗有意味的是,近期,一個已經證實的消息稱,廣電總局建議央視建立《新聞聯播》評價體系,接受來自各方的評價。 《新聞聯播》的前身是1976年7月1日試辦的《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1978年1月1日起,《新聞聯播》正式打出欄目名稱字幕,播出時間 20分鐘。1980年,播出時間增加到30分鐘。從1982年報道“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中央授權《新聞聯播》比其他媒體提前一天獨家發布重要新聞。《新聞聯播》超越了新聞欄目的一般意義。1996年1月1日,《新聞聯播》由錄播改為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