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政治符號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政治符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電影廣告Youtube與政治符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共慶祝建國六十年大戲「建國大業」:演員唐國強、張國立、劉德華、李連杰、黎明、葛優、姜文、陳道明、陳寶國、馮小剛
 瀏覽7,552|回應9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古士塔夫

很像台灣以前由中影拍的「辛亥雙十」,由影藝界表態擁護中樞。

剧组日前公布了《建国大业》第一批剧照。首次公布的剧照主要是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刘劲扮演的周恩来,以及王伍福扮演的朱德等,场景则既有外景的考察,也有室内的会议商讨的情节。

    不过,剧照中还有一张张国立扮演的蒋介石的剧照。身穿黑色长袍的张国立戴着一根红绸带,他身边则是王学圻扮演的李宗仁和尤勇扮演的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之前有人觉得张国立版的蒋介石稍微嫌胖,但据剧照显示,张国立已经较之前瘦了不少,和蒋介石也有几分形似。 (茅中元|文|朱良城|摄)

    【演员介绍(部分)】

    主要演出

    唐国强-毛泽东

    张国立-蒋介石

    刘劲-周恩来

    王学圻-李宗仁

    陈坤-蒋经国

    王伍福-朱德

    许晴-宋庆龄

    邬君梅-宋美龄

    王冰-张澜

    金鑫-李济深

    友情出演

    姜文-毛人凤

    葛优-卢广声

    胡军-顾祝同

    刘德华-俞济时

    陈凯歌-冯玉祥

    冯小刚-杜月笙

    陈道明-阎锦文

    陈宝国-甘介侯

    尤勇-白崇禧

    冯远征-傅泾波

    陈好-傅东菊

    侯勇-陈赓

    黎明-蔡廷愷

电影《建国大业》正在上海热拍,其明星客串阵容也在增加,功夫巨星李连杰也欣然加盟。昨日(6日),《建国大业》主要拍摄的是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蒋介石在一次酒会上会面的戏份。李连杰扮演的是国民党海军上将陈绍宽。据工作人员透露,接下来成龙、吴宇森、孙红雷也将陆续加盟,而陈凯歌则将参与导演“西苑机场阅兵式”的戏份。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396883
 回應文章
中共拍攝"中國遠征軍"扭曲史實:遠征精神是延安領導???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此劇已可出現民國旗幟,響起陸官校歌。但重慶政府仍被描繪為腐朽無能,遠征軍抗日精神竟是共黨領導。荒謬至極。可惜台北已不問本軍歷史久矣。

http://dannyqao.blog.163.com/blog/static/119188342201121414430455/

目前,電視劇《中國遠征軍》正在大陸熱映,導演董亞春(中共文職軍官)表示:“這是一部最有沉重歷史使命感的電視劇,我們要客觀、公正的還原歷史,對得起觀眾,對得起良心”。

 筆者看完該片,如鯁在喉,不得不說,董亞春者---中共犬儒,其心可誅。

 該片使用了大量篇幅,描述重慶國民政府如何之腐敗,統治者對抗戰如何缺乏熱情,軍統如何結黨營私,重慶之生活如何燈紅酒綠、糜爛墮落。而共產黨人抗日是多麼堅決,在片中「十萬青年十萬軍」居然是全靠共產黨動員宣傳,才得以號召那麼多青年學生棄筆從戎;緬甸大反攻也靠共產黨來宣傳鼓動;中共機關報「新華日報」被描述成當時發行量最大、影響力最大的報紙,偉大的共產黨為維護國家團結抗戰,作出了最大努力。

 緬甸同古保衛戰之撤退,被描述成士兵們不想撤退,而是國軍長官部不願與日軍作戰,廣大士兵對此很不滿意。而史實是200師已被日軍四麵包圍,彈盡糧絕,戴安瀾師長多次致電杜聿明軍長請求允許突圍,最後在新22師的協助下得以成功脫險。

 此次突圍,200師根本就無法將戰友的屍骸帶走,影片中虛構了中日雙方協議停戰處理屍體一幕,而事實上是日軍在戰後將200師兩千多名陣亡官兵埋葬,立碑“支那勇士之墓”,按史實來處理不是更震撼嗎?也更客觀嗎?

對於英軍不想堅守緬甸一節,在片中居然只有謝孝彰上校一人察覺,而謝的戰略眼光在重慶卻曲高和寡,無人理會,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被描述的是極其麻木、無能,以片中的說法,他們上班時間只會討論股票與女人,此際國難當頭,國軍高官們真的如此無恥嗎?

   該片的敍述手法非常“特別”,這5分鐘是前線血肉橫飛的戰場,下5分鐘便是重慶的達官貴人擁著舞女,歌舞昇平,中間並無任何情節的聯繫。這種“特別”的手法,此片反復出現,董大導演可算煞費苦心。

 片中為醜化國民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如財政部稅警團一節:為徵兵,在大街上強拉學生入伍,學生不從,稅警團便對學生橫加毆打,甚至還勒令學生集體下跪。眾所周知,稅警團的薪資待遇不僅遠高過陸軍士兵,也高過政府員警,在錄取考核上也甚為嚴格,史實中的稅警團歷次募兵,報名人數皆遠大於錄取數,孫立人將軍、黃傑將軍等皆出身於稅警團。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為刻畫國民政府不體恤基層官兵,冷血殘酷的一面。片中安排一位少尉軍官在緬甸身負重傷,只有搭蔣中正的專機去重慶才能救治,結果機場憲兵隊見死不救,不允許該少尉登機。筆者不知,全世界那一國家的少尉受傷會要求搭元首專機,否則就是統治者冷血,共軍的少尉會要求搭乘胡錦濤的專機嗎?胡的衛隊會同意嗎?董導的心態也過於陰暗了。順便提一下,董導為這名少尉安排的結局是浴血抗戰多年,未死在日寇手上,卻被國民黨的奸徒暗殺。真是可笑,史實是數十萬遠征軍將士他們的人生終點,都是葬送在共產黨的屠刀之下。

  該片使用大量篇幅敍述戴笠將軍指使手下潛入新38師,企圖扳倒孫立人,將新38師擁為己有,不知董大導演是掌握了什麼確鑿證據?還是別有用心的意淫?片中一再將戴笠描繪為行事只看對己是否有利,絲毫不顧及抗戰前途大計的卑鄙小人。

  片中無中生有,美化共產黨,這還能理解,因為不美化“偉大的黨”,該片根本無法問世,然而,有必要如此醜化國民政府嗎?

該片著重描述中國遠征軍是如何打敗仗,甚至不惜筆墨,刻意將謝孝彰塑造成為一個瘋子,指揮國軍大敗,傷亡慘重;而對遠征軍棠吉戰役、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等大捷,尤其廖耀湘新22師在瓦魯班一役,繳獲日軍18師團司令官田中新一的關防大印,這在抗戰期間絕無僅有的大捷。這些國軍打勝仗的史實,該片居然根本就不拍攝了。

 在這部號稱“史詩”的大片中,以下人物有名字,無鏡頭:

蔣中正:中緬印戰區總司令

廖耀湘:新六軍軍長

以下人物無名字、無鏡頭:

鄭洞國:新一軍軍長、駐印軍中方總指揮

陳誠:中國遠征軍首任總司令

李鴻:新38師師長

李濤:新22師師長

 這些人為何被抹殺了,董先生居心何在?

  該片與史實不符處还有:抗戰期間中國並無國防部,中華民國國防部是於1946年6月1日正式成立的,此前最高軍事機關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  重慶與緬甸同古前線居然有直通電話,也虧董大導演能想的出來,就算當時通信如此發達,同古當時在日軍團團包圍之中,日軍蠢的連電話線也不切斷嗎?

 董先生既然花費無數膠片描述重慶的生活如何之腐朽糜爛,為何不給長達五年的重慶大轟炸一個鏡頭?

 董先生既然對軍統如此有興趣,為何不提一下,八年抗戰期間軍統有18000多人英勇犧牲,就在野人山7名軍統的女報務員集體投崖自盡。

董亞春先生,你的良知何在?本片最後觀感:其心可誅,無恥之尤!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4604720
規格不會太高,場面不會太大,陣容不會太強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畢竟不能超過建國大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4200627
《辛亥革命》成龙李冰冰
推薦1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lukacs

高清:《辛亥革命》成龙李冰冰造型 谱战地恋情
2010年10月01日 08:26:17  来源: 新华娱乐
【字号  留言 打印 关闭 

由成龙、张黎导演,赵文瑄、孙淳、李冰冰等70多位明星联袂主演的史诗巨制《辛亥革命》正在辽宁阜新热拍,片方近日放出一组剧照,首度曝光了成龙与李冰冰在片中的造型。据悉,《辛亥革命》是成龙从影以来的第100部电影,他将会在片中饰演辛亥革命中的“重头人物”黄兴,并与李冰冰谱写一段“战火硝烟中的恋情”。

成龙从影第一百部作品 成功转型文戏

作为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的献礼巨作,成龙将在《辛亥革命》中担任总导演,更会披挂上阵饰演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任务——黄兴。据悉,成龙最初是在筹备自己从影以来的第100部电影《十二生肖》,后来上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亲自找到他,希望他能转而接拍《辛亥革命》,在听过汪天云对此角色四个多小时的阐述之后,成龙毅然决定接拍《辛亥革命》,并将《十二生肖》的拍摄计划延后。成龙表示,“我不懂政治,听汪总讲过‘黄兴’这个人物之后,发现他勇猛善战且文武双全,黄兴在战场上颇具领袖气质,私下里又是性情中人。”成龙在《辛亥革命》将会拥有相当多的文戏表演,更有片方人员表示这将会是成龙“武戏转文戏”的成功转型。

李冰冰与成龙谱战地恋情 演绎生死情感

继《功夫之王》后,金马影后李冰冰也将再度牵手成龙,在《辛亥革命》中饰演片中的女一号——黄兴之妻徐宗汉,并且担任影片的联合出品人与监制。徐宗汉与黄兴的恋情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她家三姐妹都曾是革命队伍中的中坚人物,最初她与黄兴假扮成夫妻从事革命斗争,后来一个去武昌,一个去上海组织红十字救护队,最终更是“假戏真做”成了夫妻。在《辛亥革命》里面,两人将会展开一段“战火硝烟中的恋情”,共同演绎“生与死面前的特殊感情”,片方表示,“李冰冰本人跟她在这部电影中的角色一样,都非常柔美、坚强,绝对是饰演徐宗汉的不二人选。”

早先时候片方曝光赵文瑄、孙淳等人在《辛亥革命》中的剧照,人们发现这些演员与历史中的真实人物都很相像,而成龙与李冰冰的造型却遭受到了不少质疑,对此片方解释,“我们最初也同样有此疑惑,等到做完两人的定妆照后,就发现他们跟原型人物真的非常像,等到电影上映之时,一切自会分晓。”(灵异/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4199423
中共拍攝常德會戰電影並致贈國民黨典存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日的影片「喋血孤城」即將在大陸正式公映,30多名國共兩黨抗日將領親屬今天在北京觀看這部影片,共同緬懷這段可歌可泣的抗戰歷史。

1943年,國民黨軍隊在湖南常德與日軍進行大規模會戰,史稱常德會戰。代號「虎賁」的國民黨第74軍57師,以8000將士對決4萬精銳日軍的大舉進攻,直至彈盡糧絕,突圍人數僅83人。

新華社報導,包括周恩來侄女周秉德、左權後人左太北、楊虎城後人楊瀚等280餘名觀眾參與試映會。影片謝幕時,影院內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試映後的座談會上,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表示,這部影片真實地再現中華兒女保衛國土、浴血奮戰、抗擊日軍的歷史,是大陸近幾年正面歌頌國民黨抗日戰爭的史詩力作。

國民黨副秘書長、大陸事務部主任張榮恭表示,希望兩岸能從歷史中得到啟發,不斷朝和平發展的方向前進。

「我是一名軍人,看這部影片幾乎感動落淚。如果是我,我也會拿著槍衝上去」,國民黨退役中將陳興國說,戰爭的最高境界是止戈為武,希望兩岸早日和平。

影片放映後,製片向張榮恭贈送「喋血孤城」電影影碟,交由國民黨黨史館永久保存。

「喋血孤城」由大陸導演沈東導演,香港藝人呂良偉飾演片中主角「虎賁」師長余程萬,台灣藝人安以軒參與主演。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4116868
飛虎隊、二戰史與政治符號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沙包

中國時報  2010.02.15

支援軍教片 掌控詮釋權

蘇進強

     根據《中國時報》日前報導,知名導演吳宇森已經籌資一億五千萬美金,將在美國、台灣,以及中國昆明等地,拍攝以抗戰期間的傳奇部隊「飛虎隊」為題材的電影「飛虎群英」。國防部長高華柱認為這部電影有助於國軍歷史精神傳承,要求軍方全力配合。

     國防部的立場雖在響應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但也表示吳宇森目前只請求國防部協助蒐集相關史料,雙方尚未洽談合作拍片。而這件事的另一個變數是,近年中國北京政府除了拍出《風聲》這類電影,頻頻關注抗戰議題外,對於抗戰期間「飛虎隊」的英勇事蹟,也企圖以「飛虎隊」的正統自居,想搶到電影主導權與歷史詮釋權,希望能與吳宇森合作拍攝該主題的電影。

     抗戰八年是在國民政府主導下完成殆無疑義,但中國除於國際間積極消滅我國國格外,更處處剽竊我國軍民血淚寫成的歷史功績,目的就是要掌控歷史詮釋權,而透過電視、電影等傳播媒體,正是中國企圖掌握其歷史詮釋權正統性最好的媒介方式。

     反觀台灣徒然擁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素材,卻在政府的漠視下,隨著老兵凋零而灰飛煙滅,甚至形成歷史的斷層。幸而去年台大榮譽教授齊邦媛出版了《巨流河》一書,與作家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才填補了這一段歷史的空白。

     以「飛虎隊」的電影拍攝來說,由於陳納德一貫的反共態度,使得中國早期對「飛虎隊」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但自台北市由綠營執政後,揚棄大中國思維,遷走新公園中的陳納德將軍銅像,造成飛虎協會老兵們的極大不滿,開始轉而與中國接觸,現在中國邀吳宇森拍攝「飛虎隊」電影是有跡可循的。當中國急著開拍電影的此時此刻,如果國防部還不敢大力聲援這部「飛虎隊」電影的拍攝,那麼這場「飛虎隊」的媒體戰只好由中國取得先機,勝算將不在我方了!

     軍事電影的拍攝一向被視為屬於精神戰力層面,以美國好萊塢為例,每年幾乎都有軍事影片上映,除了片商看見其中所在的商機外,美國國防部藉商業電影對軍人進行精神教育更是重點。反觀國內,國防部早期也曾支援拍攝《英烈千秋」、《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黃埔軍魂》、「成功嶺上》等電影,但片商後來以軍事資源拍出笑鬧片,為免浮濫,軍方遂終止了支援拍片的政策,實在令人遺憾;近年隨著國片市場的低迷,軍教片更是難得一見,國軍的精神教育也就只能在莒光園地上作文章了!

     尤有甚者,國防部曾於二○○五年之際,因人廢事,大幅刪減多項精神戰力的預算與功能性機制,如國軍文藝金像獎、連隊書箱等,只重硬體軍購、偏廢精神教育的結果,導致現在國軍違法犯紀事件層出不窮,軍人形象低落。

     軍事電影的拍攝有提振軍人形象,鼓舞民心士氣的傳播效果,因此,筆者樂見國防部重新檢討支援軍教片的拍攝政策,除了「飛虎隊」以外,也能考量具有時代意義的影視劇集。

     馬英九總統向來重視軍人品德操守,高部長自上任以來,也積極強化武德教育,指定軍官閱讀相關書籍,可說是很好的開始,但型塑軍人武德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選對方向長久經營,才能見到功效。

     「飛虎隊」的故事是一可教化人心的好題材,除了表彰當年中美合作抗日的史蹟外,也可以做為當前國軍官兵思想、品德、武學、武藝的學習典範;但更重要的是,在兩岸歷史詮釋權的競爭上,這是我們必須堅守的一個堡壘,值得政府、國防部重視。

     (作者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職業軍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864187
台灣也得在大歷史上有所貢獻
推薦2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lukacs
6PRU_X2

建國大業的大歷史洪流

展望與探索,9811月,第7卷第11期,頁11-17

 

    中國大陸近年的發展雖非絕無挑戰,然而經濟動能強勁,汽車消費量今年首度超趕美國,出口首度超趕德國,經濟規模可望超日趕美;主流社會愈來愈「自我感覺良好」,菁英在既有體制中得到了巨大收益,多數群眾也從經濟的增長中,獲得了或大或小的份額,體制從結構面獲得了強大的穩定性。早在2006年的「大國崛起」系列影片,已經昭示中國初露苗頭的志得意滿,雖然用心在於惕勵將來。在這樣的氛圍下,文化界為迎接「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所端出的作品,與廿年前的「開國大典」之類影片不同,有了更大的揮灑空間;大國姿態變得從容,藝文視角隨之轉變,過去的對手與建國過程中的小人物受到了更多重視。在這當中,韓三平、黃建新擔任導演的「建國大業」,由於匯集了眾多明星,因而最受關注,本文就由此談起。

 

相對平實的建國大業

    建國大業的梗概是:八年抗戰結束,為避免內戰,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與國府簽訂「雙十協定」,然而各方利益的差異,使實力主義主導了局勢的發展。內戰過程中,民主黨派反對蔣介石的立場相對明確,但猶疑於是否與中共合作。最終國民黨未能遏制腐敗,政權崩潰,退守台灣;共產黨贏得政權,但承認「經濟不在行」;民主黨派參與了共產黨的政權,但處於被動窘境。

    本片對當時中國的三個主要陣營皆有著墨,線索繁多,但若對歷史非常熟稔,則本片仍能帶來不少趣味。例如西柏坡召開第七屆二中全會時重要歷史人物紛紛走進會場的錄影,就被重新拍攝,提醒觀眾那既是一個被刻意安排的紀錄,也彰顯了與會者都瞭然於心的共識:共產黨主政的新時代即將要開始了。

    片中有許多值得重視的細節。國際上,杜魯門政府質疑蔣介石的「一黨政府」,但蘇聯史達林方面也是以國家利益為考量,關心的是滿蒙利益,甚至到內戰後期,還隨國府遷往廣州。周恩來在杜魯門總統對華講話之後召開記者會,呼應杜魯門之「和平、民主、統一」的中國,應結束一黨專政的說法,指出要「改組國民政府,為各黨派獲有公平、有效的代表權的泛代議制政府,藉以實現中國之民主統一的建議」,這些歷史語彙能在當前的時空中大方出鏡,不像數年前重新出版的「新華日報」社論集「歷史的先聲」成為禁書。與此呼應,片中國民黨內CC派串連拒絕承認1945年的政治協商會議,反對讓出國民政府的席位給民主同盟與共產黨,則成了歷史教訓。

 

共產黨的優勢與劣勢

    內戰之初,國民黨處於優勢,共產黨撤出延安,毛澤東主動提議劉少奇、朱德「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東渡黃河去華北」,毛澤東則與周恩來與任弼時組成前敵委員會,留在陜北,「搞兩個中央」,「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而無須擔心分裂。其後「遼瀋戰役」結束,命令林彪立刻率軍前進平津,林彪也堅決服從。影片由此呈現出中共相對於國民黨,內部既較為團結也較有紀律的印象。

    內戰後期共軍進入城市,中共領導層在河北涿縣聚會,毛澤東想要買條香煙都買不到,由此喟嘆進城之後的商業蕭條。朱德嘆道,「鬧革命,我們天下第一,搞經濟,我們可比不了他們」;劉少奇說,「現階段,還不能消滅資本家」;任弼時說,「要有自知之明,這些事,我們要從頭學起」;周恩來說,「政治協商,協商的就是資產階級和民主人士,我們是請人家來共同執政的」;毛澤東結論道,「工廠倒閉、工人失業,這不是砸自己的飯碗嗎?」,最高領導層達成管經濟還得從頭學習的共識,主張要與民主人士共同執政,由此本片也包含了對建國之際「新民主主義」路線的肯定。

    在西柏坡,林彪被毛澤東稱讚「一百多萬國民黨軍把他裝進肚子裡,還沒把他吃胖囉」,是片中極少數毛澤東對將領的稱讚,林彪似乎不再僅是意圖謀害「毛主席」的陰謀家。另外,淮海戰役(徐蚌會戰)中共獲勝之後,毛澤東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劉少奇等領導人共進晚餐,毛醉坐屋邊,其他四人一同高唱「國際歌」,最後周、朱、任三人起立搭肩而唱,坐在椅上的劉則逐漸從畫面消失,五人的命運似乎隱含其中。

    在北京西苑機場,民主黨派在此歡迎準備入城的中共中央,部隊高呼「毛澤東萬歲、朱總司令萬歲」,雖然「朱總司令萬歲」之聲較為稀少,也一定程度平衡了對毛的個人崇拜。然而,不過一年之前在保定,「蔣介石在南京當了總統,我毛澤東就在山溝裡自封萬歲,不好看也不好聽」,言猶在耳,一旦掌權即拋到九霄雲外,也叫人唏噓。

 

國民黨被重新肯定

    三條主線中,國民黨原本是執政黨,因此在抗戰結束、重慶會談時,蔣中正對記者詢問其為何穿著中山裝時,回答稱,「中山裝,是民國公務員的正式服裝」,顯示其在朝的主導地位;在旁的毛澤東則稱「委員長和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國共兩黨繼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缽,同宗同源,存續相依」,強調國共合作。內戰初啟,蔣中正要「戡亂」,「消滅共產黨之叛亂武裝」,「實現國家之實質統一、民族之實質和平」。當時國民黨的政策方針,如片中蔣介石所云,「擺花瓶,有那些民主黨派,也就可以了」,「什麼時候毛澤東的軍隊打光了,也就不用再哄了」。傅作義說,「靠嘴皮子和拼命,是行不通的;實力決定一切」。這些言詞,在兩岸都不無引起聯想之處。

    蔣中正開始內戰的理由,被其他人指責為是想建立蔣家包辦一切的一黨獨裁,但他卻也感慨國民黨內的分裂;陳立夫、陳果夫的CC派反對國共協商甚力,而馮玉祥則對中共頗多同情;至於李宗仁等勢力的競選副總統、乃至於內戰後期串聯反蔣,更顯示國府內部的派系對立、決策紊亂。蔣經國上海打老虎失敗,蔣中正也慨歎國民黨腐敗到骨髓裡。但雖然爭權,包括蔣介石與李宗仁,都強調中國不能與南北朝或朝鮮半島相比擬,中國不能劃江而治、不能搞分裂;這些段落,或為蔣介石開脫了一些責任,或肯定了國民黨的民族情懷。

    整齣戲無論在中共進城時的北京,或者還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南京、上海,色調統一,多頗為明亮,並未刻意使用暗沉的色調來描繪「國統區」。另有評論指稱,「主旋律」影片中方言幾乎屬於共產黨領導人的專用,而國民黨方面除蔣介石外所有將領官員皆為有籍貫無口音的人物,而使用方言意味著具有個性、從而象徵擁有權力;然而本片無論是在哪一方的角色,都使用國語,並沒有刻意呈現毛澤東、蔣介石等角色的方言。無論從色調或語言的使用上,都可說國民黨在片中獲得了與共產黨相對平等的地位。

 

民主黨派擺脫花瓶形象

  本片對於「民主黨派」的角色也頗多著墨,代表人物宋慶齡、張瀾、李濟深都有不少篇幅。內戰過程中民主黨派人士如聞一多等「要民主、反內戰」的呼喊聲,作為主體,而非一種背景被刻畫出來。民主黨派最終投靠中共,既有中共「禮賢下士」的拉力,也由於國民黨當時對反對派的壓迫造成的推力;如果任一方少一點動作,也許其中許多人將滯留香港、遠赴海外,而不會親身犯險。無論如何,這些民主黨派在當時是有選擇的,而且在之後也曾發揮一定的影響。

    淮海會戰之後,在上海,記者問民主黨派的領導人張瀾,中共「究竟是本土的革命家,還是共產國際情報局在中國的代理人呢?」張瀾稱「中共順應了民意,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記者聞言不以為然,搖頭嘆道「成就?」張瀾強調,「成就」。上海人對中共的懷疑在當時仍然強烈,甚至宋慶齡也仍不願前往北平。之後共軍進入上海,部隊展現紀律,宋慶齡才稍卸心防,無言中展現宋慶齡身為「國母」,對於黎民百姓的關懷。

    北京的新政協召開,各方參與討論新的國號、國旗與國歌,過程經過許多討論,期間義勇軍進行曲的原作詞者田漢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毛澤東也採納了他人的意見。多數今日的大陸民眾,可能不認為中國在近期有望成立多黨派聯合政府,雖然國務院其實有少數非共黨籍部長;但本片刻意突出中共在建國之初曾經與民主黨派組成的聯合政府,五十六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的廿七位來自民主黨派。此舉既彰顯了中共對於自身統治的信心,也為未來的民主化前景開啟更大的想像,並與今日兩岸逐漸融洽的關係相呼應。

 

紀念小人物的天安門

    建國大業的導演韓三平,也是另一部電影「天安門」的製片。不過「天安門」的導演葉纓則稱「建國大業」為「兩個小時的MTV,演員很廉價」,另有評論稱「建國大業」是將「一部本來充滿政治意味的電影變成了一次化裝舞會」,雖然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是好事的原因在於這些電影相對平實的回歸歷史。「天安門」比起「建國大業」更為平實,是晉冀察軍區舞美隊在中共開國大典之前的廿八天佈置天安門城樓的故事。一群小人物經過一番折騰,為天安門幾乎永久性的裝置了八個超大型的燈籠,然後隱入歷史之中;但他們所做的努力,已經為「共和國」留下了不可抹滅的印記。

    「天安門」這齣戲在歷史上也有所本,八個燈籠確實有日本人的付出。片中的「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戰士小野,包含了小野澤亙和森茂兩位日本左翼美術家的貢獻。比起陸川導演的「南京、南京」中掙扎著的日本兵角川正雄,「天安門」中的「解放軍」日本兵用一種更平實的方式呈現了當時日本人的多樣性,進一步顛覆了長期被醜化的日本人形象。

  關於「人民」是誰,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也是值得注意的橋段。天安門戲中許多北京人都對共軍頗為猶疑,乃至於詢問「我算不算人民?」答案當然「是」,於是導演輕描淡寫的否定了之後的各種運動。舞美隊中一位隊員「小馬列」在佈置天安門之際,與四野的戰士發生口角;小馬列不能接受看似老粗的戰士對他的審美觀的嘲笑,於是宣稱以後紫禁城等「這些封建的東西」都要拆掉,結果另一位四野的戰士指出克里姆林宮也沒有被拆。在此過程中,北京城之後的文物浩劫被嘆息,林彪所統帥的「四野」也獲得了平反;這與建國大業中對林彪的肯定聯繫在一起,顯示出對中共官方黨史的某種修正。

 

國家躍升與歷史改寫

    「天安門」一片最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在天安門拍攝的照片,其中有許多是官方的活動,但崔健與其樂團友人在天安門前的合照卻使我一驚。中央電視台的「人物:崔健」節目中曾配合這張合照播放崔健的「最後一槍」演奏曲,而這首歌曲是為1989年天安門學生而作的,本片似有藉此間接紀念八九年「政治風波」之意。曾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的「藍宇」已引入八九年,「頤和園」更幾乎完全為了紀念天安門事件而拍攝,這兩部電影雖然未能進入大陸戲院公映,但由大陸的導演、演員拍攝這類電影本身,顯示北京藝文界已持續低調的試圖釋放悲劇帶來的心理創傷,且這類作為也受到高層的默許。

    在今年初熱映的馮小剛「非誠勿擾」中,葛優飾演的秦奮在教堂誠心懺悔,「罪太多了」,也反映「盛世」之下對過往的某種看盡千帆的淡定。而「天安門」與「非誠勿擾」等影片中日本人與日本這個國家的形象躍昇,也是近幾年值得重視的趨勢;這種國家自信帶來的對鄰國、對歷史的包容,對亞洲乃至於世界政治格局也可能帶來深遠影響。這與「建國大業」中國民黨與民主黨派地位的躍昇,乃至於「集結號」的反戰面貌一道,既構成了近期流行的新敍事模式,也無疑反映了中國大陸「軟實力」的提升。

  前述一些視角的改變,當然不會沒有引起大陸內部的注意。有評論稱,「建國敍事影片的主題,已經從『為人民建國』向『與人民一起建國』延展;從突顯革命領袖的偉績,到關注更多普通人『努力』和『犧牲』的故事」。而對於國民黨,雖然「為了建立理想的國家,我們被迫消滅他們,驅逐他們,這就是建國進程的代價」,但「必須尊重我們的對手」「也是民族的精英」。也許這些對手的菁英,恐怕也是許多當代中國大陸精英的先人;紀念先人,既是洗刷自身的屈辱,也是對現狀的另一層肯定。

 

話語權的「泥石流」?

    從中共黨國意識形態的調整來說,江澤民所提出的「三個代表」,已意味中共開始積極的吸納資本家入黨,而胡錦濤上任後提出的和諧社會,又修正了讓先富影響政局的片面性;現在主旋律電影高呼「民主」,肯定聯合政府,似乎別具意義。經濟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民主政治的發展也有其結構性的驅力,中國大陸為回應社會的脈動,其意識形態部門已經邁出了值得重視步伐。

    台灣與香港近期也有不少追憶六十年前動盪歲月的影視作品與書籍,如楊凡的「淚王子」與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代表香港參賽奧斯卡金像獎的「淚王子」談台灣的白色恐怖,「大江大海」則是國民政府敗退過程對許多人的衝擊,基本上都是個人的小歷史。小歷史的書寫放在大歷史的脈絡中考察,顯示台灣經過廿年的本土化,與中國的思想傳承正獲得新生。不過台港的小歷史由於缺乏清晰的立場用以榮耀,於是可能流於歷史虛無,因此更得小心操觚。十一月二日一位移民新加坡的大陸背景人士,在聯合早報撰文質疑龍應台的「人道主義」,稱其雖然「符合今天的主流價值」,但是把日軍徵召民伕與解放軍徵用民工混為一談,卻陷入「成王敗寇」的邏輯,無視兩者之間正義與非正義的差異,而「如果正義與否的觀念也拋棄了的話,那麼還靠什麼來判斷是非,人的行為該依據什麼準則?」作者進而質疑這個問題恐怕「不是『臺灣人』關心的」,言下之義是台灣人忠奸不分了。

    要回應此類質疑,恐怕台灣在沉醉原子化的小歷史之餘,也得在大歷史上有所貢獻。否則,一方面是大陸方面重新肯定國府的作用,有主有從的高舉「統一戰線」,另方面是台灣方面有自詒伊戚、楚囚對泣之嫌的無力回擊。長此以往,話語權的「泥石流」傾瀉而下,似乎不是杞人憂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696736
1840和1949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840和1949

(2009-11-12)http://www.zaobao.com/yl/yl091112_002.shtml

 林任君

狮城脉搏

1840年是个对中华民族来说,更具有失败象征意义的日子……这169步让人顿有所悟,发现这场规模盛大的阅兵大典不是在庆祝60年前的胜利,而是在宣告中华民族终于从1840年的沦亡屈辱中,从一场更大的失败中,经过一番狼狈不堪的跌撞爬滚,终于站了起来,浴火凤凰般地从废墟中重生,巍然而立,走向崛起和辉煌。

  新加坡是龙应台配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到各地巡回演讲的最后一站。作为赤道边缘中华文化外圈上一个耀眼的小红点,新加坡是任何希望将影响扩大到海外的中华文化人所不能忽略、也不能缺席的一个地方,而《联合早报》在这方面扮演了枢纽的角色,是个非常重要的平台,这一点来过多次的龙应台当然很清楚。

  新加坡大部分人民与台湾海峡两岸人民同文同种,有相同的血缘、共同的文化,与两岸人民长期以来维持着深厚的友谊。我们长期关心两岸的发展、注意两岸的动态,我们对台海两岸的兴趣和了解,应该是本地区以至全世界的许多国家所不能比的。

  从新加坡看台海两岸,以我们独特的视角,常常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因为有点距离,我们必须用长镜头,虽然画面不是很清晰,或许还有点朦胧,但却可以看到一个全景;也因为我们不在其中,没有介入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起起落落或者纷纷扰扰,因为少了参与,就多了一份冷静、一份客观,让我们有时间沉淀,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容的思考空间。

  就像这一次,从新加坡看两岸的2009,我们先是看到了今年台北没有庆祝双十节,但很快的,龙应台的“大江大海”所掀起的文化巨浪就席卷了这个政治退席留下的空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在9月1日面世之后红红火火,以其 “温柔的力量”征服人们的心灵,用龙应台自己的话说,这股强大的“温柔的力量”却是因为1949年的失败累积出来的。

169个步伐的历史意义

  那么,从新加坡看中国大陆的2009,又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致呢?我们都知道,中国大陆在10月1日以盛大的阅兵礼纪念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有人就觉得,相距一个月,这种庆祝胜利的刚强姿态正好和龙应台从失败中引发出的“温柔的力量”形成强烈的反差。看过十一大阅兵直播的人,都为那种恢弘的气势和精准的纪律感到叹为观止,尤其是女民兵方队的英姿飒爽更让人们眼前一亮,惊艳不已。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不是这些,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阅兵式开始之前,国旗护卫队用169个步伐,将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护送到国旗杆基座。这个让人屏息的过程是很有震撼力的。

  这169步是什么意思呢?这169步象征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的169年。我觉得就这么169步,一下子把历史的镜头拉得很长,把历史的眼光投得更远,从1949年沿着时间的纵轴往后拉,一直拉到 1840年,定格在那里。像一盏强烈的聚光灯,它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来说,更具有失败象征意义的日子,也让人顿有所悟,发现这场规模盛大的阅兵大典不是在庆祝60年前的胜利,而是在宣告中华民族终于从1840年的沦亡屈辱中,从一场更大的失败中,经过一番狼狈不堪的跌撞爬滚,终于站了起来,浴火凤凰般地从废墟中重生,巍然而立,走向崛起和辉煌。

因此,如果说这个国庆大典是在庆祝胜利的话,这个胜利应该是对1840而言的,不是1949。那是一场更大的胜利,更有意义的胜利。如果没有1840,就不会有1949;没有1949,2009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了,而今天龙应台也就不会在这里和大家讲大江大海的故事了。

  但无论我们回顾的是1949,还是1840,我都觉得我们应该为2009感到庆幸。无论如何,这两个不同长度的历史镜头、两种不同的取景手法所呈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画面,再度提醒了我们,审视或回顾历史是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不同的强调,可以传达全然不同的价值。它也提醒了我们多元性的可贵。尊重多元,有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加强我们的深度,开阔我们的心胸。

  作者是本报总编辑,本文是他在11月8日主持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讲座《站在历史码头看大江大海》时所做的开场白,刊登时经过删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688145
由立平飾演林彪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人演馬歇爾及張群嗎?

鄔君梅再次演宋美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654395
建國大業海報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65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