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識通訊評論】
台灣大學慶祝八十週年慶,並矢志前進百大,但是卻不能讓他們坐立難安的一項紀錄因此而消失。泰晤士報的世界大學評鑑,把台大從去年擠到百大邊緣的一○二名,降級到今年的一二四名,而台灣排在後面若干還不能列名的大學,則略為往前挪移。
世界上沒有一流大學會每天盯著自己排名不放,可知對排名超級敏感的台大絕非一流。當泰晤士報公布今年世界大學排名,台大下跌,果然引起教育主管的緊張。照我們自己的解釋,一方面是泰晤士報隔年常採用不同標準,導致結果不同;二方面是泰晤士報的評鑑是所有評鑑中最不客觀的,因此應該參考其他更權威的評鑑。
每次有人認為這類評鑑不適合做為大學發展的最高目標時,教育領導向來置若罔聞,沒想到,原來他們其實也知道評鑑靠標準,標準不同的話結果會不同,而且即使有標準,也不代表就是客觀,這還必須感謝泰晤士報提醒了我們。
也許正是認識到既有標準對自己未必有利,台大已發展出自己的評鑑機制,上海交通大學則另立一套評鑑標準。但是再怎麼改良,排在前面的總是大家公認的名校,否則受傷害的不是名校,而是我們設計的評鑑標準。甚至可以說,我們的學術文化是輸入的,也只能把自己列在比較後面才心安,只要能超過北大,應該就算是功德圓滿了,畢竟殖民地人最偏執的就是超過其他的殖民地。
研考會與教育部在這個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敢考而不敢研,畢竟對政府中人而言,只要劃分教育與研究預算的標準是英文的,且不是政府自己武斷訂定的,到底怎麼訂的責任便不是研考會或教育部要負擔的。至於一旦教育與學術預算分配標準併同上級政治考量後,兩者對台灣的高等教育造成什麼影響,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剩下排名結果。
一個對自己方向不確定的教育學術體制,對於當前高等教育的未來,當然只能人云亦云,到處找技術性的標準來保護自己免於外界質疑。有時說國際化,有時說本土化;有時說研究至上,有時說不能偏廢教學;有時說鼓勵發表,有時說只承認英文的發表。得到預算的單位,毫無例外追求速成,他們增加發表紀錄的手段千奇百怪,有的幾乎與跨國洗錢無異,不過就是把發表人的外國單位設法轉換成自己的單位。
提高排名成為教育學術的最高目標,但充其量,是盲目標。這個目標嚴重干擾了教學研究的過程,導致投入教學研究的教師在評鑑過程中人仰馬翻,許多認真貢獻於教學研究的種種付出,幾乎都屬於嘉許範圍之外的活動,是靠著教師自己傳道授業的道德熱情。
在儒家文化下的教育是良心事業,有教無類,但無關排名,所以在評鑑體制裡屬於對排名的掣肘。由於社會仍停留在儒家文化語彙中運作,學術主管偶爾不能不對教育給予若干口惠。然而,教學相長的傳統理想,如今在只認可個人研究成果的氛圍中最多相延如縷,師生關係為之丕變。影響所及,系所內尊師重道的學術文化,則在典範汰舊換新的同時也漸式微。新進教師淪為評鑑機器,教育主管淪為江湖市儈。
如果繼泰晤士報之後,台大在各種排名都直直落,如此趕不上以後,研考會與教育部基於自保,自會產生重新檢討評鑑制度的壓力。只有超越對排名的偏執,方能重返為教育學術而教育學術的境界,那時就有了躋身一流大學的氣質。
台大在泰晤士報排名下跌,雖說對教育領導帶來危機,卻堪稱學術界近十年未有之快事。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七十四期】
大學評鑑,如犬逐尾
大學評鑑帶來許多問題,當事人多不願言,也不敢言。必須等到接受評鑑遭到否定時,才出面替自己叫屈,為時已晚。至於通過評鑑的,當然不願意再自尋煩惱,替別人打抱不平。其結果,大學評鑑造成對教學與研究的嚴重干擾,對學術人格的斲傷,這些問題均得以免於檢視。
儘管參與評鑑的委員事前都接受再三告誡,不可接受招待餽贈,但是並不能減緩接受評鑑單位巴結討好的心理。有的評鑑委員在評鑑期間看到自己受到的禮遇,也加以記錄後,返校告誡同仁在爾後接待外來評鑑時,應如何效法,如何改正。這些作態確實占據接受評鑑單位許多準備時間,因為他們除了挑選俊男美女一路護送評鑑委員往返,張燈結綵者有之,歡迎光臨者有之,不僅師道潰散,就連年輕學子也在這種評鑑文化的示範下,學會如何為莫名其妙的事卑躬屈膝。他們學會謙卑的姿態,學不會謙卑的心態,所以成長之後,就會要求別人對自己卑躬屈膝。
評鑑委員來自南北各校,藉機宣揚德威招攬門徒者不乏其人,趁著訪視的機會要求研究生對來客推崇,等於是要求受訪單位學生必須閱讀訪視委員著作之後,才能應答如流。受訪學生的任務之一,就是營造對個別評鑑委員的學術巴結。下焉者不及於此,也要事先訓練學生如何應對。在受訪者心目中的評鑑,與學術品質的關係不明確,但是與接待評鑑委員的手段卻息息相關。
評鑑委員能否不受這些影響認真評鑒呢?事實上,評鑑委員受到大學評鑑程序的嚴格限制,很難自我發揮。在訪視之前,受訪學校如臨大敵,根據評鑑表格的要求,全系分工開會,準備月餘而不止,有的甚至另闢深山水傍,集體構思。如何填寫繁複的評鑑表格無關乎學術品質,而在於如何呈現本來就是人云亦云的教學研究特色。評鑑委員喜歡問特色,除了打發時間,也有刺探軍情以為己用的心理。評鑑者與受評者可說各懷鬼胎,真心誠意以學術品質為依歸者,或許不能說沒有,說雙方都主要是登台作戲,則毫不為過。
評鑑過程中最痛苦的是第一天晚上,必須挑燈夜戰,熬夜加班,根據評鑑委員第一天提出的問題準備答案。這些問題五花八門,實在與受評鑑單位師生所想所願,南轅北轍。然而,做出認真而豐富的答覆,是給評鑑委員維持面子所不可或缺。評鑑委員再謙虛,也不肯能改變這種文化。碰到受評單位信心不足,擔心評鑑委員刻意找麻煩時,也可以先進行自評,找來比評鑑委員更大牌,更資深的學者給自己加持,以便震懾來者不善的評鑑委員。
事實上,各國立大學早有自評制度,對教師更有定期評鑑,至於私立大學,則可委託國立大學代為評鑑,採取承包制,以公帶私,以大帶小,如此評鑑內容有彈性,評鑑單位有責任感,倘若經營不善,還可以授權國立大學派教師帶為管理。但是為了當前這種評鑑,系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嚴重占用研究教學的時間,貶抑知識份子面對學術頂天立地對良心負責的應有氣度。評鑑就像是犬逐尾巴,咬不到,繞不停。可惜評鑑委員沒有理由檢討,被評鑑單位不敢檢討,如此評鑑,距離提升教學研究品質的目標何其遙遠。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