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政治符號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政治符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學術符號主義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學術符號主義: 大學排名批判
 瀏覽4,598|回應34推薦4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Guoding
沙包
lukacs
古士塔夫

【文/知識通訊評論】 

台灣大學慶祝八十週年慶,並矢志前進百大,但是卻不能讓他們坐立難安的一項紀錄因此而消失。泰晤士報的世界大學評鑑,把台大從去年擠到百大邊緣的一○二名,降級到今年的一二四名,而台灣排在後面若干還不能列名的大學,則略為往前挪移。 

世界上沒有一流大學會每天盯著自己排名不放,可知對排名超級敏感的台大絕非一流。當泰晤士報公布今年世界大學排名,台大下跌,果然引起教育主管的緊張。照我們自己的解釋,一方面是泰晤士報隔年常採用不同標準,導致結果不同;二方面是泰晤士報的評鑑是所有評鑑中最不客觀的,因此應該參考其他更權威的評鑑。 

每次有人認為這類評鑑不適合做為大學發展的最高目標時,教育領導向來置若罔聞,沒想到,原來他們其實也知道評鑑靠標準,標準不同的話結果會不同,而且即使有標準,也不代表就是客觀,這還必須感謝泰晤士報提醒了我們。 

也許正是認識到既有標準對自己未必有利,台大已發展出自己的評鑑機制,上海交通大學則另立一套評鑑標準。但是再怎麼改良,排在前面的總是大家公認的名校,否則受傷害的不是名校,而是我們設計的評鑑標準。甚至可以說,我們的學術文化是輸入的,也只能把自己列在比較後面才心安,只要能超過北大,應該就算是功德圓滿了,畢竟殖民地人最偏執的就是超過其他的殖民地。 

研考會與教育部在這個自我評價的過程中,敢考而不敢研,畢竟對政府中人而言,只要劃分教育與研究預算的標準是英文的,且不是政府自己武斷訂定的,到底怎麼訂的責任便不是研考會或教育部要負擔的。至於一旦教育與學術預算分配標準併同上級政治考量後,兩者對台灣的高等教育造成什麼影響,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剩下排名結果。 

一個對自己方向不確定的教育學術體制,對於當前高等教育的未來,當然只能人云亦云,到處找技術性的標準來保護自己免於外界質疑。有時說國際化,有時說本土化;有時說研究至上,有時說不能偏廢教學;有時說鼓勵發表,有時說只承認英文的發表。得到預算的單位,毫無例外追求速成,他們增加發表紀錄的手段千奇百怪,有的幾乎與跨國洗錢無異,不過就是把發表人的外國單位設法轉換成自己的單位。 

提高排名成為教育學術的最高目標,但充其量,是盲目標。這個目標嚴重干擾了教學研究的過程,導致投入教學研究的教師在評鑑過程中人仰馬翻,許多認真貢獻於教學研究的種種付出,幾乎都屬於嘉許範圍之外的活動,是靠著教師自己傳道授業的道德熱情。 

在儒家文化下的教育是良心事業,有教無類,但無關排名,所以在評鑑體制裡屬於對排名的掣肘。由於社會仍停留在儒家文化語彙中運作,學術主管偶爾不能不對教育給予若干口惠。然而,教學相長的傳統理想,如今在只認可個人研究成果的氛圍中最多相延如縷,師生關係為之丕變。影響所及,系所內尊師重道的學術文化,則在典範汰舊換新的同時也漸式微。新進教師淪為評鑑機器,教育主管淪為江湖市儈。 

如果繼泰晤士報之後,台大在各種排名都直直落,如此趕不上以後,研考會與教育部基於自保,自會產生重新檢討評鑑制度的壓力。只有超越對排名的偏執,方能重返為教育學術而教育學術的境界,那時就有了躋身一流大學的氣質。 

台大在泰晤士報排名下跌,雖說對教育領導帶來危機,卻堪稱學術界近十年未有之快事。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七十四期】

 

大學評鑑,如犬逐尾

大學評鑑帶來許多問題,當事人多不願言,也不敢言。必須等到接受評鑑遭到否定時,才出面替自己叫屈,為時已晚。至於通過評鑑的,當然不願意再自尋煩惱,替別人打抱不平。其結果,大學評鑑造成對教學與研究的嚴重干擾,對學術人格的斲傷,這些問題均得以免於檢視。

 

儘管參與評鑑的委員事前都接受再三告誡,不可接受招待餽贈,但是並不能減緩接受評鑑單位巴結討好的心理。有的評鑑委員在評鑑期間看到自己受到的禮遇,也加以記錄後,返校告誡同仁在爾後接待外來評鑑時,應如何效法,如何改正。這些作態確實占據接受評鑑單位許多準備時間,因為他們除了挑選俊男美女一路護送評鑑委員往返,張燈結綵者有之,歡迎光臨者有之,不僅師道潰散,就連年輕學子也在這種評鑑文化的示範下,學會如何為莫名其妙的事卑躬屈膝。他們學會謙卑的姿態,學不會謙卑的心態,所以成長之後,就會要求別人對自己卑躬屈膝。

 

評鑑委員來自南北各校,藉機宣揚德威招攬門徒者不乏其人,趁著訪視的機會要求研究生對來客推崇,等於是要求受訪單位學生必須閱讀訪視委員著作之後,才能應答如流。受訪學生的任務之一,就是營造對個別評鑑委員的學術巴結。下焉者不及於此,也要事先訓練學生如何應對。在受訪者心目中的評鑑,與學術品質的關係不明確,但是與接待評鑑委員的手段卻息息相關。

 

評鑑委員能否不受這些影響認真評鑒呢?事實上,評鑑委員受到大學評鑑程序的嚴格限制,很難自我發揮。在訪視之前,受訪學校如臨大敵,根據評鑑表格的要求,全系分工開會,準備月餘而不止,有的甚至另闢深山水傍,集體構思。如何填寫繁複的評鑑表格無關乎學術品質,而在於如何呈現本來就是人云亦云的教學研究特色。評鑑委員喜歡問特色,除了打發時間,也有刺探軍情以為己用的心理。評鑑者與受評者可說各懷鬼胎,真心誠意以學術品質為依歸者,或許不能說沒有,說雙方都主要是登台作戲,則毫不為過。

 

評鑑過程中最痛苦的是第一天晚上,必須挑燈夜戰,熬夜加班,根據評鑑委員第一天提出的問題準備答案。這些問題五花八門,實在與受評鑑單位師生所想所願,南轅北轍。然而,做出認真而豐富的答覆,是給評鑑委員維持面子所不可或缺。評鑑委員再謙虛,也不肯能改變這種文化。碰到受評單位信心不足,擔心評鑑委員刻意找麻煩時,也可以先進行自評,找來比評鑑委員更大牌,更資深的學者給自己加持,以便震懾來者不善的評鑑委員。

 

事實上,各國立大學早有自評制度,對教師更有定期評鑑,至於私立大學,則可委託國立大學代為評鑑,採取承包制,以公帶私,以大帶小,如此評鑑內容有彈性,評鑑單位有責任感,倘若經營不善,還可以授權國立大學派教師帶為管理。但是為了當前這種評鑑,系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嚴重占用研究教學的時間,貶抑知識份子面對學術頂天立地對良心負責的應有氣度。評鑑就像是犬逐尾巴,咬不到,繞不停。可惜評鑑委員沒有理由檢討,被評鑑單位不敢檢討,如此評鑑,距離提升教學研究品質的目標何其遙遠。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320386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讀來
推薦0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怎一個痛字了得。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944108
她們為什麼拒絕卓越?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1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古士塔夫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九十期】2010.4.01

 

在號稱追求卓越的環境裡,極度受到重視的成功大學接連被報導兩位女教授有欠卓越的事蹟,一位侵占卓越款項,另一位教授輕生尋短。教育主管當局當然認為這些都是個案,與追求卓越的計畫無關。那試問什麼是與卓越計劃有關呢?

請看看台灣大學三月份的網站首頁照片,站在慶賀台大教授研究刊登於頗富盛名的科學雜誌大幅標語前,學校領導與教授合影。標語慶祝的,不是研究發現,否則早就該慶祝了。台大校方慶祝的是被刊登,這表示,卓越計劃基本上是一種表演性質,研究只是表演的道具,若沒有刊登,再卓越的研究都沒有意義。那麼,任何教授一旦看穿了是表演以後,不論想要侵占或想要擺脫,不都是很自然的心理了嗎?而其中,侵占代表的是顛覆;擺脫代表的就是指控,後者的罕見值得重視。

成功大學一位傑出女教授有意識地選擇往生,當然有她所考慮到的自己的原因,但是做為學校與教育主管當局者,能否將她無論如何是什麼原因,當成只是她個人的選擇而置身事外呢?從任何角度看,傑出學者的極端選擇,是對教育與學術環境的嚴厲控訴,因為所謂環境所賦予的傑出,已為當事人棄如敝屣,不值一顧,那這是什麼樣的環境呢?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教育當局能不股慄浹背嗎?

這是一個追求速成的環境。教育上要速成,研究發表上要速成,因此各種千奇百怪的手段紛紛出籠。追根結柢,無非就是主管者想要在國際評鑑中,比兩岸其他學校更名列前茅。學術精神是求真,但是台灣的教育與學術環境不鼓勵求真,而鼓勵求名,學術淪為管理。在這樣虛假的學術與教育環境中要出類拔萃,豈能在生活中沒有若干感情感的慰藉而自持?本來,他們情感的慰藉主要來自於同仁、學生與家庭,但如今,這三者益加不可得。

過去寬鬆的環境中容易培養教學相長、循循善誘的師生關係,彼此之間比較可以產生情誼。但近年來遭到主管當局以利誘與業績為利刃,鼓吹大型且能速成的計畫,師生之間的關係形同市儈,且要相互評鑑,則相互利用的地攤式學術文化,如同劣幣驅逐良幣一般,固然製造了一批明星學者,卻打擊了大多數教授的士氣,也就摧毀了儒家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道統。

同仁之間的關係隨之丕變,原來他們的共同任務是系所之內的發展,現在轉移成了是對外來評鑑的表演與巴結。自我解嘲與無可奈何成為學術界盛行的氣氛,在評鑑中被當成螺絲釘的思想家失去能動性,斤斤計較於論文發表次數與資源的分配。以至於過去二十年來,同仁之間的相互交往與相互關懷的模式,出現莫大的變化,過去,他們的下一代常常玩在一起成為朋友,現在連他們自己都不再結伴出遊,遑論下一代。

自己回到家中,變得書讀三日,面目可憎。在校的教學與行政壓力之大之多,紛至沓來,既不能成為家中其他人的情感慰藉,支持他們化解在外壓力,也當然不能從家人身上得到慰藉。其中女性壓力尤其大,她們之中佼佼者倘若企圖在四十歲前就完成升等,難保不造社會或家庭抱怨為未盡教養之責。即便願意蠟燭兩頭燒,仍恐埋下日後裂痕。

社會退化的極端於焉發生,各種無法表達的孤獨情緒與不滿情緒,積重難返。上焉者以責任為重,咬牙苦撐,強顏歡笑,如此次往生的女教授,便是同學與家人心目中認真負責的老師。唯下焉者眾,自暴自棄,荒廢研究,敷衍教學。這些在評鑑的表格上都無法顯現,也都變成為所謂個人因素。事實上,在評鑑表格上無法顯現任何系所或個人特質,所有所謂系所特色,均是期盼評鑑委員口味而覆誦的書面特色,遑論個人。我國學術教育卓越之為演技的卓越,可見一斑。

可見,女教授的選擇輕生,顯有其超越個人的因素,而且恰恰是超越個人的因素限制外界了解其中意涵。教育學術主管斷不可鴕鳥,將自己置身事外,繼續無視於知識界芸芸眾生,而應改弦更張,徹底反省,將學術與教育的空間,還給實際從事知識工作的同仁。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935579
應勇於挑戰大陸學界
推薦3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SCFtw2
lukacs
古士塔夫

應勇於挑戰大陸學界
大陸學術界在以思想為導向的研究脈絡裡,佳作頻頻,值得台灣學術界重視,並參與對話,以提升自己思辯的深度與廣度。
【文/知識通訊評論】

自從主管機關與各校採取SSCI與TSSCI作為評鑑與評審標準以來,國內人文社會科學界的發展益發畸形,導致以建立學者思想體系為主的專書寫作被忽視;以專門課題或新興課題為內涵,因而不屬於SSCI的英語期刊被忽視;以非英語為發表語言的如日語、德語著作被忽視。台灣大學最畸形,規定必須被引述次數的排名在前百分之四十的SSCI期刊,才列入成績計算,導致各國尖端期刊也被排除在外。

大陸學術界目前百花齊放,左右之爭繼續擴大,但是東西之辯日益重要,且大陸本土議題的探討新穎多元。但在前述的大背景之下,當然,以中文為主的大陸各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一定要被忽視,甚至圖書館在訂閱大陸期刊時還會被質疑,認為大陸社會科學落後台灣,為什麼要花錢在大陸期刊上。如果說,英國學術界公認拔尖的期刊因為被引述的排名不達前百分之四十,所以被台灣忽視,起碼不會對台灣學術界的遲滯或進步有所劇烈影響,但如果把大陸社會科學期刊排除在我們定義的學術著作之外,造成的影響恐怕難以估算。

台灣自然科學界愛好排名,與我們聯考制度靠分數來排名的文化,相互輝映,也與自然科學家喜歡從實驗室清楚明白的定義世界,息息相關。但是,人文社會科學是從世界看世界,並不是人人都贊成要在定義清晰的世界裡思考。簡單說,重視思想與重視實證是不同的研究道路,他們彼此相關,但各有所好。大陸學術界在以思想為導向的研究脈絡裡,佳作頻頻,值得台灣學術界重視,並參與對話,以提升自己思辯的深度與廣度。如果因為學術評鑑的誘因機制,造成台灣學術界將大陸學術界排除,會產生什麼損失呢?

首先,我們在台灣發表的文章,沒有充分的讀者,而沒有讀者刺激回饋的話,學術只可能退步。發表在大陸期刊上的文章,讀者非常多,得到迴響的可能性也高,挑戰性較大,因此藉由學術論辯提升自己思維的機會更豐富。其次,TSSCI期刊在台灣形成壟斷力量,編輯委員會手操生殺大權,因此開編輯委員會時,殺氣騰騰,不明究裡片面批評挑剔作品者有之;隨想隨訂新的編輯規則,且朝令夕改以致作者無所適從者有之;武斷要求作者更改題目,或試圖強迫引述不相關作品者有之。如果作者有選擇,在大陸高水準的刊物投稿可以被承認,台灣的編輯委員會就不會那麼囂張,而願意從作者的立場理解學術思辯。

再其次,只在台灣寫稿的結果,導致作者被迫大量引述美國權威著作,因為編委會或審稿人多數不會欣賞批判性作品,於是更加深台灣學術殖民地的桎梏。一旦台灣學者在大陸開始投稿者日多,即使只是記誦之學,仍可因其新穎而對大陸學術發展有貢獻,有助於台灣學者每日新、日日新追蹤美國的趨勢。另一方面,因為大陸學術界對歐美學術存在一定程度的反思能力,如果台灣的批判性作品加入大陸學術圈,同時可以刺激大陸的反思作家看到不同的批判角度,也可以將台灣的批判作家從TSSCI的文化中解放出來。

最後,如果台灣的學術界敝帚自珍,採取保護主義,美其名曰大陸學術落後,不值參考,當然就看不到面對歐美學術的不同態度,便以為自己的研究是理所當然,井底觀天,夜郎自大。相反地,倘若因為台灣學者在大陸投稿獲得鼓勵,甚至形成風氣,大家發現自己的作品有人閱讀或批評,必定更加慎重,對學術更認真,終必有所成就。如此將進而引發大陸學者閱讀台灣的學術作品,並且到台灣投稿,提供足資比較的視野,或對台灣的作品提出挑戰,則台灣期刊的稿源增加,所能涵蓋的課題與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台灣的學術才能活絡。

【完整內容請見《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八十八期;訂閱知識通訊評論月刊電子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877797
卓越大學 卓越奴隸 全文
推薦4


周世瑀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SCFtw2
lukacs
沙包
古士塔夫

中評社台北12月1日電(作者 石之瑜)世界各大學來台爭取大學生,引發各界對於台灣的大學能否競爭的反省。前此,教育當局還呼籲要破除幼教迷思,這個迷
思簡單說,就肇因於考高分文化,所以家長總想自幼就提早給孩子起步學習,海峽兩岸的家長恐怕都難免俗。但“教育部”實應先破除自己相同的迷思。台灣的高教
追求的,無非就是在國際評鑑上如同幼教家長一樣,不擇手段的想提早起步,爭取高分。而透過國際評鑑的高分,能否留住學生,或留住的是什麼學生呢? 

  爭取高分,是海峽兩岸再熟悉不過的事了,因為我們從小就在考試。近年學美國,台灣的教育改革也想要減少依賴分數來評價學生。但這不是真的減少
依賴,而是考題換了,換成要考更難的題目──誰比較像美國。這個考試要高分,就必須減少依賴分數。這就像大學爭取排名,排名高了不是變得比較卓越,而是變
得比較像美國的大學。所以,愈是靠近卓越,就愈是沒有自己,也就愈遠離卓越的可能性。

  21世紀以降,這樣的競爭愈來愈激烈,香港與新加坡擁有英語與薪資的優勢,給韓國或台灣這樣的日本式後殖民地國家甚大壓力。向北美看齊的心
態,逼迫這台韓兩地的教育領導揠苗助長地推動英語教學,各種各樣的國際教育計劃出籠,有的用加薪的方式鼓勵教授用英語授課,有的用強迫的方式威脅教授用英
語授課。這種追逐的風氣,近年在大陸的高等教育也流行起來。 

  大學爭取排名的標準很多,就像基本學力測驗版本很多,台灣採行一綱多本的目的就是讓大家不能背死書,轉而重理解。但家長老師一條心,個個版本
都要求熟讀,反而加重課業,減少思考。大學排名也一樣,各種機構爭相建立自己的標準,導致被評鑑的台灣高等教育疲於奔命。所以人家要看國際化,我們就去找
國際學生;人家要看學校名聲,我們就搞宣傳;人家要看英語論文的發表,我們就逼著師生為發表而發表,為英文而英文。
聰明的商人趁虛而入,先是各種英文潤稿公司應運而生,香港在其中一馬當先。接著有人成立假的英文期刊,販售期刊出版的怪招最近流行起來,偏偏就有人上當交
錢想換個發表的紀錄,畢竟發表紀錄比發表的容重要得多。造假的研究愈來愈多,揭發其中一兩個,給人某種信心,好像其他多數發表都真實可靠,實則大謬。學術
只剩下術,而沒有學。就像爭取排名,是為術而學,不思且罔。

  追求卓越的內容,就是提高排名,也就是在別人重視的標準上力爭上游;有時自己也模擬別人設計一套標準,但基本上不脫歐美的標準,只是在項目比
重上調整一下。能把別人的比重調整一下,有時也可以拿來就得意洋洋,這樣的追求卓越,只可能是模仿的很卓越而已。可是,不但台灣如此,香港、新加坡、韓國
無不如此。若問卓越是什麼?就是能不能讓別人覺得我好。

  台灣的實踐賦予卓越以新詮:卓越就是一群奴隸心態的人,在他們所共同想像的歐美的主人面前,通過某種比賽,證明自己可以成為更好的奴隸。而亞
洲,就是奴隸們自我砥礪的競技場。實際上,歐美的所謂卓越學校的老師未必斤斤計較排名,就像歐美的學生考GRE或SAT
,會像我們學生如此瘋狂參加東方或美加補習的占少數中的少數,以至於我們學生即使考到高分都不能取信。

  這樣的台灣大學教育永遠不能卓越,因為在我們提升排名的努力本末倒置,我們在指標上展現的進步無關進步,或主要是自娛娛人。比如,喜出望外在
泰晤士報排名95的台灣大學爭取到2010
年與哈佛大學共辦模擬會議,光這事就在校網首頁狂賀了足足兩個禮拜,但這不過是個經年累月舉辦的會議,卻意外揭發台大迎接天子來犒賞的卑微心態,賞的就是
一個國際曝光的場合。

  多被看到一下,多被誇獎一次,是我們追求卓越的終極內涵,至於學術是何物,已不聞問。所以我們總是仔細觀察人家想看什麼,一心滿足與討好別
人,稍為有人反省,就答說是學校要求,“教育部”要求,“國科會”要求,沒辦法。面對國際評鑑如此,國內評鑑更如此,這樣卑微巴結的台灣大學所讚賞的,是
沒有自己也有沒辦法的卓越奴隸。

    (作者 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718018
卓越大學 卓越奴隸
推薦2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古士塔夫
周世瑀

石之瑜:卓越大學 卓越奴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01 00:19:13  


 
  聰明的商人趁虛而入,先是各種英文潤稿公司應運而生,香港在其中一馬當先。接著有人成立假的英文期刊,販售期刊出版的怪招最近流行起來,偏偏就有人上當交錢想換個發表的紀錄,畢竟發表紀錄比發表的容重要得多。造假的研究愈來愈多,揭發其中一兩個,給人某種信心,好像其他多數發表都真實可靠,實則大謬。學術只剩下術,而沒有學。就像爭取排名,是為術而學,不思且罔。

  追求卓越的內容,就是提高排名,也就是在別人重視的標準上力爭上游;有時自己也模擬別人設計一套標準,但基本上不脫歐美的標準,只是在項目比重上調整一下。能把別人的比重調整一下,有時也可以拿來就得意洋洋,這樣的追求卓越,只可能是模仿的很卓越而已。可是,不但台灣如此,香港、新加坡、韓國無不如此。若問卓越是什麼?就是能不能讓別人覺得我好。

  台灣的實踐賦予卓越以新詮:卓越就是一群奴隸心態的人,在他們所共同想像的歐美的主人面前,通過某種比賽,證明自己可以成為更好的奴隸。而亞洲,就是奴隸們自我砥礪的競技場。實際上,歐美的所謂卓越學校的老師未必斤斤計較排名,就像歐美的學生考GRE或SAT ,會像我們學生如此瘋狂參加東方或美加補習的占少數中的少數,以至於我們學生即使考到高分都不能取信。

  這樣的台灣大學教育永遠不能卓越,因為在我們提升排名的努力本末倒置,我們在指標上展現的進步無關進步,或主要是自娛娛人。比如,喜出望外在泰晤士報排名95的台灣大學爭取到2010 年與哈佛大學共辦模擬會議,光這事就在校網首頁狂賀了足足兩個禮拜,但這不過是個經年累月舉辦的會議,卻意外揭發台大迎接天子來犒賞的卑微心態,賞的就是一個國際曝光的場合。

  多被看到一下,多被誇獎一次,是我們追求卓越的終極內涵,至於學術是何物,已不聞問。所以我們總是仔細觀察人家想看什麼,一心滿足與討好別人,稍為有人反省,就答說是學校要求,“教育部”要求,“國科會”要求,沒辦法。面對國際評鑑如此,國內評鑑更如此,這樣卑微巴結的台灣大學所讚賞的,是沒有自己也有沒辦法的卓越奴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715372
何卓飛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響/高教指標教部:以學校績效為主

昨天世新大學賴鼎銘校長投書「指標鋪天蓋地 高教失特色」,教育部說明如下:

依賴校長所提教育部獎勵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展計畫指標眾多,惟為使計畫審查具客觀性、周延性及嚴謹性,特邀集專家學者及學校代表共同研擬具代表性之質量化審查指標,並舉辦計畫變革說明會且邀請學校單位主管及承辦同仁針對指標提供意見,以利計畫指標能符合學校實際的校務發展,並能達到降低主觀審查之缺失,進而提升客觀成效表現的利基得以分配計畫經費。

故九十七年度起計畫指標加入學校發展的各項量化指標,惟學校仍可依其發展特色及重點,配合校務發展計畫書撰寫質化計畫書送教育部審查,以凸顯學校優勢與特色。

學校整體校務發展包羅萬象,目前計畫指標是以學校辦學績效(包括教學、研究、行政運作面項及配合教育部重要政策績效等項)指標為主,其中計畫政策績效指標之助學措施、性別平等教育、服務學習、校園無障礙環境、智慧財產權保護等皆為學校基本教育政策,因此將其推動成效納入。另為使計畫指標更加周延,未來教育部亦將持續配合整體教育政策方向及學校發展進行滾動修正,以利協助學校健全發展。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712337
賴鼎銘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指標鋪天蓋地 高教失特色

昨天報載,政大英文系教授陳超明批評技職院校將英檢當成指標不切實際,成效不如預期,只有百分之廿通過初級,中級更只有百分之三到五。

其實一般大學也是如此。多年來,教育部一直不放棄將英檢作為大學補助及評鑑的指標。每年,學校都必須接受訪評委員的質疑,要求解釋為什麼英檢通過率那麼低。陳超明教授的說明已明白表達出,這樣的指標,頂尖大學學生或許可以,大部分學校並不可行,實不應變成所有學校的普適性指標。教育部次長林聰明鼓勵各校訂定合適的英文提升方案,才是比較合理及可行作法。

但是,有興趣的人可以發現,英檢只是教育部的指標之一而已,任何想要拿到補助的學校,還有一、二十種指標必須達成。這些指標每年都在累積,只要有那一個學校做得不錯的方案,隔年就會加上去,要求有意申情的學校都要做到。

這樣的政策對高等教育發展是正面的嗎?每個學校發展成功的方案,各有其組織文化背景,很難套用。以世新大學最為著名的新鮮人守護神為例,就不是其他學校可以複製的方案。另外,就業率作為一個指標,也讓強調訓練反思性的大學理想備感矛盾。

一大堆指標鋪天蓋地而來,最後犧牲的就是高教體系的特色發展。近幾年「大學技職化,技職大學化」的現象,就是這種普適性指標套用的後果。高教的管理綿密到這種地步,其實是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悲哀!這真是台灣所要的大學嗎?

如果這是教育部的想法,我們覺得教育部對高等教育已失去理想性。如果這是委員政治的後果,我們覺得這是教育部的失職;每一個委員來自不同的學門,每個人帶著管窺之見,教育部應該知道國立學校的條件不能套用到私立學校、管理的效率思維對文化藝術大大行不通,科技的框框更不應凌駕人文社會的價值。

理想的情境,應該是教育部有其高等教育的理念,該管及該放的,該有一條清楚的界線。這一條界線,教育部多年的行政應該非常清楚,如果真的有所不足,也可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行研究,提出建設性的方案,再與大專院校負責人討論後定案。委員的意見或可作為參考,衡情採用,不應越俎代庖,讓高等教育機構無所適從,反失優勢。

不此之圖,便宜行事,找一批委員開會,擬定一堆不切實際、讓大專失去特色的指標,難道不是最該解決的民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712332
兩難?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只能假定霸權為善。霸權究竟是否善,不得而知,但其有最大能力包裝、美化自己的意圖,則為其定義所內涵。

揭穿這種包裝,正是周兄職志啊,不過包裝可以揭穿,霸權的物質基礎則更為堅實,非可靠揭穿而洞破;圖窮則匕現。

為誰穿衣、為誰脫衣?真實的左派,脫而不穿,就成了(脫)托派。好樣的。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697097
到中國學習radical ideas
    回應給: 沙包(solpao) 推薦0


周世瑀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以霸制霸的路應該是不遠了.
一個沒有公共知識份子,無學術自由,無言論自由的中國能給世界什麼progressive ideas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696978
所以得歡迎、支持中國成為新霸權
推薦0


沙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按此學術之強權邏輯,否則還有別的路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3696738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