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政治符號
市長:古士塔夫  副市長: lukacs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其他【政治符號】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服裝飾品與政治符號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符號與時尚
 瀏覽1,488|回應5推薦3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lukacs
BB 咖啡。以淚封印
nothing special

政治符號可用來作時尚,但不能像卡麥蓉那樣傻傻地穿戴。


底下是舊包

底下是新包,款式與卡麥蓉所揹者不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82053
 回應文章
這是聯合報黑白集社論
    回應給: lukacs(lukacs) 推薦2


Guod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nothing special
lukacs

超越「妹」現象

我相信批評台灣社會濫情而理盲的報導,新華社一定也轉載了。還是不要說新華社沒資格批評吧!

以下這篇文章動用了些符號理論,或許該補充李校長批評的是「台大正妹現象」,而不只是「正妹現象」,是否有點看不起非台大正妹?是的。有沒有些補偏救弊作用?當然。

詹偉雄:解析「正妹現象」

台大校長李嗣涔感嘆「台大十三妹」走入演藝圈,沒有承擔更重要的工作,「覺得有點可惜」,立刻引來許多年輕學子的反擊,其回應之猛烈,想必出乎李校長想像。

出現於媒體上的意見交鋒,往往並不反映「真理愈辯愈明」,它們更常是社會中各個權力體系較勁的過程,所謂的「意見」往往不只是意見,這「意見」既代表著某一特定群體的身分認同,也是支持這一認同的「自我敘事」之延伸。有趣的是;個人在陳述、捍衛自己的意見時,常常並不覺得是自己是為著利益而戰,而更像是為那可愈辯愈明的「真理」而辯。

以李校長的例子來說,他覺得每年國家投資每位台大學生所費不貲(依經濟學教授駱明慶統計,台灣公立大學生一年所獲得的補貼達廿萬元),而台大學生又具備較優越之學習稟賦,因而畢業生選擇從事更高社會貢獻度的工作———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應該是不證自明的道理。這是典型的,從集體的福祉逆推回來規範個體人生選擇的———集體式想法。

從眾多反對李校長的論點觀之,多半主張著一種個體化觀點:英雄不論出身低、Showgirl對社會一樣有貢獻、學校應尊重學生自由發展,甚至有人喊出「正妹貢獻不輸教授」的主張。明顯的,這是一種多元主義導向的個體式主張,反對任何優先於個人自我抉擇的外在權力,特別是常假「集體福祉」為名,行「壓抑個體」之實的集體主義。在台灣,自從廿一世紀以來,這樣的個體化主張似乎已成了某種程度的「政治正確」,今日有哪一個人或團體欲以「權威」的姿態行使「指導性」的發言,立刻就會招致強大反擊(還記得衛生署長楊志良嗎)。

然而,反對集體化,真的就能獲得個人自由嗎?

這幾年風行台灣的「正妹現象」,反映著「身體」作為大眾消費商品的此一事實。只不過,消費女性身體的,不只是男性,也包括女性自身;甚而連男性(也就是「型男」)也成為被觀看、窺伺的對象。和過去尤其不同的是:以前靠裸體就能激起「慾望」(lust),但現在,當生活中的異性裸體不再是稀有經驗,裸體便必須並陳在可激發想像力的物質商品中,「欲望」(desire)才會發生。舉例而言:一部渦輪引擎跑車(或一具高性能科技產品)和Showgirl的結合,才能產生最佳化的快感。「正妹現象」反映的並非正妹的才藝,而是糾結「正妹身體」、「商品」、「消費者欲望想像」於其一的經濟潛能,而其中的關鍵,是現代消費者豐富、詭譎、多變的想像力,當某一種身體一再重複,失去欲望鮮度,社會便得「生產」出另一種身體,這便是正妹大量浮現的社會來歷。

李校長看不出「正妹」的經濟性,而欲以當年打拚台灣經濟奇蹟的「製造業集體使命感」引為喟嘆,顯然是表錯情了(時代果真荒謬?);而年輕人們神聖地捍衛著個體的自由和權力,爭先恐後地捲進商品建構的世界中,恐怕要多年以後,才能真正領略其中的矛盾和苦澀。

也許,這正是「個體化台灣」所要學習的第一門功課。

(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4005459
新華社朝嘲笑台灣正妹辣妹現象為總體膚淺化、輕薄化
    回應給: 古士塔夫(gustavq) 推薦0


lukac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0-06/07/c_12190776.htm

台大女生去担任展场女郎,其实没有必要太大惊小怪。但作为台大校长,如果李嗣涔对这种现象一点感触都没有,那他恐怕就太枉为人师了。台湾《联合报》7日的黑白集文章认为:这个问题,绝不是“当展场女郎好不好”的简单辩证而已。文章摘录如下:

    年轻女性,乐于展示自己佼好的身材和容貌,甚至以此谋生或体验人生;只要是出于个人自由选择,也就值得尊重。问题在,近几年台湾社会的“妹”现象,已泛滥到令人不知所措的地步。无论校园、网络、各行各业、乃至大街上,随便一瞥,年轻女性就被收进正、辣、恐龙的各色箩筐里,供人品头论足。这种“姿色至上”的潮流,不知不觉散发的性别偏见及容貌歧视,更值得我们警惕。

    的确,当媒体每天出现的都是非“正”即“辣”的“妹”新闻时,即使是台大人,又如何免于这种简单思维的框架?台湾高等教育泛滥,质量无法随量而升,更让社会庸俗风气入侵校园,这只是其中一隅。若高等教育不能教育学生挑战及批判潮流,若大学生只会追逐流俗,社会进步的力量要从何而生?

    当李嗣涔说出台大人去走秀“有点可惜”时,他感叹的是,四年台大教育的“加值”,用武之地其实不在这类舞台。但现实也许更讽刺,有些厂商招募台大生上场,为的就是利用一下“第一学府”的招牌,扩大宣传。假使摘掉大学的光环,台大人在舞台仍然竞争力十足,那么说“美丽无罪”才能理直气壮吧!

    “妹现象”的泛滥,其实是台湾社会轻薄化、肤浅化的表征。这个问题的最终症结,其实是在台湾,而不在台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4003021
壞事變好事?
推薦0


nothing speci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壞事變好事!!

" ... 因為迪亞茲事件,經傳媒報導,喚起世界各地人民再次注意到,滿口「為人民服務」的毛澤東,竟然是殺人魔王;毛主義傳到海外後,猶如不祥的符咒,竟然也會使人頭落地。

再次提醒世界各地人民,不要忘記共產主義的罪惡,是迪亞茲事件的正面效應。 "

也有人正面看這件事.
以上說法 來自 世界日報美洲版 金山論壇 07/01/07.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89853
雙關語
    回應給: James H.(semaguang) 推薦0


古士塔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第三幅(背面)用了雙關語,有意思。

那個《十面埋婦》的海報集,也很好看、好玩。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83643
這個人穿著它們上電視
    回應給: 古士塔夫(gustavq) 推薦2


semaguang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lukacs
nothing special

這裡有位設計人, 似乎很有意思的網站

他曾穿這些衣服上電視節目?!

總之作個參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2727&aid=2282801